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心理学》.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288131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41.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心理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教育学心理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教育学心理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教育学心理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教育学心理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教育学心理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6页
《教育学心理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6页
《教育学心理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6页
《教育学心理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6页
《教育学心理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6页
《教育学心理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6页
《教育学心理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6页
《教育学心理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6页
《教育学心理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6页
《教育学心理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6页
《教育学心理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6页
《教育学心理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6页
《教育学心理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6页
《教育学心理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6页
《教育学心理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心理学》.docx

《《教育学心理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心理学》.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育学心理学》.docx

《教育学心理学》

[教师入编考试教育理论部分]《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学概论

1、教育的本质属性是一种有目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教育的社会属性:

(1)教育具有永恒性

(2)教育具有历史性(3)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3、教育的起源

(1)教育的神话起源说

(2)教育的生物起源说

代表人物:

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勒图尔诺《动物界的教育》和

英国教育家沛西`能《教育原理》

基本错误:

混淆了动物的体能活动与人类社会教育活动的界限

(3)教育的心理起源说

代表人物:

美国教育家孟禄

(4)教育的劳动(社会)起源说(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官指导下形成的)

4、教育的发展历程

(1)原始状态的教育

(2)古代教育

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学校教育的形态

“六艺”:

一是礼包括政治、历史和以“孝”为根本的伦理道德教育

二是乐包括音乐诗歌舞蹈教育

三是射射技教育

四是御、以射箭驾兵车为主军事技术教育

五是书、学字习写的书写教育

六是数简单数量计算教育

春秋战国时期,私学的发展是我国教育史,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在印度宗教权威至高无上,教育控制在婆罗门教和佛教手中

古埃及设置最多的是文土学校以僧为师以吏(书)为师是一大特征

古代希腊罗马的教育7—12岁儿童进入私立学校学习后期重视社会教育

古代雅典教育注重身心和谐发展

(3)文艺复兴后的欧洲教育

(4)近代教育

(5)20世纪以后的教育的发张趋势

教育终身化------20世纪60年代法国教育家朗格朗提出了终身教育的理论

教育全民化

教育民主化

教育多元化

教育技术现代化

5、学校教育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1)双轨制主要存在于19世纪的欧洲国家

(2)单轨制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形成的一种学制

(3)分支制是20世纪上半叶有苏联建立的一种学制

(4)中国近代学制产生于20世纪初

1902年我国颁布第一个近代学制即“壬寅学制”

1904年颁布了“葵卯学制”是我国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

1922年颁布了“壬戌学制’即633学制

6、教育学的发展概况

(一)、萌芽阶段

(1)中国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

*孔子的教育思想集中反映在他的言论记载《论语》中

*因材施教的基本方法是启蒙诱导。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排不发”“启发”一次由此而来

*战国后期出现的《学记》是我国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2)西方萌芽阶段的教育学

*苏格拉底以其雄辩和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分三步:

苏格拉底讽刺;定义;产婆术

*柏拉图是欧训教育史上第一个大量著作流传下来的哲学家代表作《理想国》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他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提倡对儿童进行和谐的教育-----成为后来全面发展教育思想的渊源

*古罗马的昆体良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他的《雄辩术原理》(或《论演说家的教育》)是西方第一本教育专著

(2)、教育学学的独立形态阶段

A教育学的独立

(1)教育学在17世纪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2)英国哲学家培根在1623年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并提出与其他学科并列

(3)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是使教育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第一人

1632年出版代表作《大教学论》是教育史上的独立发展道路的标志。

他对教学的主要贡献有四个方面:

A提出教学适应自然的思想。

B提出“泛智”思想。

C首次提出并论证了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和自觉性等一系列教学原则。

D提出了学年制思想。

并首次从理论上论述了班级授课制

(4)卢俊是法国启蒙主义思想家和教育家代表作《爱弥儿》提出了自然与自由教育思想

(5)瑞士平民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认为:

教育目的在于按照自然的法则,全面的和谐的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力量

(6)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著名人“白板说”和绅士教育

洛克的绅士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代表作《教育慢语》之中

B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规范教育学的形成,以德国赫尔巴特的代表作《普通教学法》的出版的标志,

《普通教学法》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他强调系统知识的传授,课堂教学的作用,教材的重要性和教师的中心地位,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特点。

——被看作传统教育学的代表。

C杜威与《民主主义教育》

(1)杜威是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创建者,是现代教育理论的首要代表

(2)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

(3)杜威将教育本质概括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与改组”

(4)他主张儿童中心。

形成了以儿童为中心,活动课程、做中学为特色的教学思想

(三)、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诞生与发展

1、苏联代表性著作:

克鲁普斯卡娅《国民教育与民主制度》

加里宁的《论共产主义教育》

马卡连柯的《论共产主义教育》和《教育诗》

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对我国影响较大

2、我国教育家杨贤江以李浩吾化名写的《新教育大纲》(1903)是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

(4)、当代教育学理论的新发展

(1)苏联教育家赞科夫《教学与发展》

(2)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教育过程》-----提出结构主义学说和发现法

(3)瑞士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的心理学》

(4)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先给孩子》,阐述了“和谐”教育思想对世界教育产生了很大影响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1、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水平制约人才规格和教育结构

3、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

*人力资源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提出的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

教育的领导权;受教育的权利;教育目的;教育的内容

3、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1、教育是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3

2、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

3、教育是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4、学校文化

1、最早提出“学校文化”是美国学者华勒

2、学校文化的结构

(1)观念文化,又精神文化

包括:

办学指导思想、教育观、道德观、价值观、思维方式、校风、行为习惯等

观念文化是学校文化的内核和灵魂,是学校组织发展的精神动力

(2)规范文化,又制度文化

(3)物质文化。

包括:

学校环境文化和设施文化

第三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1、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

1、人的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中实现的

2、人的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

2、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1、内发论

(1)我国古代孟子是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

(2)(美)生物学家威尔逊认为“基因复制”是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

(3)(美)心理学家格赛尔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

(4)奥地利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它是推动人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

2、外铄论

(1)我国古代性恶论代表人物荀子,观点:

对人自身的因素,需要改造

(2)英国哲学家洛克的“白板说”,观点:

外部力量决定人的发展状况

(3)另一典型代表人物(美)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

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3、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是指人的身心发展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2、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我国学者一般分为:

乳儿期(从出生到1岁);婴儿期(1到3岁);幼儿期(称学龄前儿童3--6、7岁);儿童期(称学龄初期6、7岁-11、12岁);少年期(称学龄中期11、12-14、15岁);青年期(称学龄晚期14、15-17、18岁)

3、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4、人的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5、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4、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

1、遗传。

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物前提

2、环境。

环境决定人的身心发展方向、水平、速度和个别差异

3、学校教育。

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4、个体发展中主观能动的巨大作用----个体发展从潜在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因素

第四章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作用:

1、导向作用2、激励作用3、评价作用

2、确定教育目的的科学依据:

应是社会发展要求和个体发展需求的辩证统一

3、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理论基础:

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4、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

个体本位论:

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人的本性得到最完善的发展。

代表人物:

孟子、卢梭、裴斯泰洛齐。

社会本位论:

教育和根本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掌握社会的知识和规范,实现个体社会化,并为社会服务。

代表人物:

荀子、柏拉图、康德等

5、教育目的具有:

历史性,时代性和社会性

6、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第五章教师与学生

1、教师的根本职责:

是教书育人

2、教师的角色:

1、传道者2、授业、解惑者3、榜样、管理者4、父母与朋友、研究者

3、教师劳动的特点:

1、复杂性2、创造性3、示范性4、长期性

4、教师的职业素养

1、终于人民的教育事业事教师基本的职业道德

2、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

3、教师应具备的知识有:

人文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和生活知识

5、学生的本质属性:

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发展中的人

6、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具有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

7、学生是教育的对象,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8、学生享有的合法权利:

1、人身权2、受教育权:

是学生最主要的权利

9、关于师生关系的两种对立观点

1、教师中心论:

代表是赫尔巴特

2、儿童中心论:

代表是杜威

10、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

1、尊师爱生2、民主平等3、教学相长4、心理相容

11、加里宁称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第六章课程

1、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英)教育家斯宾塞,他把课程解释为教育内容的系统组成

2、课程理论的产生于发展

(1)美国学者博比特1918年出版教育史上第一本课程理论专著,标记课程作为专门研究领域的诞生

(2)泰勒1949年出版《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被公认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奠基石

3、现代课程理论

(1)学科中心课程理论。

代表人物:

(美)布鲁纳和施瓦布

(2)学生中心课程理论:

卢俊--自然主义课程论

杜威--儿童经验主义课程论

罗杰斯--人本主义课程论

(3)社会改造课程论。

代表人物:

(美)莱梅尔德和(巴西)弗莱雷

4、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

社会、知识和儿童

5、在我国,课程设计主要涉及:

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三个层面

6、课程计划制定的依据是:

教育目的和青少年的身心发展水平

7、课程计划也是指导教师进行教学和其他活动的依据

8、课程标准的结构包括:

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附言

9、教科书式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

10、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

(1)目标评价模式§是以目标为中心而展开的。

§是在泰勒的“评价原理和课程原理”基础上形成的

§泰勒被称为“当代课程评价之父”

(2)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是由(美)学者斯克里文针对目标评价弊病而提出来的

(3)背景、输入、过程、成果(CIPP)评价模式

11、我国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八次规模较大的课程改革

新课程的主要理论基础是: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

12、初中课程设置

(1)符合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

(2)体现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在义务教育阶段,将10%--12%的课的量给予地方和学校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从而形成国家课程、地方和学校课程三级并行的层次结构)

(3)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4)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占6--8%在义务教育阶段)

13、我国从2001年开始推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课程标准|”取代原来使用的“教学大纲”概念

第七章教学

1、教学过程的本质是一种认识过程

2、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A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B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2)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的规律

(3)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结合的规律

(4)掌握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结合的规律

3、教学过程大致分为五个阶段

(1)激发学生动机

(2)领会知识---教学的中心环节

(3)巩固知识(4)运用知识(5)检查知识

4、我跟目前主要的教学原则

(1)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

(2)直接性原则

(3)启发性原则

*古代·孔子提出“不愤不启、不排不发”的教学要求

*《学记》中提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思想

(4)循序渐进原则-----《学记》:

”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的主张

(5)巩固性原则

*孔子要求:

“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

*乌申斯基认为:

复习是学习之母

(6)因材施教原则

(7)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5、我国中学常用的教育方法

(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

A讲授法B谈话法C讨论法D读书指导法

(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法:

A演示法B参观法

(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A练习法B实验法C实习作业法D实践活动法

(4)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发现法

(5)以陶冶情感(体验)为主的教学方法:

A欣赏教学法B情境教学法

6、教学的组织形式

(1)班级授课制---基本组织形式

(2)个别教学。

我国私塾是个别教学形式的典型模式

(3)分组教学

(4)特朗普制和道尔顿制

(5)复式教学

(6)现场教学

7、教师教学工作包括五个基本环节

(1)备课

(2)上课:

是教学中心环节(3)课外作业的布置于批改(4)课外辅导(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第八章中学德育

1、中学德育的内容

(1)爱国主义教育

(2)集体主义教育(3)劳动教育(4)民主与法制和纪律教育

(5)人道主义和社会公德教育(6)理想教育(7)正确人生观与科学世界观教育

2、德育过程和基本规律

(1)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2)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

(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4)德育过程是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3、我国中学德育的主要原则

(1)导向性原则

(2)疏导性原则

(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4)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5)因材施教原则。

孔子提出“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4、德育模式

(1)认知模式。

是由皮亚杰提出,由(美)柯尔伯格进一步深化的

(2)体谅模式(体谅或学会关心的道德教育模式)----由(英)彼得·麦克费尔所创

(3)社会模仿原则*由(美)班杜拉所创立

*该模式吸取了认知发展论与行为主义的某些观点,创立了新的认知--行为主义学说

5、我国中学德育方法

(1)说服教育法

(2)实际锻炼法

(3)情感陶冶法

(4)榜样示范法----“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5)评比竞赛法

(6)奖励与惩罚法

第九章班级管理

1、*率先正式使用“班级”一词是“埃拉斯莫斯”(文艺复兴时)

*中国采用班级组织形式,最早雏形始于1862年清政府开办的京师同文馆

2、班级管理的手段:

计划、组织、协调、控制

3、班级平行管理的理论:

源于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的“平行影响”的教育思想

4、目标管理是由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提出。

核心是一种以自我管理为中心的管理

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调动被管理者的积极性

5、*学生的发展是班级管理的核心

*班级管理的实质是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尽可能的发展

*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是学校管理的宗旨

6、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

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班主任是协调班级人际关系的主导者

第十章中学课外活动

1、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内容

(1)社会实践活动

(2)学科活动---是学校课外活动的主体部分

(3)科技活动

(4)文学艺术活动

(5)体育活动

(6)社会公益活动

(7)课外阅读活动

2、课外、校外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

(1)群众性活动

(2)小组活动---是课外校外活动的主要形式。

其特点:

自愿组合,小型分散、灵活机动。

(3)个人活动

3、家庭教育的特点

(1)教育内容的生活化。

*融合性是家庭教育的主要特点

(2)教育方式的情感化

(3)教育方法的多样化

第十一章教育科学研究及其方法

1、从事教育研究必须遵守研究的伦理原则

2、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和步骤:

(1)选择研究课题

(2)查阅文献资料(3)制定研究计划(4)收集研究资料(5)分析研究资料(6)撰写研究报告(7)评价科研成果

3、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1)观察法---使用最广泛的基本研究方法

(2)调查法

(3)实验法

(4)个案法

(5)比较法

《心理学》

第一章心理学概述

1、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论灵魂》被认为是西方心理学史上第一部论述心理学思想著作

2、1879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记着心理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3、冯特被称为“心理学之父”

4、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以正常成人的心理现象

5、心理学研究的内容

(1)认知:

包括感觉、知觉、记忆、表象、思维和想象等心理现象

(2)需要和动机

(3)情绪、情感和意志

(4)能力和人格

*人的心理可划分为:

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人格三方面

*能力、气质和性格都是人格的组成部分

6心理的本质

(1)心理是脑的机能

(2)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客观现实是心理源泉和内容)

(3)心理是以活动的形式存在的

(4)心理是自然和社会相结合的产物。

7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1)客观性原则

(2)发展性原则

(3)实践性原则

8、心理学研究的方法

(1)观察法

(2)试验法

(3)调查法

(4)测验法

9、心理学的主要流派

(1)构造主义心理学

·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是心理学的第一个理论学派

·创始人:

德国心理学家:

冯特

·主张用实验的方法来分析人的心理结构

(2)机能主义心理学

·产生于19世纪末

·创始人:

(美)詹姆士

·强调:

心理学要研究意识的功能

(3)行为主义心理学

·(美)华生于1913年创立

·主张行为是“刺激---反应”的联结

(4)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

·产生于1912年

·创始人:

(德)魏特墨

·代表人物有:

考夫卡、科勒等

·认为人对事物的认识具有整体性。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强调从事物的整体来研究心理

(5)精神分析学派。

*由奥地利精神学家弗洛伊德于1900年创立

(6)人本主义心理学

·成立于20世纪50---60年代美国

·代表人物有:

马斯洛、罗杰斯等

·认为人的行为主要受自我意识的支配

(7)认知心理学

·早期以皮亚杰为代表

·(美)奈塞尔于1967年发表了《认知心理学》

第二章认识过程

1、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

2、注意的特点是:

指向性和集中性

3、注意的种类

(1)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

(2)有意注意

(3)有意后注意,也叫随意后注意或继有意注意

4、注意的品质

(1)注意的广度(范围)

(2)主义的稳定性

(3)注意的分配

(4)注意的转移

5、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某一个别属性的反应

是人脑反映现实的最简单的心理过程

6、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整体的综合的反映

7、知觉的分类

(1)物体知觉

(2)社会知觉,包括对别人的知觉,自我知觉、人际知觉三部分

8、社会知觉常出现四种偏差

(1)第一印象(也称首因效应)----先入为主的作用

(2)晕轮效益(也称光环效应)----掩盖其余品质、特征

(3)刻板印象-----固定看法

(4)近因效应----最近留下的印象影响

9、知觉的基本特点

(1)(知觉的选择性

(2)知觉的整体性

(3)知觉的理解性如:

“窥一斑而知全豹”

(4)知觉的恒常性(声音、亮度、大小、形状恒常性)

10、观察指的是有目的有计划、有思维参加的比较持续的直觉。

是高水平的知觉,又叫“思维知觉”,是感性认识阶段的最高层次

11、错觉是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产生的失真的歪曲的知觉

12、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的事物的反应

13、记忆的品质

(1)记忆的敏捷性

(2)记忆的持久性

(3)记忆的准确性

(4)记忆的准备性

14、瞬时记忆又叫感觉记忆

特点

(1)具有鲜明的形象性

(2)图像记忆保持时间为0·25~1秒,声像记忆保持时间可超过1秒,少于4秒

15、短时记忆

·保持时间在1分钟以内的记忆

·记忆的容量,一般我7+-2,即5--9项目

16、长时记忆

·保持时间在1分钟以上的记忆

·艾宾浩斯的遗忘规律:

先快后慢

17、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1)思维的特征:

间接性,概括性

(2)(美)吉尔福特认为发散思维具有独创性、灵活性和流畅性三个特征

18、思维的过程

(1)思维过程的基本操作----分析与综合

(2)比较与分类

(3)抽象与概括

(4)具体化与系统化

19、思维的基本形式有概念,判断,推理

20、思维的品质

(1)广阔性与深刻性

(2)创造性与批判性

(3)灵活性与敏捷性

(4)目的性与可控性

(5)条理性与逻辑性

21、想想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出新的形象的过程

·幻想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

第三章情绪情感和意志

1、情绪的基本形式

(1)快乐

(2)愤怒(3)恐惧(4)悲哀

2、情绪最典型的状态有:

心境,激情,应激

3、情感通常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

包括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

4、意志指自觉地确定目的,并为实现目的而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的心理过程

5、随意运动是意志行动的基础

6、意志行动过程

(1)决策阶段(决策是一个过程)

A动机斗争·双趋斗争----做出抉择

如“鱼吾所欲也,熊掌亦无所欲也”

·双避斗争-----两个都想避开,但必须接受其中一个

·趋避斗争-----对同一目的产生的两种动机

·多重趋避斗争

B目的地确定

C行动方法的选择

D计划的制定

(2)执行决策的阶段

7意志的品质

(1)自觉性

(2)果断性(3)自制性(4)坚韧性

第四章个性心理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1)生理需要(低层)

(2)安全需要、爱与归属需要,尊重的需要(中间层)

(3)自我实现的需要(最高层)

·中低层的四种需要被称为缺失需要,是个体生存所必需的,必须得到的一定程度的满足

·高层次需要称为成长需要,是永远得不到完全满足的需要

2、动机是激发和维持有机体的行动,并使该行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内部动力。

它是推动人的行为的内在原因

3、动机产生的条件

(1)内在条件是需要(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

(2)外在条件是诱因

4、动机的功能:

引发功能、维持功能、激励功能

5、气质是个人心理活动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