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字逐句学论语11.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306421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55.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逐字逐句学论语1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逐字逐句学论语1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逐字逐句学论语1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逐字逐句学论语1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逐字逐句学论语1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逐字逐句学论语1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7页
逐字逐句学论语1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7页
逐字逐句学论语1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7页
逐字逐句学论语1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7页
逐字逐句学论语1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7页
逐字逐句学论语1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7页
逐字逐句学论语1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7页
逐字逐句学论语1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7页
逐字逐句学论语1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7页
逐字逐句学论语1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7页
逐字逐句学论语1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7页
逐字逐句学论语1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7页
逐字逐句学论语1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7页
逐字逐句学论语11.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7页
逐字逐句学论语11.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7页
亲,该文档总共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逐字逐句学论语11.docx

《逐字逐句学论语1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逐字逐句学论语11.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逐字逐句学论语11.docx

逐字逐句学论语11

第十一篇:

先进篇

第131讲.

本来论语分上下两册的。

我们这个讲要装成一本。

第11篇是先进篇。

用的是第一章,先进于礼乐的前两个字。

这一章由很多注解,他们每家说的都很有道理,我们没有辨别能力。

必得要雪庐老人的把原因讲清楚,他用以经注经的办法把他注解出来。

照雪庐老人给我们讲出来的,再加上他以经注经,就好学多了。

下面我们看第一章。

子曰:

先进于礼乐,野人也。

后进于礼乐,君子也。

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下论的第一章。

就讲礼乐。

在上论里面,孔子也讲过了。

孔子讲志于道,依于仁。

游于艺。

这是原则。

我们要学道,就先要有道德。

从道讲到德,讲到仁和艺。

最后我们怎么样明了道理。

最后要怎么样执行,那就要游于艺。

就是要修行,修行就要在游于艺上。

在上论讲到艺就是六艺。

这是简单的分类,详细的分类就包括百工六艺。

我们现在分科上比较的详细的。

六艺就是这样分的很清楚的,六艺就是叫我们当时学,就能够用得上。

六艺开头就上礼乐,礼乐这两种,无论你现在学的上哪一门学问,农工商法医,都要有礼乐来指导,学农,比如农民种的五谷,种的树木,水果这一类的,要学礼乐的话,就不敢用农药了,就是用也要在可以吸收的。

如果不学礼乐的话,农药很多也要拿出去卖,就会害人的。

学其他也是一样的,所以,学法律也上一样的,学习礼乐的,就不会用法律谋取自己的利益。

学医学就更不用说了,自古以来就有仁心仁术,现在的大医院就不一样了,他是以利益为主的。

如果懂得礼乐的话,他就不会以业绩为主了。

所以礼乐是指导一切的学术。

孔子说先进于礼乐,野人也。

什么是先进,什么是后进。

古人的注解很多。

如果以时代来说,先进是古时候,后进是后来的时候。

有人说先进是指孔子的学生,是先学的,后进是后学的。

讲法很多,雪公是按照时代来讲,先进是什么时代呢?

先进是孔子以前的时代。

后进是孔子当时的时代。

孔子以前的时代,就是夏商周时代,孔子的时代,就是东周时代。

夏商周的时候,学的礼乐象野人。

野人就是皇帝的京城之外叫野人,古时候的京城之外有郊外,野外,就是乡下人,就是很朴素的,就是野人就是很朴实的人。

后进于礼乐,就是城市人,城市人,礼乐的形式都是要学的,就是一切都要符合礼乐。

这样比较一下,乡下的人,在礼乐上面是很朴素的,没有那么多的形式,所以注重实质的。

而城市的人的礼乐就更多的形式了,就是君子。

这是前两段。

后面,说,如用之,就是用的时候,在这一章的话,就是比喻先进后进的野人和君子。

用之,就是用礼乐的时候,我愿意用先进的礼乐,不用君子的礼乐。

礼乐虽然是六艺之中的。

但无论哪种我们都要用礼乐的根本,礼乐的根本就是从本性里面显示出来,他的本质,礼的本质就是讲规矩,就是讲本性,礼的本质就是本性里面出来的现象。

在人是从本性出来的,在自然界,在山河大地,也是从本性里面出来的,一切都是有次序,有规矩的,一点也不乱,没有傲慢的心理。

我们一般人不知道有这个本性,就会傲慢。

所以圣人叫我们明了这个本性,去除自己的傲慢心。

圣人的言语,行为都是不乱的。

上虞里面讲的孔子从70岁以后,随心所欲,不逾矩。

他的言语行为,自然符合规矩,规矩就是礼不会乱。

因此,圣人就叫我们讲规矩,就是一切符合次序,不会乱。

所以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

就开始学的时候,就要知道讲究规矩,知道次序。

讲到礼上,就要恭敬,就要谦卑。

我们的生命由过去的过去。

佛经讲是无始,就是找不到开始。

所以我们要学会谦虚,学会让人家。

就把贪求心让出去了。

我们一般人都贪嗔傲慢的心理。

就会遮蔽我们的本性。

就会有这些心理。

学圣人怎么学法,就是要从六艺上学,从礼乐上学,学礼乐,就要学礼乐的本质,就是恭敬谦卑。

所以孔子讲要学礼乐的本质,很朴素,礼乐的本质就是从本性里面出来的,学礼乐,要学礼乐的本质。

就是怎么恭敬人家,怎么样谦让人家。

现在的人遇到什么事情,都会有骄傲心理,不符合礼乐的本质,遇到有利害冲突的时候,一点也不会让人家,这个时代,人人都要争取自己的权利。

我们现在这个时代好象有点不符合时代的潮流,许多人都不能接受的。

但是如果我们把原理讲清楚,我们要成就圣人,我们必得要去除掉那些心理。

所以我们只有讲清楚,才能够自己相信,让别人也相信,如果你不明白人的本性,不能够了生死,你自己不自信,劝别人,别人也不会相信的。

时间到了。

下次讲。

第132讲。

礼是要讲规矩,讲次序,就是不乱,讲到本质就是要尊敬人家,礼让人家。

就是佛法里面讲的定功夫,比如我们念佛的人要讲一心不乱。

如果处处维护自己的权利,在社会上与人家争名夺利的。

所以要学圣人,就是要平等待人,要让人家,才能断掉自己的烦恼,才能见到自己的本性。

这是礼。

乐也是合乎礼的,比如音乐,无论是乐器还是曲子,古时候讲的宫商角徵羽,是不能够路乱的。

这五个音要调和到和谐的境界。

所以乐记里面讲,乐者,天地之和也。

我们要讲礼乐的本质,也要讲形式,比较起来,本质是最重要的,礼乐的重要性在和字,比如我们跟人家来往,我们那一天都要和别人相处的,从礼上讲我们要守规矩,但加上个和字就更好了。

小孩子说要守规矩就会觉得太严肃了,加上和,用和的办法来引导他,他就会慢慢的学会的。

说要不要用命令的办法。

对小孩子如此,夫妻之间互相也要如此。

在外面,机关里面如何对待自己的首长,首长如何对待他的下属。

乐记里面讲,礼是天地之序,乐是天地之和。

孔子的学生说孔子,夫子温良恭俭让,望之俨然,即之也温。

;就是讲的是原理,原则,但语言出来非常的和气。

外面一般人怎么下手呢?

雪庐老人说我们就要在日用寻常里面学。

比如我们在家里的都会用一些用具。

我们求学的人,家里都会有几本书,我们用完了,哪里那的要放在哪里。

小孩子也一样,动物归元。

家里的东西用完了要归到原来的地方。

小孩子比较的乱,你要讲明白道理,用劝导的方式,用奖励的方式都可以。

你要仔细的观察,那些惯用权利的方式小孩子是不会听他的,就是听了心里也是不服气的。

将来对孩子也不好,他也会用权威的办法对待他人。

这就是教育的失败。

所以我们自己教育自己的孩子,要礼乐都用。

衣食住行。

年轻人不知道,他们爱攀比,做激烈的运动,或很不常规的,缺少一个和字。

参加那样的比赛,身体就伤害。

到老了就知道了,干什么事情,都要讲个和字。

所以礼乐合起来就是在衣食住行中学习。

古人讲走路有走路的学习的道理,吃饭有吃饭的道理。

走路不能左顾右盼的,看不清路,就会摔倒。

言语太快了人家听不懂,太慢了,也不好。

穿衣服也是一样的,衣服的颜色,每个朝代都会制礼作乐,都会有讲究的,比如周家讲的是红色。

在这之前的殷朝是白色。

夏朝是褐色。

这就是国家制定的规矩。

我们现在南京推翻以后。

过去我们祭祀孔子的时候是长袍马褂、民国的时候,应该制礼作乐,但是开始就乱,没有时间制礼作乐。

勉强的国父提倡的中山装。

但祭祀,祭孔的时候还是长袍马褂。

我们普通人没有礼服,我们老师在世的时候,他穿中山装。

现在却一切不讲了,其实礼的次序都没有,讲本质就更难了,我们现在要讲,有很多人都觉得不符合时代,不用讲究了。

不管别人怎么办,我们学礼的人,还是要知道的。

比如我们要参加一个场合,最起码的要整齐干净。

吃饭的时候要食不言,寝不语。

不要一边吃饭,一边说话。

吃饭的时候说话,不仅仪表不好,而且会呛着。

我们越研究越感觉是无穷的,一步一步的学,就会学到本质上不乱,把自己的傲慢心去掉,贪求心去掉。

因此我们这个国家就是礼乐之邦。

就必须要了解礼乐的本质,在这上面好好学,不管哪一行业,就会在哪一个行业成为圣人。

这就是孔子的从浅近的地方学起来。

一步一步往深处学。

果然能够照孔子的道理来学习的话,我们学道学的多么愉快。

你在世间做事情没有什么障碍,没有人找你麻烦。

当下就会没有障碍。

做事情一步一步,道就成功了。

儒家的学问就好在这里。

所以孔子讲,吾用之,则吾从先进。

就是从一开始就往礼上讲的。

下面一章。

子曰:

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

从读纵,就是跟从。

从我于陈、蔡者,跟从孔子的弟子,陈、蔡,陈是现在的河南省,蔡就是现在的安徽省。

孔子那个时候,根据史记里面讲的,孔子世家中记载,春秋时代,吴国要攻打陈国,吴国就是现在的江苏省,这时候楚国,楚国地方很大,包括安徽一部分,湖南湖北,还有两广的广大地区。

楚国想用孔子,陈蔡这两个国家就不想让孔子去,所以就围困了孔子,使得孔子在陈蔡绝粮。

后来孔子叫人到楚国派人来把孔子接过去了。

所以孔子说跟着我在陈蔡受了困难的弟子。

皆不及门也。

不及门都是说的仕晋之门。

刘宝南讲的不及门,是不及大夫之门。

为什么这么说呢?

孔子在陈国蔡国的时候,他没有大夫的朋友,所以受到了围困。

刘宝南引用孟子尽心篇里,有君子之恶于陈蔡之间,无上下之交也。

就是对两个国家的君主和大夫是没有交往的。

所以刘宝南引用孟子的话是有根据的。

因此,孟子讲的无上下之交也,也是孔子在这里讲的皆不及门也。

根据清朝的考据。

孔子在陈蔡之间遭遇困厄的时候,是在鲁哀公四年的时候。

孔子是圣人在周游列国,还要遭遇困厄的,何况我们现在呢?

这样看起来,尤其是我们处在这样一个时代,在这个时代我们跟家里,跟自然界,天灾人祸的时候,我们不要怨天尤人。

这些东西是免不了的。

这些都是共业造成的,我们转共业是力量不够,但我们可以转别业,首先把我们的心平起来,就是定下来,我们转个业,各业转好了,就会对共业有影响,就会改变共业。

我们不能够怨天尤人,个人学问够了,修道够了,就会影响别人。

儒家学问就是要这样的学。

第133讲。

请各位找到论语讲要下论439页。

我们看经文。

德行:

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

言语:

宰我、子贡。

政事:

冉有、季路。

文学:

子游、子夏。

这一章开头没有子曰,过去汉儒把他列为独立的一章。

到了宋儒,就把这一章和前面的并为一章。

但事实讲不通。

因为和孔子在陈蔡遭遇的困难,有的弟子经过,有的没有经过。

所以并为一章不合理。

还是按汉儒把他作为独立的一章,但这一章没有子曰这两个字。

黄侃说,因为记者,根据孔子承认的所以留在这里,至于还有没有别人说法,就不详细讲了。

四门,按照古人的讲法,就是德行。

古时候读德恒,实际上是一个意思。

古人发音比较粗。

其次就是言语,言语为什么在第二位呢?

因为言语很重要,办政治,尤其是办外交,不能够说错一句话。

古人在外交场合说错的话,一般答复的。

政治也是一样的,你不能够随便的讲的,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修道也一样,修道的人,口不能够造业。

言语不能够乱说。

修道的人持戒,戒妄语。

言语很重要,礼记讲要安定辞。

还有孔子讲吉人之词寡。

躁人之辞多。

就是多说,不给别人说话的机会,言多必失。

自己多说了损人的话,就会伤害人,就造了口业。

第三是政事。

就是为国民办事情。

孔子说的不是为自己。

.古时候讲的教育,从伏羲氏到孔子的时代,办政治,办教育都是为了成就圣人。

学圣人要自己明心见性,也要把学术思想来教化天下人的。

办政治是要学君子儒,不要学小人儒,就是不能够自己学了自己在受用,而不能够教化他人。

君子儒,就像行菩萨道,让别人也修行。

儒家行君子儒,办事情也是纯粹的为人,而不是为己。

为人就是把自己多生多劫以来染上的恶劣的习气,就是自私自利的心理,所做的事情就会损人利己的,要学圣人,没有别的办法,原则上就是把自私自利的恶习气,一层一层的去掉。

因此,孔子讲的办政治跟后来的大不相同的。

后来办政治,比如说民主国家选的总统,君主立宪的,选首相。

要按孔子讲的政治都不标准。

孔子讲的政治,就是借助办政治,来成就圣人的。

现代人,讲的办政治,一方面是为人,但完全不为自己是说不通的。

但原理他说不清楚,办政治是破除自己自私自利的恶习气,他这一生如此,下一生会变成什么还不懂的。

佛法讲六道-轮回,就是生死造成的,把自己的本性开发出来,就没有生死的轮回。

孔子让人替天下人办政治,就会让天下人都大公无私的。

一开始这样学的话,就是孔子讲的政治家。

在修道方面,就是一步一步的成为圣人。

佛家讲的是成佛。

最后成就的话,就没有生死问题了。

所以孔子讲的政事。

和现在是不相同的。

最后一门是文学。

文学就是要传圣人的道传下来,没有文学是不行的。

伏羲氏没有文字,就发明了两个符号,一阴一阳,阴阳两个符号,构成了八卦,后来变成了六十四卦。

这个六十四卦就在很多方面都能够用得上了,任何的行业把六十四卦看明白了,就能够通达他的本性。

后来就变成了文字,因此在没有文字之前,伏羲氏要用符号传下来、符号普通人不懂,但圣人能够看的清楚。

后来周文王把他用文字来说明,卦辞贤人能够看的懂。

一般人看不懂。

孔子写了十翼。

但是也要孔子讲。

春秋,礼记,易经,等都是文字来传下来。

后来写文章好不好,重要看你的文章里面有没有道。

古人讲的文以载道。

文心雕龙开头就讲原道。

这样看起来,要儒家的学说,就是文以载道。

就是把道用文字记下来,我们学道才能够学,没有文字,这个道传不下了。

这四科。

就是分了四大类,孔子把每一个类型都举了一两个例子,比较出众的。

第一个就是颜渊,颜渊不用说。

闵子骞的人格也是了不得的。

24孝就有闵子骞,他是个孝子。

然后有仲弓。

这四位在德行方面有特殊的修养的。

但并不是说只有这四个之外的德行就不好了。

只是比较没有他们四位境界那么高。

言语指出两位。

宰我、子贡。

他们两位的言语不是一般的辩论高手,靠把词语说的天花乱坠,这虽然可以服人之口,不能够服人之心。

这样的辩论家可以把人辩的没话说,但心里不服,那是不够的。

但宰我和子贡是既可以服人之-口,又能够服人之心的。

因为他们的德行在那里。

他能够想别人所想,能够把他人的利益说出来。

这样你才能够得了利益的。

所以他们的言语和普通的辩论是不同的。

就像做外交一样,你不能够之站在自己的利益上讲,也要把对方的利益很诚恳的,真诚的分析给他听。

不如此的话,你不能够刚靠口上讲,心理只想让对方吃亏,让自己得好处是不行的。

所以这个言语很重要,也与修辞也很重要的。

古人讲言为心声,就是言语就是你发出的心声。

宰我和子贡看起来没有苏秦和张仪那样,但结果是打仗。

但宰我子贡是要人们自动的放弃战争。

政事。

就是按照孔子讲的办政治,就是成就自己修道。

冉有,季路就是这样,不止有利于天下人,也有利于自己。

现在虽然天下人都讲功利,但你要把道理讲明白了,任何人都有本性的。

而且人生在世,都有生老病死的痛苦的。

所以释迦摩尼佛认为,任何人都可以成佛的,孔子在让人学儒也一样,都可以成为圣人的。

全世界办政治的人讲功利主义。

明白道的人少之有少了。

你讲明白这个道理,就会传出去,就会发生影响力。

各地方都有天灾人祸的,其他的地方都有啊,印尼发生海啸,台湾发生水灾,还有地震都是一样的。

不懂道理的人就不知道为什么。

懂得道理的人就知道我们人本身就有生老病死是因为我们的私心造成的,我们所住的环境,小的房屋,地球,自然,星空,都是我们造成的,地球上的天灾是我们的心理在变化的,所以天灾出来的话,我们不能够怨别人。

其实是我们大家共同造成的恶业。

先从自己改起。

这才是根本的办法。

时间到了,下次讲。

第134讲。

这四科,孔子所教的跟后代人讲的不同,孔子教的四科,是从这四方面修行去做圣人。

从德行、言语、政事是替天下人谋求福利。

对自己来讲就是去掉自己的恶习气,他就有烦恼。

所以讲求佛的人,真正有善根的人就会接受,就会表现出来。

讲到文学,现在这个时代,不讲过去的文以载道,纯粹讲的美感,个人爱怎么写就怎么写。

孔子的时候,是为了传播道。

所以是非常重要的。

刚才讲的刘勰的文以载道。

你只有读了五经,才懂得道。

所以这个文学和现在是有所不同的了。

所以借这四科去证圣人的道。

孔子的言论没有把道理说的很清楚,很仔细,而是指导人的行为,照着做的话,就会逐步的提升的。

照现在的话说,你就是这个时代的君子,这个君子在当今的时代,虽然有天灾人祸,你无论学那一科,你就知道,我们人在世间,本身就是一个生灭的人,本身以外的环境也是生灭的,比如你住的房屋和公园。

道路,好与不好都是人造的,你在这个地区,这个地区的人和畜生共同的恶业造成的,如果是君子,灭度这个结果,坦然的面对这个结果,但要转变未来,虽然已经有了共业,但要个人在心理转变,最显著的效果,在家里你的心理一转变,家里的人就会改变,日久天长的话,跟你接触的人,也会因为你的身教来教化他的。

这是人世间的生灭法。

讲到成圣人,成佛。

重要是改心,改掉心的恶习气。

从这个方面看,孔子的四科就是从这里教化身边的人。

你开工厂,你可以改变工人,教书的要改变学生,除了政府要求的课,你可以讲一些真正的教育,你就有功德了。

你是医生的话,你要告诉他们并是怎么来的,人在世间,一切言语符合礼节,就不会有大病,就是有点风寒也很快就好的。

所以他用出来是非常广泛的。

学文学,写文章,千万不要写那些不三不四的话,那是读人不好的。

所以我们做然任何事情,都要懂得这个道理。

就是工厂也是这样的。

四科这十位大弟子,他们在每一科都学的很好,只是选出来最有成效的那个科目。

我们学习的时候,不能够学德行,就不去做政事的话,自己不做,怎么能够让人知道你有德行呢,所以只要我们有能力,这四科都要学,政治是很复杂,但我们要懂得政治,要参加选举,选出来的是贤人,我们就有功德的,言语和文学都要学,只要有这个能力我们都要学,然后自行化他。

下面一章。

子曰:

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悦。

孔子说回也,就是说颜回,颜回非助我者也,助在汉儒中讲就是益就是有帮助的,就是颜回非以有助益于我的教学。

于吾言,就是对于孔子说的话,无所不悦,就是没有不喜悦的,就是佛家说的法喜。

为什么颜回都能够欢喜呢?

为什么非助我们者呢?

这就要解释了,各朝代研究论语的人,都不尽相同,在这里要懂得,孔子说的话,是说的反面的话,反面和正面是不同的,从反面的话来显示颜回的学习能力非常的强,颜回对孔子的话,一闻百悟。

颜回不问他就明白了。

孔子就不必再讲了,所以其他人是否明白,就不知道了,这对于孔子的教学没有帮助。

所以自古以来那些大教育家,都要安排一些问答的,做文章也要问答的,佛经里面也有许多问答。

在文章里面设问答的很多。

主要是通过问答让学习的人充分的了解。

这里就是因为颜回不问的,别的同学就不会学的很充分的。

但这个不是主题,主体是赞美颜回聪明。

圣人讲的话,含义很多,颜回都能够明白,孔子是赞美他的,所以非助我者也,就是从反面赞美颜回的学习能力强。

颜回之所以他没有任何疑问,其他章节也讲,颜回也是不愚的。

现在我们要研究,颜回这样聪明,绝对不是颜回这一生学来的,他不知道和孔子多少生,多少世在学,就是一层一层的去恶习气,去掉一层恶习气,他的聪明才智才能够显现出来。

这不一生得来的,在这一生和孔子学,他就是大贤人,孔子在3000弟子中站在第一位,这是他一生就能够学的到吗。

佛家也讲那个圆教菩萨,也是一下子就看到本性,也是多生多世的学,修行,就是去恶习气。

本性就会出来。

所以无论儒家,佛家都是要破除恶的习气,这个我们现在世间的教育,过去还懂得孔子的教育,到后来就不懂了,他就是在学校里要一切要顺乎学生,他这一生之前,有很多恶习气,他要专门讨好学生是不行的,所以现在教育是很难的,虽然难你要利用一切的可能来教化学生。

因此我们学了这一章,知道颜回不是这一生才学道这样好,我们要学孔子学圣人,要老老实实的学,虽然不能够这一生就能够成就,但我们要懂得这个原理,怎么样入门,怎么样走上学圣人的路就会懂得。

当下我们在有生之年,就能够稳妥的发展而没有障碍,也会齐家治国。

你就会处理的妥当的。

重要是道德原理。

这一生之后还要在学的。

孔子的教育和佛家的普通法门是一样的,释迦摩尼讲的普通法门还有特别法门。

陪你就会道极乐世界。

有众佛有音乐,有正报的佛。

在外面这个世间,我们的恶习气还没有去掉。

懂得道理之后,五经讲的成就圣人是一样的。

儒家成就圣人也要发念。

将来你要把这个言语讲给别人,我们这个世间没有速成的,不但不能够速成,外面的恶习气还回倒退好几步。

你明白颜回是多生多世的学来的,我们也要劝告别人,在这里发念。

所以一部论语,言语少,最重要的是让我们上了正道。

世间讲知行合一,他特别注重行的方面。

有人讲知难行易,知道真理是很难的,但是行可以从浅处行,然后在印证我们的知。

就是道理。

虽然我们不能够一下子明白,我们行一步知道一步,那个知就是真知。

今天就学到这里了。

第135讲。

请各位找出论语讲要441页。

就是下论的先进篇,我们先读一下经文:

子曰:

孝哉闵子骞!

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人不间,我们现在认为是个闲。

古时候指门里面照进阳光来。

间是后期字。

早期闲就是间字。

这一章孔子赞美闵子骞的孝道。

一开始就说孝哉。

接着后面说,人不间,间当非字讲,就是对他有不好的议论,就是说他不好的好,有毁谤的意思。

闵子骞是这样孝。

他的孝从哪里看出来呢?

从他的父母,他的弟弟,别人要说他的一些不好,是没法说的,就是人们没有办法说他的父母和弟弟有什么不好的事情。

为什么人对他的父母,对他的弟弟,有什么诽谤的话呢?

根据记载闵子骞的母亲过世之后,父亲娶了一个心妻子,就是就是闵子骞的后母。

这个后母是有点偏心的,他有养了两个儿子,他的后母就偏心。

比如说冬天北方比较冷,一般人家都会传棉衣的,富贵人家会有皮衣,闵子骞的后母把他自己的儿子的棉衣厚厚的很暖,可是给闵子骞的做的是棉衣中间装的不少棉花,而是装的芦花。

芦花是不保暖的,但从外面看是看不出来的。

闵子骞穿了有的说闵子骞替他父亲驾车,冷的很厉害,他驾车驾不好,父亲打了他一鞭子,就把棉衣打破了,芦花飞出来了。

.他父亲看到他穿的不是棉花,他就很生气,他就要和他的后母离婚,古时候不叫离婚,说的好听点就是休妻,不好听的话就是黜妻,就是把妻子赶出去。

闵子骞听到这里,就像他的父亲哀求。

他是怎么哀求的呢?

他说母在一子寒,后母留在家里,你一个儿子受了风寒,母去三字寒。

就是你要赶走母亲,你的三个儿子都会受寒。

就是他的两个弟弟也会受寒的,他父亲就把他后母留下来了。

当然也不止这一件事情,闵子骞是孝子,他在各方面都会孝敬父母,照顾弟弟,所以他的后母和弟弟都感激他,从这以后,他的后母对他就像自己的儿子一样爱护了,他的弟弟也很尊敬他,他的父亲就不必说,能够把他这个家维护的很和谐。

都是因为闵子骞的孝心,感动了他的后母和弟弟。

所以别人都赞扬闵子骞,就是想说个不好的话,都说不上。

闵子骞的这种孝道,使得这个家庭一片和谐,真正成为一个孝敬之家。

我们今天学道的人,或学佛的人,现在人的家庭问题很多。

没有学道的家庭问题就比较多。

但只要有一个人学了道都能维护这个家的。

有一个能够忍耐,能够有智慧解决的。

但两个人没有一个懂得道的话,就会矛盾比较多。

论语里面第二章,孝悌者,人之本与。

所以有一个孝道,就能够挽救一个家庭。

闵子骞的家庭就是这样,因为闵子骞的孝道成为了一个和谐的家。

要是不懂道的人,一说要休了后母。

正好,合乎他的意思。

欢喜还来不及呢:

哪里还挽留呢!

闵子骞的特殊之处就在这里,闵子骞的孝顺就出于他的天性的。

出于天性,就可以把家庭挽救过来,如果没有他这份孝心,他的家庭就破碎了。

如果他的后母走了,父亲要带三个孩子,这孩子都是很苦的,如果不能够养着这三个孩子,就会破碎的,所以闵子骞的孝心是很可贵的,24孝当中有闵子骞。

他不但孝顺,他在国家做事,他也是忠心耿耿的。

后来季氏找他做官,他说你不要找我来了,在找我就在汶上了,就是要离开鲁国了。

所以我们要好好学习这一章,学了以后不但我们自己可以学的齐家,在外方面,凡是与我们有缘的人,遇到家庭问题,我们都可以劝告他。

所以这一章书,就是修道,就是从五伦上修,五伦讲的是全部的,孝道,悌道,等等十义都是具备的,都是出自天性,天性是人本有的,我们就从这些方面就能够成就圣人,佛家就是成佛的,儒家就是要从行为上指导我们,所以这学问是非常好的学问。

我们果然这样学了,就可以齐家治国。

样样都能够做好的。

下面一章,南容三复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

南容也是孔子的学生,白圭是诗经里面是,毛诗,就是诗经。

诗经到了汉朝,是由毛亨传下来的,他还加以注解,所以叫做毛诗。

诗有风雅颂。

风是十五国的国风,就是各国的歌词。

国风后面是雅。

雅有大小雅,雅之后有颂。

颂就是歌颂祖宗的功德。

比如周家就是颂的歌词就在祭祖的时候演奏的音乐有歌曲有歌词,歌词就是颂。

这是大雅里面有一篇叫抑篇讲的这几句话。

白圭之玷,尚可为业,白圭,圭就是一种玉石。

就是用好的玉石做的。

用处很多,比如诸侯相见的时候,带着作为信物。

还有一般的圭很多种的。

圭的形状也不不一样。

古时候记载,有的上元下方,有的上面是尖的,下面是圆的。

难以考证了。

白圭是白玉做的圭。

假设白玉做的圭有点瑕疵,就叫玷,白圭之玷,尚可磨也。

这个瑕疵还可以吧他磨掉。

斯言之玷,不可为也。

斯言之玷,就是一个人说话,说错了,你要想把说错的话收回来。

比如现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