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急症急救常规.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327982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48.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儿科急症急救常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儿科急症急救常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儿科急症急救常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儿科急症急救常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儿科急症急救常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儿科急症急救常规.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5页
儿科急症急救常规.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5页
儿科急症急救常规.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5页
儿科急症急救常规.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5页
儿科急症急救常规.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5页
儿科急症急救常规.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5页
儿科急症急救常规.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5页
儿科急症急救常规.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5页
儿科急症急救常规.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5页
儿科急症急救常规.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5页
儿科急症急救常规.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5页
儿科急症急救常规.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5页
儿科急症急救常规.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5页
儿科急症急救常规.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5页
儿科急症急救常规.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5页
亲,该文档总共4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儿科急症急救常规.docx

《儿科急症急救常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儿科急症急救常规.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儿科急症急救常规.docx

儿科急症急救常规

儿科急症急救常规

高热1

过敏性疾病2

血清病2

青霉素不良反应2

过敏性休克3

呼吸困难3

中、重度脱水5

小儿惊厥6

昏迷9

心跳骤停11

急性呼吸衰竭16

急性心力衰竭19

充血性心力衰竭20

小儿休克21

意外伤害25

溺水25

坠入粪坑27

烧伤28

捂热综合症(婴儿蒙被综合症)29

有机磷中毒30

亚硝酸盐中毒32

药物中毒33

颅内高压症(急性脑水肿)34

儿科急症急救常规

高热

高热是指体温达39℃以上-41℃之间,41℃以上为超高热。

【发热的临床过程】

一般分为三个阶段:

1、体温上升期:

常有疲乏无力、肌肉酸痛、皮肤苍白、畏寒或寒战等现象。

体温上升有两种方式:

①骤升型:

体温在几小时内达39-40℃或以上,常伴有寒战,小儿易发生惊厥。

②缓升型:

体温逐渐上升在数日内达高峰。

2、高热期:

持续时间的长短可因病因不同而有差异。

3、体温下降期:

此期表现为出汗多、皮肤潮湿。

体温下降有两种方式:

①骤降:

体温于数小时内迅速下降至正常,有时降至低于正常,常大汗淋漓。

②渐降:

体温在数天内逐渐降至正常。

【发热的伴随症状】

不同的发热性疾病具有相应的热型。

发热常见的伴随症状有:

寒战、结膜充血、疱疹、皮疹、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出血、关节疼痛、昏迷等。

【突发高热的处理】

1、一般护理:

宽衣解带散热,降低环境温度(通风、空调),多饮水。

2、降温

(1)物理降温:

温水浴、冰枕、冷敷、酒精擦浴、生理盐水灌肠酌情选用。

(2)药物降温:

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制剂口服10-15mg/kg·次、安乃近滴鼻、复方氨基比林注射、退热栓塞肛等视病情酌情选用。

(3)对症治疗:

高热伴大汗淋漓、腹泻、呕吐的患儿给予静脉输液,对烦躁、惊跳患儿可予以镇静:

盐酸异丙嗪0.5-1mg/kg·次,肌注或静注;安定0.2-0.5mg/kg·次缓慢静注;鲁米那5-8mg/kg·次肌注或水合氯醛溶液口服等酌情选用。

对已发生高热惊厥者,按高热惊厥处理(见小儿惊厥)

3、病因治疗。

过敏性疾病

血清病

血清病是由异种动物血清注入人体后引起的疾病。

【临床表现】

血清注射后经7—14天潜伏期,即出现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关节酸痛等症状。

有时亦可出现末稍神经炎、头痛、谵妄、惊厥、昏迷等神经系统症状,与水肿或多发性动脉炎涉及神经组织有关。

血清病偶尔并发哮喘,少数严重病例,可出现肾小球肾炎和血清中补体成分下降。

大多数患儿一般状况良好,全部病程约2-4天,症状与体征逐渐自行消退。

【实验室检查】

1、白细胞增加,常并有嗜酸性粒细胞增高。

2、血沉增快。

3、对羊细胞的福尔斯曼氏抗体常上升。

4、血清补体正常或稍下降,严重病例下降明显。

5、由马血清引起的血清病,可检出有直接针对各种马血清蛋白质的IgG、IgA、IgM和IgE抗体。

6、尿常规偶尔可见小量蛋白,若出现肾小球肾炎,尿中可见大量蛋白与管型。

【治疗】

本病以对症治疗为主,抗组织胺药物如苯海拉明2-4mg/kg·d,分4次口服;扑尔敏0.35mg/kg·d,分3-4次口服。

治疗荨麻疹,局部涂擦白色洗剂以减轻瘙痒,解热镇痛剂如阿司匹林30-60mg/kg·d,分4-6次口服。

用于体温较高及并发关节痛者。

皮肤、关节、肾脏或神经系合并症较重时,可采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如氢化可的松10mg/kg·d,静脉滴注,或口服强的松1-2mg/kg·d,分3-4次口服。

喉头水肿引起梗阻时,可作气管切开。

青霉素不良反应

青霉素的不良反应有下列几个方面:

1、过敏性反应

(1)过敏性休克;

(2)溶血性贫血(II型变态反应);

(3)血清病型反应(Ⅲ型变态反应);

(4)接触性皮炎(Ⅳ型变态反应)。

2、毒性反应

青霉素G肌注后局部疼痛较重,甚至可发生周围神经炎。

全身大量应用可引起肌肉阵挛、抽搐、昏迷等神经系统反应。

青霉素G偶可引致精神病发作。

3、青霉素不良反应的治疗

(1)过敏性休克的治疗在青霉素的不良反应中,以过敏性休克最为严重,若抢救不力或不及时,常会造成患儿死亡,因此,熟悉并掌握过敏性休克的治疗方法甚为重要。

①就地抢救:

过敏性休克一旦发生,必须就地抢救,切忌等待或转院。

②立即停用青霉素:

若休克症状出现在注射青霉素过程中,必须立即停止注射。

若为局部用药或皮肤污染引起者,可用水将局部冲洗干净,以减少药物吸收。

③处理休克:

必须迅速及时、分秒必争地皮下注射或在注射青霉素处肌注1:

1000肾上腺素0.2-0.5ml或每次0.02-0.03ml/kg,最大剂量不超过0.8ml,必要时10-15分钟重要1次,直至脱离危险为止。

若不见效或病情严重,休克状态持续,肾上腺素由静脉或心内注射,此后持续滴注。

与此同时,应静脉给予肾上腺皮质激素如氢化可的松100-200mg/次或地塞米松每次2-6mg/kg,并注意补充血容量,若血压仍不回升,可加用血管活性药如阿拉明等。

④有呼吸困难者应立即输氧,若喉头水肿引起窒息,可作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术进行抢救。

青霉素引起过敏性休克的死亡,常发生在发病早期,若症状持续较久,死亡的可能性即大为减少。

生存病例大多于数小时至1日内恢复。

(2)其他过敏性反应的治疗一般在停止应用青霉素症状即可消失,必要时亦可应用抗组织胺药物如异丙嗪、扑尔敏等。

钙剂及肾上腺皮质激素必要时也可使用。

过敏性休克

(内容详见小儿休克)

呼吸困难

呼吸困难是指患者主观感到空气不足、呼吸费力,客观上表现呼吸运动用力,严重时可出现张口呼吸、鼻翼扇动、端坐呼吸、甚至发绀、呼吸辅助肌参与呼吸运动,并且可有呼吸频率、深度、节律的改变。

【病因】

引起呼吸困难的原因繁多,主要为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疾病。

1、呼吸系统疾病常见于:

①气道阻塞:

如喉、气管、支气管的炎症、水肿、肿瘤或异物所致的狭窄或阻塞及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②肺部疾病:

如肺炎、肺脓肿、肺结核、肺不张、肺瘀血、肺水肿、弥漫性肺间质疾病、细支气管肺泡癌等;③胸壁、胸廓、胸膜腔疾病:

如胸壁炎症、严重胸廓畸形、胸腔积液、自发性气胸、广泛胸膜粘连、结核、外伤等;④神经肌肉疾病:

如脊髓灰质炎病变累及颈髓、急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和重症肌无力累及呼吸肌,药物导致呼吸肌麻痹等;⑤膈运动障碍:

如膈麻痹、大量腹腔积液、腹腔巨大肿瘤、胃扩张和妊娠末期。

2、循环系统疾病常见于各种原因所致的左心和(或)右心衰竭、心包压塞、肺栓塞和原发性肺动脉高压等。

3、中毒系各种中毒所致,如糖尿病酮症到中毒、吗啡类药物中毒、有机磷杀虫药中毒、氰化物中毒、亚硝酸盐中毒和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等。

4、神经精神性疾病如脑出血、脑外伤、脑肿瘤、脑炎、脑膜炎、脑脓肿等颅脑疾病引起呼吸中枢功能障碍和精神因素所致的呼吸困难,如癔病等。

5、血液病常见于重度贫血、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硫化血红蛋白血症等。

【发生机制及临床表现】

根据发生机制及临床表现特点,将呼吸困难归纳分为以下五种类型。

1、肺源性呼吸困难

(1)吸气性呼吸困难;

(2)呼气性呼吸困难;

(3)混合性呼吸困难。

2、心源性呼吸困难

3、中毒性呼吸困难

4、神经精神性呼吸困难

5、血源性呼吸困难

【伴随症状】

1、发作性呼吸困难伴哮鸣音多见于支气管哮喘、心源性哮喘。

突发性重度呼吸困难见于急性喉水肿、气管异物、大面积肺栓塞、自发性气胸等。

2、呼吸困难伴发热多见于肺炎、肺脓肿、肺结核、胸膜炎、急性心包炎等。

3、呼吸困难伴一侧胸痛见于大叶性肺炎、急性渗出性胸膜炎、肺栓塞、自发性气胸、急性心肌梗死、支气管肺癌等。

4、呼吸困难伴咳嗽、咳痰见于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继发肺部感染、支气管扩张症、肺脓肿等;伴大量泡沫痰可见于有机磷中毒;伴粉红色泡沫痰见于急性左心衰竭。

5、呼吸困难伴意识障碍见于脑出血、脑膜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尿毒症、肺性脑病、急性中毒、休克型肺炎等。

对呼吸困难的患儿,要认真询问病史,查找呼吸困难发生的可能诱因,了解呼吸困难发生的时间、快、慢及与活动体位的关系。

了解呼吸困难的伴随症状,作仔细的体格检查,以及相关的辅助检查。

查找病因,作出相应的治疗。

中、重度脱水

脱水是指水分摄入不足或丢失过多所引起的体液总量尤其是细胞外液量的减少。

除丧失水分外,尚有钠、钾和其他电解质的丢失。

1、脱水的程度

一般依据前囟、眼窝的凹陷与否、皮肤弹性、循环情况和尿量等临床表现综合分析判断,常将脱水分为三度:

(1)轻度:

表示有3-5%体重或相当于30-50ml/kg体液的减少;

(2)中度:

表示有5-10%的体重减少或相当于体液丢失50-100ml/kg;

(3)重度:

表示有10%以上的体重减少或相当于体液丢失100-120ml/kg。

2、脱水的性质

(1)低渗性脱水:

血清钠低于130mmol/L;

(2)等渗性脱水:

血清钠在130-150mmol/L;

(3)高渗性脱水:

血清钠大于150mmol/L。

3、重度脱水的临床表现

患儿呈重病容,精神极度萎靡,表情淡漠,昏睡甚至昏迷;皮肤发灰或有花纹,弹性极差;眼窝和前囟深凹陷,眼闭不合,两眼凝视,哭时无泪;口唇粘膜极干燥。

因血容量明显减少可出现休克症状,如心音低钝、脉搏细速、血压下降、四肢厥冷、尿极少甚至无尿。

4、中重度脱水的补液

需静脉补液,输用溶液的成分、量和滴注时间必须根据不同的脱水程度和性质决定,同时要注意个体化,结合年龄、营养状况、自身调节功能灵活掌握。

(1)第1天补液:

①总量=累积损失量+继续损失量+生理需要量。

中度脱水约为120-150ml/kg,重度脱水约为150-180ml/kg。

②等渗性脱水用1/2张含钠液、低渗性脱水用2/3张含钠液、高渗性脱水用1/3张钠液。

③输液速度:

主要取决于脱水程度和继续丢失的量和速度,对重度脱水有明显循环障碍者应先快速扩容,20ml/kg等渗含钠溶液,30-60分钟内快速输入。

累积损失量(扣除扩容液量)一般在8-12小时内补充。

约每小时8-10ml/kg,继续损失量和生理需要量于12-16小时内补完,约每小时5ml/kg。

若吐泻缓解,可酌情减少补液量或改为口服补液。

④纠正酸中毒:

对重度酸中毒可用1.4%碳酸氢钠溶液,兼有扩充血容量及纠正酸中毒的作用。

⑤补钾:

有尿补钾,浓度不应超过0.3%。

⑥纠正低钙、低镁。

(2)第2天及以后的补液:

主要是补充继续损失量和生理需要量,继续补钾,供给热量。

继续损失量丢多少补多少,用1/2-1/3张含钠液补充,生理需要量用1/3-1/5张含钠液补充。

在12-24小时内均匀静滴。

小儿惊厥

惊厥是由于大脑皮质神经元兴奋性增高,突然阵发性大量异常放电而导致全身或局部骨骼肌群突然发生短暂的不自主收缩,常伴或不伴有意识障碍。

儿童时期,特别是婴幼儿时期由于大脑皮质及新纹状体发育尚未成熟,动作主要由皮质下中枢调节;神经髓鞘没有完全形成,兴奋易于泛化;血脑屏障发育不健全,血液内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易于影响脑组织代谢。

因此,小儿惊厥远比成人多见,其发生率占全部儿童的5%—10%。

惊厥是儿科临床的一种急症,应积极地进行防治。

【诊断要点】

1、病史

(1)现病史:

应询问平素健康情况,惊厥发作前有无外伤、感染、发热、服药、中毒等诱因,惊厥发作有无先兆,抽搐发作表现的特点、持续时间、有无意识障碍,抽搐时伴发症状(包括口周发绀、口吐白沫、二便失禁等),发作频率以及惊厥停止后患儿的情况(包括意识状态、玩耍如常、疲乏、头痛、神经精神症状等)。

除此之外,还要询问有无其他系统的异常症状,如:

咳嗽、头痛、呕吐、腹泻、心悸、水肿、少尿等。

(2)既往史:

应询问过去有无类似发作,第一次发作的年龄、发作表现、频率及既往患病史。

(3)个人史:

应包括母孕期情况、分娩过程、新生儿期情况、生长发育史及智力发育水平。

(4)家族史:

怀疑有遗传倾向、先天性、遗传性代谢性疾病者应仔细询问家庭史。

2、临床表现

(1)惊厥发作分阵挛性、强直性发作两种,有的患儿阵挛和强直发作兼而有之,称为强直一阵挛发作。

新生儿惊厥发作大多不典型,表现为微小发作,如双眼凝视、斜视、眨眼、呼吸暂停、吸吮和咀嚼动作,或一过性颜面青紫、潮红,或出现其他奇异的、不寻常的一过性现象。

若反复出现或伴有其他异常应怀疑是惊厥发作,必要时应做动态脑电图检查予以确定。

(2)惊厥持续状态:

惊厥发作持续30min以上,或两次发作间歇期意识不能恢复达30min以上者称为惊厥持续状态。

惊厥持续状态属于危重急症,应紧急处理,以防止惊厥后脑损伤的形成。

3、体格检查

对于惊厥发作的患儿最好能亲眼目睹发作情况,尤其注意是否伴有瞳孔散大、意识丧失。

除进行一般体格检查及监测重要生命体征外,还应注意检查皮肤有无皮疹、出血点、瘀斑及外伤痕迹等,还应详细检查头型、前囟、颅缝、五官、瞳孔大小、对光反射、眼底、球结膜有无水肿等。

强调在完成全面体格检查的同时,重点进行详细的神经系统检查。

4、惊厥初步诊断的分析方法

进行初步诊断时首先应考虑是有热惊厥还是无热惊厥,判断是否与感染有关;其次考虑患儿的年龄,因为不同年龄有不同的好发疾病,再次还应注意发病的季节,是一次发作还是反复发作。

最后根据患儿惊厥的特点进行相关的检查,以便确诊。

小儿惊厥常见的病因学鉴别诊断见表1。

5、辅助检查

根据初步的问诊及体格检查,为确定诊断还应进行必要的辅助检查。

(1)血、尿、便检查:

常规检查初步判断有无感染因素存在。

(2)生化检查:

包括血糖、电解质、血气分析、肝、肾功能、毒物分析、血培养、宫内感染及各种免疫学检查等。

(3)脑脊液检查:

怀疑颅内感染者应做脑脊液检查,当颅内压增高十分明显呈怀疑颅后窝病变时应慎重操作。

(4)脑电图、动态脑电图检查:

进一步诊断有无癫痫发作。

(5)头颅CT、MRI检查:

发现颅内出血、肿瘤、先天畸形、变性病、脱髓鞘疾病及某些炎症时的并发症。

(6)遗传代谢病筛查:

包括血、尿氨基酸检查,染色体测定、三氯化铁试验等,怀疑遗传代谢病患儿应尽早检查,以便尽早治疗。

 

表1不同年龄期常见惊厥病因

疾病

<3d

>3d

2-6个月

9-12个月

2-3岁

4-6岁

>7岁

有热惊厥

新生儿破伤风

+

败血症

+

+

+

+

+

各种脑膜炎

+

+

+

+

+

±

病毒性脑炎

+

+

+

+

+

高热惊厥

±

+

+

中毒性脑病

±

±

+

±

无热惊厥

新生儿窒息

+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

维生素B6依赖及缺乏

+

+

+

+

低钙血症

+

+

+

±

低血糖

+

+

+

±

+

±

胆红素脑病

+

颅脑先天畸形

±

+

+

+

±

脑性瘫痪

±

+

+

+

婴儿痉挛症

+

+

+

癫痫

±

+

+

+

各种中毒

±

±

±

+

颅内肿瘤

±

+

+

颅脑损伤

+

+

+

蛛网膜下隙出血

±

+

+

慢性硬膜下血肿

+

【治疗】

1、一般治疗

惊厥发作时,立即使患儿平卧,将头偏向一侧,以防止误吸发生。

为防止舌咬伤,可将压舌板包裹纱布后放入口腔。

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吸痰、吸氧。

2、药物治疗

(1)地西泮:

是首选药物。

剂量为每次0.3-0.5mg/kg,婴儿用量不过2mg,幼儿不超过5mg,年长儿不超过每次10mg。

灌肠、静脉注射或肌注。

本药作用持续时间短,半衰期只有15min,必要时20min后再重复1次。

(2)苯巴比妥(鲁米那):

每次5—8mg/kg,肌注,本药起效慢,通常在用地西泮控制惊厥后,作为稳定上药的疗效以免惊厥复发。

本药作用持续时间长,是常用的抗惊厥药。

(3)5%水合氯醛:

每次50mg/kg,灌肠或鼻饲。

(4)氯硝西泮:

每次0.02-0.06mg/kg,静脉或肌肉注射。

第1次用药后20min还控制发作者,可重复原剂量1次。

需注意呼吸抑制。

(5)苯妥英钠:

每次15-20mg/kg,溶于生理盐水中静脉输注,速度1mg/(kg·min)。

静脉给药后15min可在脑内达到药物浓度的高峰。

给药时必须有心电监护以便及时发现心律失常,心脏病者禁用。

12h后给维持量5mg/(kg·d),24h内给维持量1次。

(6)硫喷妥钠:

每次10-20mg/kg,配成2.5%浓度,先按5mg/(kg·min)缓慢静脉注射,止惊后立即停止推注。

本药可引起呼吸抑制,所以注射时应准备气管插管、辅助呼吸设备,呼吸微弱时应立即停药,每次总量不必用光。

(7)戊巴比妥:

每次3-5mg/kg,1次负荷量静注,以后每1-3h可再给1-3mg/kg,直至惊厥停止,可产生呼吸抑制,所以注射时应准备气管插管、辅助呼吸设备。

3、减轻脑水肿

惊厥时间过长时易引起惊厥后脑损伤或脑水肿,惊厥后应适量、适时地给予脱水剂如甘露醇、呋塞米、地塞米松等,使用营养神经的药物,纠正酸中毒。

4、病因治疗

根据病因进行相应的治疗。

如:

降温、纠正离子紊乱、低血糖、维生素B6缺乏,正规治疗癫痫、颅内感染、颅内出血等。

5、神经营养药物

见前述。

昏迷

昏迷是高度的意识障碍。

【病因】

小儿时期引起昏迷的常见病因大致可分为五类:

1、感染性中枢系统疾病最常见,如流行性脑膜炎、其他化脓性或结核性脑膜炎、乙型脑炎和其他各种脑炎、感染中毒性脑病及Reye综合症、脑脓肿、隐球菌脑膜炎等。

2、非感染性中枢系统疾病新生儿颅脑损伤、新生儿核黄疸、癫痫持续状态、高血压脑病(急性肾炎时易见)、脑血管畸形出血、晚期脑肿瘤等。

3、中枢系统中毒或意外镇静药、麻醉药和抗精神病药物过量或误服、颠茄类和乙醇等中毒;工业毒物如一氧化碳、硫化氢和苯等中毒;农药如有机磷、有机汞、磷化锌等中毒;植物如氰化物、苍耳子、白果等中毒;动物类如蜂刺、蛇咬中毒。

意外有触电、溺水、颅脑外伤及中暑等。

4、非中枢系统疾病代谢性酸中毒、糖尿病昏迷、低血糖、尿毒症及肝昏迷等。

5、中枢系统继发性缺氧严重窒息(包括新生儿窒息)、惊厥持续状态和休克、某些心律紊乱(如阿-斯氏综合症)、以及有些青紫型先天性心脏病(如法洛氏四联症)等。

不同年龄组昏迷的常见病因依发病率高低顺序排列如下:

1、婴儿期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急性中毒性脑病与Reye综合症、脑外伤、惊厥后、代谢性脑病与各种中毒(包括休克所致者)。

2、幼儿期脑外伤、惊厥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急性中毒性脑病与Reye综合症、代谢性脑病与各种中毒。

3、学龄儿童期脑外伤、中毒性脑病与Reye综合症、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代谢性脑病与各种中毒(包括一氧化碳中毒、休克等)。

【病史与实验室检查】

昏迷的病史对原发疾病的诊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询问病史的主要项目包括:

1、现病史(包括体格检查)①意识障碍的程度、分期与病因分类;②呼吸型式;③脉搏(快慢、强弱、节律等);④皮肤(注意苍白、紫绀、出血点、皮疹、外伤等);⑤体温(注意低温或超低温以及发热);⑥血压;⑦瞳孔(注意大小、形状及对光反应);⑧眼底的改变。

2、询问家属①昏迷的起始及被发现的过程;②昏迷的现场所见;③昏迷发生的年龄与季节;④既往史(有无癫痫及其它慢性或目前正在治疗中的其它疾病等);⑤有无药物过敏或中毒(须详尽询问品种、剂量及误服等);⑥有无颅脑外伤。

实验室检查:

除脑电图、X线颅部摄片、脑血管造影、颅脑CT及核磁共振酌情选用外,尚须结合病情检查尿(尿毒症和糖尿病)、血(糖、电解质、尿素氮、氨、肝功能及血气分析等),必要时要检查脑脊液。

然而,迄今尚未发现任何生化检查项目可以作为意识障碍及其程度判断的特异性指标。

【诊断与鉴别诊断】

昏迷患儿的主要体征原发性颅内疾病所致昏迷的主要特点为:

①有神经定位体征;②肌张力与腱反射增高及/或姿态异常;③有病理反射;④有颅内高压症。

全身性疾病引起的昏迷则多见:

①无神经定位体征,偶或有多种多样难以定位的体征;②肌张力与腱反射减弱;③无颅内高压症或急性颅内高压症。

【治疗】

1、病因治疗。

2、过度换气和高压氧疗法。

3、低温疗法。

4、降低颅内压消除脑水肿的治疗。

5、脑保护剂。

6、促进脑代谢和苏醒剂的应用。

7、其他对症治疗昏迷时可能发生多种并发症,诸如水电解质紊乱、酸中毒、惊厥、椎体外系症状、循环障碍及呼吸衰竭等等,均应及时作出相应治疗。

心跳骤停

【诊断要点】

1、神志突然丧失;

2、大动脉搏动消失;

3、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

4、心音不能听见或明显心动过缓;

5、呼吸停止或不规则;

6、心电图常见等电位线或心室颤动。

【治疗原则】

1、心肺复苏

(1)初期心肺复苏

a.打开气道:

保持气道通畅是人工通气的先决条件,采用仰头抬颏或仰头抬颈法。

b.人工吹气:

抢救者用放在前额上手的拇指和食指捏住病儿的鼻孔,然后深吸气口对口连续吹气两口,婴儿需口对口和鼻吹气。

吹气量应以使病儿胸部抬起为度。

吹气频率:

婴儿30-40次/分,儿童15-18次/分。

c.胸外心脏按压:

胸外心脏按压是紧急维持人工循环的主要方法,注意以下几点:

①将病儿仰卧在硬板上,消除按压死腔。

②按压部位要正确(如表1)。

③按压姿势正确:

肘关节伸直,双肩位于病儿胸骨正上方,新生儿和小婴儿可采用环抱法复苏即双手环绕病儿胸部,用双手拇指或重叠的双拇指按压。

④按压的强度以能触及大动脉搏动为宜,按压深度及频率如表1。

 

表1婴儿、年幼儿童、年长儿童胸外心脏按压方案比较

婴儿

年幼儿童

年长儿童

按压方法

下陷深度

按压频率

按压:

呼吸

按压部位

中、食指

1.5-2.5cm

120次/分

5:

1

胸骨中部

一只手掌根

2.5-4.0cm

100次/分

5:

1

胸骨中部

双手掌根

4.0-5.0cm

100次/分

5:

1

胸骨下1/3

(2)后期心肺复苏

a.气管插和机械通气:

插管前准备好各种器械,根据年龄选择气管插管的规格(如表2)。

气管插管插入后应尽快听双侧呼吸音。

表2小儿气管插管内径及规格

年龄

内径(mm)

深度(cm)

早产儿

2.0-2.5

9

新生儿

3.0

10

3-6个月

3.5

11

7-15个月

4.0

11

15-24个月

4.5

12

2-10岁

4+年龄(岁)/4

13-16

10-14岁

6.0-7.5

16+年龄(岁)/2

确定导管位置无误后,方可固定,连接简易呼吸器,施行控制呼吸或使用呼吸机进行器械呼吸。

b.静脉穿刺建立静脉通道、监测心电图。

c.胸内心脏按压:

进行胸外心脏按压10分钟无效,或病儿胸骨、脊柱畸形无法正确施行胸外心脏按压,应立即请外科医师开胸直接用手按压心脏(心室),此法更多用于手术中心跳骤停。

d.药物治疗

(a)首选肾上腺素,静注或心内注射。

(b)心脏复跳后心动过缓、心脏阻滞者选用阿托品。

(c)心跳停搏时间较长有严重酸中毒者选用碳酸氢钠纠酸。

(d)有心室颤动者选用利多卡因。

e.除颤:

心室颤动时应先人工通气供氧,再进行除颤.部分病儿通过心脏按压及利多卡因静脉注射可以除颤,无效时则需电击除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