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图填绘与分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330576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71.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天气图填绘与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天气图填绘与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天气图填绘与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天气图填绘与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天气图填绘与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天气图填绘与分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天气图填绘与分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天气图填绘与分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天气图填绘与分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天气图填绘与分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天气图填绘与分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天气图填绘与分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天气图填绘与分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天气图填绘与分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天气图填绘与分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天气图填绘与分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天气图填绘与分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天气图填绘与分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天气图填绘与分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天气图填绘与分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天气图填绘与分析.docx

《天气图填绘与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天气图填绘与分析.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天气图填绘与分析.docx

天气图填绘与分析

目次

民用航空气象

第8部分:

天气图填绘与分析

11 范围

MH/T4016的本部分规定了民用航空气象业务中天气图站点资料填绘要求、天气图分析的内容和要求。

本部分适用于民用航空气象预报和填图业务。

12 术语和定义

天气图底图basemapofweatherchart

用来填写各地气象站观测记录的特制地图。

天气图weatherchart

反映一定时刻广大地区的天气实况或天气形势的图。

地面天气图surfaceweatherchart

填绘有各地同一时刻地面观测所得到的各种气象要素和天气现象的综合天气图。

高空天气图upperweatherchart

填绘有各地同一时刻同一等压面或等高面上高空气象要素分布的天气图。

辅助天气图auxiliaryweatherchart

除地面天气图和高空天气图以外的用以显示天气系统各个不同侧面的其它天气图。

13 站点资料的填绘

13.1 一般规定

天气图填绘的站点气象要素资料应源自于常规气象报。

常规气象报格式参见附录A。

天气图填绘站点的选择应满足下列要求:

a)填绘站点尽可能覆盖整张图面,并尽可能均匀分布;

b)中国区域及天气系统上游区域的站点应适当加密;

c)天气图的填绘站点应包括当地站点或距离当地最近的站点。

用于分析的天气图的填绘站点宜不少于全部已选填绘站点的70%,中国区域的填绘站点宜不少于该区域内已选填绘站点的90%。

应在天气图规定的位置上用黑色笔标注气象台名称、等压面层次、资料时间(包括世界协调时和北京时)、填绘人员。

其中资料时间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年份为4位数,月份、日数和时次分别为2位数。

13.2 站点资料填绘格式

地面天气图站点资料

3.2.1.1地面天气图应填绘下列项目:

a)总云量;

b)能见度;

c)风向、风速;

d)现在天气现象(适用时);

e)过去天气现象(适用时);

f)海平面气压(或本站气压);

g)

气温;

h)露点温度;

i)三小时气压倾向;

j)低云量(适用时);

k)三小时气压变量;

l)高云状(适用时);

m)中云状(适用时);

n)低云状(适用时);

o)云高(适用时);

p)六小时降水量(适用时);

q)重要天气现象(适用时)。

3.2.1.2地面天气图可填绘下列项目:

a)过去二十四小时最高温度;

b)过去二十四小时最低温度;

c)地面最低温度;

d)测站二十四小时气温变量;

e)测站二十四小时气压变量。

3.2.1.3地面天气图中陆地站单站气象要素应按照图1所示的相对位置填绘,“N”应填绘在天气图底图上的站点位置“

”上。

示意图中,风杆表示风向,风羽表示风速,风杆长度宜为0.6cm至0.8cm,最长风羽长度宜为0.4cm,风羽与风杆的夹角应为120°。

风向、风速应根据实际数值填绘。

其他指示码的含义如下:

a)“N”表示总云量,见附录B;

b)“VV”表示能见度;

c)“ww”表示现在天气现象;

d)“W1W2”表示过去天气现象;

e)“pppp”表示海平面气压;

f)

“TTT”表示气温;

g)“TdTdTd”表示露点温度;

h)“a”表示三小时气压倾向;

i)“Nh”表示有CL云时CL云的总量,无CL云时的CM云量;

j)“ppp”表示三小时气压变量;

k)“CH”表示高云状;

l)“CM”表示中云状;

m)“CL”表示低云状;

n)“P0P0P0P0”表示本站气压;

o)“h”表示云高;

p)“RRR”表示六小时降水量;

q)“SpSpspsp”表示重要天气现象。

r)“TxTxTx”表示过去二十四小时最高温度;

s)“TnTnTn”表示过去二十四小时最低温度;

t)“TgTgTg”表示地面最低温度;

u)“T24T24”表示测站二十四小时气温变量;

v)“P24P24”表示测站二十四小时气压变量;

w)“R24R24R24R24”表示测站二十四小时总降水量。

T24T24

TxTxTx或

TnTnTn或

TgTgTg

CH

P24P24

1.0cm

TTT

CM

PPPP(或P0P0P0P0)

WW

VV

N

aPPP

TdTdTd

CLNh

h

W1W2

RRR

R24R24R24R24

SpSpspsp

1.2cm

图1陆地站地面天气图填图格式

3.2.1.4地面天气图中船舶站单站气象要素宜参照图1所示的相对位置填绘。

高空天气图站点资料

3.2.2.1高空天气图应填绘下列项目:

a)风向、风速;

b)气温;

c)位势高度;

d)温度露点差。

3.2.2.2高空天气图可填绘下列项目:

a)过去二十四小时变温;

b)过去二十四小时变高;

c)等压面比湿。

3.2.2.3高空天气图中单站气象要素应按照图2所示的相对位置填绘。

气温和露点温度填写十位和个位,小数四舍五入。

图中的“

”是站点位置。

风杆与风羽的要求见

a)“TTT”表示气温;

b)“HHH”表示位势高度;

c)“TdTdTd”表示温度露点差;

d)“T24T24”表示过去二十四小时变温;

e)“H24H24”表示过去二十四小时变高;

f)“qqq”表示等压面比湿。

T24T24

TTT

HHH

TdTdTd

H24H24

qqq

图2高空天气图填图格式

14 地面天气图的分析

14.1 一般规定

分析等值线应符合以下规则:

a)在同一条等值线上,其数值处处相等;

b)等值线一侧的数值应高(低)于另一侧;

c)等值线不能相交,不能分叉,不闭合的等值线不能在图中中断;

d)两个高值区或两个低值区之间相邻等值线的数值应相等,且避免平行过长、距离过近;

e)等值线应平滑,粗细均匀,按规定的数值序列分析;

f)地面等压线或低于高原平均高度的等压面上的等高线和等温线,以间断线通过高原区。

分析等值线宜符合以下规则:

a)各种等值线的线宽为0.6mm,加粗线为1mm;

b)等值线数值标注的大小为每字符6×6mm;

c)间断线的长度与间隔比为2:

1或3:

2;

d)系统性质符号(高、低中心等)的大小为宽10×10mm。

标注等值线、天气现象及系统中心符号时,标注的数值、符号应与当地纬度线平行,工整清楚,大小适中,避免与图上记录重叠。

标注数值一律使用阿拉伯数字。

标注数值所用的颜色,应与等值线所用颜色相同。

中心数值标注在中心(符号)的正下方;等值线的数值应标注在闭合等值线正北方的开口处,或非闭合等值线的两端。

由于等值线太密无法标注所有等值线的数值时,可等间隔省略一些等值线数值的标注,但标注必须整齐。

特征线(如等压线、等高线等)可加粗绘制。

除某一区域无记录或等值线为闭合线外,等值线应尽可能起始或终止在外围的同一经线或纬线上。

在高空天气图上,等温线起始或终止应在等高线起始或终止经线内侧的一条经线上。

当判断记录有误时,应在错误记录(数字或符号)上划一条短横线,温度用红色笔划,其它用黑色笔划,不得在图上涂抹。

能改正时,则应在其旁边用黑色铅笔填写改正结果。

天气图的分析应注意三维空间中系统的配合以及天气系统的连续性。

天气图分析人员应在天气图规定的位置上签名或盖章。

14.2 基本内容

地面天气图应分析或标注下列内容:

a)等压线(高原地区可不分析等压线)、高低压中心及强度;

b)锋、切变线、赤道辐合带和飑线;

c)热带气旋的现在位置;

d)天气现象。

地面天气图宜分析或标注下列内容:

a)等变压线、正负变压中心及强度;

b)锋的过去位置,热带气旋的过去和未来位置;

c)高、低压中心的过去位置。

14.3 锋、切变线、赤道辐合带和飑线的分析

锋、槽线、切变线、赤道辐合带和飑线应按表1的要求标注。

表1锋、槽线、切变线、赤道辐合带和飑线符号表

名称

标注方式

彩色符号

暖锋

红色实线

冷锋

蓝色实线

准静止锋

红蓝色双实线a

冷式、暖式及性质未定的

锢囚锋

紫色实线

槽线和切变线

棕色实线

赤道辐合带

棕色双实线

飑线

棕色间断线

-V-V-V-

注1:

准静止锋中,红色实线标在暖空气一侧,蓝色实线标在冷空气一侧。

注2:

准静止锋、赤道辐合带的线宽宜为2mm,其他线条的线宽宜为1mm。

锋生锋消(或锋加强、减弱)应按下列要求标注:

a)锋生(或锋加强):

在锋线上用黑铅笔画两个相对箭头,如图3a所示;

b)锋消(或锋减弱):

在锋线上用黑铅笔画两个相反箭头,如图3b所示。

ab

图3 锋生和锋消的标注

14.4 等压线、高低压中心及强度的分析

等压线应根据气压数值和风的情况进行分析,用黑色实线绘制。

等压线穿过锋线时要有明显的气旋性弯曲,锋线两侧的气压梯度和温度差越大,气旋性弯曲的曲率越大,直至成折角,折角的尖端指向高压一侧。

等压线的间隔和标注应满足下列要求:

a)在亚欧图上,应每隔5hPa分析一条等压线,其数值为“……、995、1000、1005、……”,分别标注为“……、995、1000、1005、……”;

b)在东亚图上,应每隔2.5hPa分析一条等压线,其数值为“……、997.5、1000.0、1002.5、……”,分别标注为“……、997.5、1000.0、1002.5、……”;

c)更小范围区域图上或气压场较弱时,可每隔2hPa或1hPa绘制一条等压线。

下列等压线可加粗绘制:

a)在亚欧图上,数值为“……、1000、1020、1040、……”每隔20hPa的等压线;

b)在东亚图上,数值为“……、1000、1010、1020、……”每隔10hPa的等压线。

在闭合等压线的正北方和非闭合等压线的两端标注等压线的百帕数。

因山脉的存在,常使山区气压梯度过大,出现等压线不连续的情形,可分析一条或多条地形等压线(波状线),如图4。

地形等压线分析应满足下列要求:

a)地形等压线应绘制在山脉迎风坡一侧,其走向与山脉走向大致平行,不应斜穿山脉;

b)进出地形等压线数及数值应一一对应;

c)

地形等压线每一端的几条等压线不应汇在一点上。

图4地形等压线图例

高压中心标注蓝色的“H”,低压中心标注红色的“L”,热带气旋中心标注红色热带气旋符号“

”。

高压中心或低压中心的位置应按下列要求分析:

a)高压中心应确定在气压最高和反气旋环流中心处,低压中心应确定在气压最低和气旋环流中心处;

b)当最高或最低气压值的位置与环流中心不一致时,应周密考虑气压的准确程度和风的记录代表性,按可靠的记录确定;

c)当根据风和气压的记录难以确定气压系统中心时,应以气压系统最内一条等压线所围的几何中心为系统的中心;

d)如在一条闭合等压线内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环流中心时,只标注在主要环流中心处;

e)没有闭合的等压线但有明显的气旋或反气旋环流时,应绘制气旋(低压)环流圈(如图5a)或反气旋(高压)环流圈(如图5b)。

    a           b

图5气旋(低压)环流和反气旋(高压)环流

在闭合高、低压中心标注的“H”或“L”正下方,用黑色笔标注气压系统的中心最大值或最小值。

标注应以百帕为单位,低压中心气压值的第一位小数舍去,高压中心的第一位小数须进位为整数。

在热带气旋中心处应标注红色的热带气旋符号“

”。

根据热带气旋的等级,在热带气旋符号正上方,相应地标注红色的“TD、TS、STS、TY、STY、SuperTY”字符,在热带气旋符号正下方用黑色笔标注热带气旋编号(以中国编号为准)和热带气旋中心气压数值。

等压线数值可分析到热带气旋中心数值止,如果中间线条太密,可相隔5hPa、10hPa、15hPa或更大间隔分析一条等值线。

14.5 等变压线、正负变压中心及强度的分析

等变压线一般应分析3小时变压,高原及其附近地区可分析24小时变压。

等变压线用黑色细间断线绘制。

等变压线应分析零变压线。

等变压线一般间隔为1hPa,变压梯度较大时可取2hPa、3hPa、4hPa或5hPa的间隔。

在闭合等变压线的正北方和非闭合等变压线的两端标注等变压线的数值,只标注整数,并在数值前标注正号(+)或负号(-),零变压线无须标注正负号。

正变压中心用蓝色笔标出最大正变压数值,负变压中心用红色笔标出最大负变压数值,均保留一位小数。

范围较大的正变压区中出现正值较小的相对“负变压区”时,宜用红色笔标注其中心的数值和正号(+);大片负变压区中出现负值较小的相对“正变压区”时,宜用蓝色笔标注其中心数值和负号(-)。

14.6 天气现象的标注

天气现象的填图符号应分别用规定颜色的笔标注,并保持图面的整洁。

天气现象的填图符号及电码见附录C。

1.降水类中电码为14~16、20~27、36~39和51~86的降水应按下列要求标注:

a)相邻3个或以上测站有降水时,用绿色笔圈出降水区范围,并在该区域内画绿色斜线。

该斜线应与纬度线交角为45°,斜线的走向应为东北—西南向,间隔为5~10mm。

对于毛毛雨、阵雨、冻雨、雪、阵雪、雨夹雪和阵性雨夹雪(电码50~59、66~86),相邻3个或以上测站有降水时,区域内用绿色笔加注主要的基本天气现象符号(见表2),但冻雨(电码56~57和66~67)用红色笔标注;

b)相邻测站不足3站有降水时,毛毛雨、阵雨、冻雨、雪、阵雪、雨夹雪和阵性雨夹雪应分别在测站左侧用绿色笔标注相应的填图符号,但冻雨用红色笔标注相应的填图符号;

c)若降水区内某一个或某几个测站无降水,应将其用绿色铅笔圈起,该圈内不画绿色斜线;

d)过去一小时降水,视同现在降水。

雷暴类中电码为13、17、29和87~99的雷暴应按下列要求标注:

a)相邻3个或以上测站有雷暴时,用红色笔圈出其范围,并在该区域的中心标注雷暴的基本天气符号;若雷暴区不足3站,应分别在测站左侧标注相应的填图符号;

b)闪电或观测一小时内有雷暴,其标注同现在雷暴的标注;

c)当雷暴区在一般降水范围内时,若相邻3个或以上测站有雷暴,需用红色笔圈其范围,并标注雷暴的基本天气符号,绿色斜线可穿越;如雷暴区不足3站,除分别用红色笔标注其填图符号外,绿色斜线可穿越;

d)同一测站当过去3小时雷暴与现在雷暴同时出现时,只标注现在雷暴;当过去3小时雷暴不与现在雷暴同时出现时,过去3小时雷暴应用蓝色笔标注其雷暴符号,相邻3个或以上测站用蓝色笔圈出其范围。

沙(尘)暴类中电码为08~09、18~19和30~35的沙(尘)暴,大风(12m/s或以上的风)及其他天气现象应按下列要求标注:

a)相邻3个或以上测站有沙(尘)暴或大风,用棕色笔圈出其范围,并在该区域中心标注棕色的沙(尘)暴或大风的基本天气符号;不足3个站时,应在测站左侧用棕色笔逐一加注其相应的填图符号;

b)标注大风符号的风向应和实际风向一致。

当风向变化较大时,应标注不同方向的风的符号,所标注的不同风向之间间隔必须大于90°;

c)在一个区域内同时有几种沙(尘)暴天气出现时,应选择主要的沙(尘)暴符号标出,不必逐一标注;

d)大风区和沙(尘)暴区重合时,应只圈一个范围,同时标注大风和沙(尘)暴符号;如不重合,应分别圈出其范围,并分别标注相应的符号;

雾类中电码为11~12、28和40~49的雾应标注为:

相邻3个或以上测站有雾时,用黄色笔圈出雾区范围,并在雾区内画黄色斜线;相邻测站不足3站,不圈范围,应在测站左侧逐一标注雾的填图符号。

高山站的大风和雾可不标注。

尘卷、龙卷和飑应在测站左侧用红笔标注其基本天气符号。

需要标注的天气现象中可增加扬沙天气,并用下列方法标注:

相邻3个或以上测站有扬沙,用棕色笔圈出其范围,并在该区域中心标注棕色的扬沙基本天气符号;不足3个站时,应在测站左侧用棕色笔逐一加注其相应的填图符号。

当不同类的天气现象同时出现在同一测站时,如大风和沙暴,雷暴和大风、雷暴和沙暴、雷暴和雾等,应分别按照各自类别的要求标注。

表2基本天气现象符号表

天气现象

符号

毛毛雨

阵雨

冻雨

阵雪

雨夹雪

阵性雨夹雪

冰雹

雪丸(霰)

米雪

冰丸(冰粒)

扬沙

沙(尘)暴

雷暴

大风

龙卷

尘卷风

14.7 主要天气系统过去位置或预计未来位置

地面天气图上一般应只绘制同类前一张天气图的主要天气系统位置。

锋面的过去位置应使用黄色实线绘制,准静止锋可不绘制过去位置。

地面天气图上高压中心的过去位置应使用黄色笔标注“H”,低压中心的过去位置应使用黄色笔标注“L”。

热带气旋中心的过去位置用黄色笔绘制,标注热带气旋符号,不标注热带气旋编号。

热带气旋中心的现在位置和过去位置用带箭头的黑色实线相连,箭头指向现在位置。

热带气旋中心的预计未来二十四小时位置用黑色笔标注,标注热带气旋符号,不标注热带气旋编号。

现在位置和预计位置用带箭头的黑色间断线相连,箭头指向预计位置。

15 高空天气图的分析

15.1 一般规定

高空天气图的分析应符合4.1的规定。

15.2 基本内容

高空天气图应分析或标注以下内容:

a)等高线和高、低位势中心;

b)等温线和冷、暖中心;

c)500hPa及其以下高空天气图上的槽线、切变线、赤道辐合带;

d)500hPa及其以下高空天气图上热带气旋的现在位置。

高空天气图宜分析或标注以下内容:

a)500hPa以上高空天气图上的槽线;

b)500hPa及其以下高空天气图上的槽线、切变线的过去位置;

c)500hPa以上的高空天气图上,有明显的气旋性环流且有闭合等值线,宜标注热带气旋的现在位置。

高空天气图可分析或标注高低位势中心的过去位置。

15.3 等高线、高低位势中心和热带气旋中心的分析

等高线应使用黑色实线绘制,等高线的间隔和标注应满足下列要求:

a)925hPa图每隔4位势什米分析一条等高线,分别标注为“……、72、76、80、……”;

b)850hPa图每隔4位势什米分析一条等高线,分别标注为“……、148、152、156、……”;

c)700hPa图每隔4位势什米分析一条等高线,分别标注为“……、296、300、304、……”;

d)500hPa图每隔4位势什米分析一条等高线,分别标注为“……、552、556、560、……”;

e)400hPa图每隔8位势什米分析一条等高线,分别标注为“……、720、728、736、……”;

f)300hPa图每隔8位势什米分析一条等高线,分别标注为“……、904、912、920、……”;

g)250hPa图每隔8位势什米分析一条等高线,分别标注为“……、1032、1040、1048、……”;

h)200hPa图每隔8位势什米分析一条等高线,分别标注为“……、1232、1240、1248、……”。

下列等高线可加粗绘制:

a)925hPa图上数值为“……、64、80、96、……”间隔为16位势什米的等高线;

b)850hPa图上数值为“……、132、148、164、……”间隔为16位势什米的等高线;

c)700hPa图上数值为“……、284、300、316、……”间隔为16位势什米的等高线;

d)500hPa图上数值为“……、520、536、552、……”间隔为16位势什米的等高线;

e)400hPa图上数值为“……、672、704、736、……”间隔为32位势什米的等高线;

f)300hPa图上数值为“……、832、894、896、……”间隔为32位势什米的等高线;

g)250hPa图上数值为“……、1024、1056、1088、……”间隔为32位势什米的等高线;

h)200hPa图上数值为“……、1120、1152、1184、……”间隔为32位势什米的等高线。

在冬半年(北半球自10月1日至次年3月31日)的500hPa图上,宜每隔8位势什米分析一条等高线,分别标注为“……、552、560、568、……”。

高位势中心标注蓝色的“H”,低位势中心标注红色的“L”,热带气旋中心标注红色热带气旋符号“

”。

高位势中心或低位势中心的位置应按下列要求分析:

a)高位势中心应确定在反气旋环流中心和位势高度最高处,低位势中心应确定在气旋环流中心和位势高度最低处;

b)当最高或最低位势高度值的位置与环流中心不一致时,应周密考虑位势高度值的准确程度和风的记录代表性,按可靠的记录确定;

c)当根据风和位势高度值的记录难以确定高、低位势中心时,应以系统最内一条等高线所围的几何中心为系统的中心;

d)如在一条闭合等高线内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环流中心时,只标注在主要环流中心处;

e)没有闭合的等高线但有明显的气旋或反气旋环流时,应绘制气旋(低位势中心)环流圈(如图6a)或反气旋(高位势中心)环流圈(如图6b)。

    a           b

图6气旋(低位势中心)环流和反气旋(高位势中心)环流

热带气旋中心用热带气旋符号标注,在热带气旋中心外围无闭合等高线时,应绘制一个气旋环流圈。

15.4 等温线和冷暖中心的分析

等温线用红色实线绘制,每隔4℃分析一条等温线,数值应为4的倍数,负值等温线应在数值前标注负号。

冷中心标注蓝色“C”,暖中心标注红色“W”。

15.5 槽线和切变线的分析

槽线和切变线用棕色单实线绘制,赤道辐合带用棕色双实线绘制,见表1。

15.6 主要天气系统的过去位置

高空天气图上一般应绘制同类前一张天气图的主要天气系统位置。

槽线、切变线和赤道辐合带应使用黄色实线绘制。

高空天气图上高位势中心的过去位置应使用黄色笔标注“H”,低位势中心的过去位置应使用黄色笔标注“L”。

16 辅助天气图

16.1 辅助天气图的种类

辅助天气图包括热带气旋路径图、温度对数压力图和流线图。

16.2 热带气旋路径图

热带气旋路径图上应使用黑色实心小圆点标注热带气旋中心过去位置、现在位置和预期位置,用黑色实线连接现在位置与过去位置,用虚线连接现在位置与预期位置。

热带气旋中心的气压数值、日期和时间〔北京时)应标注在热带气旋中心位置旁边,避免与

16.3 温度对数压力图

温度对数压力图上应至少填绘下列内容:

a)各个标准等压面和特性层上的气温、气压和风向、风速的数据;

b)湿度仅在200hPa以下填绘。

温度对数压力图上应分析下列内容:

a)不稳定能量的面积和性质,其中正不稳定能量的面积应涂成红色,负不稳定能量的面积应涂成蓝色;

b)温度层结曲线、露点层结曲线和状态层结曲线。

温度对数压力图上可分析下列内容:

a)必要的表征大气稳定度的有关指数,如沙式(SI)指数、K指数等;

b)云层及其底高;

c)逆温层的性质。

16.4 流线图

流线图上的单站资料应只填绘风向风速,

流线图上应使用黑色笔绘制成矢线。

流线(矢线)上每一点应与该点的风向相切,流线的方向应与风向一致。

流线不能任意终止,但可起止于渐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