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大学自然辩证法复习考试题库同等学力专用.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323903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117.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民大学自然辩证法复习考试题库同等学力专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人民大学自然辩证法复习考试题库同等学力专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人民大学自然辩证法复习考试题库同等学力专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人民大学自然辩证法复习考试题库同等学力专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人民大学自然辩证法复习考试题库同等学力专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人民大学自然辩证法复习考试题库同等学力专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5页
人民大学自然辩证法复习考试题库同等学力专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5页
人民大学自然辩证法复习考试题库同等学力专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5页
人民大学自然辩证法复习考试题库同等学力专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5页
人民大学自然辩证法复习考试题库同等学力专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5页
人民大学自然辩证法复习考试题库同等学力专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5页
人民大学自然辩证法复习考试题库同等学力专用.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5页
人民大学自然辩证法复习考试题库同等学力专用.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5页
人民大学自然辩证法复习考试题库同等学力专用.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5页
人民大学自然辩证法复习考试题库同等学力专用.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5页
人民大学自然辩证法复习考试题库同等学力专用.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5页
人民大学自然辩证法复习考试题库同等学力专用.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5页
人民大学自然辩证法复习考试题库同等学力专用.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5页
人民大学自然辩证法复习考试题库同等学力专用.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5页
人民大学自然辩证法复习考试题库同等学力专用.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民大学自然辩证法复习考试题库同等学力专用.docx

《人民大学自然辩证法复习考试题库同等学力专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民大学自然辩证法复习考试题库同等学力专用.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民大学自然辩证法复习考试题库同等学力专用.docx

人民大学自然辩证法复习考试题库同等学力专用

自然辩证法复习大纲

概念:

1.科学技术哲学

科学技术哲学(原称自然辩证法)属于哲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主要研究自然界的一般规律、科学技术活动的基本方法、科学技术及其发展中的哲学问题、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等内容。

由于科学技术活动已成为独立的社会活动,因此,将科学技术作为一个单独对象考察和研究无论对科技发展还是对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2.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科学的灵魂和光芒所在,是科学发展的动力源泉。

科学精神不仅为科技界所推崇,而且也是现代文明的标志和现代社会所具有的一种基本精神。

科学精神的核心是求真务实和开拓创新。

求真务实就是相信真理、按客观规律半数;开拓创新则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动力所在。

3.哥白尼革命

1543年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发表《天体运行论》,宣告了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

在这一著作中他提出了以太阳为中心的宇宙体系,摧毁了地球居于宇宙中心是上帝安排的神学宇宙观,开创了近代天文学的新纪元。

4.机械论自然观

 机械论自然观认为人与自然是分离的和对立的,自然界没有价值,只有人才有价值,发展了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这就为人类无限制地开发、掠夺和操纵自然提供了伦理基础

5.还原论

主张把高级运动形式还原为低级运动形式的一种哲学观点。

它认为现实生活中的每一种现象都可看成是更低级、更基本的现象的集合体或组成物,因而可以用低级运动形式的规律代替高级运动形式的规律。

还原论派生出来的方法论手段就是对研究对象不断进行分析,恢复其最原始的状态,化复杂为简单.

6.系统

系统是指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构成的具有位的结构和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系统分为自然系统与人为系统两大类。

7.科学主义

科学主义(scientism)的主要思想可概括为:

认定真正的科学知识只有一种,即自然科学。

自然科学是最权威的世界观,也是人类最重要的知识,其高于一切其他类的对生活的诠释。

8.可检验性

科学假说应该可以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否则就失去了存在的资格.这里所说的可检验性指的是原则上的可检验性,而非技术上的可检验性。

有的假说根据目前的理论水平来看,是可以检验的,但由于技术上的条件尚未具备,检验不能立即实施,所以此假说具有原则上的可检验性,而不具备技术上的可检验性。

假说的可检验性同假说的预言和推论紧密相连。

如果一个假说不能作出任何预言,那它并不具备可检验性。

相反,假说的推论和预言中可以被检验的越多,假说的优劣越易判断。

9.风险社会

风险社会是指在全球化发展背景下,由于人类实践所导致的全球性风险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会发展阶段,在这样的社会里,各种全球性风险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存在着严重的威胁.

10.李约瑟难题

为什么资本主义和现代科学起源于西欧而不是中国或其他文明?

这就是著名的李约瑟之谜.李约瑟问题其实是:

为何近现代科技与工业文明没有诞生在当时世界科技与经济最发达繁荣的中国.欧洲经历了一千年宗教的黑暗时期,希腊、罗马的古代典籍也被欧洲中世纪的焚书毁灭,欧洲从阿拉伯帝国保存的希腊、罗马古籍复兴了希腊、罗马文化的同时消化吸收了中华文明的科技与产业、体制与文艺等成就,从而诞生了近现代科技与工业文明-全球化地球文明.

11.伪科学

伪科学是一种特殊的非科学,它实为非科学,却要伪装成科学,不承认自己的非科学身份。

在一定意义上,它也是一种反科学,它违背科学精神,不遵循公认的科学规范,起着破坏科学的恶劣作用,却还要自称为科学。

伪装是它的基本特征。

12.消费主义

消费主义与晚期资本主义联系在一起。

对财富的追求是资本主义的一个动力,它具体表现在对资本利润的获取.而利润的获取不能不依赖于商品交换的实现,即产品有消费者购买。

由于技术进步导致的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和产品的过剩,消费者的欲望对商品交换价值的实现具有越来越大的作用了,这种情况在战后西方更是突出.马尔库塞、弗洛姆等人早就看到,鼓励和扩大国民的消费需求,成了资本主义良性运行的条件之一。

为达此目的,消费者的欲望、需要和情感便成为资本作用、控制和操纵的对象,并变成一项欲望工程或营销工程。

因此,今天的生产已经不仅仅是产品的生产,而同时是消费欲望的生产和消费激情的生产,是消费者的生产。

只有“生产”出一批有消费欲望和激情的消费者,产品才能卖得出去,商品生产的目的才能实现.

13.人工自然

人工自然是人利用或改造天然自然,创造天然自然中所不存在的人类文明。

可分为两类:

①人工自然界,即人工生态系统,②人工自然物,即人利用天然自然物制造的

14.人类中心主义

人类中心主义总是作为一种价值和价值尺度而被采用的,它是要把人类的利益作为价值原点和道德评价的依据,有且只有人类才是价值判断的主体.

15.《增长的极限》

该书是罗马俱乐部于1972年提出的第一份研究报告.罗马俱乐部成立于1968年4月,来自10个国家的约30人聚集在罗马猞猁学院,在企业家佩切依博士的资助下,讨论现在和未来人类的困境这个问题。

它给人类社会的传统发展模式敲响了第一声警钟,从而掀起了世界性的环境保护热潮。

16.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注重长远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最初于1972年提出,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

17.京都议定书

1997年在日本京都召开的《气候框架公约》第三次缔约方大会上通过的国际性公约,为各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规定了标准,即:

在2008年至2012年间,全球主要工业国家的工业二氧化碳排放量比1990年的排放量平均要低5.2%

18.低碳经济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19.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20.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是: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

以人为本——为人民服务.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是: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方法论。

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内容是:

按照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方法论,与时俱进实事求是地分析和对待发展过程中的一切问题,从而最大限度地促进生产力和一切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21.日心说

日心说,是关于天体运动的和地心说相立的学说,它认为太阳是银河系的中心,而不是地球。

22.进化论

进化论,又称演化论(theoryofevolution).是指关于生物由无生命到有生命,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演变过程的学说。

23.自然观

自然观就是对自然界的总的看法。

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

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不依赖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客观物质世界。

唯心主义认为自然界是精神或上帝的产物。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处在永恒运动、变化、发展中的物质世界;自然界一切现象都是对立统一的,它们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自然界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对自然界认识的基础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

24.绿色GDP

绿色GD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考虑了自然资源(主要包括土地、森林、矿产、水和海洋)与环境因素(包括生态环境、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等)影响之后经济活动的最终成果,即将经济活动中所付出的资源耗减成本和环境降级成本从GDP中予以扣除。

改革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对环境资源进行核算,从现行GDP中扣除环境资源成本和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服务费用,其计算结果可称之为“绿色GDP”。

25.科学问题

科学问题是指一定时代的科学家在特定的知识背景下提出的关于科学知识和科学实践中需要解决而尚未解决的问题.它包括一定的求解目标和应答域,但尚无确定的答案

26.科学观察

科学观察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感知和描述客观事物的一种科学认识方法。

它作为一种基本的认识活动,贯穿于整个科学研究过程中。

27.科学假说

科学假说就是人们在探索错综复杂的自然界奥秘的过程中,用已获得的经验材料和已知的事实为根据,用已有的科学理论为指导,对未知自然界事物产生的原因及其运动规律做出推测性的解释。

这种假说需要在实践中检验它的科学性,减少它的推测性,以达到理论的认识.

28.假说的可检验性

假说就是关于事物现象的因果性或规律性的假定性解释。

它是用来回答由事实提出的问题,并且是可以经由事实进一步检验的。

29.判决性实验

一般指能决定性地判决相互对立的两个假说或理论中的一个为“真”而另一个为“假”的实验。

它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对相互竞争的理论有相对的、暂时的、局部的判决作用,但是最终的、一劳永逸地宣布证实一个理论而否认另一个理论的判决性实验并不存在.

30.经验规律

所谓经验,就是照事实原样而感知的意思。

规律,就是前因后果,是前一个状态和后一个状态之间可复制的恒定关系。

经验是通过实践长期积累的;规律是事物发展过程所含的必然。

31.科学理论

所谓科学理论,是对某种经验现象或事实的科学解说和系统解释。

它是由一系列特定的概念、原理(命题)以及对这些概念、原理(命题)的严密论证组成的知识体系

32.科学实验

科学实验,是人们为实现预定目的,在人工控制条件下,通过干预和控制科研对象而观察和探索科研对象有关规律和机制的一种研究方法。

它是人类获得知识、检验知识的一种实践形式.

33.科学范式

科学范式指的是一个共同体成员所共享的信仰、价值、技术等等的集合。

指常规科学所赖以运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规范,是从事某一科学的研究者群体所共同遵从的世界观和行为方式。

34.科学研究纲领

英国科学哲学家伊姆雷·拉卡托斯提出的概念。

他认为人们对科学的评价往往不是针对单独的理论,而是一个具有相同硬核,可变的保护带和正反启发法(heuristic)的理论系列。

他称这个理论系列为科学研究纲领.

35.归纳方法

归纳论证是一种由个别到一般的论证方法。

它通过许多个别的事例或分论点,然后归纳出它们所共有的特性,从而得出一个一般性的结论。

36.公理化方法

指从尽可能少的原始概念和不加证明的原始命题(即公理、公设)出发,按照逻辑规则推导出其他命题,建立起一个演绎系统的方法。

37.类比方法

是指由一类事物所具有的某种属性,可以推测与其类似的事物也应具有这种属性的推理方法.其结论必须由实验来检验,类比对象间共有的属性越多,则类比结论的可靠性越大。

38.发散性思维

发散思维,又称辐射思维、放射思维、扩散思维或求异思维,是指大脑在思维时呈现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它表现为思维视野广阔,思维呈现出多维发散状。

39.机遇

机遇就是契机、时机或机会,通常被理解为有利的条件和环境。

可以按照字面意思理解为忽然遇到的到的好运气和机会.一般来说,机遇有一定的时间限制或有效期,时间过后,就再也得不到了

40.技术试验

技术试验在技术活动中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它是技术成功与否的关键,更是发现问题、探究规律、优化技术的关键。

41.模拟方法

它是在实验室里先设计出于某被研究现象或过程(即原型)相似的模型,然后通过模型,间接的研究原型规律性的实验方法。

先依照原型的主要特征,创设一个相似的模型,然后通过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的一种形容方法。

42.科学的技术化

科学的技术化就是以实用为目的,把科学理论转化成技术实践的过程,这是缩短科学与生产之间的距离,创造人工自然的过程

43.技术的科学化

就是以总结积累为目的,把技术实践转化成科学理论的过程,这是缩短技术与科学之间的距离,创造自然科学的过程

44.高技术

高技术的概念源于美国,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发展的概念。

目前,国际上对高技术比较权威的定义是:

高技术是建立在现代自然科学理论和最新的工艺技术基础上,处于当代科学技术前沿,能够为当代社会带来巨大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知识密集、技术密集技术。

45.技术创新

改进现有或创造新的产品、生产过程或服务方式的技术活动.重大的技术创新会导致社会经济系统的根本性转变。

46.技术扩散

技术扩散(TechnologicalDiffusion)是一项技术从首次得到商业化应用,经过大力推广、普遍采用阶段,直至最后因落后而被淘汰的过程.它不仅仅指对生产技术的简单获取,而是强调对技术引进方的技术能力的构建活动。

技术扩散是在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后才发生的,并且与技术创新在市场上的推广传播过程有关,而创新则是指那些第一次被引入到商业贸易活动中的新发明。

47.国家创新体系

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主要由创新主体、创新基础设施、创新资源、创新环境、外界互动等要素组成,《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指出:

国家科技创新体系是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各类科技创新主体紧密联系和有效互动的社会系统,目前,我国基本形成了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及高校、技术创新支撑服务体系四角相倚的创新体系,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紧紧围绕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以加强科技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为目标,以调整结构、转换机制为重点,取得了重要突破和实质性进展。

48.原始创新

原始创新:

是指前所未有的重大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原理性主导技术等创新成果。

原始性创新意味着在研究开发方面,特别是在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领域取得独有的发现或发明。

原始性创新是最根本的创新,是最能体现智慧的创新,是一个民族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贡献的重要体现.

49.中间试验

中间试验,是在一定规模的工业装置上进行小试的放大试验模拟全流程中几个关键部分以期获得大规模工业生产设计所需的设计数据以及对可能出现的放大效应。

经过小试成功后,已有科学成果,但尚未取得必要的经济技术数据.不能在生产或建设中直接采用,必须建立一定装置、机组、车间或试验场地,进行扩大规模试验或较长期试验、验证和改进,经批准纳入计划的项目。

50.产业革命

工业革命(TheIndustrialRevolution),又称产业革命,发源于英格兰中部地区,是指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早期历程,即资本主义生产完成了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渡的阶段。

工业革命是以机器取代人力,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工场手工生产的一场生产与科技革命

51.科学共同体

遵守同一科学规范的科学家所组成的群体。

在同一科学规范的约束和自我认同下,科学共同体的成员掌握大体相同的文献和接受大体相同的理论,有着共同的探索目标。

52.马太效应

(MatthewEffect),是指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种现象。

53.“两种文化”

文学知识分子的文化和自然科学界的文化,即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

54.技术伦理

技术伦理是在克隆技术诞生和发展时提出的。

当克隆人时,提供体细胞的人和克隆出来的人属于何种关系引发人们的争议。

55.技术决定论

技术决定论是20世纪七十年代以前关于技术发展的理论中最具影响力的一个流派,它建立在这样两个原则基础上:

技术是自主的,技术变迁导致社会变迁,其理论可分为两大类:

强技术决定论和弱技术决定论,前者认为技术是决定社会发展惟一重要的因素,而后者则主张技术与社会之间是相互作用的。

56.知识经济

知识经济(KnowledgeEconomy、KnowledgeBasedEconomy),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是一种新型的富有生命力的经济形态;

知识经济并不是一个严格的经济学概念,它的缘起大约与新经济增长理论有关.在世界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知识的生产、扩散和应用的背景下,美国经济学家罗默和卢卡斯提出了新经济增长理论。

罗默把知识积累看作经济增长的一个内生的独立因素,认为知识可以提高投资效益,知识积累是现代经济增长的源泉。

卢卡斯的新经济增长理论则将技术进步和知识积累重点地投射到人力资本上。

他认为,特殊的、专业化的、表现为劳动者技能的人力资本者才是经济增长的真正源泉。

57.“两弹一星"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

“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58.新技术革命

20世纪40年代末起,开始了以电子计算机、原子能、航天空间技术为标志的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这场新科技革命发源于美国,尔后迅速扩展到西欧、日本、大洋洲和世界其他地区,涉及到科学技术各个重要领域和国民经济的一切重要部门。

从70年代初开始,又出现了以微电子技术、生物工程技术、新型材料技术为标志的新技术革命。

思考以下问题

1.简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区别与联系.

科学精神包括求实精神、创新精神、怀疑精神、宽容精神等。

科学精神的内涵和基本要求是独立思考,严谨规范,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其中求真是目标,创新是灵魂。

相对于科学精神而言,人文精神尊重人的价值,注重人的精神生活,强调生产的人文效益,产品的文化含量等。

人文精神的目标是追求善和美,其核心是以人为本.

科学与人文是不能分割的,二者是人类文明飞升的双翼,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孪生姐妹。

人类所追求的客观合规律性与主观合目的性的统一,正体现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一致性。

离开人文精神的科学精神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精神,而离开科学精神的人文精神只会是一种残缺的人文精神。

2.反科技思潮的有哪些基本特点?

更多看到现代科技对人、自然和社会的负面影响,对现代科技持一种悲观主义的否定态度,并且在理论上或行动上反对或抑制现代科技。

3.科学精神的基本内涵有哪些?

科学精神是人类在长期科学活动中逐渐形成和不断发展的一种主观精神状态,科学精神内涵丰富,可以展开为理性精神、实证精神、分析精神、开发精神、民主精神、批判精神等诸方面。

4.关于科技与人文融合的可能性,你怎么认识?

高科技的发展需要高人文的融合。

科技与人文融合的可能性:

(1)科技与人文在源头上是统一的。

科技与人文的共同源头是客观自然界。

在萌芽阶段,科学用来解释自然,人文用来歌颂自然。

前者是理性的,体现了阿波罗(太阳神)精神;后者是情感的,体现丁狄奥尼索斯(酒神)精神。

它们是互补的。

古希腊观念中,科学与艺术是相通的,在文艺复兴时期也是融合在一起的.

(2)科技与人文有着共同的追求目标。

科技与人文都力图在精神上探求到统一和谐的世界体系,达到美的境界。

例如,物理学家和音乐家都试图用秩序井然的世界代替经验世界,都是对美的追求。

(3)科技与人文的统一的生理基础是人脑功能定位的互补统一.

大脑两半球分别主管理性与情感,又相互联结协调.两半球只有均衡发展、综合使用,大脑总效率才能成倍增长。

音乐就具有调节两半球的功能,开普勒、牛顿、普朗克、爱因斯坦等科学大师都是音乐爱好者。

(4)科技与人文的融合是人及其社会全面发展的趋向。

人在走向理想境界的过程中要求追求完整的人生体验,要求体会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社会谋求持续协调发展,需要科技作动力,人文作导向。

这会从根本上促进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交融。

科学不是人文,但包含人文精神;人文不是科学,但为科学研究导航。

(5分)人文价值观的順序是:

生命、正义、道德观,生活观。

科学需要民主与良知.人文知识是人类各民族在其演化的历史长河中逐渐积淀起来的习俗、文化和思想价值观。

人文理性是认知理性、实践理性、价值理性、工具理性、历史理性和交往理性的总称。

人文精神是指在特定制度,文化,习俗等背景条件下个人通过其行为选择所体认出的价值取向.价值关怀与价值选择是人文精神的实质.科学精神就是求真、求实,尊重事实、坚持真理的精神。

(5分)

科学与人文是相互交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对于人类和每个公民个人来讲,科学与人文尢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缺一不可。

5.简述机械论自然观的主要内涵。

人是由精神和肉体组成,精神是不朽和永存的,肉体是短暂的,人类的精神—自由意识和自由意愿可以摆脱自然的束缚,认识把握自然的奥秘,而自然不具有精神,是一部机器,自然中的所有事物均有惰性物质粒子构成,这些粒子的运动引起的自然现象均可由因果机制来解释,自然界中的事物按物理必然性运行,变化,一切运动变化都可归结为物质的机械运动,与各种思维存在物无关.

6.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有何重大意义?

基本思想:

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万物的本原和基础,自然界除了运动着的物质及其表现形式之外,什么也没有;运动无论是量上还是在质上都是不灭的;意识和思维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即人脑的属性和机能;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矛盾的统一体;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之中,处于永久的产生和消亡之中,处于不断的运动和转化过程之中;在自然的发展过程中,在自然的特定领域发展的特定阶段上,产生了人类和人类社会;随着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入展开,使原有的自然部分领域不断得到认识和改造,于是出现了一个与外在于人的活动的“纯天然”所不同的具有新质的“人化自然”,这种人化自然也就是进入人类文化或文明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

基本特征:

1、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2、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3、天然自然与人化自然的统一;4、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

重大意义:

第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实现了自然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

第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科学方法论以及科学与社会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为科学与技术提供了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的理论前提。

第四,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为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的结合提供了理论依据.

7.人工自然的一般特征是什么?

人工自然是人利用或改造天然自然,创造天然自然中所不存在的人类文明。

可分为两类:

①人工自然界,即人工生态系统,如人造森林,人早牧场、农田生态系统、水产养殖场,城市生态系统,村镇生态系统等,②人工自然物,即人利用天然自然物制造的,如各种金属和非金属材料,各种制成品,包括衣食住行的各种物品,各种各样的机器和工具等等。

人工自然的产生是必然的,因为人类只有通过改变自然的活动才能满足自己的需要。

但是,有了人工自然,天然的自然还存在,这是人类活动影响不到的或人类还无能为力的部分;而且,在人工自然中,各种自然规律照样起作用,尽管人工自然不断扩展,人类生活还是离不开天然自然。

人工自然的扩展,表现人的认识能力和实践水平的提高,并且有鲜明的社会性和历史性。

但是,在人类创造人工自然的过程在中,如果处于盲目状态而不顾及自然规律就要以巨大的破坏作用对人类进行报复,污染环境和生态破坏便是自然界对人类报复的具体表现。

8.简析环境问题的导因和严重性。

环境问题的产生,从根本上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伴生产物.具体说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由于人口增加对环境造成的巨大压力;

(2)伴随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产生的环境污染;(3)人类在开发建设活动中造成的生态破坏的不良变化;(4)由于人类的社会活动,如军事活动、旅游活动等,造成的人文遗迹,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的破坏,珍稀物种的灭绝以及海洋等自然和社会环境的破坏与污染。

环境问题多种多样,归纳起来有两大类:

一类是自然演变和自然灾害引起的原生环境问题,也叫第一环境问题.如地震、洪涝、干旱等。

一类是人类活动引起的次生环境问题,也叫第二环境问题和“公害"。

次生环境问题一般又分为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两大类。

如乱砍滥伐引起的森林植被的破坏、工业生产造成大气、水环境恶化等。

我们通常所说的环境问题,多指人为因素造成的。

当前人类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这里,“虽然没有枪炮,没有硝烟,却在残杀着生灵”,但没有哪一个国家和地区能够逃避不断发生的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的破坏,它直接威胁着生态环境,威胁着人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