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知识点总结.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289820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779.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知识点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知识点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知识点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知识点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知识点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知识点总结.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知识点总结.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知识点总结.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知识点总结.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知识点总结.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知识点总结.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知识点总结.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知识点总结.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知识点总结.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知识点总结.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知识点总结.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知识点总结.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知识点总结.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知识点总结.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知识点总结.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知识点总结.docx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知识点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知识点总结.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知识点总结.docx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知识点总结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知识点总结

[授课建议]

1.内力作用能量来源

 

2.内力作用表现形式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塑造地表形态的内力作用

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表现形式

水平运动

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平行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

 

垂直运动

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垂直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

 

 

岩石在一定温度、压力下发生变质

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岩浆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

岩浆喷出地表经冷凝形成火山

 

 

 

.地壳运动的类型及分析判断

运动类型

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

岩层运动方向

地壳运动方向平行于地表,使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

地壳运动方向垂直于地表,使岩层发生大规模的隆起和凹陷

对地形的影响

形成断裂带和褶皱山脉

常形成高原、断块山及盆地和平原等地貌

举例

 

相互关系

1它们相伴发生;2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区域,两者常有主次之分;3就全球而言,地壳运动为主。

3.内力作用的意义

 

4.外力作用能量来源

 

5.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表现

因素

作用

 

温度、水、生物

①使岩石发生崩解破碎;②为其他外力作用提供条件

水、冰川、空气等

①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进行破坏;②常使被侵蚀掉的物质离开原地,并在原地形成侵蚀地貌

风、流水、冰川等

①移动风化或侵蚀的产物;②为堆积地貌的发育输送大量物质

外力减弱或遇到障碍物

被搬运的物质堆积下来

 

由沉积物形成沉积岩

 

6.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

外力作用

形成的地貌形态

分布地区

风化作用

使地表岩石被破坏,碎屑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注:

土壤是在风化壳基础上演变而来的)

侵蚀

风力侵蚀

风力吹蚀和磨蚀,形成戈壁、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

侵蚀

使谷地、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型谷,使坡面破碎,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

化学溶蚀

形成漏斗、地下暗河、溶洞、石林、峰林等喀斯特地貌,一般地表崎岖,地表水易渗漏

冰川侵蚀

形成冰斗、角峰、“U”型谷、冰蚀平原、冰蚀洼地等

冰川沉积

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

流水沉积

形成冲积扇(出山口)、三角洲(河口)、冲积平原(中下游)

颗粒大、

比重大的先沉积,颗粒小、比重沉积

风力沉积

形成沙丘(静止沙丘、移动沙丘)和沙漠边缘的黄土堆积

1.图解外力作用之间的关系

风化使地表岩石由坚硬变得松动、破碎、易被侵蚀,形成散落的碎屑,在搬运过程中不断发生堆积,结果使下层的碎屑物质被压紧、固结形成新的岩石。

新的岩石出露地表后再次发生上述过程,如右图所示:

2.外力作用影响因素的分析方法

分析某一地区的主要外力作用类型,往往可以综合许多因素。

(1)气候因素:

主要从气温与降水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①干旱、半干旱地区:

昼夜温差大、降水少。

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风化作用和风力侵蚀、搬运、沉积作用。

②湿润地区:

降水丰富、地表径流量大,主要表现为流水侵蚀、搬运、沉积作用。

(2)地质地貌因素:

主要分析基岩和地势两个方面的影响。

石灰岩地区,由于岩石微溶于水,故外力作用往往表现为流水侵蚀、溶蚀作用;地势较高的地区往往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作用;地势较低的地区往往表现为沉积和固结成岩作用;地势差异较大的地区往往表现为流水的侵蚀作用。

(3)生物因素:

主要分析植被覆盖率高低的影响。

植被覆盖率低的地区,往往以侵蚀、搬运作用为主;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生物风化作用显著。

3.风化作用与风力作用的区别

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温度、水以及生物等的影响下,发生崩解和破碎等破坏作用,叫做风化作用。

风化作用与风无关,而风力作用则是指风的侵蚀、搬运、堆积等作用,故风化作用与风力作用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深度探究]

1.分析流水堆积地貌、风力堆积地貌与冰川堆积地貌的差异。

提示:

(1)从地表形态上看:

流水堆积地貌和风力堆积地貌总体比较平坦,而冰川堆积地貌多呈波状起伏。

(2)从堆积物质上看:

流水堆积和风力堆积的物质分选性较好,冰川堆积物则大小混杂在一起,无分选性。

2.如何根据风力堆积物判断盛行风向。

提示:

(1)根据沙丘判断风向。

沙丘的缓坡为迎风坡,如下图:

(2)根据堆积物的大小判断风向。

堆积颗粒由大到小的方向即风向,如下图。

风向

3.影响流水侵蚀力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提示:

河流径流量、河流流经地区的地形特征、植被覆盖程度等。

如积雪融水量或降水强度大、地势起伏大、植被破坏严重等会导致流水侵蚀作用大。

 

7.岩石的分类

沉积岩

变质岩

火山岩

8.岩石圈物质的循环

9.岩石圈物质循环的意义

 

10.褶皱的形成

 

11.断层的形成

 

12.地质构造

褶皱与断层的比较

地质

构造

褶皱

断层

背斜

向斜

从形态上

 

岩层一般向下弯曲

岩层受力断裂并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

从岩层的新老关系上

图示

地貌

未侵蚀地貌

 

侵蚀后地貌

向斜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常形成山岭

图示

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地质构造在工程选址、找水、找矿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可通过下图进行理解。

1.背斜与向斜的判别方法

从形态上看,岩层向上拱起的是背斜;岩层向下弯曲的是向斜。

从岩层新老关系看,中心部分岩层老,两翼岩层新的是背斜;中心部分岩层新,两翼岩层老的是向斜。

由于地壳运动的复杂性,仅从形态上判断背斜和向斜是不准确的,而岩层的新老关系才是判断背斜和向斜的科学依据。

例如,在下面的4幅图中,只画出了背斜或向斜的地面以下的部分,若单纯凭借岩层形态判断背斜、向斜,往往会得出错误结论,我们只有借助岩层的新老关系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A——背斜,B——向斜,C——背斜,D——向斜。

2.断层的判断方法

判断某一构造是不是断层的依据有两个:

一是看岩体是不是受力产生破裂;二是看沿断裂面两侧岩块是否有明显的错动、位移。

只有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的才是断层,若只有破裂但无位移则不能算作断层而仅为断裂。

[深度探究]

1.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

提示:

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导致的岩层变形变位,它是地壳运动的“足迹”,它主要有褶皱(向斜、背斜)、断层,回答地质构造类型时,与地表形态无关,关键是看地下岩层的弯曲状况及岩层是否连续。

构造地貌是由地质构造而形成的地表形态特征,它的主要类型有山地、谷地、平原、盆地、陡崖等,回答构造地貌时,只根据地表形态和高低状况来回答。

特别注意向斜谷、向斜山、背斜山、背斜谷、断块山均为地貌类型。

2.为什么我们开采油气时一般选择背斜,开采煤、铁等矿产时往往选择向斜?

提示:

油气一般保存在背斜构造的顶部;背斜顶部易被侵蚀,背斜岩层中的矿石很可能会被侵蚀、搬运掉,而向斜中的矿石则容易被保留下来。

 

13.火山的类型

 

14.火山和地震带的分布

15.板块构造学说

 

16.板块的边界

 

17.构造山系

 

18.海洋的一生

 

19.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交通方式的选择

交通方式的密度

公路的选线

20.河流的侵蚀地貌

21.河流的堆积地貌

2.河流堆积地貌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组成部分

分布

形成

地貌特点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洪积-冲积平原

以谷口为顶点呈扇形,冲积扇顶端到边缘地势逐渐降低,堆积物颗粒由粗变细

土壤深厚肥沃,既不旱也不涝,是高产田所在地

河漫滩平原

 

地势平坦、宽广

土壤肥沃,易旱易涝,粮食产量不稳定

三角洲平原

 

多呈三角形,地势平坦,河网稠密,河道由分汊顶点向海洋呈放射状

土壤肥沃,易盐碱化,影响农业生产

河流流向的判断方法

 

(1)根据一条等高线,判定河流流向。

(2)根据一组等潜水位线,判定河流流向。

(3)根据湖泊或水库上下游的水位变化曲线判定河流流向

(4)根据河床的深浅判定河流流向

(5)根据城市合理规划图判定河流流向

[深度探究]

1.如何根据河流判断地形特征?

提示:

(1)根据河流流向可判断地势的高低,河水从高处向低处流;

(2)根据水系特征可判断地形类型:

向心状水系对应的地形为盆地;辐射状水系对应的地形部位为山顶;(3)根据河床宽度判断地形:

若河流河床较宽,则说明该河流经平原地区;(4)根据河道形态判断地形:

若河道呈蛇形弯曲,则说明该地为平原。

2.如何根据河流的水文特征可判断地理环境特征?

提示:

(1)含沙量大,则说明上游植被覆盖率不高,水土流失严重。

(2)若河流有结冰期,则说明该河所处纬度较高。

3.怎样分析河流两岸的侵蚀和堆积?

提示:

(1)若河道平直时要考虑地转偏向力的作用。

(2)若河道弯曲时,此时主要考虑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4.河口三角洲形成的原因从哪些方面分析?

提示:

上游由于土地、植被、人为等原因造成的河流含沙量大小;入海口的地形、流速;海水顶托作用等。

5.平原按成因分类一般有哪几种?

提示:

以河流冲积作用为主形成的平原,主要分布在河流中下游地区;河流洪积作用形成的平原,主要分布在河流出山口;断裂陷落和河流冲积形成的平原,如渭河平原;冰川堆积形成的平原等。

22.河流对聚落的影响

不同地形区,河流地貌类型不同,对聚落形态、密度、成因及分布的影响不同,具体表解如下:

地形

高原

山区

平原

聚落分布

聚落形态

多呈狭长的带状

条带状

团状、带状

聚落密度

较小

成因

地势相对较低,气候温暖,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

地势平坦,地下水或地表水丰富,淤积有肥沃的土壤

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河网密布,有便捷的内河运输和海上运输

举例

青藏高原地区的雅鲁藏布江谷地

甘肃省城市人口的分布

长江中下游平原各城市与人口的分布

 

23.地质构造的先后顺序

地貌成因类题目的规范答题和模板

典例剖析

(2012·高考福建卷)下图示意中国东部某区域。

回答问题。

分析R河河口地段多沙洲的自然原因(8分)

[样卷展示]

[样卷剖析]

回答要点不全,漏掉海水的顶托作用。

[标准答案] 河流径流量大,携带泥沙量大;位于河流入海口,地势低平,流速缓慢,以堆积作用为主,泥沙大量堆积;地处海陆交界地带,海水的顶托使堆积作用增强,在R河的河口地段形成众多的沙洲。

典例剖析

读我国东部某区域图,回答下列问题。

指出图中甲处的地貌类型,并说明其主要形成过程。

(10分)

[样卷展示]

[样卷剖析]

在描述地质作用过程时,注意逻辑要严密,表述清楚各个环节所受的力,用词准确。

该类型题目主要按照环节给分。

该题采分点大致如下:

三角洲(2分)、泥沙(2分)、顶托作用(2分)、流速缓慢(2分)、沉积(2分)。

样卷答案“三角洲”得2分,“河流带来泥沙”得2分。

丢到其中两个环节扣4分,“冲积”用词不准确扣1分。

[标准答案] 三角洲。

河流携带大量泥沙,流经地势平坦的入海口处,再加上海水顶托作用,流速缓慢,泥沙大量沉积形成三角洲。

答题模板

1.常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形成

类型

成因

流水

侵蚀

地貌

河谷、沟谷、

峡谷

水在流动的过程中,对河床及两岸的冲蚀作用形成

喀斯特地貌

可溶性石灰岩在流水中含有CO2的作用下,发生化学反应,被溶解而侵蚀掉形成的地貌

风力侵蚀地貌

风携带的大量沙石对周围岩石的破坏作用形成的地貌,如风蚀蘑菇、风蚀城堡、戈壁等

流水

堆积

地貌

冲积扇

山区河流流出山口,流速减缓,其携带的大量碎石和泥沙在山前堆积

三角洲

河流携带大量泥沙进入海洋或湖泊时,水下地势平缓;加上海水顶托作用,河水作用缓慢;河流携带泥沙堆积在河口前方,形成三角洲

风力堆积地貌

风携带的大量碎屑物质,在受到阻挡等作用下,风速降低,大量物质沉积而形成的地貌,如沙丘等

冰川堆积地貌

冰川携带的大量物质在温度升高时,冰川融化,大量物质在原地堆积而形成冰碛地貌,如东欧平原等

2.构造地貌的形成

(1)向斜谷和背斜山的形成

在受到强大挤压力作用下,岩层发生弯曲,向上拱起形成背斜山,向下弯曲形成向斜谷。

(2)向斜山和背斜谷的形成

背斜顶部因受到张力,岩石破碎,易被外力侵蚀成背斜谷;向斜槽部受挤压,岩石致密,不易被侵蚀形成向斜山。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2014·北京东城一模)地层是地壳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成层岩石的总称。

正常情况下,下面的岩层总是比上面的岩层古老。

化石多保存于沉积岩层中,相同时代的地层中往往保存着相同或相似的化石。

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  )

A.甲层深度约2900千米 B.乙层由外力作用形成

C.丁层的时代最古老D.共有十个时代的地层

2.地点3地层的形成过程可能是(  )

A.沉积作用—地壳上升—侵蚀作用—地壳下沉—沉积作用

B.侵蚀作用—地壳下沉—沉积作用—地壳上升—侵蚀作用

C.沉积作用—地壳下沉—沉积作用—地壳上升—侵蚀作用

D.侵蚀作用—地壳上升—侵蚀作用—地壳下沉—沉积作用

   (2014·郑州四中第一次调考)读某地地质剖面图,回答3~4题。

3.下列地质事件由先到后发生的顺序为(  )

①断层的发生 ②砂岩沉积 ③页岩沉积 ④岩浆的侵入 ⑤页岩层与石灰岩层间侵蚀面的侵蚀作用

A.①②③④⑤B.③②①④⑤

C.⑤③②④①D.⑤③④②①

4.关于图中内容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页岩因属于变质岩而不可能含有化石

B.花岗岩属于喷出岩,砂岩属于沉积岩

C.图中断层的形成是内力作用的结果,侵蚀面的形成是外力作用的结果

D.从地壳运动角度分析,该地地壳一直是上升隆起的

   (2014·河南3月适应性测试)图Ⅰ为河水中颗粒物质所受外力作用类型与河流流速、颗粒物直径之间的关系图,图Ⅱ为某区域地貌示意图。

读图,回答5~7题。

图Ⅰ

图Ⅱ

5.欲使直径为0.1mm处于搬运状态的颗粒物堆积至河床,河流流速至少应降为(  )

A.0.1cm/sB.0.5cm/s

C.0.7cm/sD.30cm/s

6.下表中P、Q两颗粒物所受主要外力作用分别是(  )

颗粒直径(mm)

河流流速(cm/s)

P

0.02

200

Q

20

7

A.侵蚀、搬运B.搬运、堆积

C.侵蚀、堆积D.搬运、侵蚀

7.能够反映图Ⅱ所示地貌成因的点是(  )

A.甲B.乙

C.丙D.丁

   (2014·太原调研)下图为某区域等高线(单位:

米)及地层示意图。

读图完成8~9题。

8.该区域的地质构造与地形是(  )

A.背斜—山岭B.背斜—谷地

C.向斜—山岭D.向斜—谷地

9.图示区域各地层的岩石(  )

A.由先成岩石高温高压变质而成

B.坚硬而致密,是理想的建筑材料

C.记录着地球的历史

D.质地疏松多孔,属于岩浆岩

   (2014·长沙模拟)下图示意台湾省台东县某地等高线(单位:

米),图中每个正方形网格的实地面积为4平方千米。

读图,完成10~11题。

10.坡面的垂直高度与水平宽度的比叫坡度。

甲、乙两地之间的坡度最接近(  )

A.10%B.20%

C.30%D.35%

11.形成东兴与苏巴阳之间河流地貌的地质作用(  )

A.堆积大于侵蚀B.沉降大于隆起

C.侵蚀大于堆积D.隆起大于沉降

二、综合题(共56分)

12.(28分)(2014·黄冈中学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奥卡万戈三角洲(图中的A三角洲),亦称“奥卡万戈沼泽”,是世界上最大的内陆三角洲,由奥卡万戈河注入卡拉哈里沙漠而形成。

材料2:

奥卡万戈及其周边地区区域图。

(1)据材料1和材料2,试从外力作用角度描述A三角洲的形成过程。

(10分)

(2)据材料2,分析甲、乙两地区沙漠成因的差异。

(8分)

(3)据材料2,从聚落规模、聚落发展两个角度比较丙、丁聚落,并分析原因。

(10分)

(3)丁聚落比丙聚落规模大,发展潜力(前途)大。

原因:

丁聚落附近有河流流经,水源充足,而丙聚落处于沙漠地区,水源不足;且丁聚落有交通线路经过。

13.(28分)下面为“我国沿90°E附近的地形剖面图”。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填表比较甲、乙两地形区主要外力作用形式的差异及其对应的地貌形态。

(8分)

主要外力作用形式

对应的地貌形态

(2)图中①河大拐弯地带形成世界最大的峡谷,说明该峡谷的主要成因。

(6分)

(3)乙地形区的东南边缘和中部都有典型的谷地发育,其中东南部多峡谷而中部谷地较为宽广,两者差异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6分)

(4)图中山脉②的走向是________,该山脉是我国西部两大盆地的分界线。

山脉北侧的盆地中多半为固定沙丘,而南侧多为流动沙丘,试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差异形成的自然原因。

(8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