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生物考点解析与跟踪精练实验.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275431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61 大小:547.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生物考点解析与跟踪精练实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新课标生物考点解析与跟踪精练实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新课标生物考点解析与跟踪精练实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新课标生物考点解析与跟踪精练实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新课标生物考点解析与跟踪精练实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新课标生物考点解析与跟踪精练实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1页
新课标生物考点解析与跟踪精练实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1页
新课标生物考点解析与跟踪精练实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1页
新课标生物考点解析与跟踪精练实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1页
新课标生物考点解析与跟踪精练实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1页
新课标生物考点解析与跟踪精练实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1页
新课标生物考点解析与跟踪精练实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1页
新课标生物考点解析与跟踪精练实验.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1页
新课标生物考点解析与跟踪精练实验.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1页
新课标生物考点解析与跟踪精练实验.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1页
新课标生物考点解析与跟踪精练实验.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1页
新课标生物考点解析与跟踪精练实验.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1页
新课标生物考点解析与跟踪精练实验.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1页
新课标生物考点解析与跟踪精练实验.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1页
新课标生物考点解析与跟踪精练实验.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1页
亲,该文档总共6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课标生物考点解析与跟踪精练实验.docx

《新课标生物考点解析与跟踪精练实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生物考点解析与跟踪精练实验.docx(6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课标生物考点解析与跟踪精练实验.docx

新课标生物考点解析与跟踪精练实验

实验部分

一、考点解析

1.用高倍显微镜观察黑藻叶绿体时,可见叶绿体()

A.具有双层膜B.呈绿色带状

C.内部有许多基粒D.呈绿色椭球形

【解析】本题考查课本实验《观察叶绿体》,黑藻叶绿体呈绿色椭球形;水绵叶绿体呈绿色带状。

【答案】D

2.某研究小组进行一个有关兔水盐代谢调节的实验,以下为实验报告,请予以完善。

实验名称兔的水盐代谢调节

(一)材料与方法

(1)家兔12只,2.5kg/只,随机分为3组(甲、乙及丙组),每组4只。

(2)对甲组兔静脉滴注1.5%NaCl溶液,乙组滴注0.9%NaCl溶液,丙组滴注蒸馏水。

滴注量均为200mL,0.5h滴完。

(3)从滴注开始收集测定2h内兔的尿液量。

(二)结果与分析

(1)甲、乙、丙三组兔平均尿量比较:

(2)原因:

(三)讨论

(1)实验设计时每组兔能否只用1只?

为什么?

(2)有人认为需要增加1组兔才能使本实验设计更为完善,你认为对该组兔最有必要作何实验处理?

为什么?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细胞外液渗透压对尿量的影响,根据相关知识可以分析。

需要注意的是,分析结果并不是直接得出结论,而是要将从结果到结论的推理过程详细写出。

【答案】

(1)甲、乙、丙三组兔的尿量比较:

甲<乙<丙

(2)甲、乙、丙三组兔分别注入1.5%NaCl溶液、0.9%NaCl溶液和蒸馏水。

  丙、乙、甲三组兔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依次升高,丙、乙、甲三组兔下丘脑的渗透压器所受的剌激依次升高,丙、乙、甲三组兔下丘脑分泌经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依次增多,丙、乙、甲三组兔肾小管、集合管等对原尿中的水重吸收的量依次增多。

所以丙、乙、甲三组兔尿量依次减少。

答案:

(1)甲、乙、丙三组兔尿量比较:

甲<乙<丙

(2)甲、乙、丙三组兔分别注入1.5%NaCl溶液、0.9%NaCl溶液和蒸馏水。

丙、乙、甲三组兔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依次升高,丙、乙、甲三组兔下丘脑的渗透压器所受的剌激依次升高,丙、乙、甲三组兔下丘脑分泌经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依次增多,丙、乙、甲三组兔肾小管、集合管等对原尿中的水重吸收的量依次增多。

所以丙、乙、甲三组兔尿量依次减少。

3.生产中使用的普通淀粉酶的最适温度在40℃—60℃之间,而极端耐热淀粉酶在100℃仍能保持较高的活性,因此具有更为广泛的应用前景。

某同学正在设计一个实验以探究温度对两种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其中有些问题需要你的帮助。

(1)此实验中除自变量和因变量外,还需要考虑、及等因素。

(2)在此实验中,因变量可以用碘液和斐林试剂检测,两种试剂各与何种物质反应生色?

检测的是底物还是产物?

(3)假设实验结果如下表,请在给出的坐标纸上绘图反映实验结果。

温度/℃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普通淀粉酶相对活性/%

6

25

43

67

83

65

22

2

0

0

耐热淀粉酶相对活性/%

6

15

25

48

76

92

100

98

82

65

【解析】本题考查实验基本规范,要求学生能够分析各种变量,尤其是找出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无关变量。

【答案】

(1)底物淀粉液的浓度和数量、pH值及添加试剂的量、实验操作顺序等。

(2)碘液与淀粉反应,碘液检测的是底物;斐林试剂与还原性糖反应,检测的是产物。

(3)绘图,略。

4.回答下列I、II题:

Ⅰ.为了验证某大豆品种的矮化特性与赤霉素的含量有关,请用所给的实验材料,完成下列实验步骤并回答问题:

实验材料:

距2片真叶且长势相同的该品种大豆幼苗若干、完全培养液、蒸馏水、适宜浓度的赤霉素溶液、喷壶等。

(1)实验步骤:

①将上述大豆幼苗平均分成A、B两组,A组为对照组,B组为实验组,分别置于等量的完全培养液中培养。

②用喷壶分别将和喷洒在A、B两组幼苗上。

③将两组苗置于相同且适宜的温度和光照等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测定两组植株的

(2)预测实验结果:

(3)上述试验中,如果A、B两组各选用1株幼苗进行实验,是否影响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为什么?

(4)该实验原理是:

II.在观察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现象时发现,蔗糖溶液浓度不适宜会造成实验失败。

请据此拟定一个相关研究的课题。

要求写出课题名称及相关研究中的自变量和因变量。

【解析】考查实验设计,因为第一步中已经确认了实验组和对照组,因此第二步喷洒赤霉素和蒸馏水时要注意分清,对照组就是让之处于正常状态的组,实验组就是给于实验条件的组。

该实验是一个验证实验,所以预测结果是一定的,要与实验目的一致。

实验中为了避免无关变量的干扰,要注意实验材料不可以过少。

实验中的自变量和因变量的的确定方法:

自变量一般就是实验要研究的目的,如“探究蔗糖溶液浓度对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影响”这个实验中就是“蔗糖溶液浓度”,“验证某大豆品种的矮化特性与赤霉素的含量有关”的实验中自变量就是“赤霉素量的变化”。

因变量就是自变量的变化导致的变量,如“探究蔗糖溶液浓度对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影响”这个实验中就是“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验证某大豆品种的矮化特性与赤霉素的含量有关”的实验中就是“植株的高度”。

【答案】I.

(1)②蒸馏水(1分)赤霉素溶液(1分)③高度(1分)

(2)A组(对照组)植株的平均高度小于B组(实验组)植株平均高度(2分)

(3)有影响(1分)

因为每组实验材料的数量过少(或样本数过少),代表性差(1分)

(4)赤霉素有促进细胞伸长使植株增高的作用,用赤霉素处理植株后,可以显著增加植株的高度,据此可以验证该大豆品种的矮化特征与赤霉素的含量有关。

(3分)

II.探索甘蔗溶液浓度对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影响(1分)

自变量:

蔗糖溶液浓度(1分);因变量:

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1分):

5.下列对有关实验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时,不同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上的扩散速度不同

B.用低倍镜观察不到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过程

C.观察叶片细胞的叶绿体时,先在低倍镜下找到叶片细胞再换高倍镜观察

D.甲基绿染色可使人口腔上皮细胞的细胞核呈绿色

【解析】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的液泡呈紫色,发生质壁分离和复原过程在低倍镜下完全可以看清楚。

此题把必修一中的四个学生实验:

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用高倍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以及观察DNA和RNA在在细胞的分布,综合进行考查,难度较大。

【答案】B。

6.某组织培养实验室的愈伤组织被真菌严重污染,为查找污染原因设计了4个实验,实验条件除图示外共他均相同。

下列各图表示实验结果,据图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A.污染主要不是培养基灭菌时间短造成的

B.污染主要来源于组织培养所用的离体组织

C.调节培养基pH不能解决污染问题

D.调节培养温度不能解决污染问题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解读表格图的能力。

读图可以看出,ACD图解所示的信息说明污染源不是这三方面的原因;B中的曲线变化明显,是污染的主要因素。

【答案】ABCD。

7.在完成了观察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有丝分裂实验后,教师给学生提供了2份资料。

资料一:

一份“实验报告”的部分内容

(一)解离:

剪取洋葱根尖5cm,放入盛有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和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混合液(体积比为1:

1)的玻璃皿中,在室温下解离3~5min。

(二)染色:

把根尖放在盛有0.01g/mL龙胆紫溶液的玻璃皿中染色3~5cm。

(三)漂洗:

将根尖放入盛有清水的玻璃皿中漂洗约10min。

(四)制片:

将根尖放在载玻片上,加一滴清水,并用镊子把根尖弄碎,盖上载玻片,用拇指轻轻按压载坡片……

资料二:

全班20个实验小组的实验数据汇总表(注:

各小组计数50个细胞,实验条件与观察计数方法相同)

细胞周期

间期

分裂期

前期

中期

后期和末期

实验小组1计数细胞个数

43

4

1

2

实验小组2计数细胞个数

44

3

0

3

……

……

……

……

……

全班计数细胞个数

880

67

18

85

计数细胞总数

1000

各时期细胞数的百分比

88.0

6.7

1.8

3.5

(1)请改正“资料一”中的3处错误。

__________

(2)若已知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的细胞周期为12.0h,请根据“资料二”,在答题卡上的饼状图中表示出间期、前期、中期以及后期和末期所占的时间(单位:

h,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

(3)有些因素会影响细胞周期各时期的长短,实验过程中也会产生一些误差。

因而对整个实验结果可能产生影响的有___________。

①取材时间②根尖培养温度③解离时间长短④载玻片厚度⑤计数的细胞是否属于分生区细胞⑥细胞周期各时期区分是否准确

【解析】本题考查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有丝分裂实验的选材、操作过程、注意事项以及影响因素等,考查的比较全面,细致。

⑴根尖分生区被位于根尖尖端的根冠包围着,颜色发暗,因此很短,大约为“2~3mm”;此实验的步骤是解离→漂洗→染色→制片,解离后先漂洗,是为了洗去盐酸,利于染色;盖上盖玻片后,需要再加一片载玻片,然后轻轻挤压,目的是使细胞分散开而不重叠,便于观察。

⑵用12乘以各个时期的百分比,如间期是12×88%=10.6。

⑶①取材时间、②根尖培养温度、③解离时间长短、④载玻片厚度、⑤计数的细胞是否属于分生区细胞、⑥细胞周期各时期区分是否准确等都是影响的因素。

【答案】

(1)将“5cm”改成“2~3mm”;实验操作步骤应改为先漂洗后染色;将“盖上载玻片”改成“盖上盖玻片后,再加一片载玻片”

(2)见下图

(3)①②③⑤⑥

8.为研究酵母菌种群密度的动态变化,某同学按下表所列条件进行了A、B、C和D共4组实验,用1000mL锥形瓶作为培养器皿,棉塞封口,在25℃下静置培养,其他实验条件均相同,定时用血球计数板计数。

根据实验结果绘出的酵母菌种群密度变化曲线图如下,请分析回答以下问题。

(1)图中曲线①、②和③分别是__________组、__________组和__________组的结果。

(2)B组和A组的实验结果不同的原因是B组____________。

(3)D组和B组的实验结果不同的原因是D组____________。

(4)在整个实验过程中,直接从静置的培养瓶中取培养原液计数的做法是错误的,正确的方法是和。

(5)实验结束后,用试管刷蘸洗涤剂擦洗血球计数板的做法是错误的,正确的方法是。

【解析】本题考查图文信息的转换能力以及根据所给信息进行分析、判断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培养液中物质的浓度过大,会造成细胞渗透失水而抑制酵母菌的生长繁殖,因此,①、②是A或B,③、④为C或D。

培养液体积越小,则瓶内氧气越多,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生长繁殖快,达到最大数量的时间短,故①是B,②是A,③是D,④是C。

B组和A组的浓度一样,只有体积不同,故实验结果的差异是由体积造成的,培养液较多,与空气接触面积较小,故供氧较少;D组和B组的体积相同而浓度不同,实验结果不同只能是由浓度不同造成的,葡萄糖浓度较低,故营养物质供应较少;因为酵母菌在培养液中分布并不均匀,故需摇匀培养液后再取样,由于后期酵母菌的数量多,可能造成堆积而无法计数,应进行稀释后再取样计数;由于用试管刷蘸洗涤剂擦洗血球计数板可能会使血细胞黏固在血球计数板的小室内,造成下次无法使用,正确的方法是浸泡和冲洗。

【答案】

(1)BAD

(2)培养液较多,与空气接触面积较小,故供氧较少(3)葡萄糖浓度较低,故营养物供应较少(4)摇匀培养液后再取样培养后期的样液稀释后再计数(5)浸泡和冲洗。

9.某同学进行实验,甲图为实验开始状态,乙图为实验结束状态。

请在乙图所示实验结果的基础上继续实验,探究蔗糖的水解产物能否通过半透膜。

增添的实验材料:

蔗糖酶溶液、斐林试剂、试管、滴管、水浴锅等。

(1)设计出继续实验的简要步骤:

①;

②。

(2)预测实验现象并作出结论。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实验的设计能力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处理能力,是难度比较大的题。

注意探究实验的设计思路:

①分组编号,②填材料,并设置对照组,③在除变量以外的其他条件适宜的条件下完成实验过程(保证单一变量),④观察现象,记录结果。

探究实验和验证实验的主要区别是探究实验的结果不确定,可能有多个,而验证实验的结果只有一个。

本实验的设计思路主要有两个:

①证明出蔗糖被水解,蔗糖的水解产物是葡萄糖,用斐林试剂即可;②观察a、b两管液面高度差的变化,如果差值增大,则说明能透过,否则不能。

【答案】

(1)①向a、b两管分别加入等量蔗糖酶溶液,水浴加热(或隔水加热)U型管至适宜温度,观察a、b两管内液面的变化②吸取a、b两管内适量液体,分别加入A、B两试管中,并加入斐林试剂,(60~65℃)水浴加热,观察A、B试管内有无砖红色沉淀

(2)如果a、b两管液面高度差缩小且A、B试管内均有砖红色沉淀,则蔗糖的水解产物能通过半透膜;

如果a、b两管液面高度差增大且A试管内无砖红色沉淀、B试管内有砖红色沉淀,则蔗糖的水解产物不能通过半透膜。

10.

在保持细胞存活的条件下,蔗糖溶液浓度与萝卜条质量变化的关系如右图。

若将处于b浓度溶液中的萝卜条移入a浓度溶液中,则该萝卜条的质量将

A.不变B.增大

C.减小D.先增后减

【解析】将高浓度溶液中的植物细胞转移到低浓度的溶液中时,植物细胞会吸水,总质量增加。

【答案】B

11.在制作洋葱根尖压片观察细胞有丝分裂时,不可能用到的试剂是

A.龙胆紫染液B.醋酸洋红染液

C.稀盐酸溶液D.30%蔗糖溶液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过程,关键字词“不可能”。

【答案】D

12.利用纤维素解决能源问题的关键,是高性能纤维素酶的获取。

请完善实验方案,并回答相关问题。

【实验目的】比较三种微生物所产生的纤维素酶的活性。

【实验原理】纤维素酶催化纤维素分解为葡萄糖,用葡萄糖的产生速率表示酶活性大小;用呈色反应表示葡萄糖的生成量。

【实验材料】三种微生物(A~C)培养物的纤维素酶提取液,提取液中酶蛋白浓度相同。

【实验步骤】

(1)取四支试管,分别编号。

(2)在下表各列的一个适当位置,填写相应试剂的体积量,并按表内要求完成相关操作。

(3)将上述四支试管放入37℃的水浴,保温1小时。

(4)在上述四支试管中分别加入试剂,摇匀后,进行处理。

(5)观察比较实验组的三支试管与对照组试管的颜色及其深浅。

【实验结果】

微生物A提取物

微生物B提取物

微生物C提取物

颜色深浅程度

+++

++

【分析讨论】

(1)该实验中的对照组是号试管。

(2)实验组试管均呈现的颜色是,但深浅不同。

(3)上述结果表明:

不同来源的纤维素酶,虽然酶蛋白浓度相同,但活性不同。

若不考虑酶的最适pH和最适温度的差异,其可能原因是。

(4)你认为上述三种微生物中,最具有应用开发价值的是。

(5)从解决能源问题的角度,开发这种纤维素酶的意义在于

【解析】本题是对课本知识的直接再现,要求学生达到了解水平。

【答案】【实验步骤】

(2)如下表

(4)班氏加热(加热至沸腾)

【分析讨论】

(1)4

(2)红黄色(3)不同酶的氨基酸序列不同(不同酶的空间结构不同)(4)微生物B(5)葡萄糖可用作制取酒精的原料;用纤维素代替化石燃料(言之有理即给分)

13.为了验证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含量的作用,在设计实验方案时,如果以正常小鼠每次注射药物前后小鼠症状的变化为观察指标,则下列对实验组小鼠注射药物的顺序,正确的是()

A.先注射胰岛素溶液,后注射葡萄糖溶液

B.先注射胰岛素溶液,再注射胰岛素溶液

C.先注射胰岛素溶液,后注射生理盐水

D.先注射生理盐水,后注射胰岛素溶液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在对实验组小鼠注射胰岛素后,观察其出现了低血糖症状,此时应再注射葡萄糖溶液,以进一步证实刚才出现的确实是低血糖症状。

【答案】A

14.为了确定某种矿质元素是否是植物的必需元素,应采用的方法是()

A.检测正常叶片中该矿质元素的含量

B.分析根系对该矿质元素的吸收过程

C.分析环境条件对该矿质元素吸收

D.观察含全部营养的培养液中去掉该矿质元素前、后植株生长发育状况的影响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对植物去掉某元素前后的状况进行对照,可以确定该元素是否为必需元素。

【答案】D

15.

(I)香蕉果实成熟过程中,果实中的贮藏物不断代谢转化,香蕉逐渐变甜。

图A中I、Ⅱ两条曲线分别表示香蕉果实成熟过程中两种物质含量的变化趋势。

请回答:

取成熟到第X天和第Y天的等量香蕉果肉,分别加等量的蒸馏水制成提取液。

然后在a、b试管中各加5mL第X天的提取液,在c、d试管中各加5mL第Y天的提取液,如图B。

(1)在a、c试管中各加人等量碘液后,a管呈蓝色,与a管相比c管的颜色更_________,两管中被检测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_,图A中表示这种物质含量变化趋势的曲线是_____________。

(2)在b、d试管中各加人等量的斐林试剂,煮沸后,b管呈砖红色,与b管相比d管的颜色更_________,两管中被检测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__,图A中表示这种物质含量变化趋势的曲线是________。

(3)已知乙烯利能增加细胞内乙烯的含量。

如果在第X天喷施乙烯利,从第X天开始曲线Ⅰ将呈现出(加快、减慢)下降的趋势,曲线Ⅱ将呈现出(加快、减慢)上升的趋势。

【解析】本题考查激素相关内容,其中穿插课本实验《还原性糖的鉴定》的应用,属于了解水平的要求。

【答案】I(12分)

(1)浅(l分)   淀粉(1分)    Ⅰ(2分)

(2)深(1分)   还原糖(l分)   Ⅱ(2分)

(3)加快  加快(每空2分,共4分)

16.转基因技术可以使某基因在植物体内过量表达,也可以抑制某基因表达。

假设A基因通过控制赤霉素合成来控制番茄的株高,请完成如下实验设计,以验证假设是否成立。

①实验设计:

(借助转基因技术,但不要求转基因的具体步骤)

a.分别测定正常和矮生植株的赤霉素含量和株高

b.;

c.。

②支持上述假设的预期结果:

③若假设成立,据此说明基因控制性状的方式:

【解析】根据题意,自变量是A基因,从实验已给出的步骤来看,要求利用转基因技术对正常植株的A基因作抑制表达(正常植株作空白对照),对矮生植株的A基因作过量表达(矮生植株作空白对照),因变量有两个,分别是赤霉素含量和株高,一定要分析清楚。

【答案】(4)①答案一:

b.通过转基因技术,一是抑制正常植株A基因的表达,二是使A基因在矮生植株过量表达。

c.测定两个实验组植株的赤霉素含量和植株。

答案二:

b.通过转基因技术,抑制正常植株A基因的表达,测定其赤霉素含量和株高。

c.通过转基因技术,使A基因在矮生植株过量表达,测定其赤霉素含量和株高。

(答案二中b和c次序不做要求)

②与对照比较,正常植株在A基因表达被抑制后,赤霉素含量降低,株高降低;与对照比较,A基因在矮生植株中过量表达后,该植株赤霉素含量增加,株高增加。

③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途径,进而控制生物性状。

17.

Ⅰ.为了研究在大豆种子萌发和生长过程中糖类和蛋白质的相互关系,某研究小组在25 ℃、黑暗、无菌、湿润的条件下萌发种子,然后测定在不同时间种子和幼苗中相关物质的含量,结果如图所示:

(1)在观察时间内,图中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是          ,萌发前营养物质主要储存在大豆种子的       中,此结构最初由        发育而来.

(2)上图表明:

糖类和蛋白质之间的关系是        .糖类在        过程中产生一些中间产物,可以通过        作用生成相对应的        .

(3)如果在同样条件下继续培养,预测上图曲线的最终变化趋势是         ,其原因是                               .

Ⅱ.在上述定量测定之前,进行了蛋白质含量变化的预测实验,请填充实验原理;判断实验步骤中划线部分是否正确,并更正错误之处;写出实验结果.

(1)实验原理:

蛋白质          ,其颜色深浅与蛋白质含量成正比.

(2)实验步骤:

①将三份等量大豆种子分别萌发1、5、9天后取出,各加入适量蒸馏水,研碎、提取,定容后离心得到蛋白质制备液;

②取3支试管,编号1、2、3,分别加入等量的萌发1、5、9天的蛋白质制备液;

③在上述试管中各加入等量的a.双缩腺试剂A和B(按比例配制)的混合液,振荡均匀后,

b.在沸水浴中加热观察颜色变化.

a:

b:

(3)实验结果:

                        .

【解析】本题Ⅰ考查考生信息转换能力,Ⅱ考查课本实验《蛋白质的鉴定》,要求考生熟练掌握双缩脲试剂的使用方法和实验结果。

【答案】30.(21分)

Ⅰ.

(1)先增加,然后保持相对稳定;子叶;受精卵

(2)糖类可转换成蛋白质;氧化分解;转氨基;氨基酸

(3)下降,黑暗条件下无光合作用并且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

Ⅱ.

(1)与双缩腺试剂作用产生紫色反应

(2)判断正误

a:

×更正:

双缩脲试剂A混合均匀后,再加入试剂B

b:

×更正:

不加热或直接观察

(3)实验结果:

1、2、3号试管中颜色依次加深

18.为确定人体在运动时呼出气体中的CO2浓度是否比静止时高,某同学进行了如下探究:

作出假设:

人体在运动时呼出气体中CO2的浓度比静止时高。

实验过程:

①在3个烧杯中,分别注入100mL蒸馏水,测定其pH。

②实验者在安静状态(静坐2min)、中度运动(步行2min)以及剧烈运动(跳绳2min)后,立即分别向上述3个烧杯的水中吹入等量气体,测定pH。

经多次重复实验,所得平均数据如下表:

运动状态安静中度运动剧烈运动

实验前pH6.16.16.1

实验后pH5.95.65.3

请回答:

(1)作出上述假设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实验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_____________越大,___________下降幅度越大,由此可以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可以验证上述假设。

(4)人体代谢产生的CO2,正常情况下来自三大类有机物的分解,这三大类物质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体糖代谢产生CO2的细胞器是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的实验设计能力,解答的关键是寻找自变量和因变量,自变量是运动的剧烈程度,因变量是CO2的呼出量(其观测指标是PH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