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阶段性测试题2 湘教版必修1.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333377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69.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阶段性测试题2 湘教版必修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阶段性测试题2 湘教版必修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阶段性测试题2 湘教版必修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阶段性测试题2 湘教版必修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阶段性测试题2 湘教版必修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阶段性测试题2 湘教版必修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阶段性测试题2 湘教版必修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阶段性测试题2 湘教版必修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阶段性测试题2 湘教版必修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阶段性测试题2 湘教版必修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阶段性测试题2 湘教版必修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阶段性测试题2 湘教版必修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阶段性测试题2 湘教版必修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阶段性测试题2 湘教版必修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阶段性测试题2 湘教版必修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阶段性测试题2 湘教版必修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阶段性测试题2 湘教版必修1.docx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阶段性测试题2 湘教版必修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阶段性测试题2 湘教版必修1.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阶段性测试题2 湘教版必修1.docx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阶段性测试题2湘教版必修1

【走向高考】2016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阶段性测试题2湘教版必修1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综合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2014·浙江温州二模)读图,回答1~2题。

1.图甲的①、②、③、④四处中,与图乙所示的地壳运动最相符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图乙所示地壳运动可能形成(  )

A.海沟        B.海岭

C.褶皱山 D.裂谷

答案:

1.B 2.D

解析:

第1题,图乙显示的是张裂运动,是岩浆上升形成岩石之处;图甲中②属于东非裂谷带的一部分,地壳运动形式与图乙最相符。

第2题,张裂边界一般易形成裂谷和海岭,再结合图中断层箭头运动方向和②处位置,最可能形成裂谷。

(2014·山东滨州一模)读“北半球某地东西向的褶曲、断层示意图”,完成3~4题。

3.从图中可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处水资源丰富,适合修建水库

B.②地的成因与华山、泰山相同

C.③处地质构造易储存地下水

D.④是由于地壳受挤压力向上拱起形成山地

4.①③为同一条河流,且①③处河流为南北流向,结合其堆积物等图上信息判断(  )

A.①河道比③狭窄,①位于③的上游

B.①处流量一定大于③处

C.该河从图中断块山北侧绕过

D.该河从图中断块山南侧绕过

答案:

3.B 4.C

解析:

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②地为岩层断裂上升形成的断块山,与华山、泰山成因相同,选项B正确;①处有断层,不适宜修建水库,选项A错误;③处为背斜构造,地下水不易汇集;④为向斜槽部,受挤压物质坚实,不易被侵蚀,形成山岭。

选项C、D错误。

第4题,从两地的海拔可以看出,①位于河流的下游,③位于河流的上游,但下游水量不一定都大于上游流量;北半球水平运动的物体向右偏转,故左侧河道淤积,从图中两地的沉积物分布的位置可知,①处河流向南流,③处河流向北流,故选项C正确。

(2014·济宁市上学期期末)下图为“某地区等高线分布图(单位:

m)”,黑点代表在该地区钻探某页岩层的钻井位置,数据为各钻井该页岩层的顶部高程。

读图,回答5~6题。

5.该图所示构造地貌最有可能是(  )

A.背斜山 B.向斜山

C.断块山 D.向斜谷

6.图示地区海拔最高点与其对应的该页岩层顶部的垂直距离可能是(  )

A.270米 B.285米

C.300米 D.325米

答案:

5.B 6.B

解析:

第5题,根据等高线分布,图示区域中高周低,为山地地形;根据钻井数据显示的页岩层顶部高程分布特征,判断该页岩层中间下凹、东西上凸,为向斜构造。

第6题,图示地区最高点海拔为575~600米,其对应的该页岩层顶部海拔大约303米,据此可得出B项正确。

读“部分城市某日天气预报和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回答7~8题。

城市

天气现象(白天/夜间)

最高温/最低温

北京

28℃/18℃

上海

25℃/19℃

哈尔滨

24℃/11℃

西宁

22℃/3℃

表1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北京晴转多云,最低气温出现在午夜

B.上海中雨,应防范滑坡、泥石流灾害的发生

C.哈尔滨有雾,大气能见度低,需注意行车安全

D.西宁晴,外出应做好防晒、防中暑准备

8.该日上海与北京最高气温不同,图2中能正确解释其根本原因的序号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7.C 8.B

解析:

第7题,北京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上海地形平坦,不会出现滑坡、泥石流灾害;西宁最高气温22℃,比较温和,不会出现中暑现象。

第8题,由表l可知北京白天为晴天,上海白天有中雨,因此白天上海云层削弱的太阳辐射比北京多,最高气温不如北京高。

2011年11月20日东方早报报道:

“梧桐雨”暂歇,今起一周晴冷。

一夜之间,申城从“初夏”重回深秋,市民体感一下子从前几天的“暖湿”变成了昨天的“阴冷”。

明天早晨市区最低气温将跌至9℃,郊区仅为5℃~6℃,并可能出现初霜。

据此回答9~11题。

9.导致这段时间上海天气由“暖湿”转“阴冷”的天气系统是(  )

10.市区气温高于郊区的原因是(  )

A.市区空气对流不显著,近地面热量积聚

B.市区温室气体浓度较高,增温作用较强

C.郊区云雾多,削弱的太阳辐射量比较多

D.郊区绿地较多,散热较快,容易降温

11.霜冻多出现在晴天早晨的原因是(  )

A.天空云量少,吸收的热量少

B.空气中水汽少,地表降温慢

C.大气逆辐射弱,地表降温快

D.地面辐射较强,地表降温慢

答案:

9.D 10.B 11.C

解析:

第9题,题干文字表明,此时的时间为“11月20日”,上海天气由“暖湿”转为“阴冷”,则其最可能受冷锋的影响。

选项中的四幅图分别示意高压(反气旋)、低压(气旋)、暖锋、冷锋。

第10题,由于市区的温室气体较多,因此其气温高于郊区。

第11题,晴天时云少,大气逆辐射弱,降温快,日出前后的早晨是一日中气温最低的时候,因此多霜冻。

(2014·福建福州质检)雾霾指空气中悬浮大量微小水滴和颗粒污染物。

下面两图分别是“中央气象台发布的某区域2013年12月7日14时和8日8时近地面等压线(百帕)图”。

读图,完成12~14题。

12.比较两图,a地天气变化情况是(  )

A.气压降低,风力变小 B.气压升高,风力变大

C.气温降低,风力变小 D.气温升高,风力变大

13.这两日b地持续雾霾天气的主要原因是(  )

A.风力小,湿度大 B.风力大,气温高

C.气压高,气温低 D.气温高,对流强

14.若天气系统移动速度和方向不变,则F城降水大约出现在(  )

A.8日7~8时 B.8日12~13时

C.9日1~2时 D.9日12~13时

答案:

12.B 13.A 14.C

解析:

第12题,从图中数据可以看出,a地气压升高,等压线变得密集,风力变大。

第13题,b处等压线稀疏,风力较小;地处沿海湿度较大,多雾霾天气。

第14题,比较两图可知,该天气系统18小时大约移动了10个纬度,因而F城降水大约在9日1~2时。

读下列“四地气温和降水资料示意图”,完成15~16题。

15.图中甲、乙、丙、丁四地的气候类型依次是(  )

A.热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B.热带雨林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

C.热带沙漠气候、热带雨林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

D.热带沙漠气候、热带雨林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16.关于甲气候类型区的描述正确的是(  )

①3月~5月光照强烈  ②6月~9月云量多

③10月~12月湿度大  ④1月~2月西南季风强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15.A 16.A

解析:

第15题,根据“以温定带、以水定型”的判读规则,可确定甲、乙、丙、丁依次为热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第16题,甲图3~5月降水少,此时太阳高度角较大,光照强烈;6~9月降水多,说明云量多;10~12月降水少,湿度小;1~2月盛行东北季风。

(2014·山东济宁3月调研)下图为“我国某城市为利用雨水而设计的房屋效果图”,收集到的雨水可用于洗车、冲厕等。

据此完成17~19题。

17.图中所示的雨水处理方式,直接影响的水循环环节是(  )

A.下渗 B.径流

C.蒸发 D.水汽输送

18.该类房屋的雨水处理方式,最突出的效益是(  )

A.补充城市地下水 B.减缓城市内涝

C.缓解城市缺水 D.提升居住环境质量

19.推广该类房屋,能获得综合效益最大的城市可能是(  )

A.拉萨 B.吐鲁番

C.北京 D.呼和浩特

答案:

17.B 18.C 19.C

解析:

第17题,从图可以看出,该雨水处理方式对地表径流产生了影响。

第18题,雨水收集利用缓解了城市缺水的问题。

第19题,注意题干要求是综合效益最大,北京经济发达、人口密集,缺水严重,推广此类房屋,获得的综合效益最大。

洋流是海水沿着一定方向的大规模流动,对全球的热量平衡起着重要作用。

读图完成20~21题。

20.若经纬网示意图中粗实线为洋流,箭头表示洋流流向,则关于图中洋流说法正确的是(  )

A.①洋流流向正北

B.该大洋环流可能出现在北太平洋

C.②洋流可能位于澳大利亚西岸

D.该大洋环流中只有一支为寒流

21.若图示洋流位于太平洋,在③洋流强度变大的年份,则热带太平洋(  )

A.东部沿岸易出现洪涝灾害

B.东部秘鲁渔场会大幅度减产

C.西部沿岸易出现洪涝灾害

D.西部沿岸台风次数减少

答案:

20.C 21.C

解析:

第20题,图示洋流位于中低纬度且呈逆时针方向流动,说明位于南半球;则②洋流可能是位于澳大利亚西岸的西澳大利亚寒流;①洋流应流向正南;④为西风漂流,属于寒流。

第21题,依题意,③洋流强度变大说明南半球的东南信风更强,则秘鲁寒流更强,出现拉尼娜现象,利于渔场生产;此时西太平洋中低纬度地区气温高,台风次数增多,上升气流较强劲而易出现洪涝灾害。

太平洋的东岸地区由于更寒冷而出现干旱现象。

下图为“信风带中的某海区水温空间分布(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情况”。

读图回答22~23题。

22.甲处的水温可能为(  )

A.16.5℃ B.19.5℃

C.18.5℃ D.17.5℃

23.图示海区表层洋流性质和位置可能是(  )

A.暖流,北半球大洋东岸 B.寒流,南半球大洋西岸

C.暖流,南半球大洋西岸 D.寒流,北半球大洋东岸

答案:

22.B 23.C

解析:

第22题,由于随着海水深度的增加,海水的温度逐渐降低,等温线凸向南侧的温度较高,甲外围闭合圈的温度应为19℃,故甲处的温度为19°<甲<20°。

第23题,据图可知,等温线弯曲方向即洋流流向,该洋流为暖流。

据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可知,其可能位于南半球大洋西岸。

下图中格陵兰岛大部分终年被冰雪覆盖,甲、乙分别是北美洲和英国的港口,甲、乙之间的虚线示意航线。

十八世纪邮政长官富兰克林调查发现,沿北美洲和英国之间航线航行的邮船,往、返航程耗时明显不同。

据此完成24~25题。

24.图中最有可能出现冰山的海域在(  )

A.①附近 B.②附近

C.③附近 D.④附近

25.沿甲、乙之间航线航行的邮船往、返时间不同主要受(  )

A.海浪的影响 B.暖流的影响

C.海风的影响 D.寒流的影响

答案:

24.C 25.B

解析:

第24题,冰山通常是由极地地区的海冰崩裂后被寒流带到较低纬度地带的。

往往出现在较高纬度海域且在寒流经过的地方。

图中③处位于中高纬大陆东岸,这里有(拉布拉多)寒流经过,所以有可能出现冰山。

第25题,甲、乙之间的航线基本上与北大西洋暖流路径一致,由甲去乙是顺流,反之则是逆流。

所以答案为B。

第Ⅱ卷(综合题 共50分)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50分)

26.(10分)读“甲、乙两地区的地质剖面图”,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甲图信息,可以判断该区域的岩石属于三大类岩石中的________岩,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2)地点3缺失地层B,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3)若乙图中C、D、E三处均出现煤层的露头,那么,在A、B两处分别打钻井,何处地下能打到煤层?

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4)乙图中要开凿一条东西方向的地下隧道,是在B地还是在A地较为合适?

为什么?

(4分)(提示:

从工程的安全性、稳定性及地下水运动等方面考虑)。

答案:

(1)沉积 地层中含有化石

(2)该地区形成B岩层时,可能地点3隆起,未曾接受B地层沉积物;或者可能是地点3原先接受了B地层沉积物,后因地壳上升又全部被侵蚀掉了

(3)A处 根据岩层新老关系,判断A处为向斜,岩层不缺失

(4)B地。

B属于背斜处,岩层向上拱起,重力作用点在两侧,结构稳定,上部岩层重力不会对隧道安全稳定产生威胁;同时背斜有利于地下水沿岩层两翼向下渗流,不会在隧道内积存。

解析:

(1)题,由甲图中可获取岩石具有层理构造,且含有化石,由此可知为沉积岩。

(2)题,由甲图可知地点3缺失B地层,其原因有二:

一是当时形成B地层时地点3上升,没有接受沉积;二是接受了B地层沉积后,地壳又上升全部被侵蚀掉。

第(3)题,由图中新老关系可知A为向斜,煤层连续分布,可在地下打出煤层。

第(4)题,由新老关系可知B为背斜,适合建隧道。

27.(10分)(2014·四川名校4月质检)九寨沟位于四川省北部,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地带,拥有奇特的水体景观。

但近年来湖泊、瀑布水位显著下降,严重影响了其独特的景观和生态环境。

读下列材料,运用水循环原理等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九寨沟降水量柱状图、气温曲线统计图。

材料二 水循环示意图。

(1)①、②、④、⑥、⑦、⑧、⑨、⑩分别代表水循环的什么环节?

(2分)

(2)九寨沟湖泊1~4月为枯水期,各湖泊水位多在4月份达到年内最小值;5月份各湖泊水位明显升高。

请结合材料一简析九寨沟湖泊水位出现这种变化特征的成因。

(4分)

(3)6~10月份为九寨沟湖泊丰水期,请结合材料二简析这种水位变化特征是通过哪些水循环环节形成的。

(4分)

答案:

(1)①—植物蒸腾、②—大气降水、④—地表水蒸发、⑥—海水蒸发、⑦—水汽输送、⑧—地表径流、⑨—水分下渗、⑩—地下径流。

(2)1~4月气温低,高山冰雪融水量极少,九寨沟区域降水较少,导致补给湖泊的地表径流(⑧)和地下径流(⑩)量小于湖泊的蒸发(③或④)和水分下渗(⑨)。

至4月这种损失累积至最大,湖泊水位达到年内最小值。

5月份,降水明显增加、气温回升致使冰雪融化,湖泊的地表径流(⑧)和地下径流(⑩)补给量增加,水位明显升高。

(3)6~10月份为夏季,海洋蒸发(⑥)旺盛,大量水汽通过夏季风(⑦)输送到九寨沟流域,形成大量降水(②),通过地表径流(⑧)和地下径流(⑩)大量补给湖泊。

解析:

水循环分为海陆间循环(大循环)以及陆上内循环和海上内循环(小循环)。

从海洋蒸发出来的水蒸气,被气流带到陆地上空,凝结为雨、雪、冰雹等落到地面,一部分被蒸发返回大气,其余部分成为地表径流或地下径流等,最终回归海洋。

环境中水的循环是大、小循环交织在一起的,并在全球范围内和在地球上各个地区内不停地进行着。

九寨沟的湖泊,不论是其主要的补给——降水,还是冰雪融水补给,都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因此湖泊水位亦季节变化明显。

28.(10分)下图示意“某地(51.2°N,0.2°W)气温和降水的季节变化。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推测该地气温的日变化特征,并简述原因。

(6分)

(2)该地降水季节分配均匀,但冬雨稍多,试分析原因。

(4分)

答案:

(1)日变化较小。

该地降水的季节分配较均匀,全年温和湿润,阴雨天气较多,大气中水汽充沛,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较强;该地为海洋性气候,深受海洋的影响;加之该地纬度较高,因而气温的日变化较小。

(2)该地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受来自海洋的西风影响,全年温和湿润。

冬季高纬地区的白昼时间和正午太阳高度均小于低纬地区,南北温差增大,西风势力增强,(锋面)气旋活动频繁。

解析:

(1)题,影响气温日较差的因素主要有天气状况、下垫面性质(海洋与陆地比热容不同)、纬度高低等。

(2)题,本题有两个问题,其一是降水均匀成因,其二是冬雨更多的原因,冬雨多与冬季西风势力强、锋面气旋活动频繁有关。

29.(10分)地理环境各要素互相影响、互相作用,共同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认识自然环境的形成和演变,有助于我们去探寻和揭示大自然的无穷奥秘。

读“某区域地层剖面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读图,简述该地区地貌形成过程中内、外力作用的具体表现。

(2分)

(2)如果该地区位于欧洲西部,请描述图中河流的水文特征。

(4分)

(3)结合水循环原理,说明植被破坏对该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4分)

答案:

(1)内力作用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引起的褶皱和断层;外力作用表现为侵蚀、搬运和堆积过程。

(2)水量平稳,没有明显的汛期,含沙量小,无结冰期。

(3)植被破坏导致蒸发和蒸腾作用减弱,降水减少,气候变干旱;涵养水源能力降低,河流泥沙含量增大,湖泊调蓄作用减弱,径流量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增大,易引发洪涝灾害;植被破坏加剧上游侵蚀作用,沟谷加宽、加深,加剧中下游沉积的作用,冲积扇和河口三角洲增大;植被破坏造成生物多样性下降,生态系统不稳定。

解析:

(1)题,图中的褶皱、断层是内力作用的结果,山麓冲积扇则是流水沉积造成的,而沉积物则是上游流水侵蚀、搬运带来的。

(2)题,回答本题需要明确两点:

该地位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由水平自然带为落叶阔叶林、位于欧洲西部确定;水文特征——包括水量、流速、水位变化、有无结冰期、含沙量等水文要素。

由欧洲西部的气候,推知流量大小、水位变化、有无结冰期,由图示的地形和植被状况推知流速和含沙量大小。

第(3)题,图中河流参与了海陆间水循环,包括蒸发和蒸腾、降水、径流、下渗等环节。

然后分析森林遭破坏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以及由此导致的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0.(10分)2010年8月4日,在经历重重波折后,14岁的荷兰少女劳拉·德克尔终于可以一偿独自扬帆环球航行的夙愿。

如果她能成功,那她将创下环球航海的最低年龄纪录。

阅读劳拉此次环球航行计划路线图,完成下列问题。

(1)劳拉从荷兰出发后,并未直接向西横渡大西洋,而是先向南航行再横渡大西洋,她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2分)

(2)当劳拉航行到A处时,该地的气候特征是什么,请分析该地气候类型的形成原因。

(4分)

(3)若2011年1月劳拉航行至B海域,帆船速度________(较快、较慢),请说明原因。

(3分)

(4)图中A、B、C、D四地能形成大型渔场的是________。

(1分)

答案:

(1)主要利用加那利寒流和北赤道暖流航行,顺风顺水,缩短航行时间。

(2)高温多雨。

A地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且沿岸有东澳大利亚暖流流经,形成了终年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

(3)较快 1月份B海域(北印度洋)盛行东北风,洋流的流向为自东向西,帆船航行顺风顺水,因而速度较快。

(4)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