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收操作的特殊问题.ppt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0307256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PPT 页数:12 大小:42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吸收操作的特殊问题.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吸收操作的特殊问题.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吸收操作的特殊问题.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吸收操作的特殊问题.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吸收操作的特殊问题.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吸收操作的特殊问题.ppt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吸收操作的特殊问题.ppt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吸收操作的特殊问题.ppt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吸收操作的特殊问题.ppt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吸收操作的特殊问题.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吸收操作的特殊问题.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吸收操作的特殊问题.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吸收操作的特殊问题.ppt

《吸收操作的特殊问题.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吸收操作的特殊问题.ppt(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吸收操作的特殊问题.ppt

2023/5/25,吸收操作的特殊问题,1/12,四、吸收剂蒸汽压的影响,

(一)过程特点

(二)化学吸收机理与增强因子,三、化学吸收,

(一)平衡线位置和形状发生变化

(二)吸收速率发生变化,二、非等温吸收,一、多组分吸收简介,第三十二讲吸收操作的特殊问题,2023/5/25,吸收操作的特殊问题,2/12,一、多组分吸收,设混合物中有三个溶质组分B、C、D,其在溶剂中的溶解符合Henry定律,且,表明B最难溶(轻组分),而D最易溶(重组分)。

对低浓度气体,液气比沿塔的变化可忽略,故这些组分的操作线为相互平行的直线。

多组分吸收的计算原则是:

使其中一个组分(称为关键组分,如C)达到指定的分离要求,再计算其他组分被吸收的程度,由此可得知出塔气体和液体的组成。

为使关键组分达到分离要求,可将其作为单组分吸收计算出液气比和理论板数。

多组分吸收是指气体混合物中有几个组分同时被吸收的过程。

如前所述的用洗油吸收粗笨,实际上同时伴随着苯、甲苯、二甲苯等多组分的吸收。

工业中常见的多组分吸收系用液态烃吸收气态烃混合物的情况。

关键组分可选为操作线与平衡线斜率最接近的一个组分,即的组分。

2023/5/25,吸收操作的特殊问题,3/12,关键组分C:

,全塔多有一定的吸收效果;,难溶组分B:

,EF线与OB线在塔底逼近,此处梯级跨度最短,即经过一块理论板的组成变化最小,说明吸收主要在塔的顶部进行,而且同样经过三层理论板之后的吸收率并不大;,易溶组分D:

,IJ线与OD线在塔顶逼近,吸收主要在塔底部进行,而且同样经过三层理论板之后的吸收率较组分C大。

关于多组分吸收的计算方法本处不予讲述。

2023/5/25,吸收操作的特殊问题,4/12,随吸收过程温度的升高,过程推动力将减小。

温度对气膜传质系数与液膜传质系数的影响却各不相同,但对的影响比要大得多。

图32-1水吸收氨的相平衡曲线,

(2)吸收速率发生变化,由气、液相平衡原理知,相平衡关系是温度的函数,温度升高时,平衡线向上翘起,对吸收过程不利。

如图所示为水吸收空气中NH3的非等温情况。

(1)平衡线位置和形状发生变化,二、非等温吸收,2023/5/25,吸收操作的特殊问题,5/12,将吸收剂浓度分区,在吸收塔入口(此处温度已知)至出口之间划分成若干分点;,将各分点处的数据标绘在图上,便得到了实际的相平衡曲线,如右图。

从相平衡手册中查出各分点处温度与液相组成呈平衡的气相浓度。

根据液体的比热容(一般取吸收剂的比热容,并作为定值),通过塔顶至各分点处的热量衡算,可以算出塔顶至各分点处的温升,从而确定各分点处的温度(塔顶入塔吸收剂温度已知);,根据以知积分溶解热数据,计算出每kg液体(吸收剂+溶质)由塔顶至各分点处的溶解热;,解决非等温吸收过程计算的关键在于确定实际的相平衡关系。

这可利用积分溶解热数据按下面的步骤确定平衡线:

(3)实际相平衡关系的确定,2023/5/25,吸收操作的特殊问题,6/12,微分溶解热i:

指1mol溶质A溶于大量溶液(A+S)中,溶液溶度可认为不变时的热效应,单位为kJ/kmol(A),即热量的计算以溶质为基准。

也称定浓溶解热。

积分溶解热I:

指1mol溶质A溶于某定量(nmol)的溶剂S中,形成具有摩尔分率为x=1/(1+n)的溶液时所产生的热效应,单位为kJ/kmol(A+S),即热量的计算以溶液为基准。

(4)吸收塔内的温度分布,体内冷却:

即在吸收塔内装设冷却装置;体外冷却:

即将吸收剂引出吸收塔至外部冷却器冷却后再返回吸收塔;选用大的喷淋密度,使吸收过程产生的热量以显热方式被大量溶剂带走;采用吸收剂再循环的方法。

对于放热较剧烈的吸收过程,应设法排出部分热量,以控制塔内适宜的操作温度,通常可采用如下方法:

在进行过程估算时,也可采用简化方法,如上图中,根据塔顶、底温度下的平衡曲线,省略中间的计算,直接画出实际平衡线。

2023/5/25,吸收操作的特殊问题,7/12,在塔内某一较小的区间内作热量衡算时,当溶液浓度变化较大时宜采用积分溶解热计算。

当溶液浓度变化较小时宜采用此区间的平均微分溶解热计算,此时溶液浓度由xn-1变为xn,因浓度变化较小,可将L视为常数。

由于化学反应的存在,使吸收过程具有以下特点:

通过选择吸收剂中的活性组分,使吸收操作具有很高的选择性;由于液相中的化学反应消耗了部分或大部分被吸收组分,这降低了相界面处的,

(一)过程特点,工业生产中的吸收过程大多数为化学吸收。

在化学吸收中,吸收剂中含有某种活泼组分,能与气相中被吸收组分发生化学反应,这使吸收过程比物理吸收复杂得多。

下面简要介绍化学吸收过程的特点及其处理方法。

三、化学吸收,在热量衡算时:

常假定热量全部用于升高溶液的温度,这是由于:

液体的热容流量(LcpL)通常比气体的大得多,后者可忽略不计。

穿过塔壁散失掉的和溶剂汽化所消耗的热量在温度不高时亦可忽略。

故有:

2023/5/25,吸收操作的特殊问题,8/12,气相平衡分压,或者说,对一定的气相分压来说,增大了被吸收组分在液相中的溶解度;,情况(a)、(b)为瞬间不可逆反应。

化学反应发生在液膜中的某个平面上,溶质A的浓度在反应面处为零,此时,该平面两侧A和B的扩散速率对整个过程速率起控制作用,而且气、液相主体浓度的变化改变反应平面的位置。

当较高,且传递速率又较快时,则反应平面可移到相界面处,如图(b)所示。

情况(c)、(d)为快速不可逆反应。

这时,上面液膜中的反应平面扩展为A、B组分同时存在的一个反应区,但由于反应较快,该反应区仍在液膜内,没有,目前,化学吸收机理仍以双膜模型理论作为基础进行处理。

化学吸收的过程可叙述为:

气相中可溶组分由气相主体向气相界面传递;溶质由界面气膜侧溶解于液膜侧,溶质A在液相中的传递并与液相中活泼组分B发生化学反应。

如图示。

1.化学吸收机理,

(二)化学吸收机理与增强因子,由于的原因,同时也增加了气相传质推动力,另一方面,由于液相中的化学反应,使其中溶质的浓度分布发生变化,使液相传质速率加快,即增大了吸收过程的传质速率。

2023/5/25,吸收操作的特殊问题,9/12,溶质A进入液相主体。

同样,当液相主体B组分浓度较高时,反应区可能移动至相界面处,如图(d)。

当化学反应非常慢时,A、B共存的反应区可以扩大到液相主体。

2023/5/25,吸收操作的特殊问题,10/12,由此可见,解决化学吸收的关键在于寻求的关联式以确定值。

这可从以下几种情况加以考虑:

对瞬间反应,如用NaOH吸收CO2,往往液相内吸收速率很大,可以忽略液膜阻力,气膜阻力是整个过程的控制因素,可按气膜控制情况处理,即,(32-3),这样,吸收塔填料层高度仍可用以前的方法计算,即:

(32-2),(32-1),由上述可知,由于化学反应的作用,使整个吸收过程速率增大,如仍采用物理吸收速率的表达形式,则可写为:

2.增强因子,2023/5/25,吸收操作的特殊问题,11/12,对中等速度的化学反应,气相溶质溶解进入液相后,随反应进行,其浓度逐渐降低,最后在液膜内某处或液相主体反应完毕。

这时取决于组分扩散系数、化学反应速度常数、界面浓度及物理吸收传质系数等多个变量。

其详细处理方法可参阅化学反应工程等有关专著。

对非常慢的化学反应,反应在整个液相主体进行,这时的接近于1,即非常慢的化学反应对的影响很小,可认为总吸收速率不因化学反应存在而明显增加,这就可以采用与物理吸收同样的计算方法。

当时,可忽略蒸汽压的影响,而当较大时,则要对平衡线加以校正。

(32-4),在一定温度下,任一吸收剂都具有一定的蒸气压。

这样,在吸收过程中,由于吸收剂汽化进入气相,而使气相中溶质浓度下降,这对吸收过程不利。

在低浓度气体吸收中,常采用摩尔比表示气、液相浓度,因此,吸收操作线并不受吸收剂蒸汽压的影响。

这时应将其影响归于平衡线,采用下式加以校正:

四、吸收剂蒸汽压的影响,2023/5/25,吸收操作的特殊问题,12/12,本讲要点1在溶解热效应或化学反应热效应较显著的吸收操作中,要考虑非等温对吸收过程的影响。

系统温度升高,从气、液相平衡角度来看,由于平衡线向上翘起,降低了过程推动力,而对吸收过程不利;但温度升高可能显著提高液膜传质系数,使前一不利影响得以补偿。

如果过程热效应太大,则应采取适当的冷却措施。

2计算塔内各截面分点处的温度分布时,应视具体情况选用合理的溶解热数据。

为简化计算,通常忽略气体因温升引起的焓变、塔的热损失以及溶剂因汽化而带走的热量。

3工业生产中常采用化学吸收,由于化学反应的存在,增加了吸收过程的选择性。

液相溶解态溶质的减小,降低了溶质的界面平衡分压,从而增加了溶解度,在一定气相浓度下,增大了传质推动力,即加快了吸收过程的传质速率。

化学反应对吸收速率的促进作用通常用增强因子表征,它与过程传质动力学、反应动力学及界面平衡关系有关。

4吸收剂汽化进入气相会降低气相溶质浓度,对吸收过程不利,如在操作条件下,吸收剂蒸汽压较大,则应对相平衡关系加以校正。

当然,这个问题在选择吸收剂时就应加以考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