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教案1.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319135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2.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教案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教案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教案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教案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教案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教案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教案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教案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教案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教案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教案1.docx

《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教案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教案1.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教案1.docx

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教案1

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教案

  

  知识目标

  知道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和途径;列举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式,说出它们各自的特点。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熟练使用大众传媒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增强做中外文化交流友好使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赏析不同民族文化的精粹,树立尊重不同民族文化的观念

  本课重点

  文化传播的途径;大众传媒

  本课难点

  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

  

  历史进入21世纪,信息化大潮激荡,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迅猛发展。

教育信息化成为教育现代化的突破口。

近年来,北大附属中小学远程教育网形成卫星、互联网、面授三位一体的“天地人”三网合一的远程教育体系,为全国广大中小学教师、学生提供远程教育信息服务。

北大附属中小学远程教育网倡导“共建、共享、互动”,让优秀的资源直接与各地学校对接,提供了快捷、准确的信息渠道,实现了“零距离”教学。

  [思考] 文化传播的途径有哪些?

远程教育网对教育事业发展有什么影响?

  提示:

商贸活动,人口迁徙,教育等。

  互联网具有传播同步、全球同时、受众主动、双向互动的特点。

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随着现代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远程教育能实现资源共享,同时传播,受众双向互动的优势。

  一、生活中的文化传播

  .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的过程,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都可视为文化传播。

  .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文化传播的又一重要途径。

  文化传播

  信息

  观念

  情感和信仰

  商业贸易

  人口迁徙

  教育

  二、大众传媒:

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

  .传播媒介,简称。

传媒大体经历了、文字、、电子和等发展阶段。

  .现代社会中的传媒有、、电视、等多种形式,这类传媒被称为。

它们形式多样,各具特点。

  .大众传媒日益显示出文化、、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

  传媒

  口语

  印刷

  网络

  报刊

  广播

  网络

  大众传媒

  传递

  沟通

  共享

  主要手段

  三、文化交流:

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

  .古代中华文化曾源源不断地向外辐射传播,为

  的传播和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而外域文化也不断传入中国,促进了的发展和进步。

  .今天,全球范围的联系和交往日益密切、便捷,我们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走向世界,做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

  中华

  文化

  世界文化

  中华文化

  在中国传播

  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

  传播中华文化

  国际影响力

  .文化传播的含义

  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

那么何为文化传播?

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都可视为文化传播。

  注意:

把握文化传播的内涵应注意两点:

一是文化传播必须借助一定的方式,这种方式即文化传播的途径问题。

二是文化传播的内涵相当丰富,凡是与文化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都属文化传播。

  .大众传媒

  各种传媒在文化传播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并有着自己的特点和优势。

传媒真正开始面向大众传递信息,是以印刷媒体的推广为标志的。

现代社会中的传媒有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这类传媒被称为大众传媒。

  如今,依托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光纤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电视是人类20世纪的一项伟大的发明。

今天,电视已经成为一种利用最广泛、影响最大、覆盖面最广的传播工具。

电视最重要的功能是传播资讯。

它作为大众传媒,以最快的速度播报新闻、预报天气、播放广告以及进行现场直播,为人们获得信息提供了快捷方式,人们从此可以坐在家里了解多姿多彩、瞬息万变的世界。

电视还有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把世界各地的优秀艺术品展示给世人。

电视对艺术品的“真实”复制和“原貌”展示,使美术品可以走下圣殿,音乐会可以步入家庭。

从此,普通人有了欣赏艺术珍品的机会,普通大众与艺术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

  .文化交流的作用

  促进了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化的发展。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灿烂辉煌。

早在战国时期,我国就发明了指南针;东汉时期发明了造纸术;唐、宋时分别发明了火药和印刷术。

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不仅对中国文明历史的发展起巨大推动作用,而且对世界人类文明进程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

  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文化应是多元化的,任何一种民族文化都是在与其他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汇中发展并壮大的。

中华文化也是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融合各民族文化,同时与外来文化不断碰撞、不断交融、相互借鉴、取长补短而成长起来的。

中华文化在向世界广泛传播的同时,也经受了几次外来文化的冲撞,如佛教东来、基督教东渐、鸦片战争以后近代西方文明与古老东方文明的全面冲突,等等。

  .文化载体对文化传播的影响

  文化载体对文化的传播有重大的影响。

在文化的传播过程中,文化载体是文化传播的桥梁和媒介。

文化载体是多种多样的,大体来说有物化的载体和人化的载体。

典籍、器物等是文化的物化载体形式;思想、语言、行为方式和交往方式等,是文化的人化载体形式。

  从文化的传播角度来看,文化传播物化的载体形式处在不断发展之中,从结绳记事到鸿雁传书再到信息高速公路,从实在具体的文化传播载体到抽象虚拟的载体,都体现人类文明的进步。

在现代社会中,文化传播规模呈加速发展态势,文化传播的速度越来越快,范围越来越广。

这一切都取决于文化传播载体和手段的革命性变革,特别是广播、电视和网络等现代传媒的不断发展。

  当然,文化传播中的人化的载体也处于变化、发展之中。

与古代的人相比,现代人的文化承载内涵要丰富得多,交往领域和活动范围也不断扩展,从而大大地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物化的文化传播载体对于文化的传播固然有很大的作用,但也有很大的局限性,它很难传神,很难全面表现出一定文化的活的生命力。

最为有效、最为直接的文化传播应当说是人化载体,因为人是文化的活化身,在人身上充分体现着一定的文化精神。

在跨地域的交流过程中,语言、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最能直接表现出一定的文化内涵和特征。

频繁的人际交往不仅能够传播和交流文化,而且有利于创造文化,在跨地域、跨文化的人际交往中,不同文明、文化相互碰撞,会出现不同价值观的冲突,也会出现不同文化的融合,并且能实现文化的整合与超越。

  [例1] 互联网出现后,人们常常通过博客、BBS等来表达、交流思想。

这表明科技进步

  A.促进了文化传播方式的变革

  B.优化了文化资源的内容

  c.促成了新传媒代替旧传媒

  D.促进了先进文化的发展

  [解析] 人们利用新的科技手段进行文化交流体现了文化传播方式的变革而非对旧传媒的代替,选A。

  [答案] A

  [例2] 随着珠三角经济的崛起,广州方言“埋单”、“打包”等餐饮用语逐渐风行全国,且发展出其本义以外的涵义。

这表明

  ①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得到融合与创新

  ②经济发展推动文化传播

  ③珠三角文化推动珠三角经济的崛起

  ④饮食文化具有区域性与民族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D.①④

  [解析] 随着珠三角经济的崛起,广东方言风行全国,体现了经济发展推动了文化的传播,故②对。

在传播过程中发展出其本义以外的涵义,表明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得到融合和创新,故①正确。

③说的是文化对经济的反作用,与题意相反,不选。

文化的区域性和民族性指的是文化的个性,而题中文化传播恰恰是因为文化具有共性,不选④。

  [答案] A

  [例3] 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英语在亚洲各国日渐流行。

与此同时,亚洲各国纷纷开设使用本民族语言的国际广播频道。

这表明

  A.亚洲文化与世界文化日渐融合

  B.亚洲各国注重推动民族文化走向世界

  c.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亦步亦趋

  D.亚洲各国用本民族语言消解英语的影响

  [解析] 亚洲文化与世界文化之间存在相互借鉴、交流的关系,但不应表述为“日渐融合”,A错误。

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不能认为它与经济发展亦步亦趋,c错误。

D明显错误,不选。

在英语日渐流行的同时,重视使用民族语言进行国际广播,体现了亚洲各国重视将本民族文化推向世界。

故选B。

  [答案] B

  [例4] 文化传播有多种途径,其中具有全球同时、受众主动、双向互动特点的文化传播途径的是A.商贸活动B.人口迁徙

  c.互联网D.教育活动

  [解析] 同时具有题目中所说的几个特点的文化传播途径只能是互联网。

选c。

  [答案] c

  [例5] 近年来,我国在世界许多国家成功举办了“中国文化周”、“中国文化月”、“中国文化年”等活动,受到普遍欢迎。

这说明

  A.中国文化要成为世界文化的主流

  B.文化交流能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

  c.文化交流就是为了文化创新

  D.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解析] 文化具有多样性,因此文化需要交流与传播,而文化交流的意义,一是相互借鉴、共同发展,二是繁荣世界文化、丰富多样性,三是推动其他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A有文化霸权的倾向,错误。

c项把文化交流的意义缩小了,不选。

  [答案] BD

  [例6] 丝绸之路在西汉张骞通西域之后形成,至唐代时达到鼎盛,历经一千多年,为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

  丝绸之路在中西文化交流中起过重要作用,作为文化交流方式之一,它属于哪种方式?

并分析丝绸之路在西汉得以开通的有利条件。

  [解析] 丝绸之路作为一种商业活动不仅具有经济发展和贸易往来功能,而且在中西文化交流中起过重要作用,回答此题要结合历史背景,分析当时的社会自然条件和作用。

  [答案] 商贸活动。

  开通的有利条件:

西汉国力强盛,社会稳定;张骞通西域后,西汉对西域进行有效的行政管辖;西汉的丝织品备受青睐;中国与阿拉伯商人的推动;当时沿线地区的自然条件较好,绿洲较多,能够为商人提供充足的水源和食物;东亚与中亚、西亚的物产不同,互补性强,有利于经贸往来。

  .“传道、授业、解惑”体现了

  A.思想运动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

  B.科学技术进步推动了文化的进步

  c.教育活动对文化传播具有重要作用

  D.远程教育活动对文化传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答案] c

  .下列文化传播方式中对文化交流起直接作用的是A.商业贸易活动

  B.汉代“丝绸之路”

  c.人口迁徙

  D.教育,特别是各国之间互派留学生和访问学者

  [答案] D

  .培根说:

“知识的力量不仅取决于其本身价值的大小,更取决于它是否被传播,以及传播的深度和广度。

”这说明

  A.知识本身没有价值

  B.不被传播的知识就没有价值

  c.知识的力量在于被广泛地应用

  D.知识就是力量

  [答案] c

  .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都可视为文化传播。

下列属于文化传播的方式和途径的是

  ①商人的贸易活动②人口迁徙

  ③教育④亲朋聚会、外出旅游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③④

  [答案] D

  .文化因其特质似水、柔而有力,能沁透人心、潜移默化。

文化的交流是人类心灵的交流、情感的沟通,作为一种“软实力”,具有其他交流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交流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突出,世界各国尤其是西方大国普遍重视利用文化手段来展示本国文化,宣传自己的价值观,提升和扩大国家的影响力。

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主动置身于国际文化交流之中,是责任,也是使命。

  交流是双向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陆续向国内介绍了一批世界一流的文化艺术作品,如意大利歌剧、美国百老汇音乐剧、俄罗斯芭蕾舞和大马戏、德国交响乐、法国画展等等,还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

我国人民不出国门就可以欣赏到外国从古至今的文化艺术珍品,老百姓的欣赏趣味和水平不断得到提高,广大文艺工作者的眼界得到开阔,同世界各国文艺界的友好合作关系也得到加强。

  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是责任,也是使命。

你认为怎样才能不辱这一使命?

  [答案] ①在对外文化交流中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道路,始终坚持中国文化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

②积极地向世界传播中华民族的文化,使世界了解中国,在提升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的同时,继续为推动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贡献。

③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我国的传播。

有分析、有鉴别地吸收和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共享世界文明的成果,促进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坚决抵制落后文化、腐朽文化对我国的影响,坚决抵制西方大国利用文化手段对我国进行的侵蚀和渗透,从而保证我国文化的健康发展。

  贺年卡在网络时代是否走向终结

  作为一种祝贺新年的方式,贺年卡曾有过辉煌的岁月,但近年来似乎越来越受到冷落。

在网络和信息时代,曾经带给许多人温馨美好记忆的贺年卡,能否被电子贺卡和手机短信取代,从而走向终结呢?

  收到的贺年卡一年比一年少

  李刚是山东省直机关的一名工作人员,往年快到新年时,贺年卡总是如雪片般飞来。

每天打开信箱,来自远方的一份份祝福让他感受到温馨。

而今年,他一共收到三四张贺卡,而且都是来自下级单位。

李刚有些失落地回想起当年,说:

“最多的一年曾收到过五六十张”。

  “那时候收到最多的是中学和大学同学的贺卡,还有很多省市同系统的部门或朋友寄来的。

可如今,好像人们都对贺年卡不感兴趣了。

”李刚指着办公室一堆贺卡说:

“其实我也懒得寄了。

这不单位发了一堆,我也没寄。

  在济南市玉函路一家邮政所,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近两年贺年卡售量明显下降,前几年有奖贺卡还火过一阵,现在也不好销了。

“寄贺年卡的人少了,原来多的时候,盖邮戳累得手疼,现在倒清闲了。

  贺年卡承载了中华悠久的文化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很多人感觉贺年卡是舶来品,一般印象中,贺年卡是由西方的圣诞卡演变而来。

实际上,贺年卡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

  据山东省民俗学会副秘书长李浩介绍,贺年卡最早起源于中国,因为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纸的国家,所以也最早出现贺年卡。

在汉代,人们在过年时的“名剌”上,写上一些祝福的话,送给别人,这是最早的贺年卡雏形。

唐宋时代的“门状”“飞帖”,明朝“红单”都应该是一种贺年卡的形式。

宋代以后,贺年卡开始盛行,并且越来越讲究。

明代的贺年卡大都用梅花笺纸裁成,清代康熙年间开始用红色硬纸制作,寓意喜庆、吉祥。

  改革开放以后,贺年卡在我国重新盛行,不少热爱传统文化的人,加入很多中国书画的元素。

许冰是一位书画爱好者,他每年都制作一批独特的贺卡,在普通贺卡里面,夹上自制的内芯,在带有兰草图案的水印宣纸笺上,用书法笔书写,收到的人都说是一种享受。

  是网络冲击,还是自我媚俗

  和李刚一样,许多人收到的贺年卡虽然减少了,但电子信箱的电子贺卡、手机里的短信却越来越多。

但与收到贺卡相比,“李刚们”总感到缺少点什么。

  “贺年卡有可能将来会消失。

”来自江西南昌的大学毕业生杨敏说。

她认为,贺年卡的衰落是现代文化冲击的结果,特别是网络信息的冲击。

“贺年卡太麻烦,还得写,到邮局去寄。

收到一大堆,存又没处存,扔了又可惜。

不如到网上下载个电子贺卡,还能群发,既省事,又好看,还有音乐。

”杨敏说,“短信就更省事了,直接点对点,发过去马上就收到。

  也有人认为,贺年卡受冷落是因为自身的庸俗化。

“贺年卡慢慢地变味了。

”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王承略教授说,“近些年,贺年卡越来越豪华,有的用金铂,还有附带光盘、纪念币、购物券等。

使原本美好的感情交流形式,变成了一种低俗之举。

  特别是一些单位的贺卡,为了联系感情,大批量印制,为了省时间,连手写都省了,所有贺年卡的内容全是电脑打印、千篇一律,顶多自己签个名。

失去了手写的那份亲情和亲切。

一看就让人感觉敷衍了事,没有多少感情含量。

这样的贺卡,收一大堆,渐渐地,寄的人收的人都失去了兴趣。

  贺年卡呼唤真情

  记者日前在山东青岛一家大型国企采访时,企业一位工作人员用了几乎一整天的时间才誊写完即将寄出的近百张贺年卡。

这位工作人员感叹地说:

“抄写的都是一样的内容,还有什么情感可言,收到的人可能都不打开就扔掉了。

我真不知道,这样的贺年卡还有什么意义?

  失去了真情的贺年卡确实意义不大。

但许多专家指出,如同电视的出现没有导致收音机从此退出市场,网络的出现也不会让报纸就此消失一样,在中国乃至全世界流传数千年的贺卡也绝不会就此消失,关键就在于贺年卡能否回归真情,并重塑自己的优势。

  东省社科院经济专家冯群力认为,与电子贺卡以及手机短信等祝福方式相比,传统的贺年卡仍然有其独特的优势,这种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情感性、实用性、艺术性,这也是未来贺年卡生存与发展的三大出路。

简单地说,一张写有勾起彼此回忆的精致小诗的贺年卡会被珍藏,一张可以用来做书签或放置花艺的贺年卡会被收藏,一张印有收卡人出生当天报纸内容的贺卡也会被收藏……

  [思考] 网络时代的到来,让传统的贺卡、书信等联系方式有了巨大的挑战,但传统的方式更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在现代社会中,它能让人重温旧日的感情,让我们不妨从网络中也常释放出来,重新拿起手中的纸笔,书写你我间传统的良好感情。

  我的收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