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滚动检测卷九.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298978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40.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单元滚动检测卷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单元滚动检测卷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单元滚动检测卷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单元滚动检测卷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单元滚动检测卷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单元滚动检测卷九.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单元滚动检测卷九.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单元滚动检测卷九.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单元滚动检测卷九.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单元滚动检测卷九.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单元滚动检测卷九.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单元滚动检测卷九.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单元滚动检测卷九.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单元滚动检测卷九.docx

《单元滚动检测卷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单元滚动检测卷九.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单元滚动检测卷九.docx

单元滚动检测卷九

单元滚动检测卷九 中国文化发展历程

(时间:

60分钟 满分:

70分)

第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人类首次觉醒。

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

对中国而言,最能体现这一特征的现象是(  )

A.百家争鸣B.焚书坑儒

C.独尊儒术D.崇儒尚佛

答案 A

解析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和所学知识,可推断当时中国处于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中国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B项出现在秦朝且对文化发展是一次摧残,C项出现在西汉时期,D项则出现在隋唐时期。

故答案为A。

2.一学者在论及中国古代思想发展史时写道:

“……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为封建统治找到了较为理想的意识形态。

”这一“开启”始于(  )

A.春秋战国B.西汉

C.宋代D.明清

答案 B

解析 “为封建统治找到了较为理想的意识形态”,意指儒家思想成为官方认可的统治思想,这始于西汉董仲舒对传统儒学的改造,故答案选B。

3.钱穆先生在评价朱熹时说:

“在中国历史上,前古有孔子,近古有朱子,此两人皆在中国学术思想史及中国文化史上,发出莫大声光,留下莫大影响。

”下列属于朱熹主张的有(  )

①“格物致知” ②“心即理也” ③“正君心” ④“立纲纪”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 C

解析 朱熹主张寻求“理”的方法“格物致知”,故①正确;陆九渊主张“心即理也”,故②错误;朱熹主张“正君心”,故③正确;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主张发扬儒家的道德伦理即三纲五常,故④正确;选择C项符合题意。

4.据说,昼夜苦思的王守仁,终于在一个夜梦中豁然开朗,悟得“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的道理,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

这从侧面说明王守仁“求理”的途径是(  )

A.圣人托梦B.内心自省

C.行万里路D.读万卷书

答案 B

解析 材料“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意即每个人在成为圣人的过程中,只需向内心、本体寻找力量即可,无需外求,从外部事物中求取道德之理是错误的。

即“求理”的途径是“内心自省”,故选B。

其他三项均与信息“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符。

5.《四句教》: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由此判断作者应是(  )

A.孔子B.孟子

C.朱熹D.王阳明

答案 D

解析 据所学可知“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是良知说,这一主张是王阳明的学说,故D项正确。

6.“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这段话体现出黄宗羲的思想是(  )

A.抨击君主专制B.反对礼教

C.提出“致良知”D.注重实学

答案 A

7.中国古代一著名思想家,曾有“鹅湖之会”,与他者论辩、讲学达十日之久;曾重修白鹿洞书院延请名师,订立书规;集注《四书》成为后世科举考试的教材。

据此判断,他是(  )

A.陆九渊B.朱熹

C.王守仁D.孟子

答案 B

解析 “集注《四书》成为后世科举考试的教材”指的是朱熹,故B正确;A、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8.下图所示是一幅古代书法名作,从中我们可以看出(  )

A.秦代书法篆刻的艺术共融

B.晋代由行入草的书法风貌

C.唐代狂草的抒情写意

D.宋代楷书的疏密适宜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王羲之的《丧乱帖》,用笔挺劲,结体纵长,属于行草体,书写时先行后草,时行时草,体现了晋代由行入草的书法风貌,故B项正确。

9.下图所示文物是陈列于西安博物院的“延年益寿瓦当”。

据此判断,该瓦当最早可能出现于(  )

A.商周时期B.秦汉时期

C.唐宋时期D.明清时期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延年益寿瓦当”可知为小篆,结合所学知识得出该瓦当最早可能出现于秦汉时期,故B项正确。

10.欧文忠《盘车图》诗云:

“古画画意不画形,梅诗咏物无隐情。

忘形得意知者寡,不若见诗如见画。

”(《梦溪笔谈》)该诗描绘的绘画及其风格是(  )

A.文人画,重视写意B.山水画,重视写实

C.花鸟画,浓墨重彩D.人物画,形神俱备

答案 A

解析 材料的有效信息是“画意不画形”,说明该绘画以写意为主,并配以诗歌来描述画意,这是中国古代文人画的特点。

11.进入明代后,随着杂剧艺术的日益衰落,南戏变得愈加繁盛,并形成了昆山、弋阳、余姚、海盐等“四大声腔”,流传于各地,此即为明代戏剧传奇的兴起。

这种局面的出现,反映出当时(  )

A.中国文化地域性浓厚

B.思想解放的风起云涌

C.经济中心的日趋南移

D.市民阶层的日益壮大

答案 D

解析 伴随着我国封建经济的发展,城市中的市民阶层日益壮大,为适应市民阶层的文化需要,不断涌现出新的艺术形式,诗歌、戏曲、小说等都是典型的体现,故选D。

12.梁启超在1896年给严复的信中自述:

“实则启超生平最恶人引中国古事以证西政,谓彼之所长,皆我所有。

此实吾国虚骄之结习,初不欲蹈之,然在报中为中等人说法,又往往自不免。

”梁启超这一自述旨在(  )

A.批判严复“中体西用”观点

B.证明中国传统文化是西学源头

C.深刻认识到西方政治的片面性

D.说明宣传维新思想采取的策略

答案 D

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梁启超在宣传维新思想时是采取了策略的,即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中体西用”是洋务派的理念,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中国传统文化也不是西学源头,选项B自身就是错误的说法,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体现认识到西方政治的合理性而非片面性,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本题选D。

13.康有为在研究儒家经典的基础上撰写了《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出版后不久便被清政府销毁,其根本原因是这两本书(  )

A.学术观点不符合史实

B.推崇光绪帝而贬低慈禧太后

C.损害了孔子的权威

D.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

答案 D

解析 康有为的《孔子改制考》其目的是利用孔子的权威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理论的合理性,为维新变法思想制造了历史根据,这就有力地冲击了封建顽固守旧势力,必然会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

14.有人说,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是对辛亥革命的“补课”。

其含义是指它(  )

A.主张民主共和

B.深入学习西方文化

C.挽救民族危亡

D.彻底批判封建正统思想

答案 D

解析 “延续”和“补课”说明二者本质的相同和表现形式的差异性。

新文化运动和辛亥革命从本质上说是一致的,都是反对封建专制,主张民主共和。

只是辛亥革命主要涉及政治领域的反封建,新文化运动则侧重于思想文化领域的反封建。

15.1897年孙中山在与日本友人宫崎寅藏的谈话中说:

“余以人群自治为政治之极则,故于政治之精神,执共和主义。

夫共和主义岂平手而可得?

余以此一事而直有革命之责任者也。

”这符合孙中山后来提出的(  )

A.民族主义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D.民本主义

答案 B

解析 民族主义即主张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清朝封建统治,与“共和主义”不符,故A项错误;民权主义,指通过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民生主义,主张核定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民本主义不属于孙中山三民主义的思想主张,故D项错误。

16.20世纪初期,中国有一人满怀信心地宣称:

“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五四运动时期他写了(  )

A.《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B.《庶民的胜利》

C.《狂人日记》

D.《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答案 D

解析 “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语出李大钊《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1918年),但不是其五四运动期间的著作,故A项错误;《庶民的胜利》发表于1918年,与题意不符,故B项错误;《狂人日记》是鲁迅的代表作,故C项错误;《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是李大钊于五四运动时期创作的,故D项正确。

17.近代中国人在反思传统文化时,有的人“厌恶固有文化中之若干缺陷,而从事批判与排除”,这些人的代表是(  )

A.魏源、林则徐B.康有为、孙中山

C.陈独秀、胡适D.毛泽东、邓小平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全盘否定,符合题干意思,故C项正确。

18.王富仁教授认为中国近代以来每30年就有一个文化周期:

1859—1889—1919—1949—1979—2009,每一阶段都有文化的具体特征。

其中对1889—1919年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从学制度到学思想,国人的思想解放不断加深

B.“中体西用”的主张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

C.马克思主义从传入到成为这一时期的主流思想

D.这一时期的各种思想“犬牙交错”,异常复杂

答案 B

解析 19世纪90年代“中体西用”指导的洋务运动已经失败,故B不符合1889—1919年这一时间段的特征,A、C、D从三个层面正确指出了具体特征,都是正确的。

19.梁启超指出,近代中国“新思想之输入,如火如荼矣。

然皆无组织、无选择、本末不具,派别不明,惟以多为贵”。

出现这一现象的时代背景是(  )

A.救亡图存运动的推动

B.阶级成分日趋复杂

C.西方新思想不断涌现

D.世界市场日益形成

答案 A

解析 近代中国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救亡图存成了中华民族近代历史发展的主题,出于此目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不断向西方学习各种新思想,故A项正确;阶级成分日益复杂不见得就要向西方学习,故B项错误;西方新思想是否涌现与中国是否学习之间也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故C项错误;世界市场日益形成主要是经济活动,虽然可能传播新思想,但是主要是客观传播,不能必然导致中国这样的落后地区“如火如荼”“输入”,故D项错误。

20.近代以来,优秀的中国人把人类先进的政治思想与中国民主革命的实践相结合,形成了(  )

①“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②三民主义 ③毛泽东思想 ④邓小平理论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②③D.③④

答案 C

解析 ①为鸦片战争后地主阶级抵抗派提出,并未实践;④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与题干“与中国民主革命实践相结合”不符。

21.某一年的《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有这样的文字:

“这是我国发展空间技术的一个良好开端……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又一丰硕成果。

”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报纸报道的是(  )

A.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C.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D.我国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成功发射

答案 C

解析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和“这是我国发展空间技术的一个良好开端”不符,故A项错误;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和“这是我国发展空间技术的一个良好开端”不符,故B项错误;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是在1970年,这与“这是我国发展空间技术的一个良好开端……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又一丰硕成果”相符,故C项正确;我国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成功发射于1984年,这与“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又一丰硕成果”不符,故D项错误。

22.2016年6月25日,长征七号运载火箭首飞成功。

将载荷送入预定轨道。

距“长征1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入预定轨道是______周年(  )

A.42B.44C.46D.48

答案 C

解析 “长征1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入预定轨道是在1970年,距2016年是46年,故C项正确;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23.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首次访华和随后日本首相访华时带来的卫星通讯地面站,引起了中国科学家对卫星通讯的兴趣。

当时周总理不无遗憾地说:

“可惜的是,天上现在还没有我们中国的通信卫星!

”这一遗憾被打破是在(  )

A.20世纪70年代B.20世纪80年代

C.20世纪90年代D.21世纪初

答案 B

解析 20世纪80年代,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故B项正确;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24.“南方谈话”中,邓小平指出: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我们自己这几年,离开科学技术能增长得这么快吗?

要提倡科学,靠科学才有希望。

近十几年来我国科技进步不小,希望在九十年代,进步得更快。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这一论断科学地解释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B.这是邓小平首次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C.“近十几年来我国科技进步”的重要表现有“神舟1号”发射

D.邓小平概括了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变革作用

答案 D

25.20世纪90年代初期,苏联和东欧共产主义的失败更加坚定了邓小平实施其经济改革的决心。

随后,邓小平(  )

A.考察南方并发表“南方谈话”

B.召开中共十四大确立新制度

C.提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D.确立开发开放浦东的新政策

答案 A

解析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其中根本的原因就是传统的斯大林模式日益僵化进而阻碍社会发展,而当时中国国内对是否深化改革出现了争议和分歧,为了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邓小平考察南方并作出系列讲话,故A项正确;中共十四大在邓小平南巡之后,而且并没有确立新制度,故B项错误;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与题干时间不符合,故C项错误;1990年中央政府作出开发浦东的决策,虽然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但是与“南方谈话”相比,开发浦东更多的是围绕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流域的局部战略,而不是指导全国性经济改革的行为,故D项错误。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请从第26、27、28题中任选两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数千年之腐败,其祸及于今日,推其大原,皆必自奴隶性而来,不除此性中国万不能立于世界万国之间。

而自由云者,正使人自如其本性,而不受钳制于他人。

今日非施此药,万不能愈此病。

——摘自《梁启超年谱长编》

材料二 国者何?

积民而成也。

国政者何?

民自治其事也。

爱国者何?

民自爱其身也。

故民权兴则国权立,民权灭则国权亡。

爱国必自兴民权始。

——摘自梁启超《爱国论》

材料三 欲兴民权,宜先兴绅权;欲兴绅权,宜以学会为之起点……自时务学堂、南学会既开后,湖南民智骤开,士气大昌,人人皆能言政治之公理,以爱国相砥砺,以救亡为己任,其英俊沉毅之才,遍地皆是。

——摘自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1)材料一中的“病”与“药”分别指什么?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其核心思想。

(4分)

(2)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述梁启超宣传其政治主张的方式及其影响。

(6分)

答案 

(1)“病”指奴隶性;“药”指自由。

核心:

兴民权,实行民主政治;救亡图存,挽救民族危机。

(2)方式:

办学会、建学堂、创报刊、著文章、进行论战等。

(答出其中四点即可)

影响:

促进了思想启蒙,有利于培养新国民;激发了爱国热情;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解析 第

(1)问关键信息是:

“奴隶性”“自由云者”“爱国必自兴民权始”。

(2)问方式即宣传资产阶级思想的方式,结合教材回答即可;影响可以结合维新变法思想的影响来概括。

27.(加试题)历史哲学对学习历史人物很有帮助。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时势与英雄

孙中山认为,要使中国与世界接轨,迅速实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近代化,必须有一个负责任、有代表性的民主政府。

此外,孙中山还说,“政体改变后,还必须使我们的国家对欧洲文明采取开放态度”,但不能将欧洲的文明“全盘照搬过来”。

——摘编自《孙中山与辛亥革命史研究的新审视》

(1)依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对中国近代化的设想。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在1912年前为实现中国的政治现代化,进行了哪些方面的努力?

(写具体史实不给分)(6分)

材料二 必然与偶然

舆论界的同情对孙中山作出国共合作的决策起了促进作用,这是无疑的,但孙中山也绝不只是消极地接受这种影响。

他思想的发展和转变,主要是通过护法运动,使他更进一步地了解了中国的国情,使他更深刻地体会到军阀的腐朽本质,得出与军阀、列强折中周旋终于贻误革命的结论,因而对新兴的革命力量产生由衷的欢迎和容纳的态度。

——《孙中山与国共第一次合作》

(2)结合材料二与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作出国共合作决策的原因。

(4分)

答案 

(1)设想:

全面、整体的近代化;由民主政府主导的近代化;借鉴欧洲文明并有所取舍的近代化。

努力:

建立政党组织,领导武装起义,进行思想宣传、动员。

(2)原因:

舆论界的影响;孙中山思想的发展和转变;苏俄与中共的帮助;自身前期革命活动的受挫及其教训。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6年,美国著名空气动力学教授冯·卡门问他的中国学生钱学森:

“你有志于推进空气动力学和火箭事业的研究吗?

”钱学森回答:

“我有志于推进火箭的研究。

或许这是我们祖先的遗愿。

如今中国在这个领域的研究却落后了。

所以,我以为这是一件崇高的事业。

我们的祖国太需要它了。

我可以在这方面为我的祖国提供更直接的服务。

——摘编自祁淑英、魏根发《科学巨匠:

钱学森》

材料二 1958年起,由聂荣臻主持的国防科技研究已迈开步伐。

党和政府克服苏联政府单方面撕毁协议、撤走专家、停止供应设备所造成的严重困难,自力更生发展国防科技工业,终于取得了国防尖端技术的重大突破。

中国国防尖端技术的巨大发展,标志着中国国防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大大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也集中代表了我国科学技术当时达到的新水平,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摘自何沁《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钱学森为什么说“这是我们祖先的遗愿”?

又为什么说“我们的祖国太需要它了”?

(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我国国防尖端技术巨大发展的作用。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文化大革命”前我国“国防尖端技术重大突破”的表现。

(6分)

答案 

(1)中国最早发明了火药和火箭。

近代以来中国遭受列强侵略,科学技术落后,钱学森希望中国强盛。

(2)加强了国防力量;提高了国际地位。

成功地试爆了第一颗原子弹。

解析 第

(1)题,第一小问抓住材料中的“火箭”一词,结合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回答;第二小问应从“1936年”我国所处的时代背景回答。

(2)题,作用可从材料中直接提取,表现根据所学知识回答,要注意时间限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