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类大学植物虫害防治考试重点.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284827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35.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业类大学植物虫害防治考试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农业类大学植物虫害防治考试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农业类大学植物虫害防治考试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农业类大学植物虫害防治考试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农业类大学植物虫害防治考试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农业类大学植物虫害防治考试重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农业类大学植物虫害防治考试重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农业类大学植物虫害防治考试重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农业类大学植物虫害防治考试重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农业类大学植物虫害防治考试重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农业类大学植物虫害防治考试重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农业类大学植物虫害防治考试重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农业类大学植物虫害防治考试重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农业类大学植物虫害防治考试重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农业类大学植物虫害防治考试重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农业类大学植物虫害防治考试重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农业类大学植物虫害防治考试重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农业类大学植物虫害防治考试重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农业类大学植物虫害防治考试重点.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农业类大学植物虫害防治考试重点.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业类大学植物虫害防治考试重点.docx

《农业类大学植物虫害防治考试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业类大学植物虫害防治考试重点.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农业类大学植物虫害防治考试重点.docx

农业类大学植物虫害防治考试重点

第十章

一.昆虫地位:

节肢动物门----昆虫纲

二.昆虫的特征:

1体躯:

体节,头----胸----腹部3个体段

2头部:

触角1对、口器1个,复眼1对、单眼0-3个

3胸部:

足(3对,六足动物),翅(2对);

4腹部:

9-11节,末端外生殖器,少有尾须

5生长发育过程中(卵---成虫):

内部器官、外形剧烈变化。

三.头部

1口器:

咀嚼式口器(白蚁.蝗虫.甲虫.)防治特点:

利用胃毒剂毒饵等.

刺吸式口器(蝉.蚜虫.蝽象)防治特点:

内吸剂或触杀剂防治,如吡虫啉,氧化乐果.

舐吸式口器(蝇)

嚼吸式口器(蜂)

虹吸式口器(蝶)

刮吸式口器

2触角:

鳃状、膝状、具芒状、环毛状、P171

四.胸部

1)前胸:

前足

2)中胸:

中足+前翅,小盾片

3)后胸:

后足+后翅

1足:

基节转节腿节胫节跗节前跗节(爪)

步行足--细鄂步行虫

跳跃足—蝗虫

开掘足—蝼蛄

捕捉足—螳螂

抱握足与游泳足—龙虱

携粉足—蜜蜂

攀握足—虱子

2翅P178

 

五腹部:

产卵器=腹产卵瓣+内产卵瓣+背产卵瓣

产卵器特化:

蛰刺(蜜蜂),伪产卵器(蝶、蛾、甲虫)

六.体壁

1体色:

1)色素色→黑色素、花青素、荧光色素→吸光→显色→漂白后消失;

2)结构色→刻点、纹→折射、反射→稳定;

3)结合色→多数昆虫。

2蜕皮:

蜕皮激素→合成、分泌新表皮,及成虫器官;

保幼激素→抑制、延缓成虫特征的出现;

七.内部器官

1.血腔

心脏、背血管←背血窦

各内脏器官←围脏窦

腹神经索←腹血窦

2.呼吸:

微气管(封闭)←→气管←→气囊←→气门

呼吸方式:

以空气扩散、虫体收缩方式来完成。

呼吸与防治

(1)毒气→熏蒸剂→高温、CO2效果好。

(2)堵气门→油剂、面糊水、肥皂水→窒息。

3.消化:

中肠、唾腺

中肠与防治

1)酸性中肠(甲虫)→碱性农药,如石硫合剂;

2)碱性中肠(蝶、蛾)→酸性农药,如:

敌百虫;

3)其他:

Bt药剂→解体肠壁细胞;拒食剂等;

4.排泄:

马氏管

5.循环系统:

1)背血管2)血窦门3)血淋巴

第11章:

昆虫的生物学

一.昆虫的生殖

1方式:

两性生殖:

两性成功交尾后,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

孤雌生殖:

无需♂的参与,由未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

(经常性-膜翅目周期性-蚜虫偶发性-家蚕)

幼体生殖:

无需♂的参与,无需发育成熟,幼虫期也能生殖新个体;

2变态发育

1)虫态幼虫类型

原足型(寄生蜂类)无足型寡足型多足型

1)虫态蛹类型

被蛹(金斑喙凤蝶)离蛹(黄斑星天牛)周蛹(家蝇)

1)虫态:

成虫-类型

性成熟型(蝶,蛾)

补营养型(蝗虫,天牛)

多次补养型(象鼻虫,小蠹虫)

2)虫态-成虫

性二型:

雌雄在个体的大小、体型的差异、颜色的变化等方面有显著差异。

多型:

蜜蜂:

生殖蜂王---雄蜂---工蜂;白蚁:

蚁后---蚂蚁王---工蚁---兵蚁

3)变态:

p192

类型:

全变态:

卵→幼虫→蛹→成虫(4阶段)如:

蝶、蛾、甲虫等翅内生类昆虫;

不全变态:

卵→稚虫\若虫→成虫(3阶段)如:

蝗虫、蝉等翅内生类昆虫;

增节变态→最原始,如原尾目;

表变态→成虫也蜕皮,如蓟马等;

原变态→有一亚成虫期,幼虫称稚虫,如蜉蝣目;

3生活史-世代:

世代:

从离开母体到性成熟,并可产生后代为止称为世代;

化性;一化性(1代/年)、二化性(2代/年)、多化性(n代/年)

1)生活史:

昆虫完成一个世代的个体发育史;

2)年生活史:

指一种昆虫在一年内的发育史。

即:

n年越冬虫→(n+1)年越冬结束期间的发育过程。

3)世代重叠:

即n代与(n+1)代同时出现;

4)世代交替:

即年生活史中包含两性世代与单性世代,两者交替发生。

休眠(dormancy):

暂时性、被动性、可恢复性;

滞育(diapause)→长期性、主动性、遗传稳定性,依赖激素调节

趋性(正←→负):

趋光性趋热性趋化性趋湿性趋声性

昼夜节律性:

(24h节律):

日出性→蝶甲虫等;夜出性→蛾类;弱光性→蚊子

假死性→甲虫、蝶蛾幼虫;

迁飞性:

长距离转移

第12章:

园林植物昆虫分类

数量:

100W---3000W

学名构:

拉丁文、属名+种名+定名人

分目依据:

翅:

有/无质地;触角:

刚毛状等;口器:

咀嚼式等尾须:

有/无;数量等;变态

重要十目:

不完全变态类

•等翅目(白蚁类)

•直翅目(飞蝗、蟋蟀等)

•半翅目(蝽类)

•同翅目(蝉、蚜虫)

•缨翅目(蓟马类)

完全变态类

•鞘翅目(甲虫)

•鳞翅目(蝶、蛾)

•双翅目(蝇、蚊)

•脉翅目(草蛉)

•膜翅目(蜂类、蚁类)

一.等翅目:

(白蚁)前翅=后翅(大小、脉序等)

特征:

前后翅同等翅目,铜头铁嘴社会虫;

触角念珠体白色,为害树木和房屋。

主要识别点:

1)体型:

小-中型,体白色柔软;

2)头部:

念珠状触角,咀嚼式口器,前口式;

3)胸部:

翅狭长、前后翅相似;

4)习性:

多型,社群性、渐变态;

5)其他;地下或地面筑巢,木材中生活;

二.直翅目前翅覆翅、后翅膜翅

分科:

蝗科、螽斯科、蟋蟀科、蝼蛄科

特征:

后足善跳直翅目,前胸发达前翅覆;

雄鸣雌具产卵器,蝗虫螽蟖和蝼蛄。

主要识别点:

1)体型:

中至大型;

2)头部:

丝状触角(4-5节),咀嚼式口器,下口式;

3)胸部:

覆翅+膜翅(纵折),跳跃足或开掘足;

4)腹部:

具听器、雌虫产卵器发达;

5)习性:

渐变态、植食性。

发育:

卵→若虫→成虫

发音:

蝗科:

腿-翅摩擦发音

螽斯科、蟋蟀科:

两前翅摩擦发音

3.半翅目前翅半鞘翅,后翅膜翅

分科:

1.蝽科2.盲蝽科3.网蝽科4.猎蝽科5.缘蝽科

特征:

基鞘端膜半翅目,前胸发达盾中露;刺吸口器分节喙,水陆取食动植物。

主要识别点:

1)体型:

小-大型,略扁平;

2)头部:

刺吸式口器,丝状触角,喙分节;

3)胸部:

前胸发达,前翅半翅,小盾片发达;;

4)腹部:

多有臭腺;

5)习性:

渐变态,植食性+肉食性。

4.同翅目:

蚜虫、介壳虫、蝉(前翅膜翅、后翅膜翅,翅面质地均匀;)

分科:

叶蝉科蝉科蜡蝉科木虱科粉虱科蚧总科蚜总科

特征:

前翅质均同翅目,口器刺吸头后出;休息前翅屋脊状,刺吸为害传病毒。

主要识别点:

1)体型:

小-大型,体型多样;

2)头部:

刚毛或丝状触角,刺吸式口器,后口式;

3)胸部:

前翅膜质或革质,呈屋脊状;

4)习性:

不完全变态,植食性;

5)繁殖:

方式多样;

6)其他:

分泌蜜露,导致烟煤病;

同翅目:

习性与为害

蝉科:

雄虫有发音器+成虫吸汁林木、幼虫危害根部,蜕可作中药。

叶蝉科:

后足发达善跳跃,有横走习性+叶部刺吸汁液,传播植物病毒病。

粉虱科:

体背后端中央有皿状孔+2龄后固定不动,“似蛹”,吸汁液,传病毒;

蜡蝉科:

翅脉呈网状+为害嫩茎、芽、叶

木虱科:

外形似蝉,成虫跳跃+分泌白色蜡质盖在身体上,为害木本植物;

蚜总科:

触角丝状+前翅具翅痣+分无翅和有翅型+腹部末有尾片+具有世代交替;

吸食汁液,阻碍植物生长,形成虫瘿,传播病毒,且造成花、叶、芽畸形。

蚧总科:

2龄后失去触角、足,固定在植物上为害,吸食汁液,传播病毒等。

5.缨翅目:

前后翅均为缨翅;

卵→若虫→成虫

主要识别点:

1)体型:

微小-小型,细长,黑或黄褐色;

2)头部:

锉吸式口器;

3)胸部:

翅脉极少,翅缘长缨毛;

4)繁殖:

两性或单性繁殖,卵生或卵胎生;

5)食性:

多植食性,在花叶枝芽上。

特征:

锉吸口器体微小,翅面狭长生缘毛;少数捕食蚜和螨,危害花果叶芽梢。

5个重要“目”(完全变态/内生翅类)

完全变态类卵→幼虫→蛹→成虫(4阶段)

鞘翅目(甲虫)鳞翅目(蝶、蛾)双翅目(蝇、蚊)脉翅目(草蛉)膜翅目(蜂类、蚁类)

1.鞘翅目:

甲虫(最大的目)(前翅鞘翅,后翅膜翅)

特征

硬壳甲虫鞘翅目,前翅角质背上覆;触角十一咀嚼口,幼虫寡足或无足。

主要识别点:

1)体型:

体壁坚硬,

2)头部:

触角多变;咀嚼式口器;

3)胸部:

前翅鞘翅,小盾片外露,

4)习性:

多为趋光性,具假死性;

5)食性:

植食、捕食、腐食性。

6)其他:

完全变态、幼虫无足或寡足型;

鞘翅目:

科别

天牛科

象甲科

叩头甲科

吉丁甲科

虎甲科

步甲科

瓢甲科

叶甲科

金龟甲总科

触角

鞭状

-

-

锯齿状

-

-

锤状

-

鳃状等

额颊

-

成“喙”

-

-

-

-

-

-

-

特殊

-

-

“叩头”

-

-

-

-

-

-

体色

-

-

-

金属光泽

-

-

-

-

-

头部

-

-

-

-

宽于前胸

-

-

-

-

复眼

-

-

-

-

突出

-

-

-

-

头向

-

-

-

-

-

前口式

-

前口式

-

翅面

-

-

-

-

-

有刻点

-

-

-

头部

-

-

-

-

-

-

被覆盖

外露

-

前足

-

-

-

-

-

-

-

-

开掘足

幼虫

-

-

金针虫

无足型

-

-

纺锤形

-

蛴螬

食性

植食性

植食性

植食性

植食性

肉食

肉食

肉食

植食

植食

代表

星天牛

竹象

沟金针虫

柑橘爆皮虫

中华虎甲

金星步甲

七星瓢虫

白杨叶甲

铜绿丽金龟

鞘翅目:

为害

食叶、蛀食根或种、果

取食花头、种子、肉质果实、茎或根

蛀食木质部

2.鳞翅目:

蝴蝶、蛾子(前翅后翅均为鳞翅;)

孵化→老熟→化蛹→蛹→羽化→孵化

特征

虹吸口器鳞翅目,四翅膜质鳞片覆;蝶舞花间蛾扑灯,幼虫多足害植物。

主要识别点:

1)体型:

小-大型、被鳞片;

2)头部:

虹吸式口器、下唇须发达;

3)胸部:

鳞翅、各色鳞片组成三斑五线;

4)习性:

夜出性或日出性,被蛹;

5)食性:

幼虫多植食性;

蝴蝶还是蛾子?

触角

习性

种类

蝶类

球杆状

竖立

白天活动

无茧

2W

蛾类

丝/羽毛状

平放或屋脊状

夜晚活动

化茧内或土中

18W

尺蛾科

天蛾科

舟蛾科

大蚕蛾科

毒蛾科

刺蛾科

灯蛾科

体型

细长

大型

中型

大-极大色艳

粗壮多毛

粗壮

有斑点

色艳

宽而薄

前翅狭长

顶角尖锐

-

中央有透明眼状斑

雌或无翅

短而阔圆

鲜明斑点

幼虫

“尺蠖”,

量步行走

无毛

有1尾角

休息时

头尾举起

粗壮

有瘤突或枝刺

瘤上有毛束或毛刷

“洋辣子“

密生长毛

化蛹

-

-

-

-

-

石灰质茧

-

腹部

-

-

-

-

-

-

红/黄色

枯叶蛾科

透翅蛾科

潜蛾科

蓑蛾科

夜蛾科

体型

色暗,似枯叶

金属光泽、红黄斑纹

-

-

-

习性

-

白天花丛中

-

-

-

幼虫

-

-

有潜痕

负袋囊前进

-

实例

松毛虫

-

-

大蓑蛾

小地老虎

弄蝶科

粉蝶科

眼蝶科

凤蝶科

蛱蝶科

体型

粗壮、色深

白/黄色

眼状斑纹

-

色艳

习性

-

-

-

-

活泼、飞翔迅速

幼虫

-

体表有颗粒突起

一对“角”

光滑无毛,有臭角

成列枝刺

后翅

-

卵圆形

-

燕尾

-

 

3.膜翅目:

蜂、蚁

特征

后翅钩列膜翅目,蜂蚁细腰并胸腹;捕食寄生或授粉,食叶幼虫伪多足。

主要识别点:

1)体型:

小-中型;

2)头部:

咀嚼/嚼吸式口器,触角9节以上;

3)胸部:

2对膜翅,多闭室;

4)腹部:

第1腹节为“并胸腹节”,第2腹节多为柄状,产卵器发达(针、锯状)。

膜翅目:

科别

蜜蜂科

胡蜂科

叶蜂科

姬蜂科

蚁科

体型

被绒毛

红、黄色

色艳丽

细弱

小型

头部

嚼吸式口器

白天花丛中

-

-

触角柄节长

后足携粉足

-

-

-

潜痕

胸部

-

翅休息时纵折

有翅痣

并胸腹节大

-

腹部

-

-

-

-

第1或1-2节柄状

习性

社会性

传粉昆虫

社会性

捕食性

植食性

寄生性

社会性

食性复杂

 

4.双翅目:

蝇、蚊、虻(前翅膜翅,后翅棒翅;)

棒翅:

平衡棒,平衡作用,不能飞行;

卵→幼虫→蛹→成虫

特征:

蚊蠓虻蝇双翅目,后翅平衡五节跗;口器刺吸或舐吸,幼虫无足头有无。

主要识别点:

(12W种)

1)体型:

小-中型;

2)头部:

复眼发达、刺吸或舐吸式口器;

3)胸部:

翅脉简单,后翅平衡棒,中胸发达;

4)幼虫:

蛆式,食性复杂;

5.脉翅目:

草蛉、蚜狮

特征

草蛉褐蛉脉翅目,外缘分叉脉特殊;咀嚼口器下口式,捕食蚜蚧红蜘蛛。

主要识别点:

1)体型:

小-大型;

2)头部:

触角细长多节,复眼发达,咀嚼式口器;

3)胸部:

前后翅大小形状相似、翅脉网状;

4)习性:

成、幼虫均为捕食性;

草蛉科

成虫→草绿色,复眼金碧辉煌,前、后翅相似,前翅具前缘区,其内横脉不分叉,翅若网状。

幼虫→纺锤形,体两侧具疣状突,口器双刺吸式。

螨类知识介绍

●节肢动物门→昆虫纲→蛛形纲→蜱螨亚纲

●50w种,植食/捕食/寄生等;

形态特征:

1)体型:

微小,圆或椭圆形,颚体+躯体

2)颚体部:

口器(螯肢、须肢、口下板等);

3)躯体部:

4对足,许多刚毛(分类依据);

生物学特性:

1)两性生殖←→产雌/雄单性生殖;

2)5个时期:

卵→幼螨→若螨→成螨;

3)性二型现象;

园林重要螨类:

植食性→叶螨、瘿螨等;

捕食性→食蚜螨等;

寄生性

叶螨科:

1mm以下,圆形或长圆形,口器刺吸式,植食性。

瘿螨科:

仅0.1mm,仅2对足。

植绥螨科:

重要捕食性螨类。

昆虫------环境

●1.环境:

昆虫个体或群体以外的一切因素的总和。

非生物因子:

气候因子(温度、湿度、光、风等)、土壤生物因子:

食物、天敌等;人为因子

昆虫最适温度:

20~30℃

适温下的昆虫:

积温

积温(K)=NT(日度)

K为常数(A虫或A虫态→一个K值(常数))

适温下的昆虫发育速度

T与V呈正比关系

T与N呈反比关系

有效积温法则

发育起点/发育零点:

C(常数)>C的温度对发育有效

K=NT应改为K=N(T-C)

或:

N=K/(T-C)→发育天数由温度决定

或:

V=(T-C)/K→温度越高,V越大;

应用:

预测世代数:

N=K1/K;预测发生期:

C、K、T→N;控制发育进度:

C、K、T→V;预测分布北界:

K1------K

附:

昆虫的K、C值的求解方法:

1)设定2温度:

(T1-C)N1=K

(T2-C)N2=K

则:

(T1-C)N1=(T2-C)N2

V=(T-C)/K→V与T为S曲线关系温度偏高或低,对发育不利。

5.有效积温法则的慎用:

变温下的昆虫发育、光照对昆虫发育的影响、滞育的昆虫

湿度

●昆虫:

身体需水(46-92%含水量);生活需水(变态过程、产卵)

●昆虫失水:

排泄、气门、体表等;

●保水:

体壁、直肠、生境等;

1)辐射热:

热能---温度;

2)波长:

视觉、趋性(365-400nm敏感区);

3)强度:

日出性→?

夜出性→黑光灯诱集;

暮出性→如蚊子;

4)光周期:

昼夜节律→重要信号;

生物钟→如:

季节性、多型、发育---滞育等。

风(气流):

影响气温、湿度;影响昆虫迁飞与扩散,如黏虫;

土壤因子:

1)土壤温度→上下垂直移动,如蛴螬、蝼蛄;

2)土壤湿度(含水量)→常为饱和态;

3)土壤理化性质→结构、酸碱度,如:

蝼蛄→沙质、湿度大;

金针虫→酸性土;

小麦吸浆虫→碱性土;

食物

1.食性:

适应---选择

食性:

自然界的昆虫在长期演化过程中,对食物形成的一定的选择性。

植食性:

食活体植物---“毛毛虫”;

肉食性:

食活体动物---步行虫、蚊子;

腐食性:

食非活体生物---蜣螂;

杂食性:

食各种食物---蚂蚁

2.食性:

分化---专化

多食性:

食多种植物---棉铃虫、蝗虫;

寡食性:

食某科植物---松毛虫、烟青虫;

单食性:

食某种植物----豌豆象。

3.植物:

抗虫性

抗选择性→物理结构上、生物气候学上阻碍害虫选择;

抗生性→生化上(次生物质等);

耐害性→补偿能力上,如:

禾本科苗期分蘖力强。

天敌

1、天敌昆虫

捕食性→自由生活,如螳螂、蜻蜓、草蛉、瓢虫等

寄生性→一种生物生活于另一种生物的体表或体内,并从中获取营养的生活方式

(寄生:

寄生蜂、寄生蝇)。

2.天敌:

致病微生物

细菌→100种,如苏云金杆菌(Bt);

真菌→如白僵菌等;

病毒→300多种,如核型多角病毒;

线虫

原生动物

1)昆虫病原真菌

●一般特点:

真核、异养生物;裂殖或孢子繁殖;

●微生物杀虫剂类群:

白/绿僵菌属、拟青霉属、虫霉属等;

●应用现状:

始于20世纪50年代;

●球孢白僵菌、金龟子绿僵菌等已工业化、规模化;

●与其他药剂混用效果好,注意使用的环境条件。

2)昆虫病原细菌

●一般特征:

原核生物,二分裂繁殖;

●重要类群:

苏云金杆菌(Bt):

●多变种、作用多种昆虫、已实现工业化生产、基因工程研究(如Bt基因抗虫棉等);

●金龟子乳状病病原细菌:

防治蛴螬的有效方法、已陆续发现和分离到我国自己的菌株。

3)昆虫病毒(长期调节作用)

●一般特征:

核酸+蛋白质壳;以寄主细胞的合成系统进行复制、扩散(活细胞上增殖);

●应用现状:

始于20世纪50年代;

●我国已分离出两百多株,有20多株进入大田试验,如CPV、NPV等;

●在活体上生产,应用中注意温度、光照、pH值条件。

4)昆虫病原线虫、原生动物

●原生动物:

单细胞真核生物,如微孢子,其寄生者200多种,对鳞翅目具有杀虫毒性,活体上生产。

●线虫:

线虫纲,分布非常广;

●我国分离出200余种寄生者,如:

嗜虫线虫,其少数可人工培养基上生长(如新线虫属);

●应用最广的为斯氏线虫属,可混用。

园林环境

1、小气候环境:

变化

1)园林植物配置、种植----密度、搭配等;

2)空气成分变化

2.食料、天敌:

变化

1)单一配置----多样化配置:

食料变化;

2)简单搭配----复杂搭配:

天敌生存环境不同

3.传播:

变化

1)异地引种----生物入侵----生物安全蔗扁蛾---巴西铁树

害虫防治:

原理、方法

1.害虫:

谁是害虫?

广义上:

昆虫\害螨\软体动物等

定义:

指那些危害园林植物,并能给人类造成显著经济损失,或影响园林观赏价值的昆虫、螨类以及其它节肢动物和软体动物。

(广义上)害虫-----益虫;昆虫-----螨虫、软体动物等;主要害虫-----次要害虫;偶发的----常发的-----间歇爆发的;

2.害虫防治:

教训

●孤立观点:

害虫发生、危害是孤立的;技术观点:

害虫防治是个技术问题;

《寂静的春天》(1962年卡逊)

DDT神化→1970后DDT渐被各国明令禁止生产和使用

2.害虫防治:

理念---IPM(integratedpestmanagement)

三大观点:

生态学观点:

生态平衡---社会安全---经济利益---防治效果;经济学观点:

彻底消灭---控制在某一水平以下(阈值);系统性观点:

“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多种措施---协调运用;

害虫防治是个生态+经济学问题。

原则:

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3.怎样做:

层面、措施

●层面1:

控制生态系中群落的物种组成:

如:

阻止传播、侵入,人为引进天敌增加有益种等;

●层面2:

控制害虫种群数量(恶化其发生条件);

●层面3:

控制害虫为害(品种、时间、布局等);

五大措施:

●植物检疫

●农业防治法(园林技术法)

●生物防治法

●物理机械防治法

●化学防治法

措施一:

植物检疫

1.植物检疫:

做什么,谁来做

禁止传入/传出→危险的病、虫、杂草等;控制与消灭→已经传入或发生的危险的

省区间→对内检疫→农业、林业部门的检疫处;国际间→对外检疫→海关总署下的“进出口检验检疫局”;

2.植物检疫:

执法依据

农业、林业等部门颁布的相关法规;国家、国际、区域间的公约、协议等;

3.植物检疫:

被检对象

尚未发生或局部发生的危险性害虫;严重影响植物且防治困难者;易人为传播者(苗木、种子、泥等);传入方确定的名单者;

例如:

柑橘大实蝇、柳蝙蛾幼虫、苹果棉蚜、松突圆蚧、松突圆蚧

4.植物检疫:

定义

即一个国家或地区用法律形式,禁止某些危险的病、虫、杂草人为地传入或传出,或对已发生及传入的危险性病、虫、杂草,采取有效措施消灭或控制其蔓延。

措施二:

园林技术防治法

即利用园林植物栽培管理技术,有目的地改变某些环境因子,创造有利植物生长发育而不利害虫大量繁衍条件,或直接消灭、减少虫源,以避免或减轻为害。

园林技术防治法:

技术

1)适宜圃地育苗,选育抗虫树种、品种:

如:

银杏、樟树、女贞、广玉兰等;抗虫杨树—丹红杨等;

2)适地适树、合理搭配树种与布局:

常绿落叶组合;地被灌木乔木结合;色叶树种相间;蜜源植物等;

3)合理施肥灌溉:

助壮、用熟肥、适时灌溉等;4)强化田间管理:

清除越冬场所、冬耕深翻、秋冬季树干涂白等;

措施三:

物理机械防治法

即利用简单器械和各种物理因素,以及人工方法消灭害虫或控制害虫为害。

1)捕杀:

如:

人工除卵块、蛹茧;刷枝干介壳虫;钩杀天牛;捕杀金龟子等;

2)诱杀:

如:

灯光、色板、食饵、潜所诱杀等;

3)阻杀:

如:

果实套袋、树干绑扎薄膜、防虫网等;

4)辐射:

(杀灭或不育)如:

紫外线、激光、超声波等;

5)温湿度控制:

如:

暴晒、烫种、冷藏等;

黄板诱蚜、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