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突破 文学类文本阅读之作用理解.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315751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突破 文学类文本阅读之作用理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突破 文学类文本阅读之作用理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突破 文学类文本阅读之作用理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突破 文学类文本阅读之作用理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突破 文学类文本阅读之作用理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突破 文学类文本阅读之作用理解.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突破 文学类文本阅读之作用理解.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突破 文学类文本阅读之作用理解.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突破 文学类文本阅读之作用理解.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突破 文学类文本阅读之作用理解.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突破 文学类文本阅读之作用理解.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突破 文学类文本阅读之作用理解.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突破 文学类文本阅读之作用理解.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突破 文学类文本阅读之作用理解.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突破 文学类文本阅读之作用理解.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突破 文学类文本阅读之作用理解.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突破 文学类文本阅读之作用理解.docx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突破 文学类文本阅读之作用理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突破 文学类文本阅读之作用理解.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突破 文学类文本阅读之作用理解.docx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突破文学类文本阅读之作用理解

文学类文本阅读

第十五讲)作用理解

(对应学生用书49~52页)

1.掌握现代文阅读“作用类”命题的基本形式及考查目的。

2.掌握并熟练运用常见作用类题目解答套路。

●近义词辨析(十一)

1.“题材”与“体裁”

题材:

作品的材料内容。

体裁:

作品的表现形式。

2.“提词”与“题词”

提词:

给演员提示台词。

题词:

写一段话表示纪念或勉励。

3.“体形”与“体型”

体形:

身体形状,如“体形匀称”。

体型:

身体类型,如“特殊体型”。

4.“停止”与“停滞”

停止:

不再进行。

停滞:

受阻碍而不能顺利发展。

如“停滞不前”。

5.“提名”与“题名”

提名:

被定为候选人。

题名:

写上姓名。

6.“推托”与“推脱”

推托:

借故拒绝,侧重拒绝的行为。

推脱:

推卸、推辞;推卸责任、错误等,侧重推的结果。

7.“退化”与“蜕化”

退化:

功能减退,由优变劣。

蜕化:

①由动物蜕皮引申为事物脱胎演化,如:

由奴隶社会蜕化为封建社会。

②变质、腐化堕落。

如“蜕化变质”。

8.“委曲”与“委屈”

委曲:

①曲折;②事情的底细。

委屈:

受到不应有的指责或待遇,心里难过。

9.“无礼”与“无理”

无礼:

没有礼貌,如“傲慢无礼”“怠慢无礼”。

无理:

没有道理,如“无理取闹”“无理拖延”“无理摧残”。

10.“协调”与“谐调”

协调:

形容词侧重步调一致,有条不紊,还可以作动词用。

谐调:

侧重比例匀称,常用于声音、颜色、气氛等。

●易误用的成语

(一)之“望文生义”

1.万人空巷:

并不是指街上空无一人,而是说家家户户的人都从巷里出来了,多用来形容欢迎、庆祝等盛况。

误用示例:

这部精彩的电视剧播出时,几乎万人空巷,人们在家里守着荧屏,街上显得静悄悄的。

误用分析:

本句从语意上看,要表述的是人们闭门不出在家里观看电视剧,因此“万人空巷”用在此处错误。

2.三人成虎:

原指有三个人谎报市上有虎,听者就信以为真了。

后比喻谣言或讹传一再反复,就有使人信以为真的可能。

误用示例:

你应该和朋友合作搞这个课题,要知道三人成虎,众志成城。

误用分析:

这里将“三人成虎”错解为“很多人在一起就会像老虎一样力量强大”。

3.河东狮吼:

比喻悍妇发怒。

误用示例:

21世纪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世纪,河东狮吼,巨龙腾飞,指日可待。

误用分析:

这里将“河东狮吼”错解为“东方睡狮醒来,发威长吼”,致使意义、适用对象、色彩均不当。

4.下里巴人:

战国时代楚国的民间歌曲,后来泛指通俗的普及的文学艺术,常跟“阳春白雪”对举。

误用示例:

一些人对中国的茶有偏见,以为茶只是下里巴人解渴的东西,档次不如进口饮料。

误用分析:

这里将“下里巴人”错解为“普通的乡下人”。

5.目无全牛:

形容技艺已达到极纯熟的地步。

误用示例:

为了应付高考,教师越教越细,其结果是肢解了课文,长此以往,学生目无全牛。

误用分析:

这里将“目无全牛”错解为“眼里看到的都是支离破碎的东西”。

6.望其项背:

能够望见别人的颈项和脊背,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多用于否定式)。

误用示例:

成都五牛俱乐部球队请的主教练及外援都是清一色的德国人,其雄厚实力令其他甲B球队望其项背。

误用分析:

这里将“望其项背”错解为“只能望见项背,形容差得远”。

7.捉襟见肘:

形容衣服破烂,也比喻困难重重,应付不过来。

误用示例:

运动会上,他借的一身衣服很不合身,真是捉襟见肘。

误用分析:

该词与衣服不合身无关。

8.噤若寒蝉:

噤,闭口不作声。

形容不敢作声。

误用示例:

天突然变凉了,同学们衣衫单薄,一个个噤若寒蝉。

误用分析:

该词和寒冷没有关系。

9.火中取栗:

比喻冒危险给别人出力,自己却上了大当,无所得。

误用示例:

上个月月初,上海鲜牛奶市场燃起竞相降价的烽火,销售价格甚至低于成本,这对消费者来说倒正好可以火中取栗。

误用分析:

此处用来形容消费者,明显是望文生义。

10.不赞一词:

原指文章写得很好,别人不能再添一句话,现也指一言不发。

误用示例:

我的态度很鲜明,对任何邪教的言论都不赞一词,对他们的行为深恶痛绝。

误用分析:

这里将“不赞一词”错解为“不说一句赞成的话”。

11.涣然冰释:

比喻相互间的怀疑、误会等完全消除。

误用示例:

由于太平洋暖流的影响,今年春天来得早,春节刚过,北海公园就涣然冰释,让喜欢滑冰的人大失所望。

误用分析:

这里将“涣然冰释”错解为“冰块解冻”。

12.侧目而视:

不敢从正面看,斜着眼睛看,形容畏惧而又愤恨。

误用示例:

小李得了冠军,尾巴翘到了天上,对朋友竟然侧目而视。

误用分析:

这里错解为“不屑正眼相看,瞧不起人”。

13.马革裹尸:

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军人战死于战场。

误用示例:

那个时候,张大爷穷困潦倒,衣食无着,十分令人痛心,到头来只落得个马革裹尸的结局。

误用分析:

这里将“马革裹尸”错解为“死得很惨,死后连棺材和埋葬的地方都没有”。

14.危言危行:

讲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

误用示例:

小东初中未毕业就辍学了,性格封闭孤傲的他对周围的人常常表现出敌对情绪,他最终为自己的危言危行付出了惨重代价。

误用分析:

“危言危行”的“危”不是指危险,而是指正直。

15.首当其冲:

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遭遇灾难。

误用示例:

解决好职工和学生的冬季取暖问题,是学校领导首当其冲的任务。

误用分析:

这里将“首当其冲”错解为“最紧要的,最先面临的”。

●常见易考的名言名句(十四)

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三国·诸葛亮·诫子书)

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三国·刘备)

3.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西晋·陈寿·三国志)

4.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

(西晋·陈寿·三国志)

5.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东晋·陶渊明·移居)

6.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东晋·陶渊明·饮酒)

7.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东晋·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8.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东晋·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9.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东晋·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

10.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东晋·陶渊明·读山海经)

11.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东晋·陶渊明·杂诗)

12.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东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13.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东晋·陶渊明·归去来辞)

●重点虚词“之”

1.用作代词,分下面两种情况。

(1)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如:

①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代人,作宾语) ②

使之然也。

(《劝学》)(代物,作兼语)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

(《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2)指示代词,表近指。

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如:

之二虫又何知?

(《逍遥游》)

2.用作助词,分下面四种情况。

(1)结构助词,定语或补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或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的”或“得”,有的可不译。

如:

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阿房宫赋》)

(2)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如: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师说》)

(3)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译时也可省去。

如: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六国论》)

(4)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如: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寡人之于国也》)

●写作素材

归真画虎

五代画虎名家历归真从小喜欢画画,尤其喜欢画虎,但是由于没有见过真的老虎,总把老虎画成病猫。

于是他决心进入深山老林,探访真的老虎。

归真历经千辛万苦,在猎户的帮助下,终于见到了真的老虎。

他通过大量的写生临摹,画虎技法突飞猛进,笔下的老虎栩栩如生,几可乱真。

从此以后,他又用大半生的时间游历了许多名山大川,见识了更多的飞禽猛兽,终于成为一代绘画大师。

【话题】成功的秘诀;实践出真知;持之以恒。

1.“作用类”问题答题思路混乱,不知道从什么角度入手。

2.不清晰此类题目的考查目的,回答问题只会依照套路,脱离文本。

对比全国近20份语文高考试卷的现代文阅读题,不难发现,“作用题”出现的频率相当高,因此在备考时,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然而,由于出题的角度多样,“作用题”的范围较广,解题的思路也不同,所以使不少学生面临“作用题”时,无从下手,不会答题,或答不全。

因此,认真探讨一下“作用题”的设题角度和规范答题思路是很有必要的。

         一)归纳作用题的命题格式和考查目的

“作用题”的命题设置一般为:

“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或好处、效果、用意、表达效果)?

”或“在全文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该类题目命题目的是重点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这种题型的答题思路是:

应该从文章结构形式、内容主旨、作者的思想感情等方面作多角度思考。

         二)掌握一些常见的作用题的答题角度

回答这类题目,首先一定要分析文段(文句)本身写了什么内容,然后分析写这些内容的用意是什么。

要回答好这类题,一定要很好地掌握以下常见的结构术语:

铺垫、伏笔、照应、抑扬、波澜、线索、倒叙、插叙等。

1.我们可以结合段落位置来分析其作用。

文章开头:

开篇点题,总领全文,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为下文埋下伏笔。

文章中间:

总结上文,引出下文,为下文埋下伏笔,为下文情节做铺垫,推动情节发展。

文章结尾:

总结上文,点明中心,深化中心,升华主题,照应开头(题目),首尾呼应,令人深思,给人启示。

线索作用:

行文线索主要有事物线、情感线、语句线。

线索的基本作用,即组织材料、贯串全文,使文章结构严谨、浑然一体。

需要注意的是,有的行文线索或直接或间接地表现文章主旨,答题时应予以考虑。

2.各种人称的作用。

用第一人称叙述较为亲切自然,便于直接、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感;用第二人称,是呼告修辞,便于直接对话,利于交流思想情感,增强亲切感,同时使抒情更加强烈感人;用第三人称能够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空限制,具有全知全能的特点,反映现实较为灵活自如。

3.写人叙事类散文一般不写景物,如果整句甚至整段地描写景物,那么,景物往往构成环境或背景,所以写景的基本作用就是勾勒环境,提供背景,或营造某种气氛。

而景物更重要的作用是以景衬人,它又可细分为两类:

正衬,即以景物之优美衬托人物心灵之美好,或以景物之凄凉衬托人物命运之悲惨;反衬,即用景物之美好或气氛之欢快,反衬人物悲惨的命运或人物凄凉的境遇。

而小说中的景物描写作用是渲染氛围、烘托人物心理、推动情节发展等。

4.插入某一事件一般是为了引出下文的议论或抒情,所以在结构上往往具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同时还在内容上具有深化或启迪作用,一般表示对生命、生活或事业的积极而深入的思考。

5.引用古典诗文或格言的作用。

从论证的角度分析,引用诗文格言属于引证法,一般具有论证观点、阐明事理的作用。

此外,对引用史实和古诗文而言,它还有丰富文章的内涵、增加文采等方面的作用。

6.以某一物象作标题的作用。

在写人的散文中,如果用某一物象作标题,一般具有两方面的作用:

一是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串起主人公的一生;二是象征某种哲理,表现某种情思。

 (2014·湖北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

六 指 猴

墨中白

侯六是新来为东家赶马车的,右手六指,护院的都笑称他六指猴。

侯六也不恼,伸出手问:

“像六指猴吗?

“六指猴是江洋大盗,你是给东家赶马车的。

”说完,大伙善意地笑了。

东家江大佬有钱,有钱的东家不住在泗州城。

东家喜欢住在五里城的凤凰墩。

凤凰墩背靠九座梅花山,西临拦山河,东边一条大道直通南边的泗州城。

东家爱去泗州城听戏。

东家听完泗州戏,侯六就陪他去梅岭茶馆。

东家和众玩家边品茶,边玩赏古玉。

众玩家要看东家腰上的玉。

东家掏出洁白的手帕,用嘴吹吹,才解下玉放在上面。

只见手帕上的蟠螭,圆眼怒睁,细眉飞扬,脚爪上翘,胛骨尽显,活泼有趣。

众人夸:

“好玉。

侯六却在旁边大碗喝着茶,喝完,就到泗州大街上逛。

东家品足了茶,侯六准时套好马车等他。

坎坷道,马车如履平地。

东家喜欢坐在车上眯着双眼哼着泗州戏,回味着茶馆玩玉时的惬意。

到家,东家拎起长衫下车,侯六就看到他腰带上那只活泼的蟠螭。

东家有钱,可有钱的东家人不坏。

东家喜欢拿出白花花的银子救济乡邻。

侯六常听人夸,东家是善人。

侯六拴好马,路过东家房时,就听东家和老婆说:

“侯六人不小了,是该成家了……”

侯六听后心一热,父母去世,无人再关心自己。

泗州大街,仁义当铺。

黑衣人闪身进屋。

老板贾仁义低声问:

“玉呢?

大人催要。

黑衣人说:

“盗不来。

“没有你偷不来的宝贝,否则告知官府,丢的不仅是玉,还有多人的性命!

黑衣人不回答,抛下酬金,飞跃离去,眨眼钻进黑夜里。

天亮,府衙有人投案,声称自己是大盗六指猴。

师爷马皮金一看是马夫侯六,笑说:

“你手长六手指,就是六指猴?

“我是六指猴,为东家赶车,实是想偷他的玉。

马皮金只好向吴知府禀报。

吴知府听后,说:

“通知江大佬,让他看着办吧。

马皮金把知府的话转告给东家,临别小声叮嘱:

“大人的嘴,大着呢!

东家忙带上金银赶到府衙。

看着满眼的金银,吴知府叹道:

“你有钱心善,好人呀,可好人如何会让飞贼赶车呢,要追究……”吴知府眯着小眼盯着东家的腰间。

东家取下玉佩递过去,说:

“一个赶马的怎会是大盗哟?

”马皮金忙上前接玉,旁边的吴知府就怪怨说:

“好好马车不赶,非说是飞贼,自己的命贱,也不为主人着想,再说,他真是六指猴,怎敢自己找上门来?

这些下人呀,醉酒后,全是醉话!

东家忙谢过知府,刚把侯六带走,贾仁义就求见吴知府说:

“真是六指猴呀。

吴知府笑道:

“抓了六指猴,还会有七指猴八指猴,那么多飞贼抓得完吗?

要的是玉!

”看着吴知府把玩着圆眼怒睁的蟠螭,贾仁义连赞:

“大人高明!

侯六得知东家用古玉救他,跪谢说:

“我不配。

”东家伸手拉起他说:

“玉是宝,可活人更是宝哩!

侯六说:

“不能再为您赶马了。

”转身欲去。

东家也不挽留,说:

“走正道吧!

路平整,好走!

六指猴点头,飞身上了大路。

平原大道,晨光如金。

东家坐着马车去泗州城,路遇一老者,停车,让其坐。

老者摘去胡须,是侯六。

侯六感慨地说:

“东家的善心无处不在呀。

”双手递来一玉。

东家见是那块活泼有趣的蟠螭,摇头叹说:

“何必呢!

侯六说:

“东家放心,他们无可奈何,日后还会尊敬您呢!

”看着东家一脸莫名,侯六笑着跃到马后,接过马鞭说:

“再为您赶一趟吧。

”望着飞舞马鞭的侯六,东家仿佛看到自己年轻时的影子。

侯六走了,东家再也没有他的消息。

东家不明白,古玉被盗,官府也不追问,吴知府对他尊敬如宾,像是他偷了自己的古玉。

东家进城时还爱听泗州戏,去梅岭茶馆。

东家品茶时,听茶客们说,江湖上有一飞侠,专盗贪官金银救济穷人,飞侠盗金银,还拿他们记录贪污的私账簿儿……

听着,听着,东家会猛喝一口茶,他希望飞侠是六指猴,却又为侯六捏着把汗。

(有改动)

1.小说中那块活泼有趣的玉蟠螭在情节安排与人物塑造方面有何作用?

请分别作简要分析。

【答案】 ①在情节安排方面,它是组织和推动情节发展的线索物件:

东家有宝玉,侯六来盗玉,侯六被东家感化自首,东家舍玉相救,侯六窃玉以报东家。

②在人物塑造方面,它可以衬托人物的品格。

例如东家爱玉,衬托其风雅;知府爱玉,表现其贪婪。

【解析】 本题的题干指向清晰,文本中某物在情节方面的作用:

线索,串起全文;推动情节发展;照应相关内容等。

而在人物塑造方面往往是以物来衬托人物的性格品质,要注意的是该物往往不只对一个人物有衬托的作用,解答要全面。

这类题型一定要结合文本的具体内容来分析。

2.这篇微型小说的段落都很短小,甚至大量使用一句一段的形式。

作者为什么要采用这种写法?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①便于密集且清晰地组织、传达信息,适合本文丰富、复杂的叙事内容的表现需要。

②便于加快叙事节奏,适合本文迅速推进小说情节发展的需要。

③便于叙事场景的灵活切换,适合本文于多场景中叙事、写人的需要,产生电影分镜头的效果。

④本文段落虽然短小,但内容的表达简洁而准确,富有“提示”性,能够有效调动读者的想象。

【解析】 小说阅读的试题解答维度往往是:

内容主题、人物形象、情节结构、环境场景、阅读心理。

本题看似考查的是小说的写法,其实我们可以把它转换过来,也就是这样短小的段落对“内容主题、人物形象、情节结构、环境场景、阅读心理”各有什么作用。

要注意的是,必修、选修模块中,小说阅读的相关知识要有机地嵌套进去。

 (2014·全国大纲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

(文本见本书第十四讲“分析概括”中的“典例1”《听雨》)

1.文章为什么在开头一段就说“雨,大概是古典的”?

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 ①从文章结构上说,呼应题目,引出话题。

②从文章主题上来看,暗示现代人已经难得有听雨的闲情逸致了。

【解析】 此题考查对文中句子作用的理解的能力。

必须从结构和内容(主题)两个方面进行回答。

从文章结构上来说,此句位于句首,开篇点题、呼应题目、引出话题等作用;从文章内容(主题)上来说,用雨“是古典的”来表明古人对于此有比现代人更为深刻的理解,由此来暗示现代人已经难得有听雨的闲情逸致了。

2.文中三个段落末尾的内容为什么用括号作了标示?

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答案】 ①将过去的回忆与当下的情思区别开来。

②直述其情其事,省去文字过渡。

③扩充文章的思想内涵。

【解析】 此题考查对文意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实际上就是问用括号作标示的作用。

解答此题,应理解标示内容与对应段落的关系。

此文为回忆性散文,作者在回忆过程中,穿插现实生活,表达对过去事情的印象、理解,充分显示过去的生活对自己的影响。

这样将过去与现在交织,使内容更加充实,内涵更加丰富。

请使用“课后训练·专项突破四、五·高效精练”活页练习,及时查漏补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