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音版五年级音乐上册教案全册表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317685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4.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音版五年级音乐上册教案全册表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人音版五年级音乐上册教案全册表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人音版五年级音乐上册教案全册表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人音版五年级音乐上册教案全册表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人音版五年级音乐上册教案全册表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人音版五年级音乐上册教案全册表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人音版五年级音乐上册教案全册表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人音版五年级音乐上册教案全册表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人音版五年级音乐上册教案全册表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人音版五年级音乐上册教案全册表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人音版五年级音乐上册教案全册表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人音版五年级音乐上册教案全册表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人音版五年级音乐上册教案全册表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人音版五年级音乐上册教案全册表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人音版五年级音乐上册教案全册表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人音版五年级音乐上册教案全册表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人音版五年级音乐上册教案全册表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人音版五年级音乐上册教案全册表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音版五年级音乐上册教案全册表格式.docx

《人音版五年级音乐上册教案全册表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音版五年级音乐上册教案全册表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音版五年级音乐上册教案全册表格式.docx

人音版五年级音乐上册教案全册表格式

课题

第一课朝夕

课型

新授

学习目标

以体现“音乐与自然”的人文性,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学习重点

难点

在音乐实践中掌握六拍子拍号。

唱好二部合唱,提高合唱表演能力。

教(学)具

音乐磁带、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听《晨景》

1、听乐曲《晨景》,你听听这一段音乐描绘是什么?

要求:

边听边对照教材中的三幅图,你认为这三幅图能否反映音乐所描绘的晨景?

2.再听一次主题并看谱哼唱一次。

说说教材中用三种形式记录了这段音乐:

线条图形谱、线条字母谱、简谱。

这三种形式你喜欢哪一种?

为什么。

二、表演《清晨》

1.聆听范唱,对歌曲整体有所了解。

设问:

(1)歌曲表述怎样的内容?

   

(2)歌曲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2.学生自学第一乐段16小节曲调。

3.在教师指导下学唱第二乐段曲调。

指导的重点是音准:

4.欢乐地唱好全曲曲调

三、编创活动:

《早晨》

表现早晨的内容非常多,歌曲《清晨》所表达的就是发生在早晨的活动。

管弦乐《晨景》也是对景色的描绘。

请学生把早晨的活动思考一下,然后表现其一个方面就可以了,如“早晨的上学路上”、“早晨醒来”等等,都可以运用各种形式加以表达。

 

板书设计:

     朝  夕

        清晨   新鲜

课后反思

 

课题

聆听《渔舟唱晚》

课型

欣赏

学习目标

以体现“音乐与自然”的人文性,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学习重点

难点

在音乐实践中掌握六拍子拍号。

唱好二部合唱,提高合唱表演能力。

教(学)具

音乐磁带、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聆听《渔舟唱晚》

1.欣赏《渔舟唱晚》第一部分。

设问:

从音乐声中你能想像这是怎样的景色?

2.欣赏《渔舟唱晚》第二部分。

设问:

从这段音乐中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3.聆听全曲。

 要求:

听完后能根据音乐的发展顺序编讲一个故事。

二、听辨活动:

4/4拍还是6/8拍

1.先听教师弹奏一遍,想一想?

2.听一听,划划拍,试一试。

3.边唱边划拍检验一下。

4.在括号内填上拍号,再唱一唱。

三、表演《晚风》

1.聆听范唱。

2.复习已学过的三种拍号:

2/4、3/4、4/4。

问:

《晚风》的拍号是6/8拍,它的含义是什么?

3.再听范唱《晚风》,并边听边划6/8拍的指挥图式

设问:

是否听出有两句的曲调基本是相同的?

板书设计:

      渔舟唱晚

 

课后反思

 

课题

第二课农家乐

课型

新授

学习目标

让学生从音乐中体验农业丰收带来农家乐,从而促进社会的安定与发展,了解民族管弦乐队的组成常识。

学习重点

难点

教学重点:

歌曲演唱

教学难点:

二声部的演唱:

十六分音符节奏。

教(学)具

音乐磁带、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聆听《快乐的农夫》

1.初听全曲。

2.设问:

这首钢琴独奏给你什么感受(快乐?

雄壮?

悲伤?

)。

3.学唱主题4小节。

4.为这主题4小节伴奏

(1)全班分二部分,分别按书上节奏用拍手与拍腿为主题曲调伴奏(教师弹主题)。

(2)一半学生唱主题,一半学生分二声部用拍手与拍腿伴奏(交换一次)。

5.复听全曲。

二、表演《苹果丰收》

1.教师范唱,使学生感受作品的整体效果。

2.学习第一乐段,四个乐句,每句2小节。

把每个乐句分组,一个小组,规定时间2分钟自学,然后四个乐句接唱,能接上的为胜者(慢速度)。

3..第二乐段的学习:

分高低声部进行,把全班分为二部分,各承担一个声部。

教师先分别示范两个声部的曲调;然后各声部由组长带领先自学,教师巡视,重点指导低声部。

(同样先慢速度学唱)

4.完整地表演朝鲜人民苹果丰收时的欢乐情景。

板书设计:

    农 家 乐

        淳朴  憨厚

课后反思

 

课题

《赶圩归来啊哩哩》

课型

欣赏

学习目标

让学生从音乐中体验农业丰收带来农家乐,从而促进社会的安定与发展,了解民族管弦乐队的组成常识。

学习重点

难点

教学重点:

歌曲演唱

教学难点:

二声部的演唱:

十六分音符节奏。

教(学)具

音乐磁带、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表演《赶圩归来啊哩哩》

1.解题:

“赶圩”,在彝族地区就是赶集,“啊哩哩”是衬词,是当地人民常用的衬词,表示很高兴的心情。

因此歌名的意思就是——赶集回来很高兴。

2.聆听范唱。

感受彝族民族音调的风格及姑娘们边唱边跳的欢乐情绪。

3.难点练习:

分为二段学唱,先学唱4小节,待熟练后再学唱后4小节。

注意唱准前十六分音符节奏。

学习曲调时要提醒学生用4/4的指挥图式划拍,并做到匀速。

可采用小组与集体交替唱,个人与小组交替唱等方式互补互学。

要唱出活泼欢快的情绪。

4.完整的表演。

唱、跳、奏合一,各人发挥其特长,合作和谐,表演好《赶圩归来啊哩哩》,表现彝族同胞的农家乐。

二、“选择合适的音组填入空白小节”练习

1.这一练习的目的有两个:

(1)从填空活动中,让学生获得组成流畅曲调的感性认识。

为学生自己的创作活动作铺垫。

(2)这一练习,也是音乐语言的结果,感受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同时也是识谱的训练。

2.熟练地把谱唱好,并进行试填入。

3.在反复地唱完整曲调中,判断组合的最佳方案。

4.交流自己的练习成果,并进行评价。

5.小结:

把最佳的练习展示、试唱,并进行表扬。

板书设计:

      赶圩归来阿哩哩

          彝族

课后反思

 

课题

聆听《丰收锣鼓》

课型

欣赏

学习目标

让学生从音乐中体验农业丰收带来农家乐,从而促进社会的安定与发展,了解民族管弦乐队的组成常识。

学习重点

难点

教学重点:

歌曲演唱

教学难点:

二声部的演唱:

十六分音符节奏。

教(学)具

音乐磁带、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聆听《丰收锣鼓》

1.欣赏乐曲第一部分。

设问:

在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么一个场面?

你从音乐声中感受到了怎样的情绪?

2.欣赏乐曲第二部分。

设问:

这一部分与第一部分对比,情绪上有什么变化?

3.聆听全曲。

(1)看着书上的谱例,随着音乐的发展,举手指出、示意是第几段?

(2)合着音乐的速度和情绪,作模仿该段主要乐器的演奏动作。

(3)出示相应的民族管弦乐队的图片,让学生边听边看边模仿演奏的动作,三结合立体的欣赏全曲,把学生的听觉、视觉、动觉想像都充分调动起来,投入到音乐中去。

二、主题创作活动

1.围绕着“欢庆”的主题自由命题,创作一段音响(音乐)。

2.课前提出创作要求,如大家自带些自制的乐器等。

3.对有乐器演奏能力的学生,鼓励他们把家里的乐器带来自己创作旋律,伙伴们配上打击乐等去表现该主题。

板书设计:

     丰收锣鼓

         欢庆  喜悦

课后反思

 

课题

第三课 足迹

课型

新授

学习目标

让学生在革命歌曲的音乐中,牢记革命传统,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的道理。

在唱歌实践中,掌握装饰音知识与唱法。

学习重点

难点

教学重点:

歌曲教学

教学难点:

掌握装饰音知识与唱法。

教(学)具

音乐磁带、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 聆听《红星歌》

1.欣赏全歌。

 设问:

歌曲讲述了什么内容?

反映的是什么时期的斗争。

2.再听全歌。

 设问:

音乐分为几个部分?

哪部分的曲调是相同的?

当再次出现相同的音乐时请举手示意。

3.复听全歌。

可以随音乐哼唱歌曲。

设问:

歌曲的体裁是进行曲,还是舞曲、摇篮曲?

二、表演《雨花石》

1.简介书上插图“南京雨花台烈士群像雕塑”。

2.聆听范唱,范唱曲调从听觉中加强学生的模仿记忆,有了基本旋律的轮廓后,让学生看谱唱曲。

3.简单讲解倚音的写法与作用(写法:

左上角;作用:

装饰性)。

4.在学生充分理解歌词深刻含义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四句歌词设计四个造型为歌曲做背景,并充满深情地唱好歌曲。

 

板书设计:

     足  迹

         装饰音

课后反思

 

课题

《红梅赞》《歌唱二小放牛郎》

课型

欣赏

学习目标

让学生从音乐中体验农业丰收带来农家乐,从而促进社会的安定与发展,了解民族管弦乐队的组成常识。

学习重点

难点

教学重点:

歌曲演唱

教学难点:

二声部的演唱:

十六分音符节奏。

教(学)具

音乐磁带、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聆听《歌唱二小放牛郎》

1.播放本歌录音。

2.设问:

谁听清楚了这个故事?

能复述一遍吗?

3.再听一次:

记着歌曲的情节。

歌曲中的主角是谁?

配角是谁?

有几个场景。

4.在教师指导下布置场景、分配角色。

注意:

要发动学生设计与自荐表演角色(王二小、鬼子),其他同学扮群众角色及牛群、小草等。

5.插放本歌录音,根据歌曲的叙事过程学生演小品。

二、聆听《红梅赞》

1.课前请个别学生准备歌剧《江姐》的剧情故事。

在欣赏前给全体学生讲这一故事。

2.欣赏全歌:

设问:

歌名《红梅赞》的含义是什么?

3.再听歌曲:

设问:

你从歌曲的情感与风格中领悟到什么?

三、表演《我怎样长大》

听录音学唱后,在学生理解词义的基础上讨论,说说自己应“怎样长大”?

 

板书设计:

    歌唱二小放牛郎

         勇敢  机智

课后反思

 

 

课题

第四课可爱的家

课型

欣赏

学习目标

本课五首中外反映“家”为题材的作品,其音乐的风格、题材、体裁,均各有特点,我们可以从中感受音乐的人文性,“家”的可爱,“家”的乐趣。

学习重点

难点

教学重点:

歌曲教学

教学难点:

改编《牧场上的家》

教(学)具

音乐磁带、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歌。

二、聆听《天黑黑》

1.欣赏《天黑黑》。

2.你听懂了吗?

如果还听不清楚,再听一遍。

3.你能说一下这个小故事吗?

 设问:

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

说说你自己的看法?

4.再复听一遍,请按书本上的要求选择合适的形容词。

 

板书设计:

      天黑黑

          潮州民歌

课后反思

 

课题

《可爱的家》、《回家》

课型

新授

学习目标

本课五首中外反映“家”为题材的作品,其音乐的风格、题材、体裁,均各有特点,我们可以从中感受音乐的人文性,“家”的可爱,“家”的乐趣。

学习重点

难点

教学重点:

歌曲教学

教学难点:

改编《牧场上的家》

教(学)具

音乐磁带、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歌。

二、聆听《可爱的家》

1.介绍歌曲《可爱的家》的创作背景。

2.范唱《可爱的家》,让学生哼唱。

让学生熟悉内容和主旋律。

3.初听乐曲。

设问:

乐曲主题的主奏乐器的名称你能听出来吗?

4.复听乐曲。

设问:

主题重复了几遍?

表达了怎样的情绪?

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三、聆听《回家》

1.初听乐曲。

设问:

这首乐曲是什么乐器演奏的?

在西洋乐器的分类中属哪一类?

2.复听乐曲。

  设问:

这首乐曲与上一首《可爱的家》在内容与情绪上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四、表演《牧场上的家》

.学唱曲调。

(1)在看谱听教师范唱曲调中,找出曲调中的相同乐句。

(2)在教师指导下学唱第一乐句8小节,及第三乐句的8小节,要求学生划3/4拍指挥图式唱谱。

(3)学生自学第二乐句的8小节,划拍把握好节奏的长短。

注意弱拍节奏。

(4)准确地唱好全曲,注意唱好三拍子的强弱感,并随着曲调起伏唱出力度的渐强、渐弱。

板书设计:

     可爱的家

         温暖  避风的港湾  

课后反思

课题

第五课故乡

课型

新授

学习目标

让学生从音乐作品中领悟爱家,爱故乡的做人基本素质。

并通过聆听表演、画画、写写、讲讲等多种艺术形式,表达自己对故乡的爱。

学习重点

难点

继续唱好二声部合唱。

了解变拍子与变音记号。

从实践中初步接触变奏的创作练习。

教(学)具

音乐磁带、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聆听《谁不说俺家乡好》

1.初听歌曲。

师生议论歌曲内容:

对家乡的赞美,对解放区的赞美。

2.复听歌曲。

随录音轻轻哼唱,体验人们对家乡的爱。

二、表演《如今家乡山连山》

1.歌曲的学习:

(1)第一、二句的曲调学习,通过听辨相同与不同小节进行识谱学唱。

(2)二声部合唱4小节,可作为发声训练。

顿音要唱得有弹性,表达一种开怀大笑的情绪。

(3)最后二句的曲调采用听唱与视唱相结合手段学唱。

(4)当曲调熟练后,先可用衬字“啦”唱(在合唱时仍用“哈”)。

在“啦”唱得天真欢快的基础上再唱歌词,并唱好语气的起伏。

2.分组自编表演唱(教师到学生中去分层指导)

 

板书设计:

      故  乡

          家 亲人 

课后反思

 

课题

《乡间的小路》《故乡小路》

课型

欣赏

学习目标

让学生从音乐作品中领悟爱家,爱故乡的做人基本素质。

并通过聆听表演、画画、写写、讲讲等多种艺术形式,表达自己对故乡的爱。

学习重点

难点

继续唱好二声部合唱。

了解变拍子与变音记号。

从实践中初步接触变奏的创作练习。

教(学)具

音乐磁带、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聆听《乡间的小路》

1.初听歌曲。

 设问:

这是什么地区的歌曲?

歌曲反映了什么内容?

2.复听歌曲,允许同学轻声随录音哼唱。

师生议论歌曲给自己的感受。

二、表演《故乡的小路》

1.聆听范唱。

提出三个要求:

(1)歌曲的内容是什么?

(2)有几个声部组成?

(3)随范唱划指挥图式,有什么发现?

2.听一遍曲调范奏,学生再进行划拍练习。

3.结合曲调讲解变拍子

三、聆听《思乡曲》

1.介绍作者马思聪→《思乡曲》创作背景。

2.初听乐曲。

  设问:

小提琴独奏《思乡曲》给你什么感受?

板书设计:

   乡间的小路

        狭小  弯曲

课后反思

 

课题

第六课欢乐的少年

课型

新授

学习目标

由于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化背景,所以音乐的表现也不尽相同。

我们应以不同的风格与形式,去表现不同层面的少年活泼欢乐的情绪。

学习重点

难点

以不同的风格去表现不同层面的少年活泼欢乐的情绪。

教(学)具

音乐磁带、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表演《雏鹰之歌》

1.教师范唱、录音范唱歌曲

2.学唱曲调,暂不唱滑音记号,当曲调基本学会,并能流畅地按规定速度唱谱时,才把歌词配上。

二、聆听《罗马的松树》

1.设问导入:

你们是否想了解欧洲南部的少年儿童们是怎样玩耍的?

2.视听《博尔盖塞别墅的松树》

设问:

你们能从音乐声中想像这一群少年儿童在干什么?

3.介绍作品名称、创作背景。

4.聆听舞蹈的场面音乐——第一主题。

5.聆听第二主题旋律。

设问:

这是描写什么?

6.复听全曲:

完成听音乐排序等要求。

 

板书设计:

    欢 乐 少 年

         快乐 勇敢 机智

课后反思

 

课题

《叮铃铃》《可喜的一天》

课型

新授

学习目标

由于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化背景,所以音乐的表现也不尽相同。

我们应以不同的风格与形式,去表现不同层面的少年活泼欢乐的情绪。

学习重点

难点

以不同的风格去表现不同层面的少年活泼欢乐的情绪。

教(学)具

音乐磁带、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聆听《可喜的一天》

1.聆听歌曲,并介绍歌曲的时代背景与内容。

2.朗读一遍歌词,旨在进一步体验歌曲内容。

3.再欣赏一遍歌曲。

师生议论从歌曲中获得的感受。

4.完成课本上的练习:

歌曲分几部分?

用图形表现歌曲的不同部分。

二、表演《叮铃铃》

1.以聆听前奏导入:

  设问:

这两小节你能听出是什么声音?

——铃声——哪里来的铃声。

2.聆听范唱。

  歌曲表现了什么内容?

二段歌词,两种铃声,你能说一说吗?

他们各表现了少年怎样的心情与情景?

3.学习歌曲曲调。

(1)歌曲的前4小节是全曲的主题音调,可跟琴模唱加视唱,唱好这开始4小节。

(2)从第5小节到第12小节让学生自学视唱歌谱。

4.学唱歌曲时,衬词“啰”等要处理好,另外在顿音、渐强、渐弱处要唱出这一群少年活泼欢乐的性格。

三、听辨练习

1.先用钢琴分别弹奏这两段曲调。

要求听辨这两段曲调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2.跟着钢琴模唱一遍,说出这两段曲调相同与不同之处。

板书设计:

    可喜的一天

        开心  快乐

课后反思

课题

第七课雨花

课型

新授

学习目标

雨”是大自然中的一景。

音乐可以惟妙惟肖地表现各种各样的雨景:

沙沙的小雨,哗哗的大雨,乃至狂风暴雨……它带给人们无限遐想,我们则从音乐中感受到各种各样的联想与想像,获得精神上的愉悦。

学习重点

难点

用自制乐器等创作自己的音乐作品——主题为“雨”。

进一步唱好二声部合唱。

教(学)具

音乐磁带、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

二、发声练习。

三、欣赏歌曲《踩雨》。

四、学唱歌曲《踩雨》

1.师:

请大家看黑板,这两条节奏有什么不同?

第一条节奏:

xxxxxxx

第二条节奏:

xxxx.xx

2老师弹这条旋律的音高,大家跟着一起哼一哼。

3.老师带着大家一起唱。

五、最后聆听乐曲《踩雨》。

七、课后小结:

板书设计:

     踩  雨

         开心  快乐

课后反思

 

课题

听《雨滴》;唱《雨中》

课型

新授

学习目标

雨”是大自然中的一景。

音乐可以惟妙惟肖地表现各种各样的雨景:

沙沙的小雨,哗哗的大雨,乃至狂风暴雨……它带给人们无限遐想,我们则从音乐中感受到各种各样的联想与想像,获得精神上的愉悦。

学习重点

难点

用自制乐器等创作自己的音乐作品——主题为“雨”。

进一步唱好二声部合唱。

教(学)具

音乐磁带、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聆听《雨滴》

1.初听乐曲的第一主题片断。

你能听出钢琴弹奏的雨滴声吗?

2.欣赏乐曲第一乐段。

设问:

这一乐段给你什么感受?

3.欣赏乐曲第二乐段。

设问:

这中间乐段在情绪上与第一乐段对比起什么变化?

4.介绍肖邦创作背景及生平。

(见乐曲分析)

5.聆听全曲。

二、表演《雨中》

1.看着歌谱听一遍范唱。

2.用不同的颜色把相同的节奏与相同的曲调涂上

3.再听一遍范唱。

要求各声部的同学跟录音的范唱哼唱自己声部的曲调。

4.分声部自学曲调:

(1)把全歌分为两个部分:

前16小节为第一乐段,其余是第二乐段,分乐段自学。

学好第一乐段,巩固第一乐段。

再学第二乐段。

(2)跟伴奏音带唱二声部曲调。

板书设计:

     雨 滴

 

课后反思

 

课题

《暴风雨》

课型

欣赏

学习目标

雨”是大自然中的一景。

音乐可以惟妙惟肖地表现各种各样的雨景:

沙沙的小雨,哗哗的大雨,乃至狂风暴雨……它带给人们无限遐想,我们则从音乐中感受到各种各样的联想与想像,获得精神上的愉悦。

学习重点

难点

用自制乐器等创作自己的音乐作品——主题为“雨”。

进一步唱好二声部合唱。

教(学)具

音乐磁带、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聆听《暴风雨》

1.复习四年级(上)《羊肠小道》的第一部分。

  设问:

这段音乐你们听到过吗?

它的名称是——?

内容是——?

2.出示教学标题——暴风雨。

3.初听第一部分。

  从乐曲的旋律中听到了你熟悉的主题吗?

你认为这段音乐是描写了怎样的场景?

4.初听第二部分。

  从这段音乐的音响中,你想像是怎样的场景?

5.聆听全曲(第五乐章)。

  要求:

边听边用神态动作……表现你对音乐发展过程的感受。

二、创作活动

1.根据本课内容学到的“小雨”、“大雨”、“暴雨”……各人找自己伙伴或单独发挥自己的想像,创作音乐——命题创作。

2.构思:

从命题出发构思内容框架。

根据框架选用素材进行创作。

3.因为是命题的自由创作,所以各种形式不限。

  如:

用各种音响的先后交织出现,组成一幅《狂风暴雨》;再如:

用数首表现“雨”的歌曲串联起来,加上打击乐器、串联词等。

还可以小品形式、艺术造型、舞蹈等等各种艺术形式进行创作。

板书设计:

     暴风雨

课后反思

 

课题

第八课冬雪

课型

欣赏

学习目标

雪给大地带来严寒,雪景给我们带来银白世界的欢乐。

这一自然现象给音乐文化提供资源。

虽然祖国各地很多地方未能观其美景,但我们可以从歌曲、乐曲、京剧的音乐声中去寻找体验、去获得乐趣。

学习重点

难点

初步学习模进方法创作旋律。

合唱的和谐及#2的音准.

教(学)具

音乐磁带、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表演《雪花带来冬天的梦》

1.聆听范唱。

问:

对歌名能理解了吗?

2.再听一遍范唱,在“告诉小××”的间奏处,请大家轻轻随音乐拍手(XX)。

3.解决两处难点:

  “#2”的音高要接近“3”,这样“#2”就能唱准。

  注意弱起的节奏,用划拍法唱准。

5.自学歌曲的曲调。

设问:

(1)歌曲告诉了我们什么知识?

(2)还有哪些动物也冬眠?

二、聆听《踏雪寻梅》

1.欣赏《踏雪寻梅》。

  边听边看书上的歌词,如能将歌谱也同时展示,效果会更好。

2.讨论歌曲表现的内容。

3.再次聆听。

鼓励学生看着歌谱,轻轻哼唱。

板书设计:

      冬  雪

           白色世界

课后反思

 

课题

《堆雪人》《乘雪橇》。

课型

欣赏

学习目标

雪给大地带来严寒,雪景给我们带来银白世界的欢乐。

这一自然现象给音乐文化提供资源。

虽然祖国各地很多地方未能观其美景,但我们可以从歌曲、乐曲、京剧的音乐声中去寻找体验、去获得乐趣。

学习重点

难点

初步学习模进方法创作旋律。

合唱的和谐及#2的音准.

教(学)具

音乐磁带、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表演《堆雪人》

1.聆听范唱,找出相同节奏的乐句。

2.学唱第一乐句的曲调

3.完成歌曲的练习:

线条图形的连接。

二、聆听《乘雪橇》

1.初听全曲。

  设问:

这是什么地区(国家)的音乐风格?

为什么?

2.根据教材中的图形谱及简谱谱例,熟悉乐曲的主题音调(或唱或奏或哼)。

3.复听全曲。

  设问:

这一主题音调全曲共出现几次?

每次出现有哪些变化,表达了怎样的情绪与情景?

4.再次复听,边听边作图形谱表示你对乐曲的过程的理解。

三、祖国各地的冬季

1.展开中国地图的挂图。

2.找出课本中的“黑龙江、海南、昆明、西藏”的地理位置。

3.同样是冬季,为什么在中国土地上冬景不一样?

4.让学生谈谈在寒假中到过祖国的哪些地方,或从书本知识、影视媒体、网络上获得的各地冬季的风景。

5.请体验过冬雪的同学谈谈其感受。

板书设计:

     堆雪人

          童趣

课后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