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1学案第一章 8 章末整合提升.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311724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264.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1学案第一章 8 章末整合提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学年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1学案第一章 8 章末整合提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学年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1学案第一章 8 章末整合提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学年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1学案第一章 8 章末整合提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学年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1学案第一章 8 章末整合提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学年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1学案第一章 8 章末整合提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学年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1学案第一章 8 章末整合提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学年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1学案第一章 8 章末整合提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学年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1学案第一章 8 章末整合提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学年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1学案第一章 8 章末整合提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学年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1学案第一章 8 章末整合提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学年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1学案第一章 8 章末整合提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学年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1学案第一章 8 章末整合提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学年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1学案第一章 8 章末整合提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学年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1学案第一章 8 章末整合提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学年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1学案第一章 8 章末整合提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学年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1学案第一章 8 章末整合提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学年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1学案第一章 8 章末整合提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学年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1学案第一章 8 章末整合提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学年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1学案第一章 8 章末整合提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1学案第一章 8 章末整合提升.docx

《学年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1学案第一章 8 章末整合提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1学案第一章 8 章末整合提升.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1学案第一章 8 章末整合提升.docx

学年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1学案第一章8章末整合提升

章末整合提升

一、地球的宇宙环境

1.什么是天体?

什么是天体系统?

2.为什么说地球是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2.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有哪些?

3.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分布在太阳大气层的什么位置?

4.太阳活动对地球有哪些影响?

三、地球的运动

1.对比分析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征、意义。

2.地方时计算的步骤有哪些?

3.地转偏向力有什么规律?

4.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和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四、地球的结构

1.怎样根据地震波判断地球的内部圈层?

2.岩石圈与地壳的区别是什么?

3.地球外部圈层有几层?

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

教材P6活动

1.人类已经观测到的宇宙半径折合成千米为:

140亿×(9.4608×1012千米)=1.324512×1023千米。

2.面对这个数字,我们会有许多感慨。

例如,宇宙的范围极其广大,宇宙间奥秘无穷,目前我们的认识还很有限,对于宇宙还有许许多多奥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探索。

教材P9活动

月相及其变化

(1)月相的概念:

月亮圆缺的各种形状叫做月相。

(2)月相的成因(如下图)

①月球本身不发光也不透明,只能反射太阳光而发亮。

②日、地、月三者位置的不断变化而使月球视形状发生变化。

(3)月相的变化规律

由于日、地、月三者的相对位置,随着月球绕地球向东运行而变化,就形成了新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新月的周期性更迭。

其变化规律如下表所示:

月相

新月

上弦月

满月

下弦月

日期

初一

初七、初八

十五、十六

二十二、二十三

同太阳出没比较 

同升同落

迟升后落

此起彼落

早升先落

月出

清晨

正午

黄昏

半夜

月落

黄昏

半夜

清晨

正午

(4)上弦月和下弦月的记忆技巧:

“上上西西,下下东东”。

上弦月出现在上半夜,位于西方天空西面亮;下弦月出现在下半夜,位于东方天空,东面亮。

具体如下图所示:

教材P11活动

1.

(1)地球的特殊性在于它是太阳系中唯一一颗适合生物生存和繁衍的行星。

其根本原因在于地球自身的条件和在太阳系中的位置满足了生物生存和繁衍的要求。

如下所示:

(2)地球上存在生命还与地球所处的恒星际空间和行星际空间有关。

从恒星际空间来看,太阳周围的恒星际空间比较有利于太阳的稳定,太阳的稳定使地球所处的光照条件一直比较稳定,生命从低级向高级的演化没有中断。

太阳光是地球大气的根本热源,是维持地球适合生物生存温度的必要条件,如果太阳的光照条件变得不稳定,或者太阳突然消失,地球表面的温度将变化无常,甚至急剧下降,严重威胁地球生物的生存和发展,甚至可能使大部分生物灭绝。

太阳光是地球上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而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为大多数其他生物提供营养物质,如果太阳的光照条件变得不稳定,或者太阳突然消失,绿色植物将会死亡,而其他绝大部分生物也将灭绝,地球将变得死气沉沉。

(3)除地球外,太阳系的其他七颗行星中有可能存在生命的是火星。

理由是在八颗行星中,火星的结构特征、运动特征以及和太阳的距离、表面温度等方面与地球最接近或类似。

2.略。

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教材P12活动

 不考虑地球大气的作用,每小时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相当于1.75×1014度电。

教材P13活动

1.提示:

观看“大棚农业”的录像片,或上网查阅相关资料,有条件的可就近参观“大棚农业”。

2.答案略。

提示:

可通过调查访问或实地观察得出结论,并列表比较其差异。

3.在一般耕地上,农作物对太阳辐射的实际利用率为2%~4%。

如果将学校附近同等面积的耕地改造成对太阳辐射能利用率约为6%的农业实验基地,农业生产效率会提高1.5~3倍。

4.答案略。

提示:

要从学校所在地区的自然条件,特别是气候条件及社会经济条件、技术条件等方面去探讨。

教材P15活动

有利影响

不利影响

太阳辐射

①维持大气运动、生物生长和水循环;②为人类提供能量

过量太阳紫外线照射使人易患皮肤癌和白内障

太阳活动

①太阳活动极大年,全球农业倾向于增产;②极光是旅游资源

①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

②灾害天气频繁;

③产生磁暴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教材P16~17活动

1.用一个小的球体进行模拟,以太阳为参照物时,地球自转一周,实际上是大于360°(约为360°59′)的,如果以太阳以外的恒星为参照物,地球自转360°就完成了一个自转周期,其演示方法和原理如下图所示:

当地球位于E1时,太阳、某恒星(★)、地心、某地点(P)位于同一直线上。

当地球位于E2时,P又位于同一恒星和地心的连线上,此时地球已自转360°。

从E1到E2为一个恒星日。

当地球位于E3时,P又位于太阳与地心的连线上,地球自转360°59′。

自E1到E3为一个太阳日。

2.如下表所示:

地球自转的角度

长度

应用价值

太阳日

360°59′

24小时0分

生产、生活计时

恒星日

360°

23小时56分

科学研究计时

3.利用原子表做成的原子钟,比如铯原子钟等等,这种计算时间的方法非常精确。

精确的时间尺度对于科学研究非常有价值,比如在研究超短、超快过程当中的应用,如飞秒激光器等等,如果时间精度达不到飞秒,那么可能会造成很多物理过程无法精确测量。

教材P17活动(上)

1.如下表所示:

纬度

30°

45°

60°

线速度/(千米/时)

1670

1447(1670·cos30°)

1080(1670·cos45°)

837(1670·cos60°)

角速度/(度/时)

15

15

15

15

2.各地线速度和角速度随纬度变化的一般规律是:

线速度是赤道最大,两极为0,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角速度是地球表面除南北两极点为0外,任何地点的角速度都相等,为15°/h。

教材P17活动(下)

 在该演示中,昼夜交替是因为地球的自转而产生的。

5秒钟代表一天。

教材P18~19活动

1.请按照教科书所介绍的方法进行实践活动,特别要思考这样做的科学依据是什么,明确其中的道理。

用观测日影的方法,可粗略测定学校所在地的经度。

图中上午杆影影端A点与下午杆影影端B点都位于所画圆周上,说明两时刻的太阳高度相等,则AB两点连线的中点C与圆心所在直线即当地地方时为12时的杆影,记下此刻的北京时间,利用所学知识,可计算出当地的经度约数。

2.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各地都使用同一地方时是行不通的,因为它会造成工作、休息的不便。

教材P19活动

1.一般认为,最好的时区划分方案,也就是目前全世界通用的方案。

表格可以这样填写:

时区名称

中时区

东(西)一区

东(西)二区

……

东(西)十一区

东(西)十二区

中央经线

东(西)经15°

东(西)经30°

……

东(西)经165°

180°

2.已知某地的经度,求该地时区的方法有两种:

第一种方法:

某地时区=某地的经度÷15°。

若结果为整数,则为时区数;若所得结果为小数,则四舍五入。

东经度为东时区,西经度为西时区。

第二种方法:

先用某时区中央经线的经度,分别加上和减去7.5°,得到这个时区的范围。

然后比较已知经度是否在这个时区范围之内。

教材P19~20活动

1.如果两个时间相加超过了24小时,则是明天,钟点要减去24小时,日期则要进一天;如果两个时间相减是负值时,则是昨天,钟点要加上24小时,日期则要退一天。

2.我们以北京(116°E)和纽约(约73°W)为例来说明这一问题:

所选城市

经度

时区

按照乙地在甲地东边计算

按照乙地在甲地西边计算

日期

时间

日期

时间

甲:

北京

116°E

东八区

设定:

2016年3月1日

设定:

8时

设定:

2016年3月1日

设定:

8时

乙:

纽约

约73°W

西五区

计算:

2月29日(向东过日界线,日期减一天,且2016年2月份29天。

所以日期是2月29日)

计算:

8时+[(12-8)+(12-5)]=今日19时

计算:

2月29日(向西过0时所在经线,日期减一天)

计算:

8时-(8+5)=-5时=昨日24+(-5)时=昨日19时

3.从上述计算结果中可以看出,两个经度相差较大的城市,计算出来的结果往往出现大于24或小于0的情况,涉及日期的变更。

因为地球是球形的,东西方向是相对的。

解决的方案之一就是划定国际日期变更线。

教材P20活动

1.向东过国际日期变更线日期要减一天,向西过国际日期变更线日期要加一天。

2.有了国际日期变更线,在世界的时区中就有了一个特殊的时区——东西十二区。

因为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各跨经度7.5°,合为一个时区。

180°经线是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共同的中央经线。

教材P22活动

1.当太阳光直射赤道时,在地球自转的过程中,世界各地都存在昼夜交替现象,而且世界各地的昼夜长短都相等。

2.当太阳光直射南(北)回归线时,在地球自转的过程中,存在无昼夜交替现象的地方。

这些地方都在南北极圈及其以内,出现极昼和极夜现象。

当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时,南极圈及其以内出现极昼现象,北极圈及其以内出现极夜现象。

当太阳光直射北回归线时,北极圈及其以内出现极昼现象,南极圈及其以内出现极夜现象。

3.绘图(我们以夏至日,即太阳光直射北回归线时为例来说明绘图方法。

作图过程:

(1)画黄道面:

过圆心画一条水平线表示黄道面,并延长与大圆相交于两点。

(2)画地轴:

地轴应与黄道面之间成66.5°的夹角。

(3)画赤道:

赤道与地轴垂直,与黄道面相交成23.5°的夹角。

(4)画南、北回归线:

以黄道面与大圆的两个交点为起点,画两条平行于赤道的虚线表示南、北回归线(南、北回归线的纬度数等于黄赤交角的度数,即黄赤交角的大小,决定了南、北回归线的范围)。

(5)画极圈:

以通过地心且与黄道面垂直的假想线与地面的交点为起点分别画两条平行于赤道的虚线,表示南、北极圈(极圈的度数就是地轴倾斜的角度,与黄赤交角互为余角)。

(6)画太阳光线:

通过太阳直射点与地心的连线画直射点太阳光线并画此线的平行线,南北边界两条,中间一条。

(7)画晨昏线:

过地心画出的太阳光线的垂线就是晨昏线,夏至日应与南、北极圈相切。

(注意本题介绍的方法是把地轴画成倾斜方向时的画法,想一想,如果把地轴画成垂直的,图又该如何画。

太阳光直射的纬线

白昼消失的地区

黑夜消失的地区

简要说明

北回归线

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

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

白昼消失为极夜,黑夜消失为极昼

南回归线

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

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

教材P23活动

 日历上标注的节气日期和具体时刻各年有所不同的原因在于地球公转的周期是365日6时9分,而日历上的一年是365日,每年相差6时9分。

教材P24活动

1.利用第18页活动得出a、b值,然后利用数学公式进行计算:

tanH=b/a,得出结论正午太阳高度H=arctan(b/a)。

2.正午太阳高度的通用公式:

H=90°-(φ±δ)(φ为当地地理纬度,δ为太阳直射点纬度)

当太阳直射点与当地位于不同半球时,用“+”;当两地位于同一半球时,用“-”。

求证过程如下:

图1中H=90°-α=90°-β=90°-(φ-δ),

图2中H=90°-α=90°-β=90°-(φ+δ)。

3.略。

(时间:

90分钟 分值:

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美国“新视野”号探测器于北京时间2015年7月14日19时49分,近距离飞过冥王星,成为首个探测这颗遥远天体的人类探测器。

冥王星首张高清照也随之发布。

读图,完成1~3题。

1.对图文材料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新视野”号探测器现已飞离太阳系

B.冥王星是八颗行星之一

C.图中包含二级天体系统

D.冥王星与其他行星绕日公转特征完全相同

2.除了地球外,冥王星和太阳系其他行星不可能存在生命的原因是(  )

A.没有昼夜现象

B.难以获取太阳辐射

C.缺少卫星的环绕

D.缺少液态的水和适于生命呼吸的大气

3.“新视野”号探测器近距离飞过冥王星时(  )

A.开普敦区时(东一区)为7月14日11时49分

B.纽约(74°W)正值早晨

C.地球上新的一天和旧的一天范围相当

D.东京(约140°E)和莫斯科(约38°E)日期不同

解析:

第1题,“新视野”号探测器刚近距离飞过冥王星,其要抵达太阳系边缘仍然需要很长的时间;冥王星原是太阳系九颗行星之一,后被剔除;图中最高级天体系统为太阳系,太阳系包括地月系,故图示为二级天体系统;冥王星绕日公转的轨道面与其他行星并不完全相同。

第2题,适宜的温度、液态水和适于生命呼吸的大气是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太阳系中只有地球具备。

第3题,当“新视野”号探测器近距离飞过冥王星时,为北京时间(东经120°地方时)2015年7月14日19时49分;纽约属于西五区,此时区时为2015年7月14日6时49分,应为早晨。

开普敦区时(东一区)为7月14日12时49分;地球上新的一天所跨经度是从0点所在经线(约177°W)向东到180°经线之间,计算可知,地球上新的一天范围远大于旧的一天;此时东京(约140°E)和莫斯科(约38°E)同属新的一天,日期相同。

答案:

1.C 2.D 3.B

下图为太阳辐射量随纬度分布示意图。

可能总辐射量是考虑了受大气削弱之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有效总辐射量是考虑了大气和云的削弱之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据此完成4~5题。

4.云量最多的地区是(  )

A.赤道地区       B.20°N地区

C.40°N地区D.60°N地区

5.影响可能总辐射量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大气云量B.大气厚度

C.太阳高度D.通过的大气路径

解析:

第4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赤道地区可能总辐射量最大,但有效总辐射量较小,说明赤道地区云量多,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

第5题,影响可能总辐射量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太阳高度。

答案:

4.A 5.C

如图

是美国宇航局拍摄的太阳活动剧烈爆发图像,大量速度达800km/s的带电粒子喷射到太空。

读图完成6~7题。

6.图示太阳活动发生在太阳大气层的(  )

A.光球层B.色球层

C.日冕层D.大气层之外

7.图示太阳活动(  )

A.没有活动周期,但可能持续较长的一段时间

B.地球是太阳系中最先受其影响的行星

C.爆发后8分钟左右引起两极极光产生

D.高峰年极端天气现象出现的频率增加

解析:

第6题,图示太阳活动区域亮度高于周围区域,应为耀斑,发生在色球层。

第7题,耀斑“寿命”仅有几分钟到几十分钟之间,随黑子的变化同步起落,周期约为11年。

太阳系八颗行星距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最近的水星最先受到太阳活动的影响。

日地距离大约为1.5亿千米,太阳活动喷射的带电粒子8分钟左右到不了地球。

答案:

6.B 7.D

下图所示照片是摄影师在夜晚采用连续曝光技术拍摄的,照片中的弧线为恒星视运动轨迹。

读图回答8~9题。

8.据图判断,摄影师拍摄的地点位于(  )

A.低纬地区B.中纬地区

C.北极附近D.南极附近

9.图中a恒星视运动转过的角度约为50°,据此判断摄影师连续拍摄的时间为(  )

A.1个多小时B.3个多小时

C.5个多小时D.7个多小时

解析:

第8题,图中能看到北极星,并且北极星的仰角很小,说明当地在北半球,且地理纬度较低。

第9题,图中恒星的视运动实际上是地球自转运动的反映,天空中的恒星转过50°,说明地球自转了50°,地球自转的角速度是15°/h,故正确答案为B。

答案:

8.A 9.B

下表为广州市连续两天日出日落相关数据,据表回答10~11题。

相关数据

今日日出日落时间

05:

44:

45

19:

16:

47

明日日出日落时间

05:

45:

05

19:

16:

50

10.与表中显示的信息最接近的节气是(  )

A.春分B.冬至

C.秋分D.夏至

11.表中所示今日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和移动方向是(  )

A.南半球,向北移B.北半球,向北移

C.北半球,向南移D.南半球,向南移

解析:

第10题,根据表中信息可知,广州市连续两天昼长夜短,应该为该地夏季。

第11题,根据表中信息可知,广州市连续两天昼长夜短,而且昼在变短,夜在变长,所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且向南移。

答案:

10.D 11.C

下图为某年6月22日(夏至日)地球上太阳光照示意图(图中阴影部分处于黑夜)。

读图回答12~13题。

12.下列光照图与上图表示的时间相符的是(  )

13.此时小明乘飞机从北京首都机场飞往纽约(40°43′N,73°W),大约17个小时后到达,到达时纽约当地的区时为(  )

A.6月21日21时B.12月22日14时

C.6月22日14时D.12月22日22时

解析:

第1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出现极夜,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太阳直射北回归线,150°E为昼半球中央经线,即可知该经线地方时为12时。

A选项为南极附近出现极昼,C选项为全球昼夜等长,D选项虽然是北极圈及其以内出现极昼但是太阳直射点位于30°W。

第13题,从上题解析可知150°E地方时为6月22日12时,由此可以计算出此时西五区(75°W的地方时)的区时为6月21日21时,17个小时后,纽约当地的区时为6月22日14时。

答案:

12.B 13.C

黄山是中国名山之一,位于(30°N,118°E)附近,海拔1850m。

2017年4月10日王先生在安徽黄山旅游。

据此回答14~15题。

14.王先生打算该日先登顶观日出,日出时间最可能为北京时间(  )

A.4:

40B.5:

40

C.6:

00D.6:

40

15.观看日出后,王先生从北坡乘缆车下山,见到缆车厢顶部装有太阳能集热板,其安装正确的是(  )

解析:

第14题,4月10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30°N附近昼长夜短,由于4月10日为春分日过后不久,日出地方时比较接近6:

00但早于6:

00,故B项最接近。

第15题,集热板可以收集太阳光线;安徽地区全年太阳主要从南方照射过来,故集热板应向南倾斜,同时与正午太阳光线垂直。

答案:

14.B 15.C

下图是以极点为中心的光照图(阴影部分表示黑夜),经线MO以东为东半球,以西为西半球,箭头表示地球自转方向。

据此完成16~17题。

16.此时,下列四个城市白昼时间最长的是(  )

A.海口B.拉萨

C.合肥D.北京

17.此时,北京时间最接近(  )

A.3时20分B.15时20分

C.2时D.14时

解析:

第16题,由地球自转方向可知图示半球为北半球,从晨昏线分布可知北极圈及其以北有极昼现象,即为夏至日。

在夏至日,越往北(纬度越高)白昼越长,选项所列四个城市中北京纬度最高,白昼最长。

第17题,由“经线MO以东为东半球,以西为西半球”可知,经线MO为20°W,由晨昏线分布可知此时20°W为18时,北京时间(120°E经线的地方时)为次日3时20分。

答案:

16.D 17.A

下图为甲、乙、丙、丁四地二至日昼长示意图。

读图回答18~19题。

18.四地的地理位置由北到南的排序正确的是(  )

A.丁—乙—丙—甲

B.甲—乙—丁—丙

C.丁—乙—甲—丙

D.丙—丁—甲—乙

19.冬至日丁地的日出时间为(  )

A.2时30分B.3时30分

C.8时30分D.9时30分

解析:

第18题,图中甲、丙两地在夏至日时昼长小于12小时,可判断其位于南半球,由甲地最小昼长大于丙地最小昼长推知,丙地位于甲地南部;乙、丁两地在冬至日时昼长小于12小时,可判断其位于北半球,由乙地最小昼长大于丁地最小昼长推知,丁地位于乙地北部。

第19题,丁地冬至日昼长为5小时,根据日出时间=12-1/2×昼长可知,其日出时间为9时30分。

答案:

18.C 19.D

北京时间2016年10月17日7时30分我国用长征二号FY11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将神舟十一号飞船顺利送入预定轨道。

入轨后经过2天独立飞行完成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自动对接形成组合体。

经过33天的飞行时间,于北京时间2016年11月18日下午,飞船顺利在内蒙古四子王旗主着陆场着陆。

据此回答20~21题。

20.当神舟十一号飞船发射时,全球属于10月17日的范围占全球的(  )

A.1/2B.2/3

C.25/48D.23/48

21.在神舟十一号发射与顺利返回期间(  )

A.我国昼在变长,夜在变短

B.北京的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变小

C.北极点周围的极夜范围在减小

D.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变慢

解析:

第20题,先根据北京时间17日7时30分求出0时所在经线的度数,即7.5°E为0时。

再求出17日所跨的纬度,即从0时所在经线向东到180°,跨172.5°,最后计算17日占全球的比例即172.5°/360°=23/48。

第21题,从发射日到返回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且向南移动,故北京的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变小。

答案:

20.D 21.B

住宅的环境设计特别关注树种的选择与布局,不同树种对光照与风有不同影响。

下图为华北某低碳社区(40°N)住宅景观设计示意图。

读图回答22~23题。

22.仅考虑阳光与风两种因素,树种与房屋组合最好的设计是(  )

A.①B.②

C.③D.④

23.为保证冬季太阳能最佳利用效果,图中热水器安装角度合理的是(  )

A.①B.②

C.③D.④

解析:

第22题,图中住宅位于40°N,从考虑阳光方面,夏季住宅以南有树可以遮阴降温,冬季由于40°N地区比较冷,且盛行偏北风,所以北方有常绿针叶树有利于阻挡北风,有保暖作用,南方为落叶阔叶树,冬季没有树叶,可以增加透射阳光。

第23题,正午太阳高度角决定热水器安装角度,热水器最好与太阳光线垂直。

冬至时正午太阳高度角为90°-(40°+23.5°)=26.5°,热水器安装角度与正午太阳高度角互余,大约为63.5°,与④最接近。

答案:

22.C 23.D

图1为地球内部圈层局部示意图,读图,回答24~25题。

24.图1中(  )

A.①为岩石圈

B.软流层以上由岩石组成

C.③为地壳

D.古登堡面以上为地幔

25.图1中①②③所属关系可以表示为图2中的(  )

A.甲B.乙

C.丙D.丁

解析:

第24题,据图可知,①为地壳,③为软流层以上的岩石圈,由岩石组成;地幔位于古登堡面以上、莫霍面以下,故只有B项正确。

第25题,据图可知①和②没有交集,②和③有交集,③包括①,故丁图符合。

答案:

24.B 25.D

二、综合题(共50分)

26.读以极点为中心的光照图(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完成下列问题。

(18分)

(1)此图表示的节气是__________,图中表示昏线的是弧________。

(4分)

(2)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为______________。

(2分)

(3)此日过后(短期内),三门峡昼夜长短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