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周口市周口一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精校解析 Word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301822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64.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周口市周口一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精校解析 Word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河南省周口市周口一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精校解析 Word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河南省周口市周口一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精校解析 Word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河南省周口市周口一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精校解析 Word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河南省周口市周口一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精校解析 Word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河南省周口市周口一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精校解析 Word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河南省周口市周口一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精校解析 Word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河南省周口市周口一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精校解析 Word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河南省周口市周口一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精校解析 Word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河南省周口市周口一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精校解析 Word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河南省周口市周口一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精校解析 Word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河南省周口市周口一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精校解析 Word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河南省周口市周口一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精校解析 Word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河南省周口市周口一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精校解析 Word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河南省周口市周口一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精校解析 Word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河南省周口市周口一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精校解析 Word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河南省周口市周口一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精校解析 Word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河南省周口市周口一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精校解析 Word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河南省周口市周口一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精校解析 Word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南省周口市周口一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精校解析 Word版.docx

《河南省周口市周口一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精校解析 Word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周口市周口一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精校解析 Word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河南省周口市周口一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精校解析 Word版.docx

河南省周口市周口一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

河南省周口市周口一中2017-2018学年

高一上学期期末试题

试卷总分100分考试时间:

60分钟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共40道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

1.穿越历史时空,假设你和甲、乙、丙三位同学回到西周武王时代,请判断你们谁被封为诸侯王的可能性最小

A.你是商朝末年的贵族,后归附周武王

B.甲同学曾随武王伐纣,立下汗马功劳

C.乙同学出身于平民,但是才能、人品俱佳

D.丙同学属于西周姬姓王族成员,整日养尊处优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西周分封的主要对象是王族子弟,功臣和先代贵族,A项属于先代贵族,B项属于功臣,D项属于王族子弟,都符合分封的对象,故排除;西周时期时贵族政治,平民不可能成为诸侯王,故C项符合题意。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2.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

“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

”此“制”是指

A.嫡长子继承

B.分封制

C.三公九卿制

D.宗法制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理解周朝“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的含义,古代“封建”指的是封邦建国也就是分封制,形成的是天子是君主,诸侯是臣民的等级制度。

故选B。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名师点睛】西周的分封制又称“封建”,指“封邦建国”(“封建亲戚,以藩屏周”),与马克思主义所指的社会发展阶段中的封建制度不同,只是分封诸侯国的意思。

3.战国时期各国在变法后大都实行了县制,这与分封制相比大大强化了中央集权,主要表现在

A.地方实行分权,官员间相互监督

B.地方官员由国君直接任免

C.地方行政体系独立,有高度的自治权

D.县的统治区域一般都比封国小

【答案】B

【解析】郡县制和分封制最大的区别是官吏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故B项正确;A是不符合郡县制特点;C是分封制特点;D中二者无法比较。

4.马克斯·韦伯等指出,任何官僚组织为了发挥其正常的管理效率,都必须建立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章制度,……即使是专制君主也必须在一定程度上尊重官僚组织的活动规范和规章制度。

在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中最能够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三公九卿制

B.三省六部制

C.内阁制

D.军机处

【答案】B

【解析】材料“专制君主也必须在一定程度上尊重官僚组织的活动规范和规章制度”反映了中央机构有严格的运行机制,对皇权有一定的约束,唐代三省六部制符合题意,故B正确;三公九卿制没有体现严格的运行机制对皇权有一定的约束,故A错误;内阁制不可能制约皇权,故C错误;军机处是君主专制的产物,故D错误。

故选B。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专制君主也必须在一定程度上尊重官僚组织的活动规范和规章制度”,学生正确理解该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入手,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5.宋朝有一条规矩,“官员不入酒肆”,一旦发现官员在酒店吃喝,不管公款私款,即刻遭到御史弹劾,重则罢官免职,轻则纪律处分。

另一条规矩是:

王公贵族“不得取食味于四方”,即不得向各地索要特产和美味佳肴。

这些规矩产生的积极作用是

A.遏止了官吏横征暴敛

B.形成严密的反腐机制

C.君主有效控制了臣属

D.便于约束权力的滥用

【答案】D

【解析】材料中的“官员在酒店吃喝…重则…轻则…”“王公贵族…不得向各地索要特产和美味佳肴”等信息表明:

宋朝采取种种措施来防止官员为了挥霍而对百姓搜刮,即防止官员权力的滥用,故D项正确;材料中仅从禁止官员酒店吃喝和王公贵族“取食味于四方”两方面内容,不能得出“遏止了官吏横征暴敛”“形成严密的反腐机制”“君主有效控制了臣属”,故ABC排除。

6.元朝“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湖广行省以湖南、湖北为主体而又越过岭南有广西;江西行省也同样跨过岭南而有广东;河南江北行省则合淮水南北为一;中书省直辖地区却跨太行山东西两侧,兼有山西高原、华北平原和山东丘陵三种不同的地理区域;至于江浙行省,乃从江南平原逶迤直到福建山地”。

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A.体现了元朝统治者“南向控制”的治国理念

B.使地方缺乏实行割据的物质基础

C.借鉴了历史上地方行政划界的划分方法

D.体现了肥瘠搭配的划界原则

【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了元朝行省制向南方地区发展扩大的特点,体现了元朝统治者“南向控制”的治国理念,故A正确;材料未涉及地方经济和物质基础的问题,故B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元朝借鉴历史上地方行政划界的划分方法,故C错误;材料也不能说明肥瘠搭配的划界原则,故D错误。

故选A。

7.英国首相与中国明朝内阁首辅相比较,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两者都是由国家元首任命

B.两者都是中央政府首脑,都领导各部

C.中国内阁权力来自皇帝,英国内阁权力来自议会

D.中国内阁是君主专制的产物,英国内阁是民主政治的象征

【答案】B

【解析】英国是典型的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首相组织内阁,内阁只对议会负责,首相是政府首脑;中国明朝内阁只是皇帝的顾问侍从机构,不是正规的中央行政机关,B不符合明朝内阁,符合题意,故选B;A、C、D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

8.“它标示的不只是这场战争胜败的严峻性,更因为它标示着以商品和资本来改变中国传统社会的轨道,作为中国的近代与中世纪的分界线,是显而易见的。

”这场战争是指

A.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抗日战争

【答案】A

【解析】据材料“以商品和资本来改变中国传统社会的轨道,作为中国的近代与中世纪的分界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故A正确;中日甲午战争不是“中国的近代与中世纪的分界线”,故B错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符合题意,故C错误;抗日战争也不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故D错误。

故选A。

9.1937年12月,国民政府发表《告全国国民书》称:

“中国持久抗战,其最后决胜之中心……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固之民心,人人敌忾……则四千万方里国土以内,到处皆可造成有形、无形之坚强堡垒,以制敌之死命。

”这反映了国民政府

A.认识到民众的巨大力量

B.拥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与日寇抗战到底之决心

D.在战略上做好了抗日准备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固之民心”,说明国民政府也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强大力量,试图通过发动群众抵抗日本侵略。

故答案为A项。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要是以国共合作形成的,材料没有涉及,排除B项;材料侧重于发动群众,而不是对国民政府自身抗战的要求,排除C项;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10.1940年八路军总部电令:

由于“国际情势的变动、我西南国际交通被截断、国内困难增加,敌于八月进攻西安,截断西北交通之消息……因此,我军应积极的行动……”从中可以推测我军采取的行动是

A.召开洛川会议,开辟敌后战场

B.配合国民党军队进行淞沪会战

C.在华北对日军进行百团大战

D.在敌后根据地发起局部反攻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据所学可知洛川会议是1937年8月召开,与材料中“1940年八路军总部电令”等信息不合,故A项排除;淞沪会战发生在1937年8月,与题意时间不合,故B项排除;据所学可知1940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与日军在中国华北地区发生的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百团大战,大大提高了华北人民群众敌后抗日的胜利信心,故C项正确;敌后根据地发起局部反攻是在1944年,故D项排除。

考点: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抗日战争·百团大战

11.历史的很多时候,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

对此,鲁迅先生曾深有感触地说,辛亥革命后,“我到街上走了一通,满眼都是白旗。

然而貌虽如此,内骨子是依旧的,因为还是几个旧乡绅所组织的军政府”。

这材料反映的实质是辛亥革命

A.没有明确的反帝目标

B.脱离下层人民群众

C.反封建不彻底

D.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由材料“辛亥革命……内骨子是依旧的……几个旧乡绅所组织的军政府”等关键信息可知,辛亥革命反封建不彻底。

故答案选C。

材料没有关于帝国主义的信息,A不选;B项不选,材料没有体现人民群众的力量;D项不选,材料没有提及到袁世凯。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12.《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及中国文明的嬗变》一文中说:

“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辛亥革命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

但是树断了,树墩还在,一般的树只要树墩还在,还是可以萌发的。

”关于上述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将这棵大树砍断”指推翻了中国封建制度

B.“树墩还在”指封建思想根深蒂固

C.袁世凯称帝是“萌发”的重要表现

D.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近代文明的发展

【答案】A

【解析】材料中“辛亥革命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是指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专制统治,结束了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但中国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以及思想根基并未废除,故BCD三项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

13.1926年,毛泽东在向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汇报工作时指出:

“国民党的宣传工作特别重视城市而忽略了农村。

”他断言:

“只有把农民的潜力发挥出来,革命党才能获得战胜帝国主义的力量。

”毛泽东此时

A.致力于巩固革命统一战线成果

B.建议革命的重心应转移至农村

C.坚持建立无产阶级的革命武装

D.已孕育“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答案】A

14.“它既不同于西方国家的两党或多党竞争制,也有别于有的国家实行的一党制。

这一制度在中国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是适合中国国情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材料反映的是中国的

A.抗战期间的党派合作

B.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民主政治建设的开始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中的“它既不同于西方国家的两党或多党竞争制,也有别于有的国家实行的一党制”这些信息可知,这一政治制度是与政党有关的,在四选项中涉及到政党的只有B,故选B;依据材料中的“这一制度在中国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可知AD所体现的时间与材料中的时间都是符合的,故可排除AD;材料中没有涉及到民族问题,故排除C。

15.近年来,国共两党高层接触频繁,海峡两岸关系越来越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

下列关于台湾问题的形成与解决叙述正确的是

①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完全是中国内政

②台湾问题由于涉及到美、日等国,现已成为一个国际问题

③我国最初提出“一国两制”的原则是为了解决台湾问题

④目前台湾岛内的台独势力和外国反华势力是阻碍中国统一的主要障碍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完全是中国内政,现在虽然涉及到美、日等国,但仍然是中国的内政,故①正确,②错误;“一国两制”最初是为了解决台湾问题而提出的,故③正确;目前阻碍中国统一的主要障碍是台湾岛内的台独势力和外国反华势力,故④正确。

所以本题答案为B项,ACD错误。

点睛:

本题解题的技巧是,首先判定错误的项目,然后排除含有该项目的选项即可。

本题中②是错误的,由此排除含有②的选项。

16.周恩来在一次国际会议中指出:

“维护亚洲的持久和平和集体安全,需要亚洲国家共同努力。

为了保卫亚洲及世界和平,中国人民极其希望印度支那的占争能够早日停止,印度支那的和平生活能够早日恢复。

”这次国际会议

A.有利于亚洲和世界紧张局势缓和

B.促使新型的区域合作关系的形成

C.实现了亚洲国家友好合作

D.推动了中国外交走向成熟

【答案】A

【解析】从“中国人民极其希望印度支那的占争能够早日停止,印度支那的和平生活能够早日恢复”可以看出这次会议主要是解决印度支那问题,因此得出这次会议是日内瓦会议。

由此可以得出本题选择A选项。

B选项错误,日内瓦会议的目的不是区域性的合作;C选项范围狭小;D选项是万隆会议的结果。

17.周恩来在一次国际会议上说: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于目前正在她的邻邦进行的战争和战争扩大的危险,不能不加以密切的关注。

中国人民认为:

朝鲜战争停止了,现在,印度支那战争同样应该停止。

“下列关于这次国际会议说法正确的是

A.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身份参会

B.会议重点讨论亚非国家民族独立问题

C.会上中印共同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会议上中国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答案】A

........................

18.1945年中华民国政府同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中国政府同意出租大连和旅顺、允许外蒙古独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决定重新签订中苏之间的条约,于1950年同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苏联给中国提供大量援助。

这说明

A.“一边倒”.外交政策得以延续

B.二者均体现出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C.后者是对前者的维承发展

D.“另起炉灶”的思想得到充分体现

【答案】D

【解析】不承认以前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重新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说明“另起炉灶”的思想得到充分体现。

故答案为D项。

A项说法错误,中华民国不存在对苏实行“一边倒”政策,排除;中华民国时期的外交政策不能体现出独立自主的方针,排除B项;后者与前者不存在继承发展的关系,排除C项。

点睛:

新中国初期的“另起炉灶”外交政策,指的是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从而同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彻底决裂。

19.1976年2月6日,新华社播发公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邀请尼克松先生和夫人于21日访华。

8日,美国政府在新罕布什尔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强调:

“尼克松的访华不会有什么政治上的后果”,“普通公民能做这样一趟旅行是健康有益的”。

这一事件

A.结束了中美长达20多年的敌对状态

B.推动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发展进程

C.反映了美国政府对华立场的根本改变

D.宣告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开始破产

【答案】B

【解析】1972年尼克松访华结束了中美长达20多年的敌对状态,与题干时间不符合,故A错误;1976年尼克松访华推动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发展进程,故B正确;“美国政府对华立场的根本改变”说法过于绝对,故C错误;当时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早已破产,故D错误。

故选B。

20.20世纪70年代我国外交取得突破性的成就,下列不属于这一时期的是

A.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B.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中日邦交正常化

【答案】C

【解析】本题属于逆向型选择题,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1971年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1953年,故C错误,符合题意;中日邦交正常化在1972年,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1.雅典政治家伯里克利说:

“权力不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是由全体人民掌握。

”这个体现了雅典民主制的特点是

A.人民主权

B.轮番而治

C.公民享有知情权

D.少数服从多数

【答案】A

【解析】据材料“权力不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是由全体人民掌握”可知其强调人民掌握国家的权力,体现了人民主权的思想,A符合题意;B表现为抽签选举轮流坐庄;CD均与材料无关。

22.“由于原先的血缘家族被打破,农民不能像以前那样通过家族在城邦的代言人来维护其利益,这样一来就迫使他们不得不亲自去到雅典城出席公民大会,否则,就意味着他们常常处于一种有权力但又无法行使的尴尬境地。

”导致这一局面出现的改革是

A.元老院改革

B.梭伦改革

C.克里斯提尼改革

D.伯利克里改革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农民就不会通过家族在城邦的代言人来维护其利益”,可知血缘部落被打破,而代之以行政选区,这是克里斯提尼改革的结果,故答案为C项。

A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梭伦改革按财产等级分配权利仍然是以血缘部落为基础,血缘家庭没有被打破,排除B项;伯利克里改革中没有带来以上变化的措施,排除D项。

23.西塞罗说:

“人类法律受自然指导,惩罚邪恶者,保障和维护高尚者”,“罗马法的发展主要是凭裁判官审判实践和法学理论,在改造和继承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

这表明

A.自然法为罗马法注入了血液和灵魂

B.罗马法充分体现了法律公平和正义的原则

C.罗马法不断发展完善,影响深远

D.公平、正义、开放、灵活是罗马法的价值追求

【答案】D

【解析】材料“自然指导,惩罚邪恶者,保障和维护高尚者……改造和继承基础上逐渐发展”反映了罗马法的公平、正义、开放、灵活的特点,故D正确;材料不仅仅强调自然法的影响,故A错误;材料也不限于公平和正义的体现,故B错误;材料没有反映罗马法影响深远,故C错误。

故选D。

24.临时政府新任总理克伦斯基决定继续在协约国阵营里把一战打下去,以一场大规模攻势为俄国作出了选择,攻势的失败,决定了俄国的未来走向。

这说明

A.一战是十月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

B.二月革命没有完成任何革命任务

C.苏俄《和平法令》受到群众拥护

D.临时政府的战争政策推动革命发展

【答案】D

【解析】根据“决定继续在协约国阵营里把一战打下去,以一场大规模攻势为俄国作出了选择,攻势的失败,决定了俄国的未来走向”,结合所学,俄国二月革命后,建立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资产阶级继续世界大战,人民反对政府,遭到政府镇压,引起七月流血事件,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结束,布尔什维克党决定武装起义,十月革命爆发,故D正确;一战是十月革命爆发的重要原因,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发展,A错误;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B错误;十月革命后,颁布《和平法令》,临时政府已经被推翻,排除C。

25.杜鲁门1947年3月12日在国会两院联席会议上讲:

“全世界自由的人民指望着我们.支持他们、维护他们的自由。

如果我们领导不力,我们就可能危及世界和平一而肯定会危及我们自己国家的利益......”。

这反映了

A.自由世界的人民渴求美援

B.美国称霸世界的图谋

C.美国捍卫世界和平的决心

D.杜鲁门挑起美苏冷战

【答案】B

【解析】材料“全世界自由的人民指望着我们支持他们、维护他们的自由”“如果我们领导不力,我们就可能危及世界和平”可知,美国妄图称霸世界,故B项正确,C项错误;A项材料没有体现出;材料没有反对苏联和共产主义的信息,不选D。

点睛:

“全世界自由的人民指望着我们支持他们、维护他们的自由”“如果我们领导不力,我们就可能危及世界和平”是解题的关键。

26.《世界史编年手册》中记载了发生于1957年的三则信息:

“3月25日,签订《罗马条约》,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11月14日到16日,13个国家的共产党代表在莫斯科开会”“12月19日,北约决定在欧洲设置导弹基地,美国对此项武器保有基本控制权”。

这表明,当时的世界整体局势是

A.美苏两国完全控制了世界

B.整体处在“冷战”之中,但是新的力量已经孕育

C.北约和华约已经进入战争状态

D.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对峙局面出现

【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在美苏总体对抗“冷战”之外,《罗马条约》的签订表明出现了新的力量。

故答案为B项。

A项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在1957年前已经出现了两大阵营的对峙局面,排除D项。

27.在两极格局的历史背景下,世界形势出现了多极化趋势,产生作用的相应因素有

①日本经济的快速发展

②美国的综合实力相对下降

③亚非国家的发展及联合斗争

④苏联势力的绝对壮大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B

【解析】20世纪60、70年代,世界形势出现了多极化趋势,日本、西欧经济快速发展,美国综合实力的相对下降,资本主义世界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故①②正确;当时亚非国家有所发展并联合斗争。

例如不结盟运动产生,故③正确;当时苏联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显现,改革成效不大,故④错误。

故①②③组合正确,故选B。

28.美国总统尼克松在1971年说:

“西欧和日本都是美国非常有力的竞争对手。

朋友,是的。

盟国,是的。

但是,他们正在与我们竞争。

在经济领域的问题上,他们在全世界同我们竞争非常激烈……同我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相比,美国遇到了我们甚至连做梦也没想到过的那种挑战。

”这表明

A.两极格局已经被多极格局取代

B.美国与西欧、日本由盟友关系转变为敌对关系

C.美国已经不再是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

D.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三足鼎立的趋势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

材料中引用尼克松的一段话,意在说明美国的霸主地位日益受到挑战。

其中日本、欧洲和广大的发展中国家都作为新的力量与之抗衡。

A选项说法错误,1971年两极格局并未瓦解;B、C选项说法错误。

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

考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多极化趋势在曲折发展·多极化趋势的产生

29.汉密尔顿指出:

在美国议会投票时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州的多数却是美国人民的少数”,同时举出了一个美国人民的多数却是州的少数的例子(最大四个州的人口超过了总人口数的一半)。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1787年宪法规定

A.立法、司法和行政三者权力制衡

B.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分享权力

C.国会分两院并拟定合理选举办法

D.放宽了选举条件扩大选民范围

【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了美国大州与小州的矛盾,为了解决上述问题,1787年宪法规定国会参议院与众议院,并拟定合理选举办法,故C正确;立法、司法和行政三者权力制衡,并不是解决大州与小州的矛盾,故A错误;联邦政府和州政府的关系属于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与材料无关,故B错误;选举条件与选民范围,也不符合大州与小州的矛盾问题,故D错误。

故选C。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州的多数却是美国人民的少数”,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美国大州与小州的矛盾出发,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得出参议院与众议院合理选举的结论,据此即可正确判断。

30.马克思认为,德意志帝国实质上是一个“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混杂着封建残余,已经受到资产阶级影响,按官僚制度组织起来,并以警察来保卫的、军事专制制度的国家。

”其中“粉饰门面”是指

A.由皇帝任命帝国宰相

B.皇帝权力至高无上

C.军国主义色彩浓厚

D.在形式上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德国1871年宪法“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指的是议会形式上掌握立法权,即资产阶级代议制在形式上确立,故D项正确;德国1871年宪法中皇帝权力至高无上,帝国宰相由皇帝任免,具有浓厚的封建专制和军国主义色彩,故ABC不符合“粉饰门面”,故错误。

第II卷(非选择题共40分)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古典民主是直接民主制,奉行的宗旨和原则是自由和平等,自由体现于政治生活为“人人轮番当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平等则要求“数学(数量)平等”,就是说“全体公民人人相等”。

所以,政事须经公民集体议决,由大多数人的意志裁定,实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

——施治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