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 译 规 则.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277082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2.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翻 译 规 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翻 译 规 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翻 译 规 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翻 译 规 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翻 译 规 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翻 译 规 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翻 译 规 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翻 译 规 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翻 译 规 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翻 译 规 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翻 译 规 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翻 译 规 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翻 译 规 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翻 译 规 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翻 译 规 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翻 译 规 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翻 译 规 则.docx

《翻 译 规 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翻 译 规 则.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翻 译 规 则.docx

翻译规则

翻译规则

——肖乾1992

  三十年代曾有一位李嘉慈教授(英国人)在北京讲过学。

他在他所著的《意义学》一书中,把"意义"分为四种,即含义、情感、口吻及意向。

我看这种分法很可适用于翻译工作。

当你译科技或文件时,"含义"应占第一位。

因此,宜用一字不动的直译法。

然而,当你译文学作品(不论是一首诗还是一篇散文)时,首先应考虑如何传达原作的情感内容。

原作如果是忧伤的,或讽刺的,或幽默的,译者应首先把握住交尽力传达给译文的读者。

倘若原作的意图是使读者笑,而译文读者在读了之后一点不觉得其可笑,那么,不论译得多么忠实,我也认为是失败了。

好的译文永远不会把读者引入歧途,也永不歪曲原作。

这就是译文质量之所在。

  对于翻译技巧,历来有两种看法。

一派认为,既然你译的是外国作品,就应保持些"洋"味--包括句法。

另一派认为,你既然在把一篇外国文字译成中文,就必须用通顺且恰当的中文。

不仅在文字上忠实,也要忠实于原作的感情内容。

换言之,使中文读者能进入原作的意境。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

当我把《好兵帅克》这部捷克小说的英译本译成中文时,全书不断出现Sir这个字,几乎每页都出现几次。

原作的这位主人公是个军队中的一名普通士兵,他每次同长官讲话,敬礼之后必先说一声Sir。

而且这也是全书引人发笑的一部分。

倘若我把Sir直译成"先生",那就既破坏了全书的军营气氛,也失掉了原作的讽刺语调,从而也就歪曲了帅克这个形象。

我没那样做,而把它改译为"报告长官"。

那是旧时中国士兵同上级谈话时的习惯用语。

这只是个极简单的例子。

在文学翻译中,这种"变通译法"经常需要使用。

这里也包含翻译技巧的一个主要方面。

  一个胜任的翻译家应该同时从事些研究工作,对所译作者的生平及思想应有一定的了解。

我倾向于把翻译家分作二类。

一类是即兴的(或打游击式的)翻译家,另一类是阵地翻译家,他们往往以毕生精力系统地翻译一两位外国作家的著作,如潘家洵之于易卜生,傅雷之于巴尔扎克以及沙成之于契可夫。

这类翻译家往往在翻译之余,也从事研究工作。

  我仰慕这后一类翻译家。

不幸,我自己属于前一类。

三十年代,我偶尔搞过一些翻译。

1956年,我又译过一些。

1979年,当我又重新拿起笔时,我的第一个任务刚好是翻译易卜生的"培尔·金特"。

此剧后来在北京上演两次。

去年又在香港演出。

我反对对翻译的歧视,不认为翻译比创作低。

然而这反映在稿酬的高低上。

三十年代,鲁迅、茅盾和巴金都既创作又搞翻译。

创作是一个国家的主力。

然而,翻译也同样重要。

它是一间屋子的窗口。

它可以放进新鲜空气,并可以让我们看到外面的一切。

  目前,我正与我爱人文洁若在合译乔伊思的《尤来西斯》。

我们认为这部写于二十年代的意识流小说,应当介绍到中国来。

然而我宁愿写十本书,也不愿从事这项翻译工作。

可是如果我们不译,这本书在我国文艺界就依然是个迷津,是个空白。

谈翻译的风格

许渊冲

  杨振宁说:

研究要从“现象出发,不是自原理出发。

”(《杨振宁文选》223页)

我认为这话可以应用于翻译风格的研究。

  我国英语界研究翻译风格的有已故的王佐良教授,他著有《英语文体学论文

集》。

但如果从现象出发,应该看看他的译文是否符合原文风格:

  

(一)1.生或死,这就是问题所在。

(莎士比亚)

  2.死还是不死,这是个问题。

(《哈姆雷特》)

  

(二)1.有没有人,为了正大光明的贫穷而垂头丧气,挺不起腰——(《彭斯诗选》)

  2.穷只要穷得真正,有啥不光彩?

干吗抬不起头来,这是为什么?

(飞白译)

  莎士比亚第一种译文的风格像是哲学家在讲课,不如第二种译文像演员的台词;

彭斯的第一种译文也不如第二种符合彭斯的民歌风格。

而莎剧、彭诗的第一种译文

都选自王佐良的作品。

从他的译文看来,他研究翻译风格的理论至少是大有问题的。

  法语界研究翻译风格的有许钧教授,他在本报第004期发表了文章说:

(一)傅雷的译文风格“恐怕是值得鼓励的”;

(二)“风格不是靠刻意追求出来的,如好的译文,不可能靠追求好的、所谓美的词语,靠发挥几个四字成语,就能达到。

”许钧的说法是否正确?

我正在重译《约翰·克里斯托夫》,现在就来比较两句傅译和新译:

  1.这样,苦难往往会把两颗相爱的心分离。

有如一架簸谷机把糠跟谷子分作两

处,它把愿意活的放在一边,愿意死的放在另一边。

(傅译)

  2.就是这样,苦难往往会把两颗相爱的心分开。

正如风车把谷和糠分开一样,苦

难使人生离死别:

或者逃生,或者去死。

(新译)

  许钧说:

傅译“有自己独到的韵味,形成了一种可以辨识的风格”。

比较一下前

半,两种译文基本相同,分别只在“分离”和“分开”两个词。

可见有的原文比较容

易找到对等的译文,这时译者的风格可以说是作者的风格,译者也不容易有“独到的

韵味”,也形不成“可以辩识的风格”。

至于“分离”和“分开”,我看前者比后者

距离远,时间久,加上下句重复“分开”,联系比较紧密,我认为“分开”比“分离”

好。

  至于后半,两种译文就不同了。

原文如下:

  Commelevanneurtrielegrain,ilranged'unctécequiveutvivre,

deI'autrecequiveutmourir.(P.1235)

  我先把trie等化译成“选种”,后来觉得和下文不连贯,就改用傅译的深化法。

这种“神似”译法算不算符合原文风格?

至于主句,傅译基本和原文“形似”,这又

是不是符合原文风格呢?

如果说是,那原文只重复cequiveut三个词,傅译却重复了

“愿意的放在一边”七个字,原文是这样罗罗唆唆、拖泥带水的风格吗?

原文重复三

个词,更突出了后面两个不同的词vivre(生)和mourir(死);傅译把“死”和“活”

放在句中,毫不突出;新译却刻意追求“所谓美的词语”,“四字成语”,用了“生

离死别”,又再重复“逃生”、“去死”,不是更合原文突出“生”和“死”的风格

吗?

可见风格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

研究要从“现象出发,不是

自原理出发。

”关于四字成语,我认为不一定要“刻意追求”,但也不要反对。

如王

佐良的“正大光明”、“垂头丧气”,用在民歌中就不如“正直”、“抬不起头来”,

可以反对。

但“生离死别”用在这里,我认为胜过了傅译,就不妨“刻意追求”。

于“美的词语”,那倒是一定要“刻意追求”的,用英文来说就是bestwordsin

bestorder;用我的话来说,就是要发挥译语优势,用最好的译语表达方式,而不是

用对等的表达方式。

胡适和傅雷都说过:

文学翻译应该是原作者用译语的写作。

所以

我翻译时只问自己:

假如我是原作者,我会怎么写?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的译作既体

现了译者的风格,也体现了原作者的风格。

如果认为只有“形似”的译文才合原作风

格,那我还是宁可舍“形似”而取“神似”的。

英语口译技巧

   中国的改革开放使中国与世界各国及各国际组织在政治、经济、商务和文化等各个领域的交往日趋增多,社会对口译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近年来,许多大专院校相继开设了口译课,社会上也有不少此类培训班,但是全面介绍口译技巧的教材却相当难觅。

为了满足不同英文水平人们学习口译技巧的需要,我们转载一些优秀网站和口译教材内容,供口译教学应急之用。

下文是第一章的内容口译概述,(其它章节仅附目录)

第一节口译的历史沿革

第二节口译的不同方式与方法

第三节日译与笔译的区别

第四节口译人员必备的素质

 

第一章口译概述

第一节口译的历史沿革

自从使用不同语言的人们开始交往以来,为了达到互相沟通、互相交流的目的,便出现了口译。

从古代各个部落之间的交往到十四世纪初法国法学家皮埃尔·杜布瓦(PierreDubois)提议设立专门培训口译人员学校,直至克里斯托弗·哥伦布(ChristophorColumbus)派遣新世界(NewWorld)的印第安人去西班牙学习语言以成为译员,我们可以看出,口译工作历史久远,它为历史上人类的相互了解,为交谈者双方克服语言障碍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

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也就是法语在外交界失去垄断地位。

英语和法语能同时在国际会议上并用的时候,口译工作在欧洲的国际会议上成为一项专门的职业,到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巴黎和会”时,第一批正规的“谈判翻译”产生了。

在我国,口译工作也由来已久。

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很久以来,我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十分频繁。

在古代,我国的口译工作被称为“通译”’,为互译两方语言、增进我国古代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的交往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现在,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我国与外界的交往越来越多,在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等各个领域与世界组织的关系愈益密切,尤其是最近几年,由于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与国外的联系日益频繁,各种外国团体来华增多,在我国经常举行各种类型的大型国际性会议和研讨会等,我国与发达国家的技术交流等学术性会议也时有召开,因此,各地对口译工作者的需求日益迫切,而我国目前懂外语的人毕竟为数不多,口译工作者为我国与国外的联系,促进个人与个人、集团与集团之间的互相认识、互相了解、互相交往、互相尊重起到了媒介的作用.                     返回页首

 

第二节口译的不同方式与方法

口译人员的翻译方式可以分为即席翻译(consecutiveInterpretation)和同声传译(SimultaneousInterpretation)两大类。

   即席翻译,也叫连续翻译,译员等讲话人讲完一部分或全部讲完以后,再译给听众。

这是日常口译中较为常见的形式之一。

即席翻译有几种不同的方式:

(一)日常工作的即席翻

这种类型的口译通常发生在日常会话中,如在机场接人、宴请、旅游、购物等场合,译员通常凭记忆进行口译。

(二)会议、谈判的即席翻译

这一类型的口译一般比较正规,如在商务谈判或各种会议时的口译,这种口译又可分为两种情况:

1.译员在会场里直接把听到的话译给听众。

2.译员在会场里听到的讲话,通过话筒传译给听众,这种翻译方法只有在多种语言同时即席翻译时才使用。

也就是说,当演讲人讲过一段话以后,几位不同语种的口译人员通过各自的话筒,在同一时间之内分别独立地把演讲人的话译给各自的听众。

            

   同声传译是指译员在发言人讲话的同时,边听边译。

同声传译可以分为三种情况:

(一)电化传译法

译员利用大会会场的电化设备,通过耳机收听到发言人的话,随后立即再通过话筒译给听众。

(二)耳语传译法

译员把会上听到的讲话人的内容,马上小声地译给身边的听众,这种方法大多数情况下只译给一个人听,听众最多不超过三人。

(三)视译

视译也叫读译结合法,译员采用这种方法,一是在拿到讲稿后直接地、或者通过话筒,用与讲稿不同的另一种语言把这篇讲槁以正常的讲话速度“读给”听众,这是一种较为特殊的口译。

即席翻译与同声传译不同。

同声传译时,由于译员通常无法预见讲话人要表达的思想,译员把听到的内容全部译给听众,译员与讲话人的时间差约为半句话,因此,译员无法控制整个译文。

而在即席翻译时,译员通常是在听了全文或一个完整的意思后再进行翻译,译员有可能对讲话内容稍许压缩或稍加概括,对语无伦次、重复累赘的话可作适当增删。

因此,即席翻译的质量通常高于同声传译。

至于某次国际性会议选用哪一种翻译方式,当然是由该次会议的组织者决定的,但有时也征求口译人员的意见。

口译人员决定采用何种方式可以依以下情况而定:

1.使用同声传译时,除演讲人所占用的时间外,译员不单独占用大会时间,而使用即席翻译,译员需单独占用大会时间。

因此,使用何种方法可以按时间而定。

2.在会场直接连续翻译时,只能使用两种语言,最多不超过三种语言,而且只有在译员能够大量压缩原文时,才使用三种以上语言进行连续翻译。

正常情况下,只要有两种以上的语言,就需要有电话设备,以便于同声传译或几种语言在同一时间里分别进行即席翻译。

因此,使用何种方法也可以按所需的工作语言的种类而定。

3.在同一次会议期间,可以既使用同声传译,又使用即席翻译。

当演讲人在全体会议上照本宣科时,可用同声传译,当进行大会辩论或分组讨论时可用即席翻译,当只有一位或两、三位听众需要某种特定语言的翻译时,可用耳语传译法。

4.同声传译需要电化设备,而即席翻译一般不需要什么设备,所以,采用何种方法也可视会场情况而定。

                     返回页首

第三节口译与笔译的区别

口译与笔译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工作。

它们之间的区别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工作方式不同

口译与笔译在工作方式上的区别表现在:

1.口译工作总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的,有时甚至是同步进行的。

口译人员的主要任务是把讲话人的思想正确地传递给听众,使交谈双方能互相沟通。

因此,译员往往会选择第一个映入脑海的词汇,所用的句子结构、表达方法都比较简单,译员受时间的限制,不能参考任何文件或资料,不能向任何专家、学者求救,而且还必须让听众马上理解讲话人的语言。

笔译人员由于不受时间的限制,可以借助工具书等,选择最恰当的措辞。

从句子结构来说,笔译人员为了美化译文,常采用并列句、复合句以及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笔译人员还可以有时间与别人讨论,求得他人的帮助,然后再写出译文,译文还能请教资深的专家校正。

由此可见,口译人员必须独立工作,而笔译人员的工作却可与人合作完成。

2.由于口译工作总是在公众场合,如会场等地方进行,口译工作者要面对众多的听众;笔译人员可以随心所欲地选择场所,可以在图书馆、资料室、书房等处静心地工作。

因此,口择工作与笔译工作的另一个不同点是口译人员必须有从容面对听众的良好的心理素质,克服怯场心理。

具体方法是平时多加锻炼,会前尽量找机会与会议的组织者、发言人有所接触,尽可能多地了解会议的背景知识,如果对专业性较强的会议翻译,可以事先阅读一些这方面的资料,会前做到心中有底,以防情绪过分紧张而影响翻译质量,当然,译员面对观众,也有其有利的一面,译员可以根据讲话人语调的变化,深入理解讲话的内在含义,也可以用迂回法意译,如果听众还是听不懂,译员还可以换个说法或加些解释,这在笔译中是做不到的。

(二)语言运用不同

口译和笔译在语言方面的区别可以从用词和句法两方面来看。

1.用词上的区别

有些词语和表达方式在笔语中可以用得非常漂亮,但用在口语中就不怎么合适,在许多情况下,口语和笔语的用词大相径庭。

如:

口语笔语

toseetobehold

toasktointerrogate

inthisherein

ofthishereof

afterthatthereafter

aboutwithreferenceto

并不是说口语中的用词不能用在笔语中,而是笔语中常用的某些词用于口语中会显得古怪。

因为口语的目的是为了交际,为了让人一听就明白,如用一些不常用的词,使得所说的话难以明白,那么口语就失去了其意义。

例如,有这样一句中文句子:

                     返回页首

我干了一天活,累得连炕都上不去,浑身疼得要命,睡也睡不着。

这句句子本身非常口语化,如是笔译,写成文字,可译为:

Iwassofatiguedafteraday'sdrudgerythatIfounditveryhardtomountthekang.Mywholeframeachingacutely,Icouldnotgotosleep,howeverhardItried.

如果口译人员也像这么译的话,那么听上去就像译员在背书,句中的fatigued,drudgery,mount,frame,acutely以及howeverhard都是书面语,不适合用于口译中,口译人员可以把它译成:

Iwassotiredafteraday'sworkthatIcouldhardlygetontothekang.Asmywholebodyachedlikeanything,Isimplycouldn'tgettosleepevenifItriedto.

2.句法上的区别

在口译中,译员应尽量用简单句,而不是复杂的长句。

这有两个好处,第一,简单句符合说话的习惯,第二,用简单句可以避免口译中出现句法上的差错,而复杂的长句常常使译员出差错或口误,如:

Nowthesuperpowershavebeenexposedtothechargethattheyreservetheirnuclearweaponsfortherevolutionarypeopleoftheworld.

这句句子很长,that引导的从句不是修饰charge的定语从句,而是名词从句,作charge的同位语,应译为“……受到这样的指责,即……”。

译员如用长句翻译,一不小心,就会误译成:

现在超级大国已受到他们储存核武器是为了对付世界革命人民的指责。

如译员能把长句分成几部分,就不难把句子正确地译为:

现在超级大国已受到这样的指责,即他们储存核武器是为了对付世界革命人民。

同样,简单的语句也以译成口语化为宜,如:

Iamverygladtohearthatthecontracthasbeensignedonlyaftertworoundsofdiscussions.

这句话按笔译方式,可译成:

我很高兴地听说只经过两轮谈判,合同就签下来了。

但是在口译中,为了使译文更加口语化,译员可把它译成:

听说只经过两轮谈判,合同就签下来了,我感到很高兴。

因此,口译工作和笔译工作思路截然不同,做法相距甚远,对同一个人来说,口译和笔译全拿得起的、精通的全才,是屈指可数和难能可贵的。

                                            返回页首

 

第四节口译人员必备的素质

口译人员处于交谈者双方之间,起着中间人的作用,但又是必不可少的中间人。

作为一名口译人员,掌握一门外国语是前提条件,但并不是所有掌握外语的人都能成为口译人员,因为译员并不是机器或电脑,机械地把发言人所说的单词、词组、句子译成另一种语言,对于译员来说,他所掌握的外语仅仅是一种工具而已。

口译是一门艺术。

作为一名译员,还必须具备以下几个素质:

(一)思维敏捷

口译工作的特殊性在于译员几乎没有时间分解口译过程中的三个阶段,即:

理解、翻译和表达。

这三个阶段都是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的,译员必须“消极被动的”接受别人所讲的一切观点,非常完整地、顺从地表达演讲人所表达的全部想法,同时,他又必须“极主动地”作出反应,思维敏捷,好比是个球员,在接到球以后,要立即把球传出去,且要做到稳而准。

如当译员听到:

Clearlyatugofwaroverkeypoliciescontinuesbetweenthepragmaticandideologicalcamps.

句中的atugofWar中的tug是“拖”的意思,而整个词组的意思是“拔河”,如果按词面意思翻译显然不符合原句的意思,译员就该立即想到拔河的动作,双方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才能分出胜负,另外句中的camps也应译成“阵营”或“营垒”,不能译成“设营”或“野营”,因此,思维敏捷的译员会迅速把整个句子译成:

不言而喻,注重务实和强调意识形态的两大营垒还会在重要政策问题上争吵不休。

                     返回页首

(二)知识渊博

口译人员应该掌握所译国家的语言,这是一个基本条件。

如作为一名英汉互译的口头翻译,对英语或汉语不十分了解,而硬充当口译,那是一种职业性的错误,这不仅辜负了大会对译员的期望和信任,对译员本人的声誉和前途也会有很坏的影响。

正如“国际会议口译工作者协会”(InternationalAssociationofConferenceInterpreters,即AIIC)第三条所规定的:

本协会会员不应接受自知不能胜任的口译任务。

但是,译员只了解语言还

远远不够,译员还必须了解对方国家语言中诙谐、幽默的说法,了解对该国语言有重大影响的文学名著、影响该国历史的著名人物以及该国的传统习惯和风土人情。

例如在谈到影视方面问题时,主谈者说:

RecentlyseveralpeopleinHollywoodwerearrestedforpossessingcoke.

这句句子的结构很简单,但是其中的coke按我们熟知的“可口可乐”来译则是大错特错,因为拥有一瓶可乐是不可能被逮捕的,这儿的coke另有他指,是可卡因(cocaine)的缩写。

正确的译法应该是:

近来几个好来坞演员因拥有毒品而被捕。

又如在谈到翻译的原文与译文时,译员听到这样一句话:

Baudelaire'stranslationofPoemaybe"better"poemsthanthosePoewrote;butthosewhoreadthemhavereadBaudelaire'sversionofPoe;notPoe.

这句句子中有两个人名,即Baudelaire和Poe,如果译员不知道这两个人是谁,那么译员在听了这句话后会觉得“坠入五里雾中",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说了什么。

假如译员知道Baudelaire是法国诗人CharlesBaudelaire;而Poe是美国诗人兼短篇小说家EdgarAllanPoe,Baudelaire以介绍Poe的作品驰名于世,且公认译得比原作好,那么译员就能很轻松地译出:

波德来尔所译的爱伦坡的诗,也许比爱伦坡自己所写的更好;但读那些诗的人只是读了波德来尔所译的爱伦坡;而不是真正的爱伦坡。

由此可见,译员如果除语言之外,对其它一切知之甚少,口译的质量和气氛都会受到影响。

另外,口译工作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译员对所译内容的了解程度。

译员常常会碰到各种类型、各种题材的会议,但译员不可能是万事通,因此,开会之前最重要的是抓紧时间对所要译的内容作一番研究。

译员应该要有渊博的知识,广泛学习政治、经济、外交、商务等知识,了解各种国际组织,学习各种自然科学知识,不断充实自己。

(三)出众的记忆力                           返回页首

口译人员需要有非凡的记忆力完全是由口译工作的特定性质所决定的。

一方面,口译过程中,译员不可能查阅词典、资料、书籍等,译员必须记住大量的词汇,缩略词和成语、典故等,如:

画蛇添足topaintthelily;用小虾钓大鱼tothrowasprattocatchawhale等等。

有些成语译员能记住故事则更好,如“东施效颦”译成“TungShihimitatesHsiShih”,外国人恐怕很难理解,译员如加上解释:

HsiShihwasafamousbeautyintheancientkindgdomofYueh.TungShihwasanuglygirlwhotriedtoimitateherways.Theuglyimitatesthebeautifulinsuchadistortedwaythattheuglinessoftheuglybecomesevenworse.

那样,口译的效果会很好。

另一方面,译员要把演讲者所讲的内容忠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药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