广东中山一中学年度高三第一次统测.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268615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9.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中山一中学年度高三第一次统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广东中山一中学年度高三第一次统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广东中山一中学年度高三第一次统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广东中山一中学年度高三第一次统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广东中山一中学年度高三第一次统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广东中山一中学年度高三第一次统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广东中山一中学年度高三第一次统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广东中山一中学年度高三第一次统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广东中山一中学年度高三第一次统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广东中山一中学年度高三第一次统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广东中山一中学年度高三第一次统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广东中山一中学年度高三第一次统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广东中山一中学年度高三第一次统测.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广东中山一中学年度高三第一次统测.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广东中山一中学年度高三第一次统测.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广东中山一中学年度高三第一次统测.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广东中山一中学年度高三第一次统测.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东中山一中学年度高三第一次统测.docx

《广东中山一中学年度高三第一次统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中山一中学年度高三第一次统测.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广东中山一中学年度高三第一次统测.docx

广东中山一中学年度高三第一次统测

广东中山一中2008——2009学年度高三第一次统测

语文试卷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不相同的一组是:

A.清贫频繁妃嫔濒临绝境

B.棘手嫉妒缉拿开门揖盗

C.攻击功绩公祭保障供给

D.泥淖悼念绰约掉以轻心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在几千年的中华文明中,“孝道”代代相传,不绝如缕,因此对当今的广大青少年进行“孝”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B.医院有关人员不是采取积极措施救人,而是欲置患者于死地,掩盖事故真相,干下了伤天害理.耸人听闻的事。

C.陈水扁每搞一次“台独”分裂动作,就会同时在两岸关系上提出一个似是而非的说法作为掩护。

D.来自陕西的“羊倌歌王”在原生态歌手比赛中,竟然指鹿为马,把英国.澳大利亚国旗说成中国.日本国旗,引起一片震惊。

3.在下面各句横线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演出刚结束,她就接到了她的孩子的班主任的电话,说她的孩子生病了,她没来得

及就跑到学校去了。

②本人今天早上在餐厅不慎遗失了一只灰色书包,有拾到并归还者,本人愿意以一本《红楼梦》相酬谢,决不。

③随着宁淮高速公路的建成,这条十几个县市的公路将完成江苏省“四横四纵”高速公路网的“最后一尺”。

A.卸装失言贯串B.卸妆失言贯穿

C.卸装食言贯穿D.卸妆食言贯串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北京奥运会主场馆“鸟巢”钢结构主体工程开始合拢,此举标志着设计新颖,造型独特的钢结构工程进入倒计时阶段,也标志着这一抽象的别致的建筑,通过中国建筑工人的巧手正在变为现实。

B.日前,网易.新浪等14家网站联合向全国互联网界发出文明办网倡议书,号召营造健康文明的网络文化环境,清除不健康信息,已成为社会的共同呼唤.家长的强烈要求和保障未成年人的迫切需要。

C.当林俊杰凭专辑《江南》击败了候选名单上的劲敌周杰伦后,成为当晚大赢家,并最终获得包括“港台地区最受欢迎男歌手”在内的四项大奖。

D.乱收费现象的存在,既有认识不到位.经济利益驱动的原因,也有教育体制不健全.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地区发展不平衡以及监督检查不严等原因造成的。

二、本大题7小题,共3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南越王尉佗者,真定人也,姓赵氏。

秦时已并天下,略定杨越,置桂林﹑南海﹑象郡,以谪徙民,与越杂处十三岁。

佗,秦时用为南海龙川令。

至二世时,南海尉任嚣病且死,召龙川令赵佗语曰:

“闻陈胜等作乱,秦为无道,天下苦之,项羽﹑刘季﹑陈胜﹑吴广等州郡各共兴军聚众,虎争天下,中国扰乱,未知所安,豪杰畔秦相立。

南海僻远,吾恐盗兵侵地至此,吾欲兴兵绝新道,自备,待诸侯变,会病甚。

且番禺负山险,阻南海,东西数千里,颇有中国人相辅,此亦一州之主也,可以立国。

郡中长吏无足与言者,故召公告之。

”即被佗书,行南海尉事。

 嚣死,佗即移檄告横浦﹑阳山﹑湟溪关曰:

“盗兵且至,急绝道聚兵自守!

”因稍以法诛秦所置长吏,以其党为假守。

秦已破灭,佗即击并桂林﹑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

高帝已定天下,为中国劳苦,故释佗弗诛。

汉十一年,遣陆贾因立佗为南越王,与剖符通使,和集百越,毋为南边患害,与长沙接境。

高后时,有司请禁南越关市铁器。

佗曰:

“高帝立我通使物今高后听谗臣别异蛮夷隔绝器物此必长沙王计也欲倚中国击灭南越而并王之自为功也”于是佗乃自尊号为南越武帝,发兵攻长沙边邑,败数县而去焉。

高后遣将军隆虑侯灶往击之。

会暑湿,士卒大疫,兵不能踰岭。

岁余,高后崩,即罢兵。

佗因此以兵威边,财物赂遗闽越﹑西瓯﹑骆,役属焉,东西万余里。

乃乘黄屋左纛,称制,与中国侔。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且番禺负山险负:

背靠

B.即被佗书,行南海尉事被:

给予.颁布

C.佗即移檄告横清……曰移:

改动

D.欲倚中国击灭南越而王之王:

统治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南海尉任嚣病且死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B.此亦一州之主也,可以立国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C.为中国劳苦,故释佗弗诛天下熙熙,皆为得来;天下攘攘,皆为得往

D.佗因此以兵威边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7.下列选项中,全部说明赵佗能够“割据自立”的原因的一组是:

(3分)

①秦为无道,……中国扰乱②恐盗兵侵地至此

③番禺负山险,阻南海④颇有中国人相辅

⑤高帝已定天下,为中国劳苦⑥高后听谗臣,别异蛮夷

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②③D.④⑤⑥

8.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秦二世时,赵佗担任南海郡龙川县县令,是任嚣的下属,后得到任嚣的信任,代任南海郡尉的职务。

B.高后执政时期,禁止赵佗在边关设市进行铁器贸易,并派大军征讨赵佗,攻占了赵佗的好几座县城。

C.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后,由于中原百姓困苦,无暇他顾,被迫封赵佗为南越王,以保持南方的安定。

D.高后驾崩后,赵佗用财物收买百越各部落,使他们归附南越,进而扩展疆土,与汉朝天子分庭抗礼。

9.断句和翻译。

(9分)

(1)用“//”给下面一段话断句。

(3分)

高帝立我通使物今高后听谗臣别异蛮夷隔绝器物此必长沙王计也欲倚中国击灭南越而并王之自为功也

(2)翻译下列句子。

(6分)

①吾恐盗兵侵地至此,吾欲兴兵绝新道,自备,待诸侯变,会病甚。

译文:

②高帝已定天下,为中国劳苦,故释佗弗诛。

译文:

10.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6分)

南乡子·送述古(苏轼)

回首乱山横,不见居人只见城。

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

归路晚风清,一枕初寒梦不成。

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秋雨晴时泪不晴。

注:

述古,苏轼任杭州通判时的同僚与好友陈襄,字述古。

(1)仔细品味这首词,简要回答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分)

答:

(2)有人认为,这首词中“亭亭”“荧荧”两词极具表现力,请结合词句,选择两词中的一个作简要分析。

(4分)

答:

11.补写下列各句中的空缺部分。

(任选3题,多选按前3题计分)(6分)

(1),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

(2)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

(3)哀吾生之须臾,,挟飞仙以遨游,。

(4)长桥卧波,?

复道行空,。

三、本大题4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圣火登珠峰有悖人文绿色奥运理念

据奥组委透露,让奥林匹克的圣火登上世界最高点—珠穆朗玛峰的愿望正在逐步变成现实。

火炬手今年将选择合适时机进行首次测试攀珠峰。

(据昨天本报报道)

这确实是一个很好的创意。

奥运圣火象征和平与友谊,她的每一次点燃,都会激起人们对奥运精神的憧憬与热爱。

而且,如果这个创意真的变成现实,那么其象征意义将远大于其实质意义。

而这种象征意义,无疑将是对奥运精神的一种最好方式的宏扬与提升,完全可以写进奥林匹克的历史。

然而,所有这一切并不意味我们可以不计后果与代价,来让奥林匹克的圣火在珠峰点燃。

因为,我们还要考虑到现实的困难,考虑到作为奥运圣火传递这一重大公共事件应该力避争议,考虑到奥运圣火登珠峰,在其实际操作中,是否已经有悖人文绿色奥运理念等现实问题。

如果权衡利弊得不偿失的话,那么我们就有必要对奥运圣火登珠峰的计划再次进行斟酌。

众所周知,登山作为一种时尚运动和个人爱好,虽然近年来方兴未艾,但是却一直饱受争议。

尤其是自前年北大山鹰社登山队遭遇雪崩,5名队员不幸遇难事件,更是把这种争议推向了白热化。

这一生命的惨剧,引起了公众对于“攀登的意义”的持续追问和深入思考。

今年从北坡攀登了珠峰的安德鲁·萨特兰医生说,非官方数字显示,2006年已经有15人攀登珠峰死亡。

《英国医学期刊》的报告称,很多年以来,攀登珠峰的死亡率一直大约是十分之一。

至今已经有近200人葬身珠峰。

珠穆朗玛峰攀登先锋埃德蒙德·希拉里爵士说:

“人的生命远远比攀登珠峰更为重要。

因此,即使准备再充分,即使考虑再周全,奥运圣火登珠峰活动风险仍将很大。

毕竟,攀登珠峰的不可抗因素太多了。

试想,如果真的发生什么意外,如果真的奥运圣火登珠峰活动要以人的生命为代价,那么,这显然是有违人文奥运之精神与理念的。

退一步讲,即使奥运圣火登珠峰活动能够圆满完成,顺利而归,那么这一活动给珠峰造成的环境的伤害,也必将是不可避免的。

像这种不容有失的登顶,相信参加协助登顶的人数自然也不在少数,而为了新闻报道和电视直播的需要,各路记者和各行人员,以及大量的物资到时候都将齐聚珠峰,而在这过程中,势必将会产生大量的生活垃圾,势必对珠峰的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

轰轰烈烈的奥运圣火登珠峰活动结束后会留下什么呢?

又一个官方版的《无极》?

相信每个人都对此不无担忧。

2007年1月4日《羊城晚报》

12.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

(6分)

A.奥运圣火能在世界之巅点燃,激发人们对和平.友谊等奥运精神憧憬与热爱的象征意义要远大于实质意义。

B.对奥运圣火登珠峰一样,作者虽然肯定其创意,但也旗帜鲜明地表达了反对意见,态度诚恳,观点明确。

C.作者以北大山鹰社五名队员不幸遇难的事件为例,说明人的生命远比攀登珠峰重要,告诉人们要珍爱生命。

D.攀登珠峰的不可抗因素及巨大风险,自奥运圣火登珠峰提出之日起,便一直广受关注,受到人们的持续追问。

E.本文采用总分式结构,从两个方面来论证作者的基本观点,其中夹以大量事实数据,思路清晰,说服力强。

F.文章结尾采用了设问辞格,表现了作者对圣火登珠峰的担忧,其中答句以问句呈现,意味深长,启人深思。

13.就奥运圣火一事,下列解说符合文意的是:

(3分)

A.奥运圣火登珠峰计划于今年启动,火炬手将选择合适时机进行首次攀登珠峰测试。

B.奥运圣火登珠峰是对奥运精神的一种最好的弘扬与提升,必将写进奥运会的历史。

C.奥运圣火登珠峰危险重重,自人类首次登顶50多年来,已有200多人不幸遇难。

D.奥运圣火登珠峰很可能带来大量的生活垃圾,对珠峰的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

14.联系全文,理解文章结尾“又一个官方版的《无极》?

”的含义。

(4分)

答:

15.作者反对圣火登珠峰的原因是什么?

试分条概括,并加以说明。

(5分)

答: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

每组试题3个小题,共15分。

本大题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组。

考生任选一组作答。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雨夜的红灯笼

林决定下来了,要走。

林望了望那两间又低又矮的教室,心中便一片怆然。

夕阳斜下,屋子中砖头支着木板的桌子,以及那块发白的黑板,在余辉中发散着金灿的昏光。

    村支书老黑叔更是怆然。

“林老师,你真的要走?

”“走!

”林咬咬牙,重重地从喉腔吐出,似乎用尽了全身的力量。

五天前,林接到了师大同学的来信。

同学在广州是一家IT公司的老总,准备在北京设立分公司,力邀林出山。

    山风悄悄地吹了起来,凉凉地直往领子里扑。

天上的云彩也不知什么时候聚起了厚厚的一层,黑压压的把夕阳西下仅有的一点余辉,遮了个尽光。

黑暗中,老黑叔静静的蹲在地上,只有那长长的烟枪在一明一暗中才能映出他那张沉默的脸。

    “要走,你就走吧!

”老黑叔使劲吐了口烟,屋内的烟雾更浓了。

“林老师,难为你待了这么长的时间。

几年来,苦了你呀!

乡亲们都看在眼里,痛在心上,谁让咱穷哇!

”老黑叔一跺脚,脸别在了一边。

“林老师,你想走就走吧,不能在咱这山旮旯里耽误了你的前程。

这些娃娃识上几个字,将来到了城里,莫走错厕所也就够了。

    林静静地站在低矮的讲台上,竟不知该如何劝慰这位忠厚的庄稼人了。

唉,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一会儿,同学的轿车就要来了,也就要告别这个小山村,告别这个昔日的三尺讲台了。

    一道闪电划过,窗外沥沥地下起了细雨,一滴一滴地下着,似乎也下在了林的心上,使他的心一痛一痛的。

“嘀嘀.嘀嘀”同学的轿车驶进了村边这个只有两间房舍的小学,向林发出了到来的信息。

    林终于坐在了轿车上,对雨中的老黑叔挥挥手说:

“黑叔,您回吧!

下着雨,小心着凉了。

”老黑叔点点头,指指村口的小路说:

“林老师,你看乡亲们送你来了!

”只见村口整个小路上布满了人群,有男有女有老有少,他们手中都提着一盏盏红红的灯笼,默默地站在那条泥泞的小路上。

一股湿热的液体在林的脸庞悄然滑落,使他分不清究竟哪是雨水哪是泪水了。

    林突然有了种悲壮的感觉,犹如一名即将奔赴沙场,身有使命的将士!

不成功便成仁!

终有一天我还会回来的。

林咬咬牙暗暗对自己说。

    三年后的山村小学耸立起了三幢崭新的教学大楼,山村有史以来这还是第一次。

林坐着轿车带来了十几个和他当年一样援教的年轻老师。

孩子们终于又坐在了宽敞明亮的教室里,村口又能听到朗朗的读书声。

    开学典礼上,老黑叔拉住小学名誉校长林说:

“这回你还走吗?

林老师?

    林点点头又摇摇头嚅嚅着:

“别的地方,还有更多的孩子没上学啊!

如果,当初我没走的话……”望着远方巍峨而又贫瘠的大山,他眼前仿佛又浮现出那两间破旧的教室,又浮现出那雨夜中鲜红动人的红灯笼。

16.这篇采用了什么手法来表现人物,所表现的人物“林”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4分)

答:

17.你怎样理解文章最后“林点点头又摇摇头”?

(5分)

答:

18.本文是关于山区教育的,那么文章的标题“雨夜的红灯笼”能否换成“山区教育”?

说明理由。

(6分)

答: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天演论》,真理的第一道台阶

(1)周树人不爱游玩,不爱交际,不爱说话,他把整个的身心都投入学习之中。

他是那般亢奋,勤勉,精力充沛。

(2)矿路学堂最使他满意的是平等的空气。

汉文仍旧是“颍考叔可谓纯孝也已矣”,外加一点《小学集注》,论文题目也是什么《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之类,但还有格致.算学.地理.历史.绘图.德语和体操,过去所未曾学习过的科目。

至于生理学,虽然并不讲授,却可以看到木版的《全体新论》和《化学卫生论》。

比较先前的医生的议论和方药,他已经悟到,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无意的骗子罢了。

(3)他以非常浓厚的兴致,学习这些课程,尤其是地质学和矿物学。

一本英国赖耶尔的《地学浅说》,就不知给了他多少惊奇和喜悦;无论在课堂还是在课后,他的讲义,都用毛笔抄写得十分细致和工整,插图则用铅笔绘制,也一样的精密。

(4)凡是新课程,都得使用洋课本,这些课本对于中国的情况是无从顾及的。

为此,他常常联系对比中国矿冶的实际,在《金石识别》一类的边页上写下批注,补订其中的纰漏和错误。

纸上谈兵,照抄照搬,无论如何是不能令他满足的;他特别喜欢采集矿石标本,不但因为标本可以加深对矿物知识的理解,而且喜欢那嶙峋而不规则的形体本身,它们以最质朴的方式,在荒无人迹的旷野间显示自己的存在。

(5)他于物质生活无所求,穿一条夹裤,吃吃辣椒,照样过长长的冬天;而精神生活却是充实的,他的心灵,似乎长驻着一个火热的季节。

每当功课作完,他便从书架上检取一部《红楼梦》,或是《西厢记》,或是别的小说杂书,徜徉于人类历史的原野和心灵的幽洞之中。

那里,是自然科学所无法窥觅的又一个奇妙的世界。

(6)知识之火既然点燃起来,他就不会围着炉子取暖。

比起周围的同学,他越来越热心于阅读课外的书籍。

他愿意像篝火那样,在无遮的天幕下作野性的燃烧……

(7)第二年,学校变得相当自由化,看新书的风气也流行起来了。

这时候,听说《天演论》出版了,他特地趁星期天跑到城南书店去,花五百文钱买了回来。

这白纸石印的厚厚的一本,一翻开,就使他坐不住了:

(8)赫胥黎独处一室之中,在英伦之南,背山而面野,槛外诸境,历历如在几下。

乃悬想二千年前,当罗马大将恺彻未到时,此间有何景物?

计惟有天造草昧,人功未施。

其籍征人境者,不过几处荒坟,散见坡陀起伏间。

而灌木丛林,蒙茸山麓,未经删治如今日者,则无疑也。

……

(9)多么优美的文字!

多么恢宏的气魄!

多么新颖的思想!

一口气读下去,苏格拉底出来了,柏拉图出来了,斯多噶派也出来了。

这些人物,各各带着自己的思想,走向纵深的历史。

思想超乎一切,甚至比创造它的思想者更崇高!

“物竞天择”呵,“适者生存”呵,“世道必进,后胜于今”呵,“保群进化,与天争胜”呵……他觉得,“天演”的思想,无不与矿石.动植,以及自己周围的物质世界息息相关,但显然有着更为炫目的光耀:

他读得那么贪婪,一遍又一遍,《察变》和另外的好些章节,他都熟落得能够背出来了。

(10)《天演论》是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的一头猛犬”赫胥黎于1893年在牛津大学作的演讲,原题为《进化论与伦理学》。

1894年,他加写了导论,并与其他三篇论文合编成集。

他坚持了达尔文学说内在的真理性,把关于生物学的理论应用于社会历史领域,从而开拓了近代科学思想的新课题。

严复,将其中的导论及前半部意译出来,结合英国社会学家斯宾塞“天行人治,同归天演”的思想,淋漓酣畅地发挥了自己的观点。

由于严复立足于民族存亡的基点,以最富于说服力的科学事实和最富于煽动性的文学语言,阐述“取法于人”的中心思想,得出“非最宜不能独存独盛”的结论,因此,《天演论》在中国的出版,首先引起的就不是自然科学的革命,而是整个思想界的“一种当头棒喝”。

(11)每读到澳洲土蜂的沦灭,美洲红人和澳洲黑种的耗减,周树人就明显地感觉着一种危机感在压迫着自己。

民族的危机。

家庭的危机。

个人的危机。

危机感使人意识到生命的力。

自力,自强,自立,自主,这就是一切。

正是由于这被唤起的人类的自觉意识,推动着他奔向民族解放和民主运动的前沿。

(12)只要有空,就照例嚼他的侉饼,花生米和辣椒,看那看不得的《天演论》。

(选自林贤治《人间鲁迅》有删节)

注:

鲁迅1881年,生于浙江绍兴城内东昌坊口。

姓周,名树人,至三十八岁,始用鲁迅为笔名。

1899正月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路矿学堂。

1901路矿学堂毕业。

19.本文表现了怎样的精神与品格?

(4分)

答:

20.请从表现看手法和内容两方面欣赏第(4)和(9)两段文字。

(5分)

答:

21.请结合本文内容谈谈《天演论》给予鲁迅的启发和影响。

(6分)

答:

五.本大题2小题,共12分。

22.为了使新闻播报更加平易自然,编辑准备在每条新闻之间加上一些承上启下的话,请你帮助他们在下面的三条新闻之间设计两段这样的话,要求衔接自然,转换巧妙。

(6分)。

①阿富汗一客机神秘坠毁,机上包括3名美国乘客在内的104人无一生还。

客机失事可能是恶劣的天气所致。

(据阿富汗当地媒体报道)

②因旅馆费用及发票问题与会议中方联系人发生争执时一外籍男子出手,女博士后在美无端遭打被拘。

(据新华社报道)

③美国女大学生情定重庆农民,春节后准备举行婚礼,婚后两人将继续在大连打工。

(据《城市晚报》报道)

(1)

(2)

23.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副主任金壮龙2月10日在北京宣布,历时5个多月的“月球探测工程标识征集活动”圆满落下帷幕,由上海设计师顾永江设计的作品被确定为月球探测工程标识。

请你根据此图介绍其构成要素及里寓意。

(6分)

答:

(1)构成要素:

(2)寓意:

六.本大题1小题,60分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60分)

母亲的一声呼唤,荡漾着爱的涟漪;朋友的一声呼唤,打开了紧闭的心扉。

地球呼唤我们警醒,历史呼唤我们铭记,时代呼唤我们前行。

呼唤是提醒,是关注,是引领。

呼唤来自思考,呼唤源于真情。

呼唤责任,呼唤情怀,呼唤燕子归来,呼唤童心不泯……生活中,多少美好的感情凝聚成一声呼唤,又有多少遗憾期待着一声呼唤。

我们经常聆听呼唤,也曾由衷地发出过呼唤。

请以“呼唤”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⑥不得抄袭或套做。

 

中山一中2008——2009学年度高三第一次统测

语文参考答案

1

2

3

4

5

6

7

8

12

13

D

C

C

A

C

B

A

B

CD

A

1.答案D。

A濒bīn,其余读pín,B缉读jī,揖读yī,其余读jí,C击读jī,绩.祭读jì,给读jǐ,D淖读nào,悼读dào,绰读chuò,掉读diào.

2.答案C。

A不绝如缕是形容事情危急,也形容声音微弱悠长,本句误用为连绵不绝之意。

B耸人听闻是夸大事实或说离奇的话,使人听了感到震惊。

此处应用骇人听闻。

D指鹿为马比喻歪曲事实,颠倒是非,可改为张冠李戴。

3.答案C。

卸装指演员除去化装时穿戴涂抹的东西;卸妆指妇女除去身上的装饰;食言指不履行诺言;失言指无意中说出不该说的话;贯穿有两个意思,一是指穿过,连通,一是从头到尾穿过一个或一系列事物,贯串同贯穿的第二个意思,而本句是指第一项意思。

4.答案A。

B句句式杂糅导致“已成为社会的……”一句没有主语;C句成分残缺,缺主语,去掉后字;D句删去“造成的”。

5.答案C。

(移:

移送,传送)

6.答案B。

A中的且均为“将”,B项分别为“的”和取消句子独立性;C项均为“因为”;D项均为“凭借”。

7.答案A。

②⑥句不是原因。

②句是任嚣的担心,⑥句是指高后,而非赵佗。

8.答案B。

是赵佗攻占了长沙边邑数县。

9.高帝立我//通使物//今高后听谗臣//别异蛮夷//隔绝器物//此必长沙王计也//欲倚中国击灭南越而并王之//自为功也(对2个得1分)

(1)我怕强盗的军队侵夺土地,打到这里,我想发动军队切断通往中原的新修大道,自己早作防备,等待诸侯的变化,恰巧我的病重了。

(得分点:

绝.会,句意各1分)

(2)汉高祖已经平定天下,因为中原百姓劳顿困苦,所以高祖放过了赵佗,没有杀他。

(得分点:

为.释,句意各1分)。

10.

(1)表达了词人对往事无限美好的回忆和对友人的依依惜别。

(一点1分)

(2)“亭亭”把耸立的高楼拟人化,(1分)抒发了词人不会像高塔那样无动于衷地迎客送客,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离去而深感哀伤。

(2分)也表达了词人不能像高塔那样目送友人远去的遗憾。

(1分)

“荧荧”既指“残灯斜照”,又指泪光,比喻贴切新颖。

(1分)一方面表现了作者对友人的离别而哀伤,因思念而泪流满面,(2分),另一方面表现了作者对友人的担忧,因思念而彻夜难眠,(1分)读来令人叹惋不已。

11.

(1)故不积跬步无以成江海

(2)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3)羡长江之无穷抱明月而长终(4)未云何龙不霁何虹

12.答案CD。

C项用的事例意在说明登峰危险大,必须慎重,而非告诉人们珍爱生命;D项是圣火登峰一直备受争议,而非提出才开始。

13.答案A。

B项“奥林匹克的历史”不等于“奥运会历史”;C项应是“近200人”而不是“200多人”;D项是“势必”而不是“可能”。

14.意为因政府行为(1分)而对环境造成的巨大破坏(1分),表达了作者对圣火登珠峰一事的极大担忧(2分)。

15.①现实困难,攀登珠峰不容有失。

②圣火登珠峰是重大事件,应该力避争议。

③,风险大,若以人的生命为代价,有悖人文奥运理念。

④势必破坏珠峰的环境,有悖绿色奥运理念。

(分析2分,观点3分)

16.设置悬念,欲扬先抑(1分)林是一位援教老师,他在艰苦的环境里教书已经好几年了,具有无私奉献精神。

(1分),三年后,他给这所山村小学捐建了三幢教学楼,还带来了十几位老师,说明他心一直还在山村教学上,他心胸广博,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2分)

17.他点点头,表明他还要离开这里,去找更多的资金及更多的老师来促进山村教育。

他摇摇头,表明他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