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第六组课外阅读.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338104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7.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下册第六组课外阅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六年级下册第六组课外阅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六年级下册第六组课外阅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六年级下册第六组课外阅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六年级下册第六组课外阅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六年级下册第六组课外阅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六年级下册第六组课外阅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六年级下册第六组课外阅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六年级下册第六组课外阅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六年级下册第六组课外阅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六年级下册第六组课外阅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六年级下册第六组课外阅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六年级下册第六组课外阅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六年级下册第六组课外阅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年级下册第六组课外阅读.docx

《六年级下册第六组课外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下册第六组课外阅读.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六年级下册第六组课外阅读.docx

六年级下册第六组课外阅读

第六单元学生生活

导语。

学生生活丰富多彩,有快乐的,有酸楚的,有芳香的,也有苦辣的;有值得感恩的,有震撼心灵的,也有明白道理的。

我们为什么30年后还念念不忘刘老师?

队里给的救济物品中,我为什么只要个文具盒?

一片小小的绿叶,为什么值得我珍藏?

我记忆中的玉兰花为什么那么芳香?

……阅读的时候,要把握当时当地的情况,抓住表现人物思想的事件,体会思想感情。

1理想的风筝

春天又到了。

  柳枝染上了嫩绿,在春风里尽情摇摆,舒展着自己的腰身。

连翘[qiáo]花举起金黄的小喇叭,吹奏着生命之歌。

蓝天上,一只只风筝在同白云戏耍,引动无数的人仰望天穹,让自己的心也飞上云端。

  每逢这时候,我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我的刘老师,想起他放上天空的风筝。

  刘老师教我们历史课。

他个子不高,微微发胖的脸上有一双时常眯起来的慈祥的眼睛,一头花白的短发更衬出他的忠厚。

他有一条强壮的右腿,而左腿,膝盖以下被全部截去了,靠一根圆木拐杖支撑着。

这条腿是什么时候、为什么截去的,我们不知道。

只是有一次,他在讲课的时候讲到女娲造人的传说,笑着对我们说:

“……女娲用手捏泥人捏得累了,便用树枝沾起泥巴向地上甩。

甩到地上的泥巴变成了人,只是有的人由于女娲甩的力量太大,被甩丢了腿和胳膊。

我就是那时候被她甩掉了一条腿的。

”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的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

  他只靠着健壮的右腿和一枝圆木棍,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为我们讲课。

他的课讲得极好。

祖国的历史,使他自豪。

讲到历代的民族英雄,他慷慨激昂,常常使我们激动得落泪;而讲到祖国近代史上受屈辱的岁月,他自己又常常哽咽(gěngyè),使我们沉重地低下头去。

后来,我考入了历史系,和刘老师的影响有极大的关系。

  他喜欢在课堂上当众提问同学,让学生们述说自己学习的心得。

我记得清楚极了,倘若同学回答得正确、深刻,他便静静地立在教室一侧,微仰着头,眯起眼睛,细细地听,仿佛在品味一首美妙的乐曲。

然后,又好像从沉醉中醒来,长舒一口气,亲切、大声地说:

“好!

好!

”倘若有的同学回答得不好,他就吃惊地瞪大眼睛,关切地瞧着同学,一边细声说:

“别紧张,想想,想想,再好好想想。

”一边不住地点头,好像那每一次点头都给学生一次启发。

这时候,他比被提问的学生还要紧张。

这情景,已经过去了将近三十年,今天一想起来,依旧那么清晰,那么亲切。

  然而,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刘老师每年春天放风筝的情景。

  北方的冬季漫长而枯燥。

当春风吹绿了大地的时候,一种舒展的快意便浮上人们的心头。

在晴朗而没有大风的日子,刘老师课余便在校园的操场上,放起他亲手制作的风筝。

  他的风筝各式各样:

有简单的“豆腐块儿”,有长达丈余的蜈蚣(wúgōng),最精妙的是黑色的燕子风筝。

他的腿自然不便于奔跑,但他却决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上蓝天的欢乐。

他总是自己手持线拐,让他的孩子或学生远远地举着风筝。

他喊声:

“起!

”便不断拉动手中的线,那纸糊的燕子便抖起翅膀,翩(piān)翩起舞,扶摇直上。

他仰望白云,看那青黑的小燕在风中翱翔盘旋,仿佛他的心也一齐跃上了蓝天。

这时候,他最幸福,笑声朗朗,指着天上的风筝,同看风筝的同学们说笑。

有一次,他故意撒手,让天上飞舞的纸燕带动长长的线和线拐在地上一蹦一跳地向前飞跑。

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线拐,还喊着:

“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

”他终于气喘吁吁地抓住线拐,脸上飘起得意和满足的稚气。

那天,他一定过得最幸福、最充实,因为他感到了他生命的力量。

  这情景使我深深感动。

一个年过五十身有残疾的老师,对生活有着那样纯朴、强烈的爱与追求,一个活泼泼的少年又该怎么样呢?

  已经近三十年没见到他了。

然而他永远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

他用那双写了无数个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

那些风筝将陪伴着我的心,永远在祖国的蓝天上翱翔。

刘老师啊,您在哪里?

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作者:

苏叔阳)

1这篇文章,作者回忆了刘老师三件事,下面描述不正确的是哪一个?

()

A笑谈腿疾,表现刘老师风趣幽默,坦荡为人。

B跳跃板书,表现刘老师虽然有腿疾,但意志坚强,终于职守。

C喜放风筝,表现刘老师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热爱。

D风筝多样,表现刘老师心灵手巧,也很孩子气。

2第三自然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

A承上启下,引起回忆B思念老师,不由自主

C把刘老师和风筝联系起来D总结景物,抒情赞美

3“不见刘老师已经近30年了”这句话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

A怀念老师,音信杳无B结束回忆,接回实现

C感叹时间过得真快D猜想刘老师已经不在了

4下面三句话中加点字的用法,下面分析概括不正确?

()

①笑过之后,每个学生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

②当春风吹绿了大地的时候,人们的身心一齐苏醒,一种舒展的快意便浮上心头。

③他脸上漾出的那甜蜜的笑,使我觉得他不是一位老人,而是一个同我一样的少年。

A“泛”表示“透露出来”,第一句写感情,感情是透露出来的,用“泛”很准确。

B“浮”表达“向上展现”,第二句话写快意,快意是展现出来的,用“浮”很确切。

C“漾”表达“层层展开”,笑起来脸上出现水波一样的皱纹,用“漾”准确。

D这三个词语意思相近,为了避免用词的重复,作者就分别用。

5文章开头的特点,下面说法哪个正确?

A精彩呈现,引起回忆B景物描写,赞美生命

C场面描写,渲染气氛D总揽全文,提挈要点

6文章第二段为什么只有柳枝、连翘花和风筝,而不写其他?

()。

A作者只看见这些景物B这些景物能表现春天的特点C值得回忆的场面只有这些。

D柳枝喻生命力强,连翘花喻帮助指导人,风筝喻童心活泼。

它们暗指刘老师。

7文章哪个事件作为重点详细写?

为什么?

 

8全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从哪些词句中看出,请举例。

2文具盒

厉劲的北风篦子似地梳刮着裸露的皮肤,小英的手背上就有了一道道血口子……

娘说,女孩子家能识几个字就行了,遭那个罪咋?

小英听了,眼泪就扑塌扑塌掉下来。

常沾泪的那地方便有了印痕,像两片干柳叶。

过年了,乡里分给村里一些市里人捐的衣物,村里再分到户。

听到吆喝声,娘带着小英去领。

村长的家就是村里办公的地方,只比小英的家多一张床和两把一坐就吱吱作响的白茬椅子。

捐物只剩下一双皮鞋,一件半旧的红毛衣和一个塑料文具盒。

村长脸上透露出很为难的神色,说:

“大妹子,拣一样吧,还有两家哩……”

娘就毫不犹豫地抓起那件红毛衣,抖了几抖就往小英身上套。

小英直往后趔趄,眼光却扎在那个文具盒上。

娘说:

“那物件不挡寒,要它咋?

”村长讪讪地笑了,说:

“这闺女有出息……”娘叹了口气,将毛衣在手里窝来窝去,说:

“你真憨……”小英的眼泪又下来了。

娘说:

“甭哭,依着你还不行吗?

得到这个文具盒,小英把它当作宝贝,用布包好,放在枕边,从不往书包里装。

没人的时候,她就打开它——就像打开了一个天地:

文具盒里有花花绿绿的贴画、课程表,还有一杆漂亮的自动铅笔……拿起自动铅笔,她就觉得自己也会在市里某个明亮、温暖的教室里……

几年以后,小英考上了中专,去市里上学。

临上路时,她没忘了将文具盒随身带上。

开学头一天,小英拿出文具盒摆在桌上——惟一能和同学一样的,就是这一件了。

同桌的同学叫小丽,家就在市里。

看到那个文具盒,小丽不屑地一笑。

待小英掀开它,小丽的眼睛就睁大了,那个课程表是她设计的……小丽说,你真爱惜……小英笑了,说,有了这个文具盒,我就不爱哭了。

你小时侯好哭不?

小丽不答,脸却红了。

她没敢说这个文具盒是为了让妈再买一个更好的而捐出的。

当时妈说这还能用,她就闹,还哭鼻子……

小英和小丽成了好朋友。

临近寒假的一个周末,小丽邀请小英去家里玩。

小英不去,说,我娘说了,不让我到别人家去。

小丽说,我妈妈主要是想见见你……小英就去了。

从小丽的家回来,小英给家里写了一封信。

信里说,娘,我想要一件红毛衣……

(作者:

司玉笙。

来自《精英家教网》,有删节)

1“甭哭”的“甭”根据字形,你猜想它是什么意思?

()

A喜欢B不要C不用D不想

2“眼光却扎在那个文具盒上”中的“扎”用得好在哪里?

()

A形象地写出了眼睛的动作B生动表现了小英喜爱文具盒的心理

C准确的表达出目光锐利D具体表现出了文具盒非常引人注目

3从短文中可以知道,小丽所在的这个村庄是个什么样的村庄?

()

A景色优美B地点偏僻C非常贫困D人员众多

4文具盒在短文中起什么作用?

()

A贯穿全文的线索B珍贵的物品C捐赠的礼物D没人要的物品

5文章开头段的描写,想说明什么?

()

A那个村庄北风很大很冷B小英缺少御寒的衣服

C小英劳累过度全身是伤D小英年纪小不耐寒

6捐赠来的物品只剩下三件,小英选择文具盒的原因是什么?

()

A文具盒很漂亮B渴望上学D文具盒可以装物品D文具盒代表高贵

7从小丽家回来,小英为什么写信给娘要一件红毛衣?

 

8“过年了,乡里分给村里一些市里人捐的衣物”这里为什么要提到“市里”?

 

3一片绿叶的回忆

生活中有许多事情就像浮萍一样随波逝去,但也有的事情像树根一样牢牢地扎在人们的心里。

每当我翻着纪念册,看到一张卡片上夹着的那一片绿叶时,我就深深地怀念起我的启蒙老师——叶老师来。

我的童年时期,是在一个小山村里度过的。

小山村,让我梦萦魂绕。

山村小学的叶老师是我童年时最好的引路人。

那时的叶老师20多岁,平日文静寡言,很少说话。

叶老师喜欢我,我也敬重叶老师。

叶老师喜爱绿叶,在她的书里常可以看到用绿叶制作的书签。

一次我和叶老师在野外散步,我看她低头捡起了一片宽大的绿叶。

“叶老师,您怎么这么喜欢绿叶?

”我憋不住问。

叶老师不置可否,却给我讲了一个很感人的故事。

一位小姑娘患了重病,自己觉得马上就要死了。

她望着窗外的常青藤,说:

“青藤上最后一片叶子落下时,我就要离开人间了。

”人们都为她伤心,这件事被一个年迈的画家知道了。

老画家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抱病握笔画了一片碧绿晶莹的叶子,把它牢牢地扎在青藤上。

此后不久,老画家溘然长逝了,而那位小姑娘却从此坚强地活下来。

听着叶老师娓娓的讲述,我悟出了她喜爱绿叶的真正原因。

后来,我离乡来津。

分手时,叶老师送我一束花,可我却说:

“您还是送我一片绿叶吧。

”叶老师会心地笑了,她笑得那么甜。

去年教师节的时候,我特意去看望老师。

她显得有些老了,但比以前开朗健谈了。

她见到我很高兴,我也真有点舍不得离开她。

临走时她送给我一张非常精致的卡片。

上面镶嵌着一片绿叶,绿叶下整齐地抄着一段名言:

花的事业是甜美的,果实的事业是尊贵的,但还是让我在默默献身的阴影里做叶的事业吧,因为叶的事业是谦逊的。

此后,我一直珍藏着这张卡片,像是珍藏叶老师的一片心。

(作者:

冯凯玲。

摘自《写作》2013年Z4期)

1“扎在人们的心里”和“扎在青藤上”两个“扎”字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

A动作有力,印象深刻B记得牢固,固定很稳

C物体尖锐,刺得很深D心中阵痛,粘贴得高

2“叶老师平日文静寡言”。

文中能解释“文静寡言”的是哪个词语?

()

A很少说话B喜爱绿叶C深深怀念D制作书签

3老画家画一片绿叶扎在青藤上,有什么用意?

()

A让人们知道他画的绿叶就像是真的一样。

B知道自己不久人世,给后人一点纪念。

C祝愿姑娘像绿叶一样焕发生命永不凋零。

D让人们学习老画家抱病坚持工作的精神。

4文章第一段话,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

A引起回忆B介绍情况C渲染气氛D精彩呈现

5文章最后一段话,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

A探望老师,依依不舍B结束回忆,照应开头

C总结全文,抒发感情D美好祝愿,一直珍藏

6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描述,哪一项是正确的?

()

A文章通过一片绿叶,回忆叶老师对我的启蒙教育,表达了我对叶老师的怀念之情。

B文章通过一篇绿叶,回忆叶老师给我讲的故事,表达了我对患病姑娘的祝福。

C文章通过一篇绿叶,回忆老画家为患病姑娘所画的一幅画,赞颂画家具有同情心。

D文章通过一片绿叶,回忆起纪念册的由来,表达了我对纪念册的喜爱之情。

7请你写出两点短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8你如果也给最喜欢的老师送一张卡片,准备在上面写几句什么话?

4爸爸总不在我身边

我曾经因为不经常和爸爸在一起而感到苦恼。

放寒假的那天,爸爸把我从学校接回家就匆匆走了。

我一个人在家很寂寞,幸亏有书作伴。

大约晚上5点钟的时候,爸爸回来了。

可这时,电话铃却响了,爸爸拿起话筒,跟那人谈了几句。

他看了看正在看书的我,说:

“天予,跟爸爸到外面吃饭吧。

”我有点不情愿。

爸爸知道我的心意,说:

“这是位北京来的同事,非要我去不可。

“那您去好了,我去没意思,你们谈正经事,我干啥?

您就去吧,我又不是老一个人待在家待吗?

饭菜我也会做,家里又有那么多书。

“那好吧,你在家小心点,爸爸走了。

”“嘭”的一声,大门又无情地关上了。

我急忙跑向窗口,望着他离去的身影,感到一阵堵心,泪水在我的眼里打转。

像这样的泪水,不知在我眼眶里出现过多少次。

自从我“呱呱”落地,爸爸就很少跟我在一起。

上幼儿园时,我每个星期才回家一次,平时都住在外婆家,就算回家了,也见不到爸爸,因为晚上爸爸总是半夜才回来。

那时,我已经进入了梦乡;早晨他很早就走了,我醒来时,留给我的总是空荡荡的屋子。

我上一年级以后,虽然全住自己家,可跟爸爸见面的次数并没有增加,晚上他还是很晚才回家,早晨,他还是很早就出去。

有一天,一个令我高兴又使我难过的消息传到了我的耳朵里——爸爸要调到杭州去了,担任中国华能浙江分公司副总裁,我呆住了。

是的,我是为爸爸得到自己理想的工作而感到高兴。

可是这个消息对我的打击也很大,因为这样,爸爸跟我见面的机会就更少了。

爸爸走了,留下我和妈妈在宁波。

吃饭的时候,我看着别人家一家三口围着桌子高高兴兴,心理真不是滋味。

偶尔爸爸回来一次,早晨把我送到学校门口说:

“乖孩子,自己进去吧,爸爸办事去了。

”我为了不使爸爸为难,尽量控制自己的感情;他一走,我的眼泪就留下来,但又很快忍住了。

三年后,妈妈也因工作需要调到了杭州,我真是喜出望外,现在一家人终于可以团聚了。

没料到,他们因为工作太忙还是没时间回家照看我。

他们把我送进了寄宿制学校——杭州西子国际实验学校。

我问爸爸:

“为什么不让我在杭州市里就近上学?

”他说:

“这个学校对你有好处,你已经有独立生活的能力了,再去锻炼锻炼吧。

我来到西子学校读书已经两年了。

这两年,收获很大,再不像以前那样经常想父母了,与父母分别时也不再挂眼泪了。

我知道天下父母的心都一样,谁不爱自己的孩子?

他们为了工作东奔西跑,走南闯北,夜以继日。

我呢,长大了也必定要为自己的事业奔忙,也一定不能经常在父母身边。

离不开父母的人,永远长不成大人。

愿天下和我一样人的孩子都能体谅父母,从小学会身心自强,言行自律,学习自主,生活自理。

(作者:

寿天予。

摘自《小学生作文向导》1996年第11期)

1文章写“爸爸总不在我身边”的事例,下面哪个概括不正确?

()

A放寒假那天晚上,爸爸被来自北京的客人约出去,没有时间陪伴我。

B上学之后,我住外婆家或者住在自己家才经常跟爸爸在一起。

C爸爸调往杭州之后,我们和爸爸两地分居,更难得跟爸爸待在一起。

D妈妈也调往杭州之后,和爸爸住在同一座城市,我却在寄宿制学校。

2“像这样的泪水,不知在我眼眶里出现过多少次。

”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

A诉说自己的苦恼B写出了自己的脆弱

C道出了爸爸的狠心D引起往事的回忆

3文章好几次写到“泪水在眼眶里打转”,为什么仅仅是“打转”而没有流下来?

()

A说明我受到的委屈很多B说明我和爸爸的感情很深

C说明我的忍受能力很强D说明我对爸爸的想念不强烈

4文章作为重点事例进行详细写的是哪件事?

()

A陪北京客人吃饭B进入小学阶段C爸爸调往杭州D妈妈也调往杭州

5爸爸总不在我身边的原因,下面哪个概括不正确?

()

A爸爸工作总是早出晚归B爸爸工作调动我们两地分居

C爸爸对我总是不理不睬D爸爸让我养成独立生活能力

6文章第一句话中的“曾经……苦恼”告诉我们什么?

()

A过去总想爸爸在身边,现在懂事了理解爸爸了。

B过去经常想念爸爸陪在身边,现在一点都不想了。

C过去自己感到非常苦恼,现在根本没有苦恼了。

D过去年纪小需要爸爸照管,现在长大了不要爸爸了。

7作者写这篇文章的主要用意是什么?

8你觉得文章的标题取得好不好,为什么?

5玉兰花的记忆

①不记得从什么时候起,每当院子里的玉兰花散放出清远的香味时,总有认识或不认识的邻人,专程前来要花。

②玉兰花树约有两层半的楼房高。

自我有记忆起,便有花香。

父亲总是起个大早,趁花含苞时摘下。

他把较细的竹竿末端削成剪刀口状,以辅助摘花,有时亲自爬上树去摘,身手矫健。

然后再把摘下的花,分别装在小袋子里,置于冰箱保鲜,一有邻人闻香驻足,便可以方便相赠。

③当然,父亲一定会留下用手可以够得到的范围,让前来感染香气的邻居,也可以得到在绿阴中寻一抹清幽的乐趣。

④念小学时,家人总要在我的书包里放些玉兰花,用手帕包好,以免损及象牙白的花瓣。

然后再三叮咛,送给老师和同学。

有时自己懒惰贪玩,便忘了,经常是老师提醒:

“我又闻到花香哦。

”我才猛然记起。

⑤常常在送给老师后,玉兰花就所剩无几了,所以当同学向我要时,就显窘促,只好从亲近的同学开始送。

一些偶有口角的,就给省下来了。

现在想起来,真自觉小家子气。

那时一直不明白,何以小小的花朵,竞有如此大的魁力?

因为我总是喜欢花的姿态,远远胜过它的香气。

直到渐渐长大,才稍稍明了这是一种喜悦心情。

二十几年前,物资并不丰富,用香水的人当然不多。

能在夏日清早感染一身香气,并持续整天,的确令人喜悦。

在要花的过程中,即使不认识的人也能透过花间说家常,增进情谊,真是情趣无限。

⑥而父亲赶早摘花,想到会有许多人喜欢他种的花,并盘算着不知今天的花够不够时,这份可以与人分享的心情,更是令人欣慰吧。

尤其某个有晨曦的夏天清早,当我看见父亲摘下一朵沾露的玉兰花,小心翼翼地插在母亲的耳际,顺手理理母亲的头发时,我被这般美丽的父母深深感动。

⑦我恍然大悟。

原来,母亲身上的花影飘香,皆是父亲每天亲手插上去的。

对父亲而言,这也许是极自然不过的一个举止,但跃入我眼里,却是温柔万分。

我很难明确地描述出这份感动,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这种感觉真的很好。

⑧玉兰花我有很特别的记忆。

我曾在它的枝干上,每年刻画一痕,以志成长;也和姐姐爬坐上树枝,吃着西瓜,享受风的摇摆。

但这都只不过是父亲无形中带给我的一些生活上的启示。

(作者:

卢玮)

1赠送玉兰花所表达的情感种类,哪个概括不恰当?

()

A邻里之情B师友之情C相思之情D亲人之情

2第⑥段写“我被这般美丽的父母深深感动”,“美丽”指什么?

()

A玉兰花的姿态美B玉兰花的颜色美

C父母恩爱和谐美D玉兰花的香气美

3第⑤段写“现在想起来,真自觉小家子气”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

A表达自己爱惜玉兰花B反衬家人赠花的大气

C说明自己从小不懂事D说明自己爱憎分明

4经常是老师提醒:

“我又闻到花香哦。

”我才猛然记起。

这句话哪种理解不对?

()

A句子表达了我和老师之间很真诚B反映出老师是个亲切幽默的人

C句子写出了我送花常常磨磨蹭蹭D“又”字写出了我送花很经常

5第⑧段我“也和姐姐爬坐上树枝,吃着西瓜,享受风的摇摆”为何这样写?

()

A玉兰花给我们带来愉悦和享受B我和姐姐非常喜欢爬树

C我和姐姐两人都很喜欢吃西瓜D这里的夏天经常刮大风

6下面对文章的赏析,哪一项不正确?

()

A文章开头写“总有认识或不认识的邻人,专程前来要花”这是全文的铺垫。

B文章题目是“玉兰花的记忆”,说明玉兰花也和人一样有记忆能力。

C文章蕴含着“给别人快乐的享受,自己也得到快乐的享受”这样一个道理。

D文章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法,语言朴实,字里行间蕴含着深深的人情味。

7文章没有写花的颜色和形态,只写它的香味。

你对这样写有什么看法?

 

8根据本文的取材方法,如果以“猫”为写作对象,有哪些取材方法?

附答案

1理想的风筝

1D2A3B4D5B6D7示例:

作者把放风筝作为重点进行详细写,因为文章主要表现刘老师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意义的追求,放风筝最能体现他的这个特点。

8示例:

文章表达了作者对刘老师的尊敬和怀念之情,比如从“不由自主”“尊敬”“印象最深”“深深地思念”等词语中可以知道。

2文具盒

1C2B3C4A5B6B7示例:

红毛衣穿着显得更美,爱美是人的天性。

8为下文小英去市里读中专,遇到捐赠文具盒的同桌小丽,并与之交朋友等做好铺垫,使故事情节前后照应。

(意思对即可,表达不强求一致)

3一片绿叶的回忆

1B2A3C4A5B6A7示例:

①文章在表达顺序上采用“引起回忆→具体回忆→回忆原因”的思路写。

②文章第一段点出“一片绿叶”,最后一段说明绿叶的由来,使文章前后呼应,结构完整。

③文章既是借物抒情,也是借事抒情,抒发了对叶老师的深深怀念之情。

8略

4爸爸总不在我身边

1B2D3C4A5C6A7示例:

①告诉人们爸爸把全部心思用在工作上,工作积极,努力进取,很是辛苦。

②作为子女,要理解爸爸,要学会独立生活,培养自理生活的能力,养成独自生活的习惯。

8示例:

标题取得好。

①通过“爸爸总不在我身边”这个角度反映出爸爸工作勤奋。

②“爸爸总不在我身边”是文章的基本线索,贯穿着全文的主要内容;③标题跟其他写爸爸的相比,很是新颖,能吸引读者的好奇心。

5玉兰花的记忆

1C2C3B4C5A6A7示例:

①因为写作的目的不一样,所以选取材料的角度也不同。

②写同一种事物,根据写作着眼点不同而选取不同的方面来写,是同文异取。

③写玉兰花的香味,隐喻着家人慷慨乐施的好品质,这和颜色形态无关。

8示例:

①如果要反映猫的可爱,可以从猫的外形特点,猫的爱玩爱闹,猫的善解人意等方面取材。

②如果要反映猫在老鼠心目中的威望,可以从死猫也能吓死活老鼠这个角度取材。

③如果要反映猫的淘气,可以从猫怎样戏弄小动物等方面取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社交礼仪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