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教育发展十一五规划.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269260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2.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教育发展十一五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广东省教育发展十一五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广东省教育发展十一五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广东省教育发展十一五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广东省教育发展十一五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广东省教育发展十一五规划.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广东省教育发展十一五规划.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广东省教育发展十一五规划.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广东省教育发展十一五规划.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广东省教育发展十一五规划.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广东省教育发展十一五规划.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广东省教育发展十一五规划.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广东省教育发展十一五规划.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广东省教育发展十一五规划.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广东省教育发展十一五规划.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广东省教育发展十一五规划.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广东省教育发展十一五规划.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广东省教育发展十一五规划.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广东省教育发展十一五规划.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广东省教育发展十一五规划.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东省教育发展十一五规划.docx

《广东省教育发展十一五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教育发展十一五规划.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广东省教育发展十一五规划.docx

广东省教育发展十一五规划

广东省教育发展“十一五”规划

  为促进广东省教育事业加快发展、协调发展、科学发展,为广东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和智力支持,根据《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东省教育现代化建设纲要(2004—2020年)〉的通知》(粤发〔2004〕13号)、《印发〈广东省教育现代化建设纲要实施意见(2004—2010年)〉的通知》(粤府〔2005〕67号)和《关于印发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粤府〔2006〕46号)精神,制定本规划。

   一、“十五”时期广东省教育发展状况

  

(一)主要成绩。

 

  1.各类教育事业持续快速发展。

   ——幼儿教育稳步发展。

全省学龄前三年幼儿毛入园率从49.4%提高到65.45%,全省每万人在园幼儿数连续多年保持全国前3位。

   ——义务教育普及水平不断提高。

全省小学五年保留率一直保持100%;初中阶段辍学率得到有效控制,初中毛入学率连续3年保持100%;初中三年保留率从88.4%提高到93.14%。

  ——高中阶段教育迅速发展。

全省高中阶段在校生从152.6万人增加到253万人,年均增长10.65%,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从38.7%提高到57.5%。

  ——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

普通高校从52所增加到102所。

全省研究生在校生从1.3万人增加到4.4万人,年均增长27.54%;普通本专科在校生从29.9万人增加到87.5万人,年均增长23.91%.成人教育、自学考试和现代远程教育蓬勃发展。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11.4%提高到22%,广东省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

   2.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显著提高。

   ——基础教育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到2005年底,全省有4个市被授予教育强市称号,20个区被授予教育强区称号,118个镇被授予教育强镇称号。

全省评出中小学等级学校6400多所,省、市、县优质学位达600多万个,占全省中小学学位1/3强。

素质教育向纵深推进,德育工作进一步加强和改进。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健康、稳步推进。

学生身体素质和艺术修养进一步提高。

教育资源库建设和网络教育资源共享初见成效。

   ——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含技工教育,下同)办学特色更加鲜明,布局结构进一步优化,办学实力进一步增强。

到2005年底,全省国家级、省级重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达232所(其中技工学校57所),国家级、省级重点专业点达177个。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新的进展,校企合作办学进一步加强,建立职业技术教育实训基地(中心)84个。

   ——高等教育创新强校工程成效显著。

全省硕士、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分别从22个、11个增加到28个、14个;硕士、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和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大幅增加。

全省高校的国家重点学科从15个增加到43个,居全国第8位;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中心1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和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86个。

全省高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基金的项目和经费均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

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进一步增强。

全省有中央财政重点建设职业技术院校3所,国家示范性建设软件职业技术学院两所,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试点专业20个。

   3.教育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

   ——办学体制改革取得新的进展。

2005年,全省共有民办幼儿园6128所,在园幼儿88.4万人,占全省在园幼儿总数的41.3%;民办中小学1393所,在校生149.3万人,占全省中小学在校生总数的8.9%;民办中等职业技术学校150所(其中民办技工学校27所),在校生11.2万人,占全省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含技工学校,下同)在校生总数的10.8%;民办普通高校24所,本科独立学院9所,在校生共12.1万人,占全省普通高校在校生总数的13.8%;民办职业技术培训蓬勃发展。

初步建立起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

   ——管理体制改革取得新的突破。

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新体制进一步落实,高等教育“三级办学、两级管理”的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实现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均有1所以上普通高校的目标。

   ——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取得新成效。

以职位聘任和岗位管理为重点的人事制度改革积极推进,初步建立起“择优聘任、能上能下、优劳优酬”的用人和分配激励机制。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取得较大成效,初步建立起后勤社会化服务体系。

   ——招生就业改革取得新成果。

在全国率先实现远程网上监考、网上评卷试点和所有批次网上实时远程录取,初步建成覆盖普通高考、成人高考和自学考试等国家教育考试信息化管理系统。

率先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双向选择模式,形成了“以高校为基础,三种模式相互配合”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模式。

2001年—2005年,省内普通高校本专科毕业生总体就业率均在90%以上。

积极推进助学贷款,2005年全省共有79所高校开办了国家助学贷款业务,有5.34万名学生签订了贷款合同,贷款合同总金额达6.68亿元,已发放贷款3.83亿元,省财政贴息1472.3万元。

 

  4.师资队伍建设取得新进展。

   各级各类学校专任教师的数量逐年递增,学历水平明显提高,职称结构渐趋合理。

小学专任教师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比例从26%提高到68.11%.中学教师学历达标率,初中从17.2%提高到36.32%,普通高中从67.5%提高到83.62%,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从63.7%提高到76.81%.普通高校专任教师从20433人增加到54257人,增长165.5%;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从7924人增加到20542人,增长159.2%.现有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22人,国家和省级特聘教授34人,博士生导师1802人;国家级高校教学名师6人,省级高校教学名师15人。

   5.教育投入明显增加。

   初步建立了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教育经费逐年增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的“三个增长”基本得到落实,全省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从2000年的17.4%提高到2004年的21.8%.改革高校拨款方式,实行高校生均综合定额预算管理办法,高校投入明显增加;实行高校基建贷款政府贴息制度。

积极推进教育收费政策调整与改革,中小学全面实行“一费制”,高校收费管理政策调整积极推进。

   6.顺利完成广州大学城建设。

   在省委、省政府,广州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经过1年多的建设,2004年9月广州大学城一期工程如期完成,入驻新生3.8万人。

2005年9月二期工程全面完工,建成校舍总建筑面积538万平方米,入驻高校10所,入驻学生增加到11万人。

广州大学城建设的顺利完成,拓展了广东高校的办学空间,为广东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二)存在问题。

   1.九年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突出。

区域、城乡、校际及群体间教育发展不平衡。

经济欠发达地区基础教育明显落后于珠江三角洲地区,农村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依然面临办学条件差等突出问题。

   2.高中阶段教育发展滞后。

高中阶段教育总体规模偏小,结构不尽合理。

2005年全省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仅为70.74%,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为57.5%,远远落后于先进省份。

普通高中教育资源短缺,优质学位依然紧张。

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相对滞后,仍未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3.高等教育办学水平不够高。

高等教育规模仍然偏小,每万人口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只有105.3人,在全国排第18位。

结构有待调整,学科专业不尽合理,教育教学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全省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偏少,创新型人才培养能力偏弱,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数量偏少。

科技创新能力偏弱,科研成果转化能力和社会贡献率有待提高。

   4.师资队伍整体实力不够强。

经济欠发达和偏远地区中小学骨干教师流失比较严重。

高中教师学历水平偏低,学历达标率在全国排第16位。

职业技术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高校缺少高水平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

   5.教育投入仍然不足。

地区间教育经费投入差异较大。

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渠道单一,保工资、保运转、保发展的保障水平较低。

普通高中发展资金缺口较大。

职业技术教育投入偏少。

高等教育经费仍然不足,使用效率有待提高,科学的监管机制有待建立和完善。

   (三)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在国内外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下,广东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增强发展后劲,提高国际竞争力,基础在教育,关键在人才。

“十一五”时期是广东省加快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历史机遇期。

各级政府对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为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政治保证和强大动力。

“十五”时期教育事业取得的重大成就,为今后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广东经济持续平稳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为教育事业发展奠定了扎实基础,也对全民整体素质和人才的数量、质量、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同时,广大人民群众对教育特别是优质教育需求的日益多样化,以及广东省众多非户籍人口和农村富余劳动力需有效转移的实际,迫切需要广东省进一步深化教育事业改革,加快推进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建设,把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为广东建设经济强省、文化大省、法治社会、和谐广东和实现富裕安康,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

   二、指导思想、发展思路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发展全局,以建设教育强省、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创新体制机制,加强分类指导,促进教育公平,推动各级各类教育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努力构建具有广东特色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为广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发展思路。

   坚持以人为本,贯彻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方针。

在教育发展过程中,更加注重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更加注重教育质量、效益的提高和结构的优化,更加注重教育的均衡协调发展,更加注重解决教育的热点难点问题,促进广东省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和谐发展。

   1.继续巩固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水平。

进一步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巩固提高普及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全面实现城乡免费义务教育。

合理调整农村学校布局,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提高农村办学质量和水平,促进城乡之间和区域之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2.加快提升高等教育发展水平。

保持高校招生的合理增长,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和优化结构。

重点支持高水平大学向国内一流目标挺进,重点扶持若干所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强的省属重点高校向国内一流大学迈进。

建设一批重点学科、名牌专业、精品课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重点实验室、文科重点研究基地,努力提升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和综合实力。

   3.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继续积极发展普通高中,扩大办学资源和优质学位。

推进职业技术教育战略性结构调整,进一步整合优化职业技术教育资源,扩大办学规模,加强基础能力建设,促进与产业的紧密结合。

   (三)发展目标。

   建设教育强省,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

全省高标准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全面实现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8%以上;珠江三角洲地区和其他地区的中等城市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全省教育的总体发展水平和主要指标位于全国前列。

   ——幼儿教育入园率有较大提高。

2010年,幼儿毛入园率达到80%。

  ——高标准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全面实施城乡免费义务教育。

2010年,全省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和初中毛入学率继续保持100%,初中三年保留率达到98%左右,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同步接受义务教育。

   ——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2010年,全省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力争达到85%,实现高中阶段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在校生规模大体相当。

 

  ——继续提升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

2010年,全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8%以上。

   ——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明显提高。

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使学生德智体美得到全面发展。

教育布局结构、类型结构、层次结构、专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改革进一步深化,形成一批有全国影响力的教育教学改革成果。

教育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

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拥有一批有一定知名度的学科带头人。

建设一批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强的重点学校、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和文科重点研究基地;一批学校逐步跃居全国同类学校的前列;一批重点学科达到国内一流、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高校科技自主创新实力明显增强,一批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成效明显,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明显提高。

 

  ——建立健全终身教育体系。

建立融自学考试、广播电视教育、现代远程教育、成人教育、学前教育、职业培训、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为一体的社区教育体系。

积极推动公共教育资源向社会开放。

建成省级社区教育实验区50个,建立健全形式多样、结构合理、手段先进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具有广东特色的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区框架,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继续教育和职业培训的需求。

   三、主要任务

  

(一)大力发展幼儿教育。

   1.完善办园体制。

加强政府的统筹力度,发挥各级政府在幼儿教育发展中的宏观调控和监督作用。

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采取多种形式举办幼儿园,形成以公办幼儿园为骨干和示范,以民办幼儿园为主体,公办与民办幼儿教育相结合的发展格局。

   2.大力发展农村幼儿教育。

以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为龙头,力争每个乡镇举办1所以上规范化中心幼儿园,每个县建设好1所以上公办示范幼儿园。

   3.加强社区幼儿教育基地建设。

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建立多种形式的社区幼儿教育活动场所,构建社区幼儿教育服务网络,大力推进家庭早期教育指导和服务工作。

   4.积极扶持残疾幼儿教育。

在特殊教育学校和社会福利机构举办残疾幼儿康复和教育班,积极鼓励幼儿园开展残疾幼儿随班就读活动。

支持社会力量建立各种类型的残疾幼儿教育和康复机构。

   

  

(二)高标准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1.全面实施免费义务教育。

从2006年秋季起,在全省农村全面实施免费义务教育。

从2007年秋季起,免收全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本费。

2010年全面实施城乡免费义务教育。

   2.全面改造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危房。

对全省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学用房、学生生活用房和教师校内工作用房的现有C、D级危房进行全面维修或重建,到2007年底全部完成C、D级危房改造任务。

   3.合理调整义务教育学校布局。

按照“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的原则,积极稳妥推进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撤销规模过小、布点分散的学校。

加大力度解决义务教育阶段大班额问题,义务教育学校最高班额控制在50人左右。

继续推进小班制教学试验。

   4.大力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加大对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的扶持力度,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

建立健全教育经费均衡安排、师资队伍定期轮岗的机制,完善义务教育就近免费入学制度,办好每一所学校,全面提高县域内义务教育的整体水平。

继续加大扶持力度,改善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办学条件。

   5.巩固提高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水平。

继续推进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学校规范化和九年制寄宿学校建设,扩大寄宿制民族班规模。

继续办好内地新疆班、西藏班。

   6.努力办好义务教育特殊学校。

每个地级以上市建立1所规范化特殊教育学校;视力、听力、智力等三类残疾儿童少年较多的县(市)建立1所综合性的特殊教育学校;在乡镇中心学校附设特殊教育部(班)。

适龄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保留率与当地义务教育水平相当。

支持办好广东育新学校,确保在押未成年犯和未成年劳教人员接受义务教育。

推动有条件的市设置专门学校,对有《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的严重不良行为的适龄少年实施义务教育。

   7.积极探索解决非户籍常住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有效办法。

按照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全日制公办学校为主的原则,充分发挥流入地政府和公办学校的主力作用,把非户籍常住人口子女义务教育纳入义务教育发展总体规划统筹安排,同时鼓励社会力量举办面向非户籍常住人口子女的公益性学校。

   8.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以新课改为契机,调整和改革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课程体系和教育内容,不断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

   (三)大力加强普通高中建设。

   1.继续加快普通高中发展。

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发展普通高中的责任,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普通高中的扶持力度,加快普通高中发展步伐。

进一步推进学校布局调整,普通高中逐步向县城或中心镇集中。

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办好残疾人普通高中教育。

   2.全面提升普通高中办学水平。

改善普通高中办学条件,强化学校管理,全面推进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四)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

 

  1.努力扩大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办学规模。

坚持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协调发展的方针。

2010年,全省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校生达到174万人,“十一五”期间,为社会输送200万名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

   2.推进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战略性结构调整。

珠江三角洲地区要充分发挥职业技术教育的优势,在办好现有职业技术院校的基础上,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建设一批新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山区及东西两翼要集中力量在地级市市区办好若干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有条件的县(市、区)要整合当地职业技术教育资源,集中力量办好1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或技工学校,并以此为依托办好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大力促进珠江三角洲地区与山区及东西两翼更加紧密的合作办学,推动和扶持有条件的职业技术院校集团化发展,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珠江三角洲地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每年要从山区及东西两翼招收5万名以上初中毕业生,学生毕业后优先满足当地企业用工需求。

努力办好残疾人职业技术教育,有条件的职业技术院校可试办特殊教育班。

   3.构建省、市、县、镇、村五级职业技术培训网络。

积极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就业再就业培训工程、智力扶贫工程、百万农村青年技能培训工程、创业富民培训工程和退役士兵职业技能培训工程,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机构年培训量达1000万人次以上。

到2010年,全省技能人才总数比2005年翻一番,达到1300万人,占全省第二、三产业作业人员的60%,技能人才等级结构有所改善。

全省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整体水平和综合实力力争进入全国先进行列。

   4.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基础能力建设。

建成省级示范性中等职业技术学校140所(其中技工学校40所),省级以上重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300所(其中重点技工学校100所),重点建设专业(点)300个(其中技工学校重点建设专业100个)。

建设公共实训基地8-10个,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实训中心300个(其中技工实训中心100个),企业实训基地300个。

创建一批国家级示范性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重点职业技术院校和职业技术教育实训基地。

在省级以上重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建设一批职业技能鉴定站。

   5.深化职业技术教育教学改革。

以技能训练为核心,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

根据广东省经济、产业结构调整需要,设置专业和调整专业结构,改革课程、教材和教学方法。

建立弹性学习制度,满足各类求学者的学习需求。

   6.加快高级技工学校和技师学院建设。

进一步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质量。

启动建设5所国家级示范性高级技工学校或技师学院、10所省级重点高级技工学校或技师学院、20个省级高级技工学校或技师学院示范性专业,并以此为依托,打造一批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加快培训企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

   (五)加快提升高等教育发展水平。

   1.进一步优化高等教育布局结构。

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扩大办学规模;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鼓励经济发达地区在办好现有高校的基础上新办高校;建设好广州大学城等大学园区,充分发挥高等教育资源的聚集效应。

优化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加快发展研究生教育,进一步扩大本科教育规模,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

优化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重视基础学科建设,大力发展应用学科,积极培育和发展新兴、交叉学科,加大扶持与广东省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相关的学科专业建设,大力提高工科类专业比例,优先发展高新技术类本科专业,积极发展地方经济建设急需专业,使高等教育的专业门类更趋合理。

   2.大力推进高水平大学和重点高校建设。

继续推进已列入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立项范围的重点大学建设,加强省级“211工程”建设。

继续加强其他省属重点本科院校的建设。

重点支持办学特色明显、竞争力强的院校,使之保持或跃居全国同类院校的前列。

   3.加强研究生创新培养体系建设。

争取新增两所左右博士学位授予权高校和3所左右硕士学位授予权高校。

优化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的学科结构、层次结构和地区结构。

争取新增两个左右研究生院。

做好学位点的定期评估及硕士、博士学位论文的抽查工作。

开展全省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评选工作。

建设50门左右研究生精品课程。

继续评选“南粤优秀研究生”。

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4.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

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多样化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加强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完善教学激励机制,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加强教学资源建设,促进教学资源共享。

加强教学制度建设,构建教学质量保障新机制。

继续推进高校电子图书馆和教学资源中心建设。

建设300个左右省级名牌专业和300门左右省级精品课程,培养50名左右国家级和省级教学名师,建设200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和培育500个左右国家级、省级教改项目和教学成果。

   5.深化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

实施广东省高职高专教育改革与实践工程。

开展省级示范性高职高专院校的遴选和建设,争取其中8所进入国家级示范性高职高专院校行列。

开展省级高职高专示范性专业建设,争取有100个专业进入国家级和省级示范专业行列。

开展精品课程建设,争取有100门课程进入国家级和省级精品课程行列。

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每个地级以上市建立1个以上区域性公共职业技术教育实训基地,争取有100个进入国家级和省级示范性职业技术教育实训基地行列。

努力建设好全国高职高专教育师资培训基地。

   (六)努力提高高校科研自主创新能力。

 

  1.建立科技创新体系。

初步建立起广东高校科技自主创新体系,成为全省科技自主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立起既有利于发挥高校学术和学科优势,又有利于队伍整合和资源共享,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相得益彰的科技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2.加强科研创新团队建设。

积极推动高校科研创新团队计划,建立80个左右科研创新团队。

培养一批科研学术骨干和高水平学科带头人。

 

  3.推进科研创新平台建设。

建设60个左右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其中一批建设成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建设30个左右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其中一批建设成为国家级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

   4.继续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和管理。

建设200个左右省级重点学科,其中20个左右的学科达到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

   5.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

加强高校与企业和科研院所的多形式、多层次合作。

积极推进高校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大学科技园的建设,积极发展、规范管理高校科技产业。

建设15个左右高校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8个左右广东省大学科技园,有两至三家高校上市公司,支持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6.实施广东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计划。

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着力研究广东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