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9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301495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86.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9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9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9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9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9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9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9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9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9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9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9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9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9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9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9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9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9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教案.docx

《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9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9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教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9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教案.docx

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9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教案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9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教案

中外历史纲要(上)

教学设计

第19课辛亥革命

 

教学目标

 

运用时空定位和史料分析,分析辛亥革命发生的背景,引导学生树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史观。

通过史料分析,了解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通过对历史史料的引用,使学生能够形成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研究历史的能力,并能够通过唯物史观的科学的研究方法正确评价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历史事件,发展学生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通过时空定位和图片史料的运用,了解辛亥革命的历程;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局限性;革命者愈挫愈奋的精神,认识到近代中国社会的进步是由无数仁人志士的鲜血铺垫而成的,因此要倍加珍惜。

而且,这种敢于牺牲自我、用于促进社会进步的精神是一个民族得以存续和发展的重要源泉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辛亥革命的背景;中华民国和《临时约法》的重要意义

2、难点:

辛亥革命的评价

教学方法

材料解析法、合作探究法、情景体验法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视频导入:

《辛亥革命》60秒预告片导入

概念解释:

狭义辛亥革命与广义辛亥革命

一、山雨欲来(背景篇)

展示材料:

1900年8月14日,八国联军攻入北京。

次日凌晨,慈禧带着光绪帝仓皇出逃北京。

令奕劻、李鸿章为全权大臣,与列强进行谈判,下令对义和团“痛加剿除”。

第二年2月14日批准《议和大纲》,并发布上谕,表示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阅读材料:

材料揭示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怎样的社会状况?

材料一1901年到1905年,清政府连续颁布了一系列“新政”上谕。

主要有编练新军、鼓励工商、兴建学堂、整顿吏治等内容….1906年宣布预备立宪——旧人教《中国近现代史》

材料二1895年——1913年,资本在10万元以上的新建的(民族资本主义)工矿企业全国有549家,民族资本工业的平均年增长率为15%。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

材料三:

图片兴中会誓词、同盟会成立

材料四:

三民主义书影

【合作探究】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说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第二篇章霹雳春潮(过程篇)

给出六张顺序错乱的图片和照片,请同学们排序

①湖北军政府成立②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③武昌首义④清帝退位⑤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⑥临时约法颁布

再通过地图将历史事件的进行空间呈现

第一章“总纲”,规定: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二章“人民”,规定: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人民有保有财产及营业之自由”;人民得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信仰等自由。

史料研习:

材料体现了哪些资产阶级的思想和

原则?

据此说明《临时约法》的性质?

史学争鸣

天子已退位,清朝统治不复存在,世界上最古老的君主国已经正式成为一个共和国。

历史上很少见到如此惊人的革命,或许可以说,从来没有过一次规模相等的、在各个阶段中流血这样少的革命。

——伦敦《泰晤士报》社论

辛亥革命“基本是一场失败,不是一个创造”,仅是“政体的变革”。

——哈佛大学终身教授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1800~1985)》)

吾人要知道,过去五千年的中华通史,实是一部“帝王专制史”;而今后五千年(至少一千年吧)的中华通史,将是一部“民主政治史”“辛亥革命”是我们这个“从君主到民主”的百年“转型期”的“开始”。

——唐德刚

问题探究:

辛亥革命是成功还是失败了呢?

应如何评价?

材料一在中国,不懂得皇帝的权威,就不会懂得辛亥革命打倒皇帝的伟大历史意义。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新陈代谢》

 材料二 1915年,袁世凯公开复辟帝制,遭到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83天后被迫取消帝制。

1917年,军阀张勋拥戴清朝废帝溥仪登基,在全国人民的怒斥声中,12天后复辟丑剧草草收场。

  材料三 中国的资本主义近代工业,……1912年至1919年八年间,建成厂矿470多个,投资9500万元,加上原有企业的扩建,新增资本达1.3亿元以上,八年超过了过去的40多年。

—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

结束语:

辛亥革命成功的仓促,到手的乃是一场不彻底的胜利。

中国人民争取独立民主的道路依然漫长。

后来无产阶级继续奋斗,发起新民主主义革命

 

通过设置情景,用动态的画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学生带入到历史的氛围当中。

通过几则材料的设置,一方面培养学生史论结合,论从史出,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

引导学生树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史观。

对重大的历史事件进行排序,强化学生的时空观念,并通过地图再次强化武昌、南京、北京在这一阶段的坐标城市

 

通过史学争鸣让学生们认识到对历史事件的评价要多角度,同时也认识到角度不同、立场不同会影响人们对历史事件的评价。

 

命者愈挫愈奋的精神,,认识到近代中国社会的进步是由无数仁人志士的鲜血铺垫而成的,这种敢于牺牲自我、用于促进社会进步的精神是一个民族得以存续和发展的重要源泉

 

课后反思

本节课从设计上充分体现“时空概念”,渗透核心素养,考虑到高一学生的认知特点,引入历史史料,加深学生对历史问题的理解。

本节课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引导方式还有待改进,学生参于的时间比较有限,教师说的有点多,比如对三民主义的内容和意义的处理上不充分这些都需要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

 

二、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论述题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共产党历次全国代表大会情况(一大至七大)

会议

时间

地点

介绍

一大

1921年

上海

嘉兴

建党;通过党纲、宣言;强调与第三国际的联系。

二大

1922年

上海

制定了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明确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三大

1923年

广州

讨论同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问题。

四大

1925年

上海

明确提出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和工农联盟问题。

五大

1927年

武汉

批评了陈独秀错误,但对无产阶级如何争取领导权,如何领导农民进行土地革命及建立革命武装未能作出回答。

六大

1928年

莫斯科

认真总结了大革命失败以来的经验教训。

解决了中国的社会性质与革命性质问题,提出了党的总路线是争取群众。

七大

1945年

延安

毛泽东作《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确定了毛泽东思想为全党的指导思想。

——中国共产党历次代表大会数据库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综合分析建国前中国共产党的历次会议,从中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要求:

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答案】观点:

会议地点的变化反映了革命历程的曲折

论述:

1、中国共产党在上海诞生。

上海是近代中国工人阶级集中的地方,前两次大会都在上海举行。

2、由于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随着北伐胜利进军,革命中心转移到广州、上海和武汉。

3、国共合作破裂后,情况危急,六大在莫斯科举行。

4、随着长征的胜利,延安成为革命中心;5、解放战争胜利后,建立新中国,北京成为首都,故八大以后均在北京举行。

6、历次全国大会地点的变化反映了革命的艰难和曲折历程。

观点:

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灵魂

论述:

中国共产党注重实事求是。

1、一大提出要打倒资产阶级,但二大结合中国实际,提出团结民族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纲领,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

2、建党初期以城市工人运动为重心,遭受重大挫折,中共四大、五大及时调整,提出了建立工农联盟和开展土地革命的主张。

从中国革命的具体情况出发,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

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中国共产党取得革命和建设伟大成果的法宝。

【解析】

【详解】

首先,分析材料信息,从材料中提取部分或者整体相互关联的信息确定一个主题,本题可从历次代表大会得出会议地点的变化反映了革命历程的曲折,其次,根据论题从材料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按照逻辑论证论题,最后,论证表述成文并总结。

阐述时注意题目要求:

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严格意义上的留学生运动,是伴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而出现的历史现象。

近150年来,留学生作为一支学贯中西的新型知识分子群体,直接影响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和中国先进文化的构建。

高潮时期

主要方向

方式

规模及代表人物

清末

同治时期

留学美国

官费

1872-1875年间120名(广东84名,江苏20名,浙江9名,福建4名,安徽2名,山东1名)。

代表人物有詹天佑,唐绍仪等

清末光绪年间

留学日本

官费自费各半

1896年到1912年期间近3万人赴日留学。

黄兴、宋教仁、秋瑾、鲁迅等。

民初五四前后

留美、留法、留苏

庚子赔款赴美,留法,留苏基本民间社团组织

代表人物有梅贻琦、胡适、竺可桢等赴美,蔡元培、周恩来、邓小平等赴法国勤工俭学,刘少奇、刘伯承、蒋经国等赴苏。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全方位,欧美发达国家居多

初期公费为主,进入21世纪后,自费留学占主流。

从1978年到2015年底,走出国门的留学生累计达404.21万人;2015年,有来自202个国家和地区的397635人来华留学。

代表人物有李彦宏,张朝阳等。

——李喜所《中国留学生的发展历程及其与现代化进程的关系》

评述近现代中国留学教育这一现象。

【答案】

阶段

信息

分析

 

第一阶段

官费,留学美国,主要是学习军事和工艺技术、自然科学。

留学生多来自沿海家庭。

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西学的传播,新思潮的萌发,洋务运动的兴起。

影响:

成为近代民族工业和海军的中坚力量。

促进了工业,科技与国防的现代化。

 

第二阶段

留学日本,主要是学习资本主义制度来改造中国。

自费留学人数大增。

留学逐渐成为风尚。

背景。

明治维新后日本的强盛。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民族危机加剧。

清末新政。

科举制度被废除,民间求学风气转变。

距离日本近,费用低,文化风俗习惯相似。

影响。

成为民主革命运动的骨干,推动政治民主化进程。

 

第三阶段

主要是到美国,法国,俄国留学。

留学资金来源多样化,浓厚政治色彩(学习马克思主义,探索救国救民道路。

背景:

新文化运动提升民众的民主,科学意识。

十月革命。

五四运动传播马克思主义。

美国返还部分庚子赔款。

影响,促进中国科学文化的发展,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准备了中坚力量。

 

第四阶段

以留学欧美经济文化发达国家为主。

自费留学逐渐占主流。

规模空前,双向。

背景:

改革开放(政策因素)。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高层次人才的迫切需要。

思想解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

全球化潮流。

中国综合国力提升。

影响:

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融合。

友谊的桥梁,增强国际了解和沟通。

促进我国经济科技发展,加快现代化进程。

总论

 

【解析】

【详解】

分析结合每一个阶段特点,从经济、政治以及思想角度分析回答。

比如:

第一个阶段可从“官费,留学美国,主要是学习军事和工艺技术、自然科学。

留学生多来自沿海家庭。

”分析,背景从两次鸦片战争战败等角度分析,影响从近代教育、工业、国防等角度分析。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丛书书名

历史著作的书名往往可以勾勒出历史的发展面貌和基本线索。

请在材料中任意选择一本著作,结合史实对其书名进行阐述。

(要求:

史论结合,阐述充分,逻辑清晰)

【答案】示例一:

书名:

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

阐述:

波峰是指秦汉时期的政治。

秦完成统一,虽二世而亡,但之后的两汉疆域得到拓展,对边疆加强了管理,维持了近四百年的稳定和统一。

同时,秦以皇帝制度为核心,废除分封制,推广郡县制,设立三公九卿,建立一整套的官吏选拔、考核、监察制度,正式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汉承秦制,不断加以完善。

创立中朝,削弱三公,加强皇权。

实行推恩令,派遣刺史,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实行察举和征辟制,大量选拔德才兼备的人才,完善官僚制度。

总之,秦汉是中国古代国家统一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第一个高峰。

波谷是指魏晋南北朝的政治。

魏晋时期,国家分裂,战乱不断,人民流离失所。

在政治制度上,门阀士族崛起,九品中正制强化了士族对权力的世袭支配,贵族政治回潮。

儒学低落,玄学、佛教、道教流行,在此背景下,皇权的独尊和神圣被淡化。

由此可见,魏晋时期,国家政治状况掉入低估。

综上所述,波峰与波谷的书名非常准确地描述了秦汉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状况。

 

示例二:

书名:

集成与转型——明中叶至辛亥革命的精神文明

阐述:

集成指明清时期的文化总结。

明清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晚期,文化领域出现了诸多集大成者的成就。

思想上,基于对儒家思想的总结及反思,出现了黄宗羲、顾炎武等伟大思想家。

他们反对君主专制,重视商业、提倡经世致用。

这既是对传统儒家民本思想的继承,也是对程朱理学的批判,对后世影响深远。

在科技领域,出现了一大批总结性的科技巨著,如医药学著作《本草纲目》、农学著作《农政全书》等。

文学艺术上,古典小说达到高峰,《红楼梦》等文学巨著问世,融各派所长的京剧产生。

总之,明清时期的文化集往昔之大成,出现了文化的高潮。

转型是主要指鸦片战争至辛亥革命的思想变革。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不断侵略中国,向西方学习成为救亡图存之道。

19世纪40年代,林则徐、魏源成为第一批开眼看世界的中国人,他们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西方的科技。

60年代的洋务派在此基础上提出“中体西用”的思潮,引领了洋务运动。

90年代随着甲午战争的惨败,维新派打着传统思想的旗号,认为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度才是救亡之道。

20世纪初民主革命思想进一步传播,推动了辛亥革命的爆发,终结了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

由此可见,近代以来,中国思想经历了巨大的转型,传统思想越来越受质疑,向西方学习成为主流,推动了社会的转型。

综上所述,该书用集成来描述明清的文化,用转型来概括近代的思想状况符合时代特征。

【解析】

【详解】

本题是小论文试题,考查学生提取获取信息、提出论证探讨问题的能力。

材料提供了一组丛书的书名,设问提示了书名的作用:

勾勒历史的发展面貌和基本线索。

试题要求学生用史实阐述书名的内涵,即根据书名提示的某一阶段的历史特征,用史实加以说明。

解题过程中,要准确理解书名的含义、所属知识模块(政治、经济、文化)及时间阶段。

小结要对书名及阶段特征进行提升,史实运用要准确无误,阐述要有逻辑。

评分说明:

任选一书名对其两个词阐述,小结。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根据老舍小说改编的电影《我这一辈子》上映于1950年,讲述了一位老警察对自己一生的回忆,其中许多情节反映了中国近现代的重大历史现象。

电影梗概如下:

清朝末年,二十多岁的“我”失了业,经邻居巡警赵大爷介绍,当上了巡警。

那时,世道昏暗,民如草芥。

1911年革命浪潮风起云涌,“我”被派差,当了秦大人家的门警。

巴望有个好世道,不想秦大人是个搜刮民脂民膏的贪官,“我”的希望成了泡影。

1919年,北京爆发爱国学生运动,秦大人倒了台,“我”又成为巡警,还和学生运动领袖申远交上朋友。

总想着世道会变样,谁知秦大人再度出山,官当得比从前更威风,“我”却被降为三等警察,妻子病死,留下女儿大妞和儿子海福,穷得难以为生。

这时到处出现共产党,秦大人要抓共产党人申远,“我”却把他放跑了。

不久,青天白日旗代替了五色旗。

“我”的女儿大妞出嫁了,儿子海福继承父业,当了国民政府的警察,还和申远往来密切。

1937年,日本发动七七事变,北平等地相继沦陷。

日军抓走了“我”儿子的未婚妻小玉。

海福经申远介绍,参加了八路军。

不久,申远被捕。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回来接管北平。

“我”因儿子之故,被关进监狱,在牢里又与申远相逢,在他的教育启发下,“我”对自己过去糊里糊涂的一生有了新认识。

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中国近现代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

(要求:

简要写出所提取的电影情节及其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应准确、全面)

【答案】示例(“示例”只作评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情节:

1911年革命浪潮风起云涌,“我”被派差,当了秦大人家的门警。

历史现象:

这一情节反映出中国近代的辛亥革命。

概述和评价:

清末,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兴起并发展。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各地纷纷响应,革命进入高潮。

1912年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颁布了许多反映资产阶级利益和要求的法令和措施。

不久,清帝下诏退位,清王朝的统治被推翻。

1912年3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但革命的果实很快被袁世凯窃取。

这一革命过程被称为“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一次完整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传播了民主共和观念,也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是中国近代化的里程碑;但革命未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也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解析】

【详解】

本题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电影情节及其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一般来说,“情节”主要是指材料信息,比如根据材料信息可以确定“1911年革命浪潮风起云涌,‘我’被派差,当了秦大人家的门警。

”“历史现象”主要是指与之相关的历史现象,如根据这一情节可以得出“这一情节反映出中国近代的辛亥革命”。

概述和评价需要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如辛亥革命既有巨大的历史功绩,也有历史局限性,评价要全面。

5.材料:

近代以前,清政府……中央政府除最高统治者皇帝外,还有内阁、南书房、军机处,六部、都察院、管理皇帝宫廷事务的宗人府和内务府等。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在列强的要求下,清廷在礼部、理藩院之外设置了专门的机构办理对外交涉,即管理五口通商事务的“五口通商大臣”。

它并非专职,起初由两广总督兼任,以后转由两江总督负责。

其名义上是处理“通商事务”,但实际上是办理外交事务。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廷官僚体系的变化更加明显。

一批现代化的官僚机构——总税务司(官名,掌管全国关税行政及海关人员任免)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清政府专门负责外交、通商、海关等涉外事务的机构)等陆续成立。

——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1)根据材料,简要说明19世纪中后期清朝涉外机构及涉外官员变迁的特点。

(2)简要评价这种变迁。

【答案】

(1)涉外机构从无到有;从被动设立到逐渐推进;涉外官员从兼职到专职。

(2)清朝的政治越来越受制于列强的干预和控制,它标志着国家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加深。

从历史的发展趋势来看,这些也是清政府为融入世界所做出的努力,启动了中国社会政治的现代化进程

【解析】

【详解】

(1)本题考查清代外交,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炼信息的能力。

根据材料中从理藩院处理到设立“五口通商大臣”到“总理衙门”得出是从无到有,从被动设立到逐步推进;涉外官员根据材料中“起初由两广总督兼任,以后转由两江总督负责”得出从涉外官员从兼职到专职。

(2)本题考查对清代外交的评价,考查学生运用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注意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评价。

一方面应看到由“五口通商大臣”到总理衙门到外务部,清朝的政治越来越受制于列强的干预和控制,是中国半殖民地加深的结果,同时应看到这是清政府为融入世界所做出的努力,这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6.先进对古老

陈旭麓先生的《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在谈及鸦片战争时指出:

“这场战争……不仅是英国对中国的胜利,而且是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最后胜利”。

请说明鸦片战争时,相对于东方的“古老”,西方的“先进”有何体现?

【答案】经济:

相对于东方的自然经济而言,西方的经济是一种开放的、极具活力的商品经济(或表述为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手工劳作与机器大生产);政治:

相对于东方的专制集权制度而言,西方建立起民主制度;思想文化:

相对于东方以儒学为核心的经学而言,西方兴起近代自然科学,并且因为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自由平等的观念得到普及;外交:

相对于东方的闭关锁国外交政策而言,西方极力推行对外扩张,抢夺殖民地,表现出开放开拓进取态势;军事:

相对于东方的冷兵器而言,西方是船坚炮利(或火器)(或表述为旧式军队与新式军队)。

(说明:

政、经、军、文、外五方面任意回答四个方面即可获得满分,即每一方面计,若从观念等角度叙述(如大陆观与海洋观),言之成理,亦可适当赋分)

【解析】

【详解】

体现:

按照题目要求,根据所学知识,从政治体制、经济形态、文化思想、外交政策和军事实力等方面一一对比,从而得出鸦片战争前夕,中国和西方欧美国家的不同,找出差距,并指出其本质的不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