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第二次高中毕业生复习统一检测.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286086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2.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省第二次高中毕业生复习统一检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云南省第二次高中毕业生复习统一检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云南省第二次高中毕业生复习统一检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云南省第二次高中毕业生复习统一检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云南省第二次高中毕业生复习统一检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云南省第二次高中毕业生复习统一检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云南省第二次高中毕业生复习统一检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云南省第二次高中毕业生复习统一检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云南省第二次高中毕业生复习统一检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云南省第二次高中毕业生复习统一检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云南省第二次高中毕业生复习统一检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云南省第二次高中毕业生复习统一检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云南省第二次高中毕业生复习统一检测.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云南省第二次高中毕业生复习统一检测.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云南省第二次高中毕业生复习统一检测.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云南省第二次高中毕业生复习统一检测.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云南省第二次高中毕业生复习统一检测.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云南省第二次高中毕业生复习统一检测.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云南省第二次高中毕业生复习统一检测.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云南省第二次高中毕业生复习统一检测.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云南省第二次高中毕业生复习统一检测.docx

《云南省第二次高中毕业生复习统一检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省第二次高中毕业生复习统一检测.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云南省第二次高中毕业生复习统一检测.docx

云南省第二次高中毕业生复习统一检测

2010年云南省第二次高中毕业生复习统一检测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地理学科质量分析

云南省2010年云南省第二次高中毕业生复习统一检测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地理学科基本情况及教学建议如下:

一、基本情况

表1:

全省基本情况及分数段统计

分数段

人数

分数段

人数

100~90

297

49~40

15822

89~80

3163

39~30

8435

79~70

9877

29~20

3156

69~60

18255

19~10

698

59~50

19597

9~0

130

实考人数:

79430

满分值:

100

最低分:

0

平均分:

54.02

最高分:

100

及格率:

 39.77

本次统测的统计直方图如下:

二、试题分析

(一)试题结构、知识点分布、考查内容及能力要求

表2:

题型

问题

题号

分值

呈现

方式

考查

内容

能力

要求

 

 

 

交通运输线判读

 

1—3

 

12分

某地交通运输线路示意图及图例

交通运输线的分布规律、交通运输线与地形的关系

读图分析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区域定位能力、分析推理和综合判断能力。

极地地区天气图判读

 

4—6

 

12分

极地地区天气图

及图例

锋面气旋对天气的影响、天气图的判读、不同季节各区域地理现象的呈现、气旋运动规律及半球判断

从图中提炼和获取信息的能力、区域空间定位能力、读图分析能力、整合地理信息的能力、分析推理和综合判断的能力

黑海附近区域

 

7—9

 

12分

黑海附近区域

示意图及图例、

区域定位、盐度分布规律、文化与文化景观、黑海附近区域特征分析

读图观察能力、区域定位能力、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区域特征描述能力。

日影的计算与运用

 

10—11

 

8分

文字材料、太阳历广场示意图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与运用、位置及方向的判断、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读图观察与分析能力、从图文材料中提炼和获取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分析推理和综合判断的能力、整合地理信息的能力。

 

 

 

澳大利亚水资源、农业、人口分布特点分析

 

36

(1)

10分

(2)

8分

(3)

10分

(4)

8分

共36分

澳大利亚降水、地表水与地下水局部分布图及图例,澳大利亚农牧业局部分布图及图例

空间定位、区域分析

(1)根据澳大利亚东南部及中部的降水、地表水、地下水分布图来分析极干旱时会带来的问题。

(2)根据澳大利亚局部农牧业分布图分析农业带类型及农业发展的区位因素。

(3)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可行性分析。

(4)根据降水、地表水与地下水分布状况分析该地人口、城市分布特点及原因。

空间定位能力、区域特征描述能力、从图文材料中提炼和获取信息的能力、区域分析能力、知识整合归纳能力、分析推理和综合判断能力、阐释地理问题的能力

中国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空间分布特点及成灾自然原因

 

39

(1)10分

(2)10分

共20分

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内外流区、半干旱与半湿润地区分界线示意图

(1)中国地质灾害多发地区成灾自然原因。

(2)沙尘暴天气空间分布特点及其成灾的自然原因。

记忆能力、读图观察与分析能力、从图文材料中提炼和获取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表3:

自然地理

人文地理

选择题

第3、4、5、6、7、10、11题,共28分

第1、2、8、9题,

共16分

综合题

36题

(1)、39题(3)、(4),共30分

36题

(2)、(3)、(4),

共26分

比例

58%

42%

 

通过对表2与表3的分析,本套试卷符合“文综综合能力测试”的考核目标与要求:

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查考生地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考查了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四个能力层次要求。

(二)试题特点

1.知识抽样,能力覆盖。

试题考核内容涉及交通运输线的布局、天气图的判读、海水盐度分布特征、区域特征分析、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与运用、农业区位因素分析及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城市人口分布的区位因素、可持续发展、水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自然灾害的分布与成因。

对于备考多时的学生来说,考到的知识点不算多,但试卷对高考考纲要求的四个考核目标的体现却一个不少。

从宏观上掌握知识体系,注意知识的综合以及对结构的把握。

2.图像简明、题干精炼。

本卷题目选材围绕中学地理主干知识进行设计,使用7幅图,类型有:

示意图、等值线图、区域图、景观图等。

试题内容的时间性、空间性、综合性强,相对于文字表述来说,以图表形式提供信息更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

不仅便于阅读,而且能考查学生的读图、用图能力,注意空间地理事物的结构联系,发展变化。

培养学生掌握图形语言所承载的信息(如某地位置),提取定性和定量的信息并找出相关联系(如从位置联系到地形、气候、经济等),实现图形语言的基本技能训练。

3.凸显课改,能力立意。

“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学习地理中的生活”。

本卷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

材料新颖,切入巧妙,创设解题情境,考查学生的能力。

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灵活运用到试题的考查中。

材料来源广泛,且是密切同现实联系在一起,为学生展开广阔的想象和思维能力空间提供平台。

如4~6题,从天气图的阅读来分析天气状况,考查了学生知识迁移和运用能力,并考查学生对新问题的应变能力、审题能力、对问题的思维能力、表述能力和稳定的心态。

重视学生推理假设能力的培养。

4.切中薄弱,强化思维。

结合学生平时学习中较容易出现的问题,如审题粗心、不重基础、不求甚解等问题,试题设计予以关注。

本卷以高考四项能力,即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入手,利用图文材料,引导学生分析每一个细节和隐藏信息,分析每一个选项涉及的知识内容,分析试题内容与教材知识的联系、分析参考答案体现的知识和原理,帮助学生在所给材料和教材内容之间快速搭建思维通道。

5.隐含热点,关注拓展。

如分析澳大利亚干旱区水资源利用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关注到当前西南地区的严重旱情。

对我国自然灾害的考查,与当前全球灾害频发相关。

三、学生答题情况抽样分析

1.选择题答题情况抽样分析

表4:

题中有效

信息

正确

答案

各选项选

答率(%)

平均分

难度

错因分析

 

1

图例显示两条公路,用图显示一条为之字形路线,一条为直线形。

 

 

 

 A

A:

82.06

B:

9.09

C:

5.33

D:

3.52

未(多)选:

0

3.28

0.82

本题做答较好。

出错的原因主要是对公路布局情况掌握不好,不了解道路建设和布局原则。

 

2

 

B

A:

0.73

B:

94.67

C:

1.94

D:

2.67

未(多)选:

0

3.79

0.95

本题做答较好,少数考生出错是不了解“之”字型道路的地形特点。

 

3

 

D

A:

40.97

B:

6.67

C:

15.27

D:

36.97

未(多)选:

0.12

1.48

0.37

该题出错率较高。

主要原因是考生不能根据图中公路和隧道的分布特点推知各处地形的特点,没有掌握乡村公路的修建不会通过山顶,山谷不用修建隧道,所以错选A、C。

 

 

4

题干显示:

某日极地附近风向示意图。

图中有经度,等压线、风向和锋面。

由图中的等压线和风向可推知该地为北极点附近。

考查天气系统图的阅读。

 

 

A

A:

57.58

B:

3.76

C:

5.09

D:

33.45

未(多)选:

0.12

2.3

0.58

本题属于锋面气旋的基础知识题。

考生出错在于:

(1)没有掌握天气系统的判读规律,不会由风向推知所在半球的位置;

(2)不了解锋面气旋的运动规律。

 

5

 

C

A:

11.76

B:

16.85

C:

51.03

D:

20.24

未(多)选:

0.12

2.04

0.51

本题考查锋面系统的天气状况,也属于基础知识题,出错的原因主要在于没有掌握冷锋和暖锋的运动特点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6

 

 

C

A:

5.58

B:

13.7

C:

65.94

D:

14.67

未(多)选:

0.12

2.64

0.66

本题是常规题目,出错原因在于区域定位的不准确,以及对此季节题中各地区域特征掌握不清楚。

 

7

 

 

利用经纬度判读,示意图显示为黑海附近地区。

 

B

A:

7.76

B:

63.27

C:

13.33

D:

15.64

未(多)选:

0

2.53

0.63

出错原因在于:

(1)考生对示意图中的有效信息提取和获取不好,如该处是相对封闭海域,没有暖流;

(2)不会运用所学的盐度的知识对陌生区域进行推理、分析。

 

8

 

 

A

A:

85.09

B:

7.39

C:

1.09

D:

6.18

未(多)选:

0.24

3.4

0.85

本题做答较好。

主要是迁移考查文化景观、文化区及文化扩散的理解。

出错原因主要是考生对上述概念和特征没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9

 

 

 

D

A:

5.82

B:

22.18

C:

13.21

D:

58.55

未(多)选:

0.24

2.34

0.59

本题考查该区域的特征。

考生主要是对附近地区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以及不能根据附近区域特征来推理、分析本区域的特征。

 

 

10

 

题干显示太阳历广场中间的雕像柱高及影子的方向、长度。

北京时间为当地的正午。

图示显示太阳历广场的分布特点。

 

 

D

A:

24.97

B:

21.7

C:

26.67

D:

26.55

未(多)选:

0.12

1.06

0.27

本题出错率较高。

出错原因主要是:

(1)对太阳视运动知识掌握不牢;

(2)从题目中分析、提取信息能力薄弱;(3)不能综合运用上述知识解决问题;(4)对区域位置掌握不好。

可根据“影长从不超过雕像高”和影长最短时间推算出该地经纬度,再判断该地位于哪个省区。

 

 

11

 

A

A:

30.06

B:

8.85

C:

38.79

D:

22.18

未(多)选:

0.12

1.2

0.3

本题出错率较高。

出错原因主要是:

(1)对太阳视运动的知识没有清晰的认识,如选B的考生;

(2)对上一题该地的经纬度确定不了,如选C的考生;(3)综合能力差,不会运用题目有效信息推出答案。

2.综合题答题情况抽样分析

表5:

题号

题中有效

信息

满分

平均分

难度

满分

学生作答的基本情况、存在问题

及原因分析

36题

文字材料、图5、图6

36

22.07

0.61

0.12

 

36-1

利用图可知当地水资源的类型及分布特点。

10

6.37

0.64

2.91

(1)缺乏对基本概念“水资源”包括哪些种类的掌握,因此部分学生仅答了地下水的三种情况;

(2)不会从图文材料中全面获取有关信息,图中有等降水量线、河流,这些都属于水资源,但都被忽略了;(3)对于问题的描述不准确,出现答案堆砌。

36-2

从图例和注记中分析出南部,中、北部的农业带和发展的有利自然条件。

8分

5.2

0.65

16.36

基本能从图例中答出农业带,少部分考生不能从图例和注记中获取信息。

在分析A地的有利条件时,不能根据图中提供的有效信息如地下水、草场进行回答,或对澳大利亚农牧业发展条件没有掌握好。

36-3

运用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对当地的农牧业进行分析。

10分

5.37

0.54

7.15

本题有一定开放性。

学生答题时不会结合墨累—达令盆地混合农业的特点来回答,部分学生作答时只会将所有与可待续有关的措施一一答上。

反映出学生的迁移运用能力较弱。

36-4

从图示中自然条件推知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

8分

5.13

0.64

23.15

出错原因主要是:

学生作答时对澳大利亚的人口、城市分布特点没有较好的掌握,并且不能把影响人口、城市分布的因素迁移运用到此区域进行分析。

39题

文字材料、图7

20

13.4

0.67

3.03

39-3

文字材料

思考分析我国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

10分

7.9

0.79

40.61

该题做答基本正确。

有部分学生忽略了气候因素的影响。

39-4

图7呈现信息:

宁夏自治区沙尘暴日数线,山脉的分布。

10分

5.5

0.55

4.85

出错原因主要是:

(1)考生对空间分布的描述不够准确、清析;

(2)将图中的信息转换成为文字的能力较差;(3)对北部和南部的地形影响多数考生忽略了,没有将图中的山脉作为一个有效信息;(4)审题不认真,部分考生去分析沙尘暴的成因。

四、考试反映出来的主要问题

抽样显示,总体上考生掌握较好的是:

(1)对主要区位因素分析、原因探究、条件评价等答题模式构建较好;

(2)对需要识记的、基本的知识掌握也较好;

(3)大部分同学大体条理清楚、提纲挈领、书写工整、卷面整洁;

(4)在部分题目的作答中有创新、有拓展。

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概念不清晰,表述不恰当。

本次综合能力测试所反映出来的最大问题是学生基本概念不清,尤其在非选择试题的答题中最显突出。

如由于不清楚“分布特点”一词的概念与内涵,许多学生在描述沙尘暴天气的空间分布时不能用专业、准确的语言进行表述,造成分布描述不准确、方位描述不清楚的问题而失分。

概念不清楚,内涵不明确,对答题要求的内容描述不当,丢分就多。

这样的情况几乎发生在所有试题的解答中,这是造成本次测试成绩不理想的主要原因。

其次概念不清楚,基础知识不牢固,达不到灵活运用知识的程度。

如36题

(1)题水资源的分布。

2.审题不细致,分析不到位。

学生对试题所给图、表、文中的信息获取不完整,导致后面的调动运用知识等环节也出问题,使得无法解答试题或答题出现疏漏偏差。

如:

选择题10—11题,不会从图文材料中全面获取有关信息。

找出该地的经纬度,忽略了材料中“影长从不超过6米”的信息,没有从中分析得出最小正午太阳高度角并推算出纬度。

其次学生对设问知识点分析不到位,思路狭窄,造成得分点的疏漏。

3.定位不准确,判读不明晰。

学生答题不注意实际区域与书本理论知识的联系,致使空讲理论,对知识不加筛选、加工、重组,虽然答了很多,但答不到要点,以致丢分较多。

如:

36-3有一定开放性,学生在答题的过程中只注意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却忽略了题目中强调的当地具体情况,没有结合墨累—达令盆地本地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回答。

4.双基不扎实,迁移不灵活。

学生对一些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在知识点的迁移运用中存在一些不搭调的组合。

如:

36-4学生运用城市分布的区位因素的知识时,没有就澳大利亚进行一个具体的分析,忽略了局部和整体关系的处理,出现了沿河分布、朝西分布、朝沿海分布、朝西南分布等等错答。

基础知识的夯实是灵活迁移运用的前提。

五、教学建议

通过本次统测的评卷,以及相关访谈等反馈手段的实施,一方面,学生答卷上直观呈现给广大教师的是学生答题中存在的一些普遍性知识和能力的缺陷,这也是多年来一直很难解决的问题。

归纳起来,主要包括:

区域地理基础知识薄弱,地理基本概念模糊,地理时空思维能力、图表识别和运用能力薄弱,缺乏完整的地理学科知识体系和严密的地理学科思维方法,不能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情境有机结合,获取和整合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不足,对地理知识的内在联系把握不透彻,不能准确把握问题的范围、程度和角度,表达缺乏逻辑等。

致使选择题第3、4、5、9、10、11题得分率较低,尤其是10、11题的得分率仅分别为26.55%和30.06%,综合题第36

(1)、(3)题,第39(4)题得分率也较低。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几个努力方向,与大家交流与分享。

1.合理设置适时阶段目标,达成课程和高考总目标

无论是我省现行的高二、高三年级的大纲教学,还是新高一课标教学,高中地理教学都基本分为两个阶段,即学业达标教学阶段和高考选拔教学阶段。

相对于高考要求来说,任何一个教学目标的落实,是不能一蹴而就的,得分步实施,逐步趋近高考要求。

如世界气候类型这一重点和难点知识的处理,就需要循序渐进,合理设置不同阶段的教学目标,才能帮助学生轻松和有效学习,才能最终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具体操作如下:

第一(学业达标)阶段目标,侧重要求学生熟悉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名称、特征及分布规律,初步了解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第二(世界区域地理复习)阶段目标,一是要求学生从世界不同区域中透彻理解每一种气候类型的形成的一般原因;二是要求学生通过比较世界气候理论分布模式和真实分布的差异,进一步理解局部地区气候的非地带性分布的特殊原因。

第三(综合强化)阶段,则要求学生能据所学知识,说明世界某一地区气候要素的时空分布与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了解气候资源与人类的关系,了解气象灾害的成因及其对人类的影响,了解气候变化对人类与环境带来的影响等,并提高气象统计图表、数据的分析和应用能力。

这样的分段目标设置与落实,既能适当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又能提高综合地理思维能力,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气候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能以全面、辩证的观点看待气候问题。

2.重视宏观知识体系的建构,提高判断问题的准确性

高中地理知识内容涵盖了自然、人文等多领域,内容纷繁,如果教师不帮助学生树体系、搭框架,学生往往会感到比较茫然,甚至无所适从。

高考备考复习中,一定要针对高中地理课程的知识内容及联系、去粗取精,简化头绪,建立能帮助学生有效学习的宏观知识结构(如下图)。

 

其中,要特别强调自然地理中物质和能量的五大循环和全球水分和热量两大平衡原理,人文地理中五种区位分析模式的建立,并能将区域自然要素的分析与自然界五大循环、两大平衡和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有机结合,将区域人类活动的分析与五种区位的基本分析模式相联系。

这样有利于学生在解决实际地理问题中从容渗透地理知识和原理,并迁移运用到材料及图表分析过程中,提高分析、判断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特别对一些深奥的自然地理原理的教学处理上,一定要从大时空尺度加以把握,才能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和原理,突破难点,最终达成问题的解决。

如在解释我国南北气温年较差的差异及原因时,如果要从南北方冬、夏季来说明,则需要说明北方冬、夏气温状况及成因,才能推导出北方气温年较差大,南方还需同理说明。

但如果教师能引导学生从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的核心概念——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时空分布规律入手,运用语言逻辑关系来说明,只需表达为:

我国北方正午太阳高度角和昼夜长短的年变化大,使其获得的太阳辐射热量年变化也大,故气温年较差大。

同理,南方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和昼夜长短的年变化小,使其获得的太阳辐射热量年变化小,故气温年较差小。

这样既能体现对地理概念、原理和过程的理解,又能全面完整表达地理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达到简化头绪,方便理解,减少学生学习地理的畏难情绪,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这样的思维训练其实在高一起起始年级就应该有意识地进行渗透,便能不断发展学生的综合智能,以后再碰到类似问题时,学生就能做到观点准确,逻辑清楚,理论与实际很好结合。

3.关注生活中的地理,加强学生参与程度,拓展学生思维

高中地理新课标、新教材和近年高考试题,向我们清晰地传达出一个信息:

地理知识更多在于与现实生活和生产的联系,才具有其真实意义。

如在统测中的试题多从现实生活中取材进行设计,正是这一思想的体现。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也一定要通过课内外教学资源的整合,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形成主动关注现实社会的意识,从而增强学习地理的兴趣,提高地理课堂学习效率以及应对高考的能力。

如在学习环境与人口关系的知识内容时,环境人口容量是非常重要,但理解有一定困难。

为让学生更好理解“环境人口容量”这一重要的人文地理概念,并用以分析和理解相关地区人口发展状况,以及人口与环境的关系等地理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可引用上世纪80年代至今,昆明城市发展情况作用为教学素材,以帮助学生完成人文地理中“环境人口容量”及其相关概念的建构。

从生活实际中找寻相关材料内容,促进地理概念的理解和落实,要处理好两方面问题:

一要注意材料的选择与加工,一般要选取典型的、紧扣主题的、具有科学性和普遍意义的生活素材,力求做到教材与生活材料的巧妙对接和有机结合;二要注意问题的设置与衔接,以问题串的形式,层层深入,使学生在分析和理解概念的过程中,发展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4.加强区域地理教学与复习,落实高考四项基本能力要求

本次统测第36

(1)题和第39(4)题,满分均为10分,但全省抽样得分率仅分别为63.7%和53.7%。

如果老师和学生仔细审题,其实我们可以暂时回避这两个问题所涉及的地理知识和技能,仅从试题所给出的图文材料中,就能很容易地从题干中提取“降水、地表水与地下水分布”,从图例中提取“河流、季节河湖、可饮用地下水、含盐低家畜可饮用地下水和含盐高不可饮用地下水”,从图形图例中提取“750、500和200mm年等降水量线”等信息,进而明白第

(1)问指向是要求全面回答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分布特点。

而在阅卷过程中,我们看到更多的学生就仅从图例信息的提示,只片面回答了可饮用地下水、含盐低家畜可饮用地下水和含盐高不可饮用地下水三类地下水的分布,从而导致大量失分。

而第39(4)题,相当部分的学生没能整合理解山脉所表达的地形信息和等沙尘暴日数线之间的关系,导致分布特点的描述和成因分析均出现较大偏差。

以上问题的出现,充分暴露了日常课堂教学与复习过程中,一方面,广大师生专注于知识理解和学习,重视了知识的深度,而忽视了知识的广度及相互联系;另一方面,在备考高考的过程中,又忽视了高考文科综合四项基本能力的关注与落实,这是教学有效性的最大偏颇。

而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和论证和探讨问题的四项基本能力在区域地理教学及高三后期强化训练过程中加以二轮落实,教学效果会更好。

5.高三后期要进行适时、适量和适当难度的知能训练,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完成第一轮高中地理教学与复习的基础上,加强创新性和综合性试题的训练,是实现学生综合能力全面提升的有效途径。

达成这一目标的关键,是编制一些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渗透文科综合测试四项基本能力要求的、训练学生综合思维的新情境试题,它们能很好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地理知识体系、构建地理学科思维方法,最终形成梳理地理知识、整合地理信息和解决现实地理问题的全面能力。

而近年的云南省高三毕业统测和各地市举行的统测就是这方面的积极、有益尝试,其实,全省每一位高中地理教师都可以尝试此项工作,这样更能使教学更符合学生实际,教学与训练更开放,更有利于学生学科思维的训练。

根据全国文科综合高考对地理学科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合理设置教学目标、精心组织教学过程、科学检测教学状况、及时反思教学效果,并加以改进,这样学生才能在面对新情境和新问题的时候,游刃有余,从容应对,为学生即将迎接的高考,甚至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同时也希望广大地理教师和考生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

 

2010.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公务员考试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