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生产要素市场和收入分配讲义.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299454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63.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六章 生产要素市场和收入分配讲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第六章 生产要素市场和收入分配讲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第六章 生产要素市场和收入分配讲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第六章 生产要素市场和收入分配讲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第六章 生产要素市场和收入分配讲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第六章 生产要素市场和收入分配讲义.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第六章 生产要素市场和收入分配讲义.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第六章 生产要素市场和收入分配讲义.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第六章 生产要素市场和收入分配讲义.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第六章 生产要素市场和收入分配讲义.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第六章 生产要素市场和收入分配讲义.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第六章 生产要素市场和收入分配讲义.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第六章 生产要素市场和收入分配讲义.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第六章 生产要素市场和收入分配讲义.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六章 生产要素市场和收入分配讲义.docx

《第六章 生产要素市场和收入分配讲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章 生产要素市场和收入分配讲义.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六章 生产要素市场和收入分配讲义.docx

第六章生产要素市场和收入分配讲义

第六章生产要素市场和收入分配

第一节完全竞争和要素需求

【注】生产要素的需求特点------引致需求

企业购买生产要素进行生产并从中获得收益,部分地要取决于消费者对其所生产的产品的需求。

生产要素的需求是从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中派生出来的,因而又称为派生需求或引致需求。

一、完全竞争企业的要素使用原则

1、企业使用要素的边际收益——边际产品价值(VMP)

R(Q)=PQR(Q(L))=PQ(L)

dR/dL=P[dQ/dL]=P*MP

MP:

要素的边际产品(边际生产率)

P*MP:

边际收益所以:

VMP=P•MP

即完全竞争企业增加使用一单位要素所带来的收益增加量。

[注]产品的边际收益与边际产品价值的区别:

边际收益的自变量是Q,边际产品价值的自变量是生产要素,是要素的边际产品价值。

VMP曲线:

MP(L):

边际产品MP是产量对要素的导数。

根据“边际产品递减规律”,该函数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即:

随着要素使用量的增加,其边际产品将不断下降;VMP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由于P为正的常数)。

2、企业使用要素的边际成本——要素价格(w)

完全竞争条件下,要素的买卖双方数量很多且要素毫无区别,任一企业对要素的购买量都不会影响要素的价格,因此要素价格是一个固定不变的参数,企业的成本可看成是要素使用量的函数,即C(L)=w·L所以dC(L)/dL=d(w·L)/dL=w·dL/dL=w

即:

使用要素的边际成本,就等于劳动的价格w

3、完全竞争企业要素使用原则

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企业使用要素的边际收益为边际产品价值VMP=P•MP,使用要素的边际成本为要素价格W,所以完全竞争企业使用生产要素的原则:

VMP=W或P*MP=W

【注】上式表明此时完全竞争企业就达到了利润最大化,要素数量为最优的要素数量。

如果VMP>W,意味着增加一单位要素投入带来收益大于成本,于是,企业就会增加要素投入,随着投入的增加边际产品价值将下降(P不变),最终实现VMP=W。

反之亦然。

二、完全竞争企业的要素需求曲线

完全竞争厂商对要素L的需求函数反映的是:

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完全竞争厂商对要素L的需求量与要素价格之间的关系。

∵P·MPL=VMPL=W,而MPL服从递减规律∴当W↗,P·MPL

∴完全竞争厂商的要素价格与要素数量呈反比关系,厂商的要素需求曲线与其边际产品价值VMP曲线重合,完全竞争厂商的要素需求曲线与其边际产品价值曲线一样向右下方倾斜。

思考:

要素的需求曲线与其边际产品价值曲线重合为一条曲线,它们的含义一样吗?

•边际产品价值曲线表示的是边际产品价值和要素使用量之间的关系。

•要素需求曲线表示的是要素需求量和要素价格之间的关系。

三、完全竞争市场的要素需求曲线

(1)考虑多个厂商同时调整情况下厂商m的要素需求曲线

一种要素价格↘——所有厂商要素量↗——产品数量↗,产品供给↗——产品供给曲线右移——产品市场价格↘——单个厂商的VMP曲线左移——要素的市场需求线更加陡峭。

(2)重复上述过程,将这些点联结起来,即可得到多个厂商调整情况下厂商m对要素L的需求曲线dm。

它表示:

经过多个厂商相互作用的调整,得到第m个厂商的要素需求曲线。

一般来说,dm曲线仍然是向右下方倾斜的,但比边际产品价值曲线要陡峭一些。

(图c)

(3)假定完全竞争要素市场中包含有n个厂商(n是一个很大的数)。

每个厂商经过调整后的要素需求曲线分别为d1、d2、…dn,整个市场的要素需求曲线D可以看成是所有这些厂商的要素需求曲线的简单水平加总。

(图d)

Q

P

第二节要素供给的一般理论

要素所有者可以是生产者,也可以是消费者。

生产者提供“中间要素”,消费者提供“原始生产要素”。

在本章中我们就重点讨论要素所有者为消费者、其行为目的为效用最大化这一问题,即从消费者的效用最大化行为出发来建立起要素供给量与要素价格之间关系的理论。

消费者的资源既定,要素的供给问题是:

消费者在一定的要素价格水平下,将其全部资源在“提供市场”和“保留自用”两种用途上进行分配获得最大效用。

所谓要素供给问题也就是:

消费者在一定的要素价格水平下,将其全部既定资源在“要素供给”和“保留自用”两种用途上进行分配以获得最大效用。

要素供给原则与价格决定:

原始要素的提供者是消费者,他们提供要素,从而获得收入,通过消费,达到效用最大化。

一、效用最大化条件

要获得最大化的效用必须满足的条件:

作为“要素供给”的资源的边际效用要与作为“保留自用”的资源的边际效用相等。

二、要素供给的边际效用

消费者将要素供给给市场可以获得收入,这种收入可以给消费者带来效用,要素供给者通过收入与效用相联系。

假设要素供给增量为△L,由此引起的收入增量为△Y,进而效用增量为△U,则:

,取极值可得:

(7.17)

式(7.17)表示要素供给的边际效用等于要素供给的边际收入与收入的边际效用的乘积。

在完全市场上,要素供给者不会影响要素的价格,故要素的边际收入显然就是要素的价格,则(7.17)式可写为:

(7.18)

三、自用资源的边际效用

自用资源的情况稍微复杂,它既可以提供间接效用,也可以提供直接效用。

为了分析的简便,我们只考虑自用资源的效用都是直接的。

若用

表示自用资源数量,则自用资源的边际效用就是效用增量与自用资源增量之比的极限值

,表示增加一单位自用资源所带来的效用增量。

四、要素供给原则

要素供给原则:

要素作为“市场供给”的资源的边际效用与作为“保留自用”的资源的边际效用相等。

要素供给的边际效用——间接效用

自用资源的边际效用——直接效用

要素供给原则:

在约束条件,使最大,

上式左边为资源与收入的边际效用之比;右边则为资源和收入的价格之比。

这与产品市场分析中的效用最大化公式是完全一致的。

第三节劳动和工资

西方经济学将生产要素分为劳动、土地、资本以及企业家才能四种生产要素,其报酬分别为工资、地租、利息以及利润。

本节主要分析劳动、土地、资本的供给特点以及工资、地租、利息的决定。

一、劳动供给和闲暇需求

劳动供给和闲暇需求是呈反方向变化关系。

劳动供给问题可以看成是消费者如何决定其拥有的时间资源在闲暇和劳动供给这两种用途上的分配,消费者享受闲暇可直接增加效用,而供给劳动是先带来收入,通过收入用于消费再增加效用,实质上也是消费者在闲暇和消费之间进行的选择。

工资是闲暇的机会成本,相当于闲暇的“价格”,即增加一单位时间闲暇,意味着失去本来可以得到的一单位的收入,即工资。

二、劳动供给均衡

求解劳动供给就是先求解闲暇需求,而闲暇需求属于消费者行为,可以利用消费者效用最大化原理来解决。

可得到效用函数和消费者预算约束方程,通过构造拉格朗日函数得到劳动供给均衡条件。

劳动供给均衡条件:

在消费者的最优劳动量或劳动供给量上,劳动和消费的边际效用之比的相反数必须等于工资。

三、劳动供给曲线

劳动供给曲线具有一个鲜明的特点:

它具有一段“向后弯曲”的部分。

当工资较低时,随着工资的上升,消费者较高的工资吸引将减少闲暇,增加劳动供给量。

在这个阶段,劳动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但是,工资上涨对劳动供给的吸引力是有限的。

当工资涨到W1时,消费者的劳动供给量达到最大。

此时如果继续增加工资,劳动供给量非但不会增加,反而会减少。

于是劳动供给曲线从工资w1处起开始向后弯曲。

四、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劳动供给曲线为什么向后弯曲?

工资变动对劳动供给量的影响表现为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

替代效应:

随着闲暇的价格即工资上涨,闲暇相对于其他商品变得更加“昂贵”,消费者将减少对它的购买,即减少对闲暇的需求,增加对劳动时间的需求。

由于替代效应,闲暇需求量与闲暇价格反方向变化。

收入效应:

工资上升,人们的收入也增加,人们会用更多的收入购买各种商品,包括闲暇商品,从而减少了劳动时间。

由于收入效应,闲暇需求量与闲暇价格同方向变化。

五、劳动市场供求均衡和工资的决定

1、劳动的供给曲线:

市场的劳动供给曲线是所有单个消费者的劳动供给曲线的水平相加,也是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原因是在较高的工资水平上,现有的工人也许提供较少的劳动,但高工资也会吸引新的工人进来。

2、劳动需求曲线:

要素的边际产品递减(边际生产力递减),要素的市场需求曲线通常向右下方倾斜。

第四节土地和地租

一、土地供给曲线

土地数量既不能增加也不能减少,因而是固定不变的。

即土地的“自然供给”是固定不变的,它不会随着土地价格的变化而变化。

如果纵坐标用地租表示,横坐标用土地的供给数量表示,则在这样的坐标图上,土地的供给曲线就是垂直于横轴的直线。

如图7-6所示的直线S就是土地的供给曲线。

同样道理,如果将市场上所有个人的土地供给曲线水平相加所得到的整个市场的土地供给曲线也是一条垂线。

二、土地市场的均衡与地租的决定

土地供给曲线是垂直的,土地服务的价格完全由土地需求曲线决定。

其中土地服务的价格称为地租;地租随土地需求曲线的上升而上升,随土地需求曲线的下降而下降。

三、租金、准租金、经济租

按照前面关于地租的定义及有关思想,学者们又进一步将这一概念进行的延伸。

既然地租是当土地供给固定时的土地服务价格,因而地租只与固定不变的土地有关。

1.租金

与此类似,可以把这种供给数量同样固定不变的一般资源的服务价格叫做“租金”。

租金是一般化的地租。

2.准租金

所谓准租金就是对供给量暂时固定的生产要素的支付,即固定生产要素的收益。

准租金=总收益-总可变成本。

3.经济租金

经济租即是为生产要素所支付的金额与为得到使用该要素所必须支付的最小金额之间的差额。

即生产者剩余。

经济租金=总收益-总可变成本-总固定成本

租金看成是这样一种要素收入:

其数量的减少不会引起要素供给量的减少。

有许多要素的收入尽管从整体上看不同于租金,但其收入的一部分却可能类似于租金,也就是说如果从该要素的全部收入中减去这一部分并不会影响该要素的供给。

我们将这一部分要素收入叫做“经济租金”。

因此经济租金可以理解为要素的当前收入超出其机会成本的部分。

简言之,经济租金等于要素收入减去机会成本。

第五节利息和利润理论

一、资本和利息的含义

资本是一种被生产出来的生产要素,即一种本身是由生产过程产出的耐用投入品;资本是作为投入要素,即通过用于生产过程来得到更多的商品和劳务。

利息率:

是使用资本的价格,即资本所有权所得到的价格。

时间偏好理论:

利息是放弃现期消费的报酬。

二、资本市场的均衡和利率的决定

第六节洛沦茨曲线和基尼系数

一、洛伦茨曲线

为了研究国民收入在国民之间的分配,美国统计学家M.O.洛仑兹提出了著名的洛伦兹曲线。

洛伦兹首先将一国总人口按收入由低到高排队,然后考虑收入最低的任意百分比人口所得到的收入百分比,最后,将这样的道德人口累计百分比和收入累计百分比的对应关系描绘在图形上,既得到洛伦兹曲线(如图7-8)。

显而易见,洛伦兹曲线的弯曲程度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一般来说,它反映了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

弯曲程度越大,收入分配程度越不平等;反之亦然。

特别地,如果所有收入都集中在一个人手中,而其余人口均一无所获时,收入分配达到完全不平等。

洛伦兹曲线成为折线OHL;另一方面,如果任一人口百分比均等于其收入百分比,从而人口累计百分比等于收入累计百分比,则收入分配就是完全平等的,洛伦兹曲线成为通过原点的45°线OL。

洛伦兹曲线

二、基尼系数

意•经济学家吉尼根据洛仑兹曲线找到了判断收入分配平均程度的指标,称为基尼系数。

用公式表示为A÷(A+B)。

若其等于0,表明洛伦斯曲线与45度线重合,社会分配绝对公平;等于1则社会分配绝对不公平。

基尼系数越小,收入分配越平均。

基尼系数越大,收入分配越不平均。

可以将洛伦兹曲线与45°线之间的部分A叫做“不平等面积”;当收入分配达到完全不平等时,洛仑兹曲线成为折线OHL,OHL与45°线之间的面积A+B就是“完全不平等面积”。

不平等面积与完全不平等面积之比,称为基尼系数,是衡量一个国家贫富差距的标准。

若设G为基尼系数,则:

G=

(7.28)

显然,基尼系数不会大于一,也不会小于零,即有0

A:

洛仑兹曲线与绝对平均曲线OL之间的面积。

B:

洛仑兹曲线与绝对不平均曲线OHL之间的面积。

当A=0,吉尼系数=0,收入分配绝对平均。

当B=0,吉尼系数=1,收入分配绝对不平均。

说明:

1、洛伦兹曲线越弯曲,收入分配就越不平等。

当洛伦兹曲线变成折线OHL时,则说明所有的财富都集中到一个人手中。

2、如果洛伦兹曲线与均等分布线重合,则说明财富的分配是完全平等的。

3、均等分布线与洛伦兹曲线围成的面积称不平等面积,三角形OHL为完全不平等面积。

4、吉尼系数G=不平等面积A/完全不平等面积(A+B)

5、吉尼系数的值一般为:

0≤G≤1

三、洛伦茨曲线、基尼系数和收入分配关系

洛伦茨曲线

基尼系数

收入分配

a

最小

最平均

b

次之

次之

c

最大

最不平均

O

本章小结:

要素市场与产品市场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

但要素市场有其与产品市场不同的特征。

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都处于完全竞争条件下时,VMP=w是要素市场上利润最大化的条件,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都处于非完全竞争条件下时,MRP=MFC是要素市场上利润最大化的条件。

劳动供给曲线是向后弯曲的。

这与其它要素和产品的供给曲线是有区别的。

非完全竞争的劳动市场上,工资水平取决于市场供求双方的力量对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