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辨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272055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3.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成语辨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成语辨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成语辨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成语辨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成语辨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成语辨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成语辨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成语辨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成语辨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成语辨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成语辨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成语辨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成语辨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成语辨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成语辨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成语辨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成语辨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成语辨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成语辨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成语辨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成语辨析.docx

《成语辨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语辨析.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成语辨析.docx

成语辨析

高考易错成语辨析(破折号后的句子为误用用法)

1鼎足而立:

像鼎的三足分立那样,比喻三方面对立的局势。

2一劳永逸:

劳苦一次就可以永远安逸。

3首当其冲:

比喻最先受到攻击和遭遇灾难。

4巧夺天工:

人工的精巧胜过天然。

形容技艺精妙。

大多指工艺美术、园林等。

5虚与委蛇:

虚:

假意;与:

跟;委蛇:

敷衍。

对人虚情假意,敷衍应酬。

6.炙手可热:

意思是刚一挨近就热得烫手,比喻气焰盛,权势大,使人不敢接近。

7.任重道远:

担子很重,路途遥远。

比喻责任重大,而且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8.灯红酒绿:

形容五光十色的繁花景象或极其奢侈的生活。

9.万人空巷:

家家户户的人都走出了巷子和胡同。

形容庆祝、欢迎的盛况轰动一时的情景。

10.想入非非:

指想进入一般识力所达不到的境界。

后来借指脱离实际,幻想不可能实现的事。

11.万马齐喑:

比喻死气沉沉,令人窒息的沉闷局面。

12.半斤八两:

比喻彼此一样,不相上下。

(多贬义)

12.莘莘学子:

莘莘,众多。

13.不孚众望:

孚:

信服;不能达到大家的期望,不能使大家信服。

14.不负众望:

没有辜负大家的希望。

15.休戚相关:

休,喜悦。

戚,忧愁。

形容关系紧密与利害相关。

16.美轮美奂:

轮:

指轮囷(qūn),古代的一种圆形高大的谷仓,此处指高大,名词作形容词;奂:

众多,盛大。

古时形容房屋建筑的高大,众多与宏丽。

现也常用来形容人家装饰、布置等美好漂亮。

17.始作俑者:

第一个制作殉葬的土木偶的人。

比喻第一个做某项坏事的人或恶劣风气的开创者。

18.以儆效尤:

以处理一个案例来警告那些学着做坏事的人。

儆,警戒,告诫。

尤,过错。

19.文不加点:

是指文章一气写成,无需修改,形容文思敏捷,写作技巧纯熟。

以下为错句:

——古人写文章都是文不加点,今天的人读起来很吃力。

——他写稿子常常是文不加点,笔走龙蛇,简直使人无法卒读。

20.不刊之论:

形容不能改动和不可磨灭的言论。

不刊,不能消除,不可删改。

21.弹冠相庆:

弹去帽子上的灰尘,表示庆贺。

形容因即将做官而互相庆贺。

也指坏人准备上台。

——斯韦思林杯终于回到了我们的怀抱。

当普天弹冠相庆时,人们不得不佩服蔡振华在用人上的智慧。

——今年学校又新建住房4栋,\'五一\'前后又有一百二十六名青年教师将乔迁新居,个个都弹冠相庆。

22.涣然冰释:

涣然,消散的样子。

冰释,像冰一样消融。

形容疑虑、误会、隔阂等完全消除。

——诚然,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烦恼只需哈哈一笑便涣然冰释,笑不过是改变情绪的一种方法。

23.大方之家:

原指深于道术的人。

后来指精通某种学问或技艺的专家。

24.不耻下问:

是指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的、知识比自己少的人请教为耻辱。

——他是个计算机专家,又会两种外语,我们初学计算机的人要虚心向他求教,不耻下问。

——我们一定要谦虚谨慎,不耻下问,认真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把工作做得更好。

25.趋之若鹜:

像鸭子一样成群的跑过去。

比喻很多人争着去。

(贬义)

——齐白石画展在美术馆开幕了。

国画研究院的画家竟相观摩,艺术爱好者也趋之若鹜。

——《正道沧桑》演出后,一时间观众趋之若鹜,报刊好评如潮。

26.苦心孤诣:

苦心是指费尽心思。

孤诣指别人达不到的境地。

整个成语的意思是指费尽心思,刻苦钻研,在学问技艺等方面达到别人所不及的境地。

27.明日黄花:

过了重阳节的菊花。

意思是即将枯萎,没有什么可赏玩了。

比喻过时的事物。

——李大伯拍着孩子们的肩头,语重心长地说:

\'你们是明日黄花,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一定要珍惜时间,努力读书啊。

\'

28.琳琅满目:

满眼都是美玉。

比喻精美的物品、美好的文章或有用的人才很多。

29.望其项背:

能够望见别人的颈项和脊背,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

项,脖子。

背,脊背。

一般用于否定形式。

30.比翼双飞:

特指夫妻亲密无间,形影不离。

31.耳提面命:

不但当面告诉他,而且凑近他的耳朵给他讲。

形容长者严厉而又恳切地教导。

——他是我最真诚的朋友,经常对我耳提面命,使我能够在工作中少犯许多错误。

32.不易之论:

不可更改的言论、说法。

形容言论、意见非常正确。

33.豆蔻年华:

专指代女子十三十四岁。

——这位老人唯一的儿子正值豆蔻年华,却因盗窃和打架斗殴而被判刑4年。

34.青梅竹马:

形容小儿女天真无邪,一起游戏。

35.自食其果:

自己吃下自己种出来的果子。

比喻自作自受。

——如果对中国政府的严正声明和强烈抗议置之度外,一意孤行,必将自食其果。

36.毫发不爽:

一点也不差。

毫发,毫毛和头发,形容极其细微。

——小王今天淋了雨,周身湿透,毫发不爽,应赶快吃点防感冒的药。

38.首鼠两端:

形容两者之间犹豫不决或动摇不定。

首鼠:

犹豫,进退两难。

——1999年产值要超历史,创税也要超历史,长江机床厂确立的这个目标,真可谓是首鼠两端。

39.如蚁附膻:

就像蚂蚁附着在有膻味的东西上。

比喻臭味相投的人追逐某种丑恶、污秽的事物。

也用来指趋炎附势,追名逐利的卑劣行径。

——一曲曲古老的音乐带着古文明的气息在大厅里回旋,满座的听众如醉如痴,如蚁附膻。

40.气冲斗牛:

形容精神旺盛,意气高昂,或非常生气,愤慨之极。

——西湖胜景中最能让中国文人气冲斗牛的,是白堤和苏堤。

41.如坐春风:

如同沐浴在和煦的春风里,比喻受到教育和感化。

——今天天气真好,我们在操场上,真是如坐春风。

42.不以为然:

是含有“认为不是、不对”的意思。

——某些不遵守交通规则的人,对闯红灯总是不以为然,认为只要不朝汽车撞,总会没事的。

43.鼎力相助:

敬辞,大力帮助(表示请托或感谢时用)。

——你有什么困难尽管说出来,我们一定鼎力相助。

44.醍醐灌顶:

纯酥油浇到头上。

佛教比喻以智慧灌输于人,使人彻底醒悟。

——一番耐心的开导如醍醐灌顶,许队长心头的种种疑虑全都消释了。

45.不足为训:

不值得作为遵循和仿效的做法。

——事故的隐患越来越明显,厂领导还是认为不足为训,以致酿成了\'8.19\'大火。

——这点小错误还算不上什么,不足为训,您不要老记在心上,畏首畏尾是干不好工作的。

46.暴虎冯河:

赤手空拳打老虎,没有渡船要过河。

比喻有勇无谋,冒险行事。

47.期期艾艾:

形容口吃。

——如今,他的脸上早已没有了刚下岗时期期艾艾的神情,浑身上下都透着成功者的自信。

48.耳熟能详:

听得多了,也就能详尽地说出来。

——好的文章只要读得多了便耳熟能详。

49.宵衣旰食:

天不亮就穿衣起床,天晚了才吃饭。

形容勤于政务。

——我们中学生要宵衣旰食,努力学习,掌握本领,将来为祖国建设作出贡献。

50.当务之急:

当前急需办的事。

——专家们特别指出,推广普通话是我们目前当务之急的大事。

51.抵掌而谈:

形容高谈阔论,话极投机。

抵掌:

击掌,鼓掌。

52.官样文章:

指有固定套式的例行公文。

引申为没有实际意义的虚文滥调。

——应用文,比如“合同”“调查报告”“总结”等官样文章,一般不使用文学语言。

53.颐指气使:

说话只用面部表情来示意。

形容有权势的人傲慢的神态。

——在课堂上,老师不仅认真仔细地进行讲解,而且还颐指气使,示意大家积极发言。

54.过犹不及:

事情做得过头了,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对的。

55.汗牛充栋:

形容藏书很多。

——在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中,像我们这样的大学生汗牛充栋,比比皆是,根本算不得什么。

56.暴殄天物:

意思是任意残害虐杀各种生物,后来也指不知爱惜物品,任意糟蹋浪费。

57.间不容发:

距离很近,中间不能放进一个头发。

比喻情势危急到了极点。

58.耳濡目染:

形容听得多了,看得多了,长期浸润其中,无形中受到影响。

59.怙恶不悛:

怙,依赖;悛,悔改。

坚持做恶不肯悔改。

60.非池中物:

不是久居池水中的东西。

比喻有远大抱负的人。

61.不名一钱:

一个钱也没有。

形容极其贫穷。

名:

占有。

62.美女簪花:

形容书法的隽秀多姿,如同美女戴花。

63.千载一时:

一千年才有这样一次时机。

形容很难遇到的机会。

64.破镜重圆:

比喻夫妻失散或离异后重又团聚。

65.牝鸡司晨:

母鸡报晓。

旧时比喻妇女掌权当政。

66.藕断丝连:

莲藕已经折断,丝还连着。

比喻表面上断了关系,实际上仍有牵连。

多指男女之间情意未断。

67.罄竹难书:

磬,尽。

把竹子用完了都写不完,形容罪行多,写不完。

68.不一而足:

原来指不是一件事就可以满足,后来指同类的事物或情况很多,不止一件事或不止出现一次。

69.以邻为壑:

拿邻国当作排泄洪水的沟壑。

比喻把自己的困难和祸害转嫁给别人。

70.差强人意:

差,稍微,比较的。

强,振奋。

原来指能振奋人的意思。

现在形容某人某事大体能使人满意。

71.络绎不绝:

形容行人、车马来往不绝,连续不断。

——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救灾物资络绎不绝地到达灾区,灾民们终于有了欢声和笑语。

72.评头品足:

原来指无聊的人评论妇女的容貌。

现在泛指对人对事说长道短,挑剔毛病。

——文艺晚会结束后,评委们经过一番评头品足,反复比较,终于确定了获奖名单。

73.半青半黄:

是指庄稼半熟半不熟,也可以比喻其他事物或思想未达到成熟阶段。

——他气得脸色半青半黄,嘴唇哆嗦了半天,什么话也说不出来。

74.良莠不齐:

比喻好人坏人混杂在一起。

——我们对入校新生进行了一次摸底测试,结果是成绩悬殊,良莠不齐。

75.祸起萧墙:

祸乱从内部发生。

——没想到,由于楼房的工程质量不过关,结果造成严重事故,真是祸起萧墙。

76.见异思迁:

形容意志不坚定,喜爱不专一。

也指不安心工作,见到别的工作就想改行。

77.亦步亦趋:

比喻自己没有主张,或为了讨好,每件事都顺从别人,跟着人家走。

——正视先进国家的先进技术,亦步亦趋,博采众长,为的是发展自己。

78.指手画脚:

现在多指不负责任地乱加指点、批评,或任意发号施令。

——每天早晨,他都要一个人跑到花园里,指手画脚地练动作,抑扬顿挫地背台词。

79.付之一笑:

用一笑来对待它。

形容不屑于理会。

——他待人态度谦和,不论遇到谁,都付之一笑。

80.一蹴而就:

一抬脚就成功。

形容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能完成。

——吴教授真不愧为丹青妙手,在他的笔下,一幅画三下两下便一蹴而就了。

81.屡试不爽:

多次试验都不错。

爽:

差错。

——各种教学方法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有的取得了成功,有的却屡试不爽,效果不尽如人意。

82.借箸代筹:

原意是借你面前的筷子来指画当前的形势。

后来表示代人策划。

——没有资金,没有原料,我们只有借箸代筹,渡过难关。

83.脍炙人口:

原来比喻美味人人爱吃,后来比喻美好的诗文人人称赞传颂。

——反对腐败的口号一经提出,就产生了脍炙人口的影响。

84.萍水相逢:

比喻素不相识的人偶然相遇。

——我们俩分别将近十年,想不到在这里萍水相逢。

85.正襟危坐:

的确是形容恭敬严肃的样子。

但由于它的字面意思是正衣襟,端正地坐着,因而这个成语只能用来形容坐着的人,不能形容人的站相或者走相。

——铃声一响,欧阳教授便正襟危坐地走上讲台。

86.励精图治:

形容振奋精神力求把国家和地方治理好。

主要指精心治理国家,适用对象为统治者。

——我国历史学家励精图治,为我们留下了众多的历史著作。

87.生吞活剥:

比喻生硬地模仿、搬用别人的理论、经验、方法等。

——帮助别人,要心平气和地摆事实讲道理,不能暴风骤雨般生吞活剥地去解决问题。

88.倾巢而出:

全体出动。

多用于贬义。

——在澳门回归祖国的日子里,许多单位的干部都倾巢而出,参加清洁马路的活动。

89.梁上君子:

躲在屋梁上的先生。

窃贼的代称。

——李登辉妄言台湾与大陆是\'国与国\'关系,并说这是代表\'民意\',企图将自己装扮成梁上君子,真是无耻到极点。

90.登堂入室:

比喻学问或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了高深的地步。

也写作“升堂入室”。

——当这名小偷登堂入室,准备再次盗窃王云家的财物时,被刑警当场逮个正着。

91.相濡以沫:

比喻人在困境之中以微薄的力量竭力相互救助。

——他们疼爱自己的孩子,孩子也喜欢他们,一家三口人相濡以沫,美满幸福。

92.讳莫如深:

隐瞒得再没有比它更深的了。

——美国对别国的人权问题说三道四,横加指责,而对本国侵犯人权的行为却讳莫如深。

93.饮鸩止渴:

鸩,一种毒鸟。

喝毒酒解渴。

比喻采取极有害的方法来解决眼前困难,不顾后果。

——一味陶醉在成功的幻想之中,不肯制定切实的措施,这无以于饮鸩止渴。

报刊常见文字差错

--------------------------------------------------------------------------------

  凯旋而归

  稿件中常见这样的用法,实际上“而归”属赘字。

因“旋”和“归”是一个意思,重复了。

“凯”是胜利的乐歌,“旋”是返回的意思,如“旋里”(返回家乡)。

“凯旋”一词即奏着胜利的乐歌归来。

加“而归”成了蛇足。

  始作俑者

  “‘双代管’的始作俑者是(从)山东济南市学来的。

”(见人民日报1996年5月15日“读者来信”版大样《茌平“双代管”探秘》一文)

  将“始作俑者”错当作褒义词,近年来报刊上时有所见。

上例将从别处学来某种办法的人称为“始作俑者”,更是完全背离了这个词的意义。

  俑,古时殉葬用的木制的或陶制的偶人。

“始作俑者”是“起初用俑为死人殉葬的人”。

语出《孟子.梁惠王(上)》:

“仲尼曰: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意思是孔子说始作俑者“让他断子绝孙吧”,原因是以土偶象征活人埋进死人墓中,以致后来形成以活人殉葬的风气。

《中华成语大辞典》的解释为:

“最初制作俑来殉葬的人,比喻恶劣风气的创始者。

  据此可知,“始作俑者”切不可用于褒义。

只要记住孔夫子那句切齿痛恨的诅咒就不至于误用了。

也有人反用于自身的,说自己领头办了好事却不得好报,这是极个别情况下的特例。

  诞辰和诞生

  在写纪念性的文章中,往往用到“诞辰”或“诞生”。

有的文章把“诞辰”、“诞生”两词混淆误用。

误用的原因,可能是认为这两个词读音相近且词义相同。

其实,这两个词的意义、结构、词性都有差别。

这两个词中的词素“诞”都是出生的意思,不同词素是“辰”和“生”:

“辰”指时日,“生”指出生。

  “诞辰”:

就是出生的时日,是生日的敬称。

词义以“辰”为主,是偏正型的复合式名词。

例:

“北京纪念荀慧生、尚小云百年诞辰。

  “诞生”:

就是出生的意思,“诞”和“生”意义并列,是联合式动词。

例:

“我们隆重庆祝了新中国诞生50周年。

  “诞辰”是一个敬词,准确的用法应该是“某某周年诞辰”,用“某某周年”从时间长短上限制“诞辰”,“诞辰”用在“某某周年”的后面;而“诞生”和“诞辰”的用法不同,“诞生”要用在“某某周年”的前面,应该是“诞生某某周年”,而不能用成“某某周年诞生”。

  首当其冲

  “农民赖泽民首当其冲,办了全省第一家私营缫丝厂。

”(见1995年7月12日人民日报“经济生活”版大样《打工仔归故里》一文)  

  这是由于误解而误用了成语,这个错误近几年在报刊上曾多次出现。

  

  “首当其冲”是说处于冲要位置,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首先遭遇灾难、损害。

例句如:

“欧舰东来,粤东首当其冲。

”(引自《清史稿》“大抵当敌人结束他的战略进攻,转到了保守占领地的阶段时,对于一切游击战争根据地的残酷进攻的到来,是没有疑义的,平原游击战争根据地自将首当其冲。

”(引自毛泽东《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

  莘莘学子

  1997年3月24日人民日报一版头条《优秀大学生士兵——公举东》一文中“莘莘学子们从公举东身上,再次领悟到了人生的真谛和价值。

”“莘莘学子们”应当是“莘莘学子”。

  “莘莘”,形容众多。

“莘莘学子”指“很多的学生”。

  曾几何时

  “曾几何时,女性可以是交换马匹和玉米的财产。

”(见人民日报1997年3月8日“各地传真”版大样)

  此例误用了“曾几何时”,类似的差错在各种报刊上时有所见。

  查任何辞书,“曾几何时”都解释为“时间过去没多久”。

上例包含两重错误,一是将“没多久”丢掉了,作了相反的理解,用于远古的风习,二是丢掉了“时间过去”,即由过去到现在,而作了相反的理解,以为是时间上的倒溯,所以完全用反了。

  “曾几何时”一语来自韩愈《东都遇春》诗:

“尔来曾几时,白发忽满镜。

”后来成为固定的词语。

如”曾几何时,诸君子皆化为异物,而予亦颓然老矣”。

《现代汉语词典》的例句是“曾几何时,这里竟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都是“时间过了没多久”的意思。

  灯火阑珊

  “晚风徐徐,城市的阑珊灯火尽收眼底。

”(见人民日报1997年4月15日“各地传真”版大样《自我撑起一片天》一文)

  上例作者所描写的是某城市入夜的繁盛灯火,把“阑珊”的意思用反了。

这个差错近几年在一些报刊上时有所见。

  “阑珊”,辞书上列出五种含义,即衰减、消沉,如“诗情酒兴渐阑珊”;暗淡、零落,如:

“众里寻他(她)千XX,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残、将尽,如“歌断酒阑珊”、“宴阑珊”、“梦阑珊”、“夜阑珊”;零乱、歪斜,如“字阑珊,模糊断续,都染就泪痕斑”,“南斗阑珊北斗稀”;困窘、艰难,如“官况阑珊”。

  上列“阑珊”的五种含义当中,第二种所引辛弃疾《青玉案.元夕》那一句就是“灯火阑珊”的出处。

当然,孤立地看这一句,似乎难以判定究竟说的是灯火辉煌还是灯火零落、暗淡。

但是,综览上列五种含义,没有一个与“繁盛”相关的,倒是恰恰相反。

  叹为观止

  “叹为观止”原意是赞扬事物尽善尽美。

语出《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记载,吴公子季札在鲁国欣赏音乐舞蹈,当他看到舞“韶”时,赞美说:

”观止矣,若有他乐,吾不敢情已。

”意思是舞乐好到了极点,后以“观止”一词赞扬所看到的事物尽善尽美,好到无以复加的地步,是褒义词。

有人却把这个成语理解为“到了极点”,如,“台湾交通混乱叹为观止”将“叹为观止”当贬意词用,显然不妥当。

  有口皆碑

  “有口皆碑”通常是用来称赞好人好事,不可用来形容缺点,例:

“北京××商店服务之差是有口皆碑的,而且是大家一致公认的事实”。

  “有口皆碑”最早见于宋代佛书《五灯会元》卷十七:

“劝君不用镌顽石,路上行人口似碑”。

“碑”,指记载功德的石碑。

好人好事受到众人异口同声的赞颂,称“口碑”。

“有口皆碑”是歌功颂德的褒义词,例句用以批评商店的服务态度不好,是用错了,如果作者要以讽刺口吻表达对商店的批评,则应对有口皆碑一词加上引号,以表示反其意而用之。

  豆蔻年华

  “这些女同志当初在豆蔻年华就干起了列车押运。

”(见人民日报1997年3月6日“经济生活”版大样)

  此例属于误用典故。

作者只了解豆蔻年华指女子年轻时候,但忽略了这个词所指的年龄段是幼年,不是青年,因而致误。

  这个典故出自唐代杜牧的一首七言绝句《赠别》。

诗云:

“娉娉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诗中明言所赠对象张好好是一个十三岁多一点儿的雏妓。

诗人用“二月初”的豆蔻花来形容她,是诗眼所在。

因为豆蔻是春末才开花的,“二月初”则离开花还早。

前人注解说:

“牧之诗咏娼女,言美而少,如豆蔻花之未开。

  空穴来风

  语出战国时宋玉《风赋》:

“臣闻于师,枳句来巢,空穴来风。

”意思是有了孔穴才来风,比喻某种消息或流言的传布是有一定原因的,乘虚而入。

唐代白居易《初病风》“朽株难免蠹,空穴易来风”。

李善注引司马彪曰:

“门户空穴,风善从之。

  但一些人引用这一成语时,常将“空穴来风”比喻为没有根据的谣言,这就和本义相左了。

  炙手可热

  1998年初,国际足联秘书长布拉特宣布参加国际足联主席的竞选,与此同时,欧洲足联主席约翰松也积极参与这一职位的竞选,一时竞争激烈。

报上有篇文章的标题是《国际足联主席一职炙手可热,继任人之间再掀波澜》。

在这里,炙手可热被当作竞争激烈(或是热门话题)的意思讲,显然是用错了。

  炙手可热原意是手一接近就感受很热,使人接近不得。

引申比喻一些人权势气焰嚣张。

唐代大诗人杜甫《丽人行》诗:

“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

”诗意为杨国忠气焰嚣张,千万不要去靠近他,以免因他发怒引来灾祸。

宋代李清照《逸句》诗:

“炙手可热心可寒,何况人间父子情。

”现代著名作家沙汀《淘金记》中说:

“亲眼看见他成了这镇上炙手可热的红人,而且目空一切。

”所用炙手可热含义都与杜甫所用之意相同。

因而,从古到今,炙手可热都为嚣张跋扈之意,从来没有竞争激烈之意。

  明日黄花

  有些人将“明日黄花”错写为“昨日黄花”。

“明日黄花”其本义是比喻过时的事物,这是大家都知道的。

但有些作者不了解这是一个典故,或者不了解这个典故的由来,以常理推测,觉得应该用“昨日”表示“过时”才对,从而致误。

  “明日黄花”出自苏轼在重阳节所写的一首诗和一首词。

他在《九日(按即重阳)次韵王巩》诗中写道:

“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

”又在《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词中写道:

“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

”在这里,明日,指重阳节过后;黄花,即菊花。

古人多于重阳节赏菊,把菊花当作重阳节的时令花。

毛泽东也有“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之句。

“黄花”就这样与重阳紧紧联系在一起。

苏轼在诗和词中反复咏叹“明日黄花蝶也愁”,表达一种迟暮不遇的感喟。

意思说自己像过了时的菊花似的,类似俗语所谓“挑水的打回头——过了景(井)儿了。

”后人从这个名句引申一步,以“明日黄花”比喻种种过时的人或事物。

  亲眼目睹

  这是一个人们日常用语和报刊用词中使用频率不算低的词。

人民日报1997年1-4月就有15篇文章用到这个词。

但是,这个词却是不正确的。

  《现代汉语词典》对“目睹”的解释是“亲眼看到”。

既然目睹中已包含了亲眼的意思,那么,在“目睹”前面再加上“亲眼”二字,岂不成了画蛇添足?

  差强人意

  前些年,人民日报刊登一篇小评论,谈到某邮局服务工作的优点,接下去说“差强人意的是常常找不到笔、胶水”,这里将“差强人意”用作“使人感到差劲”的意思,这就将意思弄反了。

“差强人意”这个成语意思是“大体上能使人满意”,语出《后汉书.吴汉传》:

“帝时遣人观大司马何为,还言方修战攻之具,乃叹曰:

‘吴公差强人意,隐若一敌国矣’。

”意思是说,吴汉指挥作战,在形势不利,将士惊慌失措时,仍整修兵器,鼓舞土气。

汉光武帝听到这一情况后感叹地说,吴公颇能振奋人的意志。

这里“差”作“稍微”、“较”、“尚”解,如“差可告慰”、“差可比拟”;“强”作“使强大”、“使强壮”、“振奋”解。

之所以将“差强人意”理解成“使人感到差劲”是将“差”字作“不好”、“差劲”解(音cha),而“差”字在此应作“稍微”、“较”、“尚”解(音chā)。

  缘木求鱼

  某文中有这样几句话:

“他们根据那位青年提供的线索,先找到张某,要他供出是从哪儿贩来的,再缘木求鱼,终于把制造假冒名酒的黑窝子找到了。

”将缘木求鱼当“顺藤摸瓜”讲,是错误的。

  缘木求鱼,语见《孟子.梁惠王》: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缘:

攀援。

缘木求鱼,即爬到树上去找鱼。

比喻方法、方向不对,结果徒劳无功,达不到目的。

如《镜花缘》:

“今处士既未立功,又未立言,……忽要求仙,岂非缘木求鱼,枉自费力么?

”如:

希望帝国主义放弃侵略,简直是缘木求鱼。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人民日报1988年2月14日一版《与雷宇对话》一文中,在引用成语“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后,紧接着说,希望对方“做成功的‘萧何’,而不做失败的‘萧何’”。

作者对“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一语的理解,完全错了。

  据史料记载,汉高祖刘邦依靠得力的大将韩信,取得天下;韩信居功反叛,吕后诱杀了他。

这就是韩信的“成”与“败”。

韩信被刘邦重用,是萧何极力推荐的结果。

旧剧中有《萧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