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会考知识点理科.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289562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59 大小:341.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物理会考知识点理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高中物理会考知识点理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高中物理会考知识点理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高中物理会考知识点理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高中物理会考知识点理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高中物理会考知识点理科.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9页
高中物理会考知识点理科.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9页
高中物理会考知识点理科.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9页
高中物理会考知识点理科.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9页
高中物理会考知识点理科.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9页
高中物理会考知识点理科.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9页
高中物理会考知识点理科.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9页
高中物理会考知识点理科.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9页
高中物理会考知识点理科.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9页
高中物理会考知识点理科.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9页
高中物理会考知识点理科.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9页
高中物理会考知识点理科.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9页
高中物理会考知识点理科.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9页
高中物理会考知识点理科.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9页
高中物理会考知识点理科.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9页
亲,该文档总共5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物理会考知识点理科.docx

《高中物理会考知识点理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物理会考知识点理科.docx(5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物理会考知识点理科.docx

高中物理会考知识点理科

高中物理会考知识点(理科)

运动学知识点

第一节机械运动

一.参照物

(1)机械运动是一个物体相对于别的物体的位置的变化.宇宙万物都在不停地运动着.运动是绝对的,一些看起来不动的物体如房屋、树木,都随地球一起在转动.

(2)为了研究物体的运动而被假定为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3)同一个运动,由于选择的参照物不同,就有不同的观察结果及描述,运动的描述是相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二.质点的概念

(1)如果研究物体的运动时,可以不考虑它的大小和形状,就可以把物体看作一个有质量的点.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叫做质点.

(2)质点是对实际物体进行科学抽象而得到的一种理想化模型.对具体物体是否能视作质点,要看在所研究的问题中,物体的大小形状是否属于无关因素或次要因素.

三、描述运动的物理量

(一)时间和时刻

(1)在表示时间的数轴上,时刻对应数轴上的各个点,时间则对应于某一线段;时刻指过程的各瞬时,时间指两个时刻之间的时间间隔。

(2)时间的法定计量单位是秒、分、时,实验室里测量时间的仪器秒表、打点计时器。

(二)位移和路程

1、位移

(1)位移是描述物体位置变化的物理量:

用初、末位置之间的距离来反映位置变化的多少,用初位置对末位置的指向表示位置变化的方向.

(2)位移的图示是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箭头表示位移的方向,线段的长度表示位移的大小.

2.位移和路程的比较

位移和路程是不同的物理量,位移是矢量,用从物体运动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来表示,路程是标量,用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来表示.

(三)速度

1.速度——描述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是位移对时间的变化率。

(变化率J是表示变化的快慢,不表示变化的大小。

2.平均速度的定义

(1)运动物体的位移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做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定义式是

=s/t.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是米/秒,符号m/s,也可用千米/时(km/h),厘米/秒(cm/s)等.

(3)平均速度可以粗略地描述做变速运动的物体运动的快慢.

3.平均速度的计算

平均速度的数值跟在哪一段时间内计算平均速度有关系.用平均速度定义式计算平均速度时,必须使物体的位移S与发生这个位移的时间t相对应。

4.瞬时速度

(1)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叫做瞬时速度.瞬时速度能精确地描述变速运动.变速运动的物体在各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只能粗略地描述各段时间内的运动情况,如果各时间段取情越小,各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对物体运动情况的描述就越细致,当把时间段取极小值时,这极小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就能精确描述出运动物体各个时刻的速度,这就是瞬时速度.

(2)若物体在某一时刻的瞬时速度是对(m/s),则就意味着该物体假如从这一时刻开始做匀速运动,每1s内的位移就是v(m).

4.速度和速率

速度是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速度的大小叫速率

(四)加速度

1.加速度

(l)在变速运动中,速度的变化和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加速度.

(2)加速度的定义式是a=

(3)加速度是描述变速运动速度改变的快慢程度的物理量,是速度对时间的变化率。

加速度越大,表示在单位时间内运动速度的变化越大.

(4)加速度是矢量,不但有大小,而且有方向.在直线运动中,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表示速度增大;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反,表示速度减小.当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不在一直线时,物体作曲线运动.

(4)加速度的单位是米/秒2,符号m/S2.在实际运算时也可用单位cm/s2等.

2.加速度与速度、速度变化量的区别

(1)加速度与速度的区别速度描述运动物体位置变化的快慢,加速度则描述速度变化的快慢,它们之间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速度很大的物体加速度可以很小,速度很小的物体加速度可以很大;某时刻物体的加速度为零,速度可以不为零,速度为零时加速度也可以不为零.

(2)加速度与速度变化量的区别速度变化量指速度变化的多少,加速度描述的是速度变化的快慢而不是速度变化的多少.一个物体运动速度变化很大,但发生这一变化的历时很长,加速度可以很小;反之,一个物体运动速度变化虽小,但在很短的时间内即完成了这个变化,加速度却可以很大,加速度是速度的变化率而不是变化量.

第二节直线运动

1.匀速直线运动的定义和特点

(1)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如果在任何相等的时间内位移都相等,这种运动就叫匀速直线运动.

(2)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运动,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不变,加速度为零.

2.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位移公式的应用

(1)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是V=s/t.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在数值上等于位移与时间的比值.

(2)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S=vt.知道了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利用位移公式可求出给定时间内的位移.

3.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和速度图象

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利用该图象可以了解任何时间内的位移或发生任一位移所需时间;还可以根据位移图线的斜率求出运动速度.

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大小方向不随时间而改变。

所以它的速度图象是一条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根据图象可以了解速度的大小、方向以及某段时间内发生的位移.

第三节匀变速直线运动

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定义和特点

(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定义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如果在任何相等的时间内速度的变化相等,这种运动就叫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匀变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变速运动.它的轨迹是直线,它的加速度大小和方向均不变.匀变速直线运动有两种:

一种是匀加速运动,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速度随时间均匀增加;另一种是匀减速运动,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反,速度随时间均匀减小.

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

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及其物理意义

(1)速度公式vt=v0+at.该式给出了作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其瞬时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2)位移公式s=v0t+½at2.该式给出了作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其位移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3)v

-v

=2as.这个公式中,不含时间t.

(4)S=

t,该式给出了单方向匀变速运动的位移规律.

说明:

⑴以上四个公式中共有五个物理量:

s、t、a、v0、vt,这五个物理量中只有三个是独立的,可以任意选定。

只要其中三个物理量确定之后,另外两个就唯一确定了。

每个公式中只有其中的四个物理量,当已知某三个而要求另一个时,往往选定一个公式就可以了。

如果两个匀变速直线运动有三个物理量对应相等,那么另外的两个物理量也一定对应相等。

⑵以上五个物理量中,除时间t外,s、v0、vt、a均为矢量。

一般以v0的方向为正方向,以t=0时刻的位移为零,这时s、vt和a的正负就都有了确定的物理意义。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的应用

应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和速度公式可以得到一些重实的推论:

(1)Δs=aT2,即任意相邻相等时间内的位移之差相等。

可以推广到sm-sn=(m-n)aT2

(2)

=

.匀变速直线运动在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这段时间的初、末速度的算术平均.

(3)

,某段时间的中间时刻的即时速度等于该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某段位移的中间位置的即时速度公式(不等于该段位移内的平均速度)。

可以证明,无论匀加速还是匀减速,都有

(4)对于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运动,由vt=at可知v1∝t;由s=½at2可知,s∝t2

①前1秒、前2秒、前3秒……内的位移之比为1∶4∶9∶……

②第1秒、第2秒、第3秒……内的位移之比为1∶3∶5∶……

③前1米、前2米、前3米……所用的时间之比为1∶

∶……

④第1米、第2米、第3米……所用的时间之比为1∶

∶(

)∶……

对末速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可以相应的运用这些规律。

三、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图象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利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图象可以求出运动过程中任何时刻的速度或达到任一速度所历时间t;利用直线与v轴的交点可求出初速度vo;通过直线的斜率了解加速度a的大小方向;还可根据直线与对应的一段时间轴之间的“面积”来表示这段时间内发生的位移S.

四、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例——自由落体运动

1.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和规律

(1)自由落体运动是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的下落运动,它是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g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一个特例.

(2)自由落体运动的速度公式为Vt=gt;位移公式为h=½gt2.

(3)自由落体运动的速度图象是一条过原点的倾斜的直线。

直线的斜率表示重力加速度g

2、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

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在自由落体运动中的加速度都相同,为重力加速度g,在地球的不同地方,重力加速度不同。

通常取g=9.8m/s2

3.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应用

由于自由落体运动是一个初速度为零伽速度为g的匀加速运动,故有v12=2gs,

=½vt,vt∝t,s∝t2;等由基本规律导出的推论,应用这些关系可方便地解决自由落体运动问题.

第一章力

一、力

1.概念: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存在.

2.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3.力是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其合成与分解遵从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要完整地表达一个力,除了说明力的大小,还要指明力的方向.

4.力的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名称是牛顿,符号N.

5.力的作用效果:

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

6.力的三要素:

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叫力的三要素.通常用力的图示将力的三要素表示出来,力的三要素决定力的作用效果.

力可以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

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箭头的指向表示力的方向,箭尾表示力的作用点,这种表示力的方法称为力的图示.做力的图示时,先选定一个标度,再从力的作用点开始按力的方向画出力的作用线,将力的大小与标度比较确定线段的长度,最后加上箭头.

7.力的测量:

常用测力计来测量,一般用弹簧秤.

8.力的分类:

(1)按性质命名的力:

重力、弹力、摩擦力、电场力、磁场力等.

(2)按效果命名的力:

拉力、压力、动力、阻力、向心力、回复力等.

说明:

性质相同的力,效果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反之,效果相同的力,性质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二、重力

1.重力与万有引力:

重力与万有引力的关系如图所示,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万有引力的另一个分力提供物体随地球自转的向心力.

2.产生:

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但重力不是万有引力.

3.大小:

G=mg.一般不等于万有引力(两极出外),通常情况下可近似认为两者相等.

4.方向:

竖直向下.

说明:

(1)不能说成是垂直向下.竖直向下是相对于水平面而言,垂直向下是相对于接触面而言.

(2)一般不指向地心(赤道和两极除外).

5.重心

(1)物体各部分所受重力的合力的作用点叫重心,重心是重力的作用点,重心可能在物体上,也可能在物体外.

(2)影响重心位置的因素:

①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的重心位置,只与物体的形状有关.质量分布均匀有规则形状的物体,它的重心在其几何中心上.如:

均匀直棒的重心在棒的几何中心上.②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物体的重心与物体的形状、质量分布有关.

(3)薄板形物体的重心,可用悬挂法确定.

三、弹力

1、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发生的形状改变叫做形变;在外力停止作用后,能够恢复原状的形变叫做弹性形变.

2.定义:

发生形变的物体会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弹力.弹力是由于施力物体形变而引起.例如a对b的弹力是由于A形变而引起.

3.产生条件:

(1)直接接触;

(2)发生形变.

4.弹力的方向

⑴支持面的弹力方向,总是垂直于支持面指向受力物体.

⑵绳对物体的拉力总是沿绳且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⑶杆对物体的弹力不一定沿杆的方向.

5.弹力的大小:

(1)与物体形变量有关,形变量越大,弹力越大.一般情况下弹力的大小需结合运动状态来计算;

(2)弹簧弹力大小的计算.胡克定律:

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弹力F跟弹簧的形变量x成正比,即:

F=kx.k是弹簧的劲度系数,单位:

N/m.劲度系数由弹簧本身的因素(材料、长度、截面)确定,与F、x无关.

说明:

一根弹簧剪断成两根后,每根的劲度k都比原来的劲度大;两根弹簧串联后总劲度变小;两根弹簧并联后,总劲度变大.

四、摩擦力

1.定义:

相互接触的物体间发生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趋势时,在接触面处产生的阻碍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力.

2.产生条件:

两物体直接接触、相互挤压、接触面粗糙、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的趋势.这四个条件缺一不可.

两物体间有弹力是这两物体间有摩擦力的必要条件(没有弹力不可能有摩擦力).

3.滑动摩擦力大小:

滑动摩擦力Ff=μFN;其中FN是压力,μ为动摩擦因数,无单位.

说明:

⑴在接触力中,必须先分析弹力,再分析摩擦力.

⑵只有滑动摩擦力才能用公式F=μFN,其中的FN表示正压力,不一定等于重力G.

3.动摩擦因数

动摩擦因数μ是两个物体间的滑动摩擦力与这两个物体表面间的压力的比值.μ的数值既跟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的材料有关,又跟接触面的情况(如粗糙程度等)有关.在相同的压力下,动摩擦因数越大,滑动摩擦力就越大.动摩擦因数μ没有单位.

4.静摩擦力大小

(1)发生在两个相互接触、相对静止而又有相对运动趋势的物体接触面之间的阻碍相对运动的力叫静摩擦力.

(2)必须明确,静摩擦力大小不能用滑动摩擦定律Ff=μFN计算,只有当静摩擦力达到最大值时,其最大值一般可认为等于滑动摩擦力,即Fm=μFN

⑵静摩擦力:

静摩擦力是一种被动力,与物体的受力和运动情况有关.求解静摩擦力的方法是用力的平衡条件或牛顿运动定律.即静摩擦力的大小要根据物体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共同确定,其可能的取值范围是0<Ff≤Fm

5.摩擦力方向

⑴摩擦力方向和物体间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⑵摩擦力的方向和物体的运动方向可能成任意角度.通常情况下摩擦力方向可能和物体运动方向相同(作为动力),可能和物体运动方向相反(作为阻力),可能和物体速度方向垂直(作为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在特殊情况下,可能成任意角度.

6.作用效果:

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但对物体来说,摩擦力可以是动力,也可以是阻力.

7.发生范围:

①滑动摩擦力发生在两个相对运动的物体间,但静止的物体也可以受滑动摩擦力;

②静摩擦力发生在两个相对静止的物体间,但运动的物体也可以受静摩擦力.

8.规律方法总结

(1)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①假设法:

即假设接触面光滑,看物体是否会发生相对运动;若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物体原来的静止是有运动趋势的静止.且假设接触面光滑后物体发生的相对运动方向即为原来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从而确定静摩擦力的方向.

②根据物体所处的运动状态,应用力学规律判断.

如图所示物块A和B在外力F作用下一起沿水平面向右以加速度a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时,若A的质量为m,则很容易确定A所受的静摩擦力大小为ma,方向水平向右.

③在分析静摩擦力方向时,应注意整体法和隔离法相结合.

如图所示,在力F作用下,A、B两物体皆静止,试分析A所受的静摩擦力.

(2)摩擦力大小计算

①分清摩擦力的种类:

是静摩擦力还是滑动摩擦力.

②滑动摩擦力由Ff=μFN公式计算.最关键的是对相互挤压力FN的分析,它跟研究物体在垂直于接触面方向的力密切相关,也跟研究物体在该方向上的运动状态有关.特别是后者,最容易被人所忽视.注意FN变,则Ff也变的动态关系.

③静摩擦力:

最大静摩擦力是物体将发生相对运动这一临界状态时的摩擦力,它只在这一状态下才表现出来.它的数值跟正压力成正比,一般可认为等于滑动摩擦力.静摩擦力的大小、方向都跟产生相对运动趋势的外力密切相关,但跟接触面相互挤压力无直接关系.因而静摩擦力具有大小、方向的可变性,即静摩擦力是一种被动力,与物体的受力和运动情况有关.求解静摩擦力的方法是用力的平衡条件或牛顿运动定律.即静摩擦力的大小要根据物体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共同确定,其可能的取值范围是0<Ff≤Fm

五、物体受力分析

1.明确研究对象

在进行受力分析时,研究对象可以是某一个物体,也可以是保持相对静止的若干个物体。

在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时,灵活地选取研究对象可以使问题简洁地得到解决.研究对象确定以后,只分析研究对象以外的物体施予研究对象的力(既研究对象所受的外力),而不分析研究对象施予外界的力.

2.按顺序找力

必须是先场力(重力、电场力、磁场力),后接触力;接触力中必须先弹力,后摩擦力(只有在有弹力的接触面之间才可能有摩擦力).

3.只画性质力,不画效果力

画受力图时,只能按力的性质分类画力,不能按作用效果(拉力、压力、向心力等)画力,否则将出现重复.

4.需要合成或分解时,必须画出相应的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

在解同一个问题时,分析了合力就不能再分析分力;分析了分力就不能再分析合力,千万不可重复.

六、力的合成与分解

1、矢量和标量

(1)矢量在物理学中,有一些物理量,要把它的性质完全地表达出来,除了说明其大小,还要指明其方向.这种既要由大小、又要由方向来确定的物理量叫做矢量.如力、速度、电场强度等.

(2)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物理量叫做标量.如长度、时间、温度、能、电流等.

2.合力、分力、力的合成

(1)某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所产生的效果与几个力共同作用在物体上所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而那几个力就叫做这个力的分力.

(2)求几个已知力的合力叫力的合成;求一个已知力的分力叫力的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互为逆运算.

(3)当两个力没一直线作用在同一物体上时,如果它们的方向相同,则合力的大小等于两分力大小之和,方向与两个分力的方向相同;如果这两个力的方向相反,则合力的大小等于两个分力的大小之差,方向与两分力中数值大的那个分力相同.

(4)如果两个分力互成角度地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合力的大小与方向由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确定.

3.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求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力,可以用表示这两个力的线段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它的对角线就表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说明:

①矢量的合成与分解都遵从平行四边形定则(可简化成三角形定则)

②力的合成和分解实际上是一种等效替代.

③由三角形定则还可以得到一个有用的推论:

如果n个力首尾相接组成一个封闭多边形,则这n个力的合力为零.

④在分析同一个问题时,合矢量和分矢量不能同时使用.也就是说,在分析问题时,考虑了合矢量就不能再考虑分矢量;考虑了分矢量就不能再考虑合矢量.

⑤矢量的合成分解,一定要认真作图.在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时,分矢量和合矢量要画成带箭头的实线,平行四边形的另外两个边必须画成虚线.各个矢量的大小和方向一定要画得合理.

4.用作图法进行力的合成和分解

(l)用作图法进行力的合成与分解时,先选定一个标度,并用一点代表受力物体,依据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已知力和待求力的图示.如求两力之合力,就从受力点作此二力的图示,以它们为邻边,画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得到一条过受力点的对角钱,则合力的大小由对角线的长度和选定的标度求出,合力的方向用合力与某一分力的夹角表示,可用量角器置出对角线与一条邻边间的角度.如求一个力的分力,就从受力点先作这个力的图示,以它为对角线,再根据其他条件作出平行四边形,得到过受力点的邻边,就可以求得分力的大小和方向了.

(2)当两个力互相垂直时,对应的力平行四边形为矩形,这时,两个力及其合力对应成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可用勾股定理或三角函数知识解直角三角形以求出力.

5.根据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可得出以下几个结论:

①共点的两个力(F1、F2)的合力(F)的大小,与它们的夹角(θ)有关;θ越大,合力越小;θ越小,合力越大.F1与F2同向时合力最大;F1与F2反向时合力最小,合力的取值范围是:

│F1-F2│≤F≤F1+F2

②合力可能比分力大,也可能比分力小,也可能等于某一分力.

③共点的三个力,如果任意两个力的合力最小值小于或等于第三个力,那么这三个共点力的合力可能等于零.

6.力的分解

(1)求一个已知力的分力叫力的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也遵从平行四边形定则.一个已知力可以分解为无数对大小和方向不同的分力,在力的分解过程中,常常要考虑到力实际产生的效果,这样才能使力的分解具有唯一性.要使分力有唯一解,必须满足:

已知两个分力的方向或已知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

注意:

已知一个分力(F2)大小和另一个分力(F1)的方向

(F1与F2的夹角为θ),则有三种可能:

①F2

②F2=Fsinθ或F2≥F时有一组解

③Fsinθ

(2)将一个力分解成两个力,有无数多组解,分力可以大于、等于或小于合力.为了将一个力进行确定的分解,应根据这个力产生的实际作用效果,寻找一定的附加条件,在有以下四种附加条件时,可将一个力分解成确定的两个分力:

(1)已知:

合力的大小和方向,两个分力的方向,求:

两个分力的大小。

(2)已知:

合力的大小和方向,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求:

另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

(3)已知:

合力的大小和方向,一个分力的方向和另一个分力的大小,求:

这个分力的大小和另一个分力的方向。

(4)已知:

合力的大小和方向,两个分力的大小,求:

两个分力的方向。

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

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

一、牛顿第一定律

1.历史上关于力和运动关系的两种不同认识

(1)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根据人们的直觉经验提出:

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停下来.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所不可缺少的.

(2)伽俐略通过实验指出,没有使物体改变速度的力,物体就会保持自己的速度不变.

(3)伽俐略以实验为基础,经过抽象思维,把可靠的事实和严密的推理结合起来的科学方法,是物理研究的正确方向.

2.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其物理意义

(1)定律的内容:

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2)物理意义:

定律反映了物体不受外力(合外力为零)作用时的运动规律,指出了力不是维持运动的原因,是迫使物体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说明了一切物体都具有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即惯性.牛顿第一定律即惯性定律.

3.牛顿第一定律的应用

应用牛顿第一定律,把握力与运动的关系:

力是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二、惯性

1.惯性的概念及物理意义

(1)物体有保持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这种性质叫做惯性.

(2)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物体不论在什么情况下—是否受力,运动状态如何,处于什么环境—总是具有惯性,惯性是物体固有的属性,是不能被克服的。

(3)惯性在解题中的应用:

车转弯、刹车、加速,人的感觉是人的惯性的缘故。

2.惯性和质量的关系

(1)惯性的大小:

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也称惯性质量),质量不同的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难易程度不同,亦即惯性大小不同。

同样的外力作用下,质量大的物体,运动状态难改变,惯性大;质量小的物体,运动状态容易改变,惯性小.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2)惯性只与质量有关,与其他无关(如温度、物态、位置、速度);惯性不是力,不能说物体受惯性。

第二节牛顿第二定律

一、运动状态的改变

1、运动状态改变的含义

(1).一个物体的速度不变,就说物体的运动状态没有改变,而如果一个物体的速度改变了,就说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了.

(2)速度是矢量,故无论是速度的大小改变,或速度的方向改变,或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