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单元突破与习题精讲精练.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270120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55 大小:58.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政治单元突破与习题精讲精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考研政治单元突破与习题精讲精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考研政治单元突破与习题精讲精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考研政治单元突破与习题精讲精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考研政治单元突破与习题精讲精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考研政治单元突破与习题精讲精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5页
考研政治单元突破与习题精讲精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5页
考研政治单元突破与习题精讲精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5页
考研政治单元突破与习题精讲精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5页
考研政治单元突破与习题精讲精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5页
考研政治单元突破与习题精讲精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5页
考研政治单元突破与习题精讲精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5页
考研政治单元突破与习题精讲精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5页
考研政治单元突破与习题精讲精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5页
考研政治单元突破与习题精讲精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5页
考研政治单元突破与习题精讲精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5页
考研政治单元突破与习题精讲精练.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5页
考研政治单元突破与习题精讲精练.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5页
考研政治单元突破与习题精讲精练.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5页
考研政治单元突破与习题精讲精练.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5页
亲,该文档总共5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考研政治单元突破与习题精讲精练.docx

《考研政治单元突破与习题精讲精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政治单元突破与习题精讲精练.docx(5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考研政治单元突破与习题精讲精练.docx

考研政治单元突破与习题精讲精练

《2011考研政治单元突破与习题精讲精练》节选

(一)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单元一马克思主义哲学

  本单元(包括第1、2、3、4章的内容)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是极为重要的一部分。

在去年的考研真题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分值占到了总分的24%左右,而仅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总分值中就占到了20%左右的比例,所以这部分内容可谓是重中之重。

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唯物史观。

从往年考试情况来看,唯物论、唯物历史观侧重于选择题的考查,而辩证法和认识论不但以客观题的形式出现,更是材料分析题的高频命题点。

  ○复习时间:

建议4天左右。

  ○2011年命题预测:

  选择题:

马克思主义产生和发展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单选);马克思主义为什么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多选);意识的起源与本质、物质运动的时间与空间,实践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单选);规律及其客观性,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关系(多选);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社会发展的动力、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作用(单选)。

  分析题: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认识的本质及规律、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及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注意将认识、真理与实践结合起来进行系统分析与思考。

  典型示例

  【例1】(2010年第2题)有一则箴言:

“在溪水和岩石的斗争中,胜利的总是溪水,不是因为力量,而是因为坚持。

”“坚持就是胜利”的哲理在于()

  A必然性通过偶然性开辟道路

  B肯定中包含着否定的因素

  C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D有其因必有其果

  【答案】C

  【解题思路】本知识点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的内容,即作为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之一的量变质变规律。

选项中的A、B、C三项的本身的说法是正确的,但是A、D两项所表述的是唯物辩证法五对范畴之一的偶然性和必然性、原因和结果,B项所表述的是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之一的否定之否定规律,只有C选项中的量变质变原理符合题干中的含义。

从题干本身来说,“坚持就是胜利”就是通过量的积累最后实现质的飞跃的过程,因而C选项正确。

  【考点链接】黑格尔在《逻辑学》“存在论”中提出了质量互变思想。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有:

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一个量变积累的过程,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

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质变不仅可以完成量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而且可以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③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例2】(2010年第17题)20世纪70年代至今,商务印书馆先后出版了多个版本的《新华字典》,除了一些旧的词条,增加了一些新的词条,并对若干词条的词义进行了修改。

例如1971年版对“科举”这个词的解释是:

“从隋唐到清代的封建王朝为了维护其反动统治而设立分科考生文武官吏后备人员的制度”,1992年版删去“反动”二字,1998年版又删去“为了维护其统治而设”,直到2008年版删去了这句话。

一本小字典记载着词语的发展变化,也记录了时代前进的印证,字典词条释义的变化表明人们的意识()

  A是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

  B取决于词语含义的改变

  C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变化

  D需要借助语言这一物质外壳表达出来

  【答案】ACD

  【解题思路】B是错项,可以一眼排除。

其他各项都说明了人们的认识要与时俱进,意识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变化的,语言作为人类意识的表现形式必然有所调整。

ACD都是正确的。

  【考点链接】实践活动过程在主体的自觉意识支配下,既能动地变革着客观世界,也能动地改造着自身的实践能力。

人的意识不仅能够反映世界,而且能够创造世界。

创造性从根本上把人的反映与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活动区别开来,它是反映的能动性的基本标志。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这种能动的反映具有摹写性和创造性的特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地揭示了认识的本质,指出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人类意识则是具有社会性和情感的主体思维,是全部社会历史发展的结果。

无论是个性、自我意识,或是群体意识,都是社会生活的产物。

  【例3】(2009年第1题)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过这个范围便是相对的了。

这个范围是指()

  A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

  B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

  C物质和意识何者更重要

  D物质和意识何者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更密切

  【答案】A

  【解题思路】列宁认为,对于物质和意识这一最为广泛的概念,要给它们下定义,不能沿用形式逻辑的属加种差定义法,只能从它们之间的关系下定义,即指出物质和意识哪一个是第一性、哪一个是第二性的。

在辩证唯物主义看来,物质是第一性的,它独立于人的意识而存在,为人的意识所反映;而意识则是物质的产物,是人脑这一特殊物质的机能,是物质的反映,是第二性的。

这就是说,在“世界的本原是什么”这一哲学本体论的范围内,必须把物质和意识对立起来,这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因此本题选A。

  【考点链接】本题是根据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关于物质和意识关系的一个基本观点而设置的。

物质和意识的对立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只是在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即本体论范围内,物质和意识的对立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比如说在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它们的对立无疑是相对的。

物质和意识本来就是对人类社会实践生活中两大类现象的最高概括,而人们的实践活动本身正是含物质和意识于一体的。

本题通过对列宁一个著名观点的解读,要求我们全面理解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准确把握物质和意识对立的范围与界限,从而加深对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的认识。

  【例4】(2009年第2题)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大讨论是一场新的思想解放运动。

实践之所以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

  A真理的主观性和实践的客观性所要求的

  B真理的相对性和实践的绝对性所预设的

  C真理的属性和实践的功能所规定的

  D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

  【答案】D

  【解题思路】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活动,是沟通主观和客观的“桥梁”,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特点和优点,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和优点。

只有实践才能把主观认识同客观实在联系起来加以对照,从而判明主观与客观是否一致,判明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

可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

本题的正确选项是十分明确的,也是比较规范的。

题中的其他选项,虽然也涉及真理和实践的某些特征、属性和功能,但都不是实践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主要根据。

  【考点链接】马克思说: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要从真理和实践两个方面去思考。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所谓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

这种情况决定了检验标准既不能在纯粹主观范围内去寻找,也不能在纯粹客观范围内去解决,而只能是把主观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对照,从而确定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在。

  【例5】(2009年第4题)卢梭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中说道:

“我认为,在人类的一切知识中,最有用但也最不完善的知识就是关于人的知识。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破解了人是什么这一“司芬克斯之谜”。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

  A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内在统一

  B所有人共同属性的概括

  C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D自由理性的外化

  【答案】C

  【解题思路】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历史是由现实的个人及其活动构成的。

所谓现实的人是基于自身需要和社会需要而从事一定实践活动的、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具有能动性的人。

只有把人看做是现实的人,才能正确把握人的本质。

  【考点链接】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这就是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天生就具有的东西,也不是从所有个体的人身上抽象出来的共同性,如所谓理性、自由等;人不仅作为“类”与动物有本质的区别,而且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也存在本质区别;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而不是自然属性;人的本质属性表现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特别是经济关系中;人的本质是变化、发展的,而不是永恒不变的。

“人的现实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的本质的基本观点,对于我们具体地历史地认识人自身及其活动具有方法论意义,也为真正实现人的自由解放指明了正确道路。

  【例6】(2009年第20题)华罗庚生前曾说:

“我们最好把自己的生命看作是前人生命的延续,是现在人类共同的生命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后人生命的开端。

如此延续下去,科学就会一天比一天更灿烂,社会就会一天比一天更美好。

”这段话对我们如何实现人的个人价值的教益是()

  A个人价值的实现与社会价值的实现是统一的

  B个人价值的实现是一个历史过程

  C个人价值的实现是社会价值实现的归宿

  D个人价值的实现与个人生命的长短相一致

  【答案】AB

  【解题思路】华罗庚的话体现了两点深刻含义,一是把自己的生命融汇在人类生命之中,这样就能自觉地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社会价值的实现从根本上统一起来。

二是把个人价值的实现与科学的繁荣、社会的进步联系起来,这就从根本上提升了人生境界,达到人生境界的最高层次,由此,我们可以确切地认定本题的A、B两个选项是正确的,而C、D两项则是与华罗庚这段话所体现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截然相悖的。

  【考点链接】如何理解并实现一个人的个人价值,这是哲学人生观、价值观中的重要问题。

个人价值内在地包含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

一方面,人作为主体,体现自我价值,表现为自我和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另一方面,人又作为客体,体现社会价值,表现为个人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个人价值的这两个方面既互相区别,又密切联系、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人生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例7】(2008年第1题)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唯心主义哲学、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

  A坚持人的主体地位

  B坚持用辩证发展的观点去认识世界

  C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D坚持从客观的物质实践活动去理解现实世界

  【答案】D

  【解题思路】本题所考查的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特征的理解,所不同的是在于其提问的角度和方式:

一是从总体上提出问题,即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捆梆在一起,要求指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包括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在内的一切旧哲学的区别在哪里;二是从根本上提出问题,即指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一切旧哲学根本区别的关键所在。

按照这种设问的要求,仅仅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或坚持用辩证发展的观点去认识世界,即选项中的C,B两项,显然是不够的。

因为C项虽然能区别于唯心主义,但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区别开来;而B项虽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唯物主义区别于旧唯物主义的重要之点,但又不能与有的唯心主义如黑格尔哲学相区别。

至于A项,坚持人的主体地位,这无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特征,但承认人的主体地位也并不只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所特有。

因此,本题答案为D选项。

  【考点链接】要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一切旧哲学的根本区别,需要作深层次的思考。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这一变革的理论成果是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新的哲学形态,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

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做感性的人的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

”马克思深刻地揭露了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共同的主要缺点在于,它们都不懂得人类实践活动及其意义。

正是这一共同的主要缺点,在近代哲学中造成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分离,在旧唯物主义哲学中又形成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对立。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现实世界,把对象、事物、现实当做实践去理解,既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又避免了唯心主义的抽象性,在世界观、自然观、历史观和认识论上都获得了全新的解释,构筑了统一、彻底、科学的哲学体系,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例8】(2008年第2题)最近,由多国科学家组成的团队利用一台粒子加速器,让两束原子在一个圆环轨道上做高速运动,发现这些原子自身的时间确实比外界时间慢了。

这项实验进一步证明了作为物质运动存在形式的时间具有()

  A客观性

  B有限性

  C相对性

  D一维性

  【答案】C

  【解题思路】本题的指向是十分明确的,关键是要了解时间相对性的准确含义,搞清楚时间相对性与时间客观性、绝对性、一维性以及有限性等等之间的区别。

该题以自然科学研究的实证材料为背景,考查马克思主义物质的时空观中的时间。

选项中D项是时间的特点,但不是本题考查的角度,因此排除。

本题主要从时空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角度对知识点进行考查,A、C两项是备选答案,从所给材料“发现这些原子自身的时间确实比外界时间慢了”中可以直接判断出C项正确,而时空的有限性和无限性显然也不符合题干要求,因此B被排除。

  【考点链接】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时间的相对性。

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时空和物质运动是不可分离的,作为物质存在形式的时空,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时空的绝对性是指时空的客观实在性是不变的、无条件的;时空的相对性是指时空的具体形态、具体特性是可变的、有条件的。

时空的具体特性随物质运动特性的变化而变化,人们关于时空的观念也是可变的、发展的。

  【例9】(2008年第18题)19世纪英国作家惠兹里特说:

“一个除了书本以外一无所知的纯粹学者,必然对书本也是无知的。

”与这句话在内涵上相一致的名言还有()

  A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B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C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

  D饱经风霜的老人与缺乏阅历的少年对同一句格言的理解是不同的

  【答案】ABD

  【解题思路】本题引用19世纪英国作家惠兹里特说的一句话作为题干,要求指出在备选项中与这句话在内涵上一致的名言。

这种命题方式的特别之处在于,要求明确题干中话语的哲学含义,然后要求理解选项中各个名言的哲学含义,最后将两者加以比较分析,找出它们之间内涵上的一致之处。

备选项的A项,是我国宋代诗人陆游的一诗中的两句,该诗是“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B项是孟子说的话,原话是“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惠兹里特的话可以说是对孟子这一名言的一种解读。

C项则是毛泽东在《实践论》中一句有名的话,它说明理性认识对于感性认识的重要性,它与惠兹里特的话旨在强调感性实践经验对于理性书本知识的重要性正好相反,在内涵上不相一致,故不在选择之列。

D项是黑格尔一段话的浓缩,列宁在《哲学笔记》中摘引了这段话:

“正像同一句格言,从完全正确地理解它的年轻人口中说出来时,总没有在阅历极深的成年人心中所具有的那种含义和广度,后者能够表达出这句格言所包含的全部力量。

”这里强调的是人生的阅历经验对于认识的重要意义,正好与题干中惠兹里特的话相一致。

  【考点链接】在认识论中,与认识和实践这一基本关系相联系但又有区别的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问题。

这个问题表现在人们学习和工作中则是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亲身体验与学习书本知识的关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统一的认识过程中的两种形态、两个阶段,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都是不可缺少的。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依存,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要发展到理性认识。

与此同时,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又是互相交织、互相渗透的。

这就要求我们善于把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学习书本知识与亲身参加实践结合起来,缺一不可。

这样才能获得比较完全的知识。

《2011考研政治单元突破与习题精讲精练》节选

(二)

2010年09月25日14:

13 来源:

文都教育 我要评论(0)

分享到微博

  基础过关

  一、单项选择题: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对于无产阶级的重大意义之一是()

  A使无产阶级成为资产阶级的掘墓人

  B使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C使无产阶级成为自为阶级

  D使无产阶级革命成为必然

  2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

  A资本主义最终必然走向灭亡

  B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共产主义

  C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D无产阶级是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

  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是()

  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

  B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C工人罢工和起义

  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

  4恩格斯总结哲学发展的历史,明确地提出: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

  A实践与认识的关系问题

  B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个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

  5马克思曾经指出:

以往的哲学都只是解释世界,但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这一命题最恰当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哪一特性()

  A阶级性

  B实践性

  C革命性

  D科学性

  6马克思在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中,阐明了实践是感性的、对象性的物质活动,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这里的“第一个文件”是()

  A《共产党宣言》

  B《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C《黑格尔的哲学批判》

  D《资本论》

  7马克思指出:

“自然界的人的本质只有对社会的人来说才是存在的。

”这表明()

  A人类社会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对象化,是人的对象世界

  B没有人类就没有自然界

  C自然界的人与社会的人的本质是不同的

  D人的本质时有时无

  8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在于()

  A是否承认社会的内部矛盾推动社会发展

  B是否承认社会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

  C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是否承认社会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

  9王夫之认为:

“方动即静,方静旋动。

静即含动,动不舍静。

……待动之极而后静,待静之极而后动。

”这一命题观点属于()

  A朴素辩证法

  B相对主义诡辩论

  C形而上学

  D先验论

  10休谟说:

“感觉是人与世界之间的屏障。

”这一观点属于()

  A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不可知论的观点

  D经验论的观点

  11物质世界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里的“客观实在”是指()

  A看得见,摸得到的实物

  B物质的具体形态和结构

  C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D不能被人们所认识

  12列宁说:

“世界上除了运动的物质以外,什么都没有”这句话的意思是()

  A世界上只有物质没有意识

  B运动是世界的本原

  C物质与运动不可分割

  D世界上任何的东西都是物质

  13“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怕办不到,就怕想不到;只要想得到,啥也能办到。

”这是()

  A充分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

  B主观唯心主义的表现

  C客观唯心主义的表现

  D朴素唯物主义的表现

  14下列说法中,哪一种说法指明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A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变化发展的

  B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统一体

  C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D生产方式的物质性决定社会形态的性质

  15“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这属于()

  A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B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C唯意志论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李海洋博客:

  蒋中挺博客:

http:

//

  16“思维着的精神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是指()

  A人类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思维着的精神

  B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C随着实践的发展和认识能力的提高,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科学知识在不断增加

  D意识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17理解人与自然关系,人与自然统一的关键是()

  A科学的理论

  B正确的自然观

  C正确的历史观

  D正确的实践观

  18有人认为,整个世界任何两个事件之间都存在着内在的因果联系,这种观点否认了联系的()

  A客观性

  B多样性

  C有条件性

  D普遍性

  19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发展观的斗争焦点在于()

  A是否承认联系的观点

  B是否承认发展的观点

  C是否承认内部矛盾的观点

  D是否承认质变的观点

  20《孙子兵法》曰:

“投入亡地而后存,陷于死地而后生”。

韩信据此背水一战,大败赵军;马谡据此屯官兵山下,痛失街亭。

同是根据“兵法”却造成两种不同结果,这说明()

  A矛盾具有普遍性

  B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解决矛盾的关键

  C“兵法”本身有正确和错误之分

  D矛盾双方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21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指出:

矛盾问题的精髓是()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B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D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22杜甫诗曰: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是()

  A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

  B承认矛盾客观性,正确对待矛盾

  C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

  D抓主要矛盾,抓中心,抓关键

  23老子说“治大国如烹小鲜”,也就是说要注意火候,这说明()

  A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

  B要重视内因的作用

  C要坚持适度原则

  D要重视量的积累

  24“生命本身即具有死亡的种子。

”这句话()

  A反映了矛盾的客观性原理

  B认为事物自身即包含矛盾

  C认为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D认为事物的矛盾具有各自的特点

  25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

  A事物发展的道路和方向

  B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

  C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D事物发展的全部内容

  26唯物辩证法认为,度与关节点的关系是()

  A度就是事物质变的关节点

  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