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心理健康案例分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308832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3.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心理健康案例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大学心理健康案例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大学心理健康案例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大学心理健康案例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大学心理健康案例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大学心理健康案例分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大学心理健康案例分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大学心理健康案例分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大学心理健康案例分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大学心理健康案例分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大学心理健康案例分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大学心理健康案例分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大学心理健康案例分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大学心理健康案例分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大学心理健康案例分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大学心理健康案例分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大学心理健康案例分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大学心理健康案例分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大学心理健康案例分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大学心理健康案例分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学心理健康案例分析.docx

《大学心理健康案例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心理健康案例分析.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大学心理健康案例分析.docx

大学心理健康案例分析

大学心理健康案例分析

【篇一:

大学心理健康案例分析】

导读:

大学生心理健康案例分,案例一:

,大学生心理发展尚未稳定,踏入大学,心理上的矛盾冲突尤为突出,就可能成为大学生犯罪的心理基础,大学生犯罪心理复杂多样,其突出表现在犯罪动机、价值观念、人格障碍、个体心理偏差等方面,这些障碍与偏差导致的犯罪心理与社会就业、家庭经济、个人恋爱所造成的心态失衡、心理,大学生打架斗殴、杀人伤害、强奸之类的人身伤害犯罪案件时有发生并呈上升趋势,目前已是仅次于大学生盗窃犯罪的

大学生心理健康案例分

案例一:

前不久,江西中医学院科技学院2006级临床专业的学生李某,在其学校附近与男友发生争执并提出分手,遭男友割断喉管后死亡。

据目击者称,事发时,杨某拿着一把十余厘米的刀追死者,并朝其喉咙处割去,杀死女友后,杨某抱着

死者久久不肯离去,直到110民警来到现场,将其带走。

大学生心理发展尚未稳定,踏入大学,就相当于踏入半个社会,从而他们感到不适应,害怕失败、害怕拒绝,心理上的矛盾冲突尤为突出。

这些矛盾解决不好,就可能成为大学生犯罪的心理基础。

目前,大学生犯罪心理复杂多样,其突出表现在犯罪动机、价值观念、人格障碍、个体心理偏差等方面。

种种原因表明,这些障碍与偏差导致的犯罪心理与社会就业、家庭经济、个人恋爱所造成的心态失衡、心理变态、心理疾病有关。

近几年来,大学生打架斗殴、杀人伤害、强奸之类的人身伤害犯罪案件时有发生并呈上升趋势,目前已是仅次于大学生盗窃犯罪的第二大类案件,这种现象值得关注和警惕。

心病终需心药医,心理专家呼吁:

学校、家庭乃至社会都要在学习、生活、恋爱、就业等方面,更多地给予大学生一些心理关照和疏导,才能减缓和化解大学生的心理。

大学生心理发展尚未稳定,踏入大学,就相当于踏入半个社会,从而他们感到不适应,害怕失败、害怕拒绝,心理上的矛盾冲突尤为突出。

这些矛盾解决不好,就可能成为大学生犯罪的心理基础。

目前,大学生犯罪心理复杂多样,其突出表现在犯罪动机、价值观念、人格障碍、个体心理偏差等方面。

种种原因表明,这些障碍与偏差导致的犯罪心理与社会就业、家庭经济、

个人恋爱所造成的心态失衡、心理变态、心理疾病有关。

案例二:

小a与小b是某艺术院校大三的学生,同在一个宿舍生活。

入学不久,两个人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

a活泼开朗,小b性格内项,沉默寡言,小b逐渐觉得自己像一只丑小鸭,而小a却象一位美丽的公主,心理很不是滋味,她认为a处处都比自己强,把风头占尽,时常以冷眼对小a。

大学三年级,小a参加了学院组织的服装设计大赛,并得了一等奖,小b得知这一消息先是痛不欲生,而后妒火中烧,趁小a不在宿舍之机将a的参赛作品撕成碎片,扔在小a的床上。

小a发现后,不知道怎样对待小b,更想不通为什么她要遭受这样的

对待?

小a与小b从形影不离到反目为仇的变化令人十分惋惜。

引起这场悲剧的根源,关键是个字——

嫉妒

既然嫉妒心理是一种损人损己的病态心理,严重影响自己的身心健康,克服的方法有:

1.认清嫉妒的危害,嫉妒别人的人一方面影响了自己的身心健康,另一方面由于整日沉溺与对别人的嫉妒之中,没有充沛的精力去思考如何提高自己,恰恰有继续延误了自己的前途。

2.克服自私心理。

要根除嫉妒心理,首先根除这种心态的“营养基”——自私。

只有驱除私心杂念拓宽自己的心胸,才能正确地看待别人,悦纳自己。

3.正确认知。

客观公正地评价别人,也要客观公正地评价他人。

一个人只要客观地认识自己的优势和

劣势,现实地衡量自己的才能,为自己找到一个恰当的位置,就可以避免嫉妒心理的产生。

4.完善个性因素。

大凡嫉妒心理级强的人,都是心胸狭窄、多疑多虑、自卑、内向、心理失衡、个性心理素质不良的人。

努力完善自己的个性因素,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一健康的心态面对生活.5.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

一公平、合理伟基础的竞争是向上的动力,对手之间可以互相取之所长,共同进步;还必须建立正确的竞争意识。

嫉妒是人类心灵的一大误区,祝愿所有。

案例三:

女大学生李某,长得挺漂亮。

她有许多网友,大家都聊得很好。

渐渐地,她发现和其中一个男生特别投机。

一次不太在意的见面,却让女孩更加心仪,因为她发现男孩比想象中好很多,从此网恋就变成了现实中的恋爱。

长时间的相处,让女孩发现男孩有许多像这样从网上骗来的女朋友。

男孩一直在欺骗她,这就如晴天霹雳,李某心里接受不了这样的事实,没有心思做任何事,甚至要割腕自杀。

女大学生的这种网络心理障碍属于情景性忧郁,她把自己真实的感情给了一个并不真实的人,真正相处了以后,发现他根本没有网上那么优秀,感觉也不像在网上那么好,只是虚有外表而已。

更没想到男孩是一个专在网上欺骗女孩感情的人。

因此造成心理障碍甚至想要自杀。

而从男孩的角度来看,这也是一种网络心理障碍。

他经常欺骗网上的女孩,表现了他在平时生活中都存在着自卑心理,这样的人特别希望得到关注。

他们虚有一个好的外表,就好像“绣花枕头烂稻草”。

他在网上把自己说的天花乱坠,其实是一无所有。

网络是虚拟的,它可以让人们随意幻想,有些男孩把自己想成白马王子,女孩想成白雪公主,过

度的幻想就产生了病态心理。

案例四:

某大学大三学生王某,做在教室里看书时,总担心会有人坐在身后并干扰自己,有强烈的不安全感,以致于只能做在角落或者靠墙而坐,否则无法安心看书;对同寝室一位同学放收音机的行为非常反感,有时简直难以忍受,尤其是中午睡午觉时总担心会有收音机的声音干扰自己,从而睡不着觉,经常休息不好。

但又不好意思跟其发生当面冲突,因为觉得为这样的小事发脾气,可能是自己的不对。

很长时间不能摆脱这种心理困境,很苦恼,严重影响了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学习。

即将毕业,心中一片茫然,担心找不到理想的工作,有时后也懒得去想这个问题,怕增添烦恼。

学习一般,在班上成绩中游,当看到其他同学都在准备考研究生,自己也想考,但是又不能集中精力学习。

自卑,缺乏自信,生活态度比较消极,认为所有的一切都糟透了。

家在农村,经济状况一般,认为自己有

责任挑起家庭的重担,但又觉得力不从心。

专家分析在该案例中,该生实际上其心理困境主要是由各种压力源造成的。

首先,该生即将面临大学毕业,择业困难构成其压力源的核心。

择业压力所导致的心理紧张和心理困境,其实质是由来访者自身能力与理想目标之间的落差造成的,落差越大,心理压力也就越大。

学习成绩一般,对自己缺乏信心,但家在农村,又觉得自己责任重大,必须找到一份好工作,因此心理压力是相当大的,而且是与日俱增。

其次,择业压力使来访者在心理上产生不安全感。

行为发生学认为,当人受到刺激时就会做出某种特定的反应。

来访者面对压力,采取的是消极应对策略——回避。

虽然不去想它,但是问题和压力却仍然存在,尽

管只是一种茫然状态;再次,择业压力使来访者的心理变得异常敏感和脆弱,这一点在他的日常学习和生活过程中直接体现出来。

哪怕有一点动静,在教室看书或者在宿舍睡午觉就会受到干扰;严重时,即使没有任何干扰,来访者也会怀疑、担心和害怕受到干扰;第四,择业压力和敏感的心态极易使来访者面临人际性冲突问题,这是来访者采取回避和压抑等消极应对策略的必然结果。

在与同学相处时,尽管来访者自己也意识到只是一些很小的事情,但就是不能控制自己。

当某件事情或某个人多次引起自己的反感和不快时,就很自然地把自我消极情绪固着在该事或该人,从而影响人际的和谐与沟通。

实际上,这是由于来访

者刻意回避主要现实压力,导致压力感(压力能量)转移的结果

南昌大学某女生,学习成绩在班上为第一名。

自卑,看不起自己。

在大众场合不敢发言,跟别人交流时总不能恰当地表达自己,尤其是跟老师或陌生人谈话,总觉得十分局促,举手头足不知如何是好,并且脸红得很厉害。

很羡慕别的同学在公共场合能够从容不迫,侃侃而谈。

强烈希望改变自己,虽然作过很大的努力,但一直得不到明显改观,内心非常苦恼。

从高中到大学很少异性同学交往,别人评价她是个冷漠、孤傲的人。

从小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因此,在成长和交往的过程中,朋友越来越少,慢慢地脱离了群体,把自己封闭起来。

后来开始反省自己,自责,决得都是自己的错。

时间一长,发现自己好象已经没有脾气了。

不管跟谁发生矛盾,都以为是自己的错,然后深深自责,或者把怨气都闷在心里。

总觉得难以与周围的同学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

非常担心毕业后不能适应社会生活。

近来更是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极度自卑,没有勇气参加任何活

动。

该女生所遇到的心理问题,是由其社会适应挫折所引发的人际性压力。

首先,她直接感受到的心理压力来自于不和谐的人际关系,而且经历了两种极端的方式,先是过分地以自我为中心,把自我与群体、社会隔离开来,后又过于以他人为中心,事事自责,迷失和忽略了自我。

其次,根本原因,是由于来访者个性中人际沟通能力的缺乏,从而在现实生活中迫切感受到社会适应性压力。

再次,从她自身的成长经历,能够清楚地意识到由于人际冲突所导致的自我封闭,是个性形成的主要原因。

因而,她有意识地开放自己,但突兀的开放环境,必然在一段时间内给她带来更为巨大的人际性压力,如果应对或自我评价不当,很有可能给来访者带来某种程度上的心理问题。

第四、但给她面临迫切的人际压力时,一开始采取的是比较积极的应对方式,但由于对于个性和能力的培养过程缺乏科学认识,过于急功近利,在受挫后,极易滑向消

极的应对方式,从而错误的自我评价,使心理问题不断趋于严重化。

案例六:

成都某大学学生,进入学校三个月的二十一岁女生。

家庭经济情况一般。

有一弟弟读初中。

从小父母对她的希望就是好好读书,长大能离开农村。

应届考上某大学,她几乎没参加过其他劳动或活动,没有出过远门。

她从小是个乖女孩,听老师的话听父母的话,听大人的话,与同龄相处较好。

父母不愿她到陌生城市读书,出于经济原因考虑,她主动向父亲提出,填报相同专业中收费最底的成都某大。

两个月她3000多元的存款在校园内被骗,事后出现失眠,无食欲,焦虑,反应力减慢,不能集中注意力思考,判断问题,情绪低落,愤怒,自责和羞耻。

她感到生活中处处都是危险,成都人不能信任,自己不幸,这样的事会给家庭带来羞辱,目前及今后的生活不可控,四处找工作影响学习,经济压力打乱了日常

生活,对今后能否继续上大学不确定。

一个人时,她眼前常会出现骗子的画面,

梦中会有事件的一些场景出现;下晚自习时害怕一人单独走回宿舍。

她的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差,有过分内省的人格倾向。

认为给家庭造成很大经济损失、带来耻辱,应自己打工弥补,但打工受挫,感到无助。

正常学习和生活受到影响。

与宿舍部分同学相处得渐渐格格不

入。

个案中应激相关障碍的认知、行为特点事件发生后,由于非理性的认知,当事人选择了不现实的行为,致使再次出现受伤害和自杀的危险。

认知偏差:

①道听途说家乡“一男青年被抢后无法在村里生活”,认为人们也同样不会接纳自己和家人,感到羞耻;②不了解工作的困难,遭遇挫折,导致无助、绝望;③对父母的承受力估计过低。

行为异常:

事件发生后没有采取正确的应对方式。

利用全部课余时间,在自己

陌生的城市单独徒步四处找工作。

不愿将自己的真实情况告知家人。

重视青年学生危机事件青年学生刚接触社会,正处于认识社会,形成对社会初步看法的关键时期,他们各方面承受能力都较差,受阅历的限制,这类危机事件很可能给他们造成精神上、心理上、经济上的很大伤害,以至形成对社会不正确的认知,影响终生。

因此要重视青年学生对类似危机的干预,认识危机中新的生机,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危机,及时把握转机,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使个体获得成长和自我实现,

最终走向成熟。

案例七:

不久前北京大学医学部大三学生崔某被利器砍死,事发现场在北京世

纪坛医院南区教学楼。

事后,死者一同学被警方带走。

据了解,此前两人都追求

过同一个女生,曾为一些过节大打出手……

校园暴力的产生与社会文化背景有关。

工作节奏、生活节奏加快,社会总体的速度也在加快,而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跟上社会步伐的速度比较慢,这样很容易让人心情浮躁,恨不得一下子就奔向成功。

相对来说,社会道德约束的力量就弱了。

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最后积聚起来的破坏力是很大的,导火索可能就是平常人看起来很正常的一件事,在他看来就是很大的事了。

所以觉得自己受到伤害时,本能地愤怒和攻击,但他不是以一个社会认可的方式发泄,而是寻找一种极端行为进行发泄,那么就可能对伤害他的人

产生暴力倾向。

对于在学校的老师和学生来说,需要加强心理这方面的监督,比如搞一些活动,让人的能量能够通过正常途径转化。

如果老师和学生有心理健康的概念,那么就可以早点发现别人的不对劲,帮他缓解

问题,就可能避免极端行为的发生。

案例八:

梁鹏是电影学院导演系的研究生,个子高高的,长得也很帅,但几年

下来他有一个很悲观的想法:

做导演需要出名,而真正出名的导演又有几个呢。

而且自己家是外地的,从本科到研究生一路走来实在太累了,要协调各方面的关系,这种压力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最终,他办理了退学手续。

学校的老师、同学

无不为他惋惜。

包含总结汇报、旅游景点、文档下载、党团工作、人文社科、资格考试、出国留学、word文档、教学研究以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案例分析等内容。

本文共3页

【篇二:

大学心理健康案例分析】

前不久,北大一名学生涉嫌砍死同班同学的消息,令公众为之震惊。

平息很长时间了的马加爵事件仍令我们记忆犹新,加上屡屡发生的大学生自杀事件,不由得让人不断追问:

大学生,你为何如此脆弱?

■校园暴力

极端案例

不久前北京大学医学部大三学生崔某被利器砍死,事发现场在北京世纪坛医院南区教学楼。

事后,死者一同学被警方带走。

据了解,此前两人都追求过同一个女生,曾为一些过节大打出手

专家分析

校园暴力的产生与社会文化背景有关。

工作节奏、生活节奏加快,社会总体的速度也在加快,而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跟上社会步伐的速度比较慢,这样很容易让人心情浮躁,恨不得一下子就奔向成功。

相对来说,社会道德约束的力量就弱了。

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最后积聚起来的破坏力是很大的,导火索可能就是平常人看起来很正常的一件事,在他看来就是很大的事了。

所以觉得自己受到伤害时,本能地愤怒和攻击,但他不是以一个社会认可的方式发泄,而是寻找一种极端行为进行发泄,那么就可能对伤害他的人产生暴力倾向。

对于在学校的老师和学生来说,需要加强心理这方面的监督,比如搞一些活动,让人的能量能够通过正常途径转化。

如果老师和学生有的概念,那么就可以早点发现别人的不对劲,帮他缓解问题,就可能避免极端行为的发生。

■减压无术

极端案例

梁鹏是电影学院导演系的研究生,个子高高的,长得也很帅,但几年下来他有一个很悲观的想法:

做导演需要出名,而真正出名的导演又有几个呢。

而且自己家是外地的,从本科到研究生一路走来实在太累了,要协调各方面的关系,这种压力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最终,他办理了退学手续。

学校的老师、同学无不为他惋惜。

专家分析

大学生现在面临的压力过大,造成心理的落差比较大,与整个社会发展的形势和家庭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首先是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大学的扩招,让一些学生在上学的时候就对毕业后的就业问题产生焦虑。

另外,自我和家庭对学生前途所定的目标过高,有的学生有一种为家长读书的想法,想的是将来要怎样报答家长,有的是给自己定了一个不太符合实际的目标,那么都可能在最终结果上产生很大的心理落差。

这需要学生找准自己的位置,要正确评价和认识自己,无论怎样,知足常乐是不变法则。

另外,不要好高骛远,要脚踏实地一步步走好自己的路。

■性的迷惑

极端案例

小樊与小路是高校夫妻部落中的一员,两人在校园附近租下一套房子,过起了同居生活。

两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双方对未来都没有太明确的想法,目前生活在一起只是为了相互取暖。

最近一个对高校大学生的调查表明,在受调查的同学中,有13%的人坦言大学期间有过性行为。

专家分析

在现代教育体系下,青年人知、情、意不平衡。

可能智商比较高,情商比较低,那么意志力就更弱了,不能很好地管理自己。

那么在身体某方面曾经没有得到满足,就会产生缺失性需要,就会通过各种途径来获得满足。

严重的可能有露阴癖,产生一种儿童心理。

这是在某些压力下,人会回避退型,退回到儿童心理阶段,那么就会有这样一种行为发生。

但这是极端的一种表现,在学生中存在的大多是性渴望、性焦虑等等,这恰恰表现出在性教育问题上缺乏一定的指导。

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他们对性充满渴望,但是真正了解的并不多,也有的情侣因为是否需要发生性关系而闹翻,这些都很深地困扰着现在的大学生。

学生们可能没有很强的意识,那就是爱和性不仅是一种心理和生理上的体验和感受,它背后还有一个严肃的责任问题。

这些是不可回避的,那么对于学生来说,健康、科学地对待性问题,了解性问题,更要理智思考并约束自己的行为,是大学生精神健康很重要的一部分。

■抑郁情绪

极端案例

小林以当地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京某重点高校,第一学期期末,本来踌躇满志准备获取奖学金的她未能如愿。

她的情绪从此一落千丈,变得郁郁寡欢,无心学习,也无法处理好与同学的人际关系,还整夜失眠。

最后不得不去医院精神科检查,结果诊断她是患了抑郁症。

专家分析

据日前一项对大学生抑郁症的抽样调查显示,大学生抑郁障碍疾患率为23.66%,据此推算,北京患有抑郁症的大学生不少于10万人。

在大学生中有抑郁现象的比较多,究其主要原因,是由于自我价值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对自己进行了一些否定。

一般这样的学生情绪都比较低落、不稳定,不爱搭理人,做事情没有兴致,时间长了,容易造成心理情绪积聚,对学习、生活肯定会造成影响,严重的则会患上抑郁症。

如果没有找到正常渠道发泄,可能会沉迷于一些自己觉得是正确的事物上面,比如网络。

这就需要周围的人群关注他们,给他们温暖,生活中有这种情绪的大学生也要多和身边的朋友谈心、交流,释放出自己的压力,以缓解这些症状,从而恢复到正常状态。

■自杀倾向

极端案例

2005年5月7日晚9时10分左右,北京大学理科二号楼一男子从九层的天台坠楼,落在楼底天井的西北角。

而在15天前,北大一女生从同一座楼上跳楼身亡

专家分析

自杀是一种极端行为,原因有很多。

现在大学生压力要比以前大得多,那么他们就想寻找各种方式缓解压力,比如跳舞、上网、交友等等。

但是如果没有一个好的渠道去进行缓解,可能就会产生人生比较失败的消极想法,也可能是从前失败的痕迹与现在的失败产生共振,让这样一种力量成几何扩大,最后把这样一种情绪放在了一个点上。

可以说,愤怒的力量越大,压抑愤怒的力量也就越大,最后发泄出来的力量就越大。

那么,在某一个时候,这种力量也会作用于自身,自杀成了自身的需要。

还有的就是目标和自身能力产生差距,没有正确认识自己,摆正心态,那么负面心态一直积聚,到最后也可能完全否定了自己,而寻找自杀这种解脱方式。

现在许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从小没受过挫折,面临压力就会选择逃避,这也是一种很危险的心态。

■情感困扰

极端案例

前段时间大连一知名网站的论坛上出现了一个出租自己的帖子,引起了许多网友的注意。

帖子称,本人欲将自己出租,只要不违背法律的要求都在考虑范畴!

陪聊,陪逛,陪吃价格再议。

发帖人自称是一名22岁刚从新西兰回国的大学生,出租自己只因为太无聊。

专家分析

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是在一种不成熟的状态下,凭着自己青春期的冲动,把任何事物都看得很美好。

他们缺少挫折锻炼,心理承受力太弱。

另外,在大学里,可能无形之中同学之间会有一个比较,比如同宿舍的人都有男(女)朋友了,但是自己没有,那么可能就造成一个心理落差,情绪上很不稳定,精神比较空虚。

有的则是一旦失恋后,就痛苦不堪,无法恢复自己正常的生活学习,好像没了恋人就无法生活了似的。

真正的爱情是有独立性的,大学生恋爱,要把自己放在一个正确的位置,适当控制自己的情绪,即使恋爱失败了,也只能说可能彼此不是最适合的,而且,还可以通过失败的恋爱吸取经验,从中学会怎样和异性交往。

■出诊专家

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心理系教授肖健

社会生活心理卫生咨询服务中心主任李晓童专家王学军

东明成功人生心理咨询中心主任刘明

大学生心理健康十项标准

★有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积极参与集体生活

★精力充沛

★思维敏捷

★情绪平稳

★心胸宽广,懂得舍取

★行为上知行合一

★具有有效行为能力

★人际关系良好

★能够进行良好的自我管理,可以合理安排、控制自己的生活、情绪

大学生自杀心理

自杀是指主体蓄意或自愿采取各种手段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

自杀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但不管是哪种原因导致的自杀,其背后都有心理机制在推波助澜。

社会因素、生物学因素、病理学因素等均须通过影响人的心理因素才能发挥作用。

不可忽视的是,大学生的自杀行为虽受制于一般的自杀心理规律,但也有其特殊性,这种特殊性是由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所决定的。

自杀的心理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自杀动机的形成。

个别学生在遇到挫折或打击时,为逃避现实,将自杀作为寻求解脱的手段。

例如,调查的案例中,有位大学生因生活自理能力差,对大学生活难以适应,成绩因此一落千丈,自感生活毫无意义,便决定以自杀来寻求解脱。

有个案例反映:

自杀者借自杀作为对自己因做错了事而产生的悔恨、惩罚,作为自罪自责心理的补偿。

如一位大学生在中学时,成绩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进入大学后,学习方法不正确,学习成绩一直不好,自感对不起父母和乡亲,在强烈的自罪自责心理驱使下便采取了自杀行为。

此外,有的把自杀作为报复手段,从而使有关的人感到内疚、后悔和不安。

如一位大学生的父母离异,对他的学习、生活不闻不问,给该生的心理带来很大的创伤。

在学习上、生活上几经挫折后,该生便万念俱灰,想到了以自杀来报复其父母。

第二阶段,心理矛盾冲突。

自杀动机产生后,求生的本能可能使自杀者陷入一种生与死的矛盾冲突之中,难以最终作出自杀决定。

此时,自杀者会经常谈论与自杀有关的话题,预言、暗示自杀,

或以自杀来威胁别人,从而表现出直接或间接的自杀意图。

实际上,我们可以看作是自杀者发出的寻求帮助或引起别人注意的信号。

此时,如能及时得到他人的关注,或在他人的帮助下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自杀者很可能会减轻或打消自杀的企图。

这也是自杀行为可以预防和救助的心理基础。

但周围的人往往认为常喊着要自杀的人其实不会自杀,因而不太关注欲自杀者发出的信号,以致痛失救助良机。

第三阶段,自杀者平静阶段。

自杀者似乎已从困扰中解脱出来,不再谈论或暗示自杀,情绪好转,抑郁减轻,显得平静。

这样周围的人真以为他的心理状态好转了,从而放松警惕。

但这往往是自杀态度已经坚定不移的一种表现,当然也不完全排除是自杀者心理状态好转的表现。

因为发展到这个阶段,自杀者认为自己已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不再为生与死的选择而苦恼。

因此他们不再谈论或暗示自杀,甚至表现出各方面的平静。

目的可能是为了摆脱旁人对其自杀行为的阻碍和干预。

大学生的自杀同样也符合以上的心理过程。

我们调查的个案中,有这样一个案例:

长沙某高校一名大学三年级学生李,在中学时是班上的尖子,进了大学后,他总认为自己的成绩达不到自己的期望值,便沉浸在自怨自艾之中,加上中学时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独立生活能力差,以致进大学后生活难以自理,身体状况下降,患上了肝炎病而不得不住院治疗。

这期间他的情绪极度低落、抑郁,甚至拒绝接受治疗。

他曾对护士和前来探望的同学谈论过自杀的一些问题,并说过诸如我没什么希望了、真想死了算了之类的话。

医生、老师和同学并未对此加以足够重视,只是安慰了他一番。

后来一段时间,该生的心情逐渐好起来了,甚至还和前来探望的同学开玩笑。

大家都以为他的心情真的好起来了。

然而一天他趁周围无人,悄悄溜出病房,在医院后山的一棵树上用一根粗麻绳结束了自己19岁的年轻生命。

从这例自杀案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最初促成其自杀动机的原因有三个:

成绩不尽如人意,生活适应能力差以及身体患病。

这三种因素同时或相继出现在该同学身上,使他对生活产生了绝望感。

之后他又试图通过拒绝治疗、谈论自杀渴求得到他人的帮助,但这种尝试又遭失败,因而坚定了他自杀的决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