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常识及名篇名著专题练习 含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278619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98.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常识及名篇名著专题练习 含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中考常识及名篇名著专题练习 含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中考常识及名篇名著专题练习 含答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中考常识及名篇名著专题练习 含答案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中考常识及名篇名著专题练习 含答案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中考常识及名篇名著专题练习 含答案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中考常识及名篇名著专题练习 含答案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中考常识及名篇名著专题练习 含答案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中考常识及名篇名著专题练习 含答案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中考常识及名篇名著专题练习 含答案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中考常识及名篇名著专题练习 含答案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中考常识及名篇名著专题练习 含答案解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中考常识及名篇名著专题练习 含答案解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中考常识及名篇名著专题练习 含答案解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中考常识及名篇名著专题练习 含答案解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中考常识及名篇名著专题练习 含答案解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中考常识及名篇名著专题练习 含答案解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中考常识及名篇名著专题练习 含答案解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中考常识及名篇名著专题练习 含答案解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中考常识及名篇名著专题练习 含答案解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常识及名篇名著专题练习 含答案解析.docx

《中考常识及名篇名著专题练习 含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常识及名篇名著专题练习 含答案解析.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常识及名篇名著专题练习 含答案解析.docx

中考常识及名篇名著专题练习含答案解析

中考常识及名篇名著专题练习含答案解析

一、初中语文常识及名篇名著

1.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一个节日,过年有“除旧”“守岁”等各种习俗。

然而随着最近几年过洋节风气的盛行,过中国年的“年味”渐淡。

为增加我国传统的“年味”,同学们提出了许多具体建议。

下列建议中不是很适合的一项是(   )

A. 写春联贴家门增加过年喜庆气氛。

                      

B. 挂灯笼舞狮子放爆竹以庆贺新年。

C. 全家人驾车出游过有意义的新年。

                      

D. 街坊邻居之间互相道个喜拜个年。

【答案】C

【解析】【分析】写春联,挂灯笼舞狮子放爆竹,街坊道喜拜年这几种都属于传统习俗,有“年味”。

驾车出游属于现代。

故选C。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文化常识的能力。

要求考生在平时注意文化常识的积累,考生在做该题时要明确题干的内容和要求,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回答,注意对选项进行仔细的辨析。

2.【关注阅读启示】下面两道题任选一题。

(1)《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一书为中学生指明人生的方向。

关于“情与理”,该书带给你的最主要的生活启迪是什么?

(2)《苏菲的世界》是一部引人入胜的小说,也是一本能俗有趣的哲学读物。

你从文中“绘画”或“烹饪”的比喻中获得了怎样的哲学启蒙?

【答案】

(1)情感的生活胜于理智的生活。

(其他如“①情感的生活比理智的生活更加率福。

②生活是多方面的,我们不但要能够‘知’,我们更要能够‘感”,理智的生活只是片面的生活。

③理智没有多大能力去支配情感,纵使理智能支配情感,而理胜于情的生活和文化都不是理想的”等表述均可)。

(2)自然界的变化是多种基本元素相互结合或分离的缘故。

【解析】【分析】

(1)《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每封信以青年们所正在关心,或应该关心的事项为题,如读书、修身、作文、社会运动、爱恋、哲理,凡此种种。

自朱光潜先生笔下汩汩流淌的,是如长者劝导似的语重心长,如老友交谈般的诚恳真挚,读来亲切自然,受益颇多。

作者虽随了个话题抒述其意见,统观全体,却似乎也有一贯的出发点可寻,就是劝青年眼光要沉,要从根本上做工夫,要顾到自己,勿随了世俗图近利。

在积累这本书内容的基础上谈自己的启示即可。

(2)根据对《苏菲的世界》这本书有关内容的积累谈获得的哲学启蒙即可。

故答案为:

⑴情感的生活胜于理智的生活。

(其他如“①情感的生活比理智的生活更加率福。

②生活是多方面的,我们不但要能够‘知’,我们更要能够‘感”,理智的生活只是片面的生活。

③理智没有多大能力去支配情感,纵使理智能支配情感,而理胜于情的生活和文化都不是理想的”等表述均可)。

⑵自然界的变化是多种基本元素相互结合或分离的缘故。

【点评】⑴本题要结合名著中的内容来分析。

课本中“名著导读”所推荐名著的主要内容、情节等有关资料应孰记,随时搜集丰富自己这方面的知识。

在做题时,要静下心来,结合掌握的名著内容及与人物有关的故事情节,就一定能得出答案。

⑵本题名著阅读和积累能力,名著阅读着重考查学生对古今中外文学名著的了解情况和阅读状态。

因此,解答文学名著题必须建立在阅读的基础之上,不仅要博闻强记,还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课标推荐的中外文学名著,对其名称、作者、主要人物形象、精彩的故事情节、内容提要都要有所了解,深入思考,力求从作品中得到一定启发。

3.阅读下列片段,回答文后问题。

   我知道房间里有一个陌生人,他既不属于盖茨黑德府,又与里德太太没有任何关系,我感到说不出的宽慰和安心,深信自己得到了保护……我认识他,他是药剂师劳埃德先生。

……在这个信念的支持下,我的身体一天天好了起来。

(《简·爱》第三章)

劳埃德先生针对简爱给里德太太提出了什么建议?

【答案】让简·爱离开里德太太家,送去到学校上学。

【解析】【分析】阅读《简·爱》,把握其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再根据问题进行回答即可。

劳埃德先生针对简爱给里德太太提出了让简·爱离开里德太太家,送她去学校上学的建议。

故答案为:

让简·爱离开里德太太家,送去到学校上学。

【点评】阅读名著,要了解名著的故事内容,对所读名著有关的知识信息要大致了解,比如作者的情况,对名著中的人物,要掌握其形象特征。

阅读名著,尽可能的写点读后感,这样阅读名著才会更有意义。

阅读名著最好读原著,也可以读一些介绍性的文字,总之对一些名著方面的常识要熟悉。

做此类常识题,注意题干要求答什么,简要回答即可。

4.阅读下面材料,请按要求答题。

莫振高,2015年度感动中国人物。

他是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高级中学校长,他将“让瑶乡儿女走向世界”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任教30多年来,莫振高跑遍每一位贫困生的家,用自己微薄的工资资助近300名贫困生顺利进入大学,先后筹集3000多万元善款资助1.8万名贫困生圆了大学梦。

因积劳成疾,莫振高于2015年3月9日突发心脏病去世,享年58岁。

(1)【点击师坛】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材料内容。

(2)【礼赞师魂】莫振高校长对都安教育的执着坚守与无私奉献,“感动中国”颁奖词曾用“你是不灭的蜡烛,是不倒的脊梁”来评价他,我们还可以用哪两句古诗词名句来礼赞他?

(3)【感念师恩】为表达对母校老师的感激之情,小组自发合办一期以“感念师恩”为主题的手抄报送给老师。

①大家都在“师恩情深”栏目中写一句表达对老师感激之情的话语,请你也写一句,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

②手抄报已设计了两个栏目,请你设计另外两个。

(不能直接用材料和题目中的四字词语作答)

栏目一:

师恩情深

栏目二:

恩师风采

栏目三:

________

栏目四:

________

【答案】

(1)感动中国人物莫振高校长的感人事迹。

(2)①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②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3)师生剪影;师生故事,课堂风采

【解析】【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

概括的格式一般是谁的什么事或谁怎么样。

认真阅读这则材料,主体是“莫振高”,事件是“感人事迹”。

据此即可概括。

(2)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词的掌握。

学生在日常学习中,一定要注意这方面的积累,可准备一个笔记本,分门别类的把相关的名句整理出来。

因为莫振高是一个老师,所以可以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或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来礼赞他。

(3)①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作答此类题目时,一定要认真读题,分析表达的主题或目的是什么,然后即可根据这个主题来组织语言,表述时,一定要语言通顺,说理有据,有时还要注意要有称呼。

本题表达的对象是自己的老师,表达的目的是表示对老师的感激之情,长度要求是一句。

据此可作答如下:

老师,是您为我的理想插上了飞翔的翅膀,谢谢您!

②本题考查学生设计栏目的能力。

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读题,分析手抄报的主题是什么,所设计的栏目一定要与主题相关,还要认真分析已给出的栏目名称,所设计的栏目一定要与其格式相同。

据此即可作答。

故答案为:

(1)感动中国人物莫振高校长的感人事迹。

(2)①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②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3)师生剪影,师生故事,课堂风采。

【点评】

(1)本题考查概括材料内容要点。

答题时应注意,要认真阅读材料,从材料的语言、结构、修辞、表达方式等方面进行分析,把握材料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就是:

感动中国人物莫振高校长的感人事迹。

(2)本题考查理解型默写。

答题时应注意,从自己掌握的诗词名句中,提取关于关于“执着坚守与无私奉献”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粉身碎骨全不惜,只留清白在人间;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3)本题考查根据主题设计活动。

答题时应注意,要求:

表达对母校老师的感激之情,活动形式:

小组自发合办一期以“感念师恩”为主题的手抄报送给老师。

要贴近学校和教学的实际,比如师生剪影,教师风采,师生互动,爱生如子,谆谆教诲等。

5.语文实践活动。

        

(1)【名著阅读】《语言的妙用》中对于改进语言的问题,两派意见迥异,这两派指的是教授和①________,反对者的理由是②________。

作者写作此选段的用意是③________。

(2)【广告多棱镜】“让争一闪念,生死一瞬间。

”这是一条关于交通出行的公益广告语。

请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它的意思:

________

②它的精妙之处:

________

(3)【漫画】请你仔细观察下面的漫画,完成后面的题目。

(提示1:

笼中是纸折的鸟。

提示2:

身旁是大片树桩)

①介绍漫画内容。

(50个字左右)

②指出漫画的寓意。

(20个字左右)

【答案】

(1)妇女和俗人、文盲;要求有像他们的祖先一样用嘴说话的自由;批判英国的殖民统治政策

(2)爱惜生命,严格遵守交通规则;对仗工整且押韵,读来琅琅上口,富有韵味,容易识记;运用对比手法让人们对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有很深刻的认识

(3)漫画中有个男子,他左手托着只鸟笼,右手比划着手势,嘴里发出乐音,鸟笼里却是只纸折的鸟。

在他身旁,是许多被砍剩下的树桩。

滥砍滥伐将使人们失去美好家园(人们若不珍惜大自然,就会失去美好的生活)。

【解析】【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阅读的积累能力。

用心读《课标》推荐的名著,对名著的作者、人物、主题、主要情节要了解掌握。

了解教材有关作品涉及的文学常识等,并注意分门别类地加以区别识记,同时还要对涉及主要人物的精彩片段要反复阅读,从而形成自己的阅读体验。

这样按照题目要求,一步一步回答即可。

(2)抓住“生死”便能分析出此则有关交通出行的公益广告的意思,即要珍惜生命。

只有遵守交通规则,才能做到珍惜生命。

“让”与“争”、“生”与“死”的对比,更能让人们深刻认识到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

对偶句式易读易记,琅琅上口。

(3)这是一道图文转换试题的漫画题,解答漫画题,读懂漫画、理解其寓意是核心。

具体说来,应遵循以下答题思路:

一、仔细观察画面。

漫画的重要特点是用笔简洁,但不会缺少人或物的动作、表情、语言等;只有多个“要素”整合起来,才能形成特定情景,从而表现主题思想。

所以,画面上的每一个“要素”都对表达寓意起着提示作用。

审读试题时,一定要仔细察看画面,注意各个“要素”所提供的信息(比如看看画中有几个人、几件物,看清人物的神态、动作,把握人与物、人与人、物与物之间的关系等)。

二、看画中的语言文字。

展开思考。

漫画为了更好地表达寓意,常配有言简意赅的文字,这对我们领会含意大有帮助。

因此,面对一幅漫画,要仔细品味画中文字,认真思考其中隐含的观点。

三、看清漫画标题。

有些漫画试题会展示漫画的标题。

标题,很可能就是漫画的“眼睛”;而这个“画眼”,常常暗示了画旨。

四、联系生活实际而不就图论事。

漫画是作者用图画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对真善美的歌颂、对假恶丑的鞭挞的,是现实生活直接或间接的反映。

因而,要深入理解漫画,不妨将直观图像所反映的内容与现实生活、社会实际联系起来,想一想自己的周围有没有画中歌颂(或讽刺)的对象,从而准确把握作品的要义。

五、其他几个答题要点。

说明画面内容,要力求囊括整幅画的所有信息,不能丢三落四。

组织答案时应做到:

①抓住内容要点;②确定结构顺序;③选择恰当的说明方法。

应防止的两种失误:

①误将说明写成记叙文;②误将说明写成议论文。

揭示作品寓意,一般应从人的角度(比如道德品质、心理情感、保护环境等等)思考。

故答案为:

(1)妇女和俗人、文盲;要求有像他们的祖先一样用嘴说话的自由;批判英国的殖民统治政策

(2)①爱惜生命,严格遵守交通规则②对仗工整且押韵,读来琅琅上口,富有韵味,容易识记;运用对比手法让人们对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有很深刻的认识

(3)①漫画中有个男子,他左手托着只鸟笼,右手比划着手势,嘴里发出乐音,鸟笼里却是只纸折的鸟。

在他身旁,是许多被砍剩下的树桩。

②滥砍滥伐将使人们失去美好家园(人们若不珍惜大自然,就会失去美好的生活)。

【点评】

(1)每部名著的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都要熟知。

学生要在平时勤于背诵,加强积累整理。

(2)拟写公益广告注意五种写作技巧:

多用修辞、注重压韵、借用、数学公式、恐惧警告。

因此,分析公益广告的妙处便可从此入手。

(3)介绍漫画时找准中心,用空间说明顺序来介绍。

思考漫画寓意时,抓住提示语,联系实际分析。

6.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下面是电视剧《三国演义》某一回目的插曲

民得平安天下安

水滔滔 路漫漫 扶老携幼步履艰

百姓何故遭离乱 欲渡长河少行船

民不弃我我难舍 瞻前顾后心怆然

立大业 民为本 民得平安天下安

风飒飒 路漫漫 抚剑昂首问苍天

古来壮士多苦厄 鲲鹏何日得高旋

臣子不能建基业 老去无颜对祖先

民相随 志愈坚 不整乾坤心不甘

马迟迟 路漫漫 暮云苍黄雁声寒

汉武秋风辞意健 英雄何须叹华年

得道多助功成就 愿见生民尽欢颜

纵相别 挥手去 仁爱常存天地间

纵相别 挥手去 仁爱常存天地间

【材料二】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咸阳。

欲止宫休舍,樊哙、张良谏,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

召诸县父老豪桀曰:

“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

,偶语②者弃巿③。

吾与诸侯约,先入关④者王之,吾当王关中。

与父老约法三章耳:

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馀悉除去秦法。

诸吏人皆案堵⑤如故。

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

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

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

沛公又让不受,曰:

“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

”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注】①族:

灭族,杀害违犯者及其亲属。

②偶语:

相对私语。

③弃市:

古代在闹市执行死刑,并将尸体暴露在街头,称为弃市。

④关:

指函谷关,古代要塞、天险。

⑤案堵:

同“安堵”,即安定。

(1)你觉得下面哪幅图片中的人物,更接近【材料一】中的主角形象?

请结合材料一说明理由。

   

(2)在楚汉争霸中,刘邦最终赢得了胜利,这印证了【材料一】中的哪句话?

结合【材料二】,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沛公的言行是如何体现这句话的?

(3)请从下列四则《论语》语录中,任选一则,结合《三国演义》中的某一人物,谈谈你对这则语录的理解。

①德不孤,必有邻。

②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③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④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我选择的人物为________(人名),选择的语录为________(填序号),我的理解________。

【答案】

(1)A更接近,【材料一】描述的是刘备携民渡江的情节(描述了仁义之君刘备)《三国演义》中刘备“面如冠玉,唇若涂脂”,为文人儒士形象,图片A的形象也为一文人儒士装扮;刘备贩卖草鞋和编织席为生,图A中人物身挑草鞋。

(2)印证了【材料一】中“得道多助功成就”;

听人劝告,不贪图享受;约法三章;

不接受百姓的馈赠(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3)关羽;④;君子看中道义,小人看中利益。

关羽、刘备下邳失散,关羽陷身曹营,曹操以美女金钱试图收买关羽,被他断然拒绝。

关羽得知刘备下落,单人匹马毅然保护二家皇嫂千里寻兄。

可谓是看中道义,正是君子行为

【解析】【分析】

(1)本题考查了学生图文转化的能力。

做此题要求仔细观察图画,注意每一个细节,如图画中的文字等,并联系题目要求,注意联想和想象。

材料一描述的是刘备携民渡江的情节,图片A的形象也为一文人儒士装扮;刘备贩卖草鞋和编织席为生,图A中人物身挑草鞋。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及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

解题的关键是要统观全文,注意提示性语言,把握中心句。

看到题目首先要在审题后确定答案范围,提取答案时要精读相应语段,找到关键语句,然后根据这些语句将最关键的核心的扣题的语句提取出来作答。

体现的是:

“得道多助功成就”,具体事例可以从材料二中概括总结。

(3)本题考查学生对《论语》的理解能力,要求结合《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来理解。

需要学生掌握名著中主要人物形象的特点,做本题时注意要结合所读过的名著情节谈出自己的理解。

可以选择自己最熟悉的人物来写。

故答案为:

(1)A更接近,【材料一】描述的是刘备携民渡江的情节(描述了仁义之君刘备)《三国演义》中刘备“面如冠玉,唇若涂脂”,为文人儒士形象,图片A的形象也为一文人儒士装扮;刘备贩卖草鞋和编织席为生,图A中人物身挑草鞋。

(2)印证了【材料一】中“得道多助功成就”;

听人劝告,不贪图享受;约法三章;

不接受百姓的馈赠(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3)①关羽;④;君子看中道义,小人看中利益。

关羽、刘备下邳失散,关羽陷身曹营,曹操以美女金钱试图收买关羽,被他断然拒绝。

关羽得知刘备下落,单人匹马毅然保护二家皇嫂千里寻兄。

可谓是看中道义,正是君子行为。

【点评】阅读名著,首先要了解名著的故事内容,其次对所读名著有关的知识信息要大致的了解,比如作者的情况。

再深一步,对名著中的人物要略加分析,掌握其形象特征,尽可能的写点读后感,这样阅读名著才会更有意义。

阅读名著最好读原著,也可以读一些介绍性的文字,总之对一些名著方面的常识要熟悉。

7.语文实践活动。

名著知识解答。

(1)【名著馆】

《水浒传》中有一人能日行五百里,行走如飞,他是戴宗,绰号为________。

本为监狱长,后因________(人名)在________(地名)题反诗入狱。

(2)【朗读厅】

A在朗读者第六期中,一盏青灯、一杯热茶,光亮中斯琴高娃把对母亲的依恋和感怀娓娓道来,这一幕打动的不只有节目主持人董卿,荧屏外的观众也在一边感叹老戏骨字正腔圆的台词范,一边也感动于斯琴高娃对自己母亲的深情。

朗读是传播文字,而人则是展现生命。

将值得尊重的生命和值得关注的文字完美结合,就是朗读者的魅力。

B班级要举行“我爱朗读”的经典诵读比赛,请你为这个活动设计一条活动标语,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

(不超过20个字)

初中三年,课本中一定有许多打动你的课文,请选择你一篇你喜欢的文章参加比赛,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答案】

(1)神行太保;宋江;浔阳楼

(2)《春》像一杯淡淡的清茶,引发我无眠的思绪。

【解析】【分析】

(1)答这种题,必须要熟悉原著的情节内容。

记死硬背作者名字、书名及书中的重要人物的名字。

(2)一问,设计一条活动标语。

要构思新颖,语言简明。

字数要适中,内容要积极,用语要通俗,句式要整齐,修辞要显明。

要注意不要脱离“我爱朗读”这个主题。

二问,喜欢的理由可以有如下考虑:

文章写了什么;怎么写的(用什么手法写的,语言美体现在哪些方面);写文章的目的;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带给你的感受是什么,读完文章的收获。

故答案为:

(1)神行太保;宋江;浔阳楼

(2)《春》像一杯淡淡的清茶,引发我无眠的思绪。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明珠只是级人物的掌握情况及语言表达能力。

8.在“倾听大自然的语言”系列活动中,你参与其中。

(1)【知识积累】2007年国务院批准,“二十四节气”之一被定为我国法定节假日,这一节气是(   )

A. 春节                                     B. 清明                                     C. 端午                                     D. 中秋

(2)【追根究底】阅读下面诗句,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探究诗中蕴含的物候现象及其原因。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孟云卿《寒食》)

(3)【心系他人】时值早春,天气仍然较冷,同学们都穿着厚厚的衣服,可小飞只要“风度”,不要温度,宁可冒着感冒的危险,也不愿多穿衣服。

作为小飞的同学,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

【答案】

(1)B

(2)二月时,江南已经鲜花满枝,而其他地方却十分寒冷。

原因:

纬度的差异影响物候。

(3)小飞,现在时值早春,天气还比较冷,穿衣服少了很容易被冻感冒,进而影响到你的学习。

请你多穿点衣服,好吗?

【解析】【分析】⑴考查对古代文化的理解。

“春节”“端午”“中秋”是中国传统文化节日,不是节气。

我国从2008年开始把“清明节”作为法定节假日。

据此,答案为C。

⑵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寒食:

寒食节,在清明前一日或两日,这一天禁火冷食。

这句诗的意思是:

二月时的江南已经鲜花满枝,而其他地方却十分寒冷。

这是由于地理纬度的差异造成气候的不同,即纬度的差异影响物候。

⑶语言表达题,首先要有称谓(小飞同学);其次要交代劝说的理由(早春时节,少穿衣服的影响);第三要注意说话的对象,语言要符合说话者的身份;最后语气要委婉,不可生硬强迫。

做到文明礼貌,语言表达要简明、连贯、得体。

故答案为:

⑴B;⑵二月时,江南已经鲜花满枝,而其他地方却十分寒冷。

⑶小飞,现在时值早春,天气还比较冷,穿衣服少了很容易被冻感冒,进而影响到你的学习。

请你多穿点衣服,好吗?

【点评】⑴考查学生对一般节气与传统节气的掌握程度。

“清明”在“二十四节气”中被定为我国法定节假日。

⑵考查学生对唐诗中蕴含的物候知识的掌握能力。

诗句“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产生的原因:

纬度的差异影响物候。

⑶在劝说时,除了劝说的内容契合对方的想法之外,也要讲求“说”的技巧。

首先,要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假设自己是对方,自己又会怎么想、怎么做,体会他的心情;然后注意说话的方式、语气、态度,尽量做到委婉、谦和、真诚。

如果直接否定对方,对方是很难接受的,劝说注定是失败的,那么就可以在说的时候巧妙地以退为进,比如可以多用这样的句式“我也这么认为,但是后来仔细一想……”“你说得很有道理,但是我们不妨把眼光放远了来看……”通过这样的句子,尽量把对方的观点引导到自己的观点上来。

此外,语言可以生活化一些,因为通俗易懂的语言内容能让这样的沟通更为有效。

9.按要求填空。

                                    

(1)《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的作者是________,福建闽县(今福州)人,建筑师、________、________。

(2)诗中从听觉到视觉总写“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的特点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

(3)诗中运用动态的词语表现早春湿润的感觉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林徽因;诗人;作家

(2)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3)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在;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

【解析】【分析】⑴文学常识的识记可以按人物、国籍、时代、作品、称谓等来记就可以,也就是所说的“名、时、地、评、作”几个方面来识记。

⑵《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从听觉到视觉总写“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的特点的诗句是在诗歌的第一节,具体的诗句是“笑音点亮了四面风;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⑶《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这首诗中运用动态的词语表现早春湿润的感觉的诗句是在诗歌的第2节:

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在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

故答案为:

⑴林徽因;诗人;作家

⑵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⑶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在;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识记。

答题时应注意,牢记并正确书写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主要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

⑵本题考查理解型默写。

答题时应注意,理解性默写则要求考生通过反复诵读,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理解文意,难度要大一些。

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

⑶本题考查理解型默写。

答题时应注意,理解性默写则要求考生通过反复诵读,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理解文意,难度要大一些。

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

10.传统文化和文学常识。

(1)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杜牧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