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运工程试验检测.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301473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61 大小:103.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运工程试验检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水运工程试验检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水运工程试验检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水运工程试验检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水运工程试验检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水运工程试验检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1页
水运工程试验检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1页
水运工程试验检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1页
水运工程试验检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1页
水运工程试验检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1页
水运工程试验检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1页
水运工程试验检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1页
水运工程试验检测.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1页
水运工程试验检测.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1页
水运工程试验检测.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1页
水运工程试验检测.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1页
水运工程试验检测.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1页
水运工程试验检测.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1页
水运工程试验检测.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1页
水运工程试验检测.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1页
亲,该文档总共6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水运工程试验检测.docx

《水运工程试验检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运工程试验检测.docx(6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水运工程试验检测.docx

水运工程试验检测

水运工程试验检测实际操作题(材料专业)

一.试叙述以下项目的试验检测方法(应包含:

、原理※、仪器设备〈含计量器具的最小分度值〉、试验样品的制备※、试验步骤、结果计算):

1.水泥:

1.1细度(负压筛析法)

1.1.1试验目的及适用范围:

(1分)

规定了用80μm筛检验水泥细度的测定方法,适用于硅酸盐水泥、普通水泥、矿渣水泥、火山灰水泥、粉煤灰水泥以及指定采用本方法的其他品种水泥。

1.1.2原理(1分)

采用80μm筛对水泥试样进行筛析试验,用筛网上所得筛余物的质量占试样原始质量的百分数来表示水泥样品的细度。

1.1.3仪器设备〈含计量器具的最小分度值〉(2分)

负压筛、负压筛仪、天平:

最大称量100g,分度值不大于0.01g

1.1.4样品处理:

(1分)

水泥样品应充分拌匀,通过0.9㎜方孔筛,记录筛余物情况,要防止过筛时混进其他水泥

1.1.5操作程序(3分)

(1)筛析试验前,应把负压筛放在筛座上,盖上筛盖,接通电源,检查控制系统,调节负压至4000~6000Pa范围内。

(2)称取试样25g,置于洁净的负压筛中盖上筛盖,放在筛座上,开动筛析仪连续筛析2min,在此期间如有试样附着在筛盖上,可轻轻地敲击,使试样落下。

筛毕,用天平称量筛余物

(3)当工作负压小于4000Pa时,应清理吸尘器内水泥,使负压恢复正常。

1.1.6试验结果

(2分)

(1)水泥试样筛余百分数按下式计算

×100%

式中:

F——水泥试样的筛余百分数,%

Rs——水泥试样筛余物的质量,g

W——水泥试样的质量,g

1.2标准稠度用水量(标准法)

1.2.1试验目的及适用范围:

(1分)

规定了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的检验方法。

本方法适用于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粉煤灰硅酸盐水泥、火山灰硅酸盐水泥、复合硅酸盐水泥以及指定采用本方法的其他品种水泥。

1.2.2原理(1分)

水泥标准稠度净浆对标准试杆(或试锥)的沉入具有一定阻力。

通过试验不同含水量水泥净浆的穿透性,以确定水泥标准稠度净浆中所需加入的水量。

1.2.3仪器设备〈含计量器具的最小分度值〉(2分)

水泥搅拌机、维卡仪(标准法):

试杆有效长度为50㎜±1㎜

直径为Φ10㎜±0.05㎜、试模:

深40㎜±0.2㎜顶内径Φ65㎜±0.5㎜底内径Φ75±0.5㎜、玻璃板:

大于试模厚度不小于2.5㎜、量水器:

最小刻度0.1mL精度1%、天平:

最大称量不小于1000g分度值不大于1g

1.2.3试验步骤(6分)

(1)试验前应作到:

1维卡仪的金属杆能自由滑动

2调整至试杆接触玻璃板时指针对准零点

3搅拌机运行正常

(2)水泥净浆的拌制

用水泥净浆搅拌机搅拌,搅拌锅和搅拌叶片先用湿布擦过,将拌和水到入搅拌锅内,然后在5s~10s内小心将称好的500g水泥中,防止水和水泥溅出;拌和时,先将锅放在搅拌机的锅座上,升至搅拌位置,启动搅拌机,低速搅拌120s,停15s,同时将叶片和锅壁上的水泥浆刮入锅中间,接着高速搅拌120s停机。

(3)拌和结束后,立即将拌制好的水泥净浆装入已置于玻璃板上的试模中,用小刀插捣,轻请振动数次,刮去多余的净浆

(4)抹平后迅速将试模和底板移到维卡仪上,并将其中心定在试杆下,降低试杆直至与水泥净浆表面接触,拧紧螺丝1s~2s后,突然放松,使试杆垂直自由地沉入水泥净浆中。

(5)在试杆停止沉入或释放试杆30s时,记录试杆距底板之间的距离,升起试杆后,立即擦净。

(6)整个操作应在搅拌后1.5min内完成。

1.2.4结果计算(1分)

以试杆沉入净浆并距底板6mm±1mm水泥净浆为标准稠度净浆。

其拌和水量为该水泥的标准稠度用水量(P),按水泥质量的百分比计。

2.细骨料:

2.1表观密度(简易法)

2.1.1试验目的及适用范围(1分)

测定砂的表观密度

2.1.2仪器设备(2分)

天平:

称量100g、感量0.1g

李氏瓶:

容量250mL

烘箱:

能使温度控制在105±5℃

温度计、烧杯(500mL)、干燥器、浅盘、料勺

2.1.3试样制备(2分)

将试样在潮湿状态下用四分法缩分至120g左右,在105±5℃的烘箱中烘干至衡重,并在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分成大致相等的两份备用。

2.1.4试验步骤(3分)

(1)向李氏瓶中注入冷开水至一定刻度处,擦干瓶内颈部附着水,记录水的体积(V1)。

(2)称取烘干试样50g(m0),徐徐装入盛水的李氏瓶中。

(3)试样全部装入瓶中后,用瓶内的水将粘附在瓶颈和颈壁的试样洗入水中,摇转李式瓶以排气泡,静置约24h后,记录瓶中水面升高的体积(V2)。

2.1.5表观密度按下式计算:

(精确至10㎏/m3)

(2分)

(2.1.5)

式中ρ——表观密度(㎏/m3)

m0——试样的烘干重量(g)

v1——水的原有体积(mL)

v2——到入试样后水和试样的体积(mL)

αt——考虑称量时的水温对表观密度影响的修正系数(见标准方法中的规定)

2..2堆积密度

2.2.1试验目的及适用范围(1分)

测定砂的堆积密度

2.2.2仪器设备(2分)

案称:

称量5000g,感量5g

容量筒:

金属制、圆柱形、内径108㎜,净高109㎜,筒壁厚2㎜,容积约为1L,筒底厚为5㎜

标准漏斗或铝制料勺

烘箱:

能使温度控制在105±5℃

直尺、浅盘等

2.2.3试样制备(2分)

用浅盘装样品约3L,在温度为105±5℃烘箱烘干制恒重,取出并冷却至室温,再用5㎜孔筛过筛,分成大致相等的两份备用。

试样烘干后如有结块,应在试验前先予捏碎。

2.2.4试验步骤(3分)

(1)取试样一份,用标准漏斗或铝制料勺,将其徐徐容量筒,直至试样装满并超出容量筒筒口。

(2)标准漏斗或铝制料勺距容量筒筒口不应超过50㎜。

(3)用直尺将多余的试样沿筒口中心线向两个相反方向刮平。

(4)称其重量

2.2.5试验结果计算(精确至10㎏/m3)(2分)

(2.2.5)

式中ρ1——堆积密度(㎏/m3)

m1——容量筒的重量(㎏)

m2——容量筒和砂总重量(㎏)

V——容量筒容积(L)

以两次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定值。

3.粗骨料:

颗粒级配分析、压碎指标测定

3.粗骨料:

颗粒级配分析、压碎指标测定

3.1颗粒级配分析

3.1.1目的及适用范围:

(1分)

测定碎石或卵石的颗粒级配。

3.2.2试验仪器设备:

(2分)

试验筛:

孔径为100.0、80.0、63.0、50.0、40.0、31.5、25.0、20.0、16.0、10.0、5.00和2.50mm的圆孔筛,以及筛的底盘和盖各一只,其规格和质量要求应符合《试验筛》(GB6003)的规定(筛框内径均为300mm)。

天平或案秤:

精确至试样量的0.1%左右。

烘箱:

能使温度控制在105±5℃。

浅盘。

3.1.3试样制备应符合下列规定:

(1分)

试验前,用四分法将样品缩分至略重于所规定的试样所需量,烘干或风干后备用。

3.1.4试验步骤:

(3分)

(1)按规定称取试样。

(2)将试样按筛孔大小顺序过筛,当每号筛上筛余层的厚度大于试样的最大粒径值时,应将该号筛上的筛余分成两份,再次进行筛分,直至各筛每分钟的通过量不超过试样总量的0.1%。

注:

当筛余颗粒的粒径大于20.0mm时,在筛分过程中允许用手指拨动颗粒。

(3)称取各筛筛余的重量,精确至试样总重量的0.1%。

在筛上的所有分计筛余量和筛底剩余的总和与筛分前测定的试样总量的相比,其相差不超过1%。

3.1.5筛分析试验结果应按下列步骤计算。

(3分)

(1)由各筛上的筛余量除以试样总重量计算得出该号筛的分计筛余百分率(精确至0.1%)。

(2)每号筛计算得出的分计筛余百分率与大于该筛筛号各筛的分计筛余百分率相加,计算得出累计筛余百分率(精确至0.1%)。

(3)根据各筛的累计筛余百分率,评定该试样的颗粒级配。

3.2压碎指标测定

3.2.1目的及适用范围:

(1分)

测定碎石或卵石抵抗压碎的能力,以间接地推测其相应的强度。

3.2.2试验仪器设备:

(2分)

压力试验机:

荷载300kN;

压碎指标值测定仪

3.2.3试样制备应符合下列规定:

(2分)

标准试样一律应采用10.0~20.0mm的颗粒,并在气干状态下进行试验。

注:

对多种岩石组成的卵石,如其粒径大于20mm颗粒的岩石矿物成分与10.0~20.0mm颗粒有显著差异时,对大于20mm颗粒应经人工破碎后筛取10.0~20.0mm标准粒级另外进行压碎指标值试验。

试验前,先将试样筛去10.0mm以下及20.0mm以上的颗粒,再用针状和片状规准仪剔除其针状和片状颗粒,然后称取每份3㎏的3份备用。

3.2.4试验步骤(3分)

(1)置圆筒于底盘上,取试样一份,分二层装入筒内。

每装完一层试样后,在底盘下面垫放一直径为10mm的圆钢筋,将筒按住,左右交替颠击地面各25下。

第二层颠实后,试样表面距盘底的高度应控制为100mm左右。

(2)整平筒内试样表面,把压头装好(注意应使用压头保持平正),放到试验机上在160~300s内均匀地加荷到200kN,稳定5s。

然后卸荷,取出测定筒。

倒出筒中的试样并称其重量(m0)用孔径为2.50mm的筛筛除被压碎的细粒,称量剩留在筛上的试样重量(m1)。

3.2.5碎石或卵石的压碎指标值,应按下式计算(至0.1%)。

(2分)

(3.2.5-1)

式中

—试样的重量(g);

—压碎试验后筛余的试样重量(g)。

对多种岩石组成的卵石,如对20.0mm以下和20.0mm以上的标准粒级(10.0~20.0mm)分别进行检验,则其总的压碎指标值应按下式计算:

(3.2.5-2)

式中

—总的压碎指标值(

);

—试样中20.0mm以下和20.0mm以上两粒级的颗粒含量百分率;

—两粒级以标准粒级试验的分计压碎指标值(

)。

以三次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压碎指标测定值。

4.水:

PH值、氯离子含量

4.1PH值(玻璃电极法)

4.1.1目的(1分)

本方法以玻璃电极作指示电极,以饱和甘汞电极作参比电极,用经PH标准缓冲液校准好的PH计(酸度计)直接测定水样的PH值。

4.1.2仪器(2分)

PH计(酸度计):

测量范围0~1PH;读数精度不低于0.05PH单位。

PH玻璃电极及饱和甘汞电极。

烧杯:

50mL。

温度计:

0~100℃。

4.1.3试剂(3分)

下列试剂均应以新煮沸并放冷的纯水配制。

配成的溶液储存在聚乙烯瓶或硬质玻璃瓶内。

此类溶液应于1~2个月内使用。

(1)PH标准缓冲液甲:

称取10.21g110℃烘干2h并冷却至室温的苯二甲酸氢钾(KHC3H4O4)溶于纯水中,并定容至1000mL。

此溶液的PH值在20℃时为4.00。

(2)PH标准缓冲液乙:

分别称取经110℃烘干2h并冷却至室温的磷酸二氢钾(KH2PO4)3.40g,磷酸氢二纳(Na2HPO4)3.55g,一并溶于纯水中,并定容至1000mL,此溶液的PH值在20℃时为6.88。

(3)PH标准缓冲液丙:

称取3.81g硼砂(Na2B4O7.10H2O),溶于纯水中,并定容至1000mL。

此溶液的PH值在20℃时为9.22。

上述标准缓冲液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PH值按有关规定选取

标准缓冲液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PH值

温度℃

PH标准缓冲液

5

4.00

6.95

9.39

10

4.00

6.92

9.33

15

4.00

6.90

9.28

20

4.00

6.88

9.22

25

4.01

6.86

9.18

30

4.01

6.85

9.14

35

4.02

6.84

9.10

40

4.03

6.84

9.07

45

4.04

6.83

9.04

50

4.06

6.83

9.01

55

4.07

6.83

8.98

60

4.09

6.84

8.96

4.1.4分析步骤(4分)

(1)电极准备:

玻璃电极在使用前,应先放入纯水中浸泡24h以上。

甘汞电极中饱和氯化钾溶液的液面必须高出汞体,在室温下应有少许氯化钾晶体存在,以保证氯化钾溶液的饱和。

(2)仪器校准:

操作程序按仪器使用说明书进行。

先将水样与标准缓冲液调到同一温度,记录测定温度,并将仪器温度补偿旋纽调至该温度上。

首先用与水样PH相近的一种标准缓冲液校正仪器。

从标准缓冲中取出电极,用纯水彻底冲洗并用滤纸吸干。

再将电极浸入第二种标准缓冲液中,小心摇动,静置,仪器示值与第二种标准缓冲液在该温度时的PH值之差不应超过0.1PH单位,否则就应调节仪器斜率旋纽,必要时应检查仪器、电极或标准缓冲液是否存在问题。

重复上述校正工作,直至示值正常时,方可用于测定样品。

(3)水样的测定:

测定水样时,先用纯水认真冲洗电极,再用水样冲洗,然后将电极浸入水样中,小心摇动或进行搅拌使其均匀,静置,待读数稳定时记录指示值,即为水样PH值。

4.2氯离子含量(硝酸银容量法)

4.2.1目的及原理(1分)

本方法以铬酸钾作指示剂,在中性或弱碱性条件下,用硝酸银标准液滴定水样中的氯化物。

4.2.2试剂(4分)

1%酚酞指示剂(95%乙醇溶液);

10%铬酸钾指示剂;

0.05moI/L硫酸溶液;

0.1moI/L氢氧化钠溶液;

30%过氧化氢(H2O2)溶液;

氯化钠标准溶液(1.00mL含1.00㎎氯离子):

准确称取1.649优级纯氯化钠试剂(预先在500~600℃灼烧0.5h或在105~110℃烘干2h,置于干燥器中冷至室温),溶于纯水并定容至1000mL;

硝酸银标准溶液:

称取5.0g硝酸银,溶于纯水并定容至1000mL,用氯化钠标准溶液进行标定,方法如下:

准确吸取10.00mL氯化钠标准溶液,置于250mL锥形瓶中,瓶下垫一块白色瓷板并置于滴定台上,加纯水稀释至100mL,并加2~3滴1%酚酞指示剂。

若显红色,用0.05moI/L硫酸溶液中和恰至无色;若不显红色,则用0.1moI/L氢氧化钠溶液中和至红色,然后以0.05moI/L硫酸溶液回滴恰至无色。

再加1mL10%铬酸钾指示剂,用待标定的硝酸银溶液(盛于棕色滴定管)滴定至橙色终点。

另取100mL纯水作空白试验(除不加氯化钠标准溶液和稀释用纯水外,其它步骤同上)。

硝酸银溶液的滴定度(㎎Cl-/mL)按下式计算:

式中

—硝酸银溶液的滴定度,(㎎Cl-/mL);

—标定时硝酸银溶液用量,mL;

—空白试验时硝酸银溶液用量,mL;

10.00—10.00mL氯化钠标准溶液中氯离子的含量,㎎。

最后按计算调整硝酸银溶液浓度,使其成为1.00mL相当于1.00㎎氯离子的标准溶液(即滴定度为1.00㎎Cl-/mL)。

4.2.3分析步骤(4分)

(1)吸取水样(必要时取过滤后水样)100mL,置于250mL锥形瓶中。

(2)加2~3滴酚酞指示剂,按有关步骤以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调节至水样恰由红色变为无色。

(3)加入1mL10%铬酸钾指示剂,用硝酸银标准溶液滴定至橙色2.3.终点。

同时取100mL纯水按分析步骤4.2.3.2和4.2.3.3作空白试验。

(4)若水样含亚硝酸盐或硫离子在5㎎/L以上时,所取水样需先加入1mL30%过氧氢溶液,再按分析步骤4.2.3.2和4.2.3.3进行滴定。

(5)若水样中氯化物含量大于100㎎/L时,可少取水样(氯离子量不大于10㎎)并用纯水稀释至100mL后进行滴定。

4.2.4计算(1分)

式中

—水样中氯化物(以Cl-)含量,㎎/L;

—空白试验用硝酸银标准溶液量,mL;

—水样测定用硝酸银标准溶液量,mL;

—水样体积,mL;

—硝酸银标准溶液的滴定度,㎎Cl-/mL。

5.外加剂:

水泥净浆流动度、收缩率比、钢筋锈蚀

5.1水泥净浆流动度

5.1.1方法提要(2分)

在水泥净浆搅拌机中,加入一定的水泥、外加剂和水进行搅拌,将搅拌好的净浆注入截锥圆模内,提起截锥圆模,测定水泥净浆在玻璃平面上自由流淌的最大值径。

5.1.2仪器(3分)

水泥净浆搅拌机;

截锥圆模:

上口直径36mm,下口直径60mm,高度为60mm,内壁光滑无接缝的金属制品;

玻璃板:

400mm×400mm×5mm;

秒表;

钢直尺:

300mm

刮刀;

药物天平:

称量100g,分度值0.1g;

药物天平:

称量1000g,分度值1g。

5.1.3试验步骤(3分)

(1)将玻璃板放置在水平位置,用湿布抹擦玻璃板、截锥圆模、搅拌器及搅拌锅,使其表面不带水渍。

将截锥圆模放在玻璃板的中央,并用湿布覆盖待用。

(2)称取水泥300g,倒入搅拌锅内。

加入推荐参量的外加剂及87g或105g水,搅拌3min。

(3)将拌好的净浆迅速注入截锥圆模内,用刮刀刮平,将截锥圆模按垂直方向提起,同时开启秒表计时,任水泥净浆在玻璃板上流动,至30s,用直尺量取流淌部分互相垂直的两个方向的最大直径,取平均直作为水泥净浆流动度。

5.1.4结果表示(1分)

表示净浆流动度时,需注明用水量,所用水泥的强度等级标号、名称、型号及生产厂和外加剂掺量。

5.1.5允许差((1分))

室内允许差为5mm;

室间允许差为10mm。

5.2收缩率比

5.2.1收缩率比测定:

(6分)

(1)收缩率比以龄期28d掺外加剂混凝土与基准混凝土干缩率比直表示,按下式计算:

式中:

—收缩率比,%

—掺加外加剂的混凝土的收缩率,%;

—基准混凝土的收缩率,%。

(2)掺外加剂及基准混凝土的收缩率按GBJ82测定和计算,

(3)试件成型时,当用振动台成型,振动15s~20s,当用插入式高频振动器(

25mm,14000次/min)插捣8s~12s。

5.2.2结果计算(4分)

每批混凝土拌和物取一个试样,以三个试样收缩率的算数平均值表示。

5.3钢筋锈蚀(硬化砂浆法)

5.3.1目的及适用范围:

(1分)

研究外加剂对混凝土中钢筋锈蚀的影响

5.3.2仪器设备(2分)

恒电位仪:

专用的符合标准要求的钢筋锈蚀测量仪,或恒电位/恒电流仪,或恒电流仪,或恒电位仪(输出电流范围不小于0~2000μA,可连续变化0~2V,精度≤1%);

不锈钢片电极;甘汞电极;定时钟;

电线;铜芯塑料线;绝缘涂料(石蜡:

松香=9:

1);搅拌锅、搅拌铲;

试模:

长95mm,宽和高均为30mm两端中心带有固定钢筋的凹孔,其直径为7.5mm,深2~3mm,半通孔。

5.3.3试验步骤(5分)

(1)制备埋有钢筋的砂浆电极

1)制备钢筋:

采用1级建筑经加工成直径7mm,长度100mm,表面粗糙度

的最大允许值为1.6μm的试件,使用汽油、乙醇、丙酮依次浸擦除去油脂,经检查无锈痕后放入干燥器中备用,每组三根。

2)成型砂浆电极:

将钢筋插入试模两端的预留凹孔中,位于正中。

按配比拌制砂浆,灰砂比为1:

2.5,采用基准水泥、检验水泥强度用的标准砂、蒸馏水(用水量按砂浆稠度5cm~7cm时的加水量而定),外加剂采用推荐掺量。

将称好的材料放入搅拌锅内干拌1min,湿拌3min。

将拌匀的砂浆灌入预先按放好钢筋的试模内,置检验水泥强度用的振动台上振5s~10s,然后抹平。

3)砂浆电极的养护及处理:

试件成型后盖上玻璃板,移入标准养护,24h后脱模,用水泥净浆外露的钢筋两头覆盖,继续标准养护2d。

取出试件,除去端部的封闭净浆,仔细擦净外露钢筋头的锈斑。

在钢筋的一端焊上长为80mm。

(2)测试步骤

1)将处理好的硬化砂浆电极置于饱和氢氧化钙溶液中,浸泡数小时,直至浸透试件,其表征为监测硬化砂浆电极在饱和氢氧化钙溶液中,自然电位的建立稳定且接近新拌砂浆中的自然电位,由于存在欧姆电压降可能会使两点之间有一个电位差。

试验时应注意不同类型或不同掺量外加剂的试件不得放置在同一容器内浸泡,以防互相干扰。

把一个浸泡后的砂浆电极移入饱和氢氧化钙溶液的玻璃缸内,使电极浸入溶液的深度为80㎜,以它作为阳极,以不锈钢片作为阴极(即辅助电极),以甘汞电极作参比。

按要求接好试验线路。

未通外加电流门,先读出阳极(埋有钢筋的砂浆)电位V。

接通外加电流,并按电流密度50次A/m()调整μA表所需要值。

同时,开始计算时间,依次按2、6.5、10、15、20、25、30min,分别埋有钢筋的砂浆电极阳极极化电位值。

5.3.4试验结果处理

取一组三个埋有钢筋的硬化砂浆电极极化电位的测量结果的平均值作为测定值,以阳极极化电位为坐标,时间为横坐标,绘制阳极极化电位-时间曲线。

根据电位-时间曲线判断砂浆中的水泥钢筋锈蚀的影响。

电极通电后,阳极钢筋电位迅速向正方向min~5min内达到析氧电位值,经30min测试,电位值无明显降低,则属钝化曲线,表明阳极钢筋表面钝化膜完好无损,所测外加剂对钢筋无害的。

通电后,阳极钢筋电位先向正方向上升,随着又逐渐下降,说明钢筋表面钝化膜已部分受损。

而活化曲线,说明钢筋表明钝化膜破坏严重。

这两种情况均表明钢筋钝化膜以遭破坏,所测外加剂对钢筋是有锈蚀危害的。

6.掺合料:

、粉煤灰需水量比、粉煤灰活性指数试验粒化高炉矿渣粉活性指数试验

6.1粉煤灰需水量比

6.1.1试验目的及适用范围(1分)

规定了粉煤灰的需水量比试验方法,适用于粉煤灰的需水量比测定

6.1.2原理(1分)

按GB/T2419测定试验胶砂的流动度和对比胶砂的流动度,以二者流动度达到130㎜~140㎜时的加水量之比确定粉煤灰的需水量比

6.1.3材料(1分)

水泥:

GSB14-1510强度检验用水泥标准样品

标准砂:

符合GB/T17671-1999规定的0.5㎜~1.0㎜的中级砂

6.1.4仪器设备(2分)

天平:

量程不小于1000g,最小分度值不大于1g

搅拌机:

符合GB/T17617-1999规定的行星式水泥胶砂搅拌机

流动度跳桌:

符合GB/T2419规定

6.1.5试验步骤(4分)

(1)胶砂配比按下表

胶砂种类

水泥/g

粉煤灰/g

标准砂/g

加水量/mL

对比胶砂

250

750

125

试验胶砂

175

75

750

按流动度达到130㎜~

140㎜调整

(2)试验胶砂按GB/T17671规定进行搅拌

(2)搅拌后的试验胶砂按GB/T2419测定流动度,当流动度在130㎜~140㎜范围内,记录此时的加水量

(3)当流动度小于130㎜或大于140㎜时,重新调整加水量,直至流动度达到130㎜~140㎜为止

6.1.6结果计算(1分)

需水量比按下式计算(计算至1%)

(6.1.6)

式中X——需水量比(%)

L1——试验胶砂流动度达到130㎜~140㎜时的加水量(mL)

125——对比胶砂的加水量(mL)

6.2粒化高炉矿渣粉活性指数试验

6.2.1试验目的及适用范围(1分)

规定粒化高炉矿渣粉活性指数试验方法,适用于粒化高炉矿渣粉活性指数的测定。

6.2.2原理(1分)

分别测定试验样品和对比样品的抗压强度,两种样品同零期的抗压强度之比即为活性指数。

6.2.3仪器设备(2分)

天平:

量程不小于2000g,最小分度值不大于1g

搅拌机:

符合GB/T17617-1999规定的行星式水泥胶砂搅拌机

抗压强度试验机:

精度±1%、振实台

6.2.3样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