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试题库(附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1027671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335.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试题库(附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试题库(附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试题库(附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试题库(附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试题库(附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试题库(附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试题库(附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试题库(附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试题库(附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试题库(附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试题库(附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试题库(附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试题库(附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试题库(附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试题库(附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试题库(附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试题库(附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试题库(附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试题库(附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试题库(附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试题库(附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试题库(附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试题库(附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试题库(附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

---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u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3)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

u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u坚持“一个中心三个着眼于”:

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

2.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是中国共产党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都必须探索和回答的问题。

(2)正确认识社会主义

u社会主义的本质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根本任务),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根本任务、根本方向),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u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社会和谐

u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既要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原理又要根据时代条件和人民愿望发展社会主义。

3.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也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大问题。

(2)对该问题的正确认识

u明确党的历史方位

---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在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

u提出了坚持立党之本、巩固执政之基、壮大力量之源的重大论断

——坚持“三代表重要思想”

u提出了党面临的两大历史性课题

——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与增强拒腐防变、抵御风险能力两大历史性课题。

u提出了党的战略任务

——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战略任务。

4.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关系到能否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基础的重大问题

u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u发展才是硬道理

u经济发展战略步骤

---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

u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论断

---坚持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以人为本这个核心、全面协调可持续这个基本要求、统筹兼顾这个根本方法。

u发展的目的和依靠力量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解决了发展的目的、理念、方式和动力问题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1)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性与重要意义

v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v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

v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出的创新之路。

v是人类文明史的伟大创举。

v是中国对世界的历史性贡献。

(3)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坚持社会主义的关系

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

这一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回答的主要问题

它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战略、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根本目的等问题上,形成了一系列独创性的思想理论观点,系统地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4)深刻理解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共产党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形成的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具体内容

v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v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

v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v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v各项具体制度(体制)——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五个有利于)

v有利于保持党和国家活力、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v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v有利于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v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

v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关系:

三者紧密相连、相互贯通,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中,并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发展和完善(三者分别体现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形态、理论形态、制度形态。

u重要结论: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应做到三个坚持

l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l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l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成就

1.总体来看:

经过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持续奋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谱写了中国发展进步的辉煌篇章。

2.具体来看:

(从中国人民、国家、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国际影响几个方面来看)

(1)中国人民的思想得以解放,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提高。

(2)中国初步改变了经济社会比较落后的状况,成为一个生机勃勃、走向繁荣富强的国家。

(3)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方式得以转变,执政方式更加科学、民主,执政能力不断增强、提高,成为坚定走在时代前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4)中国的经济体制得以转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各方面的制度体制逐步建立,为社会主义的巩固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

(5)世界将目光转向中国,中国的经验和道路受到更多关注,国际社会开展了关于“中国模式”、“中国经验”的讨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际影响越来越大。

(二)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总纲。

2.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鲜明的特点。

3.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人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4.坚持巩固发展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

第一讲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一、当代中国的基本特点

(一)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2)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看,中国仍处在世界后列

(3)从人民生活水平看,中国人民生活仅在总体上达到小康

(4)从资源占有情况看,中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少,面临很大的资源环境压力

(5)从城市化程度看,中国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6)从工业化程度看,中国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结论:

我们虽然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第二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概述

(一)经济和经济建设

●一个社会的物质基础,是指一定社会经济制度赖以建立的生产力条件。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主要目的,是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加社会财富,提高经济效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时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经济制度。

●经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心任务,是政治文明、文化繁荣、社会进步、生态良好的物质基础。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体制

●经济制度是指在一定历史阶段占主要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又称社会经济结构。

●经济体制主要指在经济制度基础上经济运行的具体形式,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具体形式和结构、国民经济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机构设置和经济运行规则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体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基本经济制度。

二是分配制度。

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知识点:

公有制与私有制的关系】

●公有制的时代变化

变化的基本特征:

(1)公有制企业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经济主体,具有独立的经济利益。

公有制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与自身经济利益密切结合在一起。

公有制企业具有越来越多“个体独立性”,具有独立的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地位。

(2)资本的组织形式:

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公有制主要不再是单一公有的形式,更多的是采取混合经济的形式。

实现形式是共同的,对不同的所有制没有差别。

公司法是适合一切所有制形式的。

(3)与经济利益的关系:

公有制企业与自身的利益、职工的利益都已经直接挂钩,并在市场竞争中才能实现。

竞争也成为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

企业将对经营决策的结果承担全部的责任。

这些特征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传统公有制经济的弱点。

v现代公有制的基本特征:

(1)总的趋势:

公有制的利益分散化在加强,个体独立性在增加。

(2)实现形式:

股份制、公司制是共同的实现形式。

这一点与私有制没有区别。

公司制这一形式使公有制与私有制可以直接混合、融合,可以成为同一个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

●分析的基本结论:

结论之一:

公有制和私有制哪一种具有更高的效率,不能简单化做出结论。

脱离条件的约束,简单化的结论都是片面的。

现实中的情况是复杂的,所有制只是影响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不是惟一的因素,不能以现实中某些现象为依据得出单一的结论。

公有制与私有制可以高效率,也可以低效率。

结论之二:

公有制和私有制都有自身的优势,相互之间不能替代。

在一些领域,特别是社会公共领域,公有制更具有自己的优势,因而这些领域的范围越大,公有制的适用范围也就越大。

另外,在协调社会经济利益方面,公有制更能够使社会形成一个和谐的利益关系。

结论之三:

以公有制为主体,既有经济发展的因素,更有社会价值目标的因素。

选择公有制为主体是由我们价值目标决定的。

公有制能够为实现人与人之间形成经济利益上的平等关系奠定制度基础。

利益关系的和谐更能够调动大多数人的生产积极性,从整体上使生产力的发展具有更充分的动力。

2.分配制度

●分配方式是由生产方式决定的,一个社会的分配制度取决于基本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我国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使市场在社会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体制。

【经济体制改革】

(一)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特点

1.从改革的社会性质看,不是改变整个社会的根本性质,而是赋予社会主义制度新的生机和活力,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增强社会主义的吸引力,使社会主义社会趋于健全和成熟。

2.从改革的社会力量看,是把坚持党的领导与充分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目的是让人民群众富裕起来,给人民群众带来福祉。

3.从改革的内容看,不是改变社会基本制度,而是改变现存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那些方面和环节,变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各项具体制度安排。

4.从改革的手段和方法看,是在维护社会稳定的前提下,循序渐进地进行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利益关系的调整,同时在这种调整中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既保持社会的和谐稳定又使社会焕发强大活力。

(二)经济体系改革的基本要求和原则

一是坚持社会主义的改革方向。

二是坚持改革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三是坚持从实际出发的改革道路。

四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五是尊重群众首创精神。

六是大力推进体制创新。

(三)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

1.当前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的主要表现:

一是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增长方式粗放问题仍然突出。

二是市场机制未充分发挥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三是宏观调控体系不够健全。

四是市场秩序不够规范。

2.存在问题的原因: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还存在一些长期积累形成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2)改革是一个不断完善和整体配套的过程,一些问题在最初并不是改革的重点,但随着其他方面改革的不断推进,这些问题逐渐凸显并变为矛盾的焦点。

(3)影响经济发展的问题总是会呈现出一定的阶段性,每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都会出现一些比较突出地问题。

3.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任务:

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宏观调控体系、行政管理体制和经济法律制度,健全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4.当前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

在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农村经济体制、金融体制、宏观调控体系、收入分配制度以及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有关体制等方面迈出新步伐。

具体情况是: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

一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改善宏观调控,健全市场体系,深化垄断行业改革,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二是推进财税体制改革,理顺中央与地方及地方各级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更好地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三是深化土地、户籍、公共服务改革,理顺城市与农村的关系,推动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

四是推进社会事业、收入分配等改革,理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努力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效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五是推进依法行政和社会管理创新,理顺政府与公民和社会组织的关系,深化政务公开,健全监督制度,建设服务、责任、法治、廉洁政府。

三、中国的经济发展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1.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经济规模在数量上的扩大。

●经济发展,不仅包括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规模在数量上的扩大,而且包括经济结构优化、经济效益提高、生态环境良好、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等内容。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重要保证和最终目标。

2.调整经济结构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重点:

●经济发展方式是指一国或地区实现经济总量增长和质量提高的途径和办法。

●调整经济结构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重点,是提升国民经济整体素质、赢得国际经济竞争主动权的战略重点和根本途径。

●调整经济结构,关键在于实现“三个转变”:

一是实现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二是实现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三是实现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当前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较弱

受到依靠出口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传统模式影响,造成我国的经济增长过度依赖于投资和出口,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正在逐步减弱。

(2)产业结构不合理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的突出矛盾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虽然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增加,但其仍滞后于工业的发展。

目前,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突出表现为第一产业不稳、第二产业不强、第三产业不足。

(3)降低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任务艰巨

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脆弱,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当前,在经济快速增长过程中,水、土地、能源、矿产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形势日益严峻。

(4)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限制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我国的自主创新的能力不强,特别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比较薄弱、缺乏核心技术,高层次创新人才缺乏,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尚未健全和完善。

这种状况的存在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措施

(1)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增强居民消费能力

应继续加快国民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扩大居民在国民收入分配之中的比重。

一方面,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探索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模式。

另一方面,应推动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扶持低收入群体和提高农村民收入,保障居民财产性收入稳步增加的长效机制,同时,依据经济形势和物价变化,建立动态的最低工资标准制度和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

(2)采取差异性的产业投资政策,优化产业结构。

投资政策一直是作为世界各国引导产业资本流向的重要手段。

为此,政府应依据产业特性制定细化的投资政策,——对于低能耗、低污染、高效益的产业,可适当放宽投资政策约束,——对于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产业可设立限制投资的政策和法律,增强制度对产业发展的约束。

——对于需要鼓励发展的第三产业,应设立行业之间更为相对有效的投资优惠刺激政策。

同时,但凡法律未明确规定禁入的行业领域,都应向社会资本公开、透明开放,且依据内外资同等国民待遇的原则,第三产业向外资开放的行业领域,都要同等向内资开放,以引导资金、人才等生产要素流向第三产业,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贡献度。

(3)深化价格机制改革,健全资源和环境价格制度。

资源和环境价格制度是价格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可通过设计长效的资源和环境价格机制推进社会的节能减排。

一方面,要建立资源和环境价格的形成机制,资源和环境定价应综合考虑资源开发和使用以及环境代价;

另一方面,要制定环境污染的价格补偿机制,对向环境排放污染的要提高收费标准,提高行业或企业投资的环境标准进入门槛,合理利用和保护环境。

(4)注重对自主创新激励制度的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是自主创新激励制度的核心构成,对于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创新,一方面,应进一步完善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依据行业或生产环节对知识产权的敏感程度不同,适时地制定相关的知识产权保护法规;

另一方面,应增强知识产权的执法力度,加大对侵犯知识产权的惩罚水平,提高知识产权侵权的成本。

此外,对于自主创新的必要环节,还应建立自主创新的资金投入、划分与使用保障,创新人员的激励和管理以及自主创新产品的投融资和采购等制度。

(二)中国经济发展战略和发展道路

●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道路主要包括:

一是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其基本内涵是: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路子。

二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立足基本国情和农业发展阶段,遵循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一般规律,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大幅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度降低农业生产经营成本,大幅度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全面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是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大力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培育创新型科技人才,努力培育全社会的创新精神,实现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目标。

四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

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以增强综合承载能力为重点,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归结起来,就是要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中国对外开放】

(一)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机遇和挑战

●经济全球化是指在国际分工的基础上,资本、技术、劳动力、信息等各类生产要素通过全球范围内的大规模流动和配置,推动各国经济更加紧密地相互联系的过程。

●经济全球化既有机遇又有挑战。

1.经济全球化有利于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世界范围的各类生产要素得到更加高效的利用和更为合理的配置,使各种创造财富的源泉得到更加充分的涌流。

2.经济全球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是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任何国家和民族只有自觉参与进去,才可能获得发展的机遇,促进自身的发展。

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