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真题+模拟新题分类汇编K文言文.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279679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108.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真题+模拟新题分类汇编K文言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高考语文真题+模拟新题分类汇编K文言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高考语文真题+模拟新题分类汇编K文言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高考语文真题+模拟新题分类汇编K文言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高考语文真题+模拟新题分类汇编K文言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高考语文真题+模拟新题分类汇编K文言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2页
高考语文真题+模拟新题分类汇编K文言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2页
高考语文真题+模拟新题分类汇编K文言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2页
高考语文真题+模拟新题分类汇编K文言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2页
高考语文真题+模拟新题分类汇编K文言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2页
高考语文真题+模拟新题分类汇编K文言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2页
高考语文真题+模拟新题分类汇编K文言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2页
高考语文真题+模拟新题分类汇编K文言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2页
高考语文真题+模拟新题分类汇编K文言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2页
高考语文真题+模拟新题分类汇编K文言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2页
高考语文真题+模拟新题分类汇编K文言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2页
高考语文真题+模拟新题分类汇编K文言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2页
高考语文真题+模拟新题分类汇编K文言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2页
高考语文真题+模拟新题分类汇编K文言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2页
高考语文真题+模拟新题分类汇编K文言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2页
亲,该文档总共4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真题+模拟新题分类汇编K文言文.docx

《高考语文真题+模拟新题分类汇编K文言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真题+模拟新题分类汇编K文言文.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语文真题+模拟新题分类汇编K文言文.docx

高考语文真题+模拟新题分类汇编K文言文

2016语文高考分类(高考真题+模拟新题)K文言文

K[2016·北京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4题。

桓公问于管子曰:

“楚者,山东之强国也,其人民习战斗之道。

举兵伐之,恐力不能过,兵弊于楚。

为之奈何?

”管子对曰:

“即以战斗之道当之矣。

”公曰:

“何谓也?

”管子对曰:

“公贵买其鹿。

桓公即使人之楚买生鹿。

管子即令桓公告民,藏谷十之六。

令左司马伯公将白徒而铸钱于庄山。

令中大夫王邑载钱二千万,求生鹿于楚。

楚王闻之,告其相曰:

“彼金钱,人之所重也,国之所以存,明主之所以赏有功。

禽兽者,群害也,明王之所弃逐也。

今齐以其重宝贵买吾群害,则是楚之福也。

天且以齐私楚也。

子告吾民,急求生鹿,以尽齐之宝。

”楚民即释其耕农而畋鹿。

管子告楚之贾人曰:

“子为我至生鹿,二十赐子金百斤,什至而金千斤也。

则是楚不赋于民而财用足也。

楚之男女皆居外求鹿。

隰朋①教民藏谷五倍;楚以生鹿藏钱五倍。

管子曰:

“楚可下矣。

”公曰:

“奈何?

”管子对曰:

“楚钱五倍,其君且自得而求谷。

”桓公曰:

“诺。

”因令人闭关,不与楚通使。

楚王果自得而求谷。

谷不可三月而得也,楚籴石四百。

齐因令人载粟处芊②之南,楚人降齐者十之四。

三年而楚服。

桓公问于管子曰:

“吾欲求制衡山③之术,为之奈何?

”管子对曰:

“公其令人贵买衡山之械器,燕、代必从公而买之。

秦、赵闻之,必与公争之,衡山之械器必倍其价。

天下争之,衡山械器必十倍以上。

”公曰:

“诺。

”因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不敢辩其价。

齐修械器④于衡山十月,燕、代闻之,果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

燕、代修三月,秦国闻之,果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

衡山之君告其相曰:

“天下争吾械器,令其价再什以上。

”衡山之民释其本,修械器之巧。

齐即令隰朋购粟于赵。

赵粜石十五,隰朋取之石五十。

天下闻之,载粟而之齐。

齐修械器十七月,修籴五月,即闭关不与衡山通使。

燕、代、秦即引其使而归。

衡山械器尽,鲁削衡山之南,齐削衡山之北。

内自量无械器以应二敌,即奉国而归齐矣。

(取材于《管子·轻重》)

[注]①隰朋:

春秋时齐国大夫。

②芊:

地名。

位于齐楚接壤处。

③衡山:

齐鲁之间的小国。

④修械器:

意思是施行购买兵器的策略。

9.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令左司马伯公将白徒而铸钱于庄山   将:

率领

B.什至而金千斤也           什:

十倍

C.楚不赋于民而财用足也        赋:

给予

D.衡山之民释其本           本:

农耕

9.C [详细分析]此题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

可根据平时对文言实词的积累,结合上下文具体语境分析判断。

C项加点词应解释为“(向百姓)收取赋税”。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  )

A.

B.

C.

D.

10.B [详细分析]此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的理解能力。

B项,“其”,代词,指代楚国;连词,表假设。

A项,动词,去、到、往;C项,副词,果真,果然;D项,介词,用。

11.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11.D [详细分析]此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理解能力。

D项句子应译为“燕、代、秦三国就带领各自的使臣回国了”。

12.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6分)

①楚民即释其耕农而畋鹿。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内自量无械器以应二敌,即奉国而归齐矣。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答案]①楚国百姓就放弃了农耕而去捕鹿。

②(衡山之君)心里估量没有武器来应付两个敌国,就带领全国归顺齐国了。

[详细分析]此题考查常见文言句式的理解能力。

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词句,如重点实词、虚词、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们翻译出来。

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实词有:

释、畋、量、二敌、奉国等。

关键虚词有即、以等。

13.在下面每个人物后的横线上写出一个恰当的熟语或成语,用来评价人物在文中的表现。

(4分)

①桓公__________ ②管子__________

③衡山之君__________

13.[答案]桓公:

从善如流(虚心纳谏 择善而从 从谏如流)

管子:

不战而屈人之兵(审时度势 知己知彼 神机妙算)

衡山之君:

因小失大(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愚不可及 目光短浅)

[详细分析]此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和理解词语的能力。

分析时,要根据文本中对齐桓公、管子、衡山之君各自的言行举止等描写语句理解其人物形象,然后再根据平时对成语或熟语的积累,选用符合人物形象的词语作答。

桓公虚心纳谏接受管子的建议;管子利用买鹿于楚、买器械于衡山的策略,知己知彼,不战而屈人之兵;衡山之君则目光短浅,缺少深谋远虑,因小失大。

14.本文讲述了管子运用谋略的故事,你从中获得了哪些启示?

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回答。

(5分)

14.[答案]答题角度参考:

①用经济、金融手段战胜敌国

②粮食安全对一个国家是极为重要的

③上下一心是成功实施谋略的保证

[详细分析]此题属于探究类试题,考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文本内容或形式的体察、阐发和评价能力。

既然要回答故事对考生的人生启示,显然要先理解故事内容,并领悟故事蕴含的人生道理,然后从管子制定策略的角度以及楚王与衡山君的角度,联系现实生活来组织答案。

可从人心的角度解答,也可从事件的成与败、得与失的角度解答,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参考译文]桓公向管仲问道:

“楚国,是崤山以东的强国,它的人民熟悉战斗的方法。

(如果)发动军队攻伐它,只怕(以我们的)实力不能胜过它,会兵败于楚国。

这应该怎么办呢?

”管仲回答说:

“就用战斗的方法来对付它。

”桓公说:

“这怎么讲?

”管仲回答说:

“您可用高价收购楚国的鹿。

桓公就派人到楚国购买活鹿。

管仲就让桓公通告百姓,把十分之六的粮食储藏起来。

(桓公)派左司马伯公率领壮丁在庄山铸币。

派中大夫王邑带上二千万钱,到楚国求购活鹿。

楚王得知此事,向他的丞相说:

“那钱币,是人们所看重的东西,是国家用来维持生存的,是英明的君主用来赏赐功臣的。

禽兽(指鹿),是一群有害的东西,是英明的君主应当抛弃驱逐的东西。

现在齐国用他们的钱高价收买我们成群的害兽,就是楚国的福分。

上天将用齐国(的金钱)惠及楚国。

你通告我国百姓,赶快去寻找活鹿,来把齐国的财宝全部换来。

”楚国百姓就放弃了农耕而去捕鹿。

管仲对楚国的商人说:

“您给我贩来活鹿二十头就给您黄金百斤,贩来十倍(二百头)就给您黄金千斤。

这样楚国不(向百姓)征收赋税而财富也充足了。

楚国的百姓都在外面找鹿。

隰朋让齐国百姓贮藏了五倍(于过去)的粮食,楚国用(出卖)活鹿贮藏了五倍(于过去)的钱币。

管仲说:

“楚国可以攻克了。

”桓公说:

“为什么?

”管仲回答说:

“楚国贮藏的钱币(是过去的)五倍,楚王将会很得意,之后求购粮食。

”桓公说:

“好。

”于是派人封闭关隘,不和楚国互通使节。

楚王果然非常得意,然后求购粮食。

但是几个月都买不到粮食,楚国买一石粮食要四百钱。

齐国趁机派人运粮到芊地的南部出卖,楚人的十分之四都投降了齐国。

三年之后,楚国就服从(于齐国)了。

桓公向管仲问道:

“我想要找到控制衡山国的办法,应该怎么办?

”管仲回答说:

“您如果派人出高价收购衡山国的兵器,燕国、代国一定跟着您去买它们。

秦国、赵国听说这事,一定和您争着买它们,衡山国的兵器价格必然会翻倍。

(如果)天下争相购买,衡山国的兵器必然(涨价)十倍以上。

”桓公说:

“好。

”于是派人到衡山国求购兵器,不敢同他们讨价还价。

齐国施行购买衡山国兵器的策略十个月后,燕、代两国听说这事,果然派人去衡山国求购兵器。

燕、代两国施行这一策略三个月后,秦国听说了这一消息,果然也派人去衡山国求购兵器。

衡山国的国君告诉宰相说:

“天下(各国)争相购买我国兵器,让兵器价格提高二十倍以上。

”(于是)衡山国的百姓放弃他们的农耕,发展制造兵器的工艺。

齐国则派隰朋到赵国购买粮食,赵国卖粮食每石十五钱,隰朋按每石五十钱买进。

天下(各国)听说这一消息,都运粮到齐国(来卖)。

齐国施行购买兵器的策略十七个月,施行收购粮食的策略五个月,就封闭了关隘,不和衡山国互通使节(与衡山国断绝了关系)。

燕、代、秦三国就带领各自的使臣回国了。

衡山国的兵器已经卖光,鲁国削弱它南部(的兵力),齐国削弱它北部(的兵力)。

(衡山之君)心里估量没有武器来应付两个敌国,就带领全国归顺齐国了。

K[2016·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祖讳汝霖,号雨若。

幼好古学,博览群书。

少不肯临池学书,字丑拙,试有司,辄不利。

遂输粟入太学,淹蹇二十年。

文恭①捐馆,家难渐至。

大父读书龙光楼,辍其梯,轴轳传食,不下楼者三年。

江西邓文洁公至越,吊文恭,文恭墓木已拱,攀条泫然,悲咽而去。

大父送之邮亭,文洁对大父邑邑不乐,盖文洁中忌者言,言大父近开酒肆,不事文墨久矣,故见大父辄欷歔。

是日将别,顾大父曰:

“汝则已矣,还教子读书,以期不坠先业。

”大父泣曰:

“侄命蹇,特耕而不获耳,藨蓘②尚不敢不勤。

”文洁曰:

“有是乎?

吾且面试子。

”乃拈“六十而耳顺”题,大父走笔成,文不加点。

文洁惊喜,击节曰:

“子文当名世,何止科名?

阳和子其不死矣!

甲午正月朔,即入南都,读书鸡鸣山,昼夜不辍,病目眚,下帏静坐者三月。

友人以经书题相商,入耳文立就,后有言及者,辄塞耳不敢听。

入闱,日未午,即完牍,牍落一老教谕房。

其所取牍,上大主考九我李公,詈不佳,令再上,上之不佳,又上,至四至五,房牍且尽矣,教谕忿恚而泣。

公简其牍少七卷,问教谕,教谕曰:

“七卷大不通,留作笑资耳。

”公曰:

“亟取若笑资来!

”公一见,抚掌称大妙,洗卷更置丹铅。

《易经》以大父拟元,龚三益次之,其余悉置高等。

乙未,成进士,授清江令,调广昌,僚宷多名下士。

贞父黄先生善谑弄,易大父为纨袴子。

巡方下疑狱,令五县会鞫之。

贞父语同寅曰:

“爰书例应属我,我勿受,诸君亦勿受,吾将以困张广昌。

”大父知其意,勿固辞,走笔数千言,皆引经据典,断案如老吏。

贞父歙然张口称:

“奇才!

奇才!

”遂与大父定交,称莫逆。

满六载,考卓异第一。

(选自张岱《家传》,有删节)

【注】①文恭:

张元汴,号阳和,谥文恭;张汝霖的父亲,张岱的曾祖父。

②藨蓘:

耕耘。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不事文墨久矣   事:

从事

B.病目眚      病:

疲惫

C.詈不佳      詈:

责骂

D.令五县会鞫之   鞫:

审讯

6.B [详细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目眚”是眼病之一,“病”应解释为“患病”。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张汝霖早年虽博览群书,但在科举方面并不顺利,直至他父亲去世都没有考取功名。

B.邓文洁公听信别人的传言,认为张汝霖已难以造就,后通过当面测试才改变了看法。

C.张汝霖参加科考时差点因老教谕的昏聩而名落孙山,幸赖主考官的慧眼才榜上有名。

D.黄贞父断案时遇到难题,无法解决,张汝霖下笔千言,精准断案,黄称赞他为奇才。

7.D [详细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并不是“黄贞父断案时遇到难题,无法解决”,而是“将以困张广昌”。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汝则已矣,还教子读书,以期不坠先业。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友人以经书题相商,入耳文立就,后有言及者,辄塞耳不敢听。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答案]

(1)你就算了,回去后教育儿子读书,希望能保持住先人的事业。

(2)朋友用经书中的考题彼此商量,(考题)一传入他耳中文章马上就形成了,后来再有谈到(考题)的,他就堵住耳朵不敢听了。

[详细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首先要根据文本语境认真揣摩句子大意,然后找准句中的关键词语进行翻译。

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等可不译),注意对实词的落实,同时还要注意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力求文从句顺。

(1)句中的“已”是“结束、完结”之意,这里可译为“完了、算了”;“还”是“回去”之意;“以”做连词,表目的;“期”是“希望”之意;“坠”是“损害、毁掉、堕落”之意;“先业”即祖先的事业。

(2)句中的“经书题”即经书中的考题;“相商”即商量;“文立就”即文章立马就形成了;“言及者”指谈到考题的。

9.根据文中张汝霖的科举经历,概括当时科举考试的相关特点。

(4分)

9.[答案]考生书法的优劣对考试成绩有影响;可捐纳财货进入太学;考题出自经书;考官的喜好直接决定考试结果。

[详细分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答题时,应抓住题干中“当时科举考试的相关特点”这个要求和“根据文中张汝霖的科举经历”这个范围限制,在文本中认真筛选相关信息。

比如,根据“字丑拙,试有司,辄不利”一语,可知“书写要端正美观”这个特点;根据“遂输粟入太学”,可知“可捐纳财货进入太学”;根据“六十而耳顺”这个题目,可知“命题取材于经书”这个特点;根据教谕认为“七卷大不通,留作笑资耳”,而“公一见,抚掌称大妙”,可知“考官的喜好直接决定考试的结果”。

【参考译文】

祖父名为张汝霖,号雨若。

从小喜欢经史学问,广泛阅读各类书籍。

年少时不愿刻苦练习书法,写出的字难看呆板,去衙署参加考试,结果没有考中。

于是捐纳财货给官府进入太学学习,二十年生活艰难窘迫。

曾祖父张文恭去世,家庭的不幸逐渐降临。

祖父在龙光楼读书,抽掉楼上的梯子,用轴辕把饭送上楼,三年没有下楼。

江西邓文洁到越地,悼念曾祖父,曾祖父墓前的树已长到合抱粗,(邓文洁)攀着树枝流下眼泪,悲伤哭泣后离开。

祖父把邓文洁送到驿站,邓文洁对祖父愁着脸没有笑意,大概因为邓文洁听信嫉恨祖父的人传言,说祖父近来开设酒馆,已经很久不从事文书写作了,所以看见祖父就感慨叹息。

这天将要分别时,邓文洁回头对祖父说:

“你就算了,回去后教育儿子读书,希望能保持住先人的事业。

”祖父哭泣着说:

“侄儿我命运不顺,只是勤奋读书却没有求得功名罢了,读书还不敢不勤奋。

”邓文洁说:

“有这事吗?

我来当面考考你。

”于是就命了一道“六十而耳顺”的题,祖父挥笔疾书,文章一气呵成,没有一处需要修改。

邓文洁又惊奇又高兴,拍手称赞说:

“你的文章应该闻名于当世,何止是获取功名?

你就不会被饿死了。

甲午年正月初一,祖父就到了南郡,在鸡鸣山读书,昼夜不停,(看书看得)患了眼病,闭门静坐苦读三个月。

朋友用经书中的考题彼此商量,(考题)一传入他耳中文章马上就形成了,后来再有谈到(考题)的,他就堵住耳朵不敢听了。

(参加考试)进入考场,还没到中午,就完成答卷,试卷放在太学一位老教谕的房间。

老教谕选出考卷呈给大主考官李九我,主考官斥骂(送来的)卷子不好,让呈上第二份卷子,呈上第二份卷子还不好,又呈上一份,以至到第四、第五份试卷,房中的试卷将要呈完了,老教谕恼怒地哭泣起来。

李公检查这些答卷发现少了七份卷子,询问老教谕,老教谕说:

“那七份卷子文意不通,留作笑料罢了。

”李公说:

“马上把你认为留作笑料的(卷子)取来!

”李公一看到,合掌称赞非常好,整理考卷又校订一下。

写《易经》题的祖父被评为第一,龚三益被评为第二,其他的都被判成很高的等次。

乙未年,祖父考中进士,被授官清江县令,调往广昌,同僚多为享有盛名的人士。

黄贞父先生喜欢戏谑嘲弄,因认为祖父是纨绔子弟而怠慢他。

巡抚刚好遇到不易判明的案件,让五县令会合审讯此案件。

贞父对同僚说:

“按照惯例文书应交给我办理,我不接受,各位也不要接受,我要以此来为难张广昌。

”祖父知道他的意思,没有坚决推辞,下笔几千字,都引经据典,断案像一个老官吏一样。

贞父开口称赞:

“奇才!

奇才!

”于是同祖父定下交情,号称莫逆。

官满六年,考核成绩出众,定为第一。

K[2016·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

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

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

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

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久,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韩琦每咨访焉。

仁宗末年,琦请建储,与公亮等共定大议。

密州民田产银,或盗取之,大理当以强。

公亮曰:

“此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矣。

”固争之,遂下有司议,比劫禁物法,盗得不死。

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

与之校,且生事。

公亮言:

“萌芽不禁,后将奈何?

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

”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

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

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

公亮质之曰:

“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

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

”使者即就席。

熙宁三年,拜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

明年,起判永兴军。

居一岁,还京师。

旋以太傅致仕。

元丰元年卒,年八十。

帝临哭,辍朝三日。

公亮方厚庄重,沉深周密,平居谨绳墨,蹈规矩;然性吝啬,殖货至巨万。

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之者。

尝遣子孝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于是帝益信任安石。

安石德其助己,故引擢孝宽至枢密以报之。

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节选自《宋史·曾公亮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B.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C.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D.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4.B [详细分析]要结合上下文,读懂句子的大意,在此基础上断句。

断句的过程中,主要看句子的结构:

“盗悉窜他境”是主谓宾结构,C、D两项将其断为“盗悉窜/他境”显然是错误的;“(使客)移书诘盗”是省略主语的联动结构,A项断为“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显然语意和结构都被误读。

排除后得出B项。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B.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C.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D.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

5.C [详细分析]解答此类试题,一要调动自己已有的积累与选项进行认真核对,发现不恰当之处;二要结合原文具体内容理解,发现不恰当之处。

C项,“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解释是正确的,“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则是不正确的。

从知识积累的角度看,“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从原文来看,“(皇帝)遂下有司议”,有司应该指朝廷里比较高级的官吏。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曾公亮初入仕途,为民兴利除弊。

他进士及第后任职会稽县,当时湖水常常外溢,民田受害,他兴修水利工程,将水引入曹娥江,民众因此得益。

B.曾公亮久经历练,通晓典章制度。

他熟知朝廷政务,首相韩琦每每向他咨询;密州有人偷盗民田产银,他认为判处死刑过重,据理力争,最终改判。

C.曾公亮防患未然,止息边地事端。

契丹违约在界河捕鱼运盐,他认为萌芽不禁终将酿成大祸,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边地双方得以相安无事。

D.曾公亮老谋深算,暗中为子孙计。

他为人深沉,思虑周密,曾举荐王安石,安石受到宠信,他考虑子孙前程,不露痕迹地处处随顺安石,终于得到回报。

6.C [详细分析]解答本题主要看选项第一句的概括是否准确,第二句的分析与原文内容在人物、时间、事件、逻辑关系等方面有无差别。

C项,“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无中生有。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

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答案]

(1)赐宴不到场,这是对君主命令的不敬。

君主有病,却一定要他亲临宴会,做这样的事能心安吗?

(重点字词“赴”“虔”“处”各1分,大意2分)

(2)苏轼曾从容地责备公亮不能纠正弊病,世人讥讽他保持禄位加固宠幸。

(重点字词“责”“讥”“固”各1分,大意2分)

【参考译文】

曾公亮,字明仲,是泉州晋江人。

考中进士甲科,出任会稽知县。

老百姓在镜湖旁种田,每每担心镜湖泛滥。

曾公亮设置斗门,将湖水引入曹娥江,老百姓因此受益。

(曾公亮)以端明殿学士的身份担任郑州知府时,治理政事有才能,因而声名在外,盗贼全部逃窜到其他州县,以至于(百姓)晚上不关闭大门。

曾经有使者丢失了橐中财物,发布文书诘查盗贼,曾公亮上报说:

“我所管辖的境内不窝藏盗贼,恐怕是同行的人藏起来了吧。

”进行搜查,果然如此。

曾公亮熟悉法令条文,任职时间长,熟悉懂得朝廷官府的典章制度,宰相韩琦经常咨询访问他。

仁宗末年,韩琦请求确定皇储,与曾公亮等共同商定大计。

密州民田盛产银子,有人偷取银子,大理寺把他判为强盗。

曾公亮说:

“这是禁物,偷取了虽然是强盗行为,但与从百姓家中盗取财物有区别。

”(曾公亮)坚持为此事展开争论,于是(朝廷将此事)下交主管部门官员讨论,比照抢劫盗窃禁物的法律,盗取银子的人得以不被判死刑。

契丹放任人在界河捕鱼,又多次开通盐船(往来),官吏不敢禁止,都说:

和他们较量,将要生事。

曾公亮说:

“刚开始时不禁止,以后将怎么办呢?

雄州赵滋勇敢有计谋,能够胜任。

”他派人告诉赵滋自己的用意,边境祸害终于平息了。

英宗即位,(曾公亮)任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不久担任户部尚书。

仁宗身体不适,辽国使者到来不能接见,(皇帝)让曾公亮在馆中设宴,使者不愿赴宴。

曾公亮质问使者说:

“赐宴不到场,这是对君主命令的不敬。

君主有病,却一定要他亲临宴会,做这样的事能心安吗?

”使者于是参加宴席。

熙宁三年,(曾公亮被)授职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

第二年,(曾公亮)开始担任永兴知军。

任职一年,回到京师。

很快就在太傅官位上退职。

元丰元年去世,终年八十岁。

神宗吊丧哭泣,停止上朝三天。

曾公亮端庄忠厚,为人深沉,办事周密,平时谨守法令,遵守规矩;但生性吝啬,积累财富达巨万。

起初推荐王安石,到和他一起辅政,才察知神宗正袒护王安石,暗中替子孙谋划,大凡改变行事计划,都听从王安石,但朝外人士似乎并不赞成。

曾派遣他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