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小考班资料管理心理学.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321364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61 大小:93.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要小考班资料管理心理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重要小考班资料管理心理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重要小考班资料管理心理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重要小考班资料管理心理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重要小考班资料管理心理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重要小考班资料管理心理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1页
重要小考班资料管理心理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1页
重要小考班资料管理心理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1页
重要小考班资料管理心理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1页
重要小考班资料管理心理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1页
重要小考班资料管理心理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1页
重要小考班资料管理心理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1页
重要小考班资料管理心理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1页
重要小考班资料管理心理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1页
重要小考班资料管理心理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1页
重要小考班资料管理心理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1页
重要小考班资料管理心理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1页
重要小考班资料管理心理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1页
重要小考班资料管理心理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1页
重要小考班资料管理心理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1页
亲,该文档总共6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重要小考班资料管理心理学.docx

《重要小考班资料管理心理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要小考班资料管理心理学.docx(6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重要小考班资料管理心理学.docx

重要小考班资料管理心理学

第一篇总论

第一章管理心理学概述

1、管理心理学是研究管理过程中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2、人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积极活跃的因素,是最重要的资源,是最宝贵的财富,是管理的核心。

3、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个体心理、群体心理、组织心理。

4、个体心理是指处在组织管理过程中的个人的心理活动。

5、群体心理是群体成员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下形成的心理活动。

6、组织心理是指组织整体动态变化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现象。

7、普通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8、管理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的关系?

(简答)

答:

普通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管理心理学是心理科学中应用方面的分支。

因此普通理学与管理心理学的关系是基础理论与具体应用的关系。

管理心理学以普通心理学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研究管理过程中人的心理活动的特殊规律。

9、管理心理学要运用普通心理学揭示的人的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并使之在管理活动中具体化。

10、普通心理是心理科学体系中的基础学科。

11、工程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与机器的关系。

12、管理心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简答)

答:

社会心理学与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密切相关,在某种意文上说,社会心理学的知识在企事业管理中的运用也就是管理心理学的基本内容。

管理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是社会实践需要的产物。

但从管理心理学产生与发展的本身来看,它又是由于工程心理学的影响与渗透而兴起的。

13、管理心理学形成的理论准备:

心理技术学、霍桑实验、群体动力理论、需要层次理论。

理论准备

提出人物

时间

内容

心理技术学

德国-斯腾

1903年

解决人与机器之间的关系问题

霍桑实验

美国-梅奥

1927年

第一次把工业中的人际关系问题提到首要地位

群体动力理论

德国-勒温

人的行为动向取决于内部力场与情境力场的相互作用

需要层次理论

美国-马斯洛

20世纪40年代

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14、梅奥是工业社会心理学的创始人。

15、群体动力理论的创始人是勒温,勒温的理论被称为‘场’理论。

16、人的需要分为五类:

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17、管理心理学出现大约是在20世纪50年代。

1958年,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黎维特出版的<管理心理学>的专蓍。

意味着管理心理学作为学科开始登上历史的舞台。

18、我国管理心理学从20世纪80年代,翻译出版了一些国外较有影响的蓍作。

19、管理心理学研究的原则:

客观性原则、联系性原则、发展性原则。

20、客观性原则也就是尊重客观事实,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认识事物。

21、管理心理学研究的方法:

自然观察

依据被观察者所处的情境特点

控制观察

观察法参与观察

依据观察者是否参与被观察者的活动

非参与观察

实验室实验

实验法

现场实验

谈话法

调查法

问卷法

测验法

个案法

第二章管理心理学的基础理论

1、管理科学的发展,大体经历了古典管理、行为科学、现代管理等三个阶段。

管理学理论

代表人物

时间

蓍作

古典管理理论

早期管理理论

亚当.斯密

大卫.李嘉图

1776年

1817年

<国富论>

<政治经济学和赋税原理>

传统管理理论

(又称经验管理)

巴贝奇

艾未生

1832年

<机器与制造业的经济学>

管理效率十二原则

科学管理理论

泰罗

法约尔

韦伯

1911年

1916年

<科学管理原理>

<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

<社会组织与经济组织理论>

行为科学理论

人际关系理论

梅奥

罗特利斯伯格

20世纪20年代后期

<工业文明的人类问题>、<人类文明的社会问题>、<职工的生产率中的人的因素>

行为科学理论

人类需要理论

马斯洛

人的需要分为五类

人性管理理论

麦格雷戈

阿吉里斯

1960年

‘X理论-Y理论’

‘不成熟-成熟理论’

群体行为理论

勒温

布雷德福

‘团体力学理论’

‘敏感性训练’

领导行为理论

坦南鲍姆、施米特

利克特

布莱克、穆顿

‘领导方式连续统一体理论’

‘支持关系理论’

‘管理方格法’

现代管理理论

社会系统学派

巴纳德

决策理念学派

西蒙

系统管理学派

经验主义学派

德鲁克、戴尔

主张注重大企业的管理经验

权变理论学派

根据企业所处的内外条件随机应变

管理科学学派

伯法

2、管理理论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它的最显蓍的特点就是以科学技术作为建立管理理论的主要依据。

3、行为科学研究的内容包括:

人的本性和需要、行为动机、人际关系。

4、行为科学理论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

人类需要理论、人性管理理论、群体行为理论、领导行为理论。

5、现代管理理论学派有:

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念学派、系统管理学派、经验主义学派、权变理论学派、管理科学学派。

6、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7、认识、情感、意志三程心理过程,简称知、情、意。

8、认识过程主要是通过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心理活动来完成的。

9、爱好、快乐、嫌恶、愤怒、恐惧和悲哀等,是最基本的情感,即低级情感。

10、社交、尊重、承担更多的责任等,是高级的情感。

11、情感和情绪的分类:

激情

按基本表现形态心境

热情

情感与情绪

道德感

按社会性内容理智感

美感

12、意志是指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支配其行动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13、意志与认识、情感的关系?

(简答)

答:

意志和认识的关系:

离开认识过程,就不会有意志行为。

意志离不开认识,也给认识以巨大的影响。

意志和情感的关系:

情感可以成为意志的动力。

情感也可能成为意志的阻力。

14、“经济人”假设(案例分析:

总观点+管理措施)看书

答:

“经济人”假设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私利。

人都要争取最大的经济利益,工作是为了获得经济报酬。

(一)X理论的基本观点:

(1)多数人天生是懒惰的,他们都尽可能逃避工作。

(2)多数人都没有雄心大志,不愿负任何责任,而心甘情愿受别人的指导。

(3)多数人的个人目标都是与组织的目标相矛盾的,必须用强制、惩罚的办法,才能迫使他们为达到组织的目标而工作。

(4)多数人干工作都是为了满足基本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因此,只有金钱和地位才能鼓励他们努力工作。

(5)人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多数人都是符合于上述设想的人,另一类是能够自己鼓励自己,能够克制感情冲动的人,这些人应负起管理的责任。

(二)X理论的管理措施:

(1)重视完成任务,而不考虑人的感情。

(2)与广大工人群众无关。

(3)用金钱来刺激工人生产的积极性,同时对消极怠工者采用严厉的惩罚措施。

15、“社会人”的假设认为,人们在工作中得到的物质利益,对于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只有次要意义,人们最重视在工作中与周围的人友好相处。

16、“社会人”假设的管理措施:

应把注意的重点放在关心人、满足人的需要上;提介集体的奖励制度;激发动机、调动职工的积极性是比物质奖励更为重要的因素。

17“超Y理论的管理措施(即复杂人理论):

根据权变理论,要求管理人员要善于观察职工之间的个别差异,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灵活多变的管理方法。

第二篇

个体心理与管理

第三章个性与管理

1、个性是指一个人整个的、本质的、比较稳定的意识倾向性与心理特征的总和。

2、意识倾向性包括:

兴趣、爱好、需要、动机、信念、理想等。

3、心理特征包括:

气质、性格、能力。

4、个性的特征:

独特性、整体性、稳定性、倾向性。

5、个性的形成过程:

婴幼儿期、学生时期、社会时期。

6、大多数个性特征是在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共同影响下形成的。

7、影响个性形成的因素主要有:

先天遗传因素、家庭因素、文化传统因素、阶级和阶层因素。

8、特质论就是从人的心理特性来研究人的个性。

代表人物主要有阿尔皮特、艾森克和卡特尔。

9、社会学习论它强调环境和情况对个人行为和性格起决定作用,认为环境中的事物通过学习成为自己行为的模式。

代表人物主要有米勒、达乐、罗特、班图拉等。

10、社会学习论的核心认为环境的变动引起人的特殊行为。

11、心理分析论:

代表人物

内容

弗洛伊德

认为人的个性是一个整体,包括三个部份:

本我、自我、超我

荣格

把人的不同特性组合,划分为敏感型、感情型、思考型、想像型四种不同的性格

阿德勒

认为个人不但意识到自己的行为,而且有计划、有方向地追求成就,以胜过他人。

12、气质是个人与神经过程的特性相联系的行为特征。

13、神经过程可分为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

14、神经过程的基本特征包括三个方面:

强度、均衡性、灵活性。

15、气质的类型:

A、多血质(也称活泼型)B、粘液质(也称安静型)C、胆汁质(也称兴奋型)D、抑郁质(也称抑制型)

16、人类的行为,主要是不是决定于气质,而是决定于在社会环境和教育影响下的动机和态度。

17、在管理实践中,不能简单地评价一个人的气质类型,关键是充分认识其气质类型固有的优缺点,以扬长避短。

18、气质的应用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简答)

答:

(一)在安排特殊工作的人员时,必须注意气质要求的绝对性。

(二)在一般的工作安排和人员优化组合时,必须注意气质要求的互补性。

(1)在一般的工作安排中,要注意满足工作对同一个个体具有几种气质特征的互补性的要求。

(2)在工作分工中,要注意不同职位对气质的互补性有不同的要求。

(3)在人员优化组合时,要注意集体对不同个体的气质类型的互补性的要求。

(三)在进行人员培训时,即要注意气质的顺应性,也要注意气质的发展性。

19、性格是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对现实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也就是个性中经常的、习惯的鲜明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也是个性中最重要的心理特征,它起着核心作用,人的个性差异首先表现在性格上。

20、性格与气质的关系?

(简答)

答:

性格与气质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和区别。

(1)共同点:

它们都是人脑的机能,其共同的基础是神经类型。

(2)不同点:

a)气质影响着性格的动态方面,渲染性格特征,使性格具有独特的色彩。

b)性格对气质也有影响作用,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掩盖或改造气质,使其服从于生活实践的要求。

c)气质更多地体现神经类型基本特征的自然影响,而性格更多地体现了社会生活条件和环境的外来影响。

d)气质本身没有好坏之分,因为任何气质类型都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另一面,但性格的优劣、好坏之分,性格决定着和影响着人的行动的方向和内容。

21、性格的特征结构:

性格的态度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

22、性格的类型:

理智型

按人的心理机能分类情绪型

意志型

外倾型

按人的心理活动倾向性分类

内倾型

顺从型

按人的独立性程度分类

独立型

活泼型性格

结合人的四种气质类型分类力量型性格

完美型性格

和平型性格

23、心理机能分类,被称为机能类型学说。

24、性格的应用必须重视的几个方面?

(论述题)

答:

(1)要重视管理者自身性格的锻炼。

有效管理者对管理效能的重要性。

要提高管理效能,管理者本身必须重视性格锻炼,使自己拥有健康的人格。

(2)要重视对组织成员性格的了解和把握。

要了解和把握组织成员的性格,以便预测和控制他们的行为,引导其行为朝着有利于实现组织目标的方向发展。

(3)要重视领导班子及其组织成员的性格互补结构。

提高管理效能,必须重视领导班子及其组织成员性格类型的多样化结构。

a)要重视不同性格类型的人员在领导班子中的搭配。

b)还要重视普通组织成员的性格类型的互补性,以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4)要重视创造一个有利于培养良好性格的环境。

25、能力是指个人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有必理特征,或者说,能力是个人完成一定活动的本领。

26、能力与知识、技能、气质、性格的关系?

(简答)

答:

能力与知识、技能即有区别又有相互联系。

能力与气质、性格作为个性心理特征有不同,但又是相互制约,彼此统一的。

性格更多地受社会生活条件的,气质更多地体现神经系统基本特征的自然影响。

从性格与能力的关系看,能力的发展可以促使某种性格特点的形成。

而性格的特点双可能补偿能力的某弱点。

气质影响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27、我国学者一般从三个不同角度对能力结构进行分类:

基本能力和综合能力、再造能力和创造能力、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

28、质的差异是能力的类型差异,量的差异表现在能力发展的水平和发展的早晚两个方面。

29、能力的水平差异分为四个等级:

能力低下、一般能力、才能、天才。

30、能力的应用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简答)

答:

(1)在安排工作时,注意对组织成员的能力进行全面了解,做到人尽其才。

(2)在招聘人员时,注意职业对能力要求的阈限性,避免要求过高或过低。

(3)在优化组合时,注意能力类型差异的互补性,以发挥团体的协作作用。

(4)在人员培训时,注意处理好基本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关系,以提高培训效果。

第四章知觉与个体行为

1、知觉是人对周围环境的刺激的选择和组织,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民办过程的重要心理活动。

2、知觉的定义:

是当前的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并在人脑中产生的对这个事物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映。

3、思维是人的心理活动的最高级形式。

4、知觉的过程一般经过五个阶段:

观察、选择、组织、解释、反应。

5、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客观因素:

A、知觉对象本身的特征B、对象和背景的差别C、对象的组合

6、知觉对象的组合服从如下原则:

A、接近原则B、相似原则C、闭锁原则D、连续原则

7、影响知觉选择性的主观因素:

A、需要和动机B、兴趣和爱好C、个性特征D、过去经验E、知识结构

8、社会知觉的分类:

A、对个人的知觉B、人际知觉C、角色知觉

9、社会知觉效应:

A、第一印象效应B、晕轮效应C、优先效应和近因效应D、定型效应

10、论述研究和了解社会知觉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偏见及其表现,对于做好人的工作具有现实意义?

(论述)

答:

(一)第一印象效应也称初次印象,它是指两个素不相识的人第一次见面时所形成的印象。

(1)消极作用:

一般来说,第一印象的作用是消极的,因为它仅仅是一种假设、猜想,如果不经过进一步检查、验证,只凭第一印象去处理人际关系以及管理问题,往往会出现差错。

(2)积极作用:

也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它是人们进一步加深认识的基础和必经阶段。

第一印象要从方面加以注意:

一是在看待别人时,要昼避免仅仅凭第一个印象就下判断。

二是在对待自己时,要严格要求自己,注意随时随地给人留下第一个良好的印象,为以后顺利开展工作打下有利的基础。

三是处理人际关系问题时,要注意克服由于第一印象的不良影响而造成的各种偏见和误解。

(二)晕轮效应是指我们在观察某个人时,对于他的某种品质或特征有清晰明显的知觉。

要克服晕轮效应,必须在社会知觉过程中,坚持认识人与事的全面性、动态性和客观性。

a)要在深入了解和全面观察、分析一个人的言行后,才对其作出评价;b)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与事,切忌用静止的眼光和成见去‘盖棺定论’;c)要必客观的标准评价人,不以自己的好恶为标准。

(三)优先效应是指一个个最先给人留下的印象有强烈的影响。

近因效应是指最后给人留下的前功尽弃具有强烈的影响。

一般来说,在感知陌生人时优先效应起着更大的作用,而在古籍熟悉的人时,如果在熟悉的人行为上出现某种新异的表现,则近因将就起更大的作用。

对待初次认识的人,要注意给他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强化好的优先效应。

但对待熟悉的老朋友,也要注意近因效应,防止出现交往危机。

(四)定型效应是指在人们头脑中形成了对社会上某一类人的比较固定的看法。

一方面,要注意利用定型效应的积极作用,对刚进入职工进行企业发展史教育。

另一方面,要注意克服定型效应的消极作用,避免认识上的偏差和误解,以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11、归因的模式:

归因的模式

内容

海德的两因归因模式

只有先弄清行为的根本原因是内在的还是外在的,然后才能有效地预测和控制行为。

凯利的三度归因模式

或者归结为知觉者本人的特点,或者归结为知觉对象的特点,或者归结为知觉者与知觉对象进行交往时所处的情境。

韦纳的成败归因模式

从稳定性来看,能力和任务难度属于稳定因素,努力和机遇属于不稳定因素。

12、知觉的归因偏差有下列三种:

A、观察者与行为者的归因偏差B、涉及个人利益的归因偏差C、对自然现象作拟人化归因的偏差

13、他人的行为是否涉及自己的利益,也会导致不同的归因。

14、归因偏差的克服方法?

(简答)

答:

首先,要引导组织成员学习科学知识,尊重自然规律的特殊性,避免拟人化归因。

其次,要引导组织成员多进行个个倾向归因,克服总是归因外在因素的偏差,以提高他们的成就动机对工作绩效的影响作用。

最后,要引导组织成员多从内在的不稳定因素(努力)归因,少从内在的稳定因素(能力)归因,克服总是认为自己能力低的归因偏差,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15、自我知觉是指一个人通过对自己行为的观察而对自己心理状态的认识。

16、自我意识也称自我,它指个体对自己存在的一切的认识。

17、自我意识由物质自我、社会自我和精神自我三部分构成。

18、社会自我是个体自我的中心部分。

19、精神自我是自我意识的核心之所在。

20、自我管理的内容,主要有自我思想管理、自我心理管理和自我行为管理三部分。

21、思想管理是自我管理的首要内容。

22、自我意识对自我管理的意义?

(简答)

答:

首先,自我意识为自我管理提供根据。

其次,自我意识决定了自我管理的方向。

最后,自我意识使自我管理获得了一致性。

第五章价值观与态度

1、价值观具有相对稳定性的特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2、价值观的作用:

A、动力作用B、标准作用C、调节作用D、定向作用

3、标准作用是价值观全部作用的实质和核心。

4、价值观的应用?

(简答)

答:

(1)就个人而言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之中,对于相同的事物或行为,具有不同价值观的人会产生不责骂的评价和反应。

要使个人的行为符合管理目标或组织目标,就须改变个人价值指向的事物或行为,或者改变个人的价值观。

(2)就群体和组织而言,对于同一事物或行为,具有不同价值观基础群体或组织会确定不同的组织目标,从而采取不同的组织行为,进而影响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社会形象等各方面。

为了获取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产生并维护良好的社会形象,群体和组织的领导者在选择组织目标时,就必须考虑到其内部成员形形色色的价值观,在整合、平衡各方面价值观的基础上,选择出合理的群体和组织目标。

5、态度是主体对某特定对象进行认知、评价并作出价值判断所形成的心理倾向。

6、态度的构成:

A、认知要素B、评价要素C、情感要素D、意向要素

7、态度的特性:

A、对象性B、社会性C、个体性D、内隐性E、稳定性F、系统性

8、态度的作用?

(论述)

答:

(一)态度对人们的判断和选择的影响

态度对人们判断和选择影响可以是积极的,因为既然人产对某一事物已经有了鲜明的态度,当相类似事物出现时就可作出迅速的判断和反应。

态度对人们判断和选择的影响也可以是消极的,因为态度成为一种心理定势以后很容易固定化,刻板而无弹性,造成思想认识上的凝滞与僵化,影响人们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二)态度对学习的影响

(1)对学习本身的态度对学习的影响。

(2)对学习内容的态度对学习的影响。

(三)态度对工作效率的影响

(四)态度对人的忍耐力和相容度的的影响

(1)态度对人的忍耐力的影响。

(2)态度对人的相容度的影响。

9、影响态度改变拄要因素?

(论述)看书

答:

(一)社会环境因素

(二)团体因素

(三)态度系统特征因素

(四)个体人格因素

10、态度的改可分为两种类型:

一致性改变、不一致性改变。

11、影响态度的团体因素包括信仰、目标、规范、组织形式等。

12、态度改变理论:

A、参与改变理论(代表人物:

勒温)

B、认知失调理论(代表人物:

费斯汀格)

C、态度变化枯阶段理论(代表人物:

凯尔曼)

D、学习理论

E、沟通改变态度理论(代表人物:

墨菲)

13、态度变化三阶段分别是服从阶段、同化阶段、内化阶段。

14、学习理论包括三方面的观点:

经典条件反射的观点、操作条件反射的观点、社会学习的观点。

第六章需要、动机与激励

1、需要是人缺乏某种必需的东西(物质的或精神的)时,在内在心理上产生的一种具有紧张感的主观状态。

2、人的需要有一个产生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人与客观环境相互作用的互动过程。

3、需要的种类:

A、(按照需要的起源划分)天然性需要与社会性需要

B、(按需要对象的不同来划分)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

C、(从需要的内容及满足条伯来划分)合理需要与不合理需要

4、社会性需要包括:

社会交往、劳动、文化、科学、艺术、政治生活等的需要。

5、精神需要包括:

学习、欣赏、心情调适和情操的养成。

6、动机是直接推动个体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动力和主观原因,是个体活动的引发和维持的心理状态。

动机被看做是行为直接原因。

7、动机的作用:

是制约个体活动效率的重要因素。

8、动机是制约个体活动效率的重要因素:

A、个体活动效率的主观制约因素(个体活动的效率如何,取决于能力与动机两个因素)。

B、动机因素比能力因素更重要。

9、激励就是激发人的动机,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的过程。

10、激励理论,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种基本类型: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内容型激励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

弗鲁姆的期望理论

过程型激励理论洛克的目标理论

斯金纳的强化理论

公平理论

状态型激励理论

挫折理论

11、需要层次论归纳为五大类:

A、生理需要B、安全需要C、社交需要D、尊重需要E、自我实现需要

12、需要层次论认为人的行为是由优势需要决定的。

13、马斯洛把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归为人的低级需要;而把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看做是人的高级需要。

14、美国管理学教授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提出了著名的双因素理论,即‘激励---保健因素理论’,也称‘满意---不满意因素理论’。

‘满意因素’称之为‘激励因素’,‘不满意因素’称之为‘保健因素’。

15、双因素的非对应关系:

导致工作满意感的因素与导致工作不满意的因素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不对应关系。

16、美国心理学家戴维·麦克利兰认为,人的需要主要包括:

对成就的需要、对社会交往的需要、对权力的需要。

他的理论常被人称为‘成就需要’理论。

17、成就需要的行为表现:

A、自己主动设定富有挑战性的目标,愿意付出而不愿意冒险;

B、喜欢通过自己的努力独立解决问题,不信赖偶然的机遇坐享成功;

C、对自己的工作要求得到明确、及时和持续的反馈。

18、社会交往需要亦称合群需要,指人们寻求情谊和相互沟通的心理需求。

19、著名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维克托·弗鲁姆提出了期望理论模式(激励程度=期望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