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五代词之略说.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340229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6.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晚唐五代词之略说.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晚唐五代词之略说.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晚唐五代词之略说.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晚唐五代词之略说.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晚唐五代词之略说.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晚唐五代词之略说.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晚唐五代词之略说.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晚唐五代词之略说.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晚唐五代词之略说.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晚唐五代词之略说.docx

《晚唐五代词之略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晚唐五代词之略说.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晚唐五代词之略说.docx

晚唐五代词之略说

说词,自当以宋词为主脉;而说宋词,又当然先要追述唐、五代。

绍本求源,人或说词之祖是李白,这不足信。

但托于李白的《菩萨蛮》、《忆秦娥》,真是好词,有唐人气象。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

——菩萨蛮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忆秦娥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先就大气,“暝色入高楼”,“入”字极好!

若秦少游“漠漠轻寒上小楼”的“上”字,然太白的“入”字多么有力!

这是自然与人的联结,天人于此会通。

下片“玉阶空伫立”的“空”字亦好!

写空茫之感。

人在楼上,思接千载,视通万里,顿感空茫之时,是因为人没有稳定之栖居,见宿鸟之归飞,伤归程之无定也。

《忆秦娥》中“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真如王静安所云是“寥寥八字,遂关千古登临之口”。

这已不只是一个女子的感伤,已是自古登临者之感怀了。

“咸阳古道音尘绝”,这“音尘绝”是一种交流的中断,这是共存感的破碎,这是最让人不禁的。

人都说诗变为词音乐的作用很大,这固然不错,但这是外因,内因应该是文人作诗作腻了,或者说是作不出什么名堂来了。

这就是胡小石先生说的,陆地走不通,就去走水路了。

到了晚唐,人的心理也起了很大的变化,由对铁马金戈,建功立业的关注,转而对花间柳下,闺情幽怨的关注了。

这种转变是有文化大背景作依托的。

俗曲对文人的影响很大,敦煌曲子词基本能看出唐代俗曲的面貌,俗曲对文人的诱惑是因为它有“真”,而且这“真”是没有伪装的。

文人多用“美”把“真”伪装起来,以与“善”合,达到真、善、美的合一。

“善”是起了大作用的,那是一个软套子,大多的文人是挣不出去的!

贩夫俗子、愚夫愚妇,不唱曲子则已,若唱,则不管“善”这个“套子”的。

既然不管那套子,所以也用不着拿文人所谓的“美”去伪装。

因而,俗曲让人读着就显得格外大胆,当然也就显得格外直白。

文人对俗曲的态度是矛盾的,又爱又怕,越爱越怕,越怕越爱。

因爱而学,因怕则在学的时候去“净化”它,也就是把那个“俗”给淡化,使之趋“雅”,自唐而宋,一些文人都在努力地做着使词“雅化”的工作。

但词中的原发力量,即“俗”,却从没有稍歇,经过文人的努力,俗雅分流,却各成江河。

温庭筠(80l一866,字飞卿)是晚唐的代表,他是真正把词当词作的第一人。

他有两类词,一是那种像李商隐诗一类的“唯美主义”的东西,那里有“雅”的倾向;还有一类比较平白的东西,那里有一些“俗”的影子。

前者是他的当行,《菩萨蛮》十数首大都是这类东西。

我们选三首来看: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应。

新帖绣罗襦,双双釜鹧鸪。

水精帘里颇黎枕,.暖香惹梦鸳鸯锦。

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

藕丝秋色浅,入胜参差剪。

双鬓隔香红,玉钗头上风。

南园满地堆轻絮,愁闻一霎清明雨。

雨后却斜阳,杏花零落香。

无言匀睡脸,枕上屏山掩。

时节欲黄昏,无聊独倚门。

“小山重叠金明灭”阕,写女子之孤独,而又岂止女子之孤独哉?

古诗词中大抵写无栖居之空茫,老杜一句“万里悲秋常作客”足之矣;再就是写居处时的孤独,这是有“身”的栖居却无“心”的栖居,老杜一句“百年多病独登台”又足之也。

飞卿写女子之孤独,也是写一种心不能有安稳之栖居。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应”,写她的美丽,而这美丽只是自赏之孤芳,尚不如衣裳上绣着的一对假鹧鸪。

“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二句结得看似不经意,往深一读就受不了。

如唐圭璋先生所说:

“忽睹衣上有鹧鸪双双,遂兴孤独之哀与膏沐谁容之感。

有此收束,振起全篇。

”(《唐宋词简释》)

“水精帘里颇黎枕”阕,读来亦让人不禁。

自来此词解不清楚,余谓此词是写乍聚即离。

“暖香惹梦鸳鸯锦”是刹那的欢爱,不是沉入梦乡。

因为是刹那的,所以珍贵,所以用那些金贵的词。

“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一下子就不知那人今宵“梦”醒何处了。

因为是刹那的欢爱,所以如梦之不久长,此“梦”字之第一义也;而人之欢爱直如梦境,此“梦”字之第二义也;又,真梦反不易记,而似梦之经验者却百拂而不能去,常可足一生之回味,此“梦”字之第三义也。

下片“藕丝秋色浅,人胜参差剪。

双鬓隔香红,玉钗头上风”,是“那人”去后留在屋中之女子的样子。

女子盛妆送别“那人”,“那人”去后,就剩下一个盛妆的美人雕像。

只有一个“风”字说明她是个活人。

“风”亦使整个下片活起来,是那女子心理活动的象征,她在静静地回味那一场短暂却珍贵的好梦,上下片因一个“梦”字融为一体。

“南园满地堆轻絮,愁闻一霎清明雨。

雨后却斜阳,杏花零落香。

”真是好句子!

有伤老大之感。

下片仍写孤独:

“无言匀睡脸,枕上屏山掩。

时节欲黄昏,无聊独倚门。

”人就是这样在“无聊中慢慢老大了,这是一种“价值消耗”,而唯有能感到这”消耗”,在意这“消耗”者,才会于“杏花零落”尚有余香之时而发此悲慨。

这”悲慨”是隐着的,这是词的特质决定的。

静安先生拿”雨后却斜阳,杏花零落香”与秦少游“雨余芳草斜阳,杏花零落燕泥香比较云:

少游“虽自此脱胎,而实有出蓝之妙。

”似不恰!

少游太哕嗦;飞卿多干净!

与温飞卿齐名的一位词人是韦庄(8367—910),字端己,他是唐诗人韦应物的四世孙,年轻时有诗名,被誉为“《秦妇吟》秀才”。

后做王建前蜀小朝廷之相。

端己词与飞卿齐名而各成一路。

叶嘉莹谓:

“飞卿浓丽,而端己清淡;飞卿多用客观之叙写,而端己则多用主观之叙写。

”(《迦陵论词丛稿》上海古籍第49—50页)是为的言!

端己《菩萨蛮》五首可为其代表作,请录于下:

红楼别夜堪惆怅,香灯半卷流苏帐。

残月出门时,美人和泪辞。

琵琶金翠羽,弦上黄莺语。

劝我早归家,绿窗人似花。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入似月,皓腕凝霜雪。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如今却忆江南乐,当时年少春衫薄。

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

翠屏金屈曲,醉入花丛宿。

此度见花枝,白头誓不归。

劝君今夜须沉醉,尊前莫话明朝事。

珍重主人心,酒深情亦深。

须愁春漏短,莫诉金杯满。

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几何。

洛阳城里春光好,洛阳才子他乡老。

柳暗魏王堤,此时心转迷。

桃花春水渌,水上鸳鸯浴。

凝恨对残晖,忆君君不知。

第一首“红楼别夜堪惆怅”阕,写离别,“我”在其中。

“残月出门时,美人和泪辞。

”“和泪”者,有美人之泪,有离人之泪。

“辞”,是辞别的辞,有人说是言辞的辞,似不好。

此时无言,“泪”就是“言”,临别之时,有万言于心,无半字出口,盖不知从何说起也!

后链柳永写离别亦有“执手相看泪眼,竞无语凝咽。

”(《雨霖铃》)相较而言,柳永作长调,故铺排;韦庄作小令,故凝练。

下阕“劝我早归家,绿窗人似花。

”这是何等深切的叮咛!

因情深而有力量,把人拿住再也不撒手。

这是别夜之“红楼”中语,不是出门时语,出门时已不能有所道辞,只有眼泪。

第二首,“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写景写得真好!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写人写得真美!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写“我”写得真眷恋!

第三首之“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是得意的回忆;第四首之“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几何”,是了悟后的颓废;第五首之“凝恨对残晖,忆君君不知”,是念远的大痛。

端己词里无处不有“我”,是其长于“主观之叙写”,其词充满着生命和深情,他把“我”写入词中,这已在逐弦管之音,为侧艳之曲的佐筵歌词中注入了新鲜的生命和个性,此应看作晚唐、五代词在意境上的一种拓展,端己一出,可以说开了宋词“文人化”之先河。

《花间集》应该是五代词的总结,是温飞卿的一路直下。

这集子里大多是西蜀人的作品,是努力把温体作足了算。

欧阳炯在《花间集序》里说,这类词是“文抽丽锦”“拍按香檀”,是“不无清绝之词,用助娇娆之态”。

他说“自南朝之宫体,扇北里之倡风”,那些宫体类的东西“何止言之不文,所谓秀而不实”。

而有唐以来,也是“家家之香径春风,宁寻越艳;处处之红楼夜月,自锁嫦娥”,则由李白之《清平乐》词直到温庭筠之《金筌集》,所谓“迩来作者,无愧前人”。

从这些话里可以看,《花间集》里的词,是那种佐筵助舞,讲究辞藻韵律的一类歌唱性较强的词。

这应该说是词的较本然的状态。

近读高锋《花间词研究》有言曰:

“花间词的出现,是中唐以后社会文化转型的必然结果。

配合音乐歌唱的曲子词在表现‘纵情逸乐’这一人性侧面时显示出极强的真实性。

它既是文人品格的一次‘坠落’,又是人性情欲的一次张扬。

”(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第254页)“花间”一派,对后来词的发展影响颇大,从源流的角度说,也算宋家一祖;从词的发展角度说,“花间”一派也算为有宋一代作了一种“技术”上的准备。

然论者说东坡一出,扫荡了“花间”的绮糜之风,好像“花间”就被压下去了,其实那也只是说说而已,“花间”家法我行我素地一直流续至今。

这现象只说明人们离不了它,怪不得文人墨客不争气。

如鲷阳居士《复雅歌词序》云:

“温、李之徒,率然抒一时之情致,流为淫艳猥亵不可闻之语。

吾宋之兴,宗工巨儒,文力妙天下者,犹祖其遗风,荡而不知所止。

脱于芒端,而四方传唱,敏若风

雨,人人歆艳咀味,尊于朋游尊俎之间,以是为相乐也。

其韫骚雅之趣者,百一二而已。

”这是为什么呢?

秦楼楚馆,勾栏瓦舍之间,听歌的只求快意,有几个要在词里费琢磨?

尽管除了听热闹的,也有听门道的,可那是听曲的“味儿”,是听“歌者”对曲子处理的技巧。

没有多少人去听“词”里的深沉。

所以文人的雅词最后就从酒筵歌场分流出来渐成案头文学,而俗曲却仍是流行天下的歌。

为什么“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就是因为柳永能不脱俗。

无论如何,《花间集》也应是宋词之一祖。

宋人常以《花间》词做评判词作的标准,若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评晏几道词云:

“在诸名胜中,独可追逼花间,高处或过之。

”又,曾季狸《艇斋诗话》谓:

“东莱晚年长短句尤浑然天成,不减唐花间之作。

”《花问集》当是宋人学词之范本,亦是填词之正则。

真正的宋家之祖应该是南唐君臣的词。

李景、李煜、冯延巳,开宋人之先河者也。

中主词少,而两首《浣溪沙》真是好!

第一首“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

风里落花谁是主?

思悠悠!

”“手卷”二字里有希望,而“依前”二字又打破,甚苦!

“风里”一句是个追问,“落花”本无主,但仍苦苦追问,是不甘心。

下片’“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一个“不”,一个“空”,接住了上片的“无主”,“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悠悠之“思”,化入长河,那追问成为一种永恒。

第二首,“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着!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

多少泪珠无限恨,倚栏杆。

”此伤时之作也。

伤时常伴以念远,故念远亦在伤时。

“菡萏香销翠叶残”让人联想及生命的凋零,所以王国说这里“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

”(《词话》)我们读到这里,就不止是看到荷花的枯萎,而是推及一切有生命之物的衰落。

因而此一草木之凋零才更能让人感动,而悲“众芳芜秽”,而恐“美人迟暮”。

人为什么恐惧年华消逝(迟暮)呢?

那是因为他希望在有生时能完成自己,实现自己。

就像屈原在《离骚》里说的“老冉冉之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

”“细雨”二句,“寒”字用得好,是外(景)亦寒,内(心)亦寒。

“彻”也好,是吹遍了,吹尽了。

是吹到了天明。

这是写思念,真是让人感动的思念。

南唐后主李煜(937--978)词最精彩,无论做皇帝还是做俘虏时,都写得好。

他是个没有作为的皇帝,却是一个有作为的艺术家。

他作词大气,表现在平实。

“大气”也者,就是不做作,放得开。

写富贵就真富贵,如“金炉次第添香兽”(《浣溪沙》),如“春殿嫔娥鱼贯列”(《玉楼春》);写多情真多情,如《菩萨蛮》三首;写愁苦真愁苦,如人宋之后的词。

刘毓盘《词史》云:

后主“于富贵时能作富贵语,愁苦时能作愁苦语,无一字不真,无一字不俊。

”极是!

《一斛珠》,写女子摄人魂魄,真是写得好。

先写“晓妆初过,沉檀轻注些儿个”。

后主真懂化装,浓妆最不能拿人。

“向人微露丁香颗”,已摄魄;“绣床斜凭娇无那”,再摄魄;至“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则“郎”不能禁矣!

《玉楼春》“笙箫吹断水云间”,是富贵诗句。

“归时休放烛光红,待踏马蹄清夜月”。

这是皇家语,且是有情味的帝王语。

不是诗人的帝王作不得这种句子。

《菩萨蛮》三首写偷情,但无俗意。

“花明月黯笼轻雾”阕,写后主多情,有多情女子为他冒险。

“蓬莱院闭天台女”阕,“潜来”二字,明男来会女,女子昼寝,“抛枕翠云光,绣衣闻异香。

”“潜来”人所见所嗅也。

“惊觉银屏梦”那形色真让人心动。

“脸慢笑盈盈,相看无限情”,见出这“潜来”也如早有心约,写得到家。

人或说这是写后主与小周后的幽期密约,这倒无关紧要,我说这三首好在写出一种紧张的美丽。

第三首还有一种诗意的无奈,如“雨云深绣户,未便谐衷素。

燕罢又成空,魂迷春梦中。

后主词中在在可以看到情深意重,如《喜迁莺》之“片红休扫尽从伊,留待舞人归。

”如《柳枝》“到处芳魂感旧游”。

又如《清平乐》“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

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念远人写至如此,后人尚可为继耶?

《谢新恩》一首读来如见《红楼梦》中之妙玉。

词云:

“秦楼不见吹箫女,空余上苑风光。

粉英含蕊自低昂,东风恼我,才发一衿香。

琼窗梦个留残日,当年得恨何长?

碧栏杆外映垂杨,暂时相见,如梦懒思量。

”若知妙玉人格,则可深解“粉英含蕊自低昂”一句。

后主两首《渔父》是富贵人作散淡语。

“阆苑有情千里雪,桃李无言一队春。

一壶酒,一竿身,快活如侬有几人。

”一本“快活”作“世上”,不好!

其二云:

“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

花满渚,酒满瓯,万顷波中得自由。

”末句极好!

这是一种理想,任八面来风而依然故我。

此为人之高境,亦颇得佛义者也。

《乌夜啼》“昨夜风兼雨,帘帏飒飒秋声。

烛残漏滴频欹枕,起坐不能平。

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

醉乡路稳宜频到,此外不堪行。

”下片让人读不得!

这是对个人价值不得实现的一种悲哀,后主志不短,然其所求者或不在深宫之中,妇人之手也!

亦不只在国家政治,作为艺术家,他的那种终极关怀常人或不得而知。

后主人宋后的词,多是血泪模糊。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日日以泪洗面矣。

《望江南》‘云-.“心事莫将和泪说,凤笙休向泪时吹,肠断更无疑。

”《子夜歌》云:

“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

人宋后李主词中常作今昔之比较,如《望江南》二首:

“闲梦远,南国正芳春:

船上管弦江面绿,满城飞絮辊轻尘,忙杀看花人!

”“闲梦远,南国正清秋:

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

”上首多绚烂;下首多凄清!

又如二首《望江南》: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

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多少泪,断脸复横颐。

心事莫将和泪说,凤笙休向泪时吹,肠断更无疑!

上首多热闹,下首多凄凉!

《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后主筋骨不能禁了;读者又岂能禁哉!

“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后主词好在能由一己之慨发为人类之共感。

《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亦如是。

故静安先生说:

“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后主词是宋词真正的开山之祖,胡应麟《诗薮·杂编》说后主“乐府为宋人一代开山”。

这话在宋人,特别是北宋人,则不敢道。

但似未必不这样想。

查宋人谈词者叙及李后主的有:

蔡居厚《诗史》:

“……先是后(大周后)寝疾,小周后已入宫中,后偶褰幔见之,怨至死,面不外向。

后主制乐府艳其事,词云:

‘花明月暗……’词甚狎昵.,颇传于外,至纳后,乃成礼而已。

翠日大宴群臣,韩熙载以下皆作诗讽焉,而后主不之谴也。

葛立方《韵语阳秋》:

“自古文人,虽在艰危困踣之中,亦不忘制述。

盖性之所嗜,虽汤镬在前不恤也,况下于此者乎?

李后主在围城中,可谓危矣,犹作长短句。

……”

李清照《词论》:

“五代干戈,四海瓜分豆剖,斯文道熄。

独江南李氏君臣尚文雅,故有‘小楼吹彻玉笙寒’、‘吹皱一池春水’之词。

语虽奇甚,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也。

胡仔《苕溪渔隐词话》卷一:

“东坡云:

‘李后主词云:

“三十余年家国·…一”后主既为樊若水所卖,举国与人,故当恸哭于九庙之外,谢其民而后行。

顾乃挥泪宫娥,听教坊离曲哉?

又引《雪浪斋日记》云:

“荆公问山谷云:

‘作小词曾看李后主词否?

’云:

‘曾看。

’荆公云:

‘何处最好?

’山谷以‘一江春水向东流’为对。

荆公云:

‘未若“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

”又“细雨湿流光”最好。

由此观之,宋人不是不关注李后主,只是不敢夸他。

偷着学的人当不在少数,.所以说他是宋词之开山不为过,但亦须知宋人对李主的态度是一种不得已的暧昧。

所谓“南唐君臣”,从词学上说,“君”主要是指李后主,”臣’'是指冯延巳(903-,字正中)。

若说宋词之开山,只说李后主,不说冯正中,不行。

对于宋,特别是宋初词人的沾溉,正中似更胜于李主。

王国维《人间词话》云:

“冯正中词虽不失五代风格而堂庑忒大,开北宋一代风气。

与中后二主词皆在《花间》范围之外。

”说“不失五代风格”,是正中写的也还是伤春怨别那类东西。

但这是表面相同,而正中“堂庑忒大”,这是他的特别处。

静安先生是以“堂庑”喻正中词的内容含量之大。

“庭院深深深几许”,也可比喻正中词的情感内容之深婉。

王国维说正中在“花间”范围之外,陈廷焯说正中词“与温韦相伯仲”。

其他“花间”词人不说,只说正中与温、韦的比较,则可以说,正中是集温、韦而更进一层。

他是既有韦的那种可以直接给人的强烈的感动,又有温的那种客观之美感而能给人的丰富之联想。

且说一首他的《鹊踏枝》:

谁道闲情抛弃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

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

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

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这里的“闲情”“惆怅”“新愁”,指的是什么?

谁也说不清楚。

其实,说清楚了反而无味。

饶宗颐先生多从政治历史角度说这首词(见其《人间词话评议》),读了没有意思。

读古诗词,作者不明说,你也莫明说,明说是做傻事,吃力不讨好。

我们只知其“惆怅”就足了,至于“惆怅”什么,他不说,我们也不问。

我们只知道他写的是一种感情的意境,而非一种感情的事件。

韦庄写的是感情的事件,所以可以明说,正中不可以,这是他的特色。

他是“缪悠其辞,若显若晦”,是“郁伊怆恍之所为”(冯煦《阳春集·序》)。

你真是能从他的词感到一种深情,可是你不知它的确指,这就是“感情的意境”。

正中能造此意境,是他的了不起处。

叶嘉莹说,正中词最有悲剧精神,这话说得真好!

这是说他有一种在痛苦之前执着而且不放弃的精神。

那“闲情”是想“抛掷”也不得的。

是“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的。

是“新愁”年年都会有的。

不是年年都来一种新的“愁”,是旧“愁”每到新的一年就重又袭来,年复一年,愈积愈浓。

所以我们在

这里看到了一种情感上的挣扎,不是面对重压而潦倒,这才有悲剧精神。

另一首《鹊踏枝》里写“梅落繁枝千万片,犹自多情,学雪随风转”。

这里也有不甘心,落梅不甘心,他也不甘心。

正中何以能沾溉宋人?

这一方面是他的词能传唱一方;另一方面,或许是更重要的一方面,即他词中的那种文人士夫(知识分子)的精神与情怀,与宋初文人士夫的情怀相合。

正中尝罢相做抚州节度史,辖县中有临川县,正中词应在这里有所传唱。

后若许年,临川出了个晏殊(字元献),晏殊从小喜爱歌词,尤爱冯正中,若刘颁《中山诗话》云:

“元献喜冯延巳歌词,其所自作亦不减延巳。

”而元献所选拔之欧阳修,祖籍亦在江西。

清季的刘熙载说“冯正中词,晏同叔得其俊,欧阳永叔得其深。

”(《艺概》)上面说的《鹊踏枝》是其“深”,欧阳修确有一些词得此家法。

何谓“俊”,似不止是面貌漂亮,而是从里到外的一种整体意义上的“风神”,才情韵致,飞扬攫人。

是让你一看了就忘不了,一看了就知道漂亮,可一时说不准漂亮在何

处。

正中也有这类词,如《抛球乐》中之“谷莺语软花边过,水调声长醉里听”。

真是美极了!

看了就让人感动,就让人忘不了。

正中词有“深”的一面,有“俊”的一面,但写的都是一种深挚婉美的感情之意境。

这是他的开拓,他承前人伤春怨别的小词之传统,又开有宋一代之风气,是个词史上承前启后的人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