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科学电子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301462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27.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上册科学电子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四年级上册科学电子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四年级上册科学电子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四年级上册科学电子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四年级上册科学电子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四年级上册科学电子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四年级上册科学电子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四年级上册科学电子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四年级上册科学电子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四年级上册科学电子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四年级上册科学电子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四年级上册科学电子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四年级上册科学电子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四年级上册科学电子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四年级上册科学电子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四年级上册科学电子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四年级上册科学电子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四年级上册科学电子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四年级上册科学电子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四年级上册科学电子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年级上册科学电子教案.docx

《四年级上册科学电子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上册科学电子教案.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四年级上册科学电子教案.docx

四年级上册科学电子教案

小白学校备课纸

课题

空气的性质

备课人

孟茹

研讨时间

讲课时间

审查人

杜秀芬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通过经历猜测、观察、实验的过程,认识到空气不仅存在,而且还占据空间。

过程与方法

在学生学会运用感官观察物质的基础上,学习运用实验的方法研究物质,尝试用可见的物质研究空气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空气的奥妙,激发他们对空气进行探究的兴趣和欲望。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实验认识空气不仅存在,而且占据空间。

2“感受”空气的存在。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塑料袋、注射器、水槽、塑料瓶、气球、抹布);演示材料(水槽、集气瓶、玻璃片、纸团、烧瓶、漏斗、橡胶塞、抹布)

教学节数

一课时

导学预案

共案(主备人:

孟茹)

个案

一、导入新课。

1.出示空瓶。

谈话:

老师这儿有个瓶子,看里面装了什么?

2.学生回答:

空气。

3.交流:

关于空气你还知道些什么?

哪里有空气?

4.小结:

我们周围到处都有空气。

二、找空气,并证明空气的存在。

1.谈话:

教室里空气吗?

你们能用塑料袋或注射器把教室里的空气找出来吗?

2.学生分组实验。

3.交流:

怎么知道已经找到空气了?

4.学生汇报。

(预设:

塑料袋鼓起来说明有空气存在。

注射器里空气流动出来。

5.提问:

那有什么办法能让我们“看到”里面的确是有空气存在吗?

6.引导:

如果老师给你们准备一盆水,你能让我们看到空气吗?

7.学生实验并汇报。

(预设:

看到水里有气泡)

8.引导小结:

注射器往水里推看到了气泡,证明了注射器里的确有空气存在。

9.提问:

粉笔和砖头里有空气吗?

你能用什么办法证明?

三、认识空气占据空间。

A不湿的纸

1.出示瓶子,塞入餐巾纸。

提问:

把瓶子倒扣进水里,纸会湿吗?

2.学生猜测,说说理由。

3.教师演示实验。

4.讨论:

报纸为什么没有湿?

5.引导小结:

瓶子里充满了空气,所以水不能进去,报纸也就不会湿。

B吹不大的气球

1.谈话:

会吹气球吗?

请一名学生到台前吹气球,然后放在塑料瓶里吹。

比较两次气球的大小情况。

2.学生实验吹瓶子里的气球。

3.小组讨论气球吹不大的原因。

4.引导得出结论:

空气占据了瓶子里的空间,没有多余的空间让气球变大了。

5.讨论:

怎么才能让气球变大?

6.小组讨论并实验。

C小魔术:

奇怪的漏斗

 教师演示,学生解释现象。

四、课堂小结

谈话:

今天我们研究了空气,知道了它确确实实存在于我们周围,并且还能占据空间,空气还有很多性质,我们在以后课上继续学习。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小白学校备课纸

课题

热空气和冷空气

备课人

孟茹

研讨时间

讲课时间

审查人

杜秀芬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借助物体觉察冷热空气流动的规律;

过程与方法

1知道同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轻以及热空气上升的原理;

2知道热气球、孔明灯是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制成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道地球表面空气的冷热不均是形成自然风的主要原因。

教学重难点

1认识冷热空气流动的规律

2理解风的成因

教学准备

1、纸蛇实验:

蜡烛、纸蛇、火柴;

2、解释热空气上升实验:

细木棍、纸杯、细线、铁架台、火柴;

3、自制热气球:

大塑料袋、双面胶带、酒精灯、火柴。

教学节数

一课时

导学预案

共案(主备人:

孟茹)

个案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充满空气的气球或塑料袋,松开口,提问:

你发现什么?

说明了什么?

2、谈话:

上节课我们已经研究过,知道空气要占据空间,空气是会流动的。

二、研究热空气是怎样流动的

1、谈话:

空气受热时会怎样流动呢?

(板书:

热空气)

2、实验1:

感觉热空气

讲述:

点燃一支蜡烛,用手分别放在靠近蜡烛火焰的各个方向,感觉热空气在哪里。

提醒学生注意安全。

3、提问:

说明热空气可能向哪里流动呢?

4、提问:

能设计一个实验证明热空气向上流动吗?

5、实验2:

研究热空气的流动

讲述:

把纸蛇放在蜡烛火焰上方,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6、提问:

是什么力量使纸蛇转动的?

实验说明了什么?

7、小结:

空气受热会向上流动,热空气上升。

(板书:

热空气上升)

三、探究热空气上升的原因

1、谈话:

空气受热为什么会上升呢?

让我们通过一个实验来解释。

2、实验3:

认识热空气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

讲述:

在木棍两端各挂一个大小相同的纸杯,使木棍保持平衡;用手扶住木棍的一端,用燃烧的蜡烛烤热另一端纸杯内的空气;移开燃烧的蜡烛,同时松开扶住木棍的手,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3、提问:

为什么用蜡烛火焰烤过的纸杯会上翘?

4、小结:

点燃蜡烛后,纸杯里的空气变热,热空气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就会上升,上升的热空气就推着纸杯往上升了。

5、谈话:

热空气用什么用途呢?

请阅读P.7“热空气的用途》”部分文字,思考:

图中是什么?

他们是谁发明的?

分别利用了什么原理?

6、制作并放飞热气球

(1)出示自制热气球,简介制作及使用方法。

(2)演示放飞热气球。

四、研究冷空气是怎样流动的

1、提问:

那冷空气又是怎样流动的呢?

(板书:

冷空气)

 

2、提问:

能通过一些事例证明冷空气下降吗?

3、启发回忆:

夏天开空调的房间,冷气飘向哪里?

打开冰箱时,“白气”向哪个方向流动?

4、小结:

空气受冷向下流动,冷空气下降。

(板书:

冷空气下降)

五、讨论:

1、制冷空调、取暖器分别安放在什么位置合适?

为什么?

2、推想:

大自然中的风是怎么形成的?

3、小结:

在自然界里,地面上空各个地方的空气都有冷热的不同,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空气的流动就形成了风。

(板书:

空气流动——→风)

六、全课总结

提问:

这节课研究了什么?

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小白学校备课纸

课题

空气中有什么

备课人

孟茹

研讨时间

讲课时间

审查人

杜秀芬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够用实验探究空气的成分。

过程与方法

1知道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氧气和氮气,此外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汽等气体。

2知道二氧化碳比空气重且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尊重事实,重视证据,能对空气成分的实验提出质疑。

教学重难点

1、了解空气的成分。

 

2、掌握往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的实验操作技能。

教学准备

三只相同的蜡烛、去底的塑料瓶、水槽、红水、火柴、冰、水盆、筷子、胶带等。

教学节数

一课时

导学预案

共案(主备人:

孟茹)

个案

一、导入新课

  1、演示实验1:

哪只蜡烛最先熄灭?

哪只燃烧得最久?

  

(1)展示三只点燃的蜡烛,按图所示。

  

(2)猜一猜:

这三只蜡烛中,哪只蜡烛最先熄灭?

哪只燃烧得最久?

能说说你的理由吗?

  (3)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实验中产生的现象。

  (4)学生讨论:

实验中有什么现象产生?

  2、蜡烛罩小杯的熄灭快,罩大杯的熄灭慢,不罩杯的不熄灭,你能解释这些现象?

我们今天就研究这些问题。

  二、研究空气的成分

  1、实验2:

燃烧要消耗一部分空气。

  

(1)师:

为了弄清蜡烛罩小杯的熄灭快,罩大杯的熄灭慢,不罩杯的不熄灭的原因,我们做个实验。

  

(2)学生实验:

学生分组按要求做实验,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见书9页)(瓶内水上升)

  (3)学生小组讨论总结:

有什么现象发生?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

(瓶内水上升,因为瓶子内的空间原先被空气占据着,蜡烛燃烧时燃烧了一部分空气,就空出了一部分空间,这时由于大气压力的作用,水就占据了这部分空间。

  (4)汇报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汇报讨论研究的结果。

  (5)师:

这种水上升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燃烧时燃烧了瓶内的一部分空气,这部分空气支持燃烧。

  (6)小结:

也就是说,空气中有一部分气体是支持燃烧的。

  2、实验3:

剩下的空气不能支持燃烧.

(1)想一想:

饮料瓶中剩下的空气还能不能支持燃烧呢?

  

(2)学生实验:

我们继续分组实验,按要求做实验(见书10页),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3)学生小组讨论总结:

有什么现象发生?

(火柴熄灭了,不再燃烧了。

  (4)汇报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汇报讨论研究的结果。

  (5)学生小组讨论总结:

火柴不能继续燃烧,种现象说明了什么?

(剩下的空气不能支持燃烧)

  (6)汇报讨论研究的结果。

  (7)小结:

剩下的这部分空气不能支持燃烧,也就是说,空气中有一部分气体是不支持燃烧的。

  3、分组讨论探讨:

根据以上的研究,我们现在可以初步确定:

空气中至少含有几种气体?

他们各有什么性质?

(空气中至少有两种气体,一种支持燃烧,一种不支持燃烧。

  4、汇报交流探讨结果。

  5、小结:

通过以上研究,我们可以初步确定:

空气中至少有两种气体,一种气体是支持燃烧的,另一种气体是不支持燃烧的。

  6、那空气中除了有这两种气体之外,还有没有其它气体呢?

猜一猜,你是怎么知道的?

  7、阅读资料:

空气的组成。

(见书10页)

  8、汇报:

通过阅读,我们知道:

  

(1)空气由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由哪些气体组成呢?

  板书:

  氧气21%支持燃烧

  氮气78%

  二氧化碳水蒸气……1%不支持燃烧

  

(2)你知道支持燃烧的气体是什么气体?

  (3)不支持燃烧的气体可能是哪些气体?

  9、实验4:

证明空气中有少量的水蒸气。

  

(1)想一想:

空气中有少量的水蒸气,你有什么办法证明水蒸气存在呢?

  

(1)学生观察实验:

观察学生各自带来的冰冻矿泉水瓶,放置空气中,观察有什么现象产生?

  

(2)学生小组讨论总结:

有什么现象产生?

(瓶壁外有小水珠出现)

  (3)汇报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汇报讨论研究的结果。

  (4)讨论:

瓶子外壁出现小水珠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5)汇报交流讨论结果。

(由于空气遇冷,空气中的水蒸气就会凝结成小水珠,附着在瓶外壁,说明了空气中存在水蒸气。

  (6)小结:

空气遇冷,空气中的水蒸气就会凝结成小水珠,附着在瓶外壁。

这个实验很好地证明了空气中存在水蒸气。

  (7)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空气中有水蒸气?

(把饼干放在空气中,时间久了饼干会变软)

  三、总结:

  1、现在,同学们知道三只蜡烛,为什么罩小杯的熄灭快,罩大杯的熄灭慢,不罩杯的不熄灭的原因了吧?

  2通过探究性学习,我们对空气的成分有了具体的认识,说说空气由哪些成分组成?

  3、关于空气的成分,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可提出来。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题

冷热与温度

备课人

孟茹

研讨时间

讲课时间

审查人

杜秀芬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在热水变凉的过程中,温度下降是有规律的。

过程与方法

能够搜集数据并发现热水变凉的温度变化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科学研究有兴趣,体验和感受到科学探究的乐趣。

2.感悟到任何科学认识都必须来源科学实践

教学重难点

1.会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2.能够收集数据并发现热水变凉的温度变化规律。

教学准备

烧杯、热水、温水、冷水、温度计、秒表、记录表、铁架台。

教学节数

一课时

导学预案

共案(主备人:

孟茹)

个案

(一)、感觉物体的冷热:

1.师:

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一杯冷水、一杯温水和一杯热水,先将两手的食指分别插入冷水和热水中。

5秒后,再同时插入温水中,两个手指的感觉一样吗?

每个小组成员听从小组长的安排,每个同学都试一试。

2.学生试验并交流。

3.师:

人们通过手眼等身体器官能感觉物体的冷热程度,我们把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冷热与温度。

板书课题:

冷热与温度

(二)、测量水温:

1.师:

光凭自己的感觉能准确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吗?

不能,那么怎样才能准确地来进行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呢?

温度计可以准确地测出物体的温度。

2.测量前面三杯水的温度师:

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呢?

教师出示正确使用温度计的方法,边讲解边示范测量一杯热水的温度。

小组合作分工测量三杯水的温度并记录。

3.交流测量结果。

(三)、再现“热水变凉”的降温现象:

1.师出示一杯准备的热水,师述:

老师想知道这杯水的温度,谁愿意来帮老师来测一测水的温度?

2.指名一位学生测量水的温度,教师提醒使用温度计的正确方法。

3.再请两位学生上台依次测量水的温度。

教师相机板书出三位学生测得的水温。

4.师:

比较三位学生测得的水温结果,你有什么思考和发现?

如果继续测量会出现什么现象?

(这儿鼓励学生说出各自的思考和发现。

(四)、猜测“热水变凉”的降温规律:

1.师:

如果每次测量间隔的时间相同,温度的下降有规律吗?

如果有规律,可能是什么样的规律呢?

2.学生小组合作,猜想“热水变凉”的降温情况,并要求各组做好记录。

学生的猜想估计有这样两种可能:

一种是热水变凉的过程中温度变化有规律;(温度变化先快后慢,温度变化先慢后快,温度变化速度均匀)另一种可能是温度变化没有规律。

3.班级交流各小组猜想情况。

(五)、研究“热水变凉”的降温规律:

1.师:

怎样才能证明你们的猜想是对的,还是错的呢?

看来最好的办法就是进行实验。

2.小组讨论,制定实验计划。

(引导学生参照教材中的“热水降温记录表”,各组在讨论的过程中设计好记录表格。

3.班级交流,明确注意事项:

①实验所需材料有温度计、杯子、热水、记录纸、秒表;

②第一次测量数据为0分钟时的温度,以后每隔2分钟测量一次;③正确使用温度计,读数要准确;

④小组成员拿温度计、读数、计时、记录要分工明确。

(六)、绘制“热水变凉”的降温折线统计图:

1.师:

实验不仅仅是为了取得数据,更重要的是分析整理数据,并从中得出结论。

大家从这六个数据发现了什么?

2.师:

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可以用折线统计图来表示温度的变化。

(教师给各组分发“热水降温折线统计图”的表格,讲解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方法:

一是根据测量数据描点,二是把描得的各点用线连接起来。

3.学生根据各自测得的数据在表格中绘制“热水降温折线统计图”。

小组分析记录表和曲线图,讨论温度的变化规律,并与原先的猜想进行比较。

班级交流各组的发现:

温度的变化是随着时间的增加而逐步下降的,温度下降的规律是先快后慢。

(七)、后续研究:

师:

如果我们继续测量下去,温度还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

(课后研究)

这节课你学会那些知识,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题

热的传递

备课人

孟茹

研讨时间

讲课时间

审查人

杜秀芬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传导、对流、辐射是热的三种传递方式。

过程与方法

1.会做固体热传导的实验。

2.了解液化对流的实验。

3.能正确使用酒精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解生活中有关热传递现象。

教学重难点

1.认识热的三种传递方式。

2.正确使用酒精灯。

教学准备

烧杯一个、热水、金属棒、凡士林、牙签、金属圆片、金属棒、涂好蜡油的金属圆片、酒精灯、火柴、木夹。

教学节数

一课时

导学预案

共案(主备人:

孟茹)

个案

1、导入课题

1、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根金属棒,我请一位同学上来摸摸,看看它是冷的还是热的?

如果我把它的一端放入热水中(教师示范),猜猜过一会儿金属棒的另一端会有什么变化?

2、你们猜的是不是和事实一致呢?

请刚才上来摸过的同学再来摸摸。

请你告诉大家,现在有什么感觉?

哦,金属棒的这一端真的变热了,和同学们猜的结果一样。

老师现在有个疑问了:

金属棒的这一端并没有浸入热水中,它怎么也变热了呢?

你为什么这样猜测?

(结合学生回答教师画图示)

3、金属棒上的热真的是像你们所说的那样传递的吗?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

热是怎样传递的)

二、热在金属棒中的传递

1、刚才同学们说的都是一些猜测,是否正确呢?

该怎么检验?

对,我们需要用实验来证明。

2、老师给同学们准备了一些实验材料:

一根金属棒、酒精灯、几根牙签、木夹和凡士林。

(教师出示凡士林)并介绍:

这个小盒里装的就是凡士林,这种材料很特别,在常温下有一定的粘性,可以粘住一些细小的物体,如它可以粘住牙签、火柴等。

但是遇到热它就会熔化,不能再粘住细小物体了。

你们能不能利用老师提供的这些材料来设计一个实验,让大家能亲眼看到热在金属棒上传递的过程呢?

3、小组讨论并设计方案。

(教师巡视)

4、小组上台汇报设计成果。

  学生交流,并完善方案。

(应用木夹夹住金属棒的一端,凡士林粘的多少要差不多,牙签粘的距离应差不多,给牙签编号……教师结合学生汇报在黑板上画出两种图示)

5、听了刚才两组同学的汇报,你们肯定又有新的启发吧?

下面老师给你们一分钟的时间把自己组的设计方案再完善下。

6、同学们真了不起,设计出这么新颖的方案来。

那等会实验时应注意些什么呢?

为了使实验更成功、更安全,老师这儿也有几个小提示,请你们默读一遍。

(课件出示,学生默读)

7、材料员领取实验材料,学生分组进行实验。

8、小组代表上台汇报实验结果,交流实验现象。

(教师结合学生汇报在图示上标出)

9、小结:

听了刚才同学们的汇报,老师发现无论是在金属棒的一端加热,还是在中间加热,热在金属棒上的传递都是有规律的。

谁来总结下,热在金属棒上到底是怎样传递的?

三、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

1、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热在金属棒上的传递是从较热的一端传递到较冷的一端。

如果我把这根金属棒换成一块金属圆片,热在这块圆片上又会怎样传递呢?

你为什么这样猜呢?

  2、猜测需要实验来验证,老师已经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一块涂好蜡油的金属圆片,(师述:

蜡油和凡士林差不多,遇热很快会熔化)等会请同学们选择其中的一个方案进行研究:

在中间加热或在边缘加热。

加热时重点观察什么呢?

3、材料员领金属圆片,学生实验。

4、学生交流实验现象。

5、小结:

根据这两种现象,谁来总结一下,热在金属圆片上传递又有什么规律呢?

(也是从酒精灯火焰加热的部位开始传递,从较热的部分传递到较冷的部分。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研究了热在金属棒和金属片上的传递。

那么谁再来说一说热是怎样传递的?

(结合学生回答出示:

热是从物体较热的一端传向较冷的一端。

)(并出示热传导的概念)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题

加热和冷却

备课人

孟茹

研讨时间

讲课时间

审查人

杜秀芬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到加热和冷却会改变物体的体积。

2、知道液体、固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3、能用液体、固体的热胀冷缩解释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过程与方法

1、能够设计实验,证明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能够通过给铜球加热和冷却,认识固体的热胀冷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并体验科学并不神秘,科学就在身边。

2、喜欢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改善生活。

教学重难点

1.固体、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发现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学准备

1、固体热胀冷缩实验装置(铜球、铁圈等)、酒精灯、火柴、水槽(装冷水)、湿抹布

2、为每组准备:

液体热胀冷缩实验装置(锥形瓶20个、细塑料管、胶塞,课前需检查液柱高度)、烧杯20个、红墨水、醋、酒精、食用油、橙汁、牛奶、冷水、暖壶(实验中用到的热水要课前准备好)。

3、备用:

烧瓶、插有弯玻璃管的胶塞、气球、空瓶子、热水、滴管、乒乓球

教学节数

一课时

导学预案

共案(主备人:

孟茹)

个案

一、集中话题,导入新课

1.在今天的科学课上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两件礼物。

2.出示:

第一件礼物----银杏叶蜡画,让学生猜一猜这片叶画是用什么做的。

3.点拨:

这是用蜡笔做成的。

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引出课题

二、探索和调查探究蜡笔受热熔化、受冷凝固的现象

1.提问:

你们知道这幅蜡画与蜡笔之间有什么奥秘吗?

2.制作蜡画的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小组讨论

3.分小组制作(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学具,制作自己喜欢的一幅蜡画)  实验制作

4.教师巡视指导,与学生一起探究。

5.各小组汇报:

各小组把制作的蜡画展示前面的黑板上(有苹果形的、西红柿形的、五角星形的、大山形的、草莓形的)。

学生代表汇报实验记录

6.教师点拨:

还有哪些物体加热后会产生与蜡笔相似的变化?

学生根据材料作出假设、并实验

7.观看教学光盘中巧克力受热后的变化。

 

三、探究小铜球热胀冷缩的现象

1.谈话:

通过以上两个探究活动,大家发现冷和热对物体的影响可真不小。

那么,一些看不出来变化的物体比如这个铜球,受热后会发生变化吗?

  学生小组内交流、汇报。

2.究竟它会不会发生变化,我们应该怎么办?

3.学生分小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这种现象科学上叫热胀冷缩,其实是冷和热对物体体积产生了影响。

四、探究水和空气在加热、冷却后的变化

1.刚才的两个实验使你有什么发现?

2.如果将水和空气加热和冷却后会和前面的物体一样都发生变化吗?

3.学生预测。

  

4.师提供材料,学生进行实验设计。

5.汇报实验设计,修改完善。

  

6.动手实验。

7.汇报实验过程中的发现和形成的结论。

认识加热和冷却对物体形态的影响。

认识加热、冷却对物体体积的影响。

进一步认识液体和气体的热胀冷缩的现象。

五、回顾和解释了解热胀冷缩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1.谈话:

在生活中,你们看到过哪些物体受到冷和热的影响?

大组交流:

铺水泥地时要夹木条、自来水管会冻裂、夏天电线变长……

2.讲解:

法国塞纳桥断裂的故事和北京至太原铁轨伸长的事例。

3.立交桥、铁轨在建造时应注意些什么?

协和飞机在空中飞行时为什么会长胖25厘米?

六、学生大组交流、汇报

了解温度计

1.阅读有关温度计发明的内容。

思考:

(1)温度计的发明者是谁?

(2)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3)温度计的标准是怎样确定的。

七、总结 

通过本节课中的实验,你对物体经过加热或冷却后,有了怎样的认识?

了解生活中人们利用加热和冷却所做的事情。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题

吸热和散热

备课人

孟茹

研讨时间

讲课时间

审查人

杜秀芬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不同物体吸热和散热的性能是不同的

2、知道深色的物体比浅色的物体吸热和散热快。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完成不同物体吸热和散热性能的对比实验,知道不同物体吸热和散热的性能是不同的。

2.能够设计并完成物体颜色对吸热和散热性能影响的实验,知道深色的物体比浅色的物体吸热和散热快。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用物体吸热、散热的规律解释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教学重难点

1.认识到不同物质、同质不同色的物质吸热和散热的性能是不同的。

2.做好水和油吸热、散热性能的对比实验。

教学准备

油、水、烧杯、温度计、酒精灯、火柴、石棉网、三脚架、彩色笔或墨汁等。

教学节数

一课时

导学预案

共案(主备人:

孟茹)

个案

一.导入新课

1.谈话:

前面我们学习了热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的传递方式,知道冷热变化会导致物体形状和体积发生变化。

2.今天我们来研究不同物体的吸热和散热现象,好吗?

二.学习新课

(一)研究水和油的吸热和散热性能

1.质疑:

我们都知道,给物体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可爱清新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