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虫复习重点.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284938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47.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寄生虫复习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寄生虫复习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寄生虫复习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寄生虫复习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寄生虫复习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寄生虫复习重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0页
寄生虫复习重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0页
寄生虫复习重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0页
寄生虫复习重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0页
寄生虫复习重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0页
寄生虫复习重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0页
寄生虫复习重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0页
寄生虫复习重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0页
寄生虫复习重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0页
寄生虫复习重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0页
寄生虫复习重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0页
寄生虫复习重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0页
寄生虫复习重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0页
寄生虫复习重点.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0页
寄生虫复习重点.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0页
亲,该文档总共4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寄生虫复习重点.docx

《寄生虫复习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寄生虫复习重点.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寄生虫复习重点.docx

寄生虫复习重点

第一章:

总论

人体寄生虫学HumanParasitology:

又称医学寄生虫学,是研究与人体健康有关的寄生虫的形态结构、生活活动和生存繁殖规律,阐明寄生虫与人体和外界环境因素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也是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的基础课程。

包括医学原虫、医学蠕虫和医学节肢动物。

我国五大寄生虫病:

血吸虫病、疟疾、丝虫病、钩虫病、黑热病。

再现寄生虫病:

指那些早已熟知,发病率已降至很低水平,不再被视为公共卫生问题,但现在又重新流行的寄生虫病。

1、新现寄生虫病的第一类:

疾病和综合征已被认知,但未被确认或病原体未被确认;第二类:

疾病早已存在,但病原体重新鉴定或分类;第三类:

自由生活寄生虫,新发现可偶然寄生于人体;第四类是那些过去可能并不存在,确实是人类新出现的传染病。

新现寄生虫病:

是指新识别的和未确认的寄生虫病。

第二章:

寄生虫的生物学

1、共栖(commensalism):

两种不同的生物共同生活,其中一方受益,另一方既不受益,也不受害,此种现象称为共栖。

鮣鱼与鲨鱼,海葵与寄居蟹。

2、互利共生(mutualism):

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双方互相依靠,彼此受益,称为互利共生。

河马与小鸟。

3、寄生(parasitism):

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其中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受害者提供营养和居住场所给受益者,这种关系称为寄生。

受益者称为寄生物(parasite),受害者称为宿主(host)。

寄生虫(parasites)  :

过寄生生活的多细胞的无脊椎动物和单细胞的原生生物。

一、寄生虫生活史:

是指寄生虫完成一代的生长、发育与繁殖的整个过程。

包括寄生虫侵入宿主的途径、虫体在宿主体内移行、定居及离开宿主的方式,以及发育过程中所需的宿主种类(包括传播媒介)和内外环境条件等。

(1)直接型:

不需要中间宿主(土源性蠕虫)——蛔虫和钩虫

(2)间接型:

需要中间宿主(生物源性蠕虫)——疟原虫和血吸虫、丝虫

二、寄生虫的类别

1、专性寄生虫(obligatoryparasite)指寄生虫生活史的各个时期或某个阶段必须营寄生生活,不然就不能生存的寄生虫。

如疟原虫和钩虫。

2、兼性寄生虫(facultativeparasite):

有些寄生虫主要在外界营自由生活,但在某种情况下可侵入宿主过寄生生活。

如粪类圆线虫。

5、机会致病寄生虫(opportunisticparasite):

某些寄生虫在宿主免疫功能正常时处于隐性感染状态,当宿主免疫功能低下时,虫体出现异常繁殖、致病力增强,导致宿主出现临床症状,称之。

如弓形虫、微小隐孢子虫。

三、宿主的类别

1、终宿主(definitivehost)指寄生虫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2、中间宿主(intermediatehost):

指寄生虫的幼虫或无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3、保虫宿主(reservoirhost)亦称储存宿主,指某些寄生虫既可寄生于人,也可寄生于脊椎动物,后者在一定条件下可将体内的寄生虫传播给人。

在流行病学上将这些脊椎动物称之为储存宿主或保虫宿主。

4、转续宿主(paratenichost)有些寄生虫幼虫侵入非适宜宿主后不能发育成虫,但能存活并长期维持幼虫状态,只有当该幼虫有机会进入其适宜宿主体内时,才能发育为成虫。

这种非适宜的宿主称为~。

第三章寄生虫与宿主相互关系

一、寄生虫对宿主的损害

1、掠夺营养2、机械性损伤3、毒性与免疫损伤

二、宿主对寄生虫的抵抗

1、全部清除寄生虫,并具有抵御再感染能力。

2、部分清除寄生虫,并具有部分抵御再感染能力。

3、不能有效控制寄生虫,寄生虫发育并大量繁殖。

导致寄生虫病

三、寄生虫感染的特点

寄生虫感染(parasiticinfection):

寄生虫侵入人体并能生活或长或短一段时间,若不引起明显的临床表现,这种现象称为寄生虫感染。

有明显临床表现的寄生虫感染则称为寄生虫病。

感染阶段(infectionstage):

寄生虫生活史中能使人体感染的阶段,又称感染期。

1、带虫者(carrier)大多数情况下,人体感染寄生虫后并没有明显的临床表现,但病原体还存在,能传播病原体,这些人称为帯虫者。

2、慢性感染:

人体感染寄生虫后没有临床症状或出现症状后未经彻底治疗,而转如慢性持续感染阶段。

3、隐性感染(suppressiveinfection)人体感染寄生虫后,既没有明显临床表现,又不能用常规的方法检查出病原体的一种寄生现象。

在机体抵抗力正常时处于隐性感染阶段,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或免疫功能不全时,寄生虫大量增殖,致病力大为增强而发病。

4、幼虫移行症:

是指一些蠕虫的幼虫侵入非正常宿主体内后,不能发育为成虫,但这些幼虫可在体内长期存活并移行,造成的局部或全身性的病变。

幼虫移行症的类型:

内脏幼虫移行症;皮肤幼虫移行症。

5、异位寄生(ectopicparasitism):

有些寄生虫在常见寄生部位以外的器官、组织内寄生,这种寄生现象称为异位寄生。

第四章:

寄生虫感染的免疫

非消除性免疫:

1、带虫免疫—疟原虫2、伴随免疫—血吸虫

第五章:

寄生虫病的流行与防治

1、传染源:

感染了寄生虫的人和动物,包括病人、带虫者、保虫宿主。

2、传播途径:

寄生虫的传播途径:

经水、食物、土壤、空气、接触、医学节肢动物以及直接传播等。

寄生虫进入人体的途径:

经口、经皮肤、经胎盘、经呼吸、经输血等

3、易感者:

是指对某些寄生虫缺乏免疫力或免疫力低下而处于易感状态的人或动物。

4、自然疫源性:

人兽共患寄生虫病(parasiticzoonoses):

有些人体寄生虫病可以在人与动物之间自然的传播,这些寄生虫病称之。

自然疫源性:

不需要人的参与而存在于自然界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具有明显的自然疫源性。

第十三章:

线虫

一:

线虫概述(大概知道)

蛔虫、钩虫、蛲虫、鞭虫、丝虫、旋毛虫

线虫主要特点:

消化系统简单,有口→咽→中肠→直肠→肛门;生殖系统发达,管状结构,雄虫属单管型,雌虫属双管型;生活史简单,多为直接发育型;基本过程分虫卵、幼虫和成虫三阶段幼虫发育最显著特征是蜕皮(molting)一般蜕皮4次

成虫圆柱形,两侧对称,线状,不分节;雌雄异体。

♀大♂小,♂虫尾端多向体腹面卷曲或膨大。

原体腔:

在体壁与消化道之间的腔隙无上皮细胞,故称为原体腔.

体壁:

自外向内由角皮层、皮下层和纵肌层组成

生活史类型

A.土源性线虫(不需中间宿主):

如蛔虫、钩虫、蛲虫、鞭虫,属于土源性蠕虫;B.生物源性线虫(需中间宿主)如丝虫、旋毛虫,属于生物源性蠕虫。

二、似蚓蛔线虫(蛔虫)★

是寄生人体的肠道线虫中体形最大者。

成虫寄生于人的小肠,引起蛔虫病

1、形态:

受精蛔虫卵:

蛋白质膜,新月形间隙,卵细胞,卵壳(受精膜、壳质层、蛔甙层)未受精蛔虫卵:

屈光性颗粒

2、生活史:

移行途径:

口——食道——胃——小肠——小静脉或淋巴管——肝——右心——肺——支气管——气管——咽——食管——胃——小肠

寄生部位:

小肠,感染途径:

口,感染期:

感染性卵

从感染到发育成熟产卵约2个月,寿命1年左右

四次蜕皮:

受精卵→感染性卵(蜕皮一次);幼虫移行于肺泡(蜕皮两次);第二次进入小肠(蜕皮一次)

致病阶段:

成虫和幼虫

3.致病

1)、幼虫的致病作用:

A.暴发性蛔虫性肺炎(Loeffler综合征):

幼虫在移行过程中,穿破肺毛细血管进入肺泡,可造成肺局部出血、炎性渗出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大量感染可导致蛔蚴性肺炎、哮喘。

B.引起肝、脑、肾、甲状腺、脾等器官的异位损害(异位寄生)

2)、成虫的致病作用:

(1)夺取营养、破坏肠粘膜影响吸收(寄生在空肠);

(2)超敏反应;(3)并发症:

4大并发症——胆道蛔虫症、蛔虫性肠穿孔、蛔虫性阑尾炎、蛔虫炎;胆道蛔虫症病是临床较为常见的合并症。

蛔虫性胰腺炎、蛔虫性阑尾炎、肝蛔虫病、气管和支气管蛔虫病、尿道和生殖器官蛔虫病、蛔虫性肉芽肿。

(1)胆道蛔虫症:

引起胆道大出血,肝脓肿,胆结石,胆囊破裂,

(2)蛔虫性肠梗阻:

是儿童急性肠梗阻的主要病因,可以进一步发展为肠扭

转、肠套叠、肠坏死

(3)也可以引起肠穿孔和急性腹膜炎

4.实验诊断

(1)粪便检查虫卵:

生理盐水直接涂片法;

(2)痰中查蛔蚴

5、流行:

(1)、传染源:

粪便中含受精蛔虫卵的患者

(2)、传播途径:

感染期卵污染了食物、水和手,经口感染

(3)、流行广泛的原因:

生活史简单;雌虫产卵量大;虫卵对外界抵抗力强;用未经处理的人粪施肥和随地大便的习惯,使蛔虫卵广泛污染土壤和周围环境;人的不良卫生行为和缺乏完善的卫生设施。

第三节:

毛首鞭形线虫(鞭虫)(不是重点)

一、形态:

虫卵——卵壳较厚,两端各有一透明的盖塞,内含一卵细胞。

二、生活史:

1.成虫寄生部位:

盲肠,亦可在结肠、直肠、甚至回肠下段寄生;2.感染期:

感染性虫卵或含蚴卵(粪便内新鲜虫卵没有感染性,需在泥土中发育3-5周);3.感染方式、途径:

经口,虫卵污染食物、水、蔬菜等;4.致病虫期:

成虫,成虫寿命3-5年;5.无血肺移行(发育过程未经过肺部);6.食性:

血液、组织液

三、致病

1.机理:

机械性损伤+分泌物刺激+虫体以组织液和血液为食。

2.可造成:

肠壁粘膜充血、水肿或出血等慢性炎症反应少数可有肠壁增厚、形成肉芽肿等病变重度感染可有慢性失血。

3.临床表现:

轻度感染:

多无症状,但粪检可发现鞭虫卵;重度感染:

可有头晕、腹痛、慢性腹泻、消瘦及贫血等症状;儿童重度感染时,如有营养不良或并发肠道其它感染,可导致直肠脱垂;少数患者可出现发热、荨麻疹、嗜酸性料细胞增多、四肢浮肿等全身反应

四、实验诊断

1、鞭粪便查虫卵,方法有直接涂片法、沉淀集卵法和饱和盐水浮聚法(推荐使用此法)

2、虫卵小,容易漏检,一般应连续粪检三次以上。

五、流行与防治:

人是唯一传染源

第四节:

蠕形住肠线虫(蛲虫)

一、形态:

虫卵:

内含一幼虫。

二、生活史:

寄生在盲肠、结肠、回肠下段。

三、致病:

1.主要致病:

肛周搔痒及继发性炎症

症状表现:

烦躁不安、失眠、夜惊、夜间磨牙等

原因:

♀产卵活动刺激局部皮肤,引起的肛门及会阴部皮肤搔痒及继发性炎症

2.异位寄生:

严重。

(1)蛲虫性阑尾炎

(2)泌尿、生殖系统和盆腔炎症,较为常见的是由于雌虫侵入阴道后而引起的阴道炎、子宫内膜炎和输卵管炎等。

(3)在腹腔、腹膜、肠壁组织、输卵管等部位寄生,也可引起以虫体或虫卵为中心的肉芽肿病变

3、营养不良和代谢紊乱

四、实验诊断:

透明胶纸法或棉签拭子法:

查肛周皮肤,要在清晨便前和洗澡前检查(以为它的产卵特性是不在肠道内产卵,而是在肛周产卵)

五、流行与防治

1.感染城市多于农村、儿童多于成人

2.病人和带虫者是传染源

感染方式:

主要是肛门-手-口直接感染;人群的间接接触和吸入感染,逆行感染。

第五节:

钩虫★

一、形态:

头腺一对-:

抗凝素;咽腺三个:

乙酰胆碱酯酶、及胶原酶;排泄腺一对:

蛋白酶

十二指肠钩口线虫和美洲板口线虫主要形态鉴别(体形和口囊)

十二指肠钩虫

美洲钩虫

✓体形

头端与尾端均向背部弯曲,虫体呈“C”型

头端向背部弯曲,尾端向腹部弯曲,虫体呈“S”形

✓口囊

腹侧前缘有2对钩齿

腹侧前缘有1对板齿

交合伞

撑开时略呈圆形

撑开略呈扁圆形

交合刺

两刺呈长鬃状,末端分开

合并成一刺,末端呈倒钩状

背辐肋

远端分2支,每支 再分3小支

基部分2支,每支再分2小支

尾刺

丝状蚴有感染能力,故又称为感染期蚴

二、生活史:

1、在外界的发育:

卵→杆状蚴→丝状蚴

感染阶段:

丝状蚴

生物学特性:

向温、向湿、穿刺力强

感染方式:

主要是经皮肤感染

2、在人体内发育:

丝状蚴→成虫→虫卵

①幼虫移行途径:

皮下小血管或淋巴管→右心→肺部→气管→咽→小肠

②成虫寄生:

寄生部位是小肠上段

3.生活史基本特点

寄生部位:

小肠;感染期:

丝状蚴

主要感染途径:

皮肤(粘膜),移行途径:

皮下→右心→肺→气管→咽→小肠

从感染到发育成熟产卵:

约4—6周

四次蜕皮:

杆状蚴→丝状蚴(土壤):

2次;幼虫进入小肠:

2次

转续宿主:

猪、兔、小牛、小羊等,其它感染途径:

经口、经乳汁、经胎盘等

十二指肠钩虫幼虫进入人体后发育速度有很大的差别,部分幼虫在进入小肠前,可以“暂停发育”状态滞留于组织内,经过一段时间后再进入肠腔发育,这种现象称为迁延移行。

三、致病

1、幼虫的致病作用:

(1)钩蚴性皮炎(粪毒、地痒疹),

(2)呼吸道症状(钩蚴性肺炎)

2、成虫的致病作用(主要致病阶段)

(1)消化道病变:

a.轻者:

初期上腹不适、隐痛,继而出现恶心、呕吐、腹泻;

b.重者:

消化道出血:

黑便(OB阳性)、血便、柏油样便、重者大出血。

(2)贫血(主要的危害):

低色素小细胞型贫血

慢性失血的原因:

a、吸血;b、渗血(由钩虫分泌的抗凝素引起);c、经常更换咬附部位的习性;d、虫体活动造成组织、血管损伤

机制:

钩虫以其钩齿或板齿及口囊咬附肠壁,摄取血液和肠粘膜为营养,使患者慢性失血,铁与蛋白质不断损耗,再加上患者营养不良,铁和蛋白质不能得到有效的补偿,而造成Hb(血红蛋白)的合成速度<细胞新生速度,使红细胞体积变小、色泽变浅,故而呈低色素小细胞型贫血。

(慢性失血,铁与蛋白质损耗;肠粘膜损伤→消化吸收功能↓→造血物质供应不足→营养不良;Hb合成速度<细胞新生速度)

(3)异嗜症——可能与缺铁有关(4)婴幼儿钩虫病(经胎盘、经乳汁、经皮肤感染)

(5)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四、实验诊断:

1、粪便直接涂片法;2、饱和盐水浮聚法(最常用);3、钩蚴培养法(鉴定虫种);4、痰涂片查钩蚴

五.流行:

1、流行情况:

多见旱地经济作物区

2、流行环节:

(1)传染源:

钩虫病患者、带虫者,

(2)传播途径:

经土壤

第七节:

旋毛形线虫(不是重点)

是人兽共患寄生虫病之一。

旋毛虫的成虫和幼虫分别寄生于同一宿主小肠和肌细胞内,是食源性寄生虫,胎生。

一、形态:

其背侧有一串杆细胞组成的杆状体(鉴别),杆细胞呈圆盘状,每个杆细胞内有核1个,位于中央。

成虫生殖系统均为单管型。

寄生在宿主横纹肌细胞内的幼虫,长约1mm,卷曲于梭形的囊包中,称之为幼虫囊包,其纵轴与肌纤维平行。

一个囊包内通常含1~2条幼虫。

二、生活史

寄生部位:

成虫寄生在小肠,幼虫在横纹肌内

感染阶段:

幼虫囊包

感染途径与方式:

经口感染,吃了活幼虫囊包的肉类及其制品

致病阶段:

幼虫(为主)、成虫

诊断阶段:

幼虫及囊包;成虫寿命:

♀1~2个月

保虫宿主有多种哺乳动物,如猪、犬、鼠、猫及熊、野猪、狼、狐等野生动物

生活史特点:

成虫和幼虫寄生在同一宿主体内,在发育和完成生活史过程中,无外界的自由生活阶段,但必须通过吃不熟的肉,才能更换宿主使虫种延续。

三、致病:

旋毛虫的主要致病虫期是幼虫

旋毛虫的致病过程分为三期:

1.侵入期:

幼虫在小肠内脱囊并钻入肠黏膜发育为成虫的阶段,因主要病变部位在十二指肠和空肠,故又称为肠型期

临床表现:

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急性胃肠炎症状。

同时伴有厌食、乏力、畏寒、低热等全身症状,极易误诊为其他疾病。

此期病程:

1周

2.幼虫移行、寄生期:

新生幼虫随淋巴、血循环移行至全身各器官及侵入横纹肌内发育的阶段,因主要病变部位发生在横纹肌内,又称肌型期。

临床表现:

发烧、水肿、病人突出且最多发症状为全身肌肉酸痛、压痛,以腓肠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疼痛最明显。

有的可出现吞咽困难和语言障碍,还可表现肺炎、胸膜炎和心肌炎等。

可因心衰、呼吸道并发症而死亡。

此期病程:

2周-2月。

3.囊包形成期:

随着虫体的长大、卷曲,幼虫寄生部位的肌细胞逐渐膨大呈纺锤状,形成梭形的肌腔包围虫体,由于结缔组织的增生而形成囊壁。

患者全身症状逐渐减轻或消失,但肌肉疼痛仍可持续数月。

四、诊断:

应询问病人有无食入过生肉或未熟肉的病史,群体发病的特点,并能从患者肌肉内活检出幼虫囊包为确诊依据。

病原诊断:

采用活检法,自患者腓肠肌或肱二头肌取样,经压片或切片镜检有无幼虫及囊包。

如果患者尚有吃剩的肉,亦可用同法检查,以资佐证。

五、流行

旋毛虫病是人兽共患寄生虫病。

猪为主要动物传染源。

生食或半生食受染的猪肉是人群感染旋毛虫的主要方式。

流行特点:

地方性、群体性、食源性

第八节:

丝虫

丝虫是由节肢动物传播的一类寄生性线虫。

丝虫病是我国五大寄生虫病之一;世界十大类热带病之一。

在我国仅有班氏丝虫和马来丝虫

一.形态:

班氏丝虫微丝蚴的体核:

圆形或椭圆形,各核分开,排列整齐,清晰可数,无尾核。

马来丝虫微丝蚴——体态:

僵直,大弯上有小弯;头间隙:

较长(2:

1);体核:

椭圆形,大小不等,排列紧密,常互相重叠,不易分清;尾核:

有2个,前后排列,尾核处角皮略膨大。

形态鉴别:

区别点班氏微丝蚴马来微丝蚴

大小较大,长244~296μm稍小,长177~230μm

体态柔和,弯曲较大硬直,大弯上有小弯

头间隙较短,长:

宽=1:

1~2较长,长:

宽为2:

1

体核圆形,较小,大小均匀,排列卵圆形,排列紧密,常相互重叠,

疏松,相互分离,清晰可数不易分清

尾核后1/3较尖细,无尾核有2个尾核,前后排列,尾核处较膨大

二.生活史

寄生部位(成虫):

人体淋巴系统

感染阶段:

感染期丝状蚴(L3)

中间宿主:

感染途径与方式:

蚊叮剌吸血经皮肤感染

致病阶段:

成虫、幼虫

诊断阶段:

微丝蚴、成虫

成虫寿命:

一般4~10年

微丝蚴在外周血液中夜多昼少现象称夜现周期性。

它们白天滞留在肺毛细血管中,夜晚则出现于外周血液。

班氏微丝蚴为晚上10时至次晨2时,马来微丝蚴为晚上8时至次晨4时。

三.致病

1.急性期超敏和炎症反应:

淋巴管炎、淋巴结炎、丹毒样皮炎、丝虫热。

在出现局部症状的同时,患者常伴有畏寒发热、头痛、关节酸痛等,即丝虫热。

2.慢性期阻塞性病变:

淋巴系统阻塞是引起丝虫病慢性体征的重要因素。

原因与表现:

急性病变不断发展,症状反复发作,局部出现增生性肉芽肿,肉芽肿的中心可见变形的虫体和嗜酸性粒细胞,周围有纤维组织包绕,还有大量浆细胞、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

组织反应继续出现,最后可导致淋巴管的部分阻塞以致完全阻塞。

在阻塞部位以下的淋巴管内压力增高,形成淋巴管曲张甚至破裂,淋巴液流入周围组织。

⑴象皮肿;⑵睾丸鞘膜积液,在班氏丝虫病中较常见;⑶乳糜尿(4)隐性丝虫病也称热带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3、微丝蚴血症

四.实验诊断

1.病原诊断

⑴血检微丝蚴:

取血时间晚9时至次晨2时为宜。

(因为有夜现周期性)

1)厚血膜法:

取末梢血60µl(3大滴)涂成厚片,干后溶血镜检。

2)新鲜血滴检查法:

取末梢血1大滴于载玻片上的生理盐水中,加盖片后立即镜检,观察微丝蚴的活动情况。

本法适用于教学及卫生宣传。

3)浓集法:

取静脉血1~2ml,经溶血后离心沉淀,取沉渣镜检。

4)海群生白天诱出

⑵体液和尿液检查微丝蚴⑶成虫检查法

五.流行

⑴传染源:

血中有微丝蚴的带虫者及病人

⑵传播媒介:

班氏丝虫的主要传播媒介为淡色库蚊和致倦库蚊,次要媒介有中华按蚊。

马来丝虫的主要媒介为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

第十二章:

绦虫概论

圆叶目绦虫:

最多见,包括链状带绦虫(猪带绦虫)、肥胖带吻绦虫(牛带绦虫)

假叶目绦虫:

较少寄生人体,主要种类有曼氏迭宫绦虫

形态特征:

(1).成虫

1、长数毫米至数米。

白色带状,体分节:

头节;颈部:

生发细胞;链体:

幼节、成节、孕节

2、体壁:

皮层;微毛;皮下层

3、生殖系统:

每一节片各有雌雄生殖系统一套

生活史特点:

圆叶目(猪带绦虫):

一个中间宿主,虫卵,六钩蚴,续绦期,成虫

假叶目(曼氏叠宫绦虫):

中绦期,二个中间宿主,需水中发育阶段,虫卵、钩球蚴、原尾蚴、裂头蚴、成虫。

致病:

1.成虫:

掠夺营养;机械损害:

吸盘、小钩、微毛、毒素。

2.幼虫(严重):

囊尾蚴寄生在脑、眼等;棘球蚴:

变态反应,过敏性休克

第二节:

曼氏迭宫绦虫

一、形态:

有卵盖和吸槽

二、生活史:

终宿主:

猫、犬;Ⅰ中间宿主:

剑水蚤;Ⅱ中间宿主:

转续宿主:

蛇(吃蛙)、鸟、兽、猪

感染阶段:

裂头蚴、原尾蚴;感染途径:

口,皮肤与黏膜

人可作为三种宿主:

1终末宿主:

吃蛙、蛇肉(含裂头蚴)2Ⅱ中间宿主:

误食剑水蚤(含原尾蚴)3转续宿主:

敷贴蛙肉、蛇肉(含裂头蚴)。

三、致病:

(一)成虫寄生→曼氏迭宫绦虫病:

偶然寄生人体,对人的致病力不大,多无明显症状,或可有腹部不适、微痛、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

(二)裂头蚴寄生→曼氏裂头蚴病:

危害较成虫大,程度因裂头蚴移行和寄生部位不同而异。

被侵袭的组织常呈炎症反应,并形成嗜酸性肉芽肿囊包。

临床表现:

局部肿胀,游走性包块,疼痛,奇痒及炎症性改变。

根据临床表现,可归纳为以下五型:

1、眼裂头蚴病(最常见);2、皮下裂头蚴病;3、口腔颌面部裂头蚴病;4、脑裂头蚴病;5、内脏裂头蚴病

四、诊断:

成虫感染——粪检查虫卵或节;

裂头蚴病——活检虫体,CT等影像技术,免疫诊断ID、ELISA等

五、裂头蚴病感染方式:

A、局部敷贴生蛙肉:

主要感染方式。

B、吞食生的或未煮熟的蛙、蛇、鸡或猪肉等。

C、喝生水误食感染有原尾蚴的剑水蚤或原尾蚴直接经皮肤粘膜侵入

六.防治:

A.不用生蛙肉敷贴治病、不食生的或半生的肉类、不饮生水。

B.驱肠内成虫可用槟榔、南瓜子联合疗法或用吡喹酮、丙硫咪唑。

C.裂头蚴病主要采用手术摘除

第四节:

链状带绦虫

又名;猪带绦虫、猪肉绦虫、有钩绦虫

一、形态:

头颈节连为一体,颈节具有再生能力;幼节节片短而宽。

4个吸盘和1个顶突。

虫卵:

内含球形的六钩蚴,有3对小钩。

猪带绦虫囊尾蚴:

猪囊尾蚴如黄豆大小,为白色半透明的囊状物,囊内充满透明的囊液。

有一向囊内增厚形成向内翻卷收缩的头节。

在小肠受胆汁刺激翻出头节。

二、生活史:

终末宿主:

人;中间宿主:

人、猪

感染期:

囊尾蚴及孕节(虫卵)

感染途径:

经口

寄生部位:

小肠及皮下、肌肉、眼、脑等

成虫寿命:

25年

囊虫病的感染方式:

1、自体内感染:

即患者体内已经有成虫感染,当遇到反胃、呕吐时,肠道的逆蠕动可将孕节反推入胃中引起自身感染。

2、自体外感染:

患者误食自己排出的虫卵而引起再感染。

3、异体感染:

误食他人排出的虫卵而引起

三、致病:

(一)、猪带绦虫病:

误食了囊尾蚴,成虫寄生而得

(二)、囊虫病或囊尾蚴病(危害严重!

):

误食了虫卵、孕节,囊尾蚴寄生而得

三个常见寄生部位:

(1)皮下及肌肉囊尾蚴病

(2)脑囊尾蚴病(3)眼囊尾蚴病

四、诊断:

1、链状带绦虫病:

a.询问病史:

有无吃"米猪肉"史,排节片史。

b.查孕节:

(能定种);c.查虫卵:

(不能定种)粪便直接涂片法(检出率不高),饱和盐水漂浮法及沉淀法。

会阴部查卵:

透明胶纸法

2、囊尾蚴病:

诊断方法视寄生部位而异

A、皮下及肌肉囊尾蚴病:

结节手术摘除活检。

B、眼囊尾蚴病:

眼底镜检查

C、脑和深部组织囊尾蚴病(诊断较难):

X线,也可用B超,CT等结合症状。

六、防治:

1、治疗病人:

A、肠绦虫病——可用吡喹酮,槟榔、南瓜子合剂等。

B、囊尾蚴病:

a.手术摘除;b.吡喹酮,c丙硫咪唑2、卫生宣教;3、加强厕所管理,改善养猪方式;4、加强肉品检验

第五节:

肥胖带绦虫

又名:

牛带绦虫、牛肉绦虫、无钩绦虫

一、形态:

牛带绦虫囊尾蚴:

头节无顶突及小钩,不寄生于人体。

二、生活史

终宿主:

人(唯一的终宿主);中间宿主:

牛;感染期:

牛囊尾蚴

感染方式:

食入含有活囊尾蚴的牛肉;寄生部位:

小肠,成虫寿命:

20—30年

比较猪带绦虫和牛带绦虫生活史的区别?

四.致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