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园林绿地规划4居住区绿化规划设计.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298847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126.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园林绿地规划4居住区绿化规划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城市园林绿地规划4居住区绿化规划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城市园林绿地规划4居住区绿化规划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城市园林绿地规划4居住区绿化规划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城市园林绿地规划4居住区绿化规划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城市园林绿地规划4居住区绿化规划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6页
城市园林绿地规划4居住区绿化规划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6页
城市园林绿地规划4居住区绿化规划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6页
城市园林绿地规划4居住区绿化规划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6页
城市园林绿地规划4居住区绿化规划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6页
城市园林绿地规划4居住区绿化规划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6页
城市园林绿地规划4居住区绿化规划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6页
城市园林绿地规划4居住区绿化规划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6页
城市园林绿地规划4居住区绿化规划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6页
城市园林绿地规划4居住区绿化规划设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6页
城市园林绿地规划4居住区绿化规划设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6页
城市园林绿地规划4居住区绿化规划设计.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6页
城市园林绿地规划4居住区绿化规划设计.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6页
城市园林绿地规划4居住区绿化规划设计.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6页
城市园林绿地规划4居住区绿化规划设计.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6页
亲,该文档总共4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城市园林绿地规划4居住区绿化规划设计.docx

《城市园林绿地规划4居住区绿化规划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园林绿地规划4居住区绿化规划设计.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城市园林绿地规划4居住区绿化规划设计.docx

城市园林绿地规划4居住区绿化规划设计

第四章居住区绿化规划设计

第一节居住区规划基本知识

一、居住区的组成和规模

(一)居住区的组成

1、居住建筑用地

它是指建筑基地占有的用地以及住宅四周的一些空地,其中包括通向住宅建筑入口的宅间路、宅旁绿地和住宅底层的私家院落。

2、公共建筑和公共设施用地

它是指居住区内各种公共服务设施建筑物基地占有的用地及为其所使用的场地,包括专用地中的道路、场地和绿地等。

公共建筑后退道路红线和用地边界线内的用地均属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3、道路和广场用地

它是指居住区范围内各级道路和广场的用地,包括道路、回车场、停车场以及广场的用地,但不包括计入住宅建筑用地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范围内的道路用地。

4、公园绿地

它是指居住区级、小区级内作为公共使用的绿地,包括居住区级公园、小区级小游园以及其他具有一定规模的块状、带状公园绿地,其中包括了儿童游戏场地,青少年、成年、老年人的活动休息场地。

(二)居住区的规模

现行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1993,2002年版)按不同的人口规模将城市居住区分为居住区、居住小区及居住组团三级(表4-1)。

1、居住区

城市居住区一般称居住区,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或特指被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人口规模(30000——50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2、居住小区

居住小区一般称为小区,是被居住区级道路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建有一套能满足该区居民基本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3、居住组团

居住组团一般称组团,指一般被小区道路分隔,并与居住人口规模(1000——3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套居民所需的基层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二、居住区的发展和规划结构

(一)居住区的发展

1、里弄2、街坊3、邻里单位4、居住小区

从里弄、街坊、邻里、小区到居住区,人们的居住需求是一个从城市混杂居住到独立和单纯居住的过程。

(二)居住区的规划结构

居住区的规划结构,是根据居住区的功能要求综合地解决住宅与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公园绿地等相互关系而采取的组织方式(图4-1)。

以居住小区为基本单位组成居住区。

即居住区——居住小区。

根据我国各地的调查,通常居住小区的人口规模为10000~15000人,用地为15~30hm2。

2、以居住生活单元居住组团为基本单位组成居住区。

即居住区——居住组团。

这种组织方式不划分明确的小区用地范围,居住区直接由若干住宅组团组成。

住宅组团相当于一个居民小组的规模,一般为300~800户,1000~3000人。

3、居住组团组成居住小区,若干个居住小区组成居住区。

即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

三居住区建筑布置形式

一般来说,主要有下列六种基本形式。

(一)点群式布置

(二)行列式布置(三)周边式布置(四)混合式布置(五)自由式布置(六)庭院式布置

四、居住区的道路系统

(一)道路系统布置的基本要求

1、满足使用功能要求2、满足安全与防护要求3、满足经济与节约用地要求

道路布置应尽量利用现有线路设施,路面结构材料选择应因地制宜,减少运输。

总的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道路要主次分明,可分为主路,次路,支路和小路。

第二、道路系统布置要充分利用和结合地形。

第三、道路系统要功能明确。

第四、要使到达目的地的距离最短。

(二)居住区道路的分级及基本形式

1、居住区道路分级

居住区道路可分为居住区级道路,居住小区级道路,居住组团级道路,住宅前小路。

(1)居住区级道路

居住区级道路是整个居住区的主干道,主要解决居住区的内外联系。

车行道宽度不应小于9m,红线宽度一般为20——30m。

居住区级道路要考虑城市公共电汽车的通行,两边应分别设置非机动车及人行道,并应设置一定宽度的绿地种植行道树和草坪花卉。

(2)居住小区级道路

居住小区级道路是居住区的次要道路,用以解决居住区内部的联系,以非机动车和人性交通为主,一般也采用人车混行方式,车行道宽度一般为7m,红线宽度根据规划要求确定。

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宽度,需敷设供热管线的不应小于14m,无供热管线的不应小于10m。

(3)居住组团级道路

居住组团级道路是居住区内的支路,用以解决住宅组群的内外联系,车行道宽度一般为4——6m。

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宽度,需敷设供热管线的不应小于10m,无供热管线的不应小于8m。

(4)住宅前小路

通向各户或各单元门前的住宅前小路,一般宽度为1.5——2m供人行,是进入住宅的最末一级道路。

在多雪地区,应考虑堆积,清扫积雪的面积,道路宽度可酌情放宽。

2、居住区道路的基本形式

居住区道路结构有规则式、自由式、混合式等。

规则的道路网络有格网状、环状(半环状)、放射状、风车状等,一般用在地形较平坦的居住区。

自由式道路网络的形式多种多样,根据地形条件、建筑现状、规划结构等确定,一般用在地形复杂的山地居住区。

混合式道路网络则是多种形式的组合,可以是格网状道路、自由式道路的组合,也可以是环形道路与其他形式(如尽端式)道路的组合,一般用在地形较复杂的山地居住区(图4-3)。

(二)静态交通布置

包括停车设施、广场、回车场、交通岛等,居民小汽车停车面积较大,为节约用地,减少干扰和环境污染,最好作地下停车设施,以附建于集中绿地、活动场地的地下为宜;也可附建于高层住宅地下层,或适当附建于建筑底层作架空层;露天停车场宜作小型临时停车备用。

五、居住区公共建筑及公共设施

(一)居住区公共建筑以满足本区居民日常生活的必需而设置,可分为

(二)居住区公共建筑规划布置可分为

(三)居住区公共建筑的布置方式

第二节居住区绿化规划设计

一、居住区绿化的作用

(一)绿地的生态功能

(二)绿地的心理功能

(三)绿地的物理功能

(四)绿地的美学功能

(五)绿地的经济效益

二、居住区绿地的组成

(一)居住区绿地的组成

依照居住区绿地的组成可分为公园绿地及宅旁和庭院绿地、专用绿地和道路绿地四大类。

1、公园绿地

指居住区公园、小区游园,是居住区居民公共使用的绿地。

这类绿地常与老人、青少年及儿童活动场地结合布置。

目前,我国居住区规划结构的基本形式一般为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生活单元,即一个住宅区由多个居住小区组成。

一个居住小区由多个居住生活单元组成。

相对于这种规划结构,居住区公园针对住宅区而布置,一般位于居住区中心,面积较大,服务对象是整个住宅区居民。

相应地,小区游园针对居住小区布置,功能相似,大小不同。

(1)居住区公园

为全居住区居民就近使用,面积较大,相当于城市小型公园,绿地内的设施比较丰富,有体育活动场地,各年龄组休息、活动设施,画廊、阅览室、小卖部、茶室等,常与居住区中心结合布置以方便居民使用。

步行到居住区公园约10min左右的路程,服务半径以800-1000m为宜。

(2)居住小区中心游园

主要供居住小区内居民就近使用,设置一定的文化体育设施,游憩场地,老人、青少年活动场地。

居住小区中心游园设置要适中,与居住小区中心结合布置,服务半径一般以400-500m为宜。

在居住区内除上述两种公园绿地外,结合居住区中心,河道、人流比较集中的地段设置游园、街头花园。

2、专用绿地

居住区内各类公共建筑和公用设施的环境绿地,如俱乐部、影剧院、少年宫、医院、中小学、幼儿园等用地的绿化,其绿化布置要满足公共建筑和公用设施的功能要求,并考虑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3、道路绿地

居住区内的道路绿地是居住区内道路红线之内的绿地,是道路两侧或单侧的道路绿化用地,具有遮阴防护、丰富道路景观等功能,根据道路的分级、地形、交通情况等的不同布置。

4、宅旁和庭园绿地

居住建筑四旁的绿化用地,居住生活单元组团绿地是最接近居民的绿地以满足居民日常的休息、观赏、家庭活动和杂务等需要。

(二)居住区绿地的定额指标

1、定义

居住区绿地定额指标,是指居住区内每个居民所占的园林绿地面积,用以反映一个居住区绿地数量的多少和质量的好坏以及城市居民的生活福利水平,也是评价城市环境质量的标准和城市居民精神文明的标志之一。

2、居住区绿地的定额指标相关规定

(1)2002年修订后的《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中指出:

绿地率要求新区不低于30%,旧区改建不低于25%。

(2)居住区内公园绿地的总指标应根据居住区人口规模分别达到:

小区不小于1.0m2/人,居住区(含小区)不小于1.5m2/人。

并根据居住区规划组织结构类型统一安排使用,其他带状、块状公共绿地应同时满足宽度不小于8m,面积不小于400m2的要求。

旧城改造可酌情降低,但不得低于相应指标的50%。

(3)《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中还对各级中心绿地设置规定了其内容与规模,居住区公园最小规模为1*104m2,小游园0.4*104m2。

3、居住区绿地的指标计算公式

1980年国家建委颁发的《城市规划定额指标暂行规定》中确定,居住区公共绿地定额指标平均每个居民为2至4m2。

其中居住区级公园绿地1至2m2/人,居住小区级公园绿地为1至2m2/人。

根据居住区规划结构的不同,居住区人均绿地面积的计算方法和绿地占总用地百分比的计算方法也有所不同。

(1)居住区(小区)内人均绿地面积

=居住区(小区)公园绿地面积(m2/人)÷居住区(小区)居民人数

(2)居住区(小区)绿地所占总用地的百分比

=居住区(小区)公园绿地面积÷居住区(小区)总用地面积×100%

三、居住区绿地的规划布置的基本要求

(一)居住区绿化规划布置的基本要求

1、要根据居住区的规划结构形式,合理组织,统一规划。

采取集中与分散,重点与一般,点、线、面相结合,以居住区、居住小区中心花园为中心,以道路绿化为网络,以住宅间绿地为基础,协同市政、商业服务、文化、环卫等建设综合治理,使居住区、小区绿地自成系统,并与城市绿地系统相协调,成为有机的组成部分。

2、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和现状条件,尽量应用劣地、坡地、洼地及水面作为绿化用地,以节约城市用地,对原有树木,特别是古树名木应加以保护和利用,并组织到绿地中,以期早日形成绿化面貌。

3、绿化应以植物造园为主进行布局。

植物材料的选择配置,要根据居住区绿地特点,结合居民力量,力求节约投资,充分发挥绿地的卫生防护功能。

4、居住区绿化中既要有统一的格调,又要在布局形式,树种的选择多方面做到多样而各有特色。

(二)居住建筑布置对绿地布局的影响(图4-4)

1、用地范围相同,建筑密度一样,建筑布置方式不同,绿地情况不同。

2、用地面积相同,建筑密度相同,建筑物宽度不同,绿地布局和利用也有差异;宽度越大,绿地越集中。

3、增加建筑长度时,也可使绿地集中,形成较宽阔的绿地。

(三)居住区各类绿地的规划布局

1、公园绿地

分为二个级别:

居住区公园,居住小区中心小游园。

(表4-2)

表4-2各级中心公园绿地设置规定

中心绿地名称

设置内容

要求

最小规模(hm2)

居住区公园

草坪、花坛、水面、凉亭雕塑、小卖部、茶座、老幼设施、停车场地和铺装场地等。

园内布局应有明确的功能划分

1.0

小游园

草坪、花坛、水面、雕塑、儿童设施和铺装地面等。

园内布局应有一定的功能划分

0.4

(1)居住区公园

居住区公园为居住区配套建设的集中绿地,服务于全居住区的居民,面积较大,相当于城市小型公园。

设施比较齐全,内容比较丰富,有一定的地形、地貌、小型水体,有功能分区,划分景区,除花草树木外,有一定比例的建筑、活动场地、园林小品、活动设施。

居住区公园的规划要点:

第一:

游人成分单一,主要为本居住区居民,游园时间比较集中。

居住区公园游人成分单一,主要是本居住区的居民,游园时间比较集中,多在早晚,特别是夏季的晚上。

因此,要在绿地中设置照明设施,避免人们在植物丛中因黑暗而造成危险。

另外,也可利用一些香花植物进行配置,如白兰花、玉兰、含笑、蜡梅、丁香、桂花、结香、栀子、玫瑰、素馨等,形成居住区公园的特色。

第二:

公园布置紧凑,各功能分区或景区间的节奏变化比较快。

居住区公园布置紧凑,各功能分区或景区间的节奏变化快,在功能上居住区公园与城市公园不完全相同,它是城市绿地系统中最基本而活跃的部分,是城市绿化空间的延续,又最接近于居民的生活环境。

因此在规划设计上有与城市公园不同的特点,不宜照搬或模仿城市公园,也不是公园的缩小或公园的一角。

居住区公园主要适用于居民的休息、交往、娱乐等,有利于居民心理、生理的健康。

所以要特别在规划设计时注重居住区居民的使用要求,适于活动的广场、充满情趣的雕塑、园林小景、疏林草地、儿童活动场所、休息设施是应该重点考虑的对象。

(表4-3)

表4-3居住区公园功能分区与物质构成要素

功能分区

物质要素

休息、漫步、游览区

休息场地、散步道、凳椅、廊、亭、榭、老人活动区、展览室、草坪、花架、花径、花坛、树木、水面等。

游乐区

电动游戏设施、文娱活动室、凳椅、树木、草地等。

运动健身区

运动场地及设施、健身场地、凳椅、树木、草地等。

儿童活动区

儿童游乐园及游戏器具、凳椅、树木、花草等。

服务网点

茶室、餐厅、售货亭、公厕、凳椅、花草等。

管理区

管理用房、公园大门、暖房、花圃等。

第三:

服务半径不宜超过800---1000m。

第四:

儿童游戏场

第五:

活动场地

居住区公园户外活动时间较长、频率较高的使用对象是儿童及老年人。

因此在规划中内容的设置、位置的安排、形式的选择均要考虑其使用方便,在老人活动、休息区,可适当地多种一些常绿树。

专供青少年活动的场地,不要设在交叉路口,其选址应既要方便青少年集中活动,又要避免交通事故,其中活动空间的大小、设施内容的多少可根据年龄不同、性别不同合理布置。

第六:

植物配置

植物配置应选用夏季遮荫效果好的落叶大乔木,结合活动设施布置疏林地。

可用常绿绿篱分隔空间和绿地外围,并成行种植大乔木以减弱喧闹声对周围住户的影响。

大树下加以铺装,设置石凳、桌、椅及儿童活动设施,以利老人坐息或看管孩子游戏。

在体育运动场地外围,可种植冠幅较大、生长健壮的大乔木,为运动者休息时遮荫。

设计实例分析

(2)居住小区中心游园(下称小游园)

第一:

位置。

小区一侧沿街布置;贯穿小区;与公共建筑结合布置。

第二:

面积:

0.5---1公顷左右。

第三:

小游园平面布置形式:

规则式,自由式,混合式。

(图4-8)

第四:

居住区小游园的服务半径一般为300——500m。

第五:

园路。

园路是小游园的骨架,既可联通各休息活动场地及景点,也可分隔空间,供居民休息散步。

宜主次分明、导游明显,以利平面构图和组织游览。

表4-4小区游园平面布置要点

园路随地形变化而起伏,随景观布局需要而弯曲、转折,在折弯处布置树丛、小品、山石,增加沿路趣味。

园路设置坐椅处要加宽。

园路宽度:

主路宽3m左右,次路宽1.5—2m。

园路坡度:

横坡一般为1.5--2%,纵坡最小为3%,超过8%时要以台阶式布置。

路面水泥、沥青、各种纹样,彩色路板拼花等。

以加强路面艺术效果。

第六:

小游园广场。

常在入口处,以游憩、观赏、休息为主。

设置坐椅、花架、花台、花坛、花钵、雕塑、喷泉等。

地面可铺装,铺草皮,或以透吸性的砂质铺地,可休息,打球、做操等。

打拳以每人占地8--10平方米计。

广场可适当栽乔木,以避晒,树干周围可制作椅子。

利用植物分隔空间,开辟儿童游戏场、青少年运动场和中老年活动场。

儿童游戏场一般设在入口附近,稍靠边缘的独立地段上;面积不需要太大;游戏设施既具实用性,又具观赏性;青少年运动场一般设在小游园的深处或者靠近边缘独立设置;可布置一些体育运动设施;可根据活动内容进行铺装,并适当安排一些座凳;中老年休息活动场,可单独设置,也可靠近或结合儿童游戏场设置,还可利用小广场或扩大的园路在高大的遮荫树下设置座椅座凳,形成绿荫广场;场地一般要进行铺装,便于开展多种活动。

第七:

建筑小品

适当布置,可丰富绿地内容,起到点景作用。

要点是具有尺度感,宜小不宜大,宜精不宜粗,宜轻巧不宜笨拙。

主要有:

亭、廊、榭、棚架、水池、花坛、花台、栏杆、坐椅、雕塑、果皮箱、宣传栏等。

第八:

植物造景

小游园以植物造景为主,考虑四季景观。

如要体现春景,可种植垂柳、玉兰、迎春、连翘、海棠、樱花、碧桃等,使得春日时节,杨柳青青,春花灼灼。

如要体现夏景,宜选悬铃木、栾树、合欢、木槿、石榴、凌霄、蜀葵等,炎炎夏日,绿树成荫,繁花似锦。

在小游园因地制宜地设置花坛、花境、花台、花架、花钵等植物应用形式,有很强的装饰效果和实用功能,为人们休息、游玩创造良好的条件。

起伏的地形使植物在层次上有变化、有景深,有阴面和阳面,有抑扬顿挫之感。

如澳大利亚布里斯班高级住宅区利用高差形成下沉式的草坪广场,并在四周种植绿树红花,围合成恬静的休憩场所。

第九:

小游园的整体布局

小游园绿地多采用自然式布置形式,自由、活泼、易创造出自然而别致的环境。

通过曲折流畅的弧线形道路,结合地形起伏变化,在有限的面积中取得理想的景观效果。

植物配置也模仿自然群落,与建筑、山石、水体融为一体,体现自然美。

当然,根据需要,也可采用规则式或混合式。

规则式布置采用几何图形布置方式,有明确的轴线,园中道路、广场、绿地、建筑小品等组成有规律的几何图案。

混合式布置可根据地形或功能的特点,灵活布局,既能与周围建筑相协调,又能兼顾其空间艺术效果,可在整体上产生韵律感和节奏感。

设计实例分析

2、居住建筑组团绿地(表4-5)

表4-5组团绿地设置规定

组团绿地

草坪、桌椅、简易儿童设施等。

灵活布局

0.04hm2

组团绿地是直接靠近住宅的绿地,通常结合居住建筑组群布置,服务对象是组团内居民,主要为老人和儿童。

服务半径一般在100m左右,既使用方便,又无机动车干扰,安全、方便、舒适。

有的小区不设中心游园,而以分散在各组团内的绿地与路网绿化、专用绿地等形成小区绿地系统。

如苏州彩香村居住小区。

每个组团由此可6--8幢住宅组成,每个组团的中心有一块约1300m2的绿地,形成开阔的内部绿化空间,家家开窗见绿。

组团绿地设计要点:

(1)组团绿地的位置(表4-6)

根据建筑组群的不同组合形成,可有以下几种方式:

第一:

利用建筑形成的院子布置(周边式住宅组团之间)

不受道路、行人车辆的影响,环境安静,较封闭,有较强庭院感。

绿地面积较大,有利于居民从窗内看管在绿地玩耍的儿童。

如上海玉田新村。

第二:

扩大住宅间距布置(扩大的住宅间距之间)

可以改变行列式住宅的单调狭长空间感,一般将住宅间距扩大至原间距的2倍左右。

第三:

行列式住宅扩大山墙间距布置(行列式住宅山墙之间)

打破了行列式山墙间形成的狭长胡同的感觉,组团绿地又与庭园绿地互相渗透,扩大绿化空间感。

这种对居民干扰小,但空间缺乏变化,比较单调,增加山墙距离开辟绿地,可为居民提供一块阳光充足的半公共空间,打破胡同的感觉,丰富了空间变化。

第四:

住宅组团的一角(住宅组团一侧)

第五:

结合公共建筑布置

使组团绿地同专用绿地联成一片,相互渗透,扩大绿化空间感。

第六:

居住建筑临街一面布置

使绿化和建筑互相衬映,丰富了街道景观,也成为行人休息之地。

第七:

自由式布置的住宅

组团绿地穿插其间,组团绿地与庭院绿地结合,扩大绿色空间。

第八:

两个组团之间

在组团内用地有限时,为争取较大的绿地面积,有利于布置活动设施与场地。

构图亦显自由活泼。

(2)组团绿地的布置方式

第一:

开敞式

居民可以进入绿地内休息活动,不以绿篱或栏杆与周围分隔,是组团绿地中采用较多的形式。

如常州“梅”、“兰”、“竹”、“菊”四个组团绿地。

第二:

半封闭式

以绿篱或栏杆与周围有分隔,但留有若干出入口。

但绿地中活动场地设置较少,而禁止人们入内的装饰性地带较多,常在紧临城市干道,为追求街景效果时使用。

第三:

封闭式

绿地为绿篱,栏杆所隔离,居民不能进入绿地,亦无活动休息场地,可望不可及,其中主要以草坪、模纹花坛为主,具有一定的观赏性,便于养护管理,但使用效果较差,居民不希望过多采用这种形式。

(3)组团绿地布局形式

第一:

规则式

采用几何图形布置方式,有明确的轴线。

设计常以主体建筑入口中轴线为轴线组织景观序列,对称布局。

优点是庄重整齐,与周围建筑环境相协调,容易设计,鸟瞰效果更佳,有图案规整的美感。

但形式呆板,部分构图流于形式,缺少实用性。

第二:

自然式

布置灵活,采用曲折迂回的道路,可结合自然条件。

易与周围建筑环境相协调,且可以创造自由灵活的局部空间。

但不易设计,处理不当往往杂乱无章。

第三:

混合式

规则式与自然式相结合,可根据地形和功能的特点,灵活布局。

采用自由式布局,局部入口、广场、小品等处穿插以规则形式。

构图自然、灵活、新颖,运用自由曲线,给人以亲切柔美之感。

但不易设计,施工难度大,处理不好会有零乱之感,不易与周围建筑环境协调。

第四:

抽象式

不一定形成逼真的形象,也不是自然景物的完全模仿。

组团绿地用地少,投资少,布置灵活,易于建设,见效快,服务半径小,使用效率高。

(4)组团绿地的布置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第一:

出入口的位置、道路、广场的布置要与绿地周围的道路系统及人流方向结合起来考虑。

第二:

安排不同年龄层次居民的活动范围和活动内容,将成人与儿童用地分开设置,以小路或种植植物来分隔,避免互相干扰,还可将带儿童游戏场与不带分设。

第三:

绿地内要有足够的铺装地面,以利活动和清洁,绿地覆盖率50%以上,游人活动面积率50-60%。

第四:

一个小区往往由多个组团组成,每个组团应各具特色,强化组团特征或形成景观序列。

第五:

不宜多建园林建筑小品,但小品可弥补居住环境的冬季景观。

造价高,所以应以植物为主。

设计实例分析

3、住宅间及庭园绿化

属于居住建筑用地的一部分,在居住小区总用地中,宅间绿地面积约占35%左右,宅间绿地不是公共绿地,人均指标约为4—6m2。

住宅四周及庭院内的绿地是住宅区绿化的最基本单元,包括住宅前后及两栋住宅之间的用地,约占小区绿化总用地面积的50%。

住宅间及庭园绿化设计要点

(1)宅旁绿化注意要点

第一:

树种选择要多样化,以丰富绿化面貌,以利于识别行列式住宅。

第二:

要注意耐荫树种的配植,以保证建筑阴影部位良好的绿化效果。

第三:

住宅附近管线密集,自来水管、污水管、雨水管、煤气管、热力管、化粪池等,树木的栽植要留够距离,以免后患。

第四:

树木栽植不要影响住宅的通风采光。

一般应在窗外5m以外栽植。

第五:

绿化布置要有尺度感。

第六:

室内、室外绿化相结合。

(2)宅间绿化的布置形式

第一:

树林型

第二:

绿篱型

第三:

围栏型

用砖墙、水泥、金属栏杆等在建筑正面(南、东)围出一定面积,形成首层庭院,布置花木。

这在近年的居住区建设中最为广泛。

第四:

花园型

在宅间用地上,用绿篱或栏杆围出一定的用地,自然式或规则式,开放型或封闭型,布置花草树木和园林设施,起到隔声,防尘,遮挡视线,美化的作用,形式多样,层次丰富。

第五:

庭院型

用砖墙、预制花格墙、水泥栏杆、金属栏杆等在建筑正面(南、东)围出一定的面积,形成庭院。

在院内,居民可根据需要、爱好选种花木,安排晒衣、家务、游憩休息场地,并在围栏上布置攀缘植物。

(3)住宅建筑旁的绿化

应与庭院绿化、建筑格调相协调。

(图4-20,图4-21,图4-22)

(4)入口处的绿化

目前小区规划建设中,住宅单元大部分是北(西)入口,底层庭院是南(东)入口。

北入口以对植、丛植的手法,栽植耐荫灌木,如珍珠梅,水腊球等,以强调入口。

南入口除上述布置外,常栽植攀援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