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古诗词赏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345051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8.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上册古诗词赏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八年级上册古诗词赏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八年级上册古诗词赏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八年级上册古诗词赏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八年级上册古诗词赏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八年级上册古诗词赏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八年级上册古诗词赏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八年级上册古诗词赏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八年级上册古诗词赏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八年级上册古诗词赏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八年级上册古诗词赏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八年级上册古诗词赏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八年级上册古诗词赏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八年级上册古诗词赏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八年级上册古诗词赏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八年级上册古诗词赏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上册古诗词赏析.docx

《八年级上册古诗词赏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上册古诗词赏析.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八年级上册古诗词赏析.docx

八年级上册古诗词赏析

《野望》赏析题

1、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

答:

中间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

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

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2、请从“情”与“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答:

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

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3、王绩的野望中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

以平平淡淡的叙述,首先推出薄薄暮色之中,诗人兀立在东皋之上,举目四望,一种莫可明状的孤寂无依的愁绪涌上心头,使之无法平静下来,以此观景自然会涂上一层心理上的不平衡色彩,并为中间四句写景提供巧妙的铺垫。

※理解要点:

1.首联叙事兼抒情,总摄以下六句。

首句给中间两联的“望”中景投人薄薄的暮色这首诗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有几分彷徨和苦闷,所以首联在全诗的作用就是借景抒情,总摄了下面的六句

2.首联奠定全诗凄凉、萧瑟的氛围,“徒依”是徘徊的意思。

“欲何依”表现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首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使之情景交融。

3.徙倚是徘徊之意。

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表现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总摄下文

4.主题:

全诗通过对萧瑟恬静的秋景描写,表现了作者的百无聊赖的彷徨和孤独无依的抑郁心情

5.尾联:

运用典故,表达了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的苦闷与惆怅,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抒发了孤独无依的抑郁之情,同时兼有不问世事的闲适思想。

《黄鹤楼》赏析题

1、崔颢在《黄鹤楼》中融情于景,表达物是人非感慨的诗句是: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2、表达吊古思乡情怀的诗句是: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3、以写景出名的诗句是: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4、表现游子的悲苦心情的诗句是: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与此诗句有相同意境的《天净沙·秋思》中的句子是: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5、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

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答]“愁”字。

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

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

6、“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抒发了怎样的感慨?

答:

对人去楼空、物是人非的强烈感慨。

7.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所展现的景象。

答:

明丽的阳光下,从黄鹤楼遥望对岸,汉阳的绿树掩映,看上去清晰在目;鹦鹉洲上芳草葱茏茂盛,生机盎然。

8.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

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答:

“愁”字。

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

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静,表现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

9、“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

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10、“此地空余黄鹤楼”和“白云千载空悠悠”中都有一个“空”字,试比较这两个“空”字的意义作用有何不同。

答:

第一个“空”可理解为“空空荡荡”,强调空间上的虚无。

仙人驾鹤离去之后,兀立于苍茫宇宙之下的黄鹤楼似乎已无所凭依,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孤独感。

第二个“空”可理解为“空自”“徒然”,强调时间上的渺远。

千载白云,空自飘荡,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失落与惆怅。

    

11、从情景关系的角度简要赏析第三、第四联。

答:

颈联写到的楼上所见之景有晴空下奔涌的大河,汉阳一带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茂盛的芳草。

眼前的“树木”“芳草”勾起对家乡“一草一木”的回想,由景生情,强烈的思乡之念也就油然而生。

尾联情景水乳交融,那弥漫在长江之上的浩浩烟波,正是诗人无边乡愁的形象化表达,那越来越深的暮色,也不断强化着诗人挥之不去的思乡之情。

《使至塞上》赏析题

1、主旨:

通过描写奇特壮丽的边塞风景,表现诗人内心的孤寂情感。

2、全诗以大漠、秋天为背景,选取了哪些意象来叙事写景?

征蓬、归雁、孤烟、长河、落日(组成一幅塞外风光图)

3、简析"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一句的写作手法。

答:

运用比喻的修辞。

把自己比作"征蓬""归雁",说自己好像"征蓬"一样随风而去,又恰似"归雁"一般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4、"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二句被王国维称为"千古壮观"的名句,其中的"直"和"圆"历来为人称道,你能说说这两个字好在哪里吗?

答:

"直"和"圆"两字用得逼真、传神。

准确地描写了沙漠广阔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孤寂的感受。

大漠无边,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白烟直上云霄,"直"字荒凉孤独中透出挺拔雄伟视野所及,,黄河杳无尽头,"长河"之上,是一轮圆圆的落日,"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

《渡荆门送别》赏析题

1、请对“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作简要赏析。

答:

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缓。

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

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联,历来被人们称道。

请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

答:

①绘意境:

苍莽起伏的山峦随着平原旷野的延伸。

渐渐消失得无影无踪,一泻千里的长江水奔赴茫茫无际的辽阔平原。

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

②赏字词:

“随”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空间感和流动感:

“入”渲染出江水奔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

③品技巧:

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抒发了作者初出荆门时的喜悦、激动的心情。

更是诗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写照

3、古人写诗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之妙,试简要分析“山随平野尽”中“随”字的表达效果。

答:

“随”字化静为动(或“以静写动”),写出群山随着平原的出现而不复见,形象地描绘了渡过荆门后的壮阔景象,表现了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

《钱塘湖春行》赏析

1、赏析“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答:

这两句诗作者抓住了“乱花”、“浅草”写出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突出了春的妩媚动人;又以“浅欲”、“才能”描绘了春的发展变化,突出了春的勃勃生机。

表达诗人对西湖春天的喜爱之情。

2、请对颔联“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进行赏析。

答:

示例一:

这首诗的颔联对仗非常工整,而且极幅画面感。

它通过描写莺燕的活动突出了春天生机勃勃的特点。

示例二:

运用动词恰当传神。

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一个“啄”字,描写了燕子忙碌而兴奋的神情。

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

3、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从动植物的变化描写季节特征,用词准确而精妙,从中找出一处并进行品析。

答:

如“争”生动反映出西湖早春黄莺争鸣活跃的热闹景象,又写出春光给自然带来的活力;

如“几处”照应“早莺”,说明早莺尚少,新燕不多,准确写出了钱塘湖初春季节的特点和作者的喜悦之情:

如“乱”“迷”客观真实地再现湖边五颜六色的野花姹紫嫣红,让人眼花缭乱的早春之景

4、展开联想和想像,用简明形象的语言描绘出“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所展现的画面。

答:

莺是春的歌手,在明媚的春光中,几只早莺争先恐后地飞到向阳的树上歌唱;燕是春的信使,不知谁家的新燕已开始啄泥衔草,筑建新巢。

5、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通过描写西湖蓬蓬勃勃的春意,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美好景色无比赞美和喜爱之情。

6、全诗以“行”为线索,从“孤山寺北贾亭西”起到“绿杨阴里白沙堤”终。

以“最爱湖东行不足”说明自然美景美不胜收,诗人意犹未尽的感觉给读者无穷的回味。

(请用诗中原句作答)

7、展开合理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颈联所表现的景象。

答:

芬芳的野花四处开放,五彩缤纷,使人眼花缭乱;新长出的碧绿如茵的嫩草,才刚刚能盖过马蹄。

8、本诗第二至第六句,一句一景,在动态的描绘中写出了西湖景色的清丽明快,生机勃勃。

这些景物依次是:

春水初平、早莺争春、燕啄春泥、乱花迷眼、草没马蹄。

《饮酒》赏析

1、诗中表达诗人心境高远、自由闲适、恬淡惬意的词语是“心远”和“悠然”。

2、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诗句“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所展现的画面。

答:

示例:

太阳下山了,南山笼罩在渐渐升腾的云气之中,显得非常美丽。

外出觅食的鸟儿,呼朋引伴,成群结队地飞回巢穴。

3、诗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能否改为“望”字,为什么?

答:

“见”表现的不是诗人对山的有意观望,而是在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入眼帘的状态。

4、有人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一句写出了门庭冷落的景象,表现出诗人的孤独与寂寞。

你同意这种观点吗?

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

不同意。

这一句是写诗人虽身居闹市,却远离俗世,不受世俗烦扰,表达了诗人陶醉于自然,恬淡愉悦的心情。

5、请从炼字角度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在何处。

答:

示例一:

“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

示例二:

“见”描写采菊时无意间偶见南山,南山静穆超然的风景正好与作者悠然自得的心境相融合,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

6、“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什么?

答:

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

7、请从这首诗中选出你最喜欢的诗句写下来,并简要分析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

①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诗人虽身居闹市,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声,表达了诗人内心宁静,脱离尘俗的思想感情。

②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用自问自答的形式,回答“无车马喧”的原因。

“心远”表达了诗人超凡脱俗、毫无名利之念的思想情感。

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诗人东篱采菊,抬头见山,表现了他悠然自得,物我两忘的思想境界。

④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诗人以飞鸟自喻,通过黄昏中飞鸟结伴归林的美好景色,表达了诗人摆脱束缚,归隐田园的惬意和自由自在的思想情感。

⑤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真意”指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

诗人从大自然中悟到了无法言说的人生真谛,表达了诗人陶醉其中,悠然忘我的境界。

《春望》赏析

1、你认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哪个字用得好?

请作简要赏析。

答:

“破”字用得好。

一个“破”字,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残破的景象,使人触目惊心。

“深”字写出了虽然春天已降临长安城,然而眼前乱草丛生的景色,令人满目凄然,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2、请对尾联刻画的诗人形象作简要赏析。

答:

尾联描绘了一个头发花白,稀疏到“不胜簪”地步的诗人形象,透过这一形象,可以想见其内心的凄怆、悲凉,其苍老之态是忧国、伤时、思家所致。

3、请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答:

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

诗句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4、诗题是《春望》,那么诗人“望”到了哪些春景?

答:

 草、木、花、鸟

5、说说你对诗歌尾联的理解。

答:

尾联形象写出了诗人的苍老之态、苍老之快,进一步表现了诗人忧国、伤时、思家、悲己之情。

6、“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联中,诗人用“抵万金”来形容什么?

答:

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对妻子儿女强烈的思念之情。

7、本诗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

通读全诗,谈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

忧国思家的情怀。

8、赏析: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答:

这两句的意思是“感怀时局,见到花开不禁伤心落泪;怨恨离别,听到鸟鸣不由心惊。

作者移情于物的拟人手法,具体写了自己在这个春天里的特殊感受。

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心情。

9、这首诗写景很有特色,请自选角度赏析。

答:

诗歌的前四句是春望之景,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山河到草木花鸟。

很有层次。

表达了诗人忧国思家感时伤世之情。

《雁门太守行》赏析

1、请简要分析“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在全诗中的作用。

答:

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表现了战争形势的紧迫。

示例一:

运用比喻,夸张手法,渲染把敌军比作黑云,既写出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而且“黑”字突出敌人的猖獗、军情险恶;“城欲摧”表现了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示例二:

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淳尽致地揭示出来。

运用比喻和夸张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情势。

示例三:

在色彩运用上,“黑”字突出敌人的猖獗、军情险恶;“金鳞”形容铠甲闪光如金色鱼鳞,一个“金”字表现出我军将士雄姿英发、高昂迎战的状态。

两相比照,表现出战争形势的紧迫。

2、“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表达了将士们怎样的情感?

答: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赞颂了边关战士的战斗意志和誓死为国的壮志豪情。

3、关于这首诗的主题有下列三种说法,你认为哪一种正确,为什么?

()

A孤城将破,将士们拼死守城B孤城将破,但将士们斗志昂扬,并趁夜出击

C孤城将破,远方援兵趁夜而至

答:

诗人把一个旷日持久的战争浓缩在一个昼夜里加以表现,诗中写了三幅画面,一是在白天将士们严阵以待,一是黄昏前刻苦练兵,一个在中夜写官兵出其不意袭击敌人故答案是(B)

4、诗人用斑斓的色彩来描写战争场面,请加以赏析。

答:

本诗有着鲜明的色彩:

金色、胭脂色、紫红色和黑色、秋色、白色等交织在一起,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

时值深秋,黑云压城,战士们穿着铠甲在夕阳的映照下,在鼓舞人号角声中,浴血奋战,大块殷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使塞上的紫色显得更浓烈,让人感受到一种黯然凝重的气氛.从而渲染出悲壮惨烈的战争的场面。

5、请设想“半卷红旗”是怎样的景象,作者捕捉这个景象入诗要表现什么?

答:

半卷红旗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6、首句用压城的黑云暗喻,一个“压”字把敌军的的情况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7、这首七言古诗,借用乐府就题,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歌颂了守边将士如归的英雄气概。

  

8、颔联把激战中的边塞风光写的很壮美,其中呜咽的角声,紫红的秋色,创造出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

  

9、颈联中“易水”二字,使人联想到战国的刺客荆轲的《易水歌》。

  

10、尾联中的“黄金台”,相传是战国的燕昭王所筑,引用这个典故,作用是既与战争的地点相吻合,又是对天子和将士的称颂。

  

11、赏析“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答:

这是以抒写官军全体将士心愿的方式,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政治立场,这里所说的“报君”、“为君死”跟封建时代臣子的“愚忠”有着本质的区别,“君”这是中央集权的象征,“为君死”即为维护中央集权战死。

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两句也可算得是诗人那个时代的最强音了。

《赤壁》

译文:

沉埋在沙中折断的战草还没有腐蚀,自己拿起来磨洗认出是前朝的兵器。

如果不是东风给周郎方便,铜台中深锁的就会是二乔。

作者: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

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1.诗中的“周郎”是指《三国演义》中的周瑜,诗人杜牧和李商隐合称“小李杜”

2.前两句诗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

诗的前两句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件的慨叹。

或前两句写兴感之由。

3.若将“铜雀春深锁二乔”换成“国破家亡在此朝”好不好?

为什么?

答:

不好。

以二乔的命运形象代表东吴的命运,更能体现诗句的形象性;能以小见大,感情表达更含蓄。

(从诗句的形象性或感情的含蓄性任一方面答均可。

4.在初中阶段我们学习了几十首古诗词,有的咏史,有的写景,有的叙事„„请问杜牧的《赤壁》属于那一种写法?

本诗在运用这种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3分)

答:

杜牧的《赤壁》属于咏史诗,本诗在运用这种写法上有借史实抒情的特点。

5.“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一句中“东风”指什么?

简要谈谈你对这句诗句的理解。

答:

东风”指火烧赤壁一事中自然界的东风,又指促人成功的机遇。

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得胜利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

6.理解性背诵。

(1)作者用形象思维,用假设语气提出的议论句是: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2)诗中蕴含机遇造人的哲理,且隐含着诗人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慨叹之情的诗句的诗句是: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3)借古讽今,告诫统治者不要寄希望于侥幸的句子是: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4)诗人借物起兴来对前朝人物和事迹慨叹的诗句是: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7.诗歌开头为什么从一把不起眼的折戟写起?

答:

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小中见大(折戟——小;赤壁之战——大;国家的命运——大),表明诗人的怀才不遇,有志不得伸。

8.试说说"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深刻含义?

答:

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慨叹,他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或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反映出作者抑郁不平的心境。

9.这首诗是咏史诗,前两句写兴感之由,后两句议论感慨。

10.请赏析“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锅二乔”。

答:

(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倘若不是东风给周瑜的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将被关进铜雀台中了。

)此句不直接叙写政治军事情势的变迁,而是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以小见大,深刻警醒,别出心裁。

对周瑜的丰功伟绩予以怀疑,主意新奇,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寄寓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慨叹,这正是本诗艺术上的成功之处。

11.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答:

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表达了自身感慨:

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同时也抒发了自己胸怀大志而不被重用的抑郁不平之气。

12.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

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施展。

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

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13.选出对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

(D)

A该诗开头从一件不起眼的折戟写起,很自然的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B“自将磨洗认前朝”为后两句论史咏怀作铺垫,诗人心绪无法平静。

C诗人一反传统看法,认为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重写。

D在这首咏史诗中,作者关注的重点是赤壁之战,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译文:

听一支新曲喝一杯美酒,还是去年的天气旧日的亭台,西落的夕阳何时再回来?

那花儿落去我也无可奈何,那归来的燕子似曾相识,在小园的花径上独自徘徊。

作者:

晏殊【yànshū】(991-1055)字同叔,著名词人、诗人、散文家,北宋抚州府临川城人(今江西进贤县文港镇沙河人,位于香楠峰下,其父为抚州府手力节级),是当时的抚州籍第一个宰相。

晏殊与其第七子晏几道(1037-1110),在当时北宋词坛上,被称为“大晏”和“小晏”。

1.表现作者怅然若失的句子是:

小园香径独徘徊。

2.本词中被后人传唱引用来表达思人之情的千古名句是:

夕阳西下几时回?

3.本文中被后人誉为天然奇偶的词句是: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4.本次中表现作者盎然得意之情、闲散寻欢之志,有含蓄地表达作者感伤怀旧之一的词句是: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5.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诗中着重写今日的感伤、被誉为千古奇偶的诗句是: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6.《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中,着重写今日的感伤的诗句是: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7.全词的思绪都围绕“”字来抒写。

(1分)

8.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这首词抒写对人事变迁、聚散无定的惆怅和对春意衰残、时光流逝的叹惋。

B.对春花落去、燕子归来的景象,词人既感到似曾相识,又觉得无可奈何。

C.词的上阕,写词人看着眼前的景况,勾起了对昔日欢聚的回顾,由此感叹时光的易逝。

D.词的下阕,描写春花的凋谢飘落及燕子的归来,抒发了词人伤春怀旧的情感。

答案:

7.(1分)独

8.(2分)B(诗人写的并不是对燕子归来的情景似曾相识,是对人事变迁,时光易逝的感叹!

9.请简要赏析“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好在哪里?

3、给下面加点字读音正确的打√。

答:

示例一:

“落花”这个意象写出了暮春之景,表达了惜春之意,“归燕”这个意象表达旧燕归来,时光已逝,物是人非之感。

立刀旁:

到、刚示例二:

一切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在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只不过重现是“似曾相识”罢了。

10.用自己的话描绘这首词所展现的画面。

答:

暮春夕阳西下,词人漫步在一座小园里。

暖和的天气,朱栏雕砌的亭台,都还是和去年一样,使词人想起去年在这里和友人聚会的场景。

现在,人事变迁,聚散匆匆,友人早已各自分离。

此情此景,更是增加了他的惆怅。

11.上阙赏析:

练字:

“新”“旧”对比,表达了景物依旧而人事全非的怅惘情思。

“几时回”三字折射出一种企盼其返,却又知其难返的无奈。

下阙赏析:

修辞:

前两句为对偶句,句中“来”“去”相对,表现了词人对时光逝去的惋惜之情。

空—满干—湿今—古闲—忙天—地哲理:

一切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在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只不过重现是“似曾相识”罢了。

练字:

“独”字突出形影相吊,准确而传神地奠定了全词孤独寂寞的基调。

“徘徊”为动作描写,传达出词人伤春惜时的惆怅情绪。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译文:

水天相接,晨雾蒙蒙笼云涛。

银河欲转,千帆如梭逐浪飘。

梦魂仿佛回天庭,天帝传话善相邀。

殷勤问:

归宿何处请相告。

我回报天帝说:

路途漫长啊,又叹日暮时不早。

学做诗,枉有妙句人称道。

长空九万里,大鹏冲天飞正高。

风啊!

千万别停息,将我这一叶轻舟,直送往蓬莱三岛去。

真—假朋友—敌人漂亮—丑lou作者: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

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

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

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提手旁:

找、扫、把、拉1、《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下阙哪一句是对“殷勤问我归何处”的回答?

该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0、用两个字组新字:

(如课本133页)答: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表达了词人晚年在现实生活面前怀才不遇、孤独无依、奋力挣扎的苦闷和对现实的强烈不满。

2、试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两句所写的梦境。

园(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