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粤闽隧道设计说明.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297192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44.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01粤闽隧道设计说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01粤闽隧道设计说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01粤闽隧道设计说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01粤闽隧道设计说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01粤闽隧道设计说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01粤闽隧道设计说明.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3页
01粤闽隧道设计说明.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3页
01粤闽隧道设计说明.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3页
01粤闽隧道设计说明.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3页
01粤闽隧道设计说明.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3页
01粤闽隧道设计说明.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3页
01粤闽隧道设计说明.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3页
01粤闽隧道设计说明.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3页
01粤闽隧道设计说明.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3页
01粤闽隧道设计说明.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3页
01粤闽隧道设计说明.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3页
01粤闽隧道设计说明.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3页
01粤闽隧道设计说明.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3页
01粤闽隧道设计说明.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3页
01粤闽隧道设计说明.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01粤闽隧道设计说明.docx

《01粤闽隧道设计说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1粤闽隧道设计说明.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01粤闽隧道设计说明.docx

01粤闽隧道设计说明

粤闽隧道土建设计说明

一、概况

(一)设计依据及总体设计原则

1、设计依据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

《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D70-2004

《公路隧道设计细则》JTG/TD70-2010

《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064—98

《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JD40-2002

《公路排水设计规范》JTJ018-97

《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GF60-2009

《公路隧道施工技术细则》JTG/TF60-2009

《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086-2008

《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GB50108-2001

《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设计文件编制办法》(2007年)

2、技术标准

公路等级:

高速公路

隧道设计速度:

80km/h

隧道建筑限界:

净宽10.25m=0.75+0.5+2×3.75+0.75+0.75,净高5.0m

隧道防水等级:

二级

3、隧道总体设计原则

  根据《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D70-2004)以及初步设计审查意见进行设计,并遵循了以下原则:

(1)充分考虑了隧道自身的结构特征以及施工方案,综合分析了隧址区地形、地貌、地物、地质、水文、气象、环境及福建省已施工段等因素。

(2)遵循“早进晚出”的原则,注重环境保护与洞口景观设计,坚持环保优先,使洞门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

(3)隧道设计遵循“全寿命周期成本”理念,将动态跟踪设计引入本项目隧道工程设计中。

(4)隧道按“安全、经济、合理、环保、美观”的原则,按新奥法原理,结合隧道实际情况进行设计,并考虑隧道的营运管理,力求总体安全、经济。

(二)对初步设计审查意见及执行情况

1、主线(推荐K线)拟设茶阳隧道1279.5m/1座(双洞平均长计,下同),上黄沙隧道396m/1座,粤闽隧道742.68m/1座(其中广东境内长333m)。

应补充隧道洞口段1:

500地形图,根据定测详勘资料及路线平纵面优化调整情况,结合《咨询报告》和评审会专家意见,以及地形地质条件、围岩等级等对隧址、隧道洞口位置和净距、洞门选择作进一步分析研究,合理确定隧道轴线和洞口位置,以减少占地和山体开挖,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执行情况:

按照《编制办法》施工图阶段补充了隧道洞口段1:

500地形图,结合《咨询报告》和评审会专家意见,以及地形地质条件、围岩等级等对隧址、隧道洞口位置和净距、洞门选择作了进一步分析研究,合理确定了隧道轴线和洞口位置,以减少占地和山体开挖,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2、应加强地质勘探及水文地质资料的收集和调查,进一步探明隧道纵、横断面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及不良地质情况等,特别应探明上黄沙隧道左线梅州端左侧F2断裂带(韩江断裂带)的准确位置及发育情况等,并评价其对隧道施工的影响,为确定安全、经济、合理的隧道方案提供准确、详细、真实的基础资料,并采取针对性的处理措施,确保施工安全,并节省投资。

执行情况:

按评审意见执行,通过地质调绘、物探及钻孔的多手段的调查,目前已探明F2的走向及发育情况,确定其不会对隧道施工有较大影响。

3、粤闽隧道梅州端洞门左右线错位布设,右线洞门边仰坡高度较高,建议适当延长隧道长度,调整洞门位置。

执行情况:

按评审意见执行,已调整了隧道右线洞门位置,适当加长了右线的明洞长度,降低了右线的边仰坡高度。

4、隧道建筑限界及内轮廓设计基本合理,但应对设置超高段的隧道内轮廓净空断面进行核查,以满足规范要求。

执行情况:

100km/h隧道建筑限界及内轮廓设计能满足本项目隧道最大的3%超高。

5、施工图设计时,应根据工程地质详勘成果,核查围岩等级划分,并结合《咨询意见》和评审会专家意见,经济合理的确定衬砌方案,对部分支护参数予以修正。

执行情况:

按评审意见执行,施工图阶段进一步核查围岩等级划分,经济合理的确定衬砌方案。

6、隧道防、排水方案基本合理。

施工图设计时,应根据水文地质资料,优化防、排水设计。

隧道洞内排水应按地下水和污水分离排放的原则设置纵向排水系统。

执行情况:

按评审意见执行,施工图阶段根据水文地质资料,优化防、排水设计。

(三)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公路工程部分》中隧道部分执行情况

1、隧道设计遵循充分发挥隧道功能、安全且经济的原则。

设计时有完整的勘测、调查资料,符合安全实用、质量可靠、经济合理、技术先进的要求。

符合第1.0.3条规定。

2、隧道主体结构己按永久性建筑设计,满足规定的强度、稳定性和耐久性的要求。

符合第1.0.5、1.0.6、1.0.7条规定。

3、根据隧道的不同设计阶段,认真调查、测绘、勘探和试验。

符合第3.1.1、3.1.3条规定。

4、隧道做到“早进洞,晚出洞”,避免洞口大挖大刷,保证洞口的边坡及仰坡的稳定。

符合第7.1.2条规定。

5、隧道衬砌设计综合考虑各项条件,并充分利用围岩的自承能力。

衬砌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保证长期安全使用。

符合第8.1.2条规定。

6、隧道的防、排水设计严格按照“防、排、截、堵结合,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原则进行。

对地表水、地下水已采取妥善的处理,使洞内与洞外排水沟、截水沟形成完整的畅通的防排水系统。

符合第10.1.1条规定。

7、隧道路基稳定、密实;路面具有足够的强度。

符合第15.1.1、15.1.2条规定。

二、工程概况

(一)概述

粤闽隧道为分离式中隧道,为广东省与福建省交界处的省界隧道,左线全长736.609m,右线全长758.758m。

本合同段内起止桩号左线ZK84+650~ZK84+987.609,长337.609m;右线K84+680~K85+018.758,长338.758m。

粤闽隧道位于大埔县西河镇上黄沙村灵觉寺北东面粤闽交界处,进口处位于灵觉寺的北东面,出口处位于福建省境内,属于粤闽两省共有隧道,各自负责其境内的设计、施工等工作,而福建境内该隧道已进入工程的施工阶段;线路呈南西~北东走向,洞身横穿丘陵区,隧址区内地面最大高程约310m,隧道的最大埋深约142m。

福建省内粤闽隧道按照80km/h的标准进行了设计,并且现在已施工,经过论证后决定,为保证结构及营运期的安全,粤闽隧道广东省境内段也按照80km/h进行设计,建筑限界及内轮廓、支护参数等指标均按照福建省内的粤闽隧道标准进行设计。

本隧道的人行横通道设置在福建省境内。

隧道右线位于R-∞,A-373.694,R-930.984线形上,;左线进口位于R-∞,A-406.014,R-1098.981线形上。

隧道左纵坡为0.690%的单向坡,右线纵坡为0.690%的单向坡,

(二)工程地质条件

1、气象

隧址区属亚热带气候,受东南季风影响明显,且处于低纬度地区,太阳辐射强,冬短夏长,日照充足,年均日照时数1661小时。

据大埔县湖寮气象站统计,多年平均气温21.2℃,1月份平均气温8.1~15.1℃,7月份平均气温27.0~29.6℃,极端最低气温-4.2℃(1967年1月17日),极端最高气温39.8℃(1962年7月31日)。

多年平均降雨量1659.5mm,最大年降雨量2390mm(1960年),最小年降雨量1046mm(1995年);年内分配极不均匀,其中4~9月份降雨量占全年雨量80%以上,月最大降雨量483.00mm(2005年5月),日最大降雨量190.6mm(2003年5月17日);全年平均相对湿度在80%左右,多年平均蒸发量在1200mm之间;春夏多吹东南风,秋冬多吹西北风,7~10月为台风盛行季节。

多年平均风速1.4m/s,最大风速14.7m/s。

2、区域地质环境

(1)地质构造

隧址区属于华南褶皱系粤东北-粤中拗掐带之永梅凹褶断束内,所见晚古生代地层褶皱为过渡型褶曲,上部被下侏罗统地层不整合覆盖,形成于印支运动,伴有永梅区域动力变质岩带的发育,并为中、新生代岩浆岩、火山岩、红色盆地和断裂所叠加,形态不完整;隧址区岩性属于燕山期花岗岩。

(2)地震及新构造运动、地应力

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隧址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0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0.40s,地震基本烈度为Ⅵ度,建议按Ⅶ度区进行抗震设防。

3、地形地貌

隧址区洞身段在地貌上属于丘陵地貌类型,进口处属于陡坡地形,地形陡峻,局部基岩直接出露,自然地面坡度约为35~45°,植被发育;隧址区山顶最大高程约为310m,进口处最低高程约为130m,相对高差约180m;隧道洞轴线呈北东方向,与山脊走向斜交;隧道洞身顶部为森林保护区,植被较发育,主要为松树、杂树;无公路通至隧道的进口,交通条件较差。

4、地层岩性

勘察揭露,隧址区地层上部为第四系全新统(Q4dl+el)的残坡积黏性土层覆盖,下伏基岩为燕山期(γ52(3))侵入的花岗岩,其主要特征分述如下:

(1)覆盖层

坡残积黏性土(Q4dl+el):

以碎石土为主,灰、灰黄色,稍湿,硬塑,碎石含量约20%,成分为花岗岩,分布不均匀,属坡积成因;附近山坡多有滚石,最大直径大于3m。

层顶高程178.28m,层厚2.00m;承载力基本容许值为150kPa;摩阻力标准值为60kPa。

(2)基岩

勘察揭露隧址区内下伏基岩为燕山期(γ52(3))侵入的花岗岩,属于较硬岩;按岩石风化程度,本次勘察揭露有强风化和中风化岩带,现按其风化程度分述如下:

a、强风化花岗岩:

灰褐、灰黄色,岩石风化强烈,岩芯呈半岩半土状或碎石状,裂隙极发育,风化不均匀,夹少量中风化岩块,质稍硬,锤击可碎。

顶面埋深2.00m,层顶高程176.28m,层厚1.50m;承载力基本容许值为430kPa;摩阻力标准值为90kPa。

b、中风化花岗岩:

肉红、浅灰色,粗粒花岗结构,块状构造,岩石裂隙不发育,部分裂隙面见有绿泥石化现象,岩体较完整,岩芯以碎块状-块状为主,节长主要为10~30cm,最长大于50cm,岩质较坚硬,锤击声脆;局部段岩石裂隙稍发育,岩芯呈碎石-碎块状。

顶面埋深3.50m,层顶高程174.78m,揭露厚度21.60m;承载力基本容许值为2500kPa;采取岩石样3组,测得其饱和单轴极限抗压强度为66.0MPa~76.4MPa,平均70.9MPa;泊松比0.22和0.24。

5、岩土物理力学性质

根据隧道围岩结构特征,结合室内岩土试验成果和当地经验,隧道各类围岩的物理力学指标见下表。

隧道各级围岩的主要设计参数表

围岩级别

岩土层名称

重度

(KN/m3)

抗压强度Rc

(MPa)

弹性抗力系数k(MPa/m)

变形模量E(104MPa)

泊松比μ

黏聚力c(MPa)

内摩擦角φ(°)

计算摩擦角Φc

(°)

中风化粉砂岩

24.6

33.8

500

0.8

0.3

0.7

43

60

中风化粉砂质泥岩

24.5

9.2

250

0.2

0.35

0.3

35

50

强风化岩、碎石土

22.5

120

0.1

0.45

0.04

20

40

6、物探测试成果

本次勘察对隧道的左右线分别布置了纵向的物探测线,采用浅层地震及高密度电法的勘察方法进行勘察;对隧道洞口布置了部分横测线,采用浅层地震法进行勘察;对钻孔进行了孔内声波测试。

勘察揭露隧址区地表覆盖土层主要为坡残积粉质黏土及全风化土,厚度变化较大,最大厚度约25m,呈不连续状分布,洞身多处可见基岩裸露;该层土质结构松散,强度及稳定性极差,地震P波速度一般小于1000m/s,视电阻率一般为100~1400Ω·m。

下伏基岩岩性主要为花岗岩,按风化程度岩石可分为强风化及中风化岩;其中强风化岩分布于岩层上部,呈半岩半土状,裂隙极发育,岩石破碎,强度及稳定性差,其地震P波速度1300~2000m/s,视电阻率一般为500~2600Ω·m。

中风化岩节理裂隙发育,岩体较破碎-较完整,岩质较硬,强度及稳定性较差,其地震P波速度2300~4400m/s,视电阻率一般为600~2800Ω·m。

物探勘察揭露在隧道进口至K84+770段围岩裂隙发育,雨季时易富水,施工开挖易渗水、涌水,建议加强防排水工作;未发现有严重影响隧道施工建设的不良地质现象。

7、隧道围岩级别分段划分及工程特性

勘察揭露隧址区内的围岩为金鸡组砂岩以及燕山期花岗岩,根据《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GTD70-2004)中有关隧道围岩分级标准的规定,参考钻探、物探、岩土测试资料和区域地质资料,经综合定性分析和围岩质量指标BQ值的定量计算,本隧道围岩可分为Ⅲ、Ⅳ、Ⅴ三级,其中Ⅴ级围岩长约76m,占隧道全长的约11.2%;Ⅳ级围岩长约280m,占隧道全长的约41.4%;Ⅲ级围岩长约320.37m,占隧道全长的约47.4%。

其中BQ和[BQ]值的计算公式如下:

围岩基本质量指标BQ=90+3Rc+250Kv(当Rc>90Kv+30时,以Rc=90Kv+30代入计算;当Kv>0.04Rc+0.4时,以Kv=0.04Rc+0.4代入计算)。

公式中Rc为岩石的饱和抗压强度值;Kv为岩体完整性系数,因隧道附近岩石露头极少,很难有效地统计岩体的体积节理数,因此本次计算时采用了实测的岩体、岩块弹性纵波进行计算,其公式如下:

Kv=(Vpm/Vpr)2,其中Vpm为岩体纵波速度,Vpr为进行现场Vpm测试同一地段的同类岩组中有代表性岩石试件的纵波速度。

围岩基本质量指标修正值[BQ]=BQ-100(K1+K2+K3)

K1:

地下水影响修正系数(本隧道根据规范(JTGD70-2004)附录A中的表A.0.2-1中的地下水出水状态并按BQ值大小进行取值);

K2:

主要软弱结构面产状影响修正系数,该隧道的围岩为花岗岩,无明显的结构面,K2取值为0.4;

K3:

初始应力状态影响修正系数(本隧道暂定为0)。

围岩基本质量指标BQ、[BQ]计算表

钻孔号

围岩名称

RC

KV

BQ

K1

K2

K3

[BQ]

围岩级别

CSDZK6

中风化花岗岩

66

0.41

391

0.1

0.4

0

341

70.2

0.57

443

0.1

0.4

0

393

76.4

0.57

462

0.1

0.4

0

412

围岩的具体分段分级情况及其性质见下表。

粤闽隧道左洞围岩级别分段划分一览表

里程桩号

围岩

级别

[BQ]值

长度(m)

工程地质条件

水文

地质

ZK84+580~

ZK84+626

46

围岩为粉质粘土及强风化花岗岩,局部为中风化花岗岩,土体松散,岩石节理裂隙极发育,岩体破碎,强度及稳定性极差;施工开挖易坍塌及侧壁失稳;地下水不大,以点滴状或淋雨状为主;;围岩波速为500~2660m/s.

滴水、渗水或小规模涌水(雨季)

ZK84+626~

ZK84+866

341

140

围岩主要为中风化花岗岩,岩石裂隙发育,岩体较破碎-破碎,强度及稳定性较差;洞顶无支护时可产生较大的坍塌,侧壁不稳定;含裂隙水,施工易沿宽大裂隙面出现渗水、涌水现象;围岩波速2370~3740m/s.

渗水或涌水(雨季)

ZK84+866~

ZK84+917.43

393

151.61

围岩主要为中风化花岗岩,属于较硬岩石,岩石裂隙较发育,岩体较完整,块状结构,强度及稳定性较好;拱部无支护时可产生较小的坍塌,侧壁基本稳定,爆破震动过大易坍;地下水不大,施工易沿宽大裂隙面出现滴水、渗水现象;围岩波速2980~4150m/s.

滴水、渗水

粤闽隧道右洞围岩级别分段划分一览表

里程桩号

围岩

级别

[BQ]值

长度(m)

工程地质条件

水文

地质

K84+600~

K84+640

30

围岩为粉质粘土及强风化花岗岩,局部为中风化花岗岩,土体松散,岩石节理裂隙极发育,岩体破碎,强度及稳定性极差;施工开挖易坍塌及侧壁失稳;地下水不大,以点滴状或淋雨状为主;;围岩波速为500~2660m/s.

滴水、渗水或小规模涌水(雨季)

K84+640~

K84+880

341

140

围岩主要为中风化花岗岩,岩石裂隙发育,岩体较破碎-破碎,强度及稳定性较差;洞顶无支护时可产生较大的坍塌,侧壁不稳定;含裂隙水,施工易沿宽大裂隙面出现渗水、涌水现象;围岩波速2370~3740m/s.

渗水或涌水(雨季)

K84+880~

K84+948.93

393

168.76

围岩主要为中风化花岗岩,属于较硬岩石,岩石裂隙较发育,岩体较完整,块状结构,强度及稳定性较好;拱部无支护时可产生较小的坍塌,侧壁基本稳定,爆破震动过大易坍;地下水不大,施工易沿宽大裂隙面出现滴水、渗水现象;围岩波速2980~4150m/s.

滴水、渗水

8、水文地质条件

隧址区降雨量充足,分布较丰富地表水和地下水,其中地下水类型主要为碎屑岩孔隙潜水。

(1)地表水

隧址区内地表水不发育,仅在雨季降雨后洞口附近的沟谷内有短暂的地表径流,对隧道建设无重大影响。

(2)地下水

隧址区地下水主要为基岩裂隙潜水,由于强-中风化岩体的裂隙较发肓,含有一定量的裂隙潜水;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及山坡上部地下水的下渗补给,水位埋藏深度随季节变化和地势的高低变化而变化。

根据勘察结果认为隧道的大部分路段一般情况下不会出现大规模的涌水或突水问题,但在岩体宽大裂隙带附近有可能会出现涌水、突泥的现象,同时由于隧道的开挖改变了天然地下水的迳流及排泄等自然条件,隧道将会成为新的局部地下水的排泄基准,从而出现局部(特别是强风化岩的软弱夹层)渗水和涌水现象,主要表现为雨季地表水沿局部宽大裂隙向隧道内汇集,形成短时涌水现象。

调查表明隧址区最高洪水位要低于隧道进口设计高程,对隧道建设没有影响。

(3)环境水腐蚀性评价

本次勘察对CSDZK6钻孔均采取地下水进行室内试验,根据室内水质分析成果,隧址区地下水对混凝土无腐蚀性(详见水质分析报告),因此防护措施可采用常规方法。

(4)水文地质条件评价

该隧道的地下水主要为岩层间的孔隙潜水,由于隧道洞身的埋深不大,含水量较小;但隧道的开挖改变了地下水的迳流及排泄条件,隧道有可能会成为洞身上部的山体地下水的新的排泄基准面,因此隧道内可能会发生沿宽大裂隙出现涌水的现象,这样地下水的存在给隧道的施工及运营带来较大的影响。

建议在施工时应作好隧道地下水的防赌措施以及超前预测、预报工作,确保施工的安全。

(5)隧道涌水量预测

为了估算隧道内的涌量,本次勘察采用《铁路工程水文地质勘测规程》(TB10049-2004)中的有关公式估算隧道的涌水量,采用简易均衡法中的大气降雨入渗法进行计算:

利用如下公式计算:

QS=2.74α.W.A,计算结果如下。

隧道正常涌水量预测表

位置

地层岩性

汇水面积(km2)

入渗系数α

多年平均降雨量W(mm)

隧道正常涌水量Qs(m3/d)

备注

进口至K85+019

花岗岩

0.1770

0.09

1659.5

72.434

三、隧道设计

(一)平纵面线形设计

1、隧道平面线形设计

本隧道为分离式中隧道,平纵方案主要由路线方案控制(详见第二篇),隧道位置根据地形、地质条件、环境、造价、功能等因素综合确定。

2、隧道纵面线形设计

隧道平、纵指标概况一览表

名称

隧道长(m)

大埔端

左右线间距(m)

纵坡(%)/坡长(m)

平曲线R(m)

桩号

高程

洞门型式

粤闽隧道

338.758

K84+680

153.27

端墙式

24.5/30.5

0.69/898.758

R-∞,A-373.694,R-930.984

337.609

ZK84+650

152.99

端墙式

0.69/887.609

R-∞,A-406.014,R-1098.981

详细资料见隧道平、纵面设计及其他有关图纸。

3、隧道横断面设计

(1)建筑限界:

净宽10.25m=0.75+0.5+2×3.75+0.75+0.75,净高5.0m

 

设计行车速度80Km/h技术标准隧道建筑限界

(2)内轮廓设计

隧道内净空除满足行车限界要求外,还考虑了通风、照明、监控、通讯、营运管理等附属设施所需空间,并结合衬砌结构受力要求而拟定。

隧道内轮廓净空采用单心圆。

隧道主洞内轮廓

(二)隧道洞门、明洞设计

1、洞门设计

本隧道进口主要考虑地形因素,采用端墙式洞门。

2、明洞设计

明洞采用整体式现浇防水钢筋混凝土衬砌结构;在存在明显偏压的地段,设置偏压明洞以平衡侧向压力。

明洞开挖形成的临时边仰坡采用喷锚防护;明洞衬砌建成后两侧边墙底以上5m处采用M7.5浆砌片石回填以使结构受力均匀,纵向每8m浆砌片石设置1m干砌片石。

要求明洞基底置于稳定基岩上,浆砌片石上分层夯填碎石土,拱顶回填厚度以2.0m为宜。

回填土顶面夯填50cm厚粘土隔水层,以防止地表水下渗。

明洞结构具体参数下表:

明洞结构支护参数表

明洞及边仰坡

Φ6.5钢筋网(cm)

C20喷射砼(cm)

药卷锚杆

C25防水钢筋砼二衬(cm)

SMa、SMb、SMc型衬砌

@20×20

10cm

L=3m@1.2×1.2m

60cm(有仰拱)

备注

临时边仰坡防护

(三)洞身结构设计

1、设计原则

除洞口段采用明洞结构外,其余地段各种洞室的支护结构均按照新奥法原理设计。

Ⅳ、Ⅴ级围岩以超前管棚或小导管注浆加固地层、工字钢拱架(或格栅拱架)、系统锚杆、钢筋网及喷射混凝土为初期支护;而对于Ⅲ级、Ⅱ级围岩则由系统锚杆、钢筋网及喷射混凝土为初期支护;钢拱架之间设Φ22纵向连接钢筋,拱架与围岩密贴。

锚杆打设应尽量垂直于岩层层面。

Ⅱ级、Ⅲ级及Ⅳ级围岩深埋段二次衬砌下采用素混凝土,以方便施工,Ⅳ级加强、Ⅴ级围岩采用钢筋混凝土,以确保隧道支护结构的安全。

根据隧道埋深及围岩级别的不同,本隧道主洞共设计了5种复合式衬砌结构形式:

S5a、S5b、S4a、S4b、S3,分别对应的围岩为:

Ⅴ级围岩加强段、Ⅴ级围岩深埋段、Ⅳ级围岩加强段、Ⅳ级围岩深埋段、Ⅲ级围岩。

2、支护参数设计

80km/h分离式隧道复合衬砌支护参数

围岩级别

初期支护

二次衬砌厚度(cm)

预留沉降量

(cm)

超前支护

喷砼C20厚(cm)

锚杆

钢筋网

(cm×cm)

格栅或工字钢架

(间距cm)

拱墙

仰拱

直径(mm)

长度(m)

位置

间距(m)(环X纵)

V

24

(含仰拱)

φ25

中注式

3.5

拱墙

1X0.75

φ8

20X20

I18

(75)

45

520

45

520

10

长管棚或小导管注浆

IV

18

φ22

药卷式

3.0

拱墙

1.2X1

φ8

25X25

格栅钢架(100)

35

――

8

超前锚杆

(需要时设置)

III

10

φ22

药卷式

2.5

拱墙

1.2X1.2

φ6.5

25X25

——

30

——

5

——

加强

V

24

(含仰拱)

φ22药卷式

3.5

拱墙

1X0.5

φ8

20X20

I18

(50)

45

520

45

520

10

长管棚或小导管注浆

IV

20

φ22药卷式

3.0

拱墙

1.2X0.75

φ8

20X20

格栅钢架(75)

40

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