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教育政策法规历史回顾.ppt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0307365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PPT 页数:34 大小:48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中国教育政策法规历史回顾.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新中国教育政策法规历史回顾.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新中国教育政策法规历史回顾.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新中国教育政策法规历史回顾.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新中国教育政策法规历史回顾.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新中国教育政策法规历史回顾.ppt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新中国教育政策法规历史回顾.ppt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新中国教育政策法规历史回顾.ppt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新中国教育政策法规历史回顾.ppt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新中国教育政策法规历史回顾.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新中国教育政策法规历史回顾.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新中国教育政策法规历史回顾.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新中国教育政策法规历史回顾.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新中国教育政策法规历史回顾.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新中国教育政策法规历史回顾.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新中国教育政策法规历史回顾.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新中国教育政策法规历史回顾.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新中国教育政策法规历史回顾.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新中国教育政策法规历史回顾.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新中国教育政策法规历史回顾.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中国教育政策法规历史回顾.ppt

《新中国教育政策法规历史回顾.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中国教育政策法规历史回顾.ppt(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中国教育政策法规历史回顾.ppt

1,新中国教育政策法规历史回顾,2,关于加快普及学前三年教育的意见(来自2011年3月1日潍坊新闻网)意见要求到2015年,全面普及学前三年教育。

到2020年,高水平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达98%以上。

根据意见规划,到2012年,每个县、市、区按照省定标准至少建设好1处公办示范性实验幼儿园;每个镇(街道)按照省级示范幼儿园标准建设好1处标准化公办中心幼儿园,到2013年全部通过省级认定。

3,新建小区要配套幼儿园意见中提到,将农村社区和城市住宅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纳入公共设施配套建设规划和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编制幼儿园布局专项规划。

在城市,居民住宅小区“原则上每5000人口的住宅小区应配建1所规模为6-8个班的幼儿园;每10000人口的住宅小区应配建1所规模为12-15个班的幼儿园”的标准进行建设。

在农村,按照“一社区(村)一园”的原则,每个农村社区配套建设1处标准化幼儿园;原则上服务人口3000人以上、服务半径在1.5公里以内设一所幼儿园。

4,高新区学前教育免费(来自潍坊高新区网站2012.3.7)高新区从2011年全面推行学前2年免费教育,年投入361万元,惠及2122名孩子和家庭,开创了山东范围内以县市区为单位学前教育免费的先河。

2010年6月,高新区出台关于加快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决定,全面推动学前教育事业科学发展、转型发展、跨越发展。

采用5种办园模式公办园、民办园、公办民助园、集团化办园、社区园,加大了普惠性、公益性公办园的新建改建力度。

免除入园费用,凸显学前教育普惠性。

全区的学前免费教育实行四步走战略。

5,教育前行的每一步,都无法同教育政策分开,教育政策是维系教育生命的最关键的因素。

根据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发展的分期,将建国以来的教育发展大体分为五个阶段:

新民主主义教育向社会主义教育过渡时期(1949-1956)建设社会主义教育时期(1957-1965)社会主义教育遭受破坏时期(1966-1976)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时期(1977-1999)新世纪教育改革发展新时期(2000年至今),6,一、过渡时期的教育政策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2月,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在北京召开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教育部长马叙伦在开幕词中依据共同纲领的精神,提出对旧教育采取“坚决改造,逐步实现”的方针。

会议确定的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新教育的总的方针是:

“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有用经验,借助苏联经验,建设新民主主义教育。

”,7,1.接管与改造旧学校的政策接管国民政府“公立”学校(潍坊一中)接办私立学校。

开始于接办“教会大学”,而在1951年至1952年的院系调整中最后完成。

在这一调整中,“教会大学”的校名均被撤消。

(圣约翰大学,沪江大学,震旦大学)私立中小学的接办。

1952年9月,教育部发出指示:

决定自1952年下半年起,全国私立中小学全部由政府接办,改为公立。

(广文中学),8,2.调整高等学校院系的政策国家需要工程和科学技术教育(教育计划与国民经济建设计划紧密相连,按产业部门、行业来甚至按产品设立学院、系科和专业)。

中央政府对这种图景还是持一种非常谨慎的态度,高校教育制度要改,但要慢慢来。

和风细雨狂风骤雨。

中央教育部于1951年11月召开了全国工学院院长会议,拟订了全国工学院院系调整方案,揭开了1952年全国院系大调整的序幕。

9,“向苏联学习”,是这次院系调整的主方向。

当时,对苏联教育模式的学习是单向的,只允许老老实实地学,不允许有丝毫的怀疑或批判。

(潘光旦)北京海淀区“八大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由于它的“资产阶级性质”而遭到否定,社会学等学科被停止和取消。

结果:

南京大学(国立中央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和中山大学并称为院系调整中的“五大母校”,工科基本被剥离(除浙大),文法商管医各科也大大受损,尤其是厦大,纯粹的有出无进。

其他的民国时期的国立大学,如广西大学、南昌大学、河南大学、云南大学、山西大学等也是一蹶不振,教会大学和私立大学成为历史的代名词。

10,南京大学1952年院系调整前,南京大学拥有七个学院(文、理、工、农、法、医、师范),学科设置之全和学校规模之大为全国各高校之冠。

1952年院系调整,分拆为南京大学(新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原南京工学院)、河海大学(原(南京)华东水利学院)、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第四军医大学(原(南京)华东军医学院)、华东航空学院(后合建为(西安)西北工业大学)、上海体育学院(原(上海)华东体育学院)、上海财经大学(原国立上海商学院)、上海医科大学(原国立上海医学院)、重庆医科大学(原重庆医学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原南京气象学院)、江苏大学、江南大学、三江大学、中央美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南京体育学院(原南京体育学校)、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原南京航空学院)、电子科技大学(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等院校。

11,山东大学1)文学院政治系,迁至济南组成山东政治学校。

文学院艺术系戏剧组,迁至上海参与组建中央戏剧学院华东分院。

文学院艺术系音乐、美术两组,迁至无锡参与组建华东艺术专科学校。

2)理学院的地矿系迁至长春,与有关院校系科合并,组建成长春地质学院。

3)工学院和土木系,和原山东工学院的土木、纺织系合并,组建成青岛工学院,后又并入武汉测绘学院。

工学院的机械、电机两系组建成新的山东工学院。

4)农学院农艺、园艺、植物病虫害学三系,并入山东农学院。

5)医学院1956年独立,扩建为青岛医学院。

调整后的山东大学保留文理医学院。

12,3.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工人、农民的干部学校和各种补习学校和训练班,在学校系统中没有应有的地位;初等学校修业六年并分为初高两级的办法,使广大的劳动人民子女难于受到完全的初等教育;技术学校没有一定的制度,不能适应培养国家建设人才的要求。

“小学的修业年限为五年,实行一贯制,取消初、高两级的分段制。

入学年龄以七足岁为标准。

中学的修业年限为六年,分初、高两级。

修业年限各为三年,均得单独设立。

教学内容采取一贯制的精神,同时照顾到分段的需要。

初级中学,招收小学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入学年龄以十二足岁为标准;高级中学,入学年龄以十五足岁为标准;”壬寅学制癸卯学制壬子癸丑学制1922年学制,13,4.关于扫除文盲的决定从1956年开始,在工农群众中大力开展识字教育。

要求各地按照当地情况,在5年或者7年内基本上扫除文盲。

要求2年到3年扫除机关干部中的文盲;3年或者5年扫除工厂、矿山企业职工中的文盲95%左右;5年或者7年基本上扫除农村和城市居民中的文盲70%左右;“以民教民”,提倡“不忙多学,小忙少学,大忙放学”。

1956年1月起,60天内,汉字简化方案、汉语拼音方案草案、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关于扫除文盲的决定接踵出台。

中国文字改革进入高潮。

毛泽东当时确定的方针是:

“要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而在实行拼音化以前,必须简化汉字。

”周恩来总理则提出,知识分子应该“设身处地为儿童和文盲的利益着想”。

14,5.师法苏联的教育政策一是参照苏联的教育经验,制定中国的学制和各级各类学校的规程,包括课程教材、教学方法等。

以苏联为蓝本。

比如1956年的初级中学文学教学大纲(草案)中编入了大量的苏联文学作品,原因是“苏联文学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学,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的范例,是对我国青年进行共产主义思想教育的很好的教材。

”凯洛夫教育学中教学五环节“组织教学-复习提问-讲解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成为中小学普遍的教学模式。

二是聘请苏联专家按照苏联模式帮助中国办示范性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15,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教育政策1958年9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这是这一时期教育的总政策。

三点核心内容:

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工作必须由党来领导。

1.多快好省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决策中共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

“全国应在3年到5年的时间,基本完成扫除文盲、普及小学教育、农业合作社社社有中学和使学龄前儿童大多数都能入托儿所和幼儿园的任务。

应当大力发展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争取在15年左右的时间内,基本上做到使全国青年和成年,凡是有条件的和自愿的,都可以受到高等教育。

我们将以15年左右的时间来普及高等教育,然后再用15年左右的时间来从事提高的工作。

”,16,大学建设。

典型河南省,“跃进规划像一首诗”的河北徐水县,山西平遥的综合大学。

武汉大学,物理系1958年猛然由原来的三个专业,增加到九个专业,“先办起来再说”。

科研成果。

人有多大胆,就有多大产。

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文学史。

生物系四十天编出一本河北省植物志。

武汉大学物理系,“建立世界一流的具有武大独特风格的新物理体系”。

2.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贯彻落实“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

两种教育制度:

全日制的学校教育制度,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

8小时工作劳动制度和半工半读的劳动制度。

17,3.教育中贯彻阶级路线和阶级政策红就是要有好的思想、品德;专就是要有过硬的业务能力;也就是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

这本身是对的,自古以来我们的文化传统就是这样。

可是为什么还要讨论这个问题呢?

要用阶级的观点看待教师和学生。

爱的教育与1963“母爱教育”大讨论“到底教师要不要爱学生?

”1963年10月,人民教育杂志发表3篇批判文章:

我们必须和资产阶级教育思想划清界线、从用“童心”爱“童心”说起、谁说教育战线无战事?

这组文章以讨论“母爱教育”为主题,认为“母爱教育”就是资产阶级教育家早就提倡过的“爱的教育”,与教育的阶级性和无产阶级方向相违背,应当摒弃。

18,4.教育政策的重要调整建设社会主义是不能急于求成的,是应该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

中共中央于1960年7月在北戴河召开的工作会议上初步讨论了要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和国民经济要以农业为基础的问题。

1961年1月,中共八届九中全会正式通过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一是调整教育事业的发展速度和规模教育事业的调整工作到1963年年底告一段落。

此时,高等学校由1960年的1289所裁并为407所,在校学生由96.2万人压缩为75万人。

中等专业学校由1960年的6225所压缩为1355所。

在校学生由221.6万人压缩为45.2万人。

普通中学由1958年的2.8万多所压缩为1.9万多所。

在校学生由1960年的167.5万人减少为123.5万人。

同时还安置了精简的教职工43万多人。

19,二是调整高校和中等专业学校的专业设置教育部召开了全国重点高等学校工作会议。

会议提出,为了缩短战线,集中力量,保证重点,必须对全国重点高等学校实行“四定”(即定规模、定任务、定方向、定专业),三是调整知识分子政策1957年,罗稷南:

要是鲁迅今天还活着,他会怎么样?

毛泽东:

“鲁迅嘛要么被关在牢里继续写他的,要么一句话也不说。

”鲁迅“文化新军的最伟大和最英勇的旗手”、“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5.三个条例的制定与颁发高教六十条中学五十条和小学四十条。

对稳定教学秩序、规范办学行为和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0,三、文革时期的教育政策1966年“五七指示”发出教育大革命的号召1.教育领域的革命大批判两个错误估计:

17年来,毛泽东的无产阶级教育路线基本上没有得到贯彻执行;教师队伍中的大多数和培养的学生的大多数在世界观上基本上是资产阶级的,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21,2.学校教育制度与政策的革命(违反教育科学规律,教育教学工作全面混乱)高等学校教育制度与政策的革命。

斗批改,开门办学,工农兵学员,招生政策的变化:

推荐和选拔相结合;(招生办法:

“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相结合”)根据中国对教育部所属单位和17个省市教育界的统计,文革中受到迫害的教育界官员和教师有14万人之多。

文革10年,中国的大学教授和副教授从7800人减少到5800人。

例子:

交白卷成了英雄周恩来希望落空学校领导体制与管理政策的革命工宣队、军宣队和贫下中农管理学校委员会;缩短学制。

五二二三,22,3.“政治挂帅”的教学政策教学内容政治挂帅;教材与课程政治挂帅;教学方法政治挂帅。

4.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再教育的政策1955年提出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提出要开荒3868万亩共青团中央第一书记胡耀邦“文革”前5年有计划上山下乡共下去了129万。

平均每年26万,规模比较小,安置比较稳妥,社会影响并不像“文革”期间那样大,指导思想非常明确。

23,1968年11月,四个“面向”:

面向农村、面向边疆、面向工矿、面向基层。

1968年12月22日发表的毛泽东的指示,人民日报头版头条的按语转引了毛泽东的最新指示:

“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

要说服城里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

”邓小平曾说:

我们花了三百亿,买了三个不满意:

知青不满意,家长不满意,农民也不满意。

24,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的教育政策与法规1.教育政策的调整、变革与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1977年,邓小平复出后,立即指示恢复中小学教育秩序,重组人民教育出版社,并对新教材作了如下要求:

要反映出现代科学文化的先进水平,同时要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恢复高考8月4日,教育部向国务院报送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规定:

“高等学校招生的主要对象是选拔具有2年以上实践经验的优秀工农兵入学,同时也要招收有研究才能、钻研有成绩的应届高中毕业生直接上大学”;“试招人数约占今年招生人数的2到5(约4000人到10000人左右),试招办法:

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

”,25,8月6日,武汉大学教师查全性痛陈“文化大革命”中形成的高校招生制度有四个严重弊端:

埋没了人才;现行招生制度卡了工农子弟上大学;坏了社会风气;严重影响了中小学生和教师们教与学的积极性。

“今年就要下决心恢复从高中毕业生中直接招考学生,不要再搞群众推荐。

从高中直接招生,我看可能是早出人才、早出成果的一个好办法。

”1980年11月,曾经闻名全国的“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不顾自己“辉煌的过去”,“隐名埋姓”,把校名改成了江西农业大学。

26,留学政策我国的留学政策从1978年的“突出重点,统筹兼顾,保证质量,力争多派”,到1986年的“按需派遣,保证质量,学用一致”,1992年“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

(加入WTO后,不再收取“高等教育培养费”和进行“自费出国留学资格审核”)2.教育体制改革的政策1985年5月,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三大任务:

把发展基础教育的责任交给地方,有步骤地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改革高等学校的招生计划和毕业生分配制度,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

27,1989年,国家教委、物价局和财政部联合颁布文件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收取学杂费和住宿费的规定,对“按国家计划招收的学生(除师范生外)收取学杂费和住宿费”,其中学杂费每年100元,住宿费每年20元;此后的1990年,自费生完全纳入国家计划,但严格控制招生数量。

1992年6月,国家教委联合有关部门发出了关于进一步完善普通高等学校收费制度的通知。

学杂费占高等教育成本的比例开始大幅度上升,由1992年的4.34跃升为1993年的12.12。

1993年起,开始进行招生并轨和缴费上学,对所有被录取的学生实行收费上学的尝试。

1997年,全国所有高校基本完成招生并轨和学生缴费上学改革。

1999年,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决定规定,高校收取的学费最高不得超过生均培养成本的25。

28,1993年2月,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纲要强调把教育事业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明确提出了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目标、战略和指导方针,并对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教育经费投入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与规定。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本世纪末达到百分之四,达到发展中国家八十年代的平均水平。

但实施的情况并不乐观。

对中国教育发展史稍有了解的人都不会对4%这个数字陌生。

29,2000年,2.58%2007年,3.32%(修正之后的数据为3.22%)2008年,但只是3.48%据联合国的数据统计,中国用占世界1.18%的教育经费培养了占世界18.45%的学生。

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世界平均水平为4.9%,发达国家为5.1%,欠发达国家为4.1%。

而我国的行政支出,2005年占当年财政支出的26.49%。

从国际比较来看,发达国家行政管理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一般都在10%以内。

30,3.教育立法取得重大进展,教育法制化建设加强1986年义务教育法,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

4.面向新世纪的教育政策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六大工程:

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跨世纪园丁工程,跨世纪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工程,211工程、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高校高新技术产业化工程。

3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

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32,五、新时期的教育政策与法规胡锦涛,十七大:

“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1.新时期教育政策建设的新进展加强基础教育:

2001年5月,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加强农村教育:

2003年9月,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加强职业教育:

2003年8月,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05年10月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深化高等教育改革,促进高等教育发展。

33,2.新时期教育法规建设2002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2006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34,Theend,thankyou!

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