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导论与十大原理3.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299844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96 大小:243.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学导论与十大原理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6页
经济学导论与十大原理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6页
经济学导论与十大原理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6页
经济学导论与十大原理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6页
经济学导论与十大原理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6页
经济学导论与十大原理3.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6页
经济学导论与十大原理3.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6页
经济学导论与十大原理3.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6页
经济学导论与十大原理3.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6页
经济学导论与十大原理3.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96页
经济学导论与十大原理3.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96页
经济学导论与十大原理3.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96页
经济学导论与十大原理3.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96页
经济学导论与十大原理3.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96页
经济学导论与十大原理3.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96页
经济学导论与十大原理3.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96页
经济学导论与十大原理3.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96页
经济学导论与十大原理3.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96页
经济学导论与十大原理3.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96页
经济学导论与十大原理3.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96页
亲,该文档总共9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经济学导论与十大原理3.docx

《经济学导论与十大原理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学导论与十大原理3.docx(9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经济学导论与十大原理3.docx

经济学导论与十大原理3

经济学导论和经济学十大原理

王智慧 主编

淮海工学院商学院

2008年10月20日星期一

目  录

○.个人幸福和社会和谐——经济学研究的根本目的1

一.经济学的定义与分析框架1

1.经济学的定义1

2.从政治经济学到发展经济学再到宏微观经济学1

3.建立经济学模型的理论策略2

3.1第一种分类方法:

从经济模型的精细程度上划分,忽略细节的程度。

2

3.2第二种分类方法:

从经济人之间的决策关系上划分(欧阳莹之《复杂系统理论基础》)2

4.经济学的两种模型框架——新兴古典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2

5.新兴古典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比较(杨小凯)3

6.贸易理论——主流经济学理论的核心内容4

6.1贸易理论的中心问题:

贸易或交易为什么会发生,它是经济学最基本的理论基础。

4

6.2外生贸易理论:

4

6.2.1新古典经济学的国内贸易理论(就是新古典微观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供求均衡分析)4

6.2.2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4

6.2.3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4

6.2.4 H-O(Heckscher-Ohlin)的资源(要素)禀赋理论5

6.3杨小凯对外生贸易理论的改进5

6.4内生贸易理论(杨小凯)5

6.5经验证据5

6.5.1林达尔贸易模式5

6.5.2里昂惕夫悖论5

6.6发展经济贸易的条件6

6.7贸易结构理论6

6.7.1外生贸易结构理论6

6.7.2新兴古典内生贸易结构理论6

7.主流经济学的四层次分析框架(杨小凯)6

8.决策的六大要素6

9.消费者决策的分类6

10.厂商决策的分类7

10.1划分标准7

10.2非利润最大化决策7

10.3利润最大化决策7

10.3.1单人决策模式7

10.3.2对策模式7

二.经济学分析框架和十大原理8

(一)经济学的定义8

1.第一大原理:

各种两难冲突权衡折中原理8

1.1从主流经济学的分析框架来看两难冲突的层次性。

8

1.1.1制度环境中的两难冲突8

1.1.2决策中的两难冲突8

1.1.2.1消费者决策中的两难冲突8

1.1.2.2厂商决策中的两难冲突9

1.1.3均衡中的两难冲突9

1.1.3.1不同最优自利决策之间有两难冲突9

1.1.3.2宏观经济中的两难冲突9

1.1.4规范分析或社会福利分析中的两难冲突9

1.2从经济主体的规模与层次上划分9

1.3从人类活动领域和学科领域看两难冲突的不同表现9

2.第二大原理:

潜在剩余收益和交易费用权衡折中原理10

2.1累托最优状态或帕累托效率10

2.2帕累托次优状态或帕累托无效状态10

2.3帕累托改进与潜在的剩余收益10

2.4 内生交易费用(杨小凯)10

2.5三种人类行为(杨小凯)10

2.6外生交易费用10

2.7各种事前与事后交易费用权衡折中原理(王智慧)10

2.7.1 制度的建立本身需要消耗外生交易费用10

2.7.2增加外生交易费用以避免更高的内生交易费用11

2.7.3增加内生交易费用以避免更高的外生交易费用11

2.7.4内外生交易费用权衡折中11

2.8 各种内生交易费用模型11

2.9内生交易费用这个概念的重大意义11

2.10一个关于谈判与合作剩余收益的分配的例子12

2.11潜在剩余收益与交易费用权衡折中原理13

(二)经济决策的制度环境分析13

3.第三大原理:

制度影响人的行为决策13

3.1什么是制度13

3.1.1制度由三个部分构成13

3.1.2制度的起源13

3.2制度的功能13

3.2.1降低交易成本或提高交易效率13

3.2.2为实现合作创造条件13

3.2.3制度提供激励机制13

3.2.4制度创新有利于外部性内在化14

3.2.5制度有助于抑制人机会主义对策行为14

3.2.6制度所执行的功能具有经济价值14

3.3制度决定人的行为14

3.4市场制度的功能14

3.5政府(制度)的功能14

3.5.1政府的收入和支出——公共财政14

3.6 市场与政府相互关系14

3.7计划与计划经济制度的区别14

3.7其它重要制度:

集体所有制与私人所有制、企业制度、国际贸易与金融制度14

3.7.1国家所有制、集体所有制和私人所有制14

(三)决策分析14

4.第四大原理:

决策的两阶段原理(参见原理一:

决策中的两难冲突)14

4.1决策的两个阶段(杨小凯)14

4.2决策的两阶段三步骤原理15

4.3资源配置决策中的边际相等原理15

5.第五大原理:

决策的对偶原理15

6.第六大原理:

代价需求定律和供求律17

(四)均衡分析17

7.第七大原理:

人们之间的利益相互影响原理17

7.1人们之间的利益相互影响有两类方式17

7.2经济学分析人们之间利益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方法17

8.第八大原理:

市场竞争均衡与竞争适度原理17

8.1市场竞争均衡原理和无套利原理17

8.2竞争适度原理(D-S模型,迪克西特-斯蒂格利茨)18

9.第九大原理:

货币供应量适度增长原理18

9.1货币发展简史18

9.2信用货币供应量增长率应该与经济增长保持一致18

(五)福利分析或规范分析18

10.第十大原理:

效率与公平相互关系原理18

三.各种内生交易费用模型19

(一)囚徒困境与博弈论19

1.囚徒困境19

2博弈论简介20

3.智猪博弈20

4.斗鸡博弈21

(二)垄断21

1.哈帕格三角形21

2.D-S模型(Dixit-Stiglitz最优竞争程度模型)21

(三)外部性与公共财或公用品22

1.外部性与科斯定理22

2.外部性的三个定义23

3.解决外部性问题的三种思路与批评24

4.外部性分类与举例24

4.1生产中的外部性与消费中的外部性24

4.2正的外部性(=外部经济)与负的外部性(=外部不经济)24

4.3单方面的外部性与相互的外部性24

5.公共品与私人品25

6.公共品的提供与效率25

(四)寻租(寻租经济学)26

1.租金(简称租)26

2.经济租26

3.现代租金理论26

4.租的生灭规律26

5.寻租与寻利26

6.寻租行为与寻利行为的区别27

7.寻租行为的三个层次28

8.寻租活动的社会后果28

9.寻租活动的治理原则28

(五)信息不对称与信息不完全(信息经济学或合同理论)29

1.信息经济学29

2信息经济学的主要模型29

2.1隐藏行动的道德风险模型(moralhazardwithhiddenaction)30

2.2隐藏信息的道德风险模型(moralhazardwithhiddeninformation)31

2.3逆向选择模型(adverseselection)31

2.4信号传递模型(signalingmodel)32

2.5信息甄别模型(screeningmodel)33

3.多阶段博弈中的声誉模型与棘轮效应(“鞭打快牛”)33

(六)套牢或敲竹杠(交易成本经济学)33

1.完全合约与不完全合约33

2.要挟产生的内生交易费用与信息不对称产生的内生交易费用的区别33

(七)制度缺失(新制度经济学与宪政经济学)34

(八)其它机会主义对策行为34

四.产权经济学与企业理论35

(一)产权经济学与契约经济学35

1.产权的定义35

2.产权经济学的四大支柱35

3.格罗斯曼和哈特的最优所有权结构理论35

(二)企业理论、契约理论与产业经济学35

1.什么是企业理论35

1.1科斯批评了如下的企业理论35

1.2阿尔钦和德姆塞茨的团队生产理论36

1.3科斯的企业理论36

1.4张五常的企业理论36

2.杨小凯的间接定价理论36

推论:

张维迎的企业家-契约理论37

3.契约经济学研究在不同条件下什么是最优的契约结构37

4.虚拟经营与企业联盟37

 

经济学导论和经济学十大原理

王智慧 主编

淮海工学院商学院

2008年10月20日星期一

○.个人幸福和社会和谐——经济学研究的根本目的

个人幸福与社会和谐可视作一切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之根本目的。

人的需要按照满足需要的手段可以分为外在性需要和内在性需要。

 

无论是中国文化还是西方文化,都同时承认外在性需要与内在性需要各自的合理性,但是比较而言,中国文化更加强调内在的活动过程型需要,西方文化强调外在的物质性需要。

个人幸福程度可用满足了的欲望与全部的欲望之比来衡量,即

——中国国学倾向于减少分母来提高快乐程度,比如佛教倾向于主张限制人的全部欲望以至于达到极乐世界(在数学上对应于一个正数除以无穷小量);而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包括西方经济学、市场营销学这些学科,则主要是通过增加人对外在之物的享受,从增加分子的角度来提高人的效用水平。

面对资源稀缺性,人们之间需要进行分工合作以提高生产力,以更好地利用既有自然资源生产出更多产品;但由于人们的欲望无穷性,使得资源再多也仍然是稀缺的,这导致人们对于消费品的追逐将形成复杂的冲突竞争关系。

无穷的欲望既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又可能造成环境破坏和人们为争夺资源而发生激烈冲突,因此,适度的欲望是必要的。

人类社会既需要提倡适度节欲的道德与文化制度,更需要一个合理的政治经济制度来协调人们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这对于建设和谐社会十分重要;人类社会经过艰难痛苦的探索,迄今为止,发现市场制度是协调人们之间经济利益关系的最好制度模式。

人们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本质上是利益关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对此有独特的研究视角,他们发现,人类社会不仅仅利用市场制度来协调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而且利用各种政治制度包括政府制度来协调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后者更为关键和有力。

伴随着人们之间的合作与竞争关系,人类维持生存与不断发展。

经济发展的核心过程是专业化水平和分工组织结构不断演进的过程,市场制度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形成有效的分工组织结构。

分工组织结构包括企业内部的分工结构和企业之间的分工结构,企业之间的分工结构表现为产业结构、市场结构(包括贸易结构)等。

现代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和新古典经济学集大者马歇尔都十分重视市场制度在搜寻最优分工组织结构方面的作用,杨小凯对他们的思想进行了数学化形式化工作。

在分工组织结构稳定以后,供求均衡分析主要研究具体的资源配置问题,马歇尔的新古典微观经济学主要就是研究市场供求均衡问题。

一.经济学的定义与分析框架

1.经济学的定义

经济学就是研究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中各种两难冲突问题的学问(杨小凯《经济学》)。

新古典经济学对经济学的标准定义是:

经济学是研究有限资源在不同用途上的运用的学问。

这个定义其实与古典经济学的思路并不相同。

新古典经济学关心的重心是资源配置问题,即在给定生产力和资源稀缺性条件下,研究各种产品相对比例如何在市场上决定。

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家关心的重点却不是资源配置问题。

他们关心资源稀缺性程度如何可以被人类的经济活动所减少,或国家如何得以富起来。

2.从政治经济学到发展经济学再到宏微观经济学

(1)政治经济学:

研究生产关系,不同阶级和阶层的人们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和关系。

用政治经济学的视角能够更加清楚地透视中国转型过程中的各种现象的本质。

(2)发展经济学:

狭义的发展经济学特定二战后产生的专门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经济学分支。

广义的发展经济学泛指一切研究经济发展问题的经济学。

在杨小凯那里,经济学也就是发展经济学,经济学原理要能够同时解释贸易、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现象。

而经济发展的核心是专业化与分工演进。

(3)宏微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研究个体经济活动,而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体经济现象。

3.建立经济学模型的理论策略

3.1第一种分类方法:

从经济模型的精细程度上划分,忽略细节的程度。

(1)微观经济模型:

从决策主体出发解释经济,分析微观经济决策主体之间的关系。

使用个人决策的概念。

这里的主体包括厂商或企业。

微观经济模型应该分析一些细微的经济因素,特别应该分析个人的最优自利决策。

(2)产业经济学模型:

产业之间或者产业内部关系。

但是微观决策主体的差别被忽略了。

(3)宏观经济学模型:

把经济系统当作一个整体,使用与经济整体有关的概念。

各行业之间的差别被忽略了,当然微观决策主体之间的差别更被忽略了。

如凯恩斯宏观经济学模型。

或者把经济整体分为几大部分,每一部分当成一个整体。

比如马克思的两大部类模型:

生产资料与消费资料两大部类。

这仍然忽略了每个部类中不同产业之间的关系,不同产业的细节。

显然,考察的细节越精细,那么难度越大,模型就越复杂,但是人们对于事物的认识就越精确。

因此,在研究费用与研究的精细度之间有一个两难选择。

3.2第二种分类方法:

从经济人之间的决策关系上划分(欧阳莹之《复杂系统理论基础》)

(1)局境个体——完全竞争模型:

买方与卖方竞争形成一个市场均衡价格,这个均衡价格一旦形成之后,单个的买方与卖方就不再能单方面改变这个均衡价格。

于是每个买方与卖方都把这个均衡价格当成既定的经济环境而加以接受,这时人们的最优决策就是通过对这个价格作出反应,而不再是对其它游戏参与者的决策直接作出反应。

本来是研究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但是由于当人数很大时,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变得非常复杂,于是作为一种简化,把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形成的结果看成一个大家共同面对的经济环境,单个个人很难对这个大环境有多少影响,然后通过考察单个人对于环境变化作出反映的方式,来间接分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类似于物理学中,固体物理学中,采用电子场的概念来描述电子运动。

(2)交互个体——博弈论模型:

人与人的决策之间直接相互作用。

每个游戏参与者直接对其他游戏参与者的决策作出反应,而不是对大家的共同价格环境作出反应。

类似于物理学中,通过描述电子之间相互作用来解释电子行为。

(3)宏观个体——宏观模型:

把经济整体当作一个个体,直接使用适合于宏观整体的概念。

3.3整体主义与微观还原论的区别:

微观还原论是把宏观经济现象直接归结于个人决策及其相互作用,认为通过对每个个人最优自利决策及其相互关系的分析,就能够认识经济整体。

类似于,通过对每一个有机大分子的功能认识,就能够掌握人体的器官与人体整体机能一样。

显然微观还原论这种思维模式来源于西方的分析传统。

整体主义则认为,一个系统的整体性质不能归结为系统的要素性质及其要素之间的关系,一个事物整体性质不能归结为不同部分及其部分之间的关系。

中国的思维主要是在阴阳整体与动态平衡中从整体上对事物进行诊断。

中医与西医的区别深刻体现出中西思维方式的区别。

4.经济学的两种模型框架——新兴古典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

(1)新兴古典经济学:

下图是新兴古典经济学分析框架的特点示意图。

贸易理论框架。

(杨小凯)

A:

表示自给自足,每个人生产四种产品,专业化水平很低,因而劳动生产率低,每个人不相互往来,没有市场,因而也没有交易费用。

其坏处是专业化经济不能被利用,由于每个人从事的活动太多,不利于经验的积累,生产效率低下,其好处是不需要支付交易费用。

B表示局部分工,每个只生产三种产品,专业化水平有所提高。

这时有两种商品市场,每个人买卖两种产品。

有两个互不来往的社区。

C表示完全分工,这时每个完全专业化,所有产品卷入分工,四个人形成一个统一的市场,只有一个社区。

当交易效率很低(或每次交易费用很高)时,分工所带来的生产力提高的好处不足以弥补交易成本,所以这时最终的全部均衡是自给自足。

随着交易效率的改进,人们权衡折中分工经济的好处与交易费用的坏处的空间扩大,因而选择局部分工。

当交易效率进一步改进时,完全分工就会是全部均衡。

完全分工的交易次数超过局部分工的交易次数,因而总的交易费用会高于局部分工的总交易费用。

但由于完全分工时专业化水平很高,经验的积累很快,因而生产力高。

当生产力提高的好处超过交易费用时,完全分工就可能发生。

可见,交易效率决定了分工水平与经济组织结构。

交易效率越高,均衡的分工水平越高。

随着交易效率不断之外生改进,劳动分工演进就会发生。

而随着劳动分工的演进,下述一系列现象会伴随发生,并且这些现象都是劳动分工演进过程的不同侧面。

劳动分工演进中的共生现象:

随着劳动分工水平的上升,产品种类数增加,中间产品种类数增加,市场种类数增加,贸易品种类数增加,贸易额增加,贸易化或商品化程度上升,生产集中度上升,市场一体化程度上升,生产的迂回链条长度增加,生产力水平上升,专业化水平上升,技术水平上升,人均真实收入(效用)上升,人均消费量上升,每人贸易量上升,自给自足率下降,市场需求与供给增加,市场容量增加,保险业产生,工业化发展,城市出现,城市化程度上升,社区个数减少或每个社区人数增加,人与人之间依赖程度增加,有效率的产权结构会出现,企业会出现,企业制度会越来越复杂,协调失灵的风险增加,总的交易费用增加,内生交易费用增加,专业化商人会出现,交易分层结构会出现,有效率的景气循环和失业会出现,货币会出现,货币制度趋于复杂,经济会出现增长,经济不断发展,经济组织的拓朴结构会发生变化,贸易结构多样化程度会增加,会确定最优的产权模糊化程度、最优的竞争程度、最优的预算软约束程度等等。

用劳动分工的演进来说明几乎任何经济问题,是新兴古典经济学的分析特点。

新兴古典经济学用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法律环境、运输技术与通讯条件等解释交易效率的高低,然后又用交易效率的高低解释专业化与劳动分工水平的高低,再用专业化与劳动分工水平的高低解释其他经济现象,如上面所列举的这几十项。

(2)新古典经济学:

下图是新古典的分析框架示意图。

就是消费者与厂商之间的国内贸易理论框架。

 

整个经济社会分为消费者与生产者(或厂商)两大部分,消费者自利决策是使其效用最大,而生产者自利决策是使其利润最大。

两大类经济主体的最优自利决策在两个市场上相互权衡折中,决定了均衡的价格与数量。

消费者的效用最大化行为决定了产品市场的需求曲线和要素市场(劳动、资本市场)的供给曲线。

生产者的利润最大化行为决定了产品市场的供给曲线和要素市场的需求曲线。

消费者行为与生产者行为交互作用,在产品市场上由生产者行为决定的产品供给曲线(向右上倾斜)与由消费者行为决定的产品需求曲线(向右下倾斜)相交,其交点确定了产品市场的均衡价格与产量。

消费者行为与生产者行为交互作用,在要素市场上由生产者行为决定的要素需求曲线(向右下倾斜)与由消费者行为决定的要素供给曲线(向右上倾斜)相交,其交点确定了要素市场的均衡价格与数量。

5.新兴古典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比较(杨小凯)

新古典经济学与新兴古典经济学上述分析框架的差别,造成其解释能力的差别。

(1)新兴古典框架中没有消费者与生产者的绝对分离,而新古典框架却以消费者与厂商相分离为基础。

  厂商组织并非从来就有,而是分工演进到一定阶段以后才出现的现象,因此新古典经济学无法解释经济组织结构的变迁,而新兴古典经济学却天然地就是专为解释分工组织结构的演进而创立的。

(2)新兴古典经济学框架用专业化经济而新古典经济学框架用规模经济概念表征生产条件。

专业化水平:

某个人从事某种活动的劳动份额。

很明显,一个人从事的活动种类数越多,其专业化水平越低。

而一个人从事的活动种类数越少,其专业化水平越高。

专业化程度:

通过专业化分工使生产率改进的潜力的大小。

若某个专业随着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其生产率提高的潜力很大,则可认为其专业化程度可能较大。

专业化经济:

指某种产品的生产,其边际或平均劳动生产率随着其专业化水平的上升而增加。

规模经济:

指某一产品的生产规模扩大时,其生产效率提高从而平均成本下降。

规模不经济:

某一产品的生产规模扩大时,其生产效率下降从而平均成本上升。

规模报酬递增:

某一产品当其所有生产要素都增加相同倍数时,产出增加的倍数更大。

设有两个人1与2受雇于两个企业X与Y有两种方式,一是两个各自把其一半的时间受雇于两个企业,另一种方式是每个人分别全职受雇于一个企业。

很明显,从投入规模上看,这两种方式下,两个都有相同规模,因此应该具有相同的劳动生产率。

这与直观结论不相符。

第一方式下没有专业化经济,而第二种方式下有专业化经济,所以只有用专业化经济这个概念才能合理地区分上述两种雇用方式。

而规模经济无法对上述两种明显地有生产效率差别的情况进行区分,因而可知规模经济这个概念的局限性。

生产规模的大小就决定了生产力的高低,远不如专业化决定生产力让人更为相信。

(3)新兴古典框中交易费用对经济组织的拓朴性质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而新古典框架中交易费用没有这种意义。

在新兴古典经济学中,交易效率的高低决定了分工水平的高低;而新古典经济学根本没有考虑交易效率对于分工演进、贸易发展和影响。

后面的贸易理论更加清楚地说明了新古典经济学的缺陷和新兴古典经济学的优点。

(4)新兴古典框架中每个人的最优决策永远是角点解,而新古典框架中最优决策可能是内点解。

最优决策或均衡的结果如果每个变量处于其可能的最大取值与最小取值之间,这称为内点解,其对应的分析方法称为边际分析。

最优决策或均衡的结果如果至少有一个变量取其可能的最大值或最小值,这称为角点解,其对应的分析方法称为超边际分析。

边际分析(内点解,意味着权衡、折衷)与儒家的中庸之道的思想相类似,而超边际分析(角点解)与道家的“为与不为”的洞见相若同。

以几个男孩追求一个女孩为例,内点解意味着女孩必须对每一个男孩存有爱心,脚踏几只船,在爱与不爱之间挣扎,合理地把整个的爱在几个男孩之间分配。

角点解意味着女孩只能对其中一个男孩说Yes而对其他男孩说No。

6.贸易理论——主流经济学理论的核心内容

6.1贸易理论的中心问题:

贸易或交易为什么会发生,它是经济学最基本的理论基础。

6.2外生贸易理论:

外生贸易理论认为产生贸易的原因是人们的外生绝对优势与外生比较优势。

外生比较优势有两种,禀赋相同而生产技术不同(生产函数不同)所引起的外生比较优势称为外生技术比较优势;生产技术相同,由于资源禀赋不同而引起的比较优势称为外生禀赋比较优势。

外生技术比较优势与外生禀赋比较优势之间有一定的替代性。

6.2.1新古典经济学的国内贸易理论(就是新古典微观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供求均衡分析)

消费者不与厂商发生贸易就会饿死冻死,厂商不与消费者发生贸易,就没有钱可赚。

用消费者与生产者的外生分离来解释国内贸易的原理不能用于解释国际贸易。

因而在新古典经济学中,国内贸易原理与国际贸易原理是不一样的。

6.2.2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

不同国家在生产不同的产品上有不同的技术能力。

比如英国生产香蕉的单位成本是20,生产大米的单位成本是50,而法国生产香蕉的单位成本是60,生产大米的单位成本是10。

它们在不同的产品上都有绝对的外生技术优势。

所以,由英国专业生产香蕉,由法国专业生产大米,然后再通过贸易相互交换,大家都能分享好处。

但是,外生技术绝对优势所形成的分工经济,同分工所引起的交易费用的坏处之间的权衡折中,意味着并不是说只要存在外生技术绝对优势就一定存在国际贸易。

6.2.3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

正统的李嘉图外生技术比较优势国际贸易理论是说,即使一国在生产两种产品上面都没有技术优势,但是如果其在某一种产品的生产上面具有相对比较优势(或者说其技术差距较小),那么各国生产专业化生产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并相互贸易,就能够比自给自足要好。

设法国生产香蕉的单位成本是40,生产大米的单位成本是60,而英国生产香蕉的单位成本是30,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