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性病学精彩试题库.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335030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8.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皮肤性病学精彩试题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皮肤性病学精彩试题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皮肤性病学精彩试题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皮肤性病学精彩试题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皮肤性病学精彩试题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皮肤性病学精彩试题库.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皮肤性病学精彩试题库.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皮肤性病学精彩试题库.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皮肤性病学精彩试题库.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皮肤性病学精彩试题库.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皮肤性病学精彩试题库.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皮肤性病学精彩试题库.docx

《皮肤性病学精彩试题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皮肤性病学精彩试题库.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皮肤性病学精彩试题库.docx

皮肤性病学精彩试题库

1.Wickham纹:

在扁平苔藓患者的多角形扁平丘疹表面涂抹液体石蜡后,可见灰白色具有光泽的小点及细浅的网状白色条纹,具有诊断价值。

2.简述扁平苔藓的临床表现:

发病可以突然或隐匿。

好发于腕屈侧、前臂、小腿及大腿侧;典型皮损为高起的紫红色扁平丘疹,粟粒至绿豆大小或更大,多角或圆形,境界清楚,表面有蜡样薄膜,可见白色光泽小点,细浅的网状白色条纹(Wickham纹),为特征性皮损,皮损可密集成片或融合成斑块,急性期时可出现同形反应;常累及粘膜,口腔颊粘膜损害呈白色网状条纹,可融合、增大及出现糜烂,头皮损害可造成永久性脱发,甲受累可引起甲板增厚或变薄,出现纵嵴、纵沟或甲翼状胬肉,还可因进行性萎缩引起脱甲。

病程慢性,可持续数周或数月,亦可数年反复发作。

根据发病情况、皮损形态与分布特点,临床上又可分为多种亚型,如急性泛发性扁平苔藓、慢性局限性扁平苔藓、色素型扁平苔藓、肥厚型扁平苔藓及大疱型扁平苔藓等。

3.棘层松解细胞:

天疱疮基本病理变化为棘层松解、表皮裂隙和水疱,疱腔有棘层松解细胞,较正常棘细胞大,圆形,胞质呈均匀嗜碱性,核大而深染,核周有浅蓝色晕,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4.尼氏征:

又称棘层松解征,是某些皮肤病发生棘层松解性水疱(如天疱疮)时的触诊表现,本征阳性时可出现4种表现:

①手指推压水疱一侧,可使水疱沿推压方向移动;②手指轻压疱顶,疱液可向四周移动;③稍用力在外观正常皮肤上推擦,表皮即剥离;④牵扯已破损的水疱壁时,可见水疱以外的外观正常皮肤一同剥离。

5.试述天疱疮的糖皮质激素的使用方法:

糖皮质激素为治疗本病的首选药物,诊断一旦确立应及早应用,初始剂量应足够,以尽快控制病情。

常用泼尼松、泼尼松龙口服或甲基泼尼松龙、地塞米松等静滴,用量与给药方法应根据天疱疮类型、皮损围、有无粘膜损害等确定,一般来说寻常型、增殖型用量较大而落叶型、红斑型较小。

以泼尼松计算,一般皮损累及面积小于体表面积10%的轻症患者给予30~40mg/d,累及体表面积30%的中度病情患者给予60~80mg/d,累及超过体表面积50%以上的重症患者给予80~100mg/d甚至更大剂量。

用药后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3~5天后仍有新疱出现应酌情增加原剂量的1/3~1/2,直至无新发皮损出现,且原有皮损开始消退,维持1~2周后逐渐减量,每次可减总量的1/6~1/10,至30mg/d左右时可采用每天或隔天1次口服,维持量一般为5~15mg/d。

皮损广泛或病情严重患者口服大剂量激素(一般需要泼尼松100~200mg/d)有困难时,可静脉滴注相应剂量氢化可的松或甲基泼尼松龙、地塞米松。

少数患者血清中含有高滴度天疱疮自身抗体,对糖皮质激素常规治疗无反应,可采用冲击疗法,用甲基泼尼松龙1g/d静滴,连用3~5天后改服泼尼松40mg/d。

6.简述天疱疮的临床类型及其特点:

⑪寻常型天疱疮:

最常见,多见于中年人;常发于口腔、胸、背、头颈部,严重者可泛发全身;约60%患者初发损害在口腔粘膜,表现为水疱和糜烂,4~6个月后才发生皮肤损害;典型皮损为外观正常皮肤上发生的水疱或大疱,或在红斑基础上出现的浆液性大疱,疱壁薄,尼氏征阳性,易破溃形成糜烂面,渗液较多;预后在天疱疮中最差,死亡原因多为长期、大剂量应用糖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后引起的感染等并发症及多脏器衰竭,也可因病情持续发展导致大量体液丢失、低蛋白血症、恶液质而危及生命。

⑫增殖型天疱疮:

是寻常型天疱疮的良性型,较少见;多见于免疫力较低的年轻人;好发于腋窝、乳房下、腹股沟、外阴、肛门周围、鼻唇沟及四肢等部位,口腔粘膜损害出现较迟;皮损最初为薄壁的水疱,尼氏征阳性,破溃后在糜烂面上渐渐出现乳头状的肉芽增殖,边缘常有新生水疱,使皮损面积逐渐扩大,皱褶部位易继发细菌及念珠菌感染,常有臭味,旧皮损表面略干燥,呈乳头瘤状;病程慢性,预后较好。

⑬落叶型天疱疮:

多见于中老年人;好发于头面及胸背上部,口腔粘膜受累少见,即使发生也较轻微;水疱常发生于红斑基础上,尼氏征阳性,疱壁更薄,更易破裂,在浅表糜烂面上覆有黄褐色、油腻性、疏松的剥脱表皮、痂和鳞屑,如落叶状;病情较轻,偶可因衰竭或继发感染而死亡。

(4)红斑型天疱疮:

是落叶型天疱疮的良性型,好发于头面及胸背上部,下肢和粘膜很少累及;早期皮损类似红斑狼疮的蝶形红斑,水疱常不明显,后于红斑基础上可出现散在、大小不等的浅表性水疱,尼氏征阳性,壁薄易破,形成轻度渗出、鳞屑和结痂;病情发展缓慢,水疱时愈时发,日晒后可加重,偶可转化为落叶型天疱疮。

(5)特殊类型天疱疮:

药物诱导型天疱疮多在用药数月后发生,易由D-青霉胺、巯甲丙脯酸等含有硫氢基团的药物诱发;副肿瘤性天疱疮多为来源于淋巴系统的肿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病情较重,对糖皮质激素反应性较差;IgA型天疱疮多见于中老年女性,好发于皮肤皱褶部位,皮损为红斑基础上的瘙痒性水疱或脓疱,尼氏征多阴性,棘细胞间沉积的免疫球蛋白和外周血检测到的抗表皮棘细胞间物质抗体类型均为IgA型;疱疹样天疱疮好发于中老年人,常于躯干及四肢近端发生环形或多环形红斑,边缘略隆起,表面可出现紧性水疱或丘疱疹,尼氏征阴性,瘙痒明显。

7.试述天疱疮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天疱疮是表皮细胞间抗体介导的自身免疫性大疱性皮肤病,各型天疱疮患者血循环中均存在抗角质形成细胞间物质抗体(也称天疱疮抗体),且其滴度与病情活动程度平行,其中寻常型天疱疮的抗原主要是桥粒芯糖蛋白3(Dsg3),落叶型天疱疮的抗原主要为桥粒芯糖蛋白1(Dsg1)。

天疱疮抗体与天疱疮抗原结合后,通过细胞信号传导途径激活一系列蛋白水解酶,导致细胞间连接结构水解,从而引起表皮棘层细胞互相分离、棘层松解及表皮水疱形成。

8.系统性孢子丝菌病:

又称脏型或系统性孢子丝菌病,主要发生于免疫力低下者,多由血行播散引起,吸入孢子可发生肺孢子丝菌病,还可侵犯骨骼、眼、中枢神经系统、心、肝、脾、胰、肾、睾丸及甲状腺等器官。

9.新生儿脓疱疮:

脓疱疮发生于新生儿时起病急,传染性强,皮损为广泛分布的多发性大脓疱,尼氏征阳性,疱周有红晕,破溃后形成红色糜烂面,可伴高热等全身中毒症状,易并发败血症、肺炎、脑膜炎而危及生命。

10.探针贯通现象:

见于寻常狼疮,皮损初起为鲜红或褐红色粟粒大小结节,质软,稍隆起,结节表面菲薄,用探针稍用力即可刺入,称之。

11.软疣小体:

传染性软疣半球状皮损中的乳白色干酪样物质称之。

12.双相真菌:

指有的致病真菌在自然界或25℃培养时呈菌丝形态,而在组织中或在37℃培养时则呈酵母形态。

13.疥疮结节:

男性疥疮患者病程长或疥疮活跃时可在阴囊、阴茎、龟头等部位出现直径3~5mm的暗红色结节,是疥螨引起的皮肤良性淋巴细胞增生性反应。

14.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带状疱疹常伴有神经痛,但多在皮损完全消退后或1个月消失,少数患者神经痛可持续超过1个月以上,称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15.癣菌疹:

是皮肤癣菌感染灶出现明显炎症时,远隔部位皮肤发生的多形性皮损,是机体对真菌代谢产物的一种变态反应。

16.疱疹性湿疹:

又称Kaposi水痘样疹,多发生于患湿疹或特应性皮炎的婴幼儿,常由HSV-1所致,表现为原皮损区域及周围皮肤突然发生多数脐窝状水疱、脓疱,融合成片,常伴全身症状。

17.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SSSS):

又称新生儿剥脱性皮炎或葡萄球菌性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由凝固酶阳性、噬菌体Ⅱ组71型金葡萄所产生的表皮剥脱毒素导致。

好发于

出生后3个月的婴儿,起病前常伴有上呼吸道感染或咽、鼻、耳、鼓膜等处的化脓性感染灶,皮损常由口周和眼周开始迅速波及躯干和四肢,特征性表现是在大片红斑基础上出现松驰性水疱,尼氏征阳性,皮肤大面积剥脱后留有潮红的糜烂,似烫伤样外观,手足皮肤可呈手套、袜套样剥脱,口角周围可见放射状裂纹,但无口腔粘膜损害,皮损有明显疼痛和触痛。

病情轻者1~2周后痊愈,重者可因并发败血症、肺炎而危及生命。

18.根据皮损形态不同简述病毒性皮肤病的分类及常见病种:

根据皮损形态不同,病毒性皮肤病可分为三种类型:

⑪新生物型:

临床表现以疣状增生物为主,常见于疣、传染性软疣等;⑫疱疹型:

临床表现以水疱为主,常见于单纯疱疹、带状疱疹等;⑬红斑发疹型:

临床表现以红斑、丘疹为主,常见于麻疹、风疹等。

19.试述疥疮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案:

⑪临床表现:

常累及皮肤薄嫩的部位(如指缝、腕部、肘窝、腋窝、乳房下、脐周、下腹部、股侧和外生殖器等部位),成年人头面部和掌跖部不易受累,而婴幼儿任何部位均可受累;皮损为米粒大小的丘疹、丘疱疹和灰白色或浅灰色线状隧道,丘疹为正常肤色或淡红色,反应剧烈者其顶端可出现脓疱;男性患者病程长或疥疮活跃时可在阴囊、阴茎、龟头等部位出现直径3~5mm的暗红色结节(疥疮结节),是疥螨引起的皮肤良性淋巴细胞增生性反应;自觉剧烈瘙痒,尤以晚间为甚;多发生于冬季,病程长短不一,有的可迁延数月之久。

身体虚弱、感觉神经病变、麻风和艾滋病患者可发生结痂型疥疮(也称挪威疥或角化型疥疮),后者与患者免疫功能异常有关,表现为大量结痂、脱屑,有时呈红皮病样外观,脱痂中有大量疥螨,传染性极强。

⑫应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澡、勤晒被褥;患者应及时隔离,家庭或集体宿舍中的患者应同时治疗;污染物品应煮沸消毒或在日光下暴晒以杀灭疥螨。

治疗以外用药物为主,瘙痒严重者可于睡前服镇静止痒药。

常用外用药物有:

①10%~20%硫磺软膏(婴幼儿用5%):

洗澡后除头面部外涂布全身,每天1~2次,连用3~4天为1个疗程,治疗过程中不洗澡、不更衣,治疗后1~2周如有新疹发生需重复治疗;②10%~25%苯甲酸苄酯乳膏:

杀虫力强,每天外用1~2次,2~3天为1个疗程;③1%γ-666霜:

杀虫作用强但有毒性,一般只外用一次,成人用量不能超过30克,儿童、孕妇和哺乳期妇女禁用。

疥疮结节可外用糖皮质激素或焦油凝胶,也可皮损注射泼尼松龙混悬液,顽固者可冷冻治疗,如继发化脓性感染应同时抗感染治疗。

20.简述麻风的分型和诊断标准:

⑪分型:

较通用的分类法为5级分类法,免疫力较强的结核样型麻风(TT)为一端,将免疫力较弱的瘤型麻风(LL)为另一端,在两端之间为免疫力不稳定的界线类偏结核样型麻风(BT)、中间界线类麻风(BB)和界线类偏瘤型麻风(BL)。

这是根据机体免疫力由强到弱、麻风杆菌数量和类型演变来分型,又称为免疫光谱分类法。

总的趋势是:

麻风杆菌数量LL>BL>BB>BT>TT,而细胞免疫反应强度TT>BT>BB>BL>LL。

麻风早期为未定类麻风(IL),可演变成免疫光谱中的任何一个类型,也可自愈。

细胞免疫力增强时BL可向结核样型端转化(BL→BB→BT),反之BT可向瘤型端转化(BT→BB→BL)。

⑫诊断依据有:

①皮损伴有感觉障碍及闭汗,或有麻木区;②周围神经受累,表现为神经干粗大伴相应功能障碍;③组织切片或组织液涂片查到麻风杆菌;④病理可见特征性病变。

符合上述4条中的2条或2条以上,或符合第3条者一般可确立诊断。

21.简述体癣的临床表现:

体癣皮损初起为红丘疹、丘疱疹或小水疱,继之形成有鳞屑的红色斑片,境界清楚,皮损边缘不断向外扩展,中央趋于消退,形成境界清楚的环状或多环状,边缘可分布丘疹、丘疱疹和水疱,中央色素沉着;亲动物性皮肤癣菌引起的皮损炎症反应明显,自觉瘙痒,可因长期搔抓刺激引起局部湿疹样改变或浸润肥厚呈苔藓样变。

股癣多见于腹股沟部位,单侧或双侧发生,亦常发生于臀部,基本皮损与体癣相同;由于患处透气性差、潮湿、易摩擦,常使皮损炎症明显,瘙痒显著。

22.试述跖疣、鸡眼和胼胝的鉴别要点:

⑪跖疣:

病因:

HPV感染;好发部位:

足跖;皮损:

圆形灰黄色角化片块,中央凹陷,较软,表面粗糙无皮纹,外周角化环,易见出血点;数目:

可较多;疼痛与压痛:

挤捏时明显⑫鸡眼:

病因:

挤压;好发部位:

足跖、趾、足缘;皮损:

圆锥形角质栓,外围透明黄色环;数目:

单发或几个;疼痛与压痛:

压痛明显⑬胼胝:

病因:

长期摩擦、压迫;好发部位:

足跖前部、足跟;皮损:

蜡黄色角质斑片,中央略增厚,皮纹清楚,边缘不清楚;数目:

1~2片;疼痛与压痛:

无或轻微23.试述甲真菌病的临床类型:

⑪白色浅表型(SWO):

致病真菌从甲板表面直接侵入引起。

表现为甲板浅层有点状或不规则片状白色混浊,甲板表面失去光泽或稍有凹凸不平。

⑫远端侧位甲下型(DLSO):

多由手足癣蔓延而来。

真菌从一侧甲廓侵犯甲的远端前缘及侧缘并使之增厚、灰黄混浊,甲板表面凹凸不平或破损。

⑬近端甲下型(PSO):

多通过甲小皮而进入甲板及甲床。

表现为甲半月和甲根部甲板粗糙肥厚、凹凸不平或破损。

(4)全甲毁损型(TDO):

是各型甲真菌病发展的最后结果。

表现为整个甲板被破坏,呈灰黄、灰褐色,甲板部分或全部脱落,甲床表面残留粗糙角化堆积物,甲床亦可增厚、脱屑。

24.试述毛囊炎、疖和痈的区别:

毛囊炎系局限于毛囊口的化脓性炎症;疖系毛囊深部及周围组织的化脓性炎症;痈系多个相邻毛囊及毛囊周围炎症相互融合而形成的皮肤深层脓皮病。

25.CREST综合征:

为肢端硬皮病的一种特殊类型,由下列5种临床表现组成:

皮肤钙化、雷诺现象、食管功能异常、肢端硬化和毛细血管扩,患者较少发生肾脏和肺部损害,预后较好。

26.结缔组织病:

为一组累及多系统、多器官的疏松结缔组织的疾病,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畴,其共同特征是患者血清中可检测出多种自身抗体,组织病理改变主要为淋巴细胞浸润、结缔组织粘液样水肿、纤维蛋白样变性和血管炎,用糖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治疗有效。

27.Gottron丘疹:

皮肌炎特征性皮肤表现之一,表现为指指关节、掌指关节伸侧的扁平紫红色丘疹,表面附着糠状鳞屑,约见于1/3患者。

28.狼疮带试验:

指对拟诊LE患者进行皮损或“正常”皮肤直接免疫荧光检查,阳性结果为真皮-表皮连接处有一免疫球蛋白或补体沉积带,呈亮绿色荧光。

29.刀砍状硬皮病:

指线状硬皮病累及额部和头皮时,表现为单侧皮肤、皮下和颅骨的萎缩,呈刀劈状,可伴脱发。

30.抗核抗体:

是一组包括核膜、核质及核仁中各种成分的自身抗体,不同种类抗核抗体常与某些疾病有关,检测时常采用鼠肝印片等作为底物进行间接免疫荧光检查。

31.药物性红斑狼疮:

服用某些药物(以普鲁卡因酰胺和肼苯达嗪最为多见)后引起的LE样表现和免疫学异常,主要表现为发热、关节痛、肌肉痛、面部蝶形红斑、口腔溃疡,可有浆膜炎,ANA、抗组蛋白抗体、抗ssDNA抗体等可为阳性,停药后多可逐渐好转。

32.简述CREST综合征的临床特点:

CREST综合征为肢端硬皮病的一种特殊类型,由下列5种临床表现组成:

①皮肤钙化;②雷诺现象;③食管功能异常;④肢端硬化;⑤毛细血管扩,此型患者较少发生肾脏和肺部损害,预后较好。

33.试述皮肌炎的诊断标准,并列举需要鉴别诊断的疾病:

⑪诊断标准:

①典型皮损;②四肢和颈部肌肉无力;③血清酶升高;④肌电图呈肌源性损害;⑤肌肉活检特征性病理改变。

⑫鉴别诊断:

本病需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系统性硬皮病等进行鉴别;多发性肌炎需与进行性肌营养不良、重症肌无力、风湿性肌痛等进行鉴别。

34.试述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标准:

①蝶形红斑②盘状红斑③光敏感④口腔溃疡⑤关节炎⑥浆膜炎(胸膜炎或心包炎)⑦肾病表现:

尿蛋白>0.5g/d(或尿蛋白>+++)或有细胞管型⑧神经病变:

癫痫发作或精神症状(除外由药物、代谢病引起)⑨血液病变:

溶血性贫血、白细胞<4000/μl、淋巴细胞<1500/μl或血小板<100,000/μl⑩免疫学异常:

抗dsDNA抗体(+),或抗Sm抗体(+),或抗心磷脂抗体(+)(包括抗心磷脂抗体、或狼疮抗凝ANA阳性:

除外药物性物,或持续至少6个月的梅毒血清假阳性反应,3者中具备1项)○11狼疮所致(*11项中具备4项即可诊断SLE)

35.简述局限性硬皮病的临床表现:

⑪斑状硬皮病:

也称硬斑病,躯干部多见;皮损可单发或多发,开始为圆形、椭圆或不规则形淡红色水肿性斑片,钱币大或更大,稍高出皮面,经久不退,逐渐扩大并硬化,数月后红色变淡,周围可有紫红色晕,中央略凹陷而呈蜡黄色或象牙色泽,表面干燥、无汗,毳毛逐渐消失,触之皮革样硬度。

病变可持续数年至数十年,数年后皮损硬度可减轻,局部变薄、萎缩,留有轻度色素沉着。

⑫线状硬皮病:

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皮损常沿单侧肢体呈线状或带状分布,初发时常为一带状红斑,发展迅速,早期即发生硬化,可累及皮肤、皮下组织、肌肉和筋膜,最终硬化并固定于下方的组织而致严重畸型,运动受限或引起肢体挛缩及骨发育障碍;累及额部和头皮处可表现为刀砍状硬皮病,下肢病变可伴隐性脊柱裂。

36.简述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表现:

⑪皮肤粘膜损害:

发生率70%~80%,粘膜损害主要表现为口腔溃疡。

皮肤可出现多种皮损,常见的有面部蝶形红斑、DLE样皮损、皮肤血管炎、脱发等,还可出现雷诺现象、大疱性皮损、荨麻疹样血管炎、网状青斑等。

⑫关节肌肉损害:

关节受累最常见,90%以上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关节痛,可伴关节红肿,但关节畸型不多见。

肌炎和肌痛也较常见,但肌无力不明显。

少数患者可出现缺血性骨坏死,以股骨头受累最常见。

⑬肾脏损害:

即狼疮性肾炎,发生率约75%,其严重程度与疾病预后关系密切。

其表现类似肾炎和肾病综合征,早期主要表现为蛋白尿和(或)血尿,肾功能一般正常,随着病情发展,后期可出现尿毒症,是SLE的主要死因。

(4)心血管系统损害:

发生率为70%,以心包炎最为多见,一般表现为干性纤维性心包炎,也可出现心肌炎、心膜炎、动脉炎、静脉炎等,部分患者可有周围血管病变。

(5)呼吸系统损害:

发生率为50%~70%,以胸膜炎多见,常为双侧,多为干性,还可发生间质性肺炎或肺间质纤维化。

(6)神经系统损害:

常在急性期或终末期出现,表现呈多样化,如偏头痛、记忆力减退、精神异常(如躁动、幻觉、妄想及强迫观念等)、脑膜炎、脑炎、偏瘫、失语及癫痫样抽搐等,其中癫痫样抽搐是狼疮性脑病的典型表现;亦可出现脊髓损害和周围神经损害。

(7)消化系统损害:

可表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肝脏受累时还可有肝脏肿大、肝功能异常等自身免疫性肝病的表现。

(8)血液系统损害:

白细胞减少最常见,其次为血小板减少,也可发生溶血性贫血。

(9)还可累及眼部出现眼底中心血管周围丝棉样白斑、视乳头水肿等变化;也可出现淋巴结肿大、口干、眼干等症状。

37.简述皮肌炎的临床表现:

⑪皮肤表现:

特征性皮损有双上眼睑紫红色浮肿性红斑(Heliotrope征)、Gottron丘疹、皮肤异色症,其他还可有甲皱襞发红、毛细血管迂曲扩,甲小皮角化、光敏感、血管炎性损害、脱发等,部分患者(特别是儿童患者)可在皮肤、皮下组织、关节附近发生软组织钙化。

⑫肌炎表现:

表现为受累肌群的无力、疼痛和压痛,主要累及四肢近端肌群、肩胛间肌群、颈部和咽喉部肌群,出现双上肢上举困难、握力下降、站立和行走困难、平卧时抬头困难、吞咽困难、发音困难等,严重时可累及呼吸肌和心肌;急性期由于肌肉炎症、变性而引起肌无力、肿胀,有自发痛和压痛。

⑬其他表现:

可有不规则发热、消瘦、贫血、关节炎等。

间质性肺炎是皮肌炎常见并发症,关节肿胀类似于风湿性关节炎,肾脏损害少见,个别患者可有雷诺现象。

(4)伴发恶性肿瘤:

皮肌炎患者恶性肿瘤发生率高,约为5%~30%,特别是40岁以上者发生率更高。

各种恶性肿瘤均可发生,女性患者以乳腺癌、卵巢癌多见,其他还可见胃癌、肺癌、肝癌、鼻咽癌、淋巴瘤等。

38.尿布皮炎:

由于尿布更换不勤、产氨细菌分解尿液后产生较多的氨刺激皮肤导致,多累及婴儿会阴部,有时可蔓延至腹股沟及下腹部,皮损呈大片潮红,亦可发生斑丘疹和丘疹,边缘清楚,皮损形态与尿布包扎方式一致。

39.原发性刺激反应:

指接触物本身具有强烈刺激性或毒性,任何人接触该物质均可发病;某些物质刺激性较小,但一定浓度接触一定时间也可致病。

共同特点是:

①任何人接触后均可能发病;②无一定潜伏期;③皮损多限于直接接触部位,边缘清楚;④停止接触后皮损可

消退。

40.感染性湿疹样皮炎:

属于自身敏感性皮炎的特殊类型,常见于有较多分泌物的溃疡、窦道、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及腹腔造瘘开口周围皮肤,发病与分泌物及其中细菌毒素的刺激有关,表现为丘疹、水疱、糜烂等,亦可累及远隔部位,瘙痒剧烈。

41.列举特应性皮炎的Williams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如下:

持续12个月的皮肤瘙痒状态加上以下标准中的3项或更多:

1、2岁以前发病2、身体屈侧皮肤受累(包括肘窝、腘窝、踝前或颈周,10岁以下儿童包括颊部)3、有全身皮肤干燥史4、个人史中有其他过敏性疾病或一级亲属中有过敏性疾病史5、有可见的身体屈侧湿疹样皮损42.简述急性湿疹与急性接触性皮炎的鉴别要点:

急性湿疹:

病因:

复杂,多属因,不易查清;好发部位:

任何部位;皮损特点:

多形性,对称,无大疱及坏死,炎症较轻;皮损境界:

不清楚;自觉表现:

瘙痒,一般不痛;病程:

较长,易复发;斑贴试验:

常阴性。

急性接触性皮炎:

病因:

多属外因,有接触史;好发部位:

主要在接触部位;皮损特点:

单一形态,可有大疱及坏死,炎症较重;皮损境界:

清楚;自觉表现:

瘙痒、灼热或疼痛;病程:

较短,去除病因后迅速自愈,不接触不复发;斑贴试验:

多阳性。

43.试述接触性皮炎的发病机制:

⑪原发性刺激反应:

接触物本身具有强烈刺激性(如接触强酸、强碱等化学物质)或毒性,任何人接触该物质均可发病;某些物质刺激性较小,但一定浓度接触一定时间也可致病。

共同特点是:

①任何人接触后均可能发病;②无一定潜伏期;③皮损多限于直接接触部位,边缘清楚;④停止接触后皮损可消退。

⑫接触性致敏反应:

为典型的迟发型Ⅳ型变态反应。

接触物为致敏因子,本身并无刺激性或毒性,多数人接触后不发病,仅有少数人在接触后经过一定时间的潜伏期,在接触部位的皮肤、粘膜发生变态反应性炎症。

共同特点是:

①有一定潜伏期,首次接触后不发生反应,经过1~2周后如再次接触同样致敏物才发病;②皮损往往广泛性、对称性分布;③易反复发作;④皮肤斑贴试验阳性。

44.试述特应性皮炎的临床表现:

⑪婴儿期:

约60%患者于1岁以发病,以出生2个月以后为多。

初发皮损为颊面部的瘙痒性红斑,继而在红斑基础上出现针头大小的丘疹、丘疱疹,密集成片,皮损呈多形性,界限不清,搔抓、摩擦后很快形成糜烂、渗出和结痂等;皮损可迅速扩展至其他部位(如头皮、额、颈、腕、四肢屈侧等)。

病情时重时轻,某些食品或环境等因素可使病情加剧,可出现继发感染。

一般在2岁以逐渐好转、痊愈,部分患者病情迁延并发展为儿童期特应性皮炎。

⑫儿童期:

多在婴儿期特应性皮炎缓解1~2年后发生并逐渐加重,少数自婴儿期延续发生。

皮损累及四肢伸侧或屈侧,常限于肘窝、腘窝等处,其次为眼睑、颜面部。

皮损暗红色,渗出较婴儿期为轻,常伴抓痕等继发皮损,久之形成苔藓样变。

此期瘙痒仍很剧烈,形成“瘙痒-搔抓-瘙痒”的恶性循环。

⑬青年成人期:

指12岁以后青少年期及成人阶段的特应性皮炎,可以从儿童期发展而来或直接发生。

好发于肘窝、腘窝、四肢、躯干。

皮损常表现为局限性苔藓样变,有时可呈急性、亚急性湿疹样改变,部分患者皮损表现为泛发性干燥丘疹;瘙痒剧烈,搔抓出现血痂、鳞屑及色素沉着等继发皮损。

45.药疹:

亦称药物性皮炎,是药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人体后引起的皮肤、粘膜的炎症反应,严重者尚可累及机体其他系统。

46.药物激发试验:

指药疹消退一段时间后,服试验剂量(一般为治疗量的1/8~1/4或更小量),以探查可疑致敏药物,适用于口服药物所致的较轻型药疹,同时疾病本身又要求必须使用该药治疗时(如抗结核药、抗癫痫药等),禁止应用于速发型变态反应性药疹和重型药疹患者。

47.试述引起药疹的常见药物种类:

⑪抗生素和抗菌药:

包括半合成青霉素(如氨苄青霉素和羟氨苄青霉素的部分)、磺胺类(如复方磺胺甲噁唑等)、四环素类、酰胺醇类(如氯霉素等);⑫解热镇痛药:

如阿司匹林、氨基比林、扑热息痛、保泰松等,此类药物常与其他药

物制成复方制剂,商品名复杂,使用时应多加注意;⑬镇静催眠药及抗癫痫药:

如苯巴比妥、苯妥英钠、眠尔通、卡马西平等,其中以苯巴比妥引起者较多;(4)抗痛风药物:

如别嘌呤醇;(5)异种血清制剂及疫苗(如破伤风抗毒素、狂犬病疫苗、蛇毒免疫血清等);(6)中药:

某些中药及制剂也有引起药疹的报道。

48.简述重症药疹的类型及其临床特点:

⑪重症多形红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