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地理 第七章 认识省内区域.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304550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4.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 第七章 认识省内区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 第七章 认识省内区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 第七章 认识省内区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 第七章 认识省内区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 第七章 认识省内区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 第七章 认识省内区域.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 第七章 认识省内区域.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 第七章 认识省内区域.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 第七章 认识省内区域.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 第七章 认识省内区域.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 第七章 认识省内区域.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 第七章 认识省内区域.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 第七章 认识省内区域.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 第七章 认识省内区域.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 第七章 认识省内区域.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 第七章 认识省内区域.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 第七章 认识省内区域.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 第七章 认识省内区域.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 第七章 认识省内区域.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 第七章 认识省内区域.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 第七章 认识省内区域.docx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 第七章 认识省内区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八年级地理 第七章 认识省内区域.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 第七章 认识省内区域.docx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第七章认识省内区域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

第七章 认识省内区域

第一节 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珠江三角洲

第二节 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

第一节 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珠江三角洲

设计思路

  创建互动的课堂结构,使师生亲密接触、师生伙伴式交流,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问题的主人、学习的主人,例如“角色扮演”等。

通过多媒体对相关资料的呈现,设计环环紧扣、层层递进的问题情境,使师生、生生互动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启迪他们创造思维,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切实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有利于知识、能力、方法和品德的发展过程。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够利用地图说明分析区域位置和区域地理特征的一般方法,并初步学会利用地图评价珠江三角洲的重要地理位置;2.能够利用地图分析说明区域分工合作的基本模式──“前店后厂”;3.知道三角洲、城镇化等概念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1.能够结合珠江三角洲的实例,说明区际联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2.通过有关地图和材料,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辩证思维能力、比较能力及相互协作等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引导学生了解珠江三角洲的重要位置、经济和城镇的发展状况,认识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性;2.激发学生对爱国华侨的敬佩之情和身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一员的自豪感;3.懂得环境保护对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

  对外开放的前沿、外向型经济及城镇的发展。

教学难点

  1.“对外开放的前沿”空间概念的形成;

  2.“外向型”经济的主要特点。

教学策略

  “对外开放的前沿”教学采取读图法;

  对“外向型经济”及“城镇的发展”采取师生多层面互动交流方法。

教具准备

  ppt课件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第一课时

教学环境与教学内容

媒体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直接提问:

请问哪一位同学知道目前我国经济最发达的省内区域有哪些?

  教师再设疑:

“那么为什么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会成为我国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呢?

  在学生发表见解后,再深入分析,使学生真正明白本区各方面的优势所在。

正是由于珠江三角洲地区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优越,它才成为我国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对外开放的前沿。

  同学们在发言中可能会提到京津唐地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区。

讲授新课

第一节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珠江三角洲

一、对外开放的前沿

  展示:

“珠江三角洲地区”图

  设疑思考:

人们说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珠江三角洲是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那么它为什么能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呢?

  引导学生读图:

观察本区地理位置后,分析上述问题。

  学生读图思考发言:

珠江三角洲地区之所以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与它的重要地理位置有关。

珠江三角洲地区位于广东省东南部,南部沿海地区最大的河流──珠江下游,毗邻港澳,面向海洋,海陆交通便利,被称为我国的“南大门”。

 

  展示:

“珠江三角洲地区”图

展示:

“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图

  读图分析:

珠江三角洲地区属于地球上哪个热量带和我国的哪个温度带?

  学生观察,并在图上描画出北回归线,并利用已学知识来分析。

  学生回答:

本区位于热带、亚热带。

 

  展示:

“我国干湿地区划分”图

  读图分析:

引导学生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的降水条件和干湿状况(珠江三角洲地处湿润地区,年降水量在800mm以上)。

  师生共同总结得出:

这里的气候条件优越,农业基础好,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展示:

“东南亚地图”

  读图分析:

引导学生观察东南亚地图,重点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与周边地区以及隔海相望国家的相对位置关系。

  对学生激励评价后,教师指出:

与周边地区的位置关系是珠江三角洲地区成为“对外开放的前沿”的根本条件。

正是由于具有这样的位置条件,历史上才会有大量的移民从这里流向“南洋”,广东和福建才成为华侨的主要故乡,而今日的华侨故乡又能获得境外资金、技术、管理、市场等现代经济发展条件。

  学生在教师分析思路的引导下读图、分析、发表自己的见解。

 

 

  设疑思考:

珠江三角洲地区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仅凭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自然条件能行吗?

还应具备哪些因素才能使珠江三角洲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呢?

  学生:

仅凭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自然条件还不够。

教师及时激励评价学生。

 

  展示:

“珠江三角洲地区吸引的外资占全国的比例”图

  读图分析:

学生读图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利用外资上有哪些特点?

教师及时给予鼓励评价。

  学生分析后得出:

珠江三角洲地区利用外资有数量大、增速快、约占全国的30%,在全国居首要地位等特点。

 

 

  设疑思考:

为什么珠江三角洲地区吸引的外资无论从数量上还是速度上都高居全国榜首呢?

它有哪些方面的优势呢?

  学生每四人分一组进行讨论,选举一位代表发言。

 

 

  教师巡回指导,适当启发。

师生共同总结:

珠江三角洲吸引的外资之所以在数量和增速上高居全国榜首,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优势:

  

(1)珠江三角洲地理位置优越,位于广东省东南部,珠江下游,毗邻港澳,与东南亚隔海相望,海陆交通便利,是我国的“南大门”;

  

(2)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

1980年国家设立了四个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广东占3个,珠江三角洲地区就占了两个经济特区(即深圳、珠海经济特区),1985年整个珠江三角洲地区被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广州成为沿海开放城市);

  (3)珠江三角洲地区为全国著名的侨乡,华侨、海外华人众多,吸引了大量海外华人、爱国华侨的投资。

  珠江三角洲地区正是利用其优势条件,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而且对全国其他地区起了很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阅读材料: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第55页材料,了解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不仅自然条件优越,人口众多,经济发达,具有对外开放的历史传统,还是全国著名的侨乡。

 

  插播视频:

珠江三角洲深圳、珠海经济特区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带来巨大变化

  引导学生收看珠江三角洲深圳、珠海经济特区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带来巨大变化的视频后,指出:

我们党和国家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对珠江三角洲这个祖国的“南大门”采取对外开放、优先发展的战略以及促使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带动其他地区发展的思路是正确的,效果是明显的,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国家的政策对区域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也说明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是大有发展前途的,是充满希望的。

  学生观看,获得感性认识。

 

 

  安排分组讨论,将全班学生分成A、B、C三个组,结合以上所学知识,分别从区位因素、人文因素和政策因素三个方面讨论,归纳总结珠江三角洲对外开放的有利因素:

  A组:

区位因素:

地形平坦,平原广阔,气候温暖湿润,水网密布,交通便利,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人口稠密,经济发达。

  B组:

人文因素:

具有对外开放的历史传统,很多地方是著名的侨乡。

  C组:

政策因素:

国家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实施了“对外开放,优先发展”(设特区,全开放;先富带后富)的策略。

  学生小组讨论,代表发言,教师及时激励点拨点评。

课堂小结

 

  总结:

珠江三角洲正是具备了天时(政策因素)、地利(区位因素)、人和(人文因素)三大有利因素,才成为我国最早开放的地区──“对外开放的前沿”。

 

  

(二)第二课时

教学环境与教学内容

媒体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回忆珠江三角洲为什么能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

或者说珠江三角洲对外开放的有利因素有哪些?

教师点评激励:

作为我国改革开放最早的地区──珠江三角洲,它的经济有什么特点呢?

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珠江三角洲的外向型经济。

  学生回答:

属外向型经济。

讲授新课

二、外向型经济

 

  提问:

20世纪80年代以来,珠江三角洲的外向型经济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呢?

  学生回答:

20世纪80年代以来,珠江三角洲利用其紧邻港澳的优越地理位置,就近接受港澳的产业扩散,引进了大量的外资,同时也引进了先进技术设备、经营管理办法和最新高科技信息,创办了一大批对劳动力数量要求较多的加工制造企业,如纺织和服装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玩具制造业等。

(教师及时激励评价)

 

  

  展示:

“珠江三角洲外资的主要来源地”图

  提问:

珠江三角洲地区引进的大量外资来自哪里呢?

  学生回答:

珠江三角洲的外资74%来自港澳地区,这是本区最大的外资来源地。

其中3%的外资来自祖国的台湾地区;23%的外资来源地在世界其他地区。

 

 

  提问: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外向型经济究竟是一种怎样的经济呢?

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展示一位学生的示意图并点评总结:

外向型经济是一种以加工制造业为主导产业,以出口外销为经营方向的经济。

  学生结合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结构(主要产业部门)及外向型经济的名称,边想象边画出外向型经济示意图。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展示第52页图7.14:

“外向型经济一例”

  操作鼠标。

  加深学生对外向型经济的理解。

 

 

  提问:

珠江三角洲地区生产的产品是通过什么渠道出口至东南亚、欧洲、非洲、美洲和大洋洲等地区的呢?

  教师及时给予激励评价。

  学生回答:

珠江三角洲地区是通过港澳贸易渠道把本区的主导产品出口至世界各地的。

 

 

  提问:

港澳地区与珠江三角洲地区是以怎样的合作方式发展珠江三角洲地区外向型经济,从而使该地区贸易国际化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的呢?

  为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提问:

“前店后厂”模式充分利用两地的互补优势,实现了强强联手。

你认为这种分工合作模式还对哪些地区有借鉴意义?

  教师及时点评、鼓励,

  学生阅读第53页材料,明确港澳地区与珠江三角洲地区是以“前店后厂”的基本模式合作发展珠江三角洲外向型经济的。

两地区正是采取了这种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合作模式,到20世纪末,珠江三角洲才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和日用消费品生产出口基地之一。

  学生发挥想象力,发表自己的见解。

  回答:

“前店后厂”的分工合作模式对我国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如辽中南地区、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等发展外向型经济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展示:

“珠江三角洲和全国GDP增长曲线”图

 

  学生观看。

 

 

  安排分组探讨1:

外向型经济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有带动作用。

(1)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变化上,珠江三角洲地区和全国的趋势有何差异?

(2)这种差异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变得越来越明显。

请你分析其原因。

  学生读图分析:

珠江三角洲国民经济发展速度的变化。

  小组讨论,学习小组代表发言。

回答:

(1)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上,珠江三角洲地区增长幅度较大,而全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幅度却较小。

(2)这种差异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变得越来越明显。

主要是因为珠江三角洲地区率先实行改革开放,以“前店后厂”的分工合作模式大力发展了外向型经济,因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大幅度上升。

 

 

  安排分组探讨2:

外向型经济可以在短时间内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但同时也会带来一些问题。

结合课本第54页活动2和第55页的阅读材料,谈谈自己的看法。

(培养合作精神)

  学生分组讨论,各述己见。

 

 

  安排分组探讨3:

我国地区差异巨大,各地区依托不同的特色经济,可以发展具有不同特色的经济。

(培养发散思维)

  承转讲述:

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标志是城镇的迅猛发展,可以说城镇的发展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珠江三角洲地区城镇的发展。

  学生分组讨论,各抒己见。

三、城镇的发展

  

  引导学生明确: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前后最显著的变化是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

前期农田广阔(以农业用地为主),后期却是城镇密集。

  学生看教材,说说珠江三角洲地区在改革开放前后的巨大变化。

 

  展示:

“珠江三角洲独特的土地利用景观”图、

  提问:

为什么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前后土地利用方式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

形成这种巨大变化需要哪些条件呢?

  阅读材料:

引导学生阅读“珠江三角洲的民工潮”。

 

 

  启发思考:

同学们,画中的城镇幢幢建筑,都是用来干什么的?

城镇的建筑越来越多,这是为什么?

  教师:

鼓励学生踊跃发言。

  学生回答:

居住、建工厂、办学校、办医院等。

  学生回答:

当地剩余劳动力和外来劳动力越来越多,人口急剧膨胀。

 

 

  分组讨论珠江三角洲地区下列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用序号将它们排列起来,并派小组代表加上适当的动词,用一段完整的话表述出来。

  ①加工制造业的发展;

  ②餐饮、娱乐、运输等服务业的发展;

  ③城镇的发展;

  ④大量就业机会;

  ⑤大量剩余劳动力和外地劳动力;

  ⑥土地利用方式发生显著变化。

(学生:

①②④⑤⑥③)

  学生讨论、排序、口头表述后,教师点评。

师生共同总结得出:

珠江三角洲地区加工制造业的发展,促进了餐饮、娱乐、运输等服务行业的发展。

这些非农产业为当地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不仅吸纳了本地剩余劳动力,还吸纳了大量的外地劳动力。

正是由于非农产业的发展和人口的迁入,珠江三角洲才有越来越多的农业用地被改变为工业、交通和城镇建设用地,这些非农用地散布在城郊和乡镇,与尚存的农业用地相邻,形成了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基础设施用地和农业用地交错分布的独特土地利用景观,有力地促进了城镇的发展。

小结

 

  教师小结:

由于珠江三角洲改革开放后,外向型经济日益繁荣、产业结构发生重大调整,才使本区人口越来越多,土地利用方式发生显著变化,可见,珠江三角洲地区土地利用方式发生显著变化的形成条件是:

外向型经济繁荣,产业结构调整。

 

 

  展示:

“珠江三角洲城镇分布的变化”图

  引导学生观察“珠江三角洲城镇分布的变化”图,结合地图说说珠江三角洲城镇变化的发展有什么特点?

  教师点评鼓励:

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回答得很现实!

  学生:

1984年即改革开放初期珠江三角洲地区城镇分布稀疏,数量较少,规模较小,非农业人口增长缓慢;2000年时珠江三角洲城镇分布密集,数量多,规模大,非农业人口增长很快。

 

 

  同桌同学讨论:

同学们结合图7.8和前面所学知识讨论珠江三角洲城镇化的发展为何会有如此大的变化?

  同桌同学讨论,全班派两名代表发言,教师点评,师生总结:

珠江三角洲地区最早实行改革开放,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外向型经济日益繁荣,促使各种服务业迅速崛起,为当地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并吸纳了大量的外地劳动力,因而促进了房地产业的发展,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化的发展进入新的阶段。

 

 

  承转讲述:

城镇化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是社会进步的必然。

发达国家的城镇化水平为70%以上,而我国现在的城镇化水平不到40%,亟待加快发展步伐。

但是,城镇化的发展也可能带来一些问题。

 

 

 

  分组讨论:

城镇化发展过快,大量的农业用地变为工业、商业、居住和交通用地,会对环境及人类产生哪些不利影响?

  学生分组讨论,代表发言,教师激励评价后指出:

城镇化发展过快,大量的农业用地变为工业、商业、居住和交通用地,有可能引发一系列环境问题(如水源污染、空气质量下降、垃圾成堆、绿地面积减少等)和社会问题(如交通拥挤、车辆堵塞、噪声污染、住房短缺等)。

 

 

  过渡:

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怎样才能解决城镇化发展过快而带来的一系列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协调好人地关系呢?

  角色扮演:

请几个同学分别充当普通工人、工厂厂长、深圳市市长、广东省省长等角色来谈谈自己对珠江三角洲地区未来和城镇发展的设想和建议。

(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人翁意识)

 

 

  鼓励性点评:

刚才同学们扮演的角色很成功,提的建议和设想很有道理,操作性也强。

珠江三角洲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只有做到适度发展、科学合理地规划、注重环保、适当引进外来人口、搞好宣传教育工作,才有可能解决好本区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协调好人地关系,获得可持续发展。

  学生听教师的讲解,补充自己的建议和设想,并能有新的感悟与启发。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了解了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条件,所采取的独特的发展模式,以及城镇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带来的利弊和解决办法。

 

 

 

 

第七章第二节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

教学目标

1.认识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特点。

2.了解西双版纳的旅游资源优势。

3.分析西双版纳的案例,说出支柱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

4.以西双版纳为例,说明区域环境和区域发展对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了解西双版纳的旅游发展状况,增强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加深对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认识。

教学重点

1.旅游业作为西双版纳的支柱产业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2.区域环境和区域发展对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教学难点

旅游业是西双版纳的支柱产业。

教学准备

教师

1.“多姿多彩的雨林植物”投影片,热带动物的影像。

2.西双版纳旅游业发展成果的投影资料。

学生

收集西双版纳民族风土人情的资料或实物。

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是认识西双版纳的特色旅游。

学生通过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进行小组讨论,认识西双版纳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探究旅游业迅速崛起并成为支柱产业的原因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领会区域环境和区域发展对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师生活动

提示和建议

导入新课

教师:

云南省旅游业的发展颇具特色。

在云南众多的旅游景区中,西双版纳就像一颗璀璨的绿宝石,镶嵌在云南的南部,熠熠发光。

今天,我们就走进云南,走进西双版纳,认识这个位于祖国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

教师也可在课前创设情景:

在教室四周摆满绿色植物,教室墙壁上贴上师生收集的西双版纳景观图片,播放傣族乐曲,身着傣族服装。

进行新课

一、丰富的旅游资源

学生阅读“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图,探究西双版纳地理位置的特点及其对旅游发展的影响。

教师:

优越的地理位置形成了西双版纳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

教师:

西双版纳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是什么?

学生:

热带动植物、傣族风情、边境旅游……

投影“多姿多彩的雨林植物”,播放热带动物的影像资料,学生交流热带雨林的独特景观。

教师:

西双版纳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丰富的人文资源同样是西双版纳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展示西双版纳主要少数民族服饰、建筑、节庆、工艺品等资料或实物。

教师:

各民族特有的生活习俗,构成西双版纳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民族文化习俗的形成,往往与其生存的环境有着很大的关联。

学生讨论:

傣家的竹楼、孔雀舞、竹筒饭与他们生存的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二、蓬勃发展的旅游业

教师:

西双版纳凭借得天独厚的位置优势和资源优势,在国家和云南省有关政策的鼓励下,大力发展旅游业,开发了大批的国家级旅游景区和旅游精品线路。

学生阅读“西双版纳旅游景区和跨国旅游线路的分布”图,说出西双版纳境内的主要旅游景区和开发的旅游线路。

教师:

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西双版纳旅游收入大幅度地增长。

学生阅读“1991~2001年西双版纳旅游收入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图,分析西双版纳旅游收入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比重的变化。

师生总结:

1994年开始,西双版纳旅游收入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的比重超过30%,旅游业已成为西双版纳重要的支柱产业。

投影:

西双版纳旅游业发展成果的相关资料。

教师:

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多个部门的发展,并增加了就业机会和人均收入,促进了西双版纳的经济发展。

结合“旅游业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图,学生交流西双版纳旅游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

教师:

旅游业的发展还改变了当地人民的生活。

学生阅读“今日橄榄坝的傣家人”,讨论旅游业的发展对当地人民生活的影响。

教师:

近年来西双版纳旅游业的发展呈下滑趋势。

学生阅读活动材料,分析西双版纳旅游业的下滑与哪些因素有关,并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课堂总结

(略)

拓展学习

联系实际,探究西双版纳旅游业的发展对本地经济发展的借鉴作用。

教师可引导学生从纬度、海陆、交通、与周边国家的联系等方面思考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特点。

在分析过程中,还可以结合“景洪市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了解西双版纳的气候类型及特点。

也可请学生表演孔雀舞。

 

教师还可以补充国家和云南省对西双版纳旅游业的扶持,及近年来东南亚旅游热的兴起对西双版纳旅游发展的影响。

 

学生还可以进一步探究1994年起西双版纳旅游业收入大幅度增长的原因。

 

学生也可进行角色扮演,从不同角度分析旅游业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在活动中加深学生对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认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