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工考试钻井地质工高级技师精选试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02751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4.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质工考试钻井地质工高级技师精选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地质工考试钻井地质工高级技师精选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地质工考试钻井地质工高级技师精选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地质工考试钻井地质工高级技师精选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地质工考试钻井地质工高级技师精选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地质工考试钻井地质工高级技师精选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地质工考试钻井地质工高级技师精选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地质工考试钻井地质工高级技师精选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地质工考试钻井地质工高级技师精选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地质工考试钻井地质工高级技师精选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地质工考试钻井地质工高级技师精选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地质工考试钻井地质工高级技师精选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地质工考试钻井地质工高级技师精选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地质工考试钻井地质工高级技师精选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地质工考试钻井地质工高级技师精选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地质工考试钻井地质工高级技师精选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地质工考试钻井地质工高级技师精选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地质工考试钻井地质工高级技师精选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地质工考试钻井地质工高级技师精选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地质工考试钻井地质工高级技师精选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质工考试钻井地质工高级技师精选试题.docx

《地质工考试钻井地质工高级技师精选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质工考试钻井地质工高级技师精选试题.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地质工考试钻井地质工高级技师精选试题.docx

地质工考试钻井地质工高级技师精选试题

地质工考试-钻井地质工(高级技师)

1、下列工作内容中属于地质生产技术管理工作范畴的是()。

A.岩屑描述

B.岩心描述

C.基础资料检查

D.岩屑挑样

2、对于从事生产技术管理的人员,应对重点探井或所管开发区块的地质概况做到3个清楚,即()。

A.对区内地层纵、横向变化情况清楚,对油、气、水分布清楚,对主要构造特征清楚

B.对构造图清楚、对录井要求清楚、对施工步骤清楚

C.对钻井工艺清楚、对测井工艺清楚、对录井工艺清楚

D.对生油层清楚、对储集层清楚、对盖层清楚

3、生产技术管理工作中对见显示取心的基本要求是:

厚度大于()的油层必须卡准。

A.0.5m

B.1m

C.1.5m

D.2m

4、生产技术管理工作中,对按层位完钻的井,层位标志明显时,标志层底界误差不得超过()。

A.5m

B.10m

C.6m

D.4m

5、作为一名地质生产技术管理人员必须掌握()知识。

A.测井解释

B.分析化验基础

C.综合分析管理

D.钻井工程基础

6、作为一名地质生产技术管理人员必须非常精通()。

A.现场地质资料的录取及综合分析应用

B.地质录井仪器的结构及维修

C.地质分析化验仪器的功能及操作

D.地质录井仪器的操作及修理

7、下列工作中属于地质生产技术管理人员应该了解其基本原理但不强求熟练掌握的是()。

A.岩屑描述、荧光录井、岩心描述

B.测井解释、钻井工程,地震勘探

C.钻井录井、钻井液录井、气测录井

D.荧光系列对比、薄片分析的挑样、制作岩屑实物剖面

8、边远地区的最佳实时传输方式为()。

A.GPRS

B.CDMA

C.ADSL

D.卫星传输

9、下列技术中()是一项高速数据处理技术,该技术以“分组”的形式传送资料到用户手上。

A.GPRS

B.CDMA

C.ADSL

D.卫星传输

10、关于完善的数据接收及数据服务部分(主控端)的论述不正确的是()。

A.数据接收服务器负责接收井场数据,并自动人库

B.可同时接收多井数据

C.具有无断点续传功能

D.提供实时数据服务,将井场传送的数据及时发送给需要的客户

11、生产管理层和和决策层不具备的权限是()。

A.指令下达

B.查询浏览

C.在线交流

D.原始资料修改

12、目前常使用()满足长期出差人员浏览井场实时信息的随时、随地要求,解决了用户浏览信息的时空限制。

A.微机

B.手机

C.PDA

D.电视

13、基地人员主要浏览信息的方式有实时数据显示、实时图形显示、报表浏览等,判断钻井参数的变化趋势最好用()。

A.实时数据显示

B.实时图形显示

C.报表浏览

D.电话咨询

14、资料的收集是编制解释图版的基础,为保证资料全、准,既要收集用于建立图版的()等资料,也要收集影响录井、测井资料的钻井工程参数资料。

A.岩性、含油级别、气测组分、钻时、气测全烃曲线形态、异常值、基值、储层厚度、异常显示厚度、试油

B.含油级别、气测、地化、试油、分析化验

C.录井、测井、试油、分析化验

D.录井、测井、试油、邻井

15、收集气测资料时除收集随钻分析的组分数据、全脱分析数据、后效、全烃分析数据、槽面显示资料外,还应收集钻时、岩性、钻井液性能、钻头型号、钻压、起下钻时间、()。

A.加入添加剂的类型、数量、井段、加入方式、循环处理情况、脱气器的类型、脱气方式以及环境

B.加入添加剂的类型、时间、循环处理情况、脱气器的类型、干燥情况

C.混油井段、浸泡时间、处理结果、脱气器的类型、气候

D.加人添加剂的类型、数量、井段、加入方式、排替情况、脱气方式及环境

16、编制解释图版时收集资料应认真选择,以确保资料真实可靠,因此()。

A.只收集录井解释结果与试油结果一致的资料

B.只收集不同录井方法解释结果一致的资料

C.既要收集与试油结果一致的资料,又要收集与试油结果不—致的资料

D.对于试油结果与录井解释结果不一致的资料,经过细致分析其影响因素后才确定是否收集

17、对于收集的资料应进行处理,资料处理时各项参数的选择与组合()。

A.不必遵循一定的要求,只需将参数进行多种形式的组合,以寻求最有利的参数及其组合

B.一定要有地质意义,在可能的条件下采用实践证明最好的参数及其组合

C.不必遵循一定的要求,但应优先采用传统及其他区块适应的参数及组合

D.不必遵循一定的要求,但应努力做到有别于传统及其他区块适应的参数及组合

18、资料处理的主要目的是()。

A.掌握不同层段的解释参数特点,为寻求合理的解释参数提供依据

B.排除不可信数据,选择有利解释参数,掌握不同层段的显示特点

C.基本掌握不同解释层的油气显示特点,对数据进行分类;为选择解释模型提供依据

D.选择有利解释参数,排除不可信数据,基本掌握不同解释参数下油、气、水层的分异情况,为选择解释模型提供依据

19、为排除不同钻井参数、岩石结构、岩性对分析参数的影响,参数处理的基础工作是对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在气测图版制作方面的标准化处理主要是排除()对气测分析数据的影响。

A.钻压、排量

B.地层孔渗性

C.钻头单位时间岩石破碎量

D.地层压力

20、解释模型的选择应努力使同类性质流体离散(),不同性质流体之间分异距离()。

A.最小;最大

B.最大;最小

C.最小;与同类性质流体离散一致

D.不同性质流体之间分异距离一致;最小

21、解释模型的选择是建立在解释参数处理(),在选择解释模型时()。

A.的基础上;要充分考虑实用性、现实可操作性

B.之前;要充分考虑实用性、现实可操作性

C.的基础上;只考虑其先进性及创新性

D.之前;必须充分考虑其先进性及创新性

22、地化录井解释图版中应用最为广泛的解释模型是B-P、P—φ、(S0+S1)—φ,其中φ是储层孔隙度,B为反映油质轻重的参数,P为单位岩石含烃总量的一个参数。

B=(),P=()。

A.S0/S2;S1+S2

B.S0/S1;S0+S1

C.S0+S1/S2;S0+S1+S2

D.TPI;S0+S1

23、解释图版坐标轴的选择应力求简单实用,()能够解决的不要选用()坐标。

解释数据悬殊时为了突出低值数据的分异,应用()刻度,相反则可考虑选用线性刻度。

A.二维;多维;对数

B.多维;二维;线性

C.二维;多维;线性

D.多维;二维;对数

24、皮克斯勒图版是常用的气测解释图版,为()。

A.双对数平面直角坐标图版,2条纵轴采用对数刻度

B.单对数平面直角坐标图版,3条纵轴采用对数刻度

C.双对数平面直角坐标图版,3条纵轴采用对数刻度

D.单对数平面直角坐标图版,4条横轴采用线性刻度

25、气测气体评价法图版为()。

A.立体解释图版,3个轴采用线性刻度

B.立体解释图版,6个轴采用对数刻度

C.平面直角坐标图版,2个坐标轴采用双对数刻度

D.平面直角坐标图版,2个坐标轴采用线性刻度

26、交会图的制作是制作解释图版的关键环节。

一般情况下,制作解释图版交会图是在确定好()并进行合适的刻度划分()进行的。

A.解释参数、解释模型,坐标轴;之后

B.解释参数、解释模型、坐标轴;之前

C.解释参数、解释模型、图版;之后

D.解释参数、解释模型、图版;之前

27、一般情况下,二维解释图版交会图的制造步骤为()。

A.计算参数→绘制坐标轴→按照参数值在轴上找到对应值点→绘制垂直本轴的直线→按照流体性质不同标识交会点

B.计算参数→绘制坐标轴→按照参数值在轴上找到对应值点→绘制斜交本轴的直线→按照流体性质不同标识交会点

C.计算参数→绘制坐标轴→按照参数值在轴上找到对应值点→绘制交会直线→按照流体性质不同标识交会点

D.计算参数→绘制坐标轴→按照参数值在轴上找到对应值点→绘制平行相关轴直线→绘制图例、比例尺

28、Oc-C解释图版是定量荧光录井应用最为广泛的解释图版,制作该种图版交会图的主要方法为,绘制相互垂直的纵横轴,对两轴分别依据数值变化范围与流体性质标注刻度,按各解释点的()。

A.Oc、C分别在各自的轴上找到对应值点,分别过值点绘制平行于另一轴的直线,每组数据2条直线交会后,由交会点向原点绘斜线,不同斜线交会,对同类流体性质的交会点进行标识

B.Oc、C分别在各自的轴上找到对应值点,过两轴的值点绘制直线,同类流体性质的直线相交,各交会点标识后就构成用以制作解释图版的交会图

C.Oc、C分别在各自的轴上找到对应值点,分别过值点按相同斜距绘制与另一轴

D.相交的斜线,每组数据2条斜线交会后按流体性质进行标识

E.Oc、C分别在各自的轴上找到对应值点,分别过值点绘制平行于另一轴的直线,每组数据2条直线交会后按流体性质进行标识

29、解释图版价值区的分类()。

A.应以提高精度为主要目的,分类越细越好,尽可能增加类别

B.应以提高图版回判符合率为主要依据,分类越粗越好,尽可能减少类别

C.应以实际需要为出发点,一般情况下,只划分油层、气层、非产层3类

D.应建立在现有资料全准的基础上,既有利于提高解释精度,又尊重现实的技术可能性与客观需要,既不能太粗,又不能太细

30、地化录井B-P解释图版一般划分为()。

A.“油层区”、“油水同层区”、“气层区”、“干层区”4个价值区

B.“油层区”、“差油层区”、“水层区”、“油水同层区”4个价值区

C.“油层区”、“油水同层区”、“非产能区”3个价值区

D.“水层区”、“油水层区”、“干层区”3个价值区

0.70

110、储层敏感性评价的最终目的是()。

A.油层评价

B.储层评价

C.储层保护

D.岩性描述

111、油藏原始地层压力稍高于或等于原油饱和压力,原始气油比较高的油藏驱动类型是()。

A.天然水驱

B.溶解气驱

C.弹力驱

D.重力驱

112、油藏地层倾角大,原始气油比低,油井产量较低,但产量递减慢的油藏驱动类型是()。

A.天然水驱

B.溶解气驱

C.弹力驱

D.重力驱

113、气顶驱动油藏,每采出l%地质储量地层压力下降值为()。

A.0.6~1MPa

B.0.02~0.2MPa

C.2~3MPa

D.3~5MPa

114、根据储量计算结果及等级化标准,对储量规模进行评价,油田储量()的储量规模为大规模。

A.>10×108t

B.为1×108t~10×108t

C.为0.01×108t~1×108t

D.为0.01×108t~0.1×108t

115、储量丰度即每平方千米的石油地质储量,它是反映油藏储量的指标之一。

油田储量丰度()的储量丰度等级为高等级。

A.>500×104±/km2

B.为300×104~500×104t/km2

C.为100×104~300×104t/km2

D.为50×104~100×104t/km2

116、石油采收率是采出地下原油占原始石油储量的百分数。

采收率为()的石油采收率等级为低。

A.50%

B.35%~45%

C.25%~35%

D.10%~25%

117、当储集层的孔隙中充满了相应的流体时,地震波在储集层中的()就要下降。

A.传播深度

B.平点

C.传播速度

D.亮点

118、储集层在聚集了石油、天然气后地震波()的特征是利用地震资料寻找油气的重要依据。

A.频率上升

B.频率下降

C.有亮点

D.有暗点

119、地震波在()里传播速度下降的幅度最大。

A.泥岩

B.砂岩

C.页岩

D.含气砂岩

120、相比两侧同一反射波的同相轴,其振幅特征相当突出,形成“粗、黑”的强振幅剖面特征,是()最直观、最表面的特征。

A.亮点

B.暗点

C.平点

D.转折点

121、在理论上,亮点出现在油气聚集层段的()。

A.中间

B.顶界面

C.底界面

D.转折点

122、与油气聚集层的亮点出现的位置及其相伴随的特征相似的是()的亮点。

A.干层

B.水层

C.火成岩层

D.煤层

123、通常()是指良好渗透性地层孔隙流体与地表水系在水动力连通条件下的地层压力。

A.孔隙流体压力

B.静水压力

C.有效应力

D.静岩压力

124、通常()也称为上覆负荷压力,系观察点以上全部地层及沉积水造成的压力。

A.孔隙流体压力

B.静水压力

C.有效应力

D.静岩压力

125、井内钻井液柱所产生的压力高到足以使原有裂缝张开、延伸或形成新的裂缝时的井内流体压力,称为()。

A.坍塌压力

B.平衡压力

C.破裂压力

D.孔隙流体压力

126、下面不属于异常高压形成机制的是()。

A.欠平衡压实

B.构造挤压

C.烃类生成

D.超压实

127、静岩压力(Poh)、有效应力(σ)和孔隙压力(Pp)之间的关系为()。

A.σ=Pob—Pp

B.Pob=Pp—σ

C.σ=Pob+Pp

D.Pob=σ×Pp

128、济阳坳陷东营凹陷广泛存在异常高压,其最主要形成机制是()。

A.水热增压作用

B.黏土矿物脱水

C.欠平衡作用

D.烃类的生成

129、利用地震资料预测地层压力的基本原理是在异常高压地层中,表现为与正常压实趋势相反的变化,孔隙度比正常压实的孔隙度(),岩石密度比正常压实密度值(),地震波波速比正常压实波速()。

A.大;低;小

B.大;高;小

C.小;低;大

D.小;高;大

130、利用地震资料进行地层压力预测的关键是如何处理原始资料,获取准确的()。

A.力学参数

B.层速度

C.层序界面

D.振幅参数

131、利用地震资料预测地层压力的关键是如何处理原始资料,获取准确的层速度,不能够提高地震层速度的方法是()。

A.DIX公式法

B.层析反演法

C.叠后约束反演法

D.层拉平法

132、测井资料中蕴藏着大量的地层信息并能充分反映岩石力学性质,而()资料与地层压力信息尤为密切。

A.自然伽马能谱测井

B.电阻率测井

C.声波测井

D.自然电位测井

133、用测井资料计算破裂压力的方法主要有哈伯特—威利斯法、()、斯蒂芬法、黄荣樽法等。

A.伊顿法

B.等效深度法

C.有效应力法

D.菲利帕恩法

134、多极子阵列声波测井(XMAC-Ⅱ)是声学测井的又一测井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它可以准确地获得地层()数据。

A.纵波、横波、反射波

B.纵波、横波、斯通利波

C.反射波、透射波、斯通利波

D.纵波、反射波、斯通利波

135、正常压力地层的dc指数随井深而(),对异常高压井段,钻时相对减小,dc指数相应(),在dc指数-井深图上表现为向()偏离正常趋势线。

A.减小;增加;左

B.增加;减小;左

C.增加;减小;右

D.减小;增加;左

136、录井资料在随钻地层压力监测中可以定性评价,当钻遇异常高压地层时气测基值和单根峰(),摩阻和扭矩(),页岩密度和出口电导率()。

A.升高;增大;降低

B.升高;增大;增大

C.降低;增大;降低

D.降低;降低;增大

137、利用泥页岩密度法进行随钻地层压力监测时,其准确性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列不届于其影响因素的是()。

A.泥页岩含气

B.富含有机质

C.含重矿物

D.压实程度

138、地震勘探的理论基础是(),它包括运动学和动力学2方面的理论知识。

A.反射波理论

B.弹性波理论

C.折射波理论

D.透射波理论

139、在地震波传播的过程中,由地质现象引起的波动称为(),如绕射波、断面反射波、回转波等,它们既有可利用的一面,又有干涉有效波的一面。

A.干扰波

B.有效波

C.异常波

D.转换波

140、通常()是安置在地面、水中或井下以拾取大地振动的地震探测器或接收器,它实质上是将机械振动转换为电信号的一种传感器。

A.地震记录仪器

B.采集站

C.人工震源

D.检波器

141、高分辨率地震数据与常规地震数据相比具有更宽的()。

A.频带

B.振幅

C.波速

D.相位

142、通常()是利用干扰波与有效波的传播方向不同进行压制干扰波的一种方法,包括检波器组合法和震源组合法。

A.参数组合法

B.面积组合法

C.地震组合法

D.间距组合法

143、地震资料数字处理基本可归纳为“三高一准”,即()、高保真度和准确成像。

A.高信噪比、高分辨率

B.高信噪比、高差异比

C.高偏移度、高分辨率

D.高偏移度、高差异比

144、亮点技术是一项利用地震资料检测油气取得成效的方法技术,所谓亮点是指在地震反射剖面上,由于地下油气藏的存在所引起的地震反射波()相对增强的点。

A.频率

B.相位

C.振幅

D.波长

145、AVO处理技术是利用CDP道集资料分析反射波振幅的随炮检距,即()的变化规律,以估算介质的弹性参数泊松比,进一步推断岩性和含气情况的一种处理方法。

A.反射角

B.倾角

C.方位角

D.入射角

146、地震剖面上反射波的对比实际上就是对()的对比追踪,它是相邻地震道之间同一相位的波峰或波谷的连线。

A.强振幅

B.同相轴

C.波形

D.强相位

147、通常()构造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2组或2组以上的反射波同相轴逐渐靠拢合并。

A.平行不整合

B.断层

C.逆牵引构造

D.角度不整合

148、通常()是三维地震数据体的等时面,反映了同一时间不同地质界面上的地震信息与各铅垂剖面上同一时刻的地震信息相对应。

A.等值线图

B.水平切片

C.顶面构造图

D.地层等候图

149、前积结构是地震剖面上最容易识别、环境意义最明显的反射结构,能够形成前积结构的沉积相是()。

A.河流相

B.沼泽相

C.近岸水下扇相

D.生物礁相

150、地震剖面上层序内部反射同相轴本身的延伸情况与同相轴之间的相互关系,按照内部结构形态一般分为()。

A.6类

B.5类

C.4类

D.3类

151、在沉积岩地区,地层剖面大多呈薄互层组合,通常我们把层厚小于()地震波长的地层称为薄层。

A.1/2

B.1/4

C.1个

D.4/3

152、利用地震资料进行储层横向预测的关键是()。

A.制图

B.信息的综合分析

C.目标层的确定

D.模型的正、反演

153、储层参数和地震参数之间的关联性是进行储层横向预测的基础,能够反映沉积顺序、岩石成分变化的地震参数是()。

A.反射波的极性

B.反射波的波形

C.反射波的振幅和强度

D.层速度

154、层速度是地震属性的重要参数之一,能够反映地层年代、岩性、()、孔隙度、含流体成分。

A.沉积过程

B.地层压力

C.地层层理特征

D.沉积顺序

155、地质录井过程中生产技术管理的基本任务是按地质设计录取各类资料。

()

156、地质生产技术管理人员要根据生产实际情况实施动态分析,对因地质原因难以施工的工程问题应及时(),提出解决办法。

157、作为一名地质生产技术管理人员只需要具备一定的资料整理能力即可,不需要具备资料分析研究能力,因为资料分析研究是研究部门的工作。

()

158、录井信息实时传输及资料处理系统综合运用()、()、()、()等现代化技术手段将现场信息向终端用户发布。

159、常规地质录井资料均为定性的不能准确量化的资料,不能用于建立解释图版,因此建立解释图版时不必收集常规地质资料,以节省时间,提高解释效率。

()

160、利用()可以快速查阅正钻井的各项资料,为正钻井做实时分析,提供指导意见,并为新井设计提供依据。

161、对于收集到的资料应认真分析,对于个别违反正常油气显示特点的资料数据应(),不能()。

162、解释模型与解释图版完全不同,但两者有一定的联系,正确的解释模型依赖成功的解释图版。

()

163、定量荧光解释图版一般采用三轴平面坐标、对数刻度。

()

164、完善可信的交会图是划分解释图版价值区的基础,通过交会图的制作,可以为判断()、()、坐标轴的选择是否合适提供依据。

165、价值区划分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着()的应用效果,因此价值区划分时,对于处于过渡区的点,不仅要看结论,而且要分析()。

166、()是判断图版可信性的重要手段,任何解释图版都必须回判解释验证。

167、任何解释图版都必须经过()才能投入使用。

168、由于地质录井资料综合处理平台功能强,因此处理资料时,完全无需人工干预。

()

169、各种油气层评价技术都只是()、()的评价,其评价结果并非准确无误。

170、油气层解释专家系统知识库中的知识可以随着应用程度的加深不断()和()。

171、调整井主要是为了(),(),()和()而钻探的井。

172、地质井井号编排以二级构造单元统一命名。

()

173、编写地质设计钻时录井项目时,通常要求非目的层段每3m一点,目的层段每l~2m一点。

()

174、对于()、()和()要附加地质论证,由井位提供单位编写。

175、变更地质设计是人为造成的,与地质因素无关。

()

176、地质交底时必须将()。

177、操作规程的编写格式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1.1—87《()》。

178、技术标准按其对象不同可分为()、()、()、()4类。

179、技术标准是指()应满足的要求,以获得其适用性的标准。

180、企业技术标准由标准化主管部门负责人审签后,即可发布。

()

181、操作技能培训是必须体现学员理论记忆能力的培训。

()

182、一个理想的教学计划就是要采取多种方式,强化教育对象的记忆能力。

()

183、每次测井各测井曲线深度均应以()或()进行校深,并参照套管鞋的深度进行校正。

184、砂泥岩剖面与碳酸盐岩及火成岩剖面相比,一般情况下,后者有电阻率相对较低、体积密度较低、声波时差较大、储层孔隙度较高的特点。

()

185、划分砂岩类孔隙性储层时,物性差的储层的电测曲线具有密度较低、声波时差较大、自然伽马低、微电极差异大等特点。

()

186、油气层普遍存在“含油饱和度高”和“不含水”两大特点。

()

187、地层岩性剖面的落实主要依赖测井解释结果。

()

188、储层的产能主要取决于(),同时也与产出的()有关,对产能而言:

()主要体现在渗透率的高低;()主要体现在黏度的大小。

189、用测井连井资料进行砂组及油组对比,可以预测油藏范围。

()

190、圈闭评价、地层评价及油藏描述属于油藏中期评价。

()

191、储层物性主要用()和()2个参数来表征,按孔隙度把碎屑岩储层分为()级。

192、油层对于各种类型因素的敏感程度即为储层敏感性。

常见的储层敏感性有5种类型,即()、()、()、()和()。

193、油藏分类的依据是()、()、()和()。

194、油藏生产能力的指标一般用流度、采油指数、千米井深日产油来表示。

流度即可动水流动的速度。

()

195、反映油气显示的地震信息与反映其他地质现象的地震信息一样具有()。

196、品质较好的储集层和聚集了油气的储集层的地震波频率在()都有较大幅度的下降。

197、()是利用地震资料和附近已钻井的钻井、录井、测井和试油等方面的资料,在钻井前对欲钻井地层压力的估算。

198、构造抬升可以形成异常低压,地层剥蚀可以形成异常高压。

()

199、一般情况下,地震波在地层介质中的()与()、()和()成正比关系,与岩石孔隙度成反比关系。

200、岩石的矿物成分与()、()、()以及孔隙中流体的物理性质和饱和度是决定地震波传播速度的主要因素。

201、利用测井资料预测地层压力时,正常压实线的选择主要使用()。

202、随钻地层压力Sigma指数监测法适合于()或()。

203、地震波传播的基本规律包括()、()、()、()等。

204、高分辨率地震数据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