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风格与现代城建.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291272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86.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筑风格与现代城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建筑风格与现代城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建筑风格与现代城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建筑风格与现代城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建筑风格与现代城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建筑风格与现代城建.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建筑风格与现代城建.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建筑风格与现代城建.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建筑风格与现代城建.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建筑风格与现代城建.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建筑风格与现代城建.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建筑风格与现代城建.docx

《建筑风格与现代城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筑风格与现代城建.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建筑风格与现代城建.docx

建筑风格与现代城建

建筑学概论论文

水利水电081班

200803121

田赫

我眼中的建筑

--浅谈建筑风格与现代城建

一、中国古代建筑艺术

中国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光辉的成就。

从陕西半坡遗址发掘的方形或圆形浅穴式房屋发展到现在,已有六、七千年的历史。

修建在崇山峻岭之上、蜿蜒万里的长城,是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建于隋代的河北赵县的安济桥,在科学技术同艺术的完美结合上,早已走在世界桥梁科学的前列;现存的高达67.1米的山西应县佛宫寺木塔,是世界现存最高的木结构建筑;北京明、清两代的故宫,则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建筑精美、保存完整的大规模建筑群。

1、围院的平面空间

众所周知,外国建筑是院在外,即院子包围房子,中国建筑则相反,院在内而房在外,即房屋包围院子。

房屋、墙垣等围合成院落,以院为中心;或是以主单元(即正殿、正厅)为中心,次单元(即两厢)围绕主单元,一正两厢,并以抄手廊连接,组成一座建筑。

如在各地民居中的四合院空间。

其特点就在于把“院子”作为建筑平面的组成部分,室内外空间融为一体,以房廊作为过度空间,富有生活气息。

院周围建筑互不独立,相互联系。

但合院建筑不是群体,而只是“一座”建筑。

从四合院住宅到万里长城虽然空间层次不同,但都属于一样的空间形态——即内向的外封闭的空间形态,共同体现或服务于一个社会系统。

国,古为城的广称,即政治机构、军事实力及绝大部分的民众生息,都在一城之中。

城外是自然广川,可以村居结庐,造别业,但它不是独立的。

从东周起,一城一国或数城一国模式,一直到秦统一中国,仍以城池为“国”,数“国”合为大统一的国家。

国中有家,故称国家。

但家的空间模式与国相同,只是范围缩小了,可以这样说家是国的单元或细胞,或者说家是国的缩微,国是家的扩大。

长城原为御敌戌疆而设,但从某种意义上说,长城就好比“国”这个

大空间的围墙。

无论是历朝都城,宫廷、园林和寺、庙、祠、观,还是各地的民居及市肆都以这种围院空间布局为特点。

这种内向层次型的建筑空间模式,尤以传统园林为最。

它不但是形式的,而且更是意境的。

园林之中,四周有廊、亭、轩、厅等建筑或粉墙,院在内,以树木、假山、池水、墙垣或建筑分割空间。

“庭院深深深几许”,令人心旷神怡。

2、轴线的空间艺术

中外建筑单体都讲究对称,但中国建筑、空间布局尤以轴线对称见长。

这主要体现在受中国“周礼”思想影响较大的建筑体系当中。

古代都城规划中,都以主宫殿位于中轴线上,以宫室为主体,次要建筑位于两侧,左右对称布局,“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等,如唐大都与明清北京城的规划布局。

再如中国古代寺庙中,强调轴线空间布局的实例也是很多。

一般均将主殿大雄宝殿放在轴线的重要位置上,配殿居前后左右。

“左阁右藏”、“左钟右鼓”等。

空间层层递进,庭院森森。

典型的如河北正定隆兴寺的布局。

此寺始建于隋,改建于宋,保存至今。

当然,中国传统建筑这种空间的形成,有其主客观原因。

客观上如自然的、地理的、生态的原因等,主观上如中国长期保持的生产方式、经济形态和人文形态等原因。

这里不再赘述。

3、诚实的结构 

中国传统建筑,论其结构,不论是皇家的宫苑,还是散见于各地的各类型的建筑,包括民居,其结构特点在世界古代建筑史中都是独一无二的。

具有代表性的结构形式主要有两种:

 

(1)、抬梁式,就是在屋基上立柱,柱上架梁,梁上放短柱,其上再放梁,梁的两端并承檩;这样层叠而上,在最上层的梁中央放脊瓜柱以承脊檩。

这种结构的建筑,室内少柱或无柱,空间较大,在我国应用很广,特别是北方用得更多。

(2)、穿斗式,这种结构的特点是由柱径较细柱距较密的落地柱与短柱直接承檩,柱间无梁而用若干穿枋联系,并以挑枋承托出檐。

这种结构用料小,但室内柱密,空间不够开阔,在我国南方使用很普遍。

由于是以木构架为主,柱承重,墙不承重,所以门窗可自由布置,体现了形式与结构的统一。

在皇家建筑和重要的坛、庙建筑中,还以斗拱支撑在柱头、屋檐间,使得建筑出檐深远,保护木结构的屋身。

在这里,斗拱一方面是结构构件,另一方面也成为建筑上的装饰物,即以结构构件为装饰物,形式反映了功能,结构真实,功能合理,也是一种真善美的统一。

但不论是何种建筑,结构上的基、柱、梁、檩、椽、斜撑等部分大都外露,形状上也加工成装饰构件,结构、构件间用榫卯结合,不施钉子。

外观上和其它国家的许多建筑一样,分台基、屋身和屋顶三部分,但中国传统建筑的屋顶尤其大,有时几乎和屋身同高,且每个部分都有一定的比例及标准做法。

4、“天人合一”的建筑环境

崇尚自然,喜爱自然自古亘有。

先民们早就注意到“天时、地利、人和”的协调统一。

《周易·乾卦》:

“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共德,与日月合共明,与四时合共序,与鬼神合共吉凶。

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

儒家崇尚“天人合一”,道家推崇“自然无为”。

天也,自然也。

不论是儒家的“上下与天地同流”(《孟子·尽心》),还是道家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都把人和天地万物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视为不可分割的共同体,从而形成一种主观力量,促使人们去探求自然、亲近自然、开发自然;另一方面,山河壮丽,景象万千,祖国各地的美好景色又启发着人们热爱自然、讴歌自然的无限激情。

“天人合一”的思想与对自然美的鉴赏融揉成为传统美学的核心,相应地产生了绚丽的山水文化、山水画、山水园林,出现了风景名胜区。

在这种美学思潮的影响下,人们处理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不是持着与大自然对立的态度,用建筑去控制自然环境;相反,乃是持着亲和的态度,从而形成了建筑和谐于自然的环境态度。

例如东晋大官僚石崇在洛阳近郊修建河阳别业(金谷园):

“其制宅边,却阻长堤,前临清渠,柏木几于万株,流水周于舍下”(石崇《思归引·序》);佛教高僧慧远在庐山经营东林寺:

“却负香炉之峰,傍带瀑布之壑,仍石垒基,即松栽沟。

清泉环阶,白云满室。

复于寺内别墨禅林,森树烟凝,石迳苔生。

凡在瞻履,皆神清而气肃焉”(《高僧传·慧远传》)。

诸如此类的描述,文献记载中屡见不鲜。

从此以后,那些

建置在城市以外的山水风景地带的佛寺、道观、别业、山村聚落都十分重视相地选址,目的不仅为了满足各自功能的需要,还在于如何发挥建筑群体横向铺陈的灵活性而因山就势、臻合于局部的山水地貌、谐调以总体的自然环境。

它们无异于点染大地风景使其凝炼生动、臻于画境的“风景建筑”,这正是中华民族在建筑与大自然关系的处理上所体现的独特的环境意识,虽非完全自觉,但却十分明显。

历来的山水“画论”和堪舆学说,对于这种环境意识都曾作过部分的美学和科学的阐述。

和谐于自然的环境意识,更自觉更深刻地体现在园林建筑中。

广义的中国传统建筑应包括园林建筑。

在园林里面,建筑不必拘泥于一正两厢。

伦理象征或多或少地被冲淡甚至完全消失,建筑布局获得最大的自由度。

建筑与山水、花木等有机地组织为一系列风景画面,使得园林在总体上达到一个更高层次的建筑美与自然美相互融揉的境界。

二、建筑设计召唤民族风格

记得若干年前,中国的一位烹饪大师在日本举行的一次国际烹饪大赛上,以一道最家常不过的麻婆豆腐技压群雄,获得了那次国际烹饪大赛的冠军,在这次似乎有传奇色彩的事件中,大家不禁要问,一道简单的豆腐菜胜出的原因在哪里。

答案很简单:

美味加低成本,再多一层关系还有民族特色。

  由一道豆腐菜让人想到近期关于一座建筑物的争论。

由外国设计师不凡的想像力和张扬狂怪设计风格的那座建筑物据说要耗资50个亿。

在建筑实施方面,有专家称:

此方案特殊的外形,使结构实施具有前所未有的难度,这一设计在高度、均匀性、变形、旋转幅度等方面都突破了国家有关的结构规范,材料的选择上只能大量使用现代结构材料中延展性最好、变形能力最强的钢,而复杂的钢结构就意味着消耗大量资金。

  单从外形看,此建筑物的设计无疑是前所未有、夺人眼球的,有可能成为“世界都市形象”的先声。

在中国向前发展的过程中,当然需要世界顶尖建筑设计师的好作品,需要风格精彩纷呈,需要那些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经典建筑,成为一座城市、一个国家的财富。

但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是,我们究竟能消耗多少金钱让风格从想像变为现实?

清华大学建筑与城市研究所所长吴良镛说,中国现在并没有富得不在乎这50亿元,中国格不入还有很多地方很贫穷,建筑师要有一点社会责任感。

  以开放的眼界包容国外建筑师的新观念,以海纳百川的态度接纳他们的新方案,用世界的语言谱写建筑的新诗篇,我们的城市才能越来越美好。

但如果碰到个别跑到中国来做大师,花中国人的钱,实现他们“大胆梦想”的洋设计,我们是否有勇气像吴良镛那样,考问这种风格的真实意义。

  关于建筑设计,我们还想到了前段时间,楼市流行的“欧陆风格”,罗马柱这一建筑符号泛滥一时,成为高尚社区必不可少的饰品和标志。

尽管奢华雍容,尽管风情万种,但由于盲目拿来,事实上却泯灭了楼盘个性、本土特色以及建筑的美。

对建筑业界而言,这无疑是一种讽刺。

  一位学成归国的青年建筑师面对这一情景,瞠目结舌。

他说,在欧美留学多年,耳濡目染,潜心研习,却从未听说“欧陆风格”这一流派。

“这是附庸风雅,牵强附会。

将不同风格的建筑符号胡乱拼凑,就美其名曰欧陆风格,是对建筑的亵渎,是四不象”。

尽管四不象,但毕竟还是一种求异和不甘平淡的追求,最可怕的是建筑的同质化倾向以及建筑设计的单一与枯竭。

外来风格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近年来,城市建筑的千楼一面极为普遍,不求上进、不愿创新的现象比比皆是,建筑呈现出苍白、贫瘠、空洞的景象。

这让诸多业界人士痛心疾首。

  有专家指出,建筑发展到今天,似乎很难再从地域角度加以划分,民俗性和地方性的特色已被商业交流淹没,其方向也似乎单一而迷惘。

建筑设计的贫乏与缺席,令人慨叹。

  

三、世界上10幢最高建筑物大部分在中国

国际在线消息说起世界上高楼林立的国家,你最先想到的是哪个,是美国还是欧洲国家?

或许你不知道,其实很多世界顶尖级的高楼就在离我们不远的地方,世界10幢最高建筑物中的多数在中国!

 第1名:

台北101大楼

  位于中国台北,2004年建成,共101层,楼高1671英尺(509米),到目前为止,是世界上最高的建筑物。

 第2名、第3名:

吉隆坡双子塔

  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的双子塔(PetronasTowers),高1483英尺(452米),88层。

这两座高楼于1998年完

工,也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的双子楼。

 第4名:

芝加哥西尔斯大厦

  美国芝加哥西尔斯大厦高1450英尺(442米),共108层,其高度超过原纽约世贸中心,是美国最高的建筑物。

西尔斯大厦曾稳坐世界最高建筑物宝座20余年,直到

1998年马来西亚吉隆坡的双子塔落成。

第5名:

上海金茂大厦

金茂大厦高1380英尺(421米),

共88层,于1998年落成,是中国大陆最高的建筑。

第6名: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第二期)

 位于中国香港,高1362英尺(415米),88层,目前是世界第6高的建筑物,于2003年

建成。

 

 第7名:

广州中信广场大楼

  位于中国广州,1997年建成后曾是中国大陆最高的建筑,但1998年上海金茂大厦的建成让

它很快就失去了这个称号。

高1283英尺(391米),80层。

 第8名:

深圳顺兴广场大楼

  位于中国深圳,在中国大陆排位第3,世界第8。

高1260英尺(384米),69层,于1996年完工。

同时也是中国最高的“钢铁”建筑物。

深圳顺兴广场大楼

 第9名:

纽约曼哈顿的帝国大厦

  纽约最具人气的地点之一,也是目前纽约最高的建筑。

帝国大厦高

1250英尺(381米),102层。

第10名:

香港中央广场大楼

  于1992年建成,高1227英尺(374米),78层。

四、现代城建:

和谐发展最相宜

 前不久,中外53个城市市长在南京就“构建和谐城市”进行对话,通过了《南京宣言》,达成“促进文化发展,构建和谐城市”的共识。

我觉得这充分表明“构建和谐城市”已成为世界各国现代城市建设的目标。

  一座城市由若干建筑群体组成,每一个建筑、每一时期的建造与规划都应该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尊重自然,尊重文化,尊重人居,这也是我国优秀文化的特点之一。

所以,在进行城市营造的时候,首先应该考虑到城市的文化分区,关注城市的文化发展脉络,保留优秀的传统建筑遗存、地方特色遗迹,同时还应考虑到现代建筑涌入所带来的影响等各方面因素。

一个城市有她独特的文化脉络和建筑格调,这种脉络的形成需要时间,它是一种历史的沉淀,并非一夜之间所能形成。

我们在规划设计时既可以适当保留一些“老区”,以了解这座城市曾经有过的历史辉煌,同时也可以创建一些包含现代建筑特征的带有探索性的新作品。

  不同城市的建设还应该体现出多元化的格局。

城市有大有小,应该有不同的城市规划,不能被空洞的形象法则或单一模式所束缚。

俗话说“一方水土,一方人”,反之,这“一方人”也需要属于自己的“一方水土”。

城市规划一定要有适应本土地理地貌、风土人情的特色。

只要我们的城市管理者、城规专家、建筑家、设计艺术家、居住者共同合作,才能把城市建设得更加完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