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下册《乡下人家》四年级语文教案模板.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293198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6.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语文下册《乡下人家》四年级语文教案模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四年级语文下册《乡下人家》四年级语文教案模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四年级语文下册《乡下人家》四年级语文教案模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四年级语文下册《乡下人家》四年级语文教案模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四年级语文下册《乡下人家》四年级语文教案模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四年级语文下册《乡下人家》四年级语文教案模板.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四年级语文下册《乡下人家》四年级语文教案模板.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四年级语文下册《乡下人家》四年级语文教案模板.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四年级语文下册《乡下人家》四年级语文教案模板.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四年级语文下册《乡下人家》四年级语文教案模板.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四年级语文下册《乡下人家》四年级语文教案模板.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四年级语文下册《乡下人家》四年级语文教案模板.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四年级语文下册《乡下人家》四年级语文教案模板.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四年级语文下册《乡下人家》四年级语文教案模板.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四年级语文下册《乡下人家》四年级语文教案模板.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四年级语文下册《乡下人家》四年级语文教案模板.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四年级语文下册《乡下人家》四年级语文教案模板.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年级语文下册《乡下人家》四年级语文教案模板.docx

《四年级语文下册《乡下人家》四年级语文教案模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语文下册《乡下人家》四年级语文教案模板.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四年级语文下册《乡下人家》四年级语文教案模板.docx

四年级语文下册《乡下人家》四年级语文教案模板

四年级语文下册:

《乡下人家》_四年级语文教案_模板

一:

学习目标

1:

认识5个生字,学会14个生字,正确读写带有生字的词语,并掌握多音字“冠”“率”。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积累好词佳句。

3:

学习作者通过描写乡下人家的景物来表达感情的写法。

4:

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体会作者对乡村生活、对大自然由衷的

热爱之情。

第一课时

一:

导入课题,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了解乡间那充满温馨和诗意的田园生活么?

今天,老师将和你们一起走进“乡下人家”,去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

二:

自由阅读,整体感知

1:

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生字新词。

2:

同桌互读课文,并交流生字新词的读音,教师重点指导“巢”字的音和形。

3:

指名分段读文,教师指导朗读重点句子,想一想,乡村生活给了你怎样的感受。

4:

组内互读课文,交流个人感受。

5:

仔细观察插图,默读课文,画出你认为课文描写最美的一处乡村风景,并联系课文想想自己的理由,可以在书的空白处写出来。

三:

教师小结,再现全文

   乡村生活真是太美了,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请你想象乡村生活的画面,再读一读全文吧!

四:

写写生字,记记生词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导入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乡村生活是多么淳朴自然,又富有情趣,能否将你最喜欢的语句读给大家听,让我们一同来感受美、品位美。

二:

品味语言

1:

组内品读,交流感受。

2:

全班交流,知道朗读。

 A:

几场春雨过后,到哪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

(拟人化的手法使人感觉生动、自然)

 B:

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

(对比的手法使人感觉别致生动、亲切可爱) 

C:

从他们的房前屋后走过,肯定会瞧见一只母鸡,率领一群小鸡,在竹林中觅食;或是瞧见耸着尾巴的雄鸡在场地上大踏步地走来走去。

(运用拟人化的手法,体现了宁静、和谐的农家生活画面)教师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乡村淳朴、宁静的生活以及作者朴素自然的表达方法。

3:

体味语言感情朗读。

将自己感受最深的内容试着有感情的朗读。

4:

体会课文最后一自然段,进一步深化主题。

 A:

自由朗读这一自然段,怎样理解这句话?

 B:

同桌交流

C:

全班交流

三:

积累语言

 1:

有感情的朗读全文,边读边想画面。

 2:

仔细读一读你喜欢的部分,并把它们背诵下来。

 3:

认真抄写或默写你喜欢的部分。

四:

阅读链接

 1:

自由朗读《在天晴了的时候》。

 2:

想想作者描写了哪几种景物,是怎样描写的,说说你的感受。

 3:

全班交流。

 4:

有感情的朗读,并试着背诵自己喜欢的诗句。

五:

布置综合性学习任务。

四年级语文下册:

《乡下人家》教学设计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

//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绝句》教学设计之二

佚名

  

  [教学说明]

  《绝句》是唐代著名“诗圣”杜甫的一首七言绝句。

全诗色彩明快,意境开阔。

在教学时我遵循教学的整体性原则,教学层次清晰,从激趣引题到感知全诗到逐句讲解到学生扮演诗人呤诵诗句,层层展开构成了一个由浅入深,步步深入体会诗境的良好教学结构。

在教学中我还注意通过听配乐诵读,想象画面,展开画面,贴图丰富画面的五步环节引导学生走近诗人,体会诗人作诗的情形并以此作为教学线索,贯穿整个教学情境,帮助学生领悟诗的意境,突破透景悟情的教学重点。

在指导学生理解关键字词的教学过程中,我设计用简笔画让学生直观感受“含”字的意思,融听、思、画、说为一体,使学生领悟到“含”字的比喻写法,同时对“含”字作替换比较分析,不仅帮助加深理解句子,而且能使学生在潜意识中领悟到“拟人”这种修辞形式对突出景物描述的生动性以及表现诗意的特定作用,从而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含”字的妙用,突破了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

  1、通过理解字词句的意思,弄清诗句的含义,在解词理句的基础上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全诗的大意。

重点理解“含”字的妙用。

  2、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启发学生依据诗句展开想象,以画配诗,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画面,领会诗的意境,从而体验诗人作诗时的欢快的心情。

  3、有感情地背诵全诗。

  [教学准备]

  大幅彩贴画、录音带(机)、小黑板、大黑板上板书好全诗。

  [教学间时]

  一课时。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透景悟情,通过图画再现诗人作诗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欢快心情;理解诗句大意,领悟“含”字意思。

  [教学过程]

  一、导语揭题,激发兴趣

  1、导入:

同学们,我们知道唐代有两位著名诗人,一位享有“诗仙”的美称,是----李白,另一位则被称为“诗圣”,他是谁啊?

----杜甫。

杜甫的诗在唐代诗作中享有极高的声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杜甫写的一首绝句。

[齐读课题]绝句是旧诗的一种体裁,每首四句,每句五个字的,就称五言绝句,每句七个字的就称七言绝句。

这一首诗就是一首几言绝句?

(七言绝句)这首七言绝句是杜甫在公元1200多年前,也就是公元前64年重返成都杜甫草堂时所作的《绝句四首》中的第三首。

公元763年震憾唐王朝的“安史之乱”终于被平息,忧国忧民的杜甫听到这一消息,心境由沉闷变得开朗,诗人重返旧居,看到进姓又过上太平日子,看到草堂门前浣花溪边生机勃勃的春景,心情十分愉悦,情不自禁地写下这首脍炙人口的诗,因为没有事先拟好题目,就用绝句这种诗的体载名称作了诗题。

下面请同学们各自把诗句读一读,生字要读准。

  2、学生自读。

  3、复习生字。

在这首诗里有三个生字,我们一齐来复习一下。

  4、指名读诗:

同学们会读这首诗吗?

老师请四位同学一人读一句,开火车,谁愿意?

(请两组)

  二,范读创设情境

  1、学习第一句

  

(1)听范读录音:

同学们读得挺顺利,但读诗要有感情。

老师准备了这首诗的配乐诵读,同学们想听听吗?

(想)同学们可以边听边想象,诗句给我们勾画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2)用语言创设情境:

听着这充满感情地诵读,我们仿佛走近了诗人,也来到了四川成都杜甫草堂,草堂周围的景色真是犹如一幅美丽的画卷。

(出示画)(语言引导学生看图入情境):

此时正是三月天气,日光柔和,微风徐徐。

一日清晨,诗人杜甫正在桌案前研读诗文,忽然听到屋外传来一阵阵清脆婉转的鸟鸣声,诗人循声望去,看到了什么?

(黄鹂)黄鹂有同学知道吗?

(贴黄鹂)

  (3)介绍黄鹂。

黄鹂是一种很美丽又会唱歌的小鸟,羽毛大部分是黄色的。

  (4)学习“翠”、“鸣”。

那活泼可爱、小巧玲珑的黄鹂鸟儿在哪儿鸣叫呢?

(柳树枝间)怎样的柳树呢,诗人是用哪个字来形容柳树的?

(翠)翠是什么意思?

(嫩绿、翠绿的意思)可见此时正是什么时节?

(早春时节)那么你们想,美丽的黄鹂鸟儿会在翠绿的柳树间怎样地鸣叫呢?

(欢快地、自由自在地)

  (5)读第一句诗。

让我们一齐用欢快的语调,读一读第一句诗,注意七言绝句的(2、-2、-3)的节奏。

  (6)说句意。

第一句诗的意思同学们理解吗,谁能说说。

(两只活泼可爱的黄鹂鸟儿在翠绿的柳枝间欢快的鸣叫着。

  2、学习第二句诗

  

(1)描绘情境。

诗人正陶醉于黄鹂悦耳的鸣叫声中,忽然眼前掠过一道白色的弧线,这白色的弧线是什么?

(白鹭)贴白鹭。

  

(2)介绍白鹭:

白鹭是一种水鸟,浑身羽毛洁白,腿脚细长,在天空飞翔的身姿十分优美。

  (3)讲“一行”、“青天”。

那是一只白鹭吗?

(不是)诗中哪能个词告诉你的?

(一行)这一行排列整齐的白鹭正飞向哪儿?

(青天),青天是什么意思?

(蔚蓝的天空)这里的青是碧蓝、瓦蓝的意思。

  (4)说句意。

那么二句诗的意思同学们会说吗?

(一行排列整齐的白鹭正飞向蔚蓝的天空)

  (5)洁白的鹭鸟飞向蔚蓝的天空这样的画面可真美啊,让我们齐读第二句诗,读出画面的美来。

  3、体会诗境

  

(1)诗人作诗用语凝炼明快,仅仅两句诗就已使我们浮想联翩,画面里的色彩,诗中都体现出来了,你找到了诗中描写色彩的字吗?

老师请一位同学在黑板上用着重号点出来。

(黄、白、青、蓝)

  

(2)诗人用黄绿相映,青白对照,用色彩鲜明的字写出春天景物的独特鲜艳的色彩特征。

我们在读这两句诗时就觉得仿佛有这样一幅早春美景图展现于我们眼前。

同学们能不能看着画面,结合诗句,试着用自己美好语言描绘画面,同学们可以按这样的句式来说:

  出示句式:

这早春的景色真美啊,天空,柳树,黄鹂,白鹭。

诗人觉得眼前的一切就像。

  (3)同学们描绘得真美啊,让我们把一、二两句诗联起来读一读,读出画面的美来。

  4、学习第三句

  

(1)读着读着,我们大家都沉浸在一片美好的春色之中,到处莺歌燕舞,生机勃勃,到处绿柳垂丝,春意融融,诗人杜甫被眼前的美景拔动了诗弦,不禁在心中吟诵,斟酌诗句,这时他一抬头,却又被什么吸引住了?

(诗人被远处的西岭雪山给吸引住了)贴西岭

  

(2)讲解“千秋”、“含”。

西岭是位于成都西边的岷山,那诗人说:

“西岭千秋雪”,可以怎样解释?

(西岭上覆盖着终年不化的积雪)这里的“千秋”是指什么?

(时间长久)诗人是从哪儿看到覆盖积雪的西岭山的?

(诗人从窗口向远望),画(囗),你理解“窗含西岭千秋雪”中“含”的意思吗?

含就着衔着、镶嵌的意思。

同学们觉得这句诗中的“含”字用得好吗?

这样我们不妨用其他的字来换换,可以用哪些字来换?

(有、里、内、前)我们选两个字换上读读看,比较比较,体会体会。

“窗有西岭千秋雪”,你们觉得怎么样?

(太一般了)“窗嵌西岭千秋雪”,(嵌字写出西岭雪山像一幅画镶嵌于窗框之中,只是静态的画。

)可是,我们一般说人才含着什么,这儿用了“含”字还好像把窗框写活了,写出画面的动态之美,更有了动感,诗中静动结合,充满生机。

这个“含”字用得真妙,让我们一齐读第三句诗,突出“含”字。

  (3)说诗句大意。

(西岭千年不化的积雪景色像衔在窗框里一样)

  5、学习第四句诗

  

(1)诗人凭窗远眺岷山雪峰,陶醉于大自然的美景之中,赞叹不已,不知不觉,笔已经拿在手里很长时间了,诗人想起要写下诗句,一低头,却又看见门前的什么?

(门前停靠在岸边的船只)边贴船只边叙述:

船只不在航行吗?

你从哪个字知道的?

(泊),泊就是停靠的意思。

东吴是指长江下游,江苏一带建立东吴政权,所以诗又用东吴指代长江下游,江苏一带的地方。

  

(2)你会解释东吴万里船的意思吗?

(从遥远的东吴航行来的船只)那”万里”在这里是指什么?

(路途遥远)现在同学们能解释这句诗的大意吗?

(门前的岸边停靠着千里迢迢航行而来的船只),船只能沿岷江,穿三峡,一路畅行无阻的情形只有在和平环境里才会出现,诗人看到这种情景,心情会是怎样的?

(欢快、愉悦、舒畅)

  (3)让我们一起用愉快的语气读第四句诗。

  6、体会诗情

  

(1)此时杜甫重返草堂故居,已是“安史之乱”得以平定的第二年,诗人心情愉悦,才会有闲情逸致抬头远眺西岭雪景,俯首感受鸟语花香的明媚春色。

所以诗三/四句就写了诗人远望近观的情形,同学们能不能按这样的句式来说说:

  诗人抬头向远处看,只见,低头看近处,只见,看到这番情景,诗人心中。

  

(2)同学们说得真好,我们把三、四两句联起来有感情地读一读。

  四、表演情境

  1、刚才通过想象画面,我们理解了每句诗的大意,走近了诗人,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现在老师想请一位同学做大诗人杜甫,把诗人作诗的情景给大家表演表演。

现在黑板上的这幅画,正无限的扩大、扩大……于是,我们这儿成了杜甫草堂,屋外的春色真是美如画。

此时,正是阳春三月,阳光柔和,微风徐徐。

一日清晨,诗人正在桌案前研读诗文,忽听屋外传来一阵阵清脆悦耳的鸟鸣声,循声望去,诗人看到草堂附近怎样的一幅春景图,可以先向我们介绍介绍,而后诗人挥毫泼墨,并为我们高声呤诵所作的诗。

先请大家在座位上讨论讨论,练习练习。

  2、学生表演

  3、真是一首好诗啊,如此佳作,我们怎能不呤诵呤诵。

  4、齐诵全诗。

  五、小结

  这堂课我们一齐走近诗人,体会诗人作诗的情形,弄清了每句诗的意思,还想象画面,感受诗的意境。

全诗描写了草堂附近的明媚春光,表达了诗人愉悦,欢快的心情。

课后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背诵全诗并抄写一遍。

《绝句》教学设计之二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

//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潘晓晴  

教材分析:

 

课文通过梅兰芳小时候拜师学艺,苦练眼神,终于成为举世闻名的京剧大师的故事,说明勤学苦练可以弥补先天的不足。

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抓住梅兰芳苦练前后的眼神的变化,充分展现了他苦练基本功的过程。

  

学情分析:

 

课文篇幅比较短,但句句是精华,其中蕴涵了“勤学能补拙,苦练可通神”的道理。

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质疑——“梅兰芳是谁?

”“他学什么本领?

”“怎样学艺的?

”。

然后指导学生认真读书,从课文中寻找答案,再反复朗读具体描写梅兰芳学艺的句子,体会梅兰芳练功的刻苦而受到启示、教育。

 

有条件可以组织学生欣赏一些梅兰芳的京剧表演片段,让学生初步感知京剧艺术的魅力。

 

教学要求:

 

1、使学生懂得勤学苦练可以弥补先天的不足,教育他们从小苦练基本功。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学会本课生字,认识1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重点、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明白勤学苦练可以弥补先天的不足。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自主识字,指导书写生字。

 

一、揭示课题  

1、京剧是我们中国的艺术国粹,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认识一位世界闻名的京剧大师—— 板书课题:

梅兰芳。

  

2、 出示梅兰芳的头像,简介梅兰芳。

 

(著名京剧大师,江苏泰州人。

他在五十余年的舞台生涯中,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创造了许多优美的艺术形象,积累了大量优秀剧目,发展和提高了旦角的演唱和表演艺术,形成了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流派——“梅派”) 

二、初读课文。

  

1、 自由练读课文。

  

要求标出自然段,画出生字词,找出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体会应该停顿的地方,做上记号。

  

2、 检查读书情况。

  

(1) 出示小黑板,检查词语朗读情况。

  

拜师学艺    唱戏的料子    没有动摇    飞翔的鸽子 

勤学苦练    世界闻名    游动的鱼儿    紧盯    注视 

(2)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A  指名分节朗读,评议,正音。

 

B  男女生分节朗读。

 

C  齐读课文。

 

3、 填空,出示小黑板。

  

这篇课文讲的时梅兰芳小时候拜师(   ),苦练(   ),终于成为世界闻名的(   )的故事。

  

三、自主识字,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 

“兰、芳、艺、紧、或、者、注、视、灵、活” 

指名认读,注音。

 

2、找出独体字和上下结构的字。

 

“兰、芳、艺、紧、或、者、灵” 

(1)交流识记的方法 

(2)交流书写时的注意点 

3、师范写,生书空 

兰:

三横间的关系要注意,中间一横最短,最后一横长而稳当。

 

紧:

上宽下窄。

下面是“系”少一撇。

 

或:

注意笔顺,斜钩是关键笔画,要舒展。

 

者:

“都”的一半,“日”要写得正。

 

4、学生描红,完成作业。

 

四、作业:

  

1、 练读生字词。

  

2、 练习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围绕课题质疑,带着问题读书释疑。

 

指导朗读课文,读正确,读出味。

 

指导书写“注、视、灵” 

一、揭示课题,质疑  

1、昨天,老师和大家一起读了一篇新的课文《梅兰芳学艺》——指名读题——齐读课题。

  

2、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

还想知道些什么?

 

(课文主要写梅兰芳学艺这件事)。

 

(梅兰芳是谁?

他为什么要学艺?

他是怎样学艺的?

他学什么本领?

)  

二、指导读书,释疑。

  

(一)“梅兰芳是何许人?

” 

1、通过预习,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吗?

  

(是世界闻名的京剧大师。

他创立了“梅派”。

他演过……)  

2、请看一段录象,学生交流观看后的感受。

  

(唱得很动听;双眼会说话……) 

3、可梅兰芳小时侯去拜师学艺时,师傅是怎么说他的呢?

请大家自由读读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交流(师傅说他眼睛没有神,不是唱戏的料子。

)  

(板书:

没有神    不是唱戏的料子)  

(2)谁能完成这个填空?

 

“师傅说梅兰芳不是________,是因为_________。

” 

“因为梅兰芳__________,所以师傅说他___________。

” 

先说给同桌听听——指名说 

(二)“梅兰芳是怎样学艺的?

” 

听了师傅的话,梅兰芳是不是就打消了学戏的念头呢?

 

1、示”梅兰芳学艺的决心没有动摇。

” 

谁能读好这句话?

先在下面练一练——指名读,评议(“决心”、“没有动摇”要加重语气读,以突出梅兰芳学艺的决心很大。

)——一起读好这句话。

 

2、那么“他是怎样学艺的呢?

”请同学们将第二自然段好好地读三遍,找出具体描写梅兰芳学艺的句子。

找到句子后,把它有感情地读三遍,我们等会儿来个比赛,看谁找的准,读的棒!

 

3、交流“他常常紧盯空中飞翔的鸽子,或者注视水底游动的鱼儿。

” 

(1) 找队了,怎么把这句话读好呢?

谁有信心?

指名读。

 

(2) 评议(老师听出来了,你把“常常、紧盯、注视”这几个词加重了语气读,为什么?

) 

谁能到上面来表演一下“紧盯、注视” 

(梅兰芳选择空中之鸽,水底之鱼来训练自己的眼神,鸽在飞翔,鱼在游动,观察这些运动变化着的事物才有利于训练自己的眼力。

可看的时间长了,梅兰芳的脖子酸痛,他没有停下;看的眼睛流出了泪水,他没有去休息,这需要多大的毅力和决心呀!

) 

再好好把这两句话读两遍,品位其中的含义。

可以摇头晃脑,可以手舞足蹈。

 

(3)指名读(有意请两个朗读能力较差的学生,指导他们读好。

)  

4、 日子一长,梅兰芳的双眼变得怎样了呀?

 

“灵活起来”“会说话了”     板书:

会说话 

5、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引读第三自然段。

 

板书:

世界闻名的京剧大师  

(1) 谁能给世界闻名换个词?

  

(“举世文明”“闻名中外”“世界有名”“驰名中外”) 

(2) 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有一个词说明梅兰芳成为世界闻名的京剧大师是不容易的,你能迅速找出是哪个词吗?

“终于”  

(3)理解了这段话,再来读,老师相信一定能更入味了。

  

三、回归.总结,明理。

  

1、梅兰芳从“眼睛没有神”到“眼睛会说话”,从“不是唱戏的料子”成为“世界闻名的京剧大师”证实了“勤能补拙”。

 

示:

勤能补拙     把这个成语端端正正写在书上 

2、填空:

学了《梅兰芳学艺》这篇课文,我知道了________。

 

3、让我们完整地来回味这篇课文。

齐读课文。

 

四、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出示“注、视、灵” 

1、指名认读 

2、找找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3、书写时有什么注意点,你要提醒大家的。

 

4、给它们组词 

5、师范写,生书空。

 

6、生描红,完成作业。

 

教后小记:

 

 作者邮箱:

 pxq11@ 

梅兰芳学艺(网友来稿)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

//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奇妙的国际互联网》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二

作者:

赵海鸿

 

  教学要求: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国际互联网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感悟、体会其奇妙之处。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上节课我们提出了哪些问题?

  二、全班交流,指导朗读。

  

(一)解决问题一:

国际互联网是什么样子的?

    1、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国际互联网是什么样子的呢?

哪个小组愿意来交流一下。

    2、指名读,出示:

你可以想象一下,假如有一只巨型的之珠织成了一张团团包住整个地球的“大网”……起来的。

    

(1)齐读

    

(2)国际互联网有什么特点呢?

(大)它像什么?

(巨型的蜘蛛网)

    (3)你从哪个词语体会到它的大呢?

(巨型、团团包住、大网、无数条、亿万台)

    (4)我们再次用朗读体会这张团团包住的巨大的网。

    (5)国际互联网看不见,摸不着,请你听老师的朗读,并且闭上眼睛想象一下,把这张能把地球“团团包住”的神奇的网。

    (6)让我们再一次体会一下这张神奇而巨大的网。

(齐读)

    (7)这里的“网”是指一般的网吗?

那它指什么?

(国际互联网);这里的“线”是指一般的“线”吗?

    (8)师强调:

      “网”不是指普通的网,

      “线”也不是指普通的“线”,它富有了新的含义,所以要在“网”和“线”上加双引号,这篇课文里的很多词语都加上了双引号请你注意那是表示特殊意义。

    (9)引读:

      这里的线不是指普通的线,这些线有的是看得见的()、(),也有的是看不见的( )。

这些“线”上飞速流动着()、()、(),它们能够在几秒钟内跨过(),传到()。

  

(二)解决问题二:

同学们,国际互联网是怎么工作的呢?

     (出示)国际互联网是通过看得见的()、(),看不见的()来传递文字、声音、图象等信息来工作的。

  (三)情境体验,解决问题三:

国际互联网与我们人类有什么关系?

   1、学到现在我们也比较累了,来轻松一下。

   2、现在老师不是你的老师了,角色变一变,就当一回你们的奶奶吧,行不行?

   3、前几天,我收到悉尼朋友的一封信,

     看完信,我就拿出信纸,准备写回信。

我儿子在一旁就嚷嚷开了:

“妈,都什么年代了,干吗不上网,发电子邮件啊?

”“年轻人什么都爱赶时髦,什么网不网的,写封信,老朋友照样能收到。

孙子、孙女们,是奶奶有道理呢,还是你爸爸有道理啊?

(上网发电子邮件只要几秒钟,速度快)

   4、要速度快,成啊。

我不写信了,打个电话,也只要几秒钟就能听到老朋友的声音了?

(如果你上网,在网上和亲朋好友通电话,不仅能传来对方的声音,还能显现他的形象呢!

   5、是吗?

那可太奇妙了,我还真想看看几十年未见的老朋友如今是什么模样了?

我年纪大了,出门诸多不便,我能在国际互联网上看到我最喜欢的京剧吗?

我能买到我所需要的日用品吗?

俗话说:

活到老,学到老。

我能在网上学到英语吗?

那国际互联网还真是无所不能了,怪不得这篇课文的题目就叫(齐读)

   6、既然国际互联网那么奇妙,还是让我们到互联网上看看吧,看看我们可以在网上获得什么呢?

(齐读第三小节)

   7、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国际互联网给我们带来的方便的呢?

你从哪个词看出五个方面呢?

(可以)

   8、那就让我们再次体会一下国际互联网给我们带来的极大的方便。

    引读:

人们可以……(这是娱乐)

    可以和……(这是休闲)

    可以和……(这是学习)

    还可以……(这是工作)

    甚至可以……(这是生活)

   9、“……”这说明了什么?

(国际互联网还可以为我们做很多事。

   10、你知道国际互联网还可以为我们做哪些事情呢?

(网上会诊、网上交易、网上下棋、网上储蓄)

   11、当然还有很多功能有待于同学们去开发,网络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在你们中间也会出现举世瞩目的彼尔盖茨。

   12、国际互联网给我们的学习、工作、生活、娱乐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可以这样说,国际互联网和我们……有了……(引读第四自然段)

  三、.总结

    师:

同学们,《奇妙的国际互联网》这篇课文从互联网的结构、它是怎么工作的以及它与人类有什么关系,但这只是网络知识一个很小的方面,犹如冰山一角,所以就需要同学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