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地理13种特色农业地域类型一文梳理中国地理农业所有知识点和高频考点看农业技术发展影响下的现代.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281043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45.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业地理13种特色农业地域类型一文梳理中国地理农业所有知识点和高频考点看农业技术发展影响下的现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农业地理13种特色农业地域类型一文梳理中国地理农业所有知识点和高频考点看农业技术发展影响下的现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农业地理13种特色农业地域类型一文梳理中国地理农业所有知识点和高频考点看农业技术发展影响下的现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农业地理13种特色农业地域类型一文梳理中国地理农业所有知识点和高频考点看农业技术发展影响下的现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农业地理13种特色农业地域类型一文梳理中国地理农业所有知识点和高频考点看农业技术发展影响下的现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农业地理13种特色农业地域类型一文梳理中国地理农业所有知识点和高频考点看农业技术发展影响下的现代.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农业地理13种特色农业地域类型一文梳理中国地理农业所有知识点和高频考点看农业技术发展影响下的现代.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农业地理13种特色农业地域类型一文梳理中国地理农业所有知识点和高频考点看农业技术发展影响下的现代.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农业地理13种特色农业地域类型一文梳理中国地理农业所有知识点和高频考点看农业技术发展影响下的现代.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农业地理13种特色农业地域类型一文梳理中国地理农业所有知识点和高频考点看农业技术发展影响下的现代.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业地理13种特色农业地域类型一文梳理中国地理农业所有知识点和高频考点看农业技术发展影响下的现代.docx

《农业地理13种特色农业地域类型一文梳理中国地理农业所有知识点和高频考点看农业技术发展影响下的现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业地理13种特色农业地域类型一文梳理中国地理农业所有知识点和高频考点看农业技术发展影响下的现代.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农业地理13种特色农业地域类型一文梳理中国地理农业所有知识点和高频考点看农业技术发展影响下的现代.docx

农业地理13种特色农业地域类型一文梳理中国地理农业所有知识点和高频考点看农业技术发展影响下的现代

 

   农业地理是地理学科中重要的一部分知识,具有特色的农业地域类型是学习的重点,水稻种植业、大牧场放牧业、商品谷物农业、混合农业、乳畜业等是我们常见的农业地域类型,但是你知道蓝色农业、白色农业、绿色农业、订单农业、园艺农业、休闲观光农业、信息农业、立体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河谷农业、绿洲农业等都是什么意思吗?

虽然这些在地理课本上没有见到过,但它们都是非常有特色农业地域类型哦,快来涨知识!

1、【蓝色农业】

指的是以蓝色海洋为依托的水生农业。

具体来说就是在近岸浅海海域、潮间带以及潮上带室内外水池、水槽内开展的鱼、虾、贝、藻类等养殖的水产农牧活动。

海洋作为生命的摇篮,占地球面积的71%,拥有地球上3000多万种物种中的99%,而陆地拥有物种不到1%。

在当今人口膨胀,资源、土地日趋紧张的背景下,人们已经感到单纯依靠陆地农业将不能满足对食物的需求,甚至在一些地区已经出现了粮食危机。

向陆地以外寻求新的食物来源成为了许多研究者的行动目标,其中,以发展海洋动植物的人工养殖为主要活动的蓝色农业成为了首选。

实施“蓝色农业”计划,开发、保护海洋,将有利于缓解人类的资源压力,扩大生存和发展空间。

2、【白色农业】

指的是微生物资源产业化的工业型农业。

“白色农业”是高科技生物工程内涵的“发酵工程”和“酶工程”,因为人们在工厂车间内都要穿戴白色工作服帽从事劳动生产,故形象称之为“白色农业”。

这种工业型新农业,其生产潜力巨大。

“白色农业”目前已形成6项产业,即微生物食品、微生物饲料、微生物肥料、微生物农(兽)药、微生物能源和微生物生态环境保护剂。

“微生物饲料”是白色农业的主体产业,是实现“人畜分粮”目标的物质基础。

3、【绿色农业】

传统绿色农业是指以水、土为基础的绿色植物种植,它从人类历史新石器时期产生的原始农业至今已有1万多年的历史。

现代绿色农业是指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原则,从注重自然生态平衡、减少环境污染、保护和节约自然资源、维护人类社会长远利益及其长久发展的角度出发,在农业从“田间到餐桌”的整个产业链条中,以绿色科技创新为依托,以“绿色环境”、“绿色技术”、“绿色产品”为主体,促使过分依赖化肥、农药的化学农业向主要依靠生物内在机制的生态农业转变,生产无公害、无污染、有益于人类健康的农产品的产业。

它具有开放性(即充分利用人类文明进步特别是科技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依靠科技进步和物质投入来保障较高的生产能力,以满足人类对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的需求)、持续性(即在合理使用工业投入品的前提下,注意利用生物系统中能量的自然转移,重视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并维持良好的生态环境)、高效性(即在追求农产品的优质、高产、安全、生态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市场准入制度、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产品国际贸易等,提高农业的综合经济效益)、标准化的特点。

蓝色农业、白色农业和绿色农业统称为“三色农业”。

4、【订单农业】

即合同农业、契约农业或订单形式的农业生产。

主要是指农户与企业(公司)或中间组织在农产品产前以订单的形式就农产品种植、养殖或加工等签订合同,企业(公司)中间组织(包括农技部门、专业市场、网络(会议)、经纪人、经济组织、合作社、协会、基地等)在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提供农业技术指导、咨询服务等,农户和农产品产后按合同约定向中间组织、企业(公司)交付标准物的农业经营模式。

订单农业的产业模型中包括集中模型、小产业模型、多成分模型、非正式模型和媒介模型五种。

5、【园艺农业】

原先指的是我国古代集约种植蔬菜等,为了防盗和野兽,田地周围建土壁为园。

现在指栽培商品率和经济效益高的蔬菜、果树、花卉、观赏树木等的农业类型。

为了保持蔬菜的新鲜,大城市(市场)附近发展了集约栽培蔬菜的近郊园艺农业。

其中最集约的是大城市近郊的玻璃温室的蔬菜栽培。

随着运输业的发展,利用远离市场地区的温暖的气候条件,发展了蔬菜、花卉的促成栽培;或者有效利用远离市场地区的冷凉气候发展蔬菜、花卉等的抑制栽培;为了提高水果的品质,在远离市场的自然条件适宜的地区发展果树栽培等的园艺农业,也称为远郊农业或者输送农业。

近郊园艺农业主要分布于城市密度高的西北欧,北美东部、日本太平洋沿岸等地区,远郊园艺农业主要分布于欧洲和北非的地中海沿岸、美国的南部、太平洋沿岸、日本的高冷地和西南的温暖地区等。

6、【休闲观光农业】

是指在一定社会经济文化条件下,在城市化进程中,农业与旅游业相互延伸渗透形成的一种具有休闲、娱乐、求知功能的新型生态、文化旅游形式农业。

我国台湾省又将观光农业称为休闲农业。

它以农业为基础,以生态为主题,将农业生产、田园风光和农村自然环境融为一体,满足了长期生活在大城市的旅游者的逃避大城市喧嚣、拥挤的气氛,释放快节奏工作生活高度紧张的心灵,追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淡薄境界心理需求。

观光农业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欧美等经济发达国家的大都市郊区。

发展观光农业对于改变旅游结构单一性,适应“回归自然、享受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旅游有重要的意义。

7、【信息农业】

是指在全面掌握和综合分析农业生产信息(农业数字化)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全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组织和实施农业生产的过程。

这是一个以数字化、自动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可视化为特色的农业信息过程。

以色列的滴灌农业也可归为此类。

信息农业具有宏观决策信息化、农业基础设施装备信息化、农业资源临测管理信息化、农业科研教育信息网络化、农业生产自动化、农业经营管理信息网络化、农业投入品和产出品交易网络化、和劳动生产率高、资源产出率高、产品质量高、经济效益高等特征。

8、【立体农业】

基于山地(水体)不同空间位置的光、热、水、肥等的差异,根据各种动物、植物、微生物的特性及其对外界生长环境要求各异的特点,在同一单位面积的土地或水域等空间,最大限度地实行种植、栽培、养殖等多层次、多级利用的一种综合农业生产方式。

如基塘、菜园、花园、庭院的立体种养等;林地的株间、行间混交和带状、块状混交等;水体的混养、层养、套养、兼养等均属于。

一般把立体农业划分为三种类型。

即①空间多层利用型:

指地势起伏的高海拔山地、高原地区,农、林、牧业等随自然条件的垂直地带分异,按一定规律由低到高相应呈现多层性、多级利用的垂直变化和立体生产布局特点的一种农业。

②食物链循环利用型:

根据生物间营养供求关系,选择适当物种结构,使之组成食物链,从而促进生物间物质和能量的流动,使农业生物间得以循环利用;③复合立体利用型:

上两种类型的组合,既有垂直空间的多层利用,生物间又构成食物链,互补互惠。

立体农业以中国珠江三角洲的桑基、果基、蔗基鱼塘等最为典型,具有多层次、多级利用的特点。

9、【循环农业】

通俗地讲,循环农业就是运用物质循环再生原理和物质多层次利用技术,实现较少废弃物的生产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农业生产方式。

循环农业作为一种环境友好型农作方式,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10、【生态农业】

简称ECO,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

它要求把发展粮食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发展大田种植与林、牧、副、渔业,发展大农业与第二、三产业结合起来,利用传统农业精华和现代科技成果,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协调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形成生态上与经济上两个良性循环,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

11、【河谷农业】

在河谷地区发展的农业称为河谷农业。

12、【绿洲农业】

亦称为“绿洲灌溉农业”。

指干旱荒漠地区呈孤岛状、带状或环状分布于河、湖沿岸或山麓地带等局部有水源灌溉区的农业。

有些处在于人工控制的生态系统之下,以我国新疆和甘肃河西走廊等地区最为普遍。

多种植小麦、玉米、棉花等旱作物,局部地区亦可种植水稻。

13、【迁移农业】

是一种原始的农业生产方式。

这种耕种方式没有固定的农田,农民一般先把地上的树木全部砍掉(或是把较大的树割去一圈树皮,让它枯死,然后再砍倒),然后将枯树焚烧用作肥料,最后农民就在林中清出一片土地,用掘土的棍或锄,挖出一个个小坑,投入几粒种子,再用土埋上,靠自然肥力获得粮食。

当这片土地的肥力减退时,就放弃它,再去开发新的一片,所以称为迁移农业。

被废弃的土地就依靠自然植被的演替的力量使地力慢慢地恢复,这一般需要10~20年,甚至更多的时间。

如果农民们周围的土地充裕的话,就等待植被基本恢复以后再行刀耕火种;如果土地不充裕,就只好加速其更替的速度,不等植被恢复,就再行刀耕火种。

这样,火烧后留下的灰分营养就逐步减少,维持生长的年限就不断缩短,更替的速度就更快。

如此恶性循环,最后导致生态平衡的破坏,农民们只好迁往他处。

在过去这种农业分布比较广泛。

如今在南美、非洲和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区中的低地与丘陵地区还能见到,是由一些土著部族中进行着的一种农业耕作类型。

我国海南岛和云南的某些少数民族也还有采用这种耕作方式的。

我国称这种生产方式为“刀耕火种”,它生动而又形象地表述了这种生产方式的特点。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广义的农业包括耕作业、林业、畜牧业、副业和渔业。

在我国,种植业是农业的主体。

种植业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很大,世界上农业发展较早、农业发达的地区多分布在降水适中的热带、温带平原地区。

我国的种植业区也主要分布在湿润、半湿润的东部季风区的平原、盆地和丘陵区。

受气候条件的影响。

农业具有地域性、季节性和周期性两个特点。

我国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a人均农产品占有量尚比较低;

b“靠天收”“靠天养畜”的局面尚没有根本扭转。

农业综合生产力尚比较低,抗灾能力,机械化水平,农业科技水平还不高,农业生产波动较大。

c农业结构尚不合理,种植业比重太大,林、牧、渔业比重太小。

d农业“新,特,优”产品尚比较少,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农民收入水平低。

e农业生态环境脆弱,环境污染严重。

如耕地减少、土壤退化沙化、盐碱化;草场退化、沙化;森林面积减少等,使我国农业自然灾害日趋频繁。

一、种植业

我国南方和北方的农业在耕作制度、农作物种类等方面有明显的差异。

 分布

主要分布在半湿润和湿润的平原地区

成因

这些平原地区,属于我国季风区,温度和降水条件好,属湿润和湿润地区,同时平原广阔,有利于种植业的发展

地区差异

北方

南方

秦岭-淮河一线以北,主要是旱地,灌溉多采用水浇形式。

种植的农作物有小麦、棉花、花生、甜菜等。

东北地区一年一熟,华北平原两年三熟或一年一熟

秦岭-淮河一线以南,主要是水田,广泛种植水稻。

此外,棉花、油菜、甘蔗等农作物的种植面积也较广。

大部分地区一年两熟至三熟

粮食生产的重要性

我国人口众多,粮食的需要量大米,人口增长快,人均粮食产量不及世界平均水平。

同时,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的国家,对粮食产量影响很大

提高粮食产量的主要途径

⑴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②科学方法种田,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和质量⑶在确保粮食供求“基本平衡”的同时,要积极发展多种经营。

以贯彻"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同时,还要贯彻"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和"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的方针。

3.我国的商品性农业生产基地的比较

基地类型

分布地区

商品粮基地

九大基地:

①生产条件和基础好的地区:

太湖平原、洞庭湖平原、江汉平原、鄱阳湖平原、成都平原、珠江三角洲;②增产潜力较大的地区:

江淮地区;③粮食商品率较高的地区:

松嫩平原、三江平原。

商品棉基地

五大基地:

江汉平原;冀中南、鲁西北、豫北平原;长江下游滨海、沿江平原;黄淮平原;南疆。

光照时间长、土质疏松、水源充足。

油料作物基地

花生

北方油料作物,重要性居于首位;主要分布在温带、亚热带的沙土和丘陵地区;山东产量最多。

生长习性:

沙质土壤,排水条件好。

油菜

我国播种面积最大的油料作物,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

有“北移南迁”的趋向。

生长习性:

水热丰富的亚热带气候区,地形平坦一。

大豆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

地形平坦、雨热同期。

芝麻

主要在河南。

生长习性:

光照好,作物耐旱。

胡麻

西北内陆地区。

生长习性:

光照好,作物耐旱。

糖料作物

甘蔗

滇、桂、粤、台、川、闽。

生长习性:

喜高温,需水肥量大,生长期长。

甜菜

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新疆四个省区(中温带);即东北平原、河套平原、北疆。

生长习性:

喜温凉,耐盐碱、干旱,生长期短。

水果

苹果

北方丘陵区。

暖温带气候。

柑橘

北方丘陵区。

亚热带气候。

出口商品基地

以进入国际市场为目标:

长三角(太湖平原、)、闽南三角洲地带、珠江三角洲;种植花卉、蔬菜、水果,发展塘鱼禽畜生产。

桑蚕基地

长江中下游平原(太湖平原)、四川盆地(成都平原)、珠三角

牧区与农耕区的界线:

大体接近400毫米等降水量线。

二、 牧业我国畜牧业可以分牧区畜牧业和农耕区畜牧业两类。

我国的牧区主要分布在北方半干旱、干旱地区和青藏高原。

内蒙古、新疆、青海、西藏是我国四大牧区。

著名的优良畜种有内蒙的三河牛、三河马;新疆细毛羊、宁夏滩羊、西藏藏绵羊、牦牛等。

品种饲养方式:

放养为主

农耕区畜牧业主要是指农民家庭饲养的猪、牛、羊以及鸡、鸭、鹅等家禽。

目前,我国农耕区畜牧业在畜产品生产中占主要地位,我国的猪、牛、羊肉产量居世界第一位。

饲养方式:

圈养为主

三、林业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的少林国家;我国成为世界上人工造林最显著的国家。

我国的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

①东北的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是我国最大的天然林区,主要树种:

有红松、兴安落叶松;②西南横断山区是我国第二大天然林区,垂直分异明显;③东南部的台湾、福建、江西等省山区,以人工林、次生林为主。

主要树种:

马尾松、毛竹、茶叶树、油茶树。

我国主要防护林体系:

①“三北”防护林体系:

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②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③沿海防护林体系:

缓解台风、海啸、暴雨的侵袭,有效保护农田。

④平原农田防护林体系:

降低风速,保护农田⑸其他经济林:

温带的苹果(北方暖温带和中温带地区);亚热带柑桔(南方亚热带地区);亚热带的茶树(南方各省山区);南部沿海各省(福建、广东、广西、海南、云南)出产香蕉、荔枝、龙眼、菠萝等水果。

海南还出产椰子。

云南南部、海南岛、雷州半岛是我国天然橡胶的生产基地。

四、水产业水产业包括淡水水产业和海洋水产。

我国的水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分布:

主要分布:

东南部季风气候区和沿海。

淡水水产品:

江淮流域、珠江流域。

海洋方面,自北而南,依次有渤海、黄海、东海、南海等广阔水域。

[注意]影响我国东南部水产业分布的因素:

水产业分布受自然条件(主要是水域面积)、人口、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①自然条件:

东南部临海,水域宽广,大陆水域的3/4在东南部。

②人口:

东南部人口稠密,居民有食鱼的爱好。

③社会经济条件:

城市多,交通便利,消费市场广阔。

④技术:

水产捕捞、加工的技术水平较高。

[注意]我国的农业地域类型

商品谷物农业:

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西北国营农场;水稻种植业:

南方地区;乳畜业:

城市,矿区周围;新颖混合农业:

珠江三角洲;旱作农业:

华北平原;灌溉农业:

河西走廊、河套平原、宁夏平原;绿洲农业:

新疆地区;坝子农业:

云贵高原;垂直农业:

横断山区;河谷农业、阳光农业:

青藏高原。

不能说以下畜牧业是游牧业:

内蒙古高原---草原牧场;新疆天山----山地牧场;青藏高原----高寒牧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