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卷语文高考真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292682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5.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卷语文高考真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江苏卷语文高考真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江苏卷语文高考真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江苏卷语文高考真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江苏卷语文高考真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江苏卷语文高考真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江苏卷语文高考真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江苏卷语文高考真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江苏卷语文高考真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江苏卷语文高考真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江苏卷语文高考真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江苏卷语文高考真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江苏卷语文高考真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江苏卷语文高考真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江苏卷语文高考真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江苏卷语文高考真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江苏卷语文高考真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江苏卷语文高考真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江苏卷语文高考真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江苏卷语文高考真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卷语文高考真题.docx

《江苏卷语文高考真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卷语文高考真题.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苏卷语文高考真题.docx

江苏卷语文高考真题

2018年江苏卷 

 

语文Ⅰ(试题)

本试卷共16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2018·江苏高考)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中国古代的儒家经典,莫不是古圣人深思熟虑、________的结晶。

如果把经典仅仅当作一场________的说教,那你永远进不了圣学大门。

必得躬亲实践,才能切实________圣人的心得,如此我们的修为才能日有所进。

A.特立独行 耳提面命 顿悟

B.特立独行 耳濡目染 领悟

C.身体力行 耳提面命 领悟

D.身体力行 耳濡目染 顿悟

解析:

选C “特立独行”指有操守、有见识,不随波逐流。

“身体力行”指亲身体验,努力实行。

第一句是说儒家经典是古圣人思考和亲身实践的结晶,应选用“身体力行”。

“耳提面命”指不但当面告诉他,而且还贴近耳朵提醒、叮嘱;多指(长辈对晚辈、上级对下级)恳切地教导。

“耳濡目染”指形容听得多见得多了之后,无形之中受到影响。

结合下文的“说教”,这里应选带有教导意思的成语“耳提面命”。

“领悟”指领会;理解。

“顿悟”指忽然领悟。

“顿悟”更主要的是通过灵感来完成,就时间来说可能是瞬间。

根据句意可知,对圣人的思想不是瞬间领悟的,在这里应选用“领悟”。

2.(2018·江苏高考)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理性经济人”,把利己看作人的天性,只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这是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之一。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更倾向于暂时获得产品或服务,或与他人分享产品或服务。

使用但不占有,是分享经济最简洁的表述。

①反而更多地采取一种合作分享的思维方式

②不再注重购买、拥有产品或服务

③但在分享经济这一催化剂的作用下

④人们不再把所有权看作获得产品的最佳方式

⑤在新兴的互联网平台上

⑥这个利己主义的假设发生了变化

A.③⑥⑤①④②     B.③⑥⑤④②①

C.⑤⑥③①④②D.⑤⑥③④②①

解析:

选B 先通读语段,把握大意;然后,对比各选项的不同,根据上下文的提示用代入、排除法得出答案。

第一句说的是“利己主义”,后面说的都是“分享经济”,二者差异巨大。

所以③这一转折句排在开头。

⑥是说前文的“利己主义”的假设发生了变化,而③是⑥的前提,⑥要紧跟③,排除C、D两项。

④和②都有“不再”的字眼,都是解说人们在新兴的互联网平台上的做法,应放在一起,①是解说人们最终选择的做法,句中的“分享”和下文的“分享经济”联系紧密,应该放在最后,排除A项。

3.(2018·江苏高考)下列诗句与所描绘的古代体育活动,对应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

①乐手无踪洞箫吹,精灵盘丝任翻飞。

 ②雾縠云绡妙剪裁,好风相送上瑶台。

 ③浪设机关何所益,仅存边角未为雄。

 ④来疑神女从云下,去似姮娥到月边。

A.①下围棋 ②荡秋千 ③抖空竹 ④放风筝

B.①抖空竹 ②荡秋千 ③下围棋 ④放风筝

C.①下围棋 ②放风筝 ③抖空竹 ④荡秋千

D.①抖空竹 ②放风筝 ③下围棋 ④荡秋千

解析:

选D ①“乐手无踪洞箫吹,精灵盘丝任翻飞”出自曹植的《空竹赋》。

空竹一般为木质或竹质,中空,是一种用线绳抖动使其高速旋转而发出响声的玩具。

“精灵盘丝任翻飞”说的就是用线绳抖动使其高速旋转而发出响声的“抖空竹”活动。

②“雾縠云绡妙剪裁,好风相送上瑶台”出自杨仲愈的《美人风筝》。

风筝需要巧手剪裁制作,也需要风才能高高飞起上到瑶台。

这两句诗说的就是做风筝和放风筝。

③“浪设机关何所益,仅存边角未为雄”出自方回的《次韵张慵庵观予弈棋》。

围棋是一种策略性两人棋类游戏,要“设机关”;以围地多者为胜,所以“仅存边角未为雄”。

④“来疑神女从云下,去似姮娥到月边”出自王泠然《寒食篇》。

荡秋千高低往复,正像是“来疑神女从云下,去似姮娥到月边”。

4.(2018·江苏高考)对下面一段文字主要意思的提炼,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  )

偏见可以说是思想的放假。

它是没有思想的人的家常日用,是有思想的人的星期天娱乐。

假如我们不能怀挟偏见,随时随地必须得客观公正、正经严肃,那就像造屋只有客厅,没有卧室,又好比在浴室里照镜子还得做出摄影机前的姿态。

A.没有思想的人往往更容易产生偏见。

B.即使有思想的人也常常会怀挟偏见。

C.人无法做到随时随地保持客观公正。

D.对思想而言偏见自有其存在的价值。

解析:

选D 先通读语段,把握大意,然后再分析判断。

文段第一句以比喻说明偏见的性质。

第二句说明偏见对没有思想、有思想的人的意义。

第三句假设论证没有偏见的缺憾。

综合起来,整段文字是论说偏见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A项说法片面,它仅仅是对“它是没有思想的人的家常日用”这句话的解说。

B项说法错误,原文说“偏见”“是有思想的人的星期天娱乐”,既然一周只有星期天娱乐,说明有思想的人只是偶尔带有偏见,不是常常怀挟偏见。

C项说法片面,它仅仅是对最后一句的解说,是对人们无法时时刻刻不带偏见的类比。

5.(2018·江苏高考)下列选项中,对右图漫画寓意的理解最贴切的一项是(3分)(  )

A.过程特别艰难,可能预示着这一次收获很大。

B.在我们不注意的地方往往隐藏着巨大的困难。

C.对努力挣得的东西,人们会牢牢地抱住不放。

D.懂得知足常乐,会使生活中的困难更少一些。

解析:

选A 首先,观察漫画的构图要素,把握其体现的寓意;其次,分析选项,找出最符合漫画寓意的选项。

漫画中兔子在拔萝卜,它的背篓里已有几个小萝卜,说明小萝卜是容易拔的。

现在兔子正吃力地拔着一个大萝卜,过程特别艰难,但如果拔出来就收获巨大。

这说明过程特别艰难,可能预示着收获很大。

B项解说片面,偏离寓意。

漫画描述的是兔子拔萝卜,在几个萝卜中意外地拔到了最大的那个,这个大萝卜只是比别的萝卜难拔一些。

B项解说只抓住大萝卜,而忽视了兔子拔萝卜的目的和过程。

C项解说没有根据。

兔子还没有把大萝卜拔出来,也没有紧紧抱住大萝卜不放。

D项解说错误。

漫画中兔子正在努力,没有中途放弃,“知足常乐”的解说没有根据。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2018·江苏高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重到沭阳图记

袁 枚

古之人往往于旧治之所三致意焉。

盖贤者视民如家,居官而不能忘其地者,其地之人,亦不能忘之也。

余宰沭阳二年,乙丑,量移白下。

今戊申矣,感吕峄亭观察三札见招,十月五日渡黄河,宿钱君接三家。

钱故当时东道主,其父鸣和癯而髯,接三貌似之,与谈乃父事,转不甚晓。

余离沭时,渠裁断乳故也。

夜阑置酒,闻车声啍啍,则峄亭遣使来迎。

迟明行六十里,峄亭延候于十字桥,彼此喜跃,骈辚同驱。

食倾,望见百雉遮迣,知沭城新筑。

衣冠数十辈争来扶车。

大概昔时骑竹马者,俱龙钟杖藜矣。

越翌日,入县署游观,到先人秩膳处,姊妹斗草处,昔会宾客治文卷处,缓步婆娑,凄然雪涕,虽一庖湢、一井匽,对之情生,亦不自解其何故。

有张、沈两吏来,年俱八旬。

说当时决某狱,入帘荐某卷,余全不省记。

憬然重提,如理儿时旧书,如失物重得。

邑中朱广文工诗,吴中翰精鉴赏,解、陈二生善画与棋,主人喜论史鉴,每漏尽,口犹澜翻。

余或饮,或吟,或弈,或写小影,或评书画,或上下古今,或招人来,或呼车往,无须臾闲。

遂忘作客,兼忘其身之老且衰也。

居半月,冰霰渐飞,岁将终矣,不得已苦辞主人。

主人仍送至前所迎处,代为治筐箧,束缰靷毕,握手问曰:

“何时再见先生?

”余不能答,非不答也,不忍答也。

嗟乎!

余今年七十有三矣,忍欺君而云再来乎?

忍伤君而云不来乎?

然以五十年前之令尹,朅来旧邦,世之如余者少矣;四品尊官,奉母闲居,犹能念及五十年前之旧令尹,世之如吕君者更少矣。

离而合,合而离,离可以复合,而老不能再少。

此一别也,余不能学太上之忘情,故写两图,一以付吕,一以自存,传示子孙,俾知官可重来,其官可想,迎故官如新官,其主人亦可想。

孟子曰:

闻伯夷、柳下惠之风者,奋乎百世之下,而况于亲炙之者乎?

提笔记之,可以风世①,又不徒为区区友朋聚散之感也。

[注] ①风世:

劝勉世人。

(选自《小仓山房诗文集》,有删节)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余宰沭阳二年  宰:

治理

B.说当时决某狱决:

打开

C.代为治筐箧治:

备办

D.奉母闲居奉:

侍奉

解析:

选B 判断词语解释是否正确要根据上下文。

“说当时决某狱”,“狱”是“诉讼案件”的意思,联系前后文,可判断B项解释错误。

决,在文中应是“判决”的意思。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四品官员吕峄亭在家闲居期间,连续写信邀请老县令旧地重游,袁枚因此再到沭阳。

B.当年袁枚离开沭阳时,钱接三才断奶,因此谈及其父钱鸣和的往事,接三不太清楚。

C.八十多岁的张、沈两吏是袁枚的老同事,还能依稀记得些许往事,多数事已忘记了。

D.吕峄亭在寒冬时节送客至十字桥,宾主作别时,袁枚觉得自己有生之年很难再来了。

解析:

选C 对原文中“余全不省记”理解有误。

不是张、沈两位老同事对“多数事已忘记了”,而是“我”都不记得往事了。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迟明行六十里,峄亭延候于十字桥,彼此喜跃,骈辚同驱。

 

 

(2)闻伯夷、柳下惠之风者,奋乎百世之下,而况于亲炙之者乎?

 

 

解析:

本题涉及重要实词、虚词,古代文化知识,状语后置句等。

(1)“迟明”,黎明,天快亮时。

“于十字桥”,作“候”的状语,翻译时要提前。

“骈”,两马并列驾车。

“辚”,拟声词,车行走时的声音,如“车辚辚,马萧萧”。

(2)“风”,指人的节操、品质。

“奋”,指振奋、振作、奋发。

“百世”指百代。

“百世之下”,指百代之后。

“亲炙”,喻指受到熏陶。

答案:

(1)天快亮的时候,行驶了六十里,吕峄亭在十字桥迎接,两人(见面)十分欣喜,便驱车一同前往。

(2)伯夷、柳下惠那样的高风,百代之后的人听到,也能奋发,更何况亲受熏陶的人呢?

9.文中“可以风世”的内容有哪些?

请简要概括。

(4分)

 

 

解析:

联系第1段“贤者视民如家,居官而不能忘其地者,其地之人,亦不能忘之也”,可概括出第一条。

再联系“提笔记之”前面的一句,表现了品德高尚的人,后世的人会效仿他,可概括出第二条。

答案:

为官当勤政爱民,百姓会怀念他;为人当感恩重义,后代会仿效他。

参考译文:

古代的人往往对自己以前管理的地方多次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

(这大概是因为)贤能的人对待百姓像对待家人一样,做官而不能忘记他管辖的地方,那里的百姓,也不能忘记他们吧。

我治理沭阳两年,乙丑年,调到白下做官。

现在戊申年了,感激吕峄亭观察使多次写信邀请,(我)十月五日渡过黄河(来到沭阳),住宿在钱接三家里。

钱接三去世的父亲以前接待过我,他的父亲钱鸣和精神矍铄有美髯,钱接三和他父亲长得很像,和他谈论我和他父亲的旧事,他反而不很清楚。

(可能是)我离开沭阳时,他才刚刚断奶的缘故。

傍晚摆酒款待我,听到缓慢而沉重的车行声,是吕峄亭派使者来接我。

天快亮的时候,行驶了六十里,吕峄亭在十字桥迎接,两人(见面)十分欣喜,便驱车一同前往。

不久,望见高高的城墙耸立,知道是沭阳新建的。

几十个官绅争相来扶车。

原先骑竹马的儿童,都成了老态龙钟拄着拐杖的老人了。

过了第二天,到县衙去游览,到了先人祭祀的地方,姐妹们斗草游戏的地方,昔日宴会宾客批阅文卷的地方,缓步徘徊,伤心地流下了眼泪,即使原先的一间厨房和浴室,一个水池和水沟,面对它们也触景生情,也不能理解是什么缘故。

有姓张的和姓沈的两个官吏来,年龄都已经八十岁。

(他们)说起当时判决的某个案件,担任科举阅卷官推荐的某篇文章,(这些)我都不记得了。

重提后突然记起,像温习小时候读过的旧书,又像是失去的东西重新得到。

城中朱文广擅长写诗,吴中翰精于鉴赏,姓解、姓陈的两位儒生擅长绘画和下棋,吕峄亭喜欢谈论历史典籍,每到深夜,仍然滔滔不绝。

我有时饮酒,有时吟诗,有时下棋,有时做画,有时评论书画,有时谈论古今,有时邀人来,有时驱车到某处,没有片刻得闲。

于是忘记了自己是客人,也忘记了自己年老体衰。

过了半个月,天渐渐地飘起了雪花,这年将要到头了,不得已向主人辞别。

吕峄亭坚持把我送到以前迎接我的地方,替我置办了盛东西的器具,替我套好了车马,握着我的手说:

“什么时候能再见到先生您?

”我不能回答,不是不回答,是不忍心回答。

唉!

我现在七十三岁了,难道忍心欺骗他说还能再回来吗?

忍心伤害他说不能够再来吗?

但是因为五十年前做令尹,离开后又回到以前管辖的地方,世上像我这样的很少了;四品的官员(指吕峄亭),在家侍奉自己的母亲,还能念及五十年前的旧令尹,世上像吕君这样的就更少了。

离开后再聚,聚了后再分别,离开了可以再聚,而年老不能返年少。

这次分别,我不能学太上道君的忘情,所以画了两幅图,一幅给吕峄亭,一幅给自己,传给子孙,使他们知道官员可以重回治所,如果他想回来的话,迎接原来的官员像迎接到任的新官一样,如果当地的主人也想让他回来。

孟子说:

“伯夷、柳下惠那样的高风,百代之后的人听到,也能奋发,更何况亲受熏陶的人呢?

”提笔记下这篇文章,可以劝勉世人,不只是单单为了抒发朋友之间真挚的聚散之感。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2018·江苏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0~11题。

寄和州刘使君①

张 籍

别离已久犹为郡,闲向春风倒酒瓶。

送客特过沙口堰,看花多上水心亭。

晓来江气连城白,雨后山光满郭青。

到此诗情应更远,醉中高咏有谁听?

[注] ①刘使君,指唐代诗人刘禹锡,时任和州刺史。

诗中沙口堰、水心亭,均在和州。

10.根据前两联,概括刘禹锡“闲”的表现,并分析他如此表现的原因。

(5分)

 

 

 

 

解析:

首先理解前两联内容,分析诗句写出了“刘使君”怎样的“闲”。

“闲向春风倒酒瓶”写他对着春风豪饮;“送客特过沙口堰,看花多上水心亭”写他特地陪客人去沙口堰游览,在水心亭看花。

“沙口堰”“水心亭”都是当时和州著名的景点。

其次结合全诗及对刘禹锡生平经历的了解,分析他如此“闲”的原因。

由首联“别离已久犹为郡”可知,刘禹锡在郡里做官已经很长时间了。

刘禹锡有“诗豪”之称,才华横溢,却怀才不遇,只能寄情山水,在沙口堰、水心亭等名胜中领略大自然风物之美。

答案:

表现:

把酒当春,绕道送客,常去赏花。

原因:

长期得不到升迁,怀才不遇;喜欢自然山水。

11.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6分)

 

 

 

 

解析:

尾联两句作者有感而发。

作为好友,作者理解刘禹锡此时的处境和心情,表达了对刘禹锡境况的同情。

“醉中高咏有谁听?

”既是对刘使君诗歌造诣的肯定,也表达了二人的惺惺相惜之情,实际上是你知我,我懂你,互为知音。

答案:

对刘禹锡诗歌艺术的钦佩之情;对刘禹锡目前境况的同情之感;对自己能感知对方心意的知音之许。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2.(2018·江苏高考)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既见复关,       。

(《诗经·卫风·氓》)

(2)故不积跬步,       。

(《荀子·劝学》)

(3)今年欢笑复明年,        。

(白居易《琵琶行》)

(4)        ,不知东西。

(杜牧《阿房宫赋》)

(5)沙鸥翔集,      。

(范仲淹《岳阳楼记》)

(6)八百里分麾下炙,        。

(辛弃疾《破阵子》)

(7)浴乎沂,        ,咏而归。

(《论语·先进》)

(8)         ,辣手著文章。

(杨继盛名联)

解析:

(1)“载”不要写错。

(2)“至”不要写成“致”。

理解“至”的意思,能帮助记忆。

(3)“秋月春风”的顺序不要记混,“度”不要写成“渡”。

(4)“冥”不要写错。

“高低”和“东西”可对举记忆。

(5)“锦鳞”不要写错。

(6)利用数字对举记忆。

(7)可联系“浴乎沂”的结构记忆,“舞雩”二字不要写错。

(8)可从对仗的角度理解记忆。

答案:

(1)载笑载言

(2)无以至千里

(3)秋月春风等闲度

(4)高低冥迷

(5)锦鳞游泳

(6)五十弦翻塞外声

(7)风乎舞雩

(8)铁肩担道义

五、现代文阅读

(一)(20分)

(2018·江苏高考)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3~16题。

小哥儿俩

凌叔华

清明那天,不但大乖二乖上的小学校放一天假,连城外七叔叔教的大学堂也不用上课了。

这一天早上的太阳也像特别同小孩子们表同情,不等闹钟催过,它就跳进房里来,暖和和地爬在靠窗挂的小棉袍上。

前院子一片小孩子的尖脆的嚷声笑声,七叔叔带来了一只能说话的八哥。

笼子放在一张八仙方桌子上,两个孩子跪在椅上张大着嘴望着那里头的鸟,欢喜得爬在桌上乱摇身子笑,他们的眼,一息间都不曾离开鸟笼子。

二乖的嘴总没有闭上,他的小腮显得更加饱满,不用圆规,描不出那圆度了。

吃饭的时候,大乖的眼总是望着窗外,他最爱吃的春卷也忘了怎样放馅,怎样卷起来吃。

二乖因为还小,都是妈妈替他卷好的,不过他到底不耐烦坐在背着鸟笼子的地方,一吃了两包,他就跑开不吃了。

饭后爸爸同叔叔要去听戏,因为昨天已经答应带孩子们一块去的,于是就雇了三辆人力车上戏园去了。

两个孩子坐在车上还不断地谈起八哥。

到了戏园,他们虽然零零碎碎地想起八哥的事来,但台上的锣鼓同花花袍子的戏子把他们的精神占住了。

快天黑的时候散了戏,随着爸爸叔叔回到家里,大乖二乖正是很高兴地跳着跑,忽然想到心爱的八哥,赶紧跑到廊下挂鸟笼的地方,一望,只有个空笼子掷在地上,八哥不见了。

“妈——八哥呢?

”两个孩子一同高声急叫起来。

“给野猫吃了!

”妈的声非常沉重迟缓。

“给什么野猫吃的呀?

”大乖圆睁了眼,气呼呼的却有些不相信。

二乖愣眼望着哥哥。

大乖哭出声来,二乖跟着哭得很伤心。

他们也不听妈的话,也不听七叔叔的劝慰,爸爸早躲进书房去了。

忽然大乖收了声,跳起来四面找棍子,口里嚷道:

“打死那野猫,我要打死那野猫!

”二乖爬在妈的膝头上,呜呜地抽咽。

大乖忽然找到一根拦门的长棍子,提在手里,拉起二乖就跑。

妈叫住他,他嚷道:

“报仇去,不报仇不算好汉!

”二乖也学着哥哥喊道:

“不报仇不算好看!

”妈听了二乖的话倒有些好笑了。

王厨子此时正走过,他说:

“少爷们,那野猫黑夜不出来的,明儿早上它来了,我替你们狠狠地打它一顿吧。

“那野猫好像有了身子,不要太打狠了,吓吓它就算了。

”妈低声吩咐厨子。

大乖听见了妈的话,还是气呼呼地说:

“谁叫它吃了我们的八哥,打死它,要它偿命。

”“打死它才……”二乖想照哥哥的话亦喊一下,无奈不清楚底下说什么了。

他也挽起袖子,露出肥短的胳臂,圆睁着泪还未干的小眼。

第二天太阳还没出,大乖就醒了,想起了打猫的事,就喊弟弟:

“快起,快起,二乖,起来打猫去。

”二乖给哥哥着急声调惊醒,急忙坐起来,拿手揉开眼。

然后两个人都提了毛掸子,拉了袍子,嘴里喊着报仇,跳着出去。

这是刚刚天亮了不久,后院地上的草还带着露珠儿,沾湿了这小英雄的鞋袜了。

树枝上小麻雀三三五五地吵闹着飞上飞下地玩,近窗户的一棵丁香满满开了花,香得透鼻子,温和的日光铺在西边的白粉墙上。

二乖跷高脚摘了一枝丁香花,插在右耳朵上,看见地上的小麻雀吱喳叫唤,跳跃着走,很是好玩的样子,他就学它们,嘴里也哼哼着歌唱,毛掸子也掷掉了。

二乖一会儿就忘掉为什么事来后院的了。

他蹓达到有太阳的墙边,忽然看见装碎纸的破木箱里,有两个白色的小脑袋一高一低动着,接着咪噢咪噢地娇声叫唤,他就赶紧跑近前看去。

原来箱里藏着一堆小猫儿,小得同过年时候妈妈捏的面老鼠一样,小脑袋也是面团一样滚圆得可爱,小红鼻子同叫唤时一张一闭的小扁嘴,太好玩了。

二乖高兴得要叫起来。

“哥哥,你快来看看,这小东西多好玩!

”二乖忽然想起来叫道,一回头哥哥正跑进后院来了。

哥哥赶紧过去同弟弟在木箱子前面看,同二乖一样用手摸那小猫,学它们叫唤,看大猫喂小猫奶吃,眼睛转也不转一下。

“它们多么可怜,连褥子都没有,躺在破纸的上面,一定很冷吧。

”大乖说,接着出主意道,“我们一会儿跟妈妈要些棉花同它们垫一个窝儿,把饭厅的盛酒箱子弄出来,同它做两间房子,让大猫住一间,小猫在一间,像妈妈同我们一样。

“哥哥,你瞧它跟它妈一个样子。

这小脑袋多好玩!

”弟弟说着,又伸出方才收了的手抱起那只小黑猫。

(有删改)

13.小哥儿俩是在什么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

请简要分析。

(6分)

  

解析:

“家庭环境”应该包括家里的经济状况、文化氛围、家庭成员的组成及之间的关系等方面。

文中的家庭有花园,有厨子等,可见经济状况良好。

家中有书房,父亲带孩子看戏,可见文化氛围浓厚。

母亲给孩子卷春卷,尊重孩子做的决定;兄弟间有共同的爱好,而且彼此友好;主仆间关系也很融洽,可见整个家庭的人际关系是融洽的。

从这些方面归纳出答案。

答案:

经济状况良好:

家有厨子和花园等。

文化氛围浓厚:

家有书房,经常看戏,注重教育等。

人际关系和谐:

尊重孩子,兄弟友爱,主仆融洽等。

14.分析小说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对情节发展的作用。

(4分)

 

解析:

小说中的景物描写属于环境描写,作用一般从营造氛围、对人物的影响、伏笔照应等方面考虑。

从画线部分的前文看,小哥儿俩是怒气冲冲要去找野猫报仇的,但是丁香花、小麻雀引发了二乖的兴趣,才有了二乖溜达到墙边,看见破木箱,发现小猫以及小哥儿俩一起看小猫的情节,这时候他们已经高兴得忘了报仇的事了。

可见,鸟语花香的景物描写营造了生机勃勃的氛围,为人物的兴趣转移和情绪变化作了铺垫。

注意作答时结合具体情节概述。

答案:

鸟语花香与温暖的阳光,营造了充满生机的氛围,为人物的兴趣转移和情绪变化作铺垫;“日光”“西边的白粉墙”等描写,为二乖在墙边发现小猫埋下伏笔。

15.二乖的天真可爱表现在哪些方面?

请简要概括。

(4分)

 

解析:

分析人物形象要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

从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联系情节加以概括。

①看见八哥,“二乖的嘴总没有闭上,他的小腮显得更加饱满”。

②八哥被野猫吃了,哥哥要报仇,二乖“也挽起袖子,露出肥短的胳臂,圆睁着泪还未干的小眼”。

③去后院找野猫报仇,发现破木箱,看见破木箱里有两个小脑袋便好奇地赶紧跑近前看去,“高兴得要叫起来”。

抓住这些句子不难概括出二乖的形象特点。

答案:

外貌憨态可掬;言行稚拙,爱模仿;情感表达率真;注意力易转移;喜爱小动物,好奇心强。

16.小说叙述了小哥儿俩的日常故事,请探究作者在其中所寄寓的情感态度。

(6分)

解析:

小说中作者的情感往往隐藏在故事和人物背后,需要读者调动个人的情绪和感觉,透过字里行间去揣摩和把握。

主要看作者关注什么,选取什么内容;突出什么,在哪方面着墨较多,描写了哪些细节等。

标题“小哥儿俩”,轻松快乐,暗含作者对童真童趣的喜爱。

文中对大乖二乖的动作、语言等描写细致逼真,二人可爱的形象在读者眼前活灵活现,这表现了作者对儿童成长的关注。

作者对“妈”的着墨虽然不多,但都是在关键处,如“那野猫好像有了身子,不要太打狠了”,大乖二乖的快乐成长与母亲的关爱是分不开的,这些反映了作者对母爱的颂扬。

文中爸爸、叔叔、妈、厨子,大家都是善良和蔼的,他们共同为孩子创造了快乐温馨的成长环境。

通篇来看,作者对家庭琐事的叙述流露着脉脉的温情,这表达了作者对和谐家庭氛围的赞许和对善良人性的礼赞。

将上述内容分类梳理、整合,得出答案。

答案:

对童真童趣的欣赏;对儿童成长的关注;对母爱的颂扬;对和谐家庭氛围的赞许;对善良人性的礼赞。

六、现代文阅读

(二)(18分)

(2018·江苏高考)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7~19题。

中国建筑的希望

梁思成

建筑之始,本无所谓一定形式,更无所谓派别。

所谓某系或某派建筑,其先盖完全由于当时彼地的人情风俗、政治情况之情形,气候及物产材料之供给,和匠人对于力学知识、技术巧拙之了解等复杂情况总影响所产生。

一系建筑之个性,犹如一个人格,莫不是同时受父母先天的遗传和朋友师长的教益而形成的。

中国的建筑,在中国整个环境总影响之下,虽各个时代各有其特征,其基本的方法及原则,却始终一贯。

数千年来的匠师们,在他们自己的潮流内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