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四两拨千斤虚词.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334246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7.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节 四两拨千斤虚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第一节 四两拨千斤虚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第一节 四两拨千斤虚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第一节 四两拨千斤虚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第一节 四两拨千斤虚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第一节 四两拨千斤虚词.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第一节 四两拨千斤虚词.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第一节 四两拨千斤虚词.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第一节 四两拨千斤虚词.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第一节 四两拨千斤虚词.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第一节 四两拨千斤虚词.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第一节 四两拨千斤虚词.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第一节 四两拨千斤虚词.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第一节 四两拨千斤虚词.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第一节 四两拨千斤虚词.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第一节 四两拨千斤虚词.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第一节 四两拨千斤虚词.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第一节 四两拨千斤虚词.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节 四两拨千斤虚词.docx

《第一节 四两拨千斤虚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节 四两拨千斤虚词.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一节 四两拨千斤虚词.docx

第一节四两拨千斤虚词

语言文字应用   

          第五课 言之有理

          第一节 “四两拨千斤”——虚词

 

课题      “四两拨千斤”——虚词   课型         总序号 

教材分析

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学习虚词的性质和一些常见虚词的用法。

学习重点是理解并掌握虚词的性质,辨析常用虚词的用法,区分易混淆的虚词。

学生分析      

教学目标      

1、 虚词的性质,了解常见的虚词用法。

2、 区别易混的虚词。

教学重点      

了解实词和虚词,动词和介词,同音词和兼类词等概念,了解这些词类成分和语法概念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过程

 

课本课堂活动

●形形色色的“的”

这个课堂活动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分析选文中关于“的”的一些例子,了解“的”这个

虚词的特点和用法。

一、课堂活动步骤

(1)阅读文段,找出带“的”的词组。

教师在黑板上写出(或使用幻灯或投影设备播

放)课文中节选的几段文字,请学生阅读这几段文字并找出其中带有“的”的词组。

(2)观察归纳,讨论“的”的性质。

可以让学生分组或者采取其他合适的形式,讨论这些带“的”的词组在有“的”的时候和没有“的”的时候有什么不同,找出“的”的意义和用法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把具有相同作用的“的”归为一类,看看“的”可以归

为多少类,不同类的“的”有什么区别。

(3)添加词语,了解“的”的用法。

思考课文中给出的词组哪些可以加“的”,哪些不能加“的”,可以加“的”的词组加了“的”之后结构和意义有什么变化。

教师应尽量让学生不看书中的提示自己独立思考问题,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并归纳“的”的性质和用法,

最后由教师做出概括和总结。

二、相关知识补充

(1)“的”的不同用法。

“的”一般分为助词“的”和语气词“的”这两类(也可以把“的”都看作是助词,内部再分为两类,即结构作用的“的”和语气作用的“的”)。

“的”的后面是否有中心语,或者是否能补出中心语,是判断不同类的“的”的重要标准。

“的”处于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结构中当然有中心语;“X+的”构成的独立指代事物的“‘的’字结构”,后面则可补出中心语:

因此这一类的“的”都是结构助词。

表示列举的词语之后的“什么的”是一个意义和用法相对固定的词语,后面虽然补不出中心语,这种“的”也是结构助词。

而语气词“的”一般和“是”连用,后面补不出中心语。

语气词“的”又分为两种情况:

一种是,“是……的”结构表示过去的某一时间完成过某个动作或发生过某个事件,“是……的”结构对动作或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或方式等起强调的作用,如“我是昨天到的北京”;另一种是,“的”只出现在句尾,表示某一事件或事物在一定时期处于某种状态,“是……的”结构起到表示或增强肯定语气的作用,如“我这样做是有道理的”。

 

(2)能不能加“的”。

文中给出的几个词组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类如“候补党员”、“生活习惯”,中间可以加“的”且结构和意义不变,加“的”前后均为定中偏正词组。

再一类如“夜晚记日记”、“天平不准”、“抓破了鼻子”,中间也可以加“的”,但加“的”后结构和意义都发生改变,即由谓词性词组变成了指称性的偏正词组,其中“夜晚记的日记”和“抓破了的鼻子”是指称一个事物,“天平的不准”是指称一个事件。

而“师范学校”这一类,中间则不能添加“的”,因为这是类似于专有名词的固定结构。

 

知识点讲解:

 

实词在语法上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

实词是有实在意义并且可以充当词组和句子中主、谓、宾、定、补等句法成分的一类词。

主要有:

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

虚词是不表示实在意义并且一般不做词组和句子成分的一类词。

主要有:

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

词和虚词

 

虚词的特点

A.虚词不像实词那样能表示比较实在的词汇意义,虚词一般只表示抽象的语法意义,而且这种的语法意义还不是虚词本身具有的,而是在与实词结合时才产生的。

B.虚词不像实词那样大多数能自由地单独说出来,虚词只能与实词结合使用。

C.虚词不像实词那样能够自由地充当主、谓、宾、定、补等各种句法成分。

只有一些虚词,如副词,可以充当状语。

副 词

副词:

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意义。

副词的语法特征:

1)副词都能做状语修饰动词、形容词;

2)程度副词“很、极”在一定条件下可做补语。

如:

好得很  好极了

3)一些副词既可以用来修饰谓词,也可以用来修饰名词性成分;如:

就、只、光、单、几乎、大概、已经、才、仅、不过、将近、恰好

如:

只这家书店在营业。

    光书就有十几箱。

    将近30户村民住在山下。

4)副词大多不能单说,只有少部分可以在具体语境中单说。

如:

不、没有、也许、有点儿、当然、马  上、何必、刚刚、的确等。

5)有些副词兼有关联作用。

如:

打得赢就打;越说越快;又说又笑

6)“没有”“没”在动词、形容词前是副词,否定行为的发生;在名词前是动词,否定事物的存在或否定对事物的领有。

(书P83第一题)

辨析:

①没有见过这么好的学生。

(副)

   ②你没有《诗经》吗?

(动)

 

副词vs形容词

1)形容词除了可以做状语外还可以做定语和谓语。

(形容词可以用副词修饰)

2)副词只能做状语不能做定语或谓语。

辨析:

①雨后青山格外秀丽。

   

②这件衣服特别好看。

   

③你不能持一概否定的态度。

④大家一致同意大会的决定。

 

时间副词vs时间名词

时间名词可以加“在”构成介词短语;

而时间副词前不能加“在”。

区别下列词是时间名词还是时间副词:

介词

介词用在名词性词语前面,共同组成“介词短语”,整体修饰谓词性词语,表示跟动作、性状有关的时间、处所、方式、原因、目的、施事、受事、对象等。

   

介词的语义分类:

表时间:

从、自从、打、到、在、当、当着、于、趁、乘、随着、赶、临

表处所、方向的:

从、自、打、往、朝、向、到、在、于、由、沿着、顺着

表方式、方法的:

按、按照、依照、本着、经过、经、通过、根据、据、以、将、就、凭、用、靠表原因、目的的:

因、由于、为、为了、为着

表对象、关联的:

对、对于、关于、替、同、与、跟、和、给、叫、让、被、将、管、论、顺、连

表比较的:

比、和、同、与、跟

表排除的:

除了、除非

  

介词结构都可以作状语,少数还可以作补语。

 〔在阅览室〕看书(表处所)

〔从早上〕作<到晚上>(表时间)

〔沿着河边〕前进(表方向)

〔对学生〕负责(表对象)

〔连根〕拔起来(表对象)

〔比过去〕更好(表比较)

有的可以作定语,但要加“的”。

①他作了一个(关于诗人杜甫)的学术报告。

②他(对这个问题)的分析是正确的。

 

介词vs动词

A.介词(包括介词结构)一般不能单独说出来,动词(包括动词结构)可以单独说出来。

例如不能单独说“从”或“把”,也不能单独说“从今天”“把衣服”。

有时候单独说一个介词结构,就会变成动宾结构,如“在家(休息)”,或者意思会改变,如“叫他(打破了)”。

B.介词不能重叠,大多数动词都可以重叠。

例如汉语不存在“从从”“把把”这样介词重叠的说法。

但是“叫了一声”的“叫”可以说成  “叫叫他”。

C.介词后边不可以带动态助词“了、着、过”,也就是说介词(包括介词结构)不能单独作谓语,但是动词都可以作谓语。

D.介词大部分是由动词虚化来的,有的介词跟动词的界线是清楚的,如“从、被、对于、关于”等。

有的词在这个场合是介词,在另一场合是动词,如 “在、叫、给、跟、管、朝、比、用、按、经过”等。

这些词似乎是一个词同时具有介词和动词两种词性。

但是严格地说,“叫、管”这样的词,应该说是两个不同的词“分局二任”的情况,这种词只是“同音词”。

而像“在、给、朝、比、”这样的词,作动词和介词用的时候意义相差并不大,至少看得出两者之间的引申关系,这才是同一个词“一身二任”的情况,这种词叫作“兼类词”。

 

连 词

连词用于连接,连接词、短语、分句和句子。

1)和、跟、同、与、及、或

(主要连接词、短语)

2)而、而且、并、并且、或者

(连接词和分句)

 3)不但、不仅、虽然、但是、然而、如果、  与其、因为、所以

(主要用于连接复句中的分句)

 

分析下面句子中的“和”是介词还是连词。

①我和他都去过。

②我曾经(和他)去过。

③([和他]去北京)的人都回来了。

上述三例中的“和”都可以用“跟、同、与”替换。

用作介词时,口语常用“跟”,书面语倾向于用“同”。

用作连词时,一般用“和”,“与”带有书面语色彩。

 “和、跟、同、与”既是介词又是连词如何区别:

1)看这些词所连接的前后两部分是否可以互换。

可互换而句子意思不变的是连词;互换后意思改变的是介词。

2)连词一般可以略去,可用顿号代替,介词则不可以代替。

3)看这些词之前能否加状语,能加的是介词,加之后句义有改变的是连词。

 

 

助 词

助词是表示附加关系或时态等语法意义或语气的虚词。

常见的有下面这些:

结构助词:

的(底)、地、得、所

时态助词:

着、了、过、来着,

比况助词:

似的

语气助词:

的、了、吧、罢了、而已、也好、也罢、呢、啊

其他助词:

所、给、连、们

 

结构助词

1.结构助词指的是表示附加成分和中心语之间的结构关系的助词。

“的、地、得”在普通话里都读轻声“de”,但在书面语中有必要写成三个样子。

在定语后面写做“的”,在状语后面写做“地”,在补语前写做“得”。

这样可使书面语言的结构关系更加清楚明白。

例如:

①灿烂的科学的春天到来了。

②同学们都很快地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作业。

③张老师高兴得说不出话来。

 

 

动态助词:

附着在动词、形容词后表事件在过去现在或者将来的动态。

“着、了、过”等。

例如:

门开着,灯亮着。

上星期只晴了两天。

他提起过大海,可是没说过这种情况。

比况助词:

附着在名词性、动词性、形容词性词语后面,表示比喻。

如:

苹果似的脸蛋儿。

比况助词经常和“像”配合使用。

如:

小鱼像箭一样似的游来游去。

 

语气词

语气词常用在句尾表示种种语气,也可以用在句中表示停顿。

分类(按表示语气分):

表陈述语气:

的、了、吧、啊、着、啦

表疑问语气:

吗(么)、呢、吧、啊

表祈使语气:

吧、了、啊

表感叹语气:

 

小试身手 请完成课本P83第二题

如何区分语气词“的”同助词“的”:

1)添加法:

看“的”后面能不能加相应名词,能加的是助词,不能加的是语气词。

如:

岸上站着的是看划龙船的(人)。

(助词)

    那样说是可以的。

(语气词)

2)删除法:

看删去“的”后,句子的基本意思是否改变,如果改变了就是助词,没有改变的就是语气词。

如:

请相信,这本书是我的。

(助词)

    请相信,我不会骗你的。

(语气词)

 

常见虚词错误类型

1)重复赘余

•        经过治理整顿,剧场内外秩序明显好转,观众出入不再互相拥挤。

   

解析:

副词“互相”是“表示彼此同样对待的关系”的意思,而“拥挤”是“挤在一起”的意思,含互相意,在表意上重复,应去掉。

2、滥用介词

①(2005年浙江卷):

在这部作品中,并没有给人们多少正面的鼓励和积极的启示,相反,其中一些情节的负面作用倒是不少。

“在……中”构成了一个介词短语,在句中充当状语,这就造成了主语的残缺,应当删去“在”和“中”,使“这部作品”充当主语。

②对于凡是在科学研究上做出成果的科学家、技术人员都应当受到社会的尊重。

此句和上例①一样,由于滥用介词“对于”而造成主语残缺,删掉“对于”,使“凡是……人员”充当主语。

③消费者权益受到无理侵犯或粗暴践踏时,当事人应诉诸于法律,切不可采用个人行为私自解决。

“诸”是一个文言兼词,相当于“之于”,已经包含一个和“于”字在内,再在后面加“于”就造成了重复,应删掉“于”。

3、漏用介词,造成成分残缺

(1)这些瑰丽奇特的诗篇中所表露的电火行空、上天入地、宇宙航行、登临月球的憧憬,随着科学的发展,都变成了现实。

解析:

应加一个表示对待的”对(于)”

(2)我国将于5月12日至6月10日由本土向  太平洋南纬7度0分、东经171度33分为中心,半径70海里的圆形海域范围内的公海上,发射运载火箭。

解析:

加一个介词“以”,构成“以……为”格式

4、介词误用

(1)一个人的性格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由于他的家庭和社会环境所决定的。

◆解析:

“由于”表示原因和理由,“由”引出动作的施动者,表示动作的起点、凭借等,应改“由于”为“由”。

(2)今年要以下岗工人的再就业问题作为重要任务,切实抓好。

 ◆解析:

“以”和“作为”不搭配, 应改“以”为“把”。

5、关联词误用

①、欣逢这个伟大的日子,我谨代表我国政府、人民和我本人向阁下及通过阁下向贵国政府和人民致以热烈地祝贺。

◆解析:

“及”只能连接名词性词语,若连接动词或动词性短语,应用“并”

②、才能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实践的多少决定的。

◆解析:

“由于”表原因,应当去掉“于”字,“由……决定”是习惯用法。

6、关联词滥用

①要不是老师及时提醒我,否则我准会办错事。

◆解析:

“否则”多余,“要不是”已含有类似意思。

②【’98全国】一个人之所以会变化的原因,除了受到坏的影响外……

◆解析:

“之所以”本身表原因,与后面的“原因”重复,应当去掉。

③(’00京皖春招)其实,细究起来,“华夏汉民族文化”这一概念并非是一个封闭的稳定的范畴。

◆解析:

“并非是”中的“非”意为“不是”,与后面的“是”重复,改“非”为“不”。

④竹节虫不仅体色几乎和竹子一样,体形在安静时完全像一根树枝。

◆解析:

分句间是递进关系,“不仅”后面缺少与之呼应的“而且”等连词,在“体形”前加“而且”。

7、关联词搭配不当

①这篇文章,语言虽然平易近人,但却朴素无华。

◆解析:

强加转折,“平易近人”与“朴素无华”之间无转折关系。

②这本书已经出版好多年了,所以作者最近作了较大修改。

◆解析:

强加因果,前后分句间无必然因果关系

①不仅中药疗效好,而且价格低廉,还无副作用。

◆前后分句主语一致,应将“不仅”调到“中药”后面。

 ②过去,内地产品的质量不是比沿海的低,就是成本比沿海的高。

◆前一分句是说“质量”,后一分句是说“成本”,陈述对象不同,应将“不是”放在“质量”前.

 

虚词辨析举例

判断下列虚词的用法,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A他对这篇小说不够熟悉,你问他也是白问。

B乡亲们对于自己的子弟兵投入了大量支持和帮助。

C老王对公司的新措施有些看法,也是正常的。

D对于上级的命令,当士兵的岂敢不遵从?

分析:

1).表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能用“对”.

2).强调动作行为的方向、目标,或含有“对待”的意味的,只能用“对”。

如“他对工作很负责”“老师对我们好极了”。

3).“对”可用在助动词前、副词前或后,也可用在主语前(有停顿),意思相同。

如“我们会对这件事作出安排的”“我们对这件事会作出安排的”“对这件事我们会作出安排”。

虚词辨析举例

关于vs对于:

关于表关涉的范围。

例:

我们要认真落实中央关于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只能用“关于”)。

对于主要指出动作,行为的对象。

必然vs必定:

必定重在强调说话人对事物的推测或判断。

例:

我们必定胜利。

必然强调事理上的确定不移或客观必然。

例:

缺乏幻想的人,必然缺少创造力。

 

按照·依照·遵照

按照重在引进动作行为的凭借和根据。

例:

按照事实说话。

依照重在强调以某事为根据完全照办。

法律条文多使用“依照”。

例:

依照原样复制一件。

遵照多用于介绍行为依据的重要原则、指示和精神。

例:

遵照上级的指示办事。

何曾·何尝·何必·何苦

何曾用反问语气表示过去未曾发生。

例:

我何曾忘记过家乡的一草一木。

何尝用反问语气表示过去未曾或并非。

例:

我何尝不想去,只是没有时间罢了。

何必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必要。

例:

你何必跟他过不去。

何苦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值得。

例:

你何苦跟他过不去。

 

继而vs既而

继而是状态副词,表示两事发生紧紧相接。

例:

我先是一惊,继而暗暗佩服他的才能。

既而是时间副词,表示两事发生的时间相继不久。

例:

既而雨停了,我们又欣然登山。

径直vs径自

径直:

直接向某处前进,不绕弯,不间断。

例:

他出了校门,就径直回家。

径自:

自作方张,擅自行动,多含贬义。

例:

他没等下课,就径自走了。

 

暂且·姑且·权且

暂且重在强调时间短暂。

例:

你暂且在这里住一宿,明天再去宾馆。

姑且重在强调让步。

例:

姑且承认你说的都在理,但你无论如何也不应打人。

权且重在强调迫不得已。

例:

吃几片饼干权且充饥。

 

练一练

1、请说出下面句子中的“把”各属于什么词类,并说明理由。

①我来把大门。

②抓了一把米。

③请把灯关了。

2、判断下面各句括号中必须要加“的”的一组。

①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当地经济[]发展,国家将在西部新建十大工程。

②天文学家在太阳系外共发现28颗行星,它们[]存在是通过间接渠道推出来的。

③他有“乒乓黑马”之称,具备快、灵、狠特点,是欧亚高手取胜[]最大障碍。

 

判断下列句子中的虚词是否使用恰当,并进行修改。

1)时间快到了,事情还没做完,心里未免着急起来。

分析:

“未免”表委婉的否定,含有不赞成、不以为然之意。

应改为“不免”,“不免”表示客观上免不了。

2)乡党委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政策,进而推动了生产的迅速发展。

分析:

“进而”表递进,应改为表相因相成的“从而”。

3)昨天夜里下了一夜的雨,天亮后不但没有停,而且越下越大。

分析:

“而且”应改为“反而”。

4)对于大家提出来的合理化建议,领导是很重视的。

5)如果轻视思想教育和人格培养,就会产生很大的片面性,因为这种片面性常常会影响人们一生的轨迹。

分析:

“常常”应改为“往往”。

 

补充练习题目

一、读下面一段文字,说说其中哪些虚词可以去掉,哪些虚词不能去掉;哪些虚词去掉后句子的原意会改变,哪些虚词去掉后句子的意思不变。

场外又是一片彩声。

王三胜流了汗,不再去拾枪,努着眼,木在那里。

老头子扔下家伙,拾起大衫,还是拉拉着腿,可是走得很快了。

大衫搭在臂上,他过来拍了王三胜一下:

“还得练哪,伙计!

”“别走!

”王三胜擦着汗:

“你不离,姓王的服了!

可有一样,你敢会会沙老师?

”“就是为会他才来的!

”老头子的干巴脸上皱起点来,似乎是笑呢。

“走;收了吧;晚饭我请!

”(老舍《断魂枪》)

二、请说出下面句子中的“把”各属于什么词类,并说明理由。

①我来把大门。

  ②抓了一把米。

  ③请把灯关了。

三、指出下面句子的谓语部分之前,哪些可以加介词“被”,哪些不可以加“被”,并说明理由。

①电影票买着了。

    ②文章写好了。

③衣服他撕破了。

       ④自行车小偷偷走了。

四、判断下面句子画横线处的虚词使用不正确的一项。

A.这与其说是靠他个人的力量,不如说是由于他是社会的一个成员。

B.他的一生自然使我想起了《论语》中孔子同他的弟子的一段对话。

C.在这条熟悉的林荫大道上,他偶尔碰到了自己在中学时代的恋人。

D.有些青年人居然这样评价《城南旧事》这部影片:

“小孩儿片,没劲。

五、判断依次填入下面各句横线处的虚词正确的一组。

①人家的进度就要超过咱们了,咱们得加油啊!

②你不了解一下情况就大发议论,太主观了吧?

③王丹考虑问题脑子很灵活,刘磊的思路敏捷。

A.马上 不免 更加  B.马上 未免 更加

C.立刻 不免 越发  D.立刻 未免 越发

六、判断下面各句方括号中必须加“的”字的一组。

①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当地经济[]发展,国家将在西部新建十大工程。

②天文学家在太阳系外共发现28颗行星,它们[]存在是通过间接渠道推出来的。

③风险投资的注入可以使你[]钱袋立即充盈,有实力去市场拼抢厮杀谋求发展。

④他有“乒坛黑马”之称,具备快、灵、狠特点,是欧亚高手取胜[]最大障碍。

A.①②B.②④C.③④D.①③

 

补充练习解析

一、本题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

该文段中大部分虚词都有自己的特定作用,是不可缺少的。

其中分为两种情况:

一种是如果去掉虚词句子就不成立了。

例如:

“努着眼”,“走得很快了”,“收了吧”。

另一种是如果去掉虚词句子仍成立,但是却不是原来句子所表达的意思了。

例如:

“别走”:

“走”可以单说,但是表达的意思与原意完全相反了。

“不再去拾枪”:

“不去拾枪”可以单说,但是从中却看不出之前有没有拾过枪了。

二、本题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把”的不同用法和作不同词类时的不同作用。

参考答案:

①中的“把”用作谓语,后面带有名词“大门”作宾语,是动词,是最典型的实词;②中的“把”是表示事物数量的量词(名量词),属于实词;③中的“把”后面带有名词构成介词结构,并引出“关”这一动作的对象(灯),是介词,是典型的虚词。

三、本题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介词“被”的用法和汉语被动句的特点。

参考答案:

可以加介词“被”的是③和④。

汉语的句子表示被动意义,一般都要用介词“被”引出施事成分并构成介词结构作状语;或者单独使用介词“被”作状语;有些句子可以用也可以不用介词“被”字,例如“眼镜打破了”,甚至施事名词在句子里出现的时候,也不一定非用“被”字不可,例如“眼镜我打破了”,“眼镜是我打破的”。

但是从历史上来看,“被”字句所陈述的事情对于受事者(主语名词)往往是不如意或不希望发生的。

在现代汉语中,被字句也通常都含有主语遭受某种不如意事情的意思。

因此①和②两个表示事情已经做成功了的句子,尽管有被动的意义,却是不能加“被”字的。

四、本题的主要目的是考察学生正确使用虚词的能力。

正确选项是C。

“偶尔”跟“经常”相对,表示“次数少”。

“偶然”跟“必然”相对,表示“意外”。

选项C中应该是表示意料之外的意思,故应用“偶然”而非“偶尔”。

五、本题的主要目的是考察学生正确使用虚词的能力。

正确选项是B。

“马上”所表示的时间性幅度要稍大些,偏口语化;而“立刻”表示的是即刻要发生的事情,偏书面语化。

“未免”表示对某种过分的情况不以为然,侧重在主观评价;“不免”则表示客观上不容易避免。

“越发”限用于同一人或事物的进一步变化;两个人或事物比较时,不能用“越发”,必须用“更加”。

六、本题的主要目的是考察学生对“的”的作用和用法的掌握情况。

正确选项是B。

“它们存在”是一个主谓词组,“它们的存在”则是一个定中结构的偏正词组。

而②中主语位置上需要的是一个名词性的词组,因而要加“的”。

④中“取胜”不能直接修饰“障碍”,没有“的”,这句话就不连贯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