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读书笔记800字5篇.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280526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语读书笔记800字5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论语读书笔记800字5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论语读书笔记800字5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论语读书笔记800字5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论语读书笔记800字5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论语读书笔记800字5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论语读书笔记800字5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语读书笔记800字5篇.docx

《论语读书笔记800字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读书笔记800字5篇.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论语读书笔记800字5篇.docx

论语读书笔记800字5篇

论语读书笔记800字5篇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它对于我们现代社会,现代人的生活,有着实际的意义。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论语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论语读后感1

  心灵之道。

这章讲的是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

  遗憾后悔是每个人都会面临的事情,人生难免会有缺憾,没有缺憾的人生是乏味的是没有挑战性的是无法激励人前进的,而只有有缺憾的人生才是完美的才是完整的。

即使命运不发芽,不惋惜千百次的播种,即使花朵结不成果实,不遗憾千百次的凋零,因为没有比脚再长的道路,没有比人在高的山峰。

  当一个人失败后,延其绳索找其导火的源头,后悔自己的一步之遥,后悔自己的擦肩而过,后悔自己的力求完美的事情如今有了遗憾。

后悔无济于事,天下没有买后悔药的。

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

就如同也许在这回的高考中你因为一分之差没能考上自己理想的大学,但并不意味着人生会永远停留在这一秒,相反你的人生才刚刚开始,不要只是沉积在后悔后悔,后悔自己哪怕如果能再多对一道选择题呢,也许自己就能考上理想的大学。

现在抱着后悔去看待以后的人生是毫无意义的,路是自己走出来的,既然已经有缺憾,那就让自己的努力去填补那个缺憾,不要让缺憾的漏洞越来越大,直到无法补救。

所谓生命不息,战斗不止。

  之后在文中又提到了自信心,一个人的自信心从何而来?

它是发自内心的淡然与坦然。

自信心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建立自信是困境中重新崛起的一种特有的力量。

对于凌驾命运之上的人来说,信心是命运的主宰,与其悲叹自己的命运,不如相信自己的力量,与其沉寂在后悔之中,不如增强自己的信心,挑战未来的人生。

所谓“老夫聊法少年狂”这难道不是一种自信的表现吗?

  所谓“三省吾身”于丹说:

“能够反省自己的错误并且勇于改正,这就是儒者所提倡的真正的勇敢。

”不错,所谓“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一个人做错事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错了之后却不知悔过,还是一味的用一些理由与借口来推托,这是懦弱的表现。

要做一个勇于承认错误地勇者,才能化去生命中的遗憾,勇者即表现为面对错误勇于承认的勇气,体现出的是理性制约下内心的自信与镇定。

  我喜欢于丹在文中的一句话:

“小人之骄,骄傲的是他外在的气,而君子之骄,骄傲的是内心的风骨。

”不错,鲁迅曾说:

“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这种脊梁背后的风骨之气,那种形于天的风然之骨。

所谓:

“渴,不饮盗泉水;热,不息恶木阴。

”所谓:

“富莫富于常知足;贵莫贵于不求人;贫莫贫于无才能;贱莫贱于无骨气。

”傲骨不可侮,傲心不可有,无傲骨则近于鄙夫,有傲心不的为君子。

我记得一位学者是这么说的:

“宁守浑噩而黜聪明,留些正气近天地;宁谢纷华而甘澹泊,遗个清白在乾坤。

”风骨也许是为中国人所骄傲的资本吧。

  其实这章主要讲人生多有不顺,要如何去弥补不顺,自信心,勇敢的勇气,风骨的气节。

也许站在不同的角度,结果也有所不同。

  我认为人生不过是一场赌博,你的筹码就是自信,勇敢等等一切能想出的高洁的名词,如果你连这些都不具备的话,就是失去了筹码,连筹码都没有的你,又何谈去堵上一把呢?

  论语读后感2

  于丹《论语》心得之四:

君子之道。

这章主要讲如何做一个君子,能够称为君子的标准又是什么。

  “君子”是孔夫子心中理想的人格标准,使许多人正在努力的方向与动力。

提到“君子”一般都会与男子相联系,谁说女子中就不能有“君子”。

“君子”并不是男子的惯用名词,所谓“君子”就是在星光大道上夺放异彩的人物,并不是从外表能看出来的,而是内心散发的一种无可彼及的光辉。

  称之为“君子”的第一标准是要做一个善良的人。

所谓善良是攻于身,行于义。

真正善良之人是渺小的,是默默无闻的,待人处世皆以善为本。

所谓:

“人生一日,或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说一善话,行一善事,此日方不虚生。

”为善者不云利,逐利者不见善。

善良之人是不求回报的,这种善是发于内心的。

如果你挖掘它将不断涌出来。

善良的心灵是园,善良的思想是根,善良的语言是茎,善良的行为是果,善良之人会使灵魂变得高尚,会对生活充满勇气,会对未来充满自信。

  称之为“君子”的第二个标准是要做一个有恒心的人。

所谓“无恒产而有恒心”苟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

成大事不再力量的大小,而在于坚持多久。

一朝开始便永远能够将事业继续下去的人是幸福的。

所谓: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一但决定去做,就要把事情做到底,那怕是一件不大的事情,每有这种恒心的力量,就不可能认真的建设工作。

有神么比石头更硬?

有什么比水更软?

然而,只有坚持不懈,软水可以穿透硬石。

  称之为“君子”的第三个标准是“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所谓: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合。

”也就是说君子会人真的听取别人的意见,但也会有自己不同的见解。

而小人呢,在别人提出意见时,只会高屋建瓴,深谋远虑,随声附和,没有自己的主见,也不能提出实质性的问题。

  如果具备以上三个标准,那么应该可称一为“君子”,要具备以上三点决非易事。

  这章随谈君子之道,似乎有些人会认为与生活太远,格格不入,不切实际,其实都是我们生活中要具备的一些品质,是息息相关的。

  论语读后感3

  在今天这个日新月异,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现实生活中的处处不合时宜,让每个人都难免会感到有缺憾和不如意感,也许我们无力去改变事实,而通过于丹对《论语》的解读,可以改变我们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之中的缺憾和苦难,如何在工作中把这种缺憾转化为动力和力量,把工作做得更好更实。

我们每个人都想要建立一个大的坐标,让我们从自知之明去建立心灵的智慧,在我们每一天忙碌的间歇里面,给自己一点点心灵的仪式,而不至于像个人格分裂的演员一样不敢面对自己的内心,其实在今天这样一个后工业文明的社会里,于丹的论语读后感所想传递出的是这样一种温柔的思想力量,淡定的、清明的理念,它鼓励了我们对内心的关照,让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的理想是有根的。

  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社会环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从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其实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朋友也如此,从身边朋友的身上也可以直接的反映出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好的朋友如一本好书,他可以打开整个你的世界,让你接触到外面的精彩。

对方是什么样的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就可以看到他自己的价值取向,朋友的好坏可以影响到你的人生。

  无论是孔子的《论语》还是于丹的读后感,都说做人的境界,君子是大家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君子的力量始于人格与内心。

如果一个人在当今的社会中,反省自己的行为,而能够不后悔、不愧疚,要使自己做过的每件事都禁得住推敲,实在是极不容易的事情。

我们无法左右外在的世界,只有让自己的内心选择能力强大,明白如何取舍,一个人内心对自己要求严格一点,对别人就会厚道一点,平时大家老说做人要厚道,厚道并不是窝囊,而是他可以包容和悲悯别人的过错,可以设身处地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想问题,因此只有给予才会带给你最终的欢愉,不是说: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嘛!

做人无论成功与否,能做到“不怨天,不尤人”才是君子之度。

做一个最好的你自己,按照自己的社会定位,从身边做起,让自己成为内心完善的人。

  论语读后感4

  于丹教授在她谈《论语》心得时,开篇就讲到:

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经标榜说,自己以半部《论语》治天下。

可见《论语》在古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对《论语》的推崇。

于丹教授明确地阐述自己的心得:

“《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我最欣赏的,就是于丹教授对《论语》的这种简单,快乐的感悟。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母体文化。

中华民族尊崇皇天后土,以大地为母亲,所以形成了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为主体,以平和敦厚为特征的民族传统文化。

我们知道,西方国家以宗教立国,中国长期以儒学立国。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不管多少岁月的风霜雨露,多少朝代的更迭变迁,都没有改变道儒文化在民族文化中的核心地位,两千年的农耕文明也就这样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

  我们从小接受的就是儒家的“仁,义,礼,自,信”的伦理教育,从孔融三岁让梨的尊礼,守礼,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忧患意识,无不显示着儒家学说对国民成长过程中千丝万缕的渗透。

几千年来世人仍愿意尊奉孔子,把他的话作为座右铭,作为修身养性的准则,我想这与孔子的“直道而事人,何往而不做黜!

”的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我们都坚信:

明天是正直人的世界!

  我喜爱伺茶,每每在茶的面前,我会感到一切都变得平和美好。

品味人生,忧患生命是茶道与儒家的共同主题。

有人品茶“茶可雅志,茶可行道”,有人品茶“茶烟一塌拥书眠”,道心文趣兼备。

过去儒士不能一日无茶,其文也不能不常以茶为喻,我感悟到,这种闲适人生就是儒士茶人的品茗追求吧!

于丹教授理解《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孔子并以此来影响着他的弟子。

”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温暖的,快乐的生活?

我理解为:

平和。

  茶是个和气的性子,与谁都合得来。

柴门也进得,侯门也进得,不卑不亢,不做宠物状。

所以,和柴米油盐酱醋过日子的时候,也能与琴棋书画诗酒共发雅性,且在那个浪漫天地里,还担任着缺一不可的角色。

只是就像一个艺术天赋极高的人一样,绚烂之后归于平淡,自己不评说,只待旁人去品味罢了。

在儒家的眼中,和是中,和是度,和是宜,和是当。

和是一切恰倒好处,无过亦无不及。

平和,是儒家思想的根本,是中庸之道。

平和下来,会使人“怡”,“怡”者,正是和悦,愉快之意。

在茶道讲求的要让身心“怡”的过程中,就又与《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于丹教授语)不谋而合了。

  孔子提倡仁爱,但他并不认为应当以丧失原则的仁爱之心去宽宥所有人的过失。

《论语》告诉我们,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去尊重每一个人,且彼此之间要留有一点分寸,有一点地。

常言道:

世界是个大家庭。

既然是在“家”里,就不免人各有志,人各有禀性,正如有爱茶者喜欢龙井,有爱好乌龙茶一样,不过都是求真的一种心境。

“不夺其真香”,“不损其真味”,那么,还有什么不可以真心待人,真诚说话,真情做人的道理呢!

  品味人生,修身养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好这一轮回。

淡泊的襟怀,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生活,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状态,这样才无愧与祖先,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导我们快乐地生活的秘诀那样,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

  论语读后感5

  上午没课,去图书馆借了本书,于丹《论语》心得,看了看,觉得也没说啥,挺浅显的。

但于丹对《论语》的人生之道的见解对我挺有启发的。

  "吾十有五而至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的"十有五而至于学"是他自己的一个起点,也是他对于学生的一种要求。

在今天这个信息时代,可学的东西实在太多了,现在的孩子已经不只是十五向学了。

但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最大的苦恼时信息太多,到底如何选择呢,"过犹不及"是孔子的观点。

再好的东西都有它的度,与其贪多嚼不烂,还不如把有限的知识融会贯通,融入自己的生命。

  "三十而立"是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走到三十,应该是人生"合"的阶段,就是既不像十来岁是觉得眼前一片光明,也不像二十多岁时觉得一片惨淡。

三十而立的"立",首先是内在的立,然后才是在社会坐标上找到自己的位置。

所以"三十而立",我的理解并不是通过一个外在的社会坐标来衡量自己是否已经成功,而是由内在的心灵标准衡定你的生命是否开始有了一种清明的内省,并且从容不迫,开始对你做的事情有了一种自信和坚定。

超乎功利去做一件内心真正认定的事情,这大概是"立"的一种见证。

  "四十不惑"是人生最好的时光。

一个人在三十岁以前是用加法生活的,就是不断的收集自己所需要的东西,比如:

经验、财富、情感、名誉等等,但是,物质的东西越多,人就越容易迷惑。

所以,三十岁以后,就要开始用减法来生活了,也就是要舍弃一些不是你真心需要的一些东西。

  "五十知天命"也就是说到这个时候已经有了一种内心的定力,基本上可以做到不怨天、不尤人,不为外物所动了。

  "六十而耳顺",此时,你能做到最大限度的尊重他人,你能理解任何一个事情存在的道理,你能倾听各种声音,并站在别人的出发点上去了解他为什么这样说。

这种境界就是我们常说的"悲天悯人"。

  我想,我们大概就应该如此做人吧!

  

  论语读书笔记800字5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