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物理总复习.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283681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67 大小:1.0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上册物理总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八年级上册物理总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八年级上册物理总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7页
八年级上册物理总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7页
八年级上册物理总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7页
八年级上册物理总复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7页
八年级上册物理总复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7页
八年级上册物理总复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7页
八年级上册物理总复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7页
八年级上册物理总复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7页
八年级上册物理总复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7页
八年级上册物理总复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7页
八年级上册物理总复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7页
八年级上册物理总复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7页
八年级上册物理总复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7页
八年级上册物理总复习.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7页
八年级上册物理总复习.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7页
八年级上册物理总复习.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7页
八年级上册物理总复习.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7页
八年级上册物理总复习.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7页
亲,该文档总共6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上册物理总复习.docx

《八年级上册物理总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上册物理总复习.docx(6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八年级上册物理总复习.docx

八年级上册物理总复习

《机械运动》全章复习与巩固

【学习目标】

1.知道参照物的概念,会选择参照物描述物体的运动;

2.了解运动是物体的属性,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3.掌握速度公式,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4.理解匀速直线运动和平均速度;

5.会测量、计算平均速度。

【知识网络】

【要点梳理】

要点一、运动与静止

1、机械运动:

在物理学中,我们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参照物:

判断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是运动还是静止),需要选定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被选作标

准的物体就叫做参照物。

3、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1)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要看这个物体与所选参照物之间是否有位置变化。

若位置有变化,则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是运动的;若位置没有变化,则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是静止的。

(2)在舱外工作的宇航员,以飞船为参照物,宇航员是静止的,以宇航员为参照物飞船是静止的——相对静止;以地球为参照物,飞船和宇航员是运动的,以飞船和宇航员为参照物,地球是运动的——相对运动。

要点诠释:

1、参照物可以选取研究对象以外的任何物体,它既可以是运动的也可以是静止的,要根据物体的实际情况而定。

2、同一物体,由于参照物选择不同,其运动状态也往往不同。

如:

行驶的火车上,以车厢为参照物,乘客是静止的,如果以地面(或房屋、树木)为参照物,乘客是运动的。

3、通常我们研究地面上物体运动的情况较多,为了方便起见,我们常选地面或相对于地面静止的物体为参照物。

4、人们如果在运动的物体中描述物体的运动,一般习惯选择运动物体本身作参照物,如人坐在行驶的火车上,一般会选火车为参照物来描述其他物体的运动情况。

要点二、运动的快慢

1、速度:

(1)物理意义:

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物体运动越快速度越大;物体运动越慢,速度越小。

(2)定义:

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速度。

(3)公式:

,s——路程单位米(m),t——时间单位秒(s),v——速度单位米每秒(m/s)。

(4)速度的单位及换算关系:

国际单位:

米/秒(

             常用单位:

千米/小时(

   单位换算:

1m/s=3.6km/h

2、匀速直线运动:

(1)定义:

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2)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①匀速直线运动是运动状态不变的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②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物体的运动方向和运动快慢都保持不变。

 ③在任意一段相等的时间内和任意一段路程内速度都是相等的。

要点诠释:

1、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其速度的大小可以由v=s/t来计算,但速度的大小与s、t无关;

2、用图像描述物体的运动

(1)

图象:

用横坐标表示时间t,纵坐标表示路程

,就得到了物体运动的

图象,如下图

(1)所示是匀速直线运动的

图象。

(2)

图象:

用横坐标表示时间

,用纵坐标表示速度

,就得到了物体运动的

图象,如下图

(2)所示是匀速直线运动的

图象。

              

要点三、平均速度

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

(1)物体运动速度发生改变的运动叫做变速运动。

(2)平均速度:

物体通过一段路程,与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的比值叫这段路程(或这段时间)的平均速度。

(3)平均速度的物理意义:

平均速度能粗略地描绘做变速运动的物体在一段路程上或一段时间内的运动快慢。

要点诠释:

1、物体在做变速运动时,可能是物体的运动方向改变,也可能是快慢改变,还可能是方向和快慢同时改变。

2、知道了一个做变速运动的物体的平均速度,就大体上知道了它运动的快慢,但不能精确地知道它的运动情况,即不知它何时加速,何时减速,何时中途停留。

【典型例题】

类型一、机械运动——参照物的选取

1.在一条平直的南北方向的公路上,有甲、乙两辆汽车顺序向北行驶,甲车比乙车快。

问:

(1)若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向什么方向运动?

(2)若以乙车为参照物,甲车向什么方向运动?

(3)以什么为参照物,两辆车均向南运动?

【思路点拨】看被研究的物体与所选的标准,即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如果发生改变,则物体是运动的;如果未发生变化,则物体是静止的。

【答案】

(1)若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向南运动;

(2)若以乙车为参照物,甲车向北运动;(3)若以向北行驶速度比甲车更快的丙车为参照物,两辆车均向南运动。

【解析】甲车比乙车快,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应是向后退的,即向南运动;甲车比乙车快,以乙车为参照物,甲车向北的距离越来越大,故向北运动;若有比甲车更快的向北运动的丙汽车,则甲、乙相对丙车均向后退,即向南运动。

【总结升华】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描述同一个物体的运动,选择的参照物不同,物体的机械运动情况不同,关键是看描述的物体相对参照物位置如何变化。

举一反三:

【变式】观察图中的房子和小旗,关于甲、乙两车相对于房子的运动情况有几种可能?

并说明发生该现象的条件。

(左西右东)

【答案】

(1)甲车向东行驶;甲车静止不动;甲车向西行驶车速小于风速

(2)乙车向西运动且速度大于风速

2.在南北走向的平直公路上,有a、b、c三辆汽车。

a车上的人看到b车匀速向南运动,c车上的人看到a车匀速向北运动,b车上的人看到路旁的建筑物匀速向南运动,这三辆车相对地面可能静止的是( )

  A、只有a车 B、只有b车 C、只有c车 D、a车和

【思路点拨】判断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一定是相对参照物而言,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的运动情况会不一样。

【答案】C

【解析】b车上的人以b车为参照物看到路旁建筑物向南运动,而实际上建筑物相对地面是静止的,因此可判断b车是向北行驶的。

而a车上的人以a车为参照物看到b车匀速向南运动,则可判断a车也向北行驶,但a车比b车运动得快,可知A、B、D错。

若c相对地面是静止的,与“车上的人看a车是匀速向北运动”相符,应选C。

【总结升华】有多个参照物时,可根据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进行思维迁移,逐个分析判断物体相对于各选定参照物的运动情况,从而得出正确答案。

类型二、图像信息题——路程时间、速度时间

3.某同学的爸爸携全家驾车去太湖渔人码头游玩,在途经太湖路时,路边蹿出一只小猫,他紧急刹车才没撞到它.如图为紧急刹车前后汽车行驶的时间--速度图象,根据图象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紧急刹车发生在8:

27

B.在8:

23~8:

27时间段内他驾车匀速前进

C.在8:

20~8:

30时间段内他驾车的最大速度为60千米/时

D.在8:

20~8:

30时间段内他驾车的平均速度为60千米/时

【思路点拨】本图是速度--时间图象,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速度,从图象上能够读出每个时间点对应的速度,也能分析出某个时间段内速度的变化,考查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答案】D

【解析】从图象可知,速度急剧减小时间是8:

27,所以说紧急刹车发生在8:

27,故A正确;在8:

23~8:

27时间段内,速度大小不变,所以说在这个时间段内他驾车匀速前进,故B正确;从图象可知,在8:

20~8:

30时间段内他驾车的最大速度为60千米/时,最低速度为40千米/时,所以平均速度一定小于60千米/时,故C正确,D错误。

【总结升华】这是一道图象信息题,图中给出速度——时间图象,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速度,从图象上能够读出每个时间点对应的速度,也能分析出某个时间段内速度的变化,考查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举一反三:

【变式】甲、乙两位同学进行百米赛跑,假如把他们的运动近似看作匀速直线运动处理,他们同时从起跑线起跑,经过一段时间后他们的位置如右图所示,在下图中分别作出的在这段时间内两人运动路程S、速度v与时间t的关系图象,正确的是(  )

【答案】B

类型三、求平均速度

4.一物体做直线运动,已知该物体前一半路程的平均速度是15m/s,后一半路程的平均速度为5m/s,那么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m/s。

【答案与解析】设全程路程为s,则通过前一半路程的时间:

通过后一半路程的时间:

全程的平均速度:

【总结升华】平均速度是指一段时间内的物体运动的平均快慢程度,找到总的路程和通过这段路程的时间,利用公式

求平均速度;而不能用

去计算。

举一反三:

【变式】一个物体作直线运动,全程50m,通过前一半路程用了4s,通过后一半路程用了6s,则该物体在全程中的平均速度为(  )

A.10m/sB.4.17m/sC.6.25m/sD.5m/s

【答案】D

类型四、综合应用与实验探究

5.甲、乙两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速度之比是3:

1,通过的路径之比是2:

1,则通过这段路甲、乙两车的时间之比是多少?

【思路点拨】根据速度的计算公式v=s/t推出时间的计算公式t=s/v求出时间的比。

【答案与解析】已知:

求:

据:

,可得

    

则:

答:

通过这段路甲、乙两车的时间之比是2:

3

【总结升华】题目考察了利用速度公式

的变形

求时间,计算中涉及到比例,需要认真。

举一反三:

【变式】甲乙两个是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它们速度之比是2:

3,所用时间之比是4:

3,则甲乙两物体通过路程之比是(  )

A.3:

2B.2:

3C.9:

8D.8:

9

【答案】D

6.如图所示是测量小车沿斜面下滑的平均速度的实验。

(1)该实验目的是练习用测平均速度;

(2)该实验原理是;

(3)实验时观察到,小车沿斜面顶端下滑到斜面底端的运动是直线运动;(选填“匀速”或“变速”)

(4)实验中测得路程s1段的平均速度为v1,路程s2段的平均速度为v2,路程s3段的平均速度为v3。

那么,v1、v2、v3的大小关系是。

(选填>、<、=)

【答案】

(1)斜面小车

(2)故答案为:

(3)变速(4)v3>v1>v2

【解析】

(1)图示,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释放,将沿斜面做加速运动,分别测出不同时间段的路程和时间,可以算出不同时间段的平均速度;

(2)测出路程s,对应的时间t,用

计算速度;

(3)小车由静止释放,沿斜面做加速运动;

(4)小车沿斜面做加速直线运动,所以在三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大小关系式:

v3>v1>v2。

【总结升华】题目考查了利用斜面小车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实验中小车沿斜面做加速直线运动,用公式

来算各段平均速度,最后一问能定性分析得到答案即可。

《声现象》全章复习与巩固

【学习目标】

1.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3.知道声音是一种波;

4.掌握利用声速测距离;

5.知道乐音的三要素,会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与乐音的三要素有关的现象;

6.从物理学的角度和环保的角度理解噪声的定义;

7.知道噪声的来源,控制噪声的途径及方法;

8.了解人耳听不到的声音,及其在生活和技术的应用。

【知识网络】

【要点梳理】

要点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1.声音的产生: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固体、液体、气体振动都可以发声。

自然界中凡是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源:

我们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3.声音的传播:

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4.声波:

随着音叉的不断振动,空气中就形成了疏密相间的波动,并向远处传播。

当这种波动传入人耳时,引起鼓膜振动,进而人就听到了声音。

由此可见,声音也是一种波,我们把它叫做声波。

5.回声:

声波遇到障碍物会被反射回来,我们听到的回声,就是声波反射形成的。

6.声音的传播速度: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在水中传播比在空气中快,约为1500m/s;在钢铁中更快,速度可达5200m/s.

要点诠释:

(1)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声,都可以成为声源。

(2)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但是不能说振动停止,声音也消失。

因为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声,但是原来所发出的声音还在继续向外传播并存在。

(3)声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发生以下情况:

一部分声波在障碍物表面反射;另一部分声波可能

进入障碍物,被障碍物吸收甚至穿过障碍物,如隔墙能听到相邻房间里的声音。

不同障碍物对声波的吸收和反射能力不同。

通常情况下坚硬光滑的表面反射声音的能力强。

如:

北京天坛的回音壁的光滑圆形墙壁能使声波发生多次反射;松软多孔的表面吸收声波的能力强,如音乐厅的蜂窝状天花板就是为了吸收声音。

(4)影响声速的因素:

①介质的种类,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②温度,同种介质,温度越高,声速越大。

要点二、乐音的特性

1.响度:

物理学中,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

影响响度的因素:

(1)声源的振幅;

(2)人耳离发声体的距离。

2.音调:

声音的高低叫音调。

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3.音色:

音色是声音的另一个特色,不同的乐器,即使它们发出声音的音调和响度相同,我们也能分辨它们。

主要音色不同。

音色与声源的材料、结构有关。

要点诠释:

关于乐音三个特性,音调由频率决定,同种材料的物体的音调与材料的长短、粗细、松紧有关;而响度由振幅决定,还与人耳到声源的距离有关;音色与发声体的材料、结构有关,因此不同乐器的音色不同;注意联系实际生活从定义区分音调、响度和音色。

要点三、噪声的危害及控制

1.噪声

(1)由声源做无规则振动产生的,且强度过大的声音,称为噪声。

如:

家庭装修时电钻发出的声音。

(2)从环境保护角度来说,干扰人们正常的学习、工作和休息,甚至对人体有害的声音,也称为噪声。

2.噪声的强弱等级和危害

(1)分贝(dB):

人们以分贝(dB)为单位来表示声音强弱的等级。

0dB是人们刚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

(2)危害:

>90dB,会破坏听力,引起神经衰弱、头痛高血压等疾病;

>70dB,会影响学习和工作;

>50dB,会影响休息和睡眠。

3.噪声的控制:

(1)在声源处控制噪声;

(2)在传播途中控制噪声;

(3)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要点诠释:

(1)噪声的来源:

①工业噪声:

纺织厂、印刷厂、机械车间的噪声;②施工噪声:

筑路、盖楼、打桩等;③社会噪声:

家庭噪声、娱乐场所、商店、集贸市场的喧哗声;④交通运输噪声:

各种交通工具的喇叭声、汽笛声、刹车声、排气声、机械运转声等。

(2)噪声往往只能减弱,而不是完全的消除,因为在一些生产生活中是不可避免的要产生噪声的。

要点四、人耳听不见的声音

1、超声波:

把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称为超声波。

超声波的波长短,在均匀介质中能沿直线传播,应用于探伤、测距、测厚、医学诊断和成像。

2、次声波:

通常把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称为次声波。

火山爆发、激光、地震、海啸、台风、核爆炸、火箭发射等现象都会产生次声波。

次声波频率低,其最显著的特点是传播距离远,不容易被吸收。

如:

印度尼西亚的喀拉喀托火山爆发时,产生的次声波绕地球三圈传播了十几万米。

次声波速度大于风暴的速度,可以检测风暴。

但是有的次声波对人体有害。

要点诠释:

声和声音,声的概念比较广,包括声音、超声、次声等;声音的概念相对较窄,仅指人耳能感觉到的那部分声。

在声的利用这一节中了解声音、超声、次声的应用。

【典型例题】

类型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1.(多选)下列实验与实例中,不能探究出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条件的是(  )

A.一个同学轻敲桌底,另一个同学把耳朵贴在桌面上

B.人们先看到闪电,隔一段时间才能听到远处的雷

C.在鼓面上撒一些泡沫屑,敲鼓时见到泡沫屑不停地跳动

D.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同一个音叉,发出的声音不同

【答案】BD

【解析】一个同学轻敲桌底,另一个同学把耳朵贴在桌面上可以听到声音,说明固体能够传声,但不符合题意;雨天先看到闪电,几秒钟后才听到远处的雷声,可研究声音传播的速度,不能探究出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条件,故B选项符合题意;在鼓面上撒一些泡沫屑,敲鼓时见到泡沫屑不停地跳动,可研究声音产生的原因,不符合题意;敲音叉的力越大听到声音越大,说明响度和振幅有关,不能探究出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条件,故D选项符合题意。

【总结升华】解决此类问题要结合声音的产生和声音传播是需要介质的两个方面去考虑。

掌握声现象的基础知识,把小实验与识点要联系起来。

举一反三:

【变式】下列关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声音都是靠空气来传播的B.只要物体振动,就能听到声音

C.回声是声音被障碍物反射而形成的D.声音的传播速度不受周围环境温度的影响

【答案】C

类型二、声速和计算

2.一个人站在平行的两峡谷之间,当他击掌时,分别在0.3s和0.7s后听到回声。

若声音当时1s内传播330m,则两峡谷之间的宽度为(  )

A.165mB.198mC.221mD.330m

【思路点拨】确定声音在两峡谷之间传播的时间,知道回声的传播距离是峡谷间距的2倍。

【答案】A

【解析】声音在峡谷间的传播如下图所示:

声音从人的位置传播到左边的山峡,反射后回到人耳处的时间:

声音从人的位置传播到右边的山峡,反射后回到人耳处的时间:

所用总时间:

因为听到的是回声所以声音走过的距离是两峡谷间距的2倍所以:

两峡谷间的距离是:

【总结升华】题目考查了速度公式的计算和回声测距离的应用,弄清声音在两峡谷之间传播的时间是解题的关键。

举一反三:

【变式】有一山峡宽1200m,两旁都是竖直的陡壁,有一人在山峡内开了一枪,听到第一、第二两次回声间隔5s,则人到两壁的距离分别是(声速v=340m/s)(  )

A.700m,500mB.860m,340mC.1000m,200mD.1025m,175m

【答案】D

类型三、乐音的特性

3.音乐小组的几位同学制作了各自的乐器,乐器发声的波形图如下图所示,对此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乐器发声时都在振动B.乐器发声的音色相同C.乐器发声的响度相同D.乐器发声的音调相同

【思路点拨】知道影响乐音的要素,会在波形图中判断乐音的频率和振幅。

【答案】B

【解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所以乐器发声时都在振动,A选项正确,不合题意;从波形图来看,三个乐器振动频率相同音调相同,振幅相同响度相同。

但是波形图并不完全相同是因为不同乐器材料结构不同,声音的音色不同。

所以答案B错误,符合题意。

【总结升华】这是一道信息题,题目结合声波的波形图考查了和声音的三个特性。

解决这类题目要从波形图上比较振动频率和振幅。

4.下列有关声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

B.考场周围禁鸣喇叭是在人耳处减弱噪音

C.“听诊器”能使人的心脏振动幅度增大,音调升高

D.用超声波能击碎人体内的结石,说明声波具有能量

【思路点拨】这是一道声现象结合实际的综合应用问题,要求学生掌握声现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及原理。

【答案】D

【解析】物体振动发声后还需要有传播声音的介质我们才可以听到声音,A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喇叭禁鸣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B不符合题意;听诊器可以减少声音能量的分散,这样可以让听者听到声音的响度更大,听的更为清楚,C不符合题意;因为声波具有能量,可以用超声波击碎人体内的结石,说法正确,D符合题意。

【总结升华】此类题目联系实际生活考查声音的有关问题,要会根据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物理学习的目的,符合物理走向生活。

举一反三:

【变式】某同学对下列声现象进行分析。

其中错误的是(  )

A.击打纸筒一端让其发声看到火焰晃动,说明声音具有能量

B.拨动琴弦,优美的琴声来自于琴弦的振动

C.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杯子,声音的响度不同

D.利用声音的音调可以测量海水的深度

【答案】D

类型四、人耳听不到的声音

5.下列发声体发出的声音,人们能听到的是(  )

  A.医院里的“B超”(频率高于20000Hz)

  B.旗帜发出的声波(约50Hz)

  C.蝴蝶飞行时发出的振翅声(约2~3Hz)

  D.风暴发出的声波(10~15Hz)

【答案】B

【解析】人耳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

最低为20Hz,最高为20000Hz。

【总结升华】物体振动发出的声音不可能都被我们听到,比如人耳对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和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就没有反应。

只有频率在(20-20000)Hz范围内的声音才可能被人耳听到。

举一反三:

【变式】某种昆虫靠翅膀的振动发声。

如果这种昆虫的翅膀在2s内振动了600次,频率是_____________ Hz,人类_____________听到该频率的声音(填“能”或“不能”)。

【答案】300  能

6.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利用强超声波对钢铁、宝石、金刚石等坚硬物体进行钻孔和切割加工

B.在建筑方面,设计、建造大厅堂时,必须把回声现象作为重要因素加以考虑

C.在石油勘探时,常采用人工地震的方法,即在地面上埋好炸药包,放上一个探头,把炸药引爆,探头就可以接受到地下不同层间界面反射回来的声波,从而探测出地下油矿

D.利用超声波能够预报地震、侦察台风和大气中的核爆炸

【答案】D

【解析】利用强超声波对坚硬物体进行钻孔和切割加工是因为声音能够传递能量,A选项说法正确,不合题意;因为墙壁反射的声波和原声重叠时,会增强原声,所以在建筑方面,设计、建造大厅堂时,必须把回声现象作为重要因素加以考虑,B选项说法正确,不合题意;利用声音能传递信息可以探测地下油矿,C选项说法正确,不合题意;地震台风核爆会产生次声波,所以不能利用超声波预报地震、侦察台风和大气中的核爆炸。

D选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总结升华】此题考查了学生对声与信息、声与能量及回声现象的了解;能区别超声波和次声波的利用是解决此题的关键。

《物态变化》全章复习与巩固(提高)

【学习目标】

1.理解温度的概念,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2.了解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

3.知道物质的固态、液态、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

4.正确识别现实生活中的几种物态变化现象;

5.利用物态变化中的吸、放热规律解决问题。

【知识网络】

【要点梳理】

要点一、温度温度计

1、摄氏温度的规定:

在一标准大气压下,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把1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0℃和100℃之间有100个等份,每个等份代表1摄氏度。

2、使用方法:

(1)温度计与待测物体充分接触但不要碰到容器的底或壁;

(2)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3)读数时,视线要与液面上表面相平,温度计仍与待测物体紧密接触。

要点诠释:

1、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来工作的,必须保证液体不凝固、不汽化。

2、体温计使用时不“甩一甩”,会造成温度“只上升、不下降”、即“低温不准高温准”。

要点二、物态变化

1、六种物态变化示意图:

2、晶体和非晶体:

(1)区别:

晶体有固定的熔化(或凝固)温度,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化(或凝固)温度。

(2)熔化(或凝固)条件:

(1)达到熔点(或凝固点)

(2)继续吸热(或放热)。

(3)特点:

晶体熔化(或凝固)的过程中,吸收(或放出)热量,温度不变。

3、蒸发和沸腾:

(1)相同点:

都是汽化现象,都需要吸热。

(2)不同点:

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在液体表面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